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75798发布日期:2019-04-03 00:18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烹饪锅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使用汤锅吃火锅,为了适用不同的火锅材料,方便用户捞取食材,汤锅内通常配置有料筒,料筒把整个锅具分割成内、外筒两个部分,以分别放置不同的食材。此类锅具虽然可以放置两种不同的食材,但相对于火锅烹饪时食材多样的特性,锅具的两个区域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现有技术出现了一种烹饪锅具,包括:汤锅体和位于汤锅体内的料筒,料筒的外侧间隔设置有多个隔料板,隔料板的靠近料筒的一侧具有转轴,隔料板可绕转轴转动,以使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或者将料筒的外壁与汤锅体的内壁围成的区域分隔成至少两个食物放置区。也就是说,在使用时,将隔料板绕转轴转动至打开状态,使隔料板将料筒的外壁与汤锅体的内壁围成的区域分隔成多个食物放置区,从而使消费者可放置多种食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不使用时,使隔料板绕转轴转动,将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方便用户收纳。

但是,上述的烹饪锅具当隔料板绕转轴转动至某个位置时,隔料板容易跑位,导致隔料板无法稳定地处在某个位置,导致用户体验感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能够对隔料板进行有效定位。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汤锅体和位于所述汤锅体内的料筒,所述料筒的外侧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隔料板,所述隔料板的靠近所述料筒的一侧具有转轴,所述隔料板可绕所述转轴转动,以使所述隔料板收拢或打开,所述料筒的顶部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所述翻边上具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在所述隔料板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对所述隔料板进行定位,以阻止所述隔料板继续转动。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使料筒的顶部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在翻边上设置定位部,当隔料板绕转轴转动至预设位置时,通过定位部对隔料板进行定位,以阻止隔料板继续转动,从而使隔料板能够稳定地处于预设位置处,使隔料板不会跑位,使用非常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隔料板为与所述料筒的外壁形状匹配的弧形板。

这样不仅使得隔料板与料筒和汤锅体能够更好的配合,而且提高了整个锅具的外观美感,同时,当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时,由于隔料板为与料筒的外壁形状匹配的弧形板,此时隔料板能够紧密地贴合在料筒的外壁上,大大节省了收纳空间。

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为由所述翻边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的凸起。

通过在翻边的下表面形成凸起,通过凸起对隔料板进行定位,结构简单且定位可靠。

可选的,所述定位部位于所述隔料板的至少一侧,用于将所述隔料板固定在收拢状态或者打开状态。

这样使得隔料板处于收拢状态或者打开状态时,隔料板都不会随意跑位。

可选的,每个所述隔料板至少对应一个所述定位部;

所述隔料板收拢在所述料筒的外壁上时,至少一个所述定位部挡设在所述隔料板的外侧。

这样当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时,定位部正好挡在隔料板的外侧,使隔料板稳定地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不会松动。

可选的,每个所述隔料板至少对应两个所述定位部;

所述隔料板打开时,至少两个所述定位部分别挡设在所述隔料板的两侧。

这样当需要打开隔料板时,使隔料板绕转轴转动而打开,当隔料板打开至预设位置时,比如隔料板的远离转轴的一侧正好与汤锅体的内壁贴合,对料筒外部的区域进行有效分隔,此时,隔料板正好位于至少两个定位部之间,使得在烹煮过程中,隔料板不会跑位,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翻边上开设有转轴孔,所述料筒的外壁底部设置有轴套,所述转轴的顶部穿设在所述转轴孔中,所述转轴的底部穿设在所述轴套中。

通过在料筒的外壁底部设置轴套,同时在料筒顶部的翻边上开设转轴孔,从而通过轴套对转轴的底部进行固定,通过转轴孔对转轴的顶部进行固定,使转轴能够可靠、顺畅的转动,从而很方便地实现隔料板的收拢和打开,制作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轴套上还开设有槽口,所述转轴的底端可从所述槽口中脱出。

这样当需要清洗锅具或者需要收纳时,使隔料板绕转轴转动至槽口位置,然后将转轴的底端从槽口中取出,使隔料板与料筒脱离,对隔料板和料筒进行分开清洗,这样更容易清洗干净,清洗完后可以将多个隔料板叠放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收纳的方便性,节省了收纳空间;需要安装隔料板时,使转轴的底端从槽口进入至轴套中,使转轴的顶端穿入转轴孔中即可,而且,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数量进行隔料板的安装。

