一种新型的双层保温杯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9459发布日期:2018-09-01 02:44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温杯,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的保温杯结构。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家、办公和上课等各种环境中,尤其是对于上班族、学生群体而言,为了饮用到合适温度的水经常会使用保温杯。保温杯是一种适合多种场所使用的产品,因具有保温性能好、重量轻、防破裂、使用卫生方便等诸多优点,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目前市面上出售的保温杯种类繁多,但是,在满足了人们的一些需求的同时,尤其对于上课的学生而言,仍然存在不足。目前,市场上的保温杯都包括杯体与杯盖,一般杯盖与杯体通过螺纹连接,为了达到较好的封水效果,杯盖一般都为塑料材质,但是保温性能还是不够理想。市场上已有杯体具有夹层的保温杯,保温效果较好,但是杯盖的保温性能不佳,而且不具有隔热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型的双层保温杯结构,结构合理、保温性能好。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的双层保温杯结构,包括杯体、上盖与下盖,所述的杯体包括外杯壳与设于外杯壳内的内胆,所述的内胆外壁面上设置气凝胶隔热层,内胆的上端沿口与外杯壳杯沿一体相连,外壳和内胆间做高真空处理,所述的下盖外套在杯体上方且上端设有开口,所述的开口口沿上设置螺纹管,下盖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壳、隔热层、内壳以及位于内壳内顶面的隔热密封圈,所述的上盖外接在螺纹管上,上盖包括内盖与外盖,内盖与外盖之间做高真空处理。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杯体的颈部套设有环件,所述的环件上固定有连接带,所述的连接带的另一端安装在卡盘上,所述的卡盘安装在上盖顶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上盖与下盖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杯体上端口与下盖内壁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外壳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所述的内盖为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内盖、外盖均采用不锈钢金属材料。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螺纹管为塑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的气凝胶隔热层的厚度为2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杯体、上盖、下盖来构成整个保温杯结构。首先这是保温杯型的新型设计,打开上盖后的螺纹管符合入口的大小设置,给使用者良好的用户体验。打开下盖后的杯体口较大,能够快速的倾倒出杯体的热水。然后,杯体包括外杯壳与设于外杯壳内的内胆,内胆外壁面上设置气凝胶隔热层,外壳和内胆间做高真空处理。抽真空与凝胶隔热层的双重作用,使得本实用新型杯体部分的隔热效果良好,实现高度保温性。下盖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壳、隔热层、内壳以及位于内壳内顶面的隔热密封圈。在达到下盖封水性能要求的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上盖包括内盖与外盖,内盖与外盖之间做高真空处理。上盖采用抽真空处理,实现高隔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上盖与下盖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2所示:一种新型的双层保温杯结构,包括杯体、上盖3与下盖4,杯体包括外杯壳1与设于外杯壳1内的内胆2,内胆2外壁面上设置气凝胶隔热层,内胆2的上端沿口与外杯壳1杯沿一体相连,外壳6和内胆2间做高真空处理,下盖4外套在杯体上方且上端设有开口,开口口沿上设置螺纹管5,下盖4从外到内依次包括外壳6、隔热层、内壳7以及位于内壳7内顶面的隔热密封圈8,上盖3外接在螺纹管5上,上盖3包括内盖9与外盖10,内盖9与外盖10之间做高真空处理。

杯体的颈部套设有环件11,环件11上固定有连接带12,连接带12的另一端安装在卡盘13上,卡盘13安装在上盖3顶部。上盖3的结构较小,日常使用中容易丢失,因此设置上盖3,起到一个连接作用,防止丢失。

上盖3与下盖4螺纹连接。确保上盖3与下盖4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起到良好的止水效果。

杯体上端口与下盖4内壁螺纹连接。确保杯体与下盖4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起到良好的止水效果。

外壳6为不锈钢金属材料制成,内盖9为塑料制成。塑料材质制成的内盖9密封性良好。金属材质的外壳6,保温性能良好。

内盖9、外盖10均采用不锈钢金属材料。金属材质的内盖9、外盖10,保温性能良好。

螺纹管5为塑料制成。塑料材质制成的螺纹管5密封性良好。

气凝胶隔热层的厚度为2mm。2mm为优选的厚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