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4595发布日期:2019-02-19 18:52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的吸尘器被广泛应用。吸尘器是利用马达吸风,在密封的壳体内形成空气负压,进而吸入尘屑或垃圾的电器。吸尘器通常包括手柄、连接杆、主体部和连接于主体部的工作头、连接杆设于手柄和主体部之间以加长吸尘器的操作长度,提高操作者的操作舒适性。但当不再使用吸尘器而需要存放时,吸尘器较长所占用空间较大,不便于存放。另外,由于连接杆的长度有限,使得吸尘器无法吸取更高处的灰尘,若要实现能吸取更高处的灰尘,就必须另外加接接长杆。因此,目前吸尘器的适用范围较窄。

另外,目前吸尘器中,对冷却气流都是通过电机外围对电机冷却后的冷却气流再通向电池包,以对电池包进行冷却,如此设置使得冷却效果较差,导致吸尘器的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尘器,该吸尘器适用范围较广,存放时所占用空间较小,且方便操作。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之一,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吸尘器,所述吸尘器包括主体结构、与所述主体结构的内腔相贯通的进风口、自所述主体结构沿纵长轴线向上延伸的上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杆组件包括第三上杆、与所述第三上杆可伸缩地连接的第二上杆和与所述第二上杆可伸缩地连接的第一上杆,所述第三上杆和第二上杆之间设有第一锁止结构,所述第二上杆和第一上杆之间设有第二锁止结构,当所述第一锁止结构离开第二锁止结构时,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将所述第二上杆锁定,当所述第三上杆收缩进第二上杆内以使所述第一锁止结构与第二锁止结构相抵接时,促使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将所述第二上杆释放。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锁止结构包括第一纵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三上杆在纵长轴线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的第一锁定销和可被操作地活动设于所述第三上杆内且与所述第一纵滑块相配接的控制杆,所述第二上杆上设有可与第一锁定销配接或脱开的第二上杆上锁止孔和第二上杆下锁止孔,当沿纵长轴线方向下压所述控制杆时,所述控制杆使得第一纵滑块滑移,从而促使第一锁定销从与所述第二上杆上锁止孔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所述第二上杆上锁止孔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的脱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锁止结构还包括设于第三上杆的第一座体和可横向滑移地设于所述第一座体的第一横滑块,所述第一锁定销固定设于第一横滑块,下压所述控制杆以使得第一纵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一座体沿所述纵长轴线方向滑移,从而促使第一横滑块带动第一锁定销从与所述第二上杆上锁止孔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所述第二上杆上锁止孔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的脱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杆的下端设有与所述第一纵滑块相抵接的抵压件(214),所述控制杆的上端设有调节键,所述调节键活动设置于所述手柄(10) 以供操作者操作。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锁止结构还包括促使第一锁定销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保持配接的第一外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外弹簧为压簧,所述第一外弹簧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横滑块相抵靠,所述第一外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座体相抵靠。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纵滑块具有上配合面,所述第一横滑块具有与所述上配合面配接的下配合面,所述上配合面与纵长方向呈锐角,所述下配合面与所述第一横滑块所滑移方向呈锐角。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纵滑块包括第一纵滑块左侧壁、与所述第一纵滑块左侧壁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纵滑块右侧壁、及连接第一纵滑块左侧壁和第一纵滑块右侧壁的第一纵滑块端壁,所述上配合面包括设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的左上配合面和设于第一纵滑块右侧壁的右上配合面,所述第一纵滑块端壁与所述控制杆相配接。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横滑块包括第一主体部、自所述第一主体部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左侧凸和第一右侧凸,所述第一锁定销设于所述第一主体部,所述下配合面包括设于第一左侧凸上且与所述左上配合面配接的左下配合面和设于第一右侧凸上且与所述右上配合面配接的右下配合面。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第一左侧部、与所述第一左侧部间隔一定间距的第一右侧部、及连接所述第一左侧部和第一右侧部的第一端部,所述第一锁定销设于所述第一端部。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第一座体具有用于容置所述第一横滑块的第一座体横腔和用于容置所述第一纵滑块的第一座体纵腔,所述第一座体横腔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座体纵腔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且所述第一座体横腔与第一座体纵腔相贯通。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锁止结构还包括第一卡套,所述第三上杆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座体具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曹,所述第一卡套具有套设于所述第三上杆外围的第一外围部和自第一外围部向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所述第一凸起部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一安装曹相配接,以将所述第一座体固定于所述第三上杆。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上杆上设有第二上杆端套,所述第二上杆端套与所述第三上杆或第一锁止结构相抵接,以防止所述第三上杆从所述第二上杆内拔出。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包括固定设于第二上杆的第二座体、可横向滑移地设于第二座体的第二横滑块和固定设于第二横滑块的第二锁定销、与第二横滑块相配接的第二纵滑块,所述第一上杆上设有可与所述第二锁定销配接或脱开的第一上杆上锁止孔,所述第一座体与所述第二纵滑块相抵接并促使所述第二纵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体纵向滑移,进而使得所述第二横滑块带动第二锁定销从与所述第一上杆上锁止孔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所述第一上杆上锁止孔的脱开位置。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锁止结构还包括促使第二锁定销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保持配接的第二外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上杆上还设有第一上杆下锁止孔,所述第二锁止结构还包括相对于第二座体可横向滑移地设置的销轴,所述销轴可选择地与所述第一上杆下锁止孔配接或脱开,第二锁止结构还包括促使所述销轴与所述第一上杆下锁止孔保持配接的内弹簧。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弹簧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第二外弹簧的弹性系数,且所述内弹簧的原长不大于所述第二外弹簧的原长。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当所述第一上杆继续带动所述第一锁止结构沿纵长方向向下移动到一定位置,所述第一座体推动第二纵滑块相对于所述第二座体向下移动,从而所述第二纵滑块促使所述第二横滑块带动所述第二锁定销横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锁定销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脱开。

作为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纵滑块与所述第一纵滑块的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横滑块与所述第一横滑块的结构相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第三上杆、第二上杆和第一上杆之间分别可伸缩地连接,且当所述第一锁止结构离开第二锁止结构时,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将所述第二上杆锁定,当所述第三上杆收缩进第二上杆内以使所述第一锁止结构与第二锁止结构相抵接时,促使所述第二锁止结构将所述第二上杆释放。从而可根据不同需要将吸尘器变换于不同的状态,使得该吸尘器适用范围较广,且存放时所占用空间较小。且锁止结构方便操作,使得该吸尘器不同状态之间的变换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吸尘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主视图,此时第三上杆和第二上杆均展开。

图2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吸尘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剖视图,此时第三上杆和第二上杆均展开。

图3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例中吸尘器处于第八工作状态的剖视图,此时第三上杆和第二上杆均被收缩,下杆组件也处于回移状态。