可选的,所述轴套的一侧连接在所述料筒的外壁上,所述轴套的另一侧悬空,以与所述料筒的外壁之间形成开口,所述开口尺寸小于所述转轴的外径。

当需要清洗锅具或者需要收纳时,可从该开口将转轴从轴套中取出,使隔料板与料筒脱离,对隔料板和料筒进行分开清洗,这样更容易清洗干净,清洗完后可以将多个隔料板叠放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收纳的方便性,节省了收纳空间;需要安装隔料板时,使转轴从开口进入至轴套中即可,而且,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数量进行隔料板的安装;另外,由于开口尺寸小于转轴的外径,因此当隔料板安装在料筒上时,转轴不会从开口轻易脱出。

可选的,所述隔料板的底面与所述料筒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所述隔料板的底端与所述转轴的底端之间具有缺口。

这样使得当隔料板对料筒外部的区域进行分隔时,隔料板的底端与汤锅体的锅底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使食物不会从隔料板的底部混至相邻的食物放置区,同时通过在隔料板的底端与转轴的底端之间开设缺口,以保证隔料板能够顺畅地绕轴套转动。

可选的,所述转轴焊接或者冲压在所述隔料板的靠近所述料筒的一侧;

或者,所述隔料板的靠近所述料筒的一侧为卷圆边,所述卷圆边形成为所述转轴。

可选的,所述料筒通过吸附件吸附在所述汤锅体的底面上。

这样在将料筒放置在汤锅体内时,料筒会在吸附件的吸附作用下可靠地固定在汤锅体内,在保证料筒内汤水沸腾速度的基础上,使料筒在加热过程中不易跑位或倾斜,让用户体验感更好。同时,在清洗时或需要拆下料筒时,直接将料筒从汤锅体内提出即可,装卸和清洗都非常方便,另外,将料筒从汤锅体内去掉之后,汤锅体可直接作为炒锅或蒸锅,使该烹饪锅具的功能多样化。

可选的,所述翻边为不锈钢翻边。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料筒的仰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料筒的侧视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隔料板的侧视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隔料板的俯视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对应的仰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对应的仰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转动至槽口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2为图10对应的仰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料筒上的轴套的侧视结构图;

图14为图13对应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汤锅体;

10—食物放置区;

11—手柄;

2—料筒;

20—翻边;

21—转轴孔;

22—轴套;

221—槽口;

23—定位部;

24—通孔;

25—凹腔;

3—隔料板;

31—转轴;

32—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料筒的仰视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料筒的侧视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隔料板的侧视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的隔料板的俯视结构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收拢在料筒的外壁上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对应的仰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打开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对应的仰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当隔料板转动至槽口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10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2为图10对应的仰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中料筒上的轴套的侧视结构图。图14为图13对应的俯视图。参照图1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包括:汤锅体1和料筒2。其中,料筒2位于汤锅体1内,料筒2的顶部具有开口。一般地,料筒2可放置在汤锅体1的中心,当然,料筒2也可以偏离汤锅体1的中心放置。本实施例中的料筒2为顶部开口的圆柱状筒,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料筒2也可以为方柱形等,汤锅体1的截面可以为圆形,也可以方形等。汤锅体1的两侧还可设置手柄11,通过手柄11可方便地将烹饪锅具端起或放下,手柄11具体可以通过螺钉固定在汤锅体1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实施例中,料筒2可拆卸地放置在汤锅体1内,比如,料筒2通过吸附件吸附在汤锅体1内。将料筒2放置在汤锅体1内时,料筒2会在吸附件的吸附作用下可靠地固定在汤锅体1内,在保证料筒2内汤水沸腾速度的基础上,使料筒2在加热过程中不易跑位或倾斜,让用户体验感更好。同时,在清洗时或需要拆下料筒2时,直接将料筒2从汤锅体1内提出即可,装卸和清洗都非常方便,另外,将料筒2从汤锅体1内去掉之后,汤锅体1可直接作为炒锅或蒸锅,使该烹饪锅具的功能多样化。

