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碗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77480发布日期:2018-12-07 22:27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碗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洗碗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碗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大多数碗篮结构固定,餐具摆放方式单一,碗篮空间并不能得到充分的使用,导致碗篮空间利用率低。虽然存在一些碗篮,其设置有可调装置来达到碗篮可调的目的,但是可调装置多使用塑胶件作为转换机构来连接拨杆与碗篮。但是装配塑胶件时需要使用塑料件,塑料件结构复杂,装配繁琐,且会阻挡水流,影响喷淋臂水柱对餐具的冲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碗篮,其通过增加一种拨杆装置,使碗篮具有两种不同的状态,来达到碗篮两种摆放方式转换的目的。

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碗篮,包括碗篮本体和拨杆,所述拨杆与所述碗篮本体转动连接,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其中,所述拨杆包括支撑杆体,当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支撑杆体与所述碗篮本体配合并设置成用于固定餐具;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支撑杆体转动至所述碗篮本体外。

本实施例的碗篮,其具有可转动的拨杆,拨杆转动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使碗篮的状态也发生变化,使得碗篮可调并可在两种摆放方式之间转换的目的。具体地,当拨杆转动至第一状态时,拨杆的支撑杆体可与碗篮本体配合固定餐具,如可以在拨杆的两侧分别放入餐具,拨杆可以将两侧的餐具固定并分隔,有效地避免了碗篮本体内的餐具相互摩擦、碰撞等,保证了餐具的完好;拨动拨杆使支撑杆体转动至碗篮本体外侧时,拨杆位于第二状态,此时拨杆不再起到固定、分隔餐具的作用,拨杆不再分隔碗篮本体内的空间,因此碗篮本体内的餐具的摆放可以变化。例如,在第一状态时,可以在拨杆的两侧分别放入盘子,在第二状态时,可以将盘子替换为汤碗或者多个杯子等餐具,充分利用碗篮本体内部的空间,使得碗篮本体内餐具的摆放更灵活多变,提高了碗篮本体的空间利用率。

此外,采用拨杆与碗篮本体转动连接,省去了结构复杂的塑胶件,使得碗篮的结构简化,装配方便,且减少了碗篮对喷淋臂水柱的阻碍,进而减小了喷淋臂水柱对餐具冲洗效果的影响。

可选地,所述拨杆还包括从所述支撑杆体的两端延伸出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碗篮本体转动连接。

连接部从支撑杆体的两端延伸而成,即连接部与支撑杆体为一体成型,省去了连接部与支撑杆体二次组装的麻烦,且使得连接部与支撑杆体的连接牢固,进而有利于保证拨杆与碗篮本体转动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地,所述连接部包括从所述支撑杆体的两端弯折形成的扣钩,所述碗篮本体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扣环,所述扣钩插入所述扣环内并能够在所述扣环内转动。

拨杆的两端形成有扣钩,扣钩插入碗篮本体两侧的扣环中并形成转动连接,一方面实现了拨杆与碗篮本体的转动连接,另一方面扣钩不易从扣环中脱出,使得拨杆的连接牢固。通过在拨杆两端一体成型扣钩来实现与碗篮本体的转动连接,使得碗篮上无需设置其他塑胶件,使碗篮的整体结构简单。

可选地,所述扣钩呈L形。

L形扣钩方便插入碗篮两侧扣环中,且不易从扣环脱出。

可选地,所述扣钩与所述扣环间隙配合,所述碗篮本体上设有对所述拨杆进行转动限位的限位部。

扣钩与扣环间隙配合时,二者之间的摩擦力不足以阻止扣钩自由转动,故在碗篮本体上设有限位部,限位部对拨杆进行转动限位,防止拨杆自由转动,进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便于碗篮的使用。

可选地,所述扣钩与所述扣环摩擦配合。

扣钩与扣环摩擦配合时,利用二者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扣钩自由转动,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且扣钩与扣环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在第一状态时拨杆自由转动并与餐具发生摩擦,将餐具刮伤等。此外,利用摩擦力阻止扣钩自由转动,省去了限位部结构,有利于简化碗篮的结构。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限位部位于所述拨杆上方。