图4是图2中F1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5是图1中吸尘器的端部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中吸尘器的手柄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图1中吸尘器的端部与手柄相抵接时的立体示意图。

图8是图1中吸尘器的主体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图1中吸尘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10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二连接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图1中吸尘器的下杆、第二连接管及伸缩风道管处的剖视图。

图12是图1中吸尘器的下杆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F2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2中F3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5是图1中吸尘器的电机座和电池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F4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7是图15中F5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18是图1中吸尘器的下杆、连接管组件和电机座处的立体示意图,此时下杆处于伸展状态,且去除下杆,保留了与下杆同步运动的弹性卡件。

图19是图1中吸尘器的下杆、连接管组件和电机座处的立体示意图,此时下杆处于回移状态,且去除下杆,保留了与下杆同步运动的弹性卡件。

图20是图1中吸尘器的电机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图1中吸尘器的电机座的另一方向立体示意图。

图22是图1中吸尘器的电机座的俯视图。

图23是图1中吸尘器的电池座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图1中吸尘器的旋风风道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一上杆与壳体的第一安装示意图。

图26是图25中F6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7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一上杆与壳体的第二安装示意图。

图28是图27中F7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29是图25中管套的放大剖视图。

图30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一上杆与壳体的第三安装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F8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2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二上杆与第一上杆的第一安装示意图。

图33是图1中吸尘器的第二上杆与第一上杆的第二安装示意图。

图34是图33中F9区域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5是图1中吸尘器的上杆组件的示意图,此时上杆组件处于完全展开状态。

图36是图35中F10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第二上杆与第三上杆之间锁定。

图37是图35中F10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控制杆下压抵压件,第二上杆与第三上杆之间未锁定。

图38是图35中上杆组件的第一锁止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9是图38中第一锁止结构的第一纵滑块和第一横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图1中手柄、调节键及电源开关的立体示意图。

图41是图40中手柄、调节键及电源开关的剖视图。

图42是图35中F11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43是图38中第二锁止结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此时去除第二座体。

图44是图38中第二锁止结构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去除第二座体和第二纵滑块。

图45是图1中吸尘器的上杆组件的示意图,此时上杆组件处于半展开状态,即第三上杆被收缩,第二上杆被展开。

图46是图45中F1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第一上杆与第二上杆之间锁定。

图47是图45中F12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第一上杆与第二上杆之间未锁定。

图48是图1中吸尘器的上杆组件的示意图,此时上杆组件处于完全收缩状态,即第三上杆和第二上杆均被收缩。

图49是图48中F1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第一上杆、第二上杆与第三上杆之间未锁定。

图50是图48中F13区域的放大示意图,此时第一上杆、第二上杆与第三上杆之间锁定。

图51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线缆放线结构的示意图,此时第三上杆被收缩。

图52是本发明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线缆放线结构的示意图,此时第三上杆被展开。

图53是图51中线缆放线结构的第一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图51中线缆放线结构的第二滑轮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本发明第二优选实施方式中线缆放线结构的剖视图,此时第三上杆被收缩。

图56是图55中F14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7是图55中F15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发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提供一种吸尘器,包括手柄10、上杆组件 12、主体结构14、下杆组件15、设于下杆组件15内的连接管组件18、与下杆组件15相连接的工作头组件20。另外,吸尘器设有与主体结构14的内腔相贯通的进风口。其中,上杆组件12的一端与主体结构14相连接,上杆组件12的另一端与手柄10相连接。上杆组件 12位于主体结构14的一侧,下杆组件15位于主体结构14与上杆组件12相对的另一侧,上杆组件12自主体结构14向上方延伸,下杆组件15自主体结构14向下方延伸,上杆组件 1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下杆组件15的延伸方向。

上杆组件12包括连接于主体结构14的第一上杆22,与第一上杆22可伸缩地连接的第二上杆24、与第二上杆24可伸缩地连接的第三上杆26,手柄10固定设于第三上杆26。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仅设置第一上杆22和第二上杆24,并不设置第三上杆26,此时手柄10设于第二上杆24。同样,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三个以上的上杆。

1.下杆组件15包括连接于主体结构14的下杆16和固定连接于下杆16的第二连接管56。工作头组件20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连接管56。

手柄10具有与第三上杆26相连接的连接端28和与连接端28相对的自由端30,下杆组件15的一端连接连接管组件18,下杆组件15的另一端设有端部59。下杆组件15相对于主体结构14的壳体32可被操作地滑移,下杆组件15具有伸展状态和回移状态,从伸展状态向回移状态的变换过程中,下杆组件15相对于壳体32向上滑移,从而带动工作头组件 20向逐渐靠近壳体32的方向移动。参见图2,伸展状态时,下杆组件15被滑动到最下方,端部59与主体结构14的外弧面相贴合。参见图3,当下杆组件15处于回移状态,也就是被滑动到最上方位置时,端部59远离主体结构14。当然,下杆组件15也可以固定设置于主体结构14上。也就是,下杆组件15的位置不可调节。

吸尘器的上杆组件12具有第一展开状态、第二展开状态、第三展开状态和收缩状态。其中,第一展开状态时,第三上杆26被完全从第二上杆24中伸展出来,第二上杆24被完全从第一上杆22中伸展出来。此时,吸尘器的可操作高度最高。

另外,可根据使用者所需要的操作高度,将吸尘器的可操作高度调低,具体的,将第三上杆26收缩入第二上杆24,而第二上杆24不被收缩入第一上杆22,也就是第二上杆 24仍被伸展开,此时吸尘器的上杆组件12处于第二展开状态。当然,也可将第二上杆24 收缩入第一上杆22,而第三上杆26不被收缩入第二上杆24,也就是第三上杆26仍被伸展开,此时吸尘器的上杆组件12处于第三展开状态。

相应地,吸尘器具有八个工作状态,其中第一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伸展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一展开状态,具体参见图1和图2;第二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 处于伸展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第三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伸展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三展开状态;第四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伸展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收缩状态;也就是说,第一至第四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均处于伸展状态,而上杆组件12处于不同的状态。而第五至第八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均处于回移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不同的状态。具体的,第五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回移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一展开状态;第六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回移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二展开状态;第七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回移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第三展开状态;第八工作状态时,下杆组件15处于回移状态,上杆组件12处于收缩状态,具体参见图 3。

当吸尘器的上杆组件12处于收缩状态、且下杆16滑动到最上方的回移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与下杆16相抵接,此时吸尘器处于第八工作状态,此时吸尘器所占空间最小。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当吸尘器处于第一至第七工作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均远离下杆16。当下杆组件15的位置设置成不可调节时,吸尘器的工作状态数量与上杆组件12 可变换的状态数量相同,也就是,吸尘器具有四个工作状态,其中第一至第三工作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均远离下杆16,第四工作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与下杆16相抵接。