其中,吸附件具体可以为磁性体。磁性体具体可以设置在料筒2的底面上,也可以设置在汤锅体1的底面上,或者,在料筒2的底面和汤锅体1的底面均设置磁性体,且料筒2上的磁性体和汤锅体1上的磁性体的磁性相异。磁性体具体可以是磁铁,也可以是含磁的其他结构。此外,为了使磁性体不与料筒2内的食材接触,以保证食品卫生安全,还可以在磁性体的外表面设置包磁片,包磁片由符合食品卫生安全的材质制成。当然,吸附件也可以为吸盘,料筒2通过吸盘吸附在汤锅体1内。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料筒2也可以通过卡接的方式固定在汤锅体1内,或者,料筒2也可以与汤锅体1一体成型。

由于人们在吃火锅时,所选择的食材越来越多,料筒2和汤锅体1所形成的两个区域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了使该烹饪锅具能够放置多种不同的食材,使消费者在吃火锅时能够方便捞取想吃的某种食材,在本实施例中,料筒2的外侧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隔料板3,隔料板3将料筒2的外壁与汤锅体1的内壁围成的区域分隔成至少两个食物放置区10,比如,将菌菇类食材放置在其中一个食物放置区10内,将蔬菜放置在另一个食物放置区10,将肥牛等肉类放置在料筒2内。

具体实现时,为了使料筒2内的食材能够更快速的沸腾,还可以在料筒2的底板上开设通孔24,即出气孔。通孔24具体为多个,多个通孔24间隔排布在料筒2的底板上,从而使料筒2内的食材能够被快速加热。进一步地,还可以使料筒2的底板至少部分向上凸起形成凹腔25,凹腔25上设置有通孔24,料筒2内的部分汤水通过凹腔25上的孔进入至该凹腔25与汤锅体1的底板围成的空间内,从而增加了料筒2内的汤水与汤锅体1底板的接触面积,在加热时,该凹腔25内的汤水可快速被加热,通过凹腔25上的通孔24加速了料筒2内汤水的热量交换,从而使料筒2内的汤水快速沸腾。另外,汤锅体1与料筒2组合后,在加热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振动,由于料筒2的凹腔25内的汤水较快沸腾,因此料筒2的凹腔25位置的振动频率与汤锅体1底板的振动频率不一致,因此达不到共振效果,从而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为了方便对锅具进行收纳以及提高锅具的使用灵活性,其中,隔料板3的靠近料筒2的一侧具有转轴31,隔料板3可绕转轴31转动,以使隔料板3收拢或者打开,比如,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料筒2的外壁上时,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或者,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以将料筒2的外壁与汤锅体1的内壁围成的区域分隔成至少两个食物放置区10。

也就是说,在不使用隔料板3时,使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料筒2的外壁上,以使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节省了收纳空间。当使用隔料板3时,使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打开状态,使隔料板3将料筒2的外壁和汤锅体1的内壁之间的区域分隔成至少两个食物放置区10。在使用时,用户可根据食材的种类多少以及自身需求选择打开的隔料板3的数量,比如,将所有的隔料板3打开,或者,仅打开部分隔料板3,使用非常灵活。

示例性,本实施例中的隔料板3为三个,三个隔料板3沿料筒2的外壁周向间隔排布,具体使用时,可选择将三个隔料板3全部打开,此时三个隔料板3将料筒2的外壁与汤锅体1的内壁之间围成的区域分隔成三个食物放置区10,或者,仅打开其中两个隔料板3,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将隔料板3设置为三个,仅是为了示例性说明,隔料板3也可以设置为两个或三个以上。

为了使隔料板3转动至某个位置时,隔料板3不会随意跑位,在本实施例中,料筒2的顶部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20,翻边20上具有定位部23,定位部23用于在隔料板3转动至预设位置时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以阻止隔料板3继续转动。