拨杆处于第一状态时限位部位于拨杆上方,对拨杆进行限位,防止拨杆越过限位部后从上方转动至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限位部将拨杆限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便于碗篮的使用。

可选地,所述碗篮本体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杆,两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拨杆的内侧,且两所述限位杆的上部均向外侧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

或者,所述碗篮本体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杆,两所述限位杆位于所述拨杆的外侧,且两所述限位杆的上部均向内侧弯折形成所述限位部。

支撑杆体两端弯折形成有扣钩,使拨杆整体大致呈U型,碗篮本体上的两限位杆可位于U型拨杆的内侧,且两限位杆的上部均向外侧弯折形成限位部,以便对位于两限位杆外侧的拨杆进行限位;或者,碗篮本体上的两限位杆位于U型拨杆的外侧,两限位杆的上部均向内侧弯折形成限位部,以便对位于两限位杆之间的拨杆进行限位。

在拨杆由第二状态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当拨杆转动到限位部时,限位部阻碍拨杆的转动,此时需用力转动拨杆,拨杆可以越过限位部而被限位于第一状态,在碗篮移动的过程中,处于第一状态的拨杆可以起到分隔餐具的作用,以有效防止拨杆两侧的餐具发生碰撞;在拨杆由第一状态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当拨杆转动到限位部时,继续用力转动拨杆,拨杆可以越过限位部并转动至第二状态,此时拨杆的支撑杆体位于碗篮本体外,拨杆不再用于固定餐具,导致碗篮本体内的餐具的摆放可以变化。

可选地,所述拨杆与所述限位杆相互挤压。

拨杆与限位杆相互挤压,可以在拨杆与限位杆之间存在挤压摩擦力,防止在第一状态下,拨杆上下颤动,对餐具造成损伤。

可选地,所述拨杆设置于所述碗篮本体的上方并且沿所述碗篮本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杆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碗篮本体的宽度,使所述拨杆在所述碗篮本体上方转动;

或者,所述拨杆设置于所述碗篮本体的上方并且沿所述碗篮本体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支撑杆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碗篮本体的长度,使所述拨杆在所述碗篮本体上方转动。

沿碗篮本体宽度方向设置的拨杆的支撑杆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碗篮本体的宽度,或者沿碗篮本体长度方向设置的拨杆的支撑杆体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碗篮本体的长度,使得拨杆只能在碗篮本体上方转动,不能进入碗篮本体内,这样当拨杆处于第一状态时,拨杆的支撑杆体搭在碗篮本体的上筋条上,与拨杆的支撑杆体的长度较小,拨杆可以转动到碗篮本体内,对碗篮本体内部的容纳空间造成限制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的拨杆不会对碗篮本体内部的容纳空间造成限制,不会影响碗篮本体对餐具的盛放;当无需使用拨杆支撑餐具时,拨杆可从碗篮本体的上方转动至碗篮本体的外侧,便于实现拨杆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

可选地,所述碗篮本体包括位于上部的上筋条,所述上筋条的拐角为斜角或圆角;

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拨杆搭在所述上筋条的拐角处,且所述支撑杆体位于所述上筋条的下方,所述支撑杆体的外边缘不凸出于所述上筋条的外边缘。

拨杆转动至第二状态后,拨杆可利用重力自然下垂,搭在碗篮本体的上筋条的拐角处,此时支撑杆体位于上筋条的下方,且支撑杆体的外边缘不凸出于上筋条的外边缘,这样拨杆不会额外占用碗篮本体外部的空间,使得碗篮整体占用空间小,若将碗篮放入洗碗机中,碗篮所占空间较小,有利于减小洗碗机的体积。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申请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碗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拨杆处于第一状态;

图1b为图1a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碗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其中拨杆处于第二状态;

图2b为图2a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b中A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a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碗篮的碗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碗篮的拨杆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关系为:

1拨杆,11扣钩,12支撑杆体,2碗篮本体,21扣环,22限位部,23上筋条,230拐角,24限位杆,3汤碗,4盘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任意组合。