进一步参见图5、图6和图7,当吸尘器处于第八工作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 与端部59相抵接。而当吸尘器处于第一至第七工作状态时,手柄10的自由端30均远离端部59。具体的,手柄10的自由端30设置内弧形端面31,端部59与手柄10的自由端30相抵接的端面设置为与内弧形端面31相匹配的外弧形端面61。当吸尘器处于第八工作状态时,外弧形端面61位于内弧形端面31中。当然,手柄10的自由端30也可以设置外弧形端面,相应地,端部59与手柄10的自由端30相抵接的端面设置为与上述外弧形端面相匹配的内弧形端面。

进一步参照图8,本实施例中,主体结构14的壳体包括上壳体31、与上壳体31相连接的下壳体33、位于上壳体31上方且与上壳体31相连接的上盖35、位于下壳体33下方且与下壳体33相连接的下盖37,上壳体31和下壳体33为大致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柱状体,上盖35和下盖37为半球状,并与柱状体平滑对接,上盖35、上壳体31、下壳体33和下盖 37构成胶囊状主体结构。进一步地,上盖35选用透明材料,并在上盖35内设置光源,不但能够起到装饰作用,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发光状态指示吸尘器不同的工作状态。上壳体31 上设有用于安装下杆组件15的下杆组件安装部39,如图9所示,上壳体31上还设有用于安装上杆组件12的上杆组件安装部41。主体结构还包括设于上壳体31和/或下壳体33内的真空发生器34、设于真空发生器34下方且位于壳体32内的过滤装置36。下壳体33与下盖 37的内部空间构造成储尘空间。具体的,下盖37通过枢轴与下壳体33可枢转地连接,使得下盖37可选择地打开或关闭,下壳体33从而便于清理储存在下壳体33中的灰尘。

真空发生器34包括电机座40、设于电机座40的电机42,电机42具有输出轴44,输出轴44上设有动叶轮46,当电机42启动时,带动动叶轮46旋转形成空气负压,将工作头组件20处的风吸入到壳体32中,进而尘屑或垃圾吸入到储尘杯38中。

手柄10具有与上杆组件12相连接的连接段48和与连接段48相连接的弧形段50。本优选实施例中,在图1主视图上,弧形段50的圆心与壳体32的上端的圆心定义了一直线,该直线平行于第一上杆22的延伸方向。手柄10的连接段48的延伸方向与第一上杆22的延伸方向相同。

另外,工作头组件20和手柄10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壳体32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此处的水平面以吸尘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处的平面为参照。

图1展示的是吸尘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也就是上杆组件12处于完全展开的第一展开状态和下杆组件15处于伸展状态。具体的,第三上杆26被完全从第二上杆24中伸展出来,第二上杆24被完全从第一上杆22中伸展出来,且下杆16相对于上壳体31向下滑移到最底端。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以直立姿态、方便地握持手柄10对吸尘器进行操作。该具体实施例中,工作头组件20为地刷组件,具体包括地刷、滚刷、滚刷处有地刷进风口、及与地刷进风口相连通的地刷连接管。当然,根据需要,工作头组件20也可以设置为其它的工作头。另外,进一步参照图9和图10,第二连接管56的下端口具有斜面,且斜面朝向背离上杆组件12的一侧,因此用户可以选择性地将工作头组件20拆除,仅使用第二连接管 56下端口57向上伸到天花板或向下伸到家具下方等狭缝中进行清洁作业。即可以省去单独的扁吸头组件。相应的,工作头组件20与第二连接管56的连接段63也设置为斜口。

另外,手柄10上设有电源开关52,电源开关52与电机42电连接,用户可通过操作电源开关52进行吸尘器的启动或停止。

连接管组件18的一端与下杆16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管组件18的另一端与主体结构14固定连接且与主体结构14的内腔流体连通。另外,第二连接管56的一端固定连接于下杆16靠近进风口的一端,第二连接管56的另一端与进风口相贯通。

具体的,连接管组件18的另一端连接于电机座40内。具体的,连接管组件18包括第一连接管54、连接第一连接管54和第二连接管56的伸缩风道管58。其中第一连接管54 连接于电机座40,且第一连接管54与电机座40的内腔中动叶轮46的上游部分相贯通。伸缩风道管的一端连接于第一连接管,伸缩风道管的另一端连接于下杆组件靠近进风口的一端。具体的,下杆16为中空结构,第一连接管54和伸缩风道管58均位于下杆16内。进一步参照图10和图11,第二连接管56的上端与伸缩风道管58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管56外侧设有卡扣65,下杆16设有凹槽67,卡扣65与凹槽67相互配接,从而将第二连接管56与下杆16固定连接在一起。第二连接管56的下端连接于工作头组件20。第二连接管56的端部还设有固定管69,固定管69用于固定伸缩风道管58。

当伸展开下杆组件15时,操作下杆16使其相对于上壳体31向下滑移,下杆16带动第二连接管56向下移动,从而第二连接管56带动工作头组件20向下滑移。同时伸缩风道管58在下杆16的纵长延伸方向上被伸展,从而使得工作头组件20向逐渐远离壳体32的方向移动,使吸尘器具有较高的工作高度。当根据需要要存放吸尘器或需要较矮的工作高度时,操作下杆16使其相对于壳体32向上滑移,此时下杆16带动第二连接管56向上移动,从而第二连接管56带动工作头组件20向上滑移。同时伸缩风道管58在下杆16的纵长延伸方向上被缩短,从而使得工作头组件20向逐渐靠近壳体32的方向移动,以减小工作高度或存放吸尘器。

下杆16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管56,下杆16的另一端设有端部59。当下杆16相对于壳体32向下滑移使工作头组件20处于最远离壳体32的位置时,端部59邻近壳体32的上端,且端部59远离手柄10的自由端30。其中端部59邻近壳体32的外周为弧形,其弧形与壳体32的上端的外部形状相适配。

当吸尘器向第八工作状态转换时,下杆16相对于壳体32向上滑移,直到工作头组件20移动到最靠近壳体32的位置,另外,第二上杆24被收缩于第一上杆22中,第三上杆 26被收缩于第二上杆24中,最终当吸尘器处于八工作状态时,端部59远离壳体32,同时端部59与手柄10的自由端30相抵接。此时,吸尘器的体积最小,此种状态,吸尘器可以工作,当然,也可以不工作而存放起来。该吸尘器的存放体积变得非常小,非常便于存放。同时,吸尘器可根据需要展开不同的操作高度,适用范围更广。