也就是说,当隔料板3转动至某个位置时,定位部23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使隔料板3能够稳定地处在某个位置处而不会随意跑位,比如,当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时,定位部23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使隔料板3稳定地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或者,当隔料板3呈打开状态时,比如,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隔料板3的远离转轴31的一侧正好与汤锅体1的内壁贴合,此时定位部23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使得在烹煮过程中隔料板3不会跑位。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预设位置具体可以指:当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时隔料板3所处的位置,或者,当隔料板3打开至隔料板3的远离料筒2的一侧与汤锅体1的内壁接触时隔料板3的位置,或者,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上述两个位置之外的其他位置。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通过使料筒2的顶部具有向外翻折的翻边20,在翻边20上设置定位部23,当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预设位置时,通过定位部23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以阻止隔料板3继续转动,从而使隔料板3能够稳定地处于预设位置处,使隔料板3不会跑位,使用非常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具体实现时,转轴31可以焊接在隔料板3的靠近料筒2的一侧,也可以冲压在隔料板3的靠近料筒2的一侧,这样设置不仅方便安装,还提高了转轴31和隔料板3的整体结构强度。当然,转轴31也可以通过其他固定方式固定在隔料板3上,只要保证隔料板3能够绕转轴31转动而收拢或打开即可,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是,隔料板3的靠近料筒2的一侧为卷圆边,该卷圆边直接形成为转轴31,也就是说,隔料板3和转轴31一体制作成型。

较为优选的,隔料板3为与料筒2的外壁形状匹配的弧形板。也就是说,料筒2为圆筒形,隔料板3为与圆筒形料筒的外壁形状匹配的弧形板。当不需要隔料板3时,可将隔料板3直接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由于隔料板3的形状与料筒2的外壁形状匹配,因此,当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外壁上时,隔料板3与料筒2外壁能够很好的贴合,从而进一步节省了收纳空间,而且这样设置可提高烹饪锅具的外观美感。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料筒2为方筒形,隔料板3的形状与方形料筒的外壁形状匹配。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3具体为由翻边20的下表面向下延伸而形成的凸起。通过凸起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结构简单且定位可靠。

具体实现时,翻边20可以为不锈钢翻边,定位部23位于不锈钢翻边上。示例性的,以将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为例进行具体说明:在隔料板3绕转轴31朝向料筒2的外壁转动的过程中,当隔料板2转动至接触到定位部23时,推动隔料板3使其继续转动,此时翻边20会在隔料板3的作用下被向上顶起,以使隔料板3越过定位部23,当隔料板3越过定位部23后,将翻边20压下去,即,使翻边20回到初始位置,此时定位部23挡设在隔料板3的外侧,对隔料板3进行有效定位,使隔料板3可靠地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翻边20也可以是铝质翻边或者铜质翻边,本实用新型对于翻边20的材质并不限于此。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部23位于隔料板3的至少一侧,用于将隔料板3固定在收拢状态或者打开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定位部23也可以位于翻边20的外边缘。或者,定位部23为位于翻边20的下表面的凹槽,当隔料板3转动至预设位置时,使隔料板3的顶部边缘进入至凹槽中,通过凹槽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以将隔料板3固定在收拢状态或者打开状态。

其中,每个隔料板3至少对应一个定位部23。当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时,至少一个定位部23挡设在隔料板3的外侧。可以理解的是,当定位部23为一个时,定位部23只对隔料板3的收纳状态进行定位,即,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时,定位部23挡在隔料板3的外侧,使隔料板3不会随意转动。在该种情况下,当隔料板3呈打开状态时,即隔料板3将料筒2外部的区域有效分隔成多个食物放置区时,此时,可以通过隔料板3的远离料筒2的一侧与汤锅体1的内壁之间的抵接作用力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

每个隔料板3也可以对应至少两个定位部23。当隔料板3打开时,至少两个定位部23分别挡设在隔料板3的两侧。可以理解的是,当定位部23为至少两个时,定位部23既可以在隔料板3收拢时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也可以在隔料板3打开时对隔料板3进行定位。比如,定位部23为两个时,当隔料板3打开至预设位置时,此时隔料板3正好处于两个定位部23之间,使隔料板3得以定位。当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侧壁上时,两个定位部23可以均位于隔料板3的外侧,对隔料板3进行挡设。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图7和图9所示,每个隔料板3对应三个定位部23,当隔料板3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时,其中一个定位部23正好挡设在隔料板3的外侧,使隔料板3稳定地收拢在料筒2的外壁上。当隔料板3呈打开状态时,比如隔料板3的远离料筒2的一侧正好与汤锅体1的内壁贴合时,其他两个定位部23正好分别位于隔料板3的两侧,即,隔料板3位于其他两个定位部23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隔料板3也可以对应三个以上的定位部23,设置更多的定位部23以便于调节隔料板3打开后的直径,以使隔料板3能够适配不同口径的汤锅体。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的每个隔料板3对应的定位部23可以仅为一个,也可以仅为两个,或者为三个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当具有隔料板3的该料筒2使用在不同口径的汤锅体1上时,当隔料板3打开以将料筒2的外壁与汤锅体1的内壁之间的区域分隔成多个食物放置区时,隔料板3所对应的打开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当该料筒2使用在直径较小的汤锅体1上时,将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45°时,隔料板3的远离料筒2的一侧便与汤锅体1的内壁贴合,从而将料筒2的外壁与汤锅体1的内壁之间的区域分隔为多个食物放置区。当该料筒2使用在直径较大的汤锅体1上时,将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30°即可使隔料板3的远离料筒2的一侧与汤锅体1的内壁贴合。