如图1a至图2b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结构转换功能的碗篮,包含有拨杆1和碗篮本体2,拨杆1与碗篮本体2转动连接,并可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其中,如图1a和图1b所示,当拨杆1位于第一状态时,拨杆1的支撑杆体12与碗篮本体2配合并设置成用于固定餐具,此时拨杆1对碗篮本体2内的容纳空间进行分隔,可以在拨杆1两侧各放入1个盘子4,拨杆1可以将两侧的盘子4分隔并固定,有效地避免了两侧的盘子4相互摩擦、碰撞等,保证了盘子4的完好。拨动拨杆1,使拨杆1位于第二状态时,如图2a和图2b所示,支撑杆体12转动至碗篮本体2外,拨杆1不再起到固定、分隔餐具的作用,不再对碗篮本体2内的容纳空间进行分隔,此时可以充分利用碗篮本体内部的较大的空间,将两个盘子4替换为汤碗3(或者多个杯子等餐具),使得碗篮本体2摆放的餐具发生变化。

本实施例提供的碗篮,通过设置可转动的拨杆1,使得碗篮本体2内餐具的摆放更灵活多变,提高了碗篮本体2的空间利用率,解决了传统不可调碗篮内餐具摆放方式单一,可调碗篮的结构繁琐的问题。

可选地,拨杆1还包括从支撑杆体12的两端延伸出的连接部,该连接部与碗篮本体2转动连接。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连接部包括从支撑杆体12的两端弯折形成的扣钩11,扣钩11呈L形;如图5所示,碗篮本体2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扣环21。扣钩11可插入扣环21内并能够在扣环21内转动,以实现拨杆1与碗篮本体2的转动连接,以便拨杆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转换。

扣钩11为支撑杆体12的两端弯折而成,即扣钩11与支撑杆体12为一体成型,省去了扣钩11与支撑杆体12二次组装的麻烦,且使得扣钩11与支撑杆体12的连接牢固,进而有利于保证拨杆1与碗篮本体2上的扣环21的转动连接的牢固性。

扣钩11呈L形,在将扣钩11插入碗篮本体2两侧的扣环21中时,L形扣钩11的连接臂(即与支撑杆体12连接的一端)可发生弹性变形,以便扣钩11插入扣环21中,且扣钩11不易从扣环21脱出,保证了转动连接的可靠性。使用扣钩11的弹性变形装配进入扣环21内,无需使用其他塑胶件,使得碗篮的整体结构简单。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扣钩11与扣环21之间的配合为间隙配合(见图3),使得扣钩11可相对于扣环21自由转动,进而使得拨杆1可自由转动。为了防止拨杆1自由转动,进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影响碗篮的使用,在碗篮本体2上设有对拨杆1进行转动限位的限位部22,防止拨杆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变换。

当然,也可以设置扣钩11与扣环21之间的配合为摩擦配合,利用二者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扣钩11自由转动,进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且扣钩11与扣环21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在第一状态时拨杆1自由转动并与餐具(如盘子4等)发生摩擦,将餐具刮伤等。此外,利用摩擦力阻止扣钩11自由转动,省去了限位部结构,有利于简化碗篮的结构。

可选地,如图1a和图1b所示,在第一状态时,限位部22位于拨杆1的上方,防止拨杆1越过限位部22后从上方转动至第二状态。该限位部22还可以防止处于第二状态的拨杆1越过限位部22后转动至第一状态,防止拨杆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随意切换。限位部22能够将拨杆1限位于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便于碗篮的使用。

可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碗篮本体2的相对的两侧均设有限位杆24,两限位杆的上部弯折形成该限位部22。

进一步,两端形成有扣钩11的拨杆1整体大致呈U型(见图6),碗篮本体2上的两限位杆24可位于U型拨杆1的内侧,此时两限位杆24的上部均向外侧弯折形成限位部22,如图1a和图1b所示,以便对位于两限位杆24外侧的拨杆1进行限位。当然,碗篮本体2上的两限位杆24也可以位于U型拨杆1的外侧,此时两限位杆24的上部均向内侧弯折形成限位部22,以便对位于两限位杆24之间的拨杆1进行限位。