如图4所示,真空发生器34上设有主进风口60,第一连接管54与主进风口60相连通。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54与电机座40之间采用卡接结构,具体的,第一连接管 54上设有外凸块62,电机座40上设有与外凸块62相配接的凹槽64。当然,也可以将第一连接管54上设置凹槽64,相应的,电机座40上设置与凹槽64相配接的外凸块62。另外,电机座40包括本体66、自本体66并位于主进风口60的外围向外延伸设有前凸边68、自前凸边68向靠近主进风口60的方向延伸设有内凸块70,本体66、前凸边68和内凸块70构成与外凸块62配接的凹槽64。

进一步参照图12至图19,下杆16可被操作地上下滑动地设于电机座40。下杆16 的其中一侧壁上沿下杆16的纵长延伸方向设有纵长通孔72,第一连接管54设于下杆16内,且第一连接管54与电机座40主进风口60延伸穿过通孔并相互连接。

下杆16上设有沿下杆16的纵长延伸方向延伸的导槽74,电机座40上设有与导槽 74配接的导向条76,从而使得下杆16沿其纵长延伸方向上下滑动。当然,导槽74也可以设于电机座40上,相应的,导向条76设于下杆16上。具体的,为使结构紧凑且简单,导槽74与通孔设于下杆16的同一侧壁上。优选的,导槽74对称设置为两个,相应的,导向条76也设置为两个。导槽74包括左滑槽78和右滑槽80,其中左滑槽78和右滑槽80对称地分布于通孔的两侧。左滑槽78和右滑槽80的结构设置形式相同,为左右对称设置。在此以左滑槽78为例进行详细介绍,左滑槽78包括槽前壁82、与槽前壁82间隔一定距离的槽后壁84、均连接槽前壁82和槽后壁84的槽外壁86和槽内壁88,且槽内壁88和槽外壁86 间隔一定距离,槽前壁82与槽内壁88之间也间隔一定距离,也就是说槽前壁82和槽内壁 88之间构成一定开口,槽内壁88和槽外壁86之间间隔的距离大于槽前壁82与槽内壁88 之间间隔的距离。导向条76也包括与左滑槽78配接的左导向条90和与右滑槽80配接的右导向条92,同样,左导向条90和右导向条92为左右对称设置,其结构设置形式相同。在此仅以左导向条90为例做详细介绍,左导向条90包括自电机座40的本体66向外延伸的第一导向部94和与第一导向部94成角度且自第一导向部94向远离右导向条92的方向延伸的第二导向部96,其中,第一导向部94位于槽前壁82和槽内壁88之间的开口中,第二导向部96位于槽前壁82和槽后壁84之间,并邻近槽外壁86。

进一步的,主进风口60位于左导向条90和右导向条92之间,且主进风口60的前凸边68(参见图4和图17)与左导向条90和右导向条92之间均具有一定间距。

本优选实施例中,下杆16与电机座40之间还设有锁定结构,锁定结构用于将下杆16固定于伸展状态或回移状态,且锁定结构可被操作地解锁,以释放下杆16,使得下杆16 可被操作的相对于电机座40滑移,从而从伸展状态滑移到回移状态,或从回移状态滑移到伸展状态。具体的,锁定结构包括固定设于下杆16的弹性卡件98,电机座40的左导向条 90上设有左上卡槽100和左下卡槽102,弹性卡件98可被操作地与左上卡槽100或左下卡槽102脱开,当弹性卡件98被释放时,且滑移下杆16当弹性卡件98到达与左上卡槽100 或左下卡槽102相对应的位置时,弹性卡件98在其自身弹性的作用下与左上卡槽100或左下卡槽102配接,从而将下杆16固定于回移状态或伸展状态。为增加稳定性,相应的,右导向条92上也设有与弹性卡件98配接的右上卡槽104或右下卡槽106,右上卡槽104与左上卡槽100的位置相对应,右下卡槽106与左下卡槽102的位置向对应,且其设置形式与左上卡槽100和左下卡槽102相同,在此不再详细介绍。本优选实施例中,电机座40设置有左上卡槽100和右上卡槽104、左下卡槽102和右下卡槽106共两对卡槽,使下杆组件15 呈现两种状态。当然,也可设置n对卡槽,从而使下杆组件15呈现n种状态,此处n≥3, n为整数。

具体的,弹性卡件98包括位于下杆16内周的弹性卡件后部108、延伸出下杆16并裸露在外以供操作的操作凸块110、自下杆16的纵长通孔72延伸出的弹性卡件配接端112,其弹性卡件配接端112与左上卡槽100和右上卡槽104配接,或与左下卡槽102和右下卡槽 106配接。详细的,下杆16上与设置纵长通孔72的侧壁相邻的侧壁上设有锁定孔114,操作凸块110与锁定孔114配接并延伸出锁定孔114以供操作者操作。另外,锁定孔114周向设有向内凸出的限位筋115,用于定位弹性卡件98。如图18所示,此时下杆16处于伸展状态,弹性卡件98与左下卡槽102和右下卡槽106配接。在下杆16内,从弹性卡件98到第二连接管56之间的竖直距离为X1,因弹性卡件98固定设于下杆16上,且下杆16与第二连接管56也固定连接,所以下杆组件15在伸展状态和回移状态之间的滑移过程中,从弹性卡件98到第二连接管56之间的竖直距离X1保持恒定不变。当要展开下杆组件15时,首先按下操作凸块110,使弹性卡件98与左上卡槽100和右上卡槽104脱开,下杆16带动第二连接管56向下滑移,同时设于第一连接管54和第二连接管56之间的伸缩风道管58被拉伸,直到弹性卡件98与左下卡槽102和右下卡槽106配接,此时,第二连接管56下端与主进风口60之间的竖直距离为X2。当要收缩下杆组件15时,首先按下操作凸块110,使弹性卡件98与左下卡槽102和右下卡槽106脱开,操作下杆16带动第二连接管56向上滑移,同时设于第一连接管54和第二连接管56之间的伸缩风道管58被压缩,直到弹性卡件98与左上卡槽100和右上卡槽104配接,此时,第二连接管56下端与主进风口60之间的竖直距离为X3,其中X3<X2。

如图15、图20至24所示,吸尘器还包括为电机42提供电源的电池包,从进风口进入到主体结构14内的气流被电机座40分流为第一部分气流和第二部分气流,第一部分气流直接通向电机42以冷却电机42,第二部分气流直接通向电池包以冷却电池包。该优选实施例中,同一时间实现了电机42和电池包的冷却,冷却效果更好。

真空发生器34还包括连接于电机座40的旋风风道件116,主进风口60设于旋风风道件116,电机座40具有用于容纳电机42的电机腔118和与电机腔118相贯通的至少一个风腔,风腔用于流通第一部分气流。具体的,旋风风道件116具有连通主进风口60和设置在主进风口60与风腔之间的旋风风道61。具体的,风腔的延伸方向与电机腔118的延伸方向相同,且风腔底部与旋风风道61流体连通。本优选实施例中,风腔设置为两个。具体的,风腔包括前风腔120和后风腔122,前风腔120和后风腔122大致对称地设于电机腔118的两侧。再参见图3,当气流从主进风口60进入后,进入到前风腔120和后风腔122内,从而对电机42进行冷却。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气流从主进风口60进入后再通过旋转风道形成的旋转气流通过过滤装置36,通过过滤装置36后干净的气流进入到前风腔120和后风腔 122内,从而对电机42进行冷却。