在本实施例中,翻边20上开设有转轴孔21,料筒2的外壁底部设置有轴套22,转轴31的顶部穿设在转轴孔21中,转轴31的底部穿设在轴套22中。可以理解的是,一个隔料板3对应一个轴套22和一个转轴孔21。通过轴套22对转轴31的底部进行固定,通过转轴孔21对转轴31的顶部进行固定,使转轴31能够可靠、顺畅的转动,从而很方便地实现隔料板3的收拢和打开,制作方便,提高了用户体验感。

其中,轴套22具体可焊接在料筒2的外壁上,也可以铆接在料筒2的外壁上,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料筒2的外壁顶部和外壁底部分别设置有一个轴套,转轴31的顶部穿设在料筒2的外壁顶部的轴套中,转轴31的底部穿设在料筒2的外壁底部的轴套中,同样可实现转轴31的转动。或者,也可以在料筒2的外壁上设置支架,在支架上开设轴孔,以使转轴31穿设在轴孔中,并能够在轴孔内转动。

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灵活性和收纳的方便性,使隔料板3可从料筒2上拆卸下来,参照图11、图13和图1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轴套22上还开设有槽口221,转轴31的底端可从槽口221中脱出。当需要清洗锅具或者需要收纳时,使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至槽口221位置,然后将转轴31的底端从槽口221中取出,使隔料板3与料筒2脱离,对隔料板3和料筒2进行分开清洗,这样更容易清洗干净,清洗完后可以将多个隔料板3叠放在一起,进一步提高了收纳的方便性,节省了收纳空间;需要安装隔料板3时,使转轴31的底端从槽口221进入至轴套22中,使转轴31的顶端穿入转轴孔21中即可,而且,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数量进行隔料板3的安装。

具体地,参照图10至图12所示,当需要将隔料板3从料筒2上取下时,使隔料板3绕转轴31转动,比如,使隔料板3朝向与收拢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直至隔料板3转动至槽口221的位置,此时,三个定位部23位于隔料板3的同一侧,然后将转轴31的底端从槽口221中抽出,进而将隔料板3从料筒2上取下。需要说明的是,当隔料板3呈正常打开状态时(即,将料筒2的外部区域有效分隔为多个食物放置区时),隔料板3在定位部23的挡设作用下,不会轻易转动至槽口221的位置,因此,在隔料板3处于正常打开状态时和收拢状态时,隔料板3不会轻易与料筒2脱离。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轴套22的一侧连接在料筒2的外壁上,轴套22的另一侧悬空,以与料筒2的外壁之间形成开口,开口尺寸小于转轴31的外径。通过将轴套22的另一侧悬空设置,使得轴套22的该侧与料筒2的外壁之间形成开口,当需要清洗锅具或者需要收纳时,可从该开口将转轴31从轴套22中取出,使隔料板3与料筒2脱离,同样可实现上述技术效果。另外,由于开口尺寸小于转轴31的外径,因此当隔料板3安装在料筒2上时,转轴31不会从该开口轻易脱出。

进一步地,隔料板3的底面与料筒2的底面位于同一平面上,隔料板3的底端与转轴31的底端之间具有缺口32。这样使得当隔料板3对料筒2外部的区域进行分隔时,隔料板3的底端与汤锅体1的锅底之间的间隙尽可能小,使食物不会从隔料板3的底部混至相邻的食物放置区10,同时通过在隔料板3的底端与转轴31的底端之间开设缺口32,以保证隔料板3能够顺畅地绕轴套22转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