具体地,在拨杆1由第二状态转动至第一状态的过程中,当拨杆1转动到限位部22时,限位部22阻碍拨杆1的转动,此时需用力转动拨杆1,拨杆1才能越过限位部22而被限位于第一状态,在碗篮移动的过程中,处于第一状态的拨杆1可以起到分隔餐具的作用,以有效防止拨杆1两侧的餐具发生碰撞;在拨杆1由第一状态转动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当拨杆1转动到限位部22时,继续用力转动拨杆1,拨杆1可以越过限位部22并转动至第二状态,此时拨杆1的支撑杆体12位于碗篮本体2外,拨杆1不再用于固定餐具,导致碗篮本体2内的餐具的摆放发生变化,如可以用汤碗3代替两个盘子4。

可选地,限位杆24与拨杆1相互挤压,即两限位杆24之间的距离略大于两L型扣钩之间的距离,使得限位杆24与拨杆1之间存在一定的摩擦力,使拨杆1在第一状态时不可以自由晃动,避免了碗篮在移动过程中因拨杆1晃动导致餐具损坏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为防止拨杆1在第一状态时自由转动、刮伤盘子4,还可以在拨杆1上套设一层防刮垫。具体地,可以在拨杆1的支撑杆体12和L形扣钩11的连接臂上设防刮垫,该防刮垫可以是橡胶、塑胶等材质的,该防刮垫一方面可以防止拨杆1动作时刮伤盘子4,另一方面可以增大与限位杆24之间的摩擦力,进一步阻碍拨杆1在第一状态时自由运动。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拨杆1沿碗篮本体2的宽度方向W(见图2a中所示)设置于碗篮本体2的上方,支撑杆体12的长度L0(见图6中所示)大于或等于碗篮本体2的宽度,使拨杆1只能在碗篮本体2上方转动,不能进入碗篮本体2内,这样当拨杆1处于第一状态时,拨杆1的支撑杆体12搭在碗篮本体2上部的上筋条23上,如图1a和图1b所示;当无需使用拨杆1支撑餐具时,拨杆1可从碗篮本体2的上方转动至碗篮本体2的外侧,便于实现拨杆1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的转换。

与拨杆的支撑杆体的长度较小,拨杆可以转动到碗篮本体内,对碗篮本体内部的容纳空间造成限制的方案相比,本实施例的拨杆1不会对碗篮本体2内部的容纳空间造成限制,不会影响碗篮本体2内餐具的摆放。

当然,拨杆1也可以沿碗篮本体2的长度方向L(见图2a中所示)设置于碗篮本体2的上方,支撑杆体12的长度L0大于或等于碗篮本体2的长度,使拨杆1只能在碗篮本体2上方转动,不会进入碗篮本体2内,影响碗篮本体2内餐具的摆放。

可选地,如图3和图5所示,碗篮本体2上部的上筋条23的拐角230为斜角或圆角,使得拐角处碗篮本体2的宽度较小。当拨杆1处于第二状态时,如图2a-图3所示,拨杆1可利用自身重力自然下垂,搭在上筋条23的拐角230处,此时支撑杆体12位于上筋条23的下方,且支撑杆体12的外边缘不凸出于上筋条23的外边缘。第二状态时,支撑杆体12不会额外占用碗篮本体2外部的空间,使得碗篮整体占用空间小,若将碗篮放入洗碗机中,碗篮所占空间较小,有利于减小洗碗机的体积。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碗篮,通过拨杆1上的扣钩11与碗篮本体2上的扣环21连接,实现拨杆1与碗篮本体2的转动连接,拨杆1的状态转变使得碗篮结构可以变换,能够更灵活的摆放餐具,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可调碗篮结构,本实施例未使用塑胶件,使得碗篮整体结构简单易装配,且去除了塑胶件影响淋喷臂水柱对餐具的冲洗的弊端;拨杆1处于第一状态时,其可避免盘子间的相互碰撞,消除了盘子容易受到损伤的问题,拨杆1处于第二状态时,不会额外占用碗篮本体2外的空间,使得碗篮整体占用空间小。

虽然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的内容仅为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的形式及细节上进行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