电机座40包括第一安装座124和第二安装座126,其中第二安装座126凸出第一安装座124的外周。详细的,定义垂直于电机42的输出轴44的轴线的平面为第一平面,第一安装座124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完全位于第二安装座126在第一平面上的投影范围内。第二安装座126凸出第一安装座124的部分上设有第一通气孔128,第一通气孔128的开口方向大致为竖直方向,第一通气孔128与进风口和风腔均相连通,进一步的,第一通气孔128与前风腔120和后风腔122均相连通,从主进风口60进来的气流通过第一通气孔128进入到前风腔120和后风腔122,从而冷却电机42。第一通气孔128通过旋风风道61与主进风口 60相连通。第一通气孔128设置为多个,优选的,多个第一通气孔128在电机42的外周均匀分布。第一通气孔128具有第一端129和自第一端129逐渐靠近电机42轴心的第二端 131,其第一端129的宽度大于第二端131的宽度。

进一步的,构成电机腔118的外围壁上设有与电机腔118相贯通的第二通气孔130。第二通气孔130设于第一安装座124的外周,第二通气孔130的开口方向大致为水平方向。通常电机42本身有冷却风扇(未图示),电机42本体外壁设有风口(未图示),该风口与第二通气孔130的位置相对应,以进一步加强对电机42的冷却。另外,第二通气孔130可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

吸尘器还包括为电机42提供电源的电池包(未图示)、承载电池包的电池座装置132。电池座装置132跨设于电机座40上,具体的,电池座装置132跨设于第一安装座124上。另外,当电池座装置132跨设于第一安装座124时,电池座装置132与电机座40构成的整体的轮廓趋近于圆柱形。电池座装置132上设有多个透气孔134,透气孔134的开口方向垂直于第一通气孔128的开口方向。从电机座40的部分第一通气孔128流出的气流通过透气孔134进入到电池座装置132内,从而对电池座装置132内的电池包进行冷却。

进一步的,电池座装置132与电机座40的第二安装座126之间具有一定间距。本优选实施例中,电池座装置132包括第一电池座136和与第一电池座136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池座138,第一电池座136和第二电池座138分别设于第一安装座124的两侧,第一电池座 136和第二电池座138上均设有透气孔134。

电池座装置132还包括连接第一电池座136和第二电池座138的连接件140,第一安装座124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座126相连接,第一安装座124的另一端设置连接件140,连接件140由第一安装座124支撑,从而将第一电池座136和第二电池座138跨设于第一安装座 124的两侧。

从主进风口60进来的部分气流通过部分第一通气孔128后,再通过透气孔134进入到第一电池座136和第二电池座138内,从而对第一电池座136和第二电池座138内的电池包进行冷却。

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座136、连接件140和第二电池座138之间采用一体成型结构,电池座装置132具有置入电池包的收容口,电池座装置132上设有覆盖收容口的盖体142,其中与电机42电连接的控制板(PCB)安装在盖体142的上表面上。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座136具有置入第一组电池包的第一收容口144,第二电池座138具有置入第二组电池包的第二收容口146,盖体142同时覆盖第一收容口144和第二收容口146。具体的,盖体142通过螺栓可拆卸地设于电池座装置132,当然,盖体142与电池座装置132之间也可以采用其它固定方式。

另外,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电池座136与第二电池座138的结构形式相同,在此仅以第一电池座136为例进行详细介绍,第一电池座136具有用于支撑第一组电池的第一底板 148、自第一底板148向第一收容口144延伸的第一侧板150,其中第一底板148与第一收容口144相对设置,第一侧板150的纵长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第一底板148,第一侧板150 与第一底板148构成收容第一组电池的收容腔,第一电池座136上设有复数个透气孔134,且透气孔134沿第一侧板150的纵长延伸方向纵长延伸。

如图25至31所示,以下具体展开上杆组件12与壳体32之间的连接结构和连接方法,壳体32上设有安装孔152,第一上杆22包括中空且沿纵长方向延伸的主体153和设于主体153的挂钩154,挂钩154包括自主体153的外围向外延伸的连接部156,具体的,连接部 156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于主体153的纵长方向。连接部156位于安装孔152中,且与安装孔152的一侧边相抵接。第一上杆22上与挂钩154的连接部156相邻接设置有配接孔158,具体的,配接孔158与安装孔152的位置相对应,优选的,配接孔158和安装孔152的大小可设置成相同。当然,安装孔152也可以设设置成比配接孔158小。第一上杆22内设有套管160,套管160将第一上杆22压紧于主体结构14。进一步的,套管160包括位于第一上杆22的中空部内的套管壁162和自套管壁162向外延伸的套管壁凸部164,套管壁凸部164 与配接孔158和安装孔152配接,并将挂钩154压紧于套管壁凸部164和壳体32之间,从而将第一上杆22与壳体32固定在一起。

为使得第一上杆22和壳体32之间的固定更加牢固,挂钩154还包括与连接部156 相连接并成一定角度设置的延伸钩部166。壳体32被卡于延伸钩部166和第一上杆22的主体153之间,从而使壳体32和第一上杆22之间的固定更加可靠。

具体的,延伸钩部166沿纵长方向上的的长度为Y1,安装孔152沿纵长方向上的长度为Y2,套管壁凸部164沿纵长方向上的长度为Y3,且连接部156的厚度+Y3=Y2。这样套管160可将第一上杆22压紧于壳体32。

接下来具体介绍安装方法,先沿D1方向向靠近壳体32的方向移动第一上杆22,当第一上杆22邻近壳体32时,注意将第一上杆22与壳体32的上下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使挂钩154与安装孔152的位置相对应,并将挂钩154推入到安装孔152中,并使第一上杆22 的主体153与壳体32相抵靠。然后沿D2方向向下移动第一上杆22,直到连接部156与壳体32相抵接,同时壳体32被卡接于第一上杆22和挂钩154的延伸钩部166之间。最后沿 D3方向将套管160置入第一上杆22内,具体的,套管160的端部设有止挡部168,当套管 160被推进到止挡部168与第一上杆22的外壁相抵靠时,套管壁凸部164与配接孔158和安装孔152相配接,从而将第一上杆22和壳体32固定在一起。

如图32至34所示,沿D方向将第二上杆24插入到第一上杆22内,当将第二上杆 24安装到位后,第二上杆24与套管160相抵靠,且第二上杆24位于第一上杆22内的端部在纵长方向上凸出套管160,第二上杆24的外壁与第一上杆22内壁在邻近主体结构14的一边具有宽度为Y4的间隙,用于方便容纳连接电机42和电源开关52的线缆(在后面的描述中再做详细说明)。

如图35至39所示,第二上杆24和第三上杆26之间设有第一锁止结构170。当然,当上杆组件12仅设置第一上杆22和第二上杆24共两个上杆时,第一锁止结构170设于第一上杆22和第二上杆24之间。具体的,第一锁止结构170包括第一纵滑块176、相对于第三上杆26在纵长轴线方向上无相对位移的第一锁定销175和可被操作地活动设于第三上杆 26内且与第一纵滑块176相配接的控制杆178,第二上杆24上设有可与第一锁定销175配接或脱开的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和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当沿纵长轴线方向下压控制杆 178时,控制杆178使得第一纵滑块176滑移,从而促使第一锁定销175从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的脱开位置进一步的,第一锁止结构170还包括设于第三上杆26的第一座体172、可横向滑移地设于第一座体172的第一横滑块174,第一锁定销175固定设于第一横滑块174、第一纵滑块 176与第一横滑块174相配接的当上杆组件12仅设置第一上杆22和第二上杆24共两个上杆时,第一座体172设于第二上杆24,相应地,控制杆178设于第二上杆24内,而第一上杆22上设置可与第一锁定销175配接或脱开的上锁止孔和下锁止孔。

控制杆178与第一纵滑块176相配接,当沿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向靠近第一横滑块174的方向下压控制杆178时,控制杆178使得第一纵滑块176向靠近工作头组件 20方向滑移,从而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带动第一锁定销175从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和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和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 的脱开位置。当第三上杆26被展开时,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锁定于展开状态。当第三上杆26被完全收缩进第二上杆24时,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锁定于收缩状态。

参见图2、图40和图41,控制杆178活动设于手柄10。具体的,控制杆178与抵压件214相对的一端设有调节键184,调节键184活动设置于手柄10以供操作者操作上杆组件12的收缩。与电机42电连接的电源开关52也设置于手柄10,优选的,电源开关52设置于手柄10邻近第三上杆26的一端。

当操作调节键184,带动控制杆178向下移动,促使第一纵滑块176向下移动,从而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带动第一锁定销175向内移动,以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相脱离,然后就可使第三上杆26收缩进第二上杆24内、同时即可释放调节键184。当收缩到一定位置时,第一锁定销175到达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相对应的位置,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相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保持于收缩位置。当要展开第三上杆26时,先操作调节键184,使第一锁定销175向内移动,以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相脱离,然后就使第三上杆26可从第二上杆24内抽出、同时即可释放调节键184。当抽出到一定位置时,第一锁定销175到达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相对应的位置时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相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锁定于展开位置。

具体的,第一锁止结构170包括第一卡套186,第三上杆26设有第一安装孔188,第一座体172具有与第一安装孔188位置相对应的第一安装槽190,第一卡套186具有套设于第三上杆26外围的第一外围部192和自第一外围部192向内延伸的第一凸起部194,第一凸起部194与第一安装孔188和第一安装槽190配接,从而将第一座体172固定于第三上杆26。第一外围部192具有开口,在其周向呈非封闭状,如此设置,可方便第一卡套186 的安装。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部194设置为大致相对称的两个,相应的,第一安装孔188和第一安装槽190也分别对应设置为两个。当然,第一凸起部194和与其相配接的第一安装孔188和第一安装槽190也可以设置为一个或两个以上。

第一座体172具有第一座体横腔196和第一座体纵腔198。其中,第一座体横腔196 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与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第一座体纵腔198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且第一座体横腔196与第一座体纵腔198相贯通。

进一步的,第一纵滑块176具有上配合面200,上配合面200与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所成的夹角a为锐角。第一横滑块174具有与上配合面200配接的下配合面202,下配合面202与第一横滑块174所滑移方向所成的夹角b也为锐角,此实施例中,第三上杆 26的纵长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一横滑块174所滑移方向为水平方向,此处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是以图1中吸尘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处的方向为参照。由此,夹角a和夹角b的和为90度。

本优选实施例中,上配合面200间隔设置为两个,相应地,下配合面202也间隔设置为两个。当然,上配合面200也可以仅设置为一个或两个以上,相应地,下配合面202也设置为一个或两个以上。详细的,第一纵滑块176包括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及连接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和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的第一纵滑块端壁208,上配合面200包括设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的左上配合面210和设于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的右上配合面212,左上配合面210和第一纵滑块端壁208分别位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相对的两端,右上配合面212和第一纵滑块端壁208分别位于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相对的两端。第一纵滑块端壁208与控制杆178相配接,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纵滑块端壁208与控制杆178相抵接,当下压控制杆178时,可驱动第一纵滑块176向下移动,从而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带动第一锁定销175向内移动,以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脱开。进一步的,为增加控制杆178与第一纵滑块端壁208的配接面积,控制杆178的下端设有抵压件214,具体的,抵压件214在水平方向上的面积大于第一纵滑块端壁208在水平方向上的面积。

第一横滑块174包括第一主体部216、自第一主体部216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左侧凸 218和第一右侧凸220,第一锁定销175设于第一主体部216。具体的,下配合面202包括设于第一左侧凸218上的左下配合面222和设于第一右侧凸220上的右下配合面224。其中,左下配合面222和左上配合面210配接,右下配合面224和右上配合面212配接。另外,第一主体部216位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和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之间的间距中。进一步的,第一主体部216的宽度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和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之间的间距大致相等,也就是第一主体部216的外侧面与第一纵滑块左侧壁204和第一纵滑块右侧壁206大致贴合,但可产生相对滑移,从而使得第一纵滑块176的滑移更稳定。详细的,第一主体部 216包括第一左侧部226、与第一左侧部226间隔一定间距的第一右侧部228、及连接第一左侧部226和第一右侧部228的第一端部230,第一锁定销175设于第一端部230。为增加第一横滑块174的强度,第一横滑块174的第一主体部216还包括连接第一左侧部226、第一右侧部228和第一端部230的第一底部232。

进一步的,第一锁止结构170还包括促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 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保持配接的第一外弹簧234。控制杆178被操作向下移动时,抵压第一纵滑块176向下移动,以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带动第一锁定销175向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或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脱离的方向移动。当需要展开第三上杆26时,先下压控制杆178,控制杆178推动第一纵滑块176向下移动,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克服第一外弹簧 234的弹性力向远离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的方向移动,致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脱开,然后就可将第三上杆26向上拉以展开第三上杆26,并释放控制杆178,当将第三上杆26向上拉到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相对应的位置时,第一横滑块174在第一外弹簧234的弹性力作用下带动第一锁定销175向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 180配接的方向移动,且第一外弹簧234使第一锁定销175保持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保持于展开状态。第三上杆26收缩的方法与展开的方法类似,不再具体介绍。

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外弹簧234设置为压簧。第一外弹簧234位于第一座体横腔 196中,第一外弹簧234的一端与第一横滑块174相抵靠,第一外弹簧234的另一端与第一座体172相抵靠。

另外,第二上杆24上设有第二上杆端套236,当第三上杆26相对于第二上杆24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上杆端套236设于第二上杆24较邻近第三上杆26的一端。具体的,第二上杆端套236设于第二上杆24的内侧,与第二上杆24之间采用卡接结构。通常,第二上杆24设有卡接孔238,第二上杆端套236上设有与卡接孔238配接的卡接凸起240。常见的,第二上杆端套236为塑料件,第一上杆22、第二上杆24和第三上杆26采用金属件。当然,第二上杆端套236、第一上杆22、第二上杆24和第三上杆26也可以采用其它材质。

第二上杆端套236与第三上杆26或第一锁止结构170相抵接,当展开第三上杆26 时,第二上杆端套236防止第三上杆26从第二上杆24内拔出。具体的,第二上杆端套236 与卡套相抵接,当然,也可以设置成第二上杆端套236与第三上杆26相抵接、或与第一座体172相抵接。

如图42至44所示,第一上杆22和第二上杆24之间设有第二锁止结构242。当第一锁止结构170离开第二锁止结构242时,第二锁止结构242将第二上杆24锁定,当第三上杆26收缩进第二上杆24内以使第一锁止结构170与第二锁止结构242相抵接时,促使第二锁止结构242将第二上杆24释放。也就是说,第一锁止结构170不再接触第二锁止结构 242,撤销对第二锁止结构242的压力时,第二锁止结构242将第二上杆24锁定。具体的,第二锁止结构242包括固定设于第二上杆24的第二座体244、可横向滑移地设于第二座体 244的第二横滑块246和固定设于第二横滑块246的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二横滑块246相配接的第二纵滑块250,第一上杆22上设有可与第二锁定销248配接或脱开的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

第二锁止结构242同样包括第二卡套(未图示),利用第二卡套实现将第二座体244 和第二上杆24固定在一起,其连接方法与第一座体172和第三上杆26之间的连接方式类似,在此不再详细介绍。

第二座体244具有第二座体横腔和第二座体纵腔。其中,第二座体横腔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与第二上杆24的纵长延伸方向,第二座体纵腔的延伸方向大致平行于第二上杆24 的纵长延伸方向,且第二座体横腔与第二座体纵腔相贯通。

第二纵滑块250和第二横滑块246的配接方式与第一纵滑块176和第一横滑块174 的配接方式类似,都是通过斜面抵接。当第二纵滑块250被操作地向靠近工作头组件20的方向滑移时,可促使第二横滑块246带动第二锁定销248从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脱开位置。

本优选实施例中,为使得制造方便,第二纵滑块250与第一纵滑块176相同,第二横滑块246与第一横滑块174相同。当然,第二纵滑块250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一纵滑块176 不相同,同样,第二横滑块246也可以设置成与第一横滑块174不相同。具体,第二纵滑块 250具有上配接面260,上配接面260与第二上杆24的纵长延伸方向所成的夹角c为锐角。第二横滑块246具有下配接面262,下配接面262与第二横滑块246所滑移方向所成的夹角 d也为锐角。同样,该实施例中,第二上杆24的纵长延伸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横滑块246 所滑移方向为水平方向,此处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是以图1中吸尘器处于工作状态时所处的方向为参照。由此,夹角c和夹角d的和为90度。当第二纵滑块250向靠近工作头组件 20的方向被推动时,随着第二纵滑块250的向下滑移,由于上配接面260与下配接面262 的配接以推动第二横滑块246带动第二锁定销248从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配接位置滑移到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脱开位置。

进一步的,第二锁止结构242还包括促使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 保持配接的第二外弹簧263。当第二上杆24相对于第一上杆22处于展开状态时,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配接。

第一上杆22上还设有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第二锁止结构242还包括可横向滑移地设于第二座体244的第二座体横腔中的销轴266,销轴266可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配接或脱开,第二锁止结构242还包括促使销轴266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保持配接的内弹簧268。进一步的,内弹簧268的弹性系数小于第二外弹簧263的弹性系数,且内弹簧268 的原长不大于第二外弹簧263的原长。具体的,内弹簧268为压缩弹簧。当第二上杆24相对于第一上杆22处于收缩状态时,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在第二上杆24 的纵长延伸方向上相互错开,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保持脱开,且销轴 266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配接。另外,第二座体244还设有用于穿设销轴266的导向孔。

具体的,第二横滑块246包括第二主体部270、自第二主体部270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左侧凸272和第二右侧凸274,第二锁定销248设于第二主体部270。具体的,下配接面 262包括设于第二左侧凸272上的左下配接面276和设于第二右侧凸274上的右下配接面 278。详细的,第二主体部270包括第二左侧部280、与第二左侧部280间隔一定间距的第二右侧部282、及连接第二左侧部280和第二右侧部282的第二端部284,第二锁定销248 设于第二端部284。为增加第二横滑块246的强度,第二横滑块246的第二主体部270还包括连接第二左侧部280、第二右侧部282和第二端部284的第二底部286。

销轴266延伸入第二左侧部280和第二右侧部282之间的间隔中,内弹簧268的一端抵靠于第二横滑块246,内弹簧268的另一端抵靠于销轴266,从而促使销轴266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保持配接。进一步的,销轴266的外周设有止挡部290,第二横滑块246 与第二端部284相对于的一端设有限位部292,止挡部290的一边抵靠于限位部292,止挡部290的另一边与内弹簧268的另一端相抵靠。本优选实施例中,为使得结构紧凑,内弹簧 268至少部分位于第二左侧部280和第二右侧部282之间的间隔中。更优选的,内弹簧268 完全位于第二左侧部280和第二右侧部282之间的间隔中。具体的,第二外弹簧263套设于销轴266的外围,部分内弹簧268套设于销轴266的外围。第二外弹簧263与内弹簧268在销轴266的延伸方向上相互远离。

接下来具体介绍第三上杆26的收缩方法。进一步参见图45至图47,当下压控制杆 178时,控制杆178上的抵压件214推动第一纵滑块176沿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向下移动,从而促使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脱开,然后就可将第三上杆26 收缩进第二上杆24,当第三上杆26带动第一锁止结构170相对于第二上杆24向下移动到第一座体172刚好与第二纵滑块250相接触时,停止收缩第三上杆26,此时第一座体172 不会推动第二纵滑块250向下滑移。此时第三上杆26处于收缩状态,第二上杆24仍处于展开状态,也就是上杆组件处于第二展开状态。

当上杆组件处于第二展开状态时,第二外弹簧263促使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配接以将第二上杆24保持于展开位置。另外,由于,第二横滑块246的限位部292与销轴266的止挡部290相抵靠,从而使得销轴266位于第一上杆22内。

接下来具体介绍第二上杆24的收缩方法。进一步参见图39至图41,继续将第三上杆26向第二上杆24内收缩,第三上杆26继续带动第一锁止结构170沿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向下移动,从而第一座体推动第二纵滑块250相对于第二座体向下移动,第二纵滑块250促使第二横滑块246克服第二外弹簧263的弹性力,以带动第二锁定销248向第一上杆22内移动,第二横滑块246致使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脱开,接下来可将第二上杆24收缩进第一上杆22内。在将第二上杆24向第一上杆22内滑移的收缩过程中,销轴266位于第一上杆22内,当将第二上杆24带动第二锁止结构242向下收缩到最下面位置时,销轴266处于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相对应的位置,销轴266在内弹簧268的推动下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配接,同时销轴266推动第二横滑块246克服第二外弹簧 263的力向远离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方向移动。销轴266与第一上杆下锁止孔264配合,从而将第二上杆24保持于收缩位置。

当要解锁第三上杆26以展开第三上杆26时,下压控制杆178,第一纵滑块176促使第一横滑块174克服第一外弹簧234的弹性力向远离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下锁止孔182脱开,然后向上拉手柄10,就可以带动第三上杆26向上移动,从而展开第三上杆26。当将第三上杆26向上展开到最上端位置时,控制杆178被释放,第一横滑块174在第一外弹簧234的弹性力作用下向靠近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的方向移动,最终使得第一锁定销175与第二上杆上锁止孔180配接,从而将第三上杆26保持于展开位置。

当要展开第二上杆24时,由于施加给第二纵滑块250的压力消失,在第二外弹簧 263的作用下,销轴266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脱开,第二上杆24与第一上杆22之间的锁定解除,然后继续向上拉手柄10,就可带动第二上杆24向上移动,从而从第一上杆22 内伸展出,当第二上杆24被展开到第二锁定销248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的位置相对应时,第二锁定销248在第二外弹簧263的弹性力作用下与第一上杆上锁止孔252配接,从而将第二上杆24保持于展开位置。

如图51至图54所示,电源开关52与电机42之间连接有线缆,线缆包括与电源开关52电连接的第一线缆294和与电机42电连接的第二线缆296(参见图3),且第一线缆 294与第二线缆296电连接。具体的,第一线缆294包括线缆固定端298和线缆自由端300,其中,线缆固定端362相对于第三上杆26固定不动,线缆自由端300相对于第二上杆24固定不动。具体的,线缆固定端298与电源开关52相连接,且线缆自由端300设于第二上杆 24较邻近第一上杆22的一端,线缆自由端300与第二线缆296电连接。优选的,第一线缆 294和第二线缆296均为扁平电缆。另外,第一线缆294和第二线缆296也可构造为一条线缆,该一条线缆的中部与第二锁止结构242有一固定连接点,从而使得第二锁止结构242上部和下部的两部分线缆具有固定的长度。

吸尘器还包括设于上杆组件12内的线缆放线结构,线缆放线结构用于对第一线缆 294进行收放线。线缆放线结构包括放线弹簧302、活动位于第三上杆26内的第一滑轮组件 304和固定设于第三上杆26的下端的第二滑轮组件306。具体的,放线弹簧302为拉簧。放线弹簧302的弹簧固定端308相对于第三上杆26固定不动,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弹簧固定端308固定连接于手柄10上,放线弹簧302的弹簧自由端310连接于第一滑轮组件304,第二滑轮组件306连接于第三上杆26,优选的,第二滑轮组件306设于第三上杆26远离手柄10的一端。当然,弹簧固定端308也可以固定连接于第三上杆26上,此时,弹簧固定端 308固定连接于第三上杆26邻近手柄10的一端。

进一步的,第一滑轮组件304包括与弹簧自由端310相连接的第一滑轮支架312、通过第一滑轮轴314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滑轮支架312的第一滑轮316。第一滑轮轴314的轴线大致垂直于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其中第一滑轮支架312与弹簧自由端310固定连接。第一滑轮支架312包括第一侧壁318、与第一侧壁318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侧壁 320、连接第一侧壁318和第二侧壁320的顶壁322、设于顶壁322的支架连接部324,支架连接部324与第一侧壁318、第二侧壁320分别位于顶壁322的两侧。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滑轮支架312还包括第一侧壁318和第二侧壁320的底壁326,其中顶壁322、第一侧壁 318和第二侧壁320的宽度相同,底壁326的宽度小于第一侧壁318和第二侧壁320的宽度。支架连接部324与弹簧自由端310相连接,具体的,支架连接部324上设有连接孔328,弹簧自由端310勾设于连接孔328。

第二滑轮组件306包括第二滑轮支架330、通过第二滑轮轴332可转动地设于第二滑轮支架330的第二滑轮334。第二滑轮轴332的轴线大致垂直于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其中,第二滑轮支架330包括第一侧部336、与第一侧部336相对并间隔一定距离的第二侧部338、连接第一侧部336和第二侧部338的连接部340。优选的,第一滑轮316与第二滑轮334的外径相同。当然,第一滑轮316与第二滑轮334的外径也可以设置成不相同。

进一步的,第二滑轮支架330设于第三上杆26内远离手柄10的一端。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二滑轮支架330固定设置于第一锁止结构170。具体的,第二滑轮支架330固定设置于第一座体172。第二滑轮支架330与第一座体172之间可采用一体成型结构,当然,第二滑轮支架330与第一座体172之间也可采用螺栓连接、铆接等其它紧固方式。

第一座体172上设有容纳线缆的过线槽342,过线槽342沿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延伸,且在第三上杆26的纵长延伸方向上贯通。第一线缆294的线缆固定端298与电源开关52相连接,然后先向下绕过第二滑轮组件306上的第二滑轮334,再向上绕过第一滑轮组件304的第一滑轮316,最后向下从第一座体172上的过线槽342穿过,穿过第一座体172后将第一线缆294的线缆自由端300相对于第二上杆24固定连接,且线缆自由端 300设于第二上杆24较邻近第一上杆22的一端,且将线缆自由端300与第二线缆296电连接。

本优选实施例中,线缆自由端300固定连接于第二锁止结构242。具体的,线缆自由端300固定连接于第二座体244。

进一步参照图52,当第三上杆26相对于第二上杆24展开时,放线弹簧302被拉伸,第一滑轮组件304与第二滑轮组件306之间的竖直距离最近,此时线缆固定端298与线缆自由端300之间的竖直距离Z2最大。

参照图53,当第三上杆26相对于第二上杆24收缩时,随着第三上杆26被收缩进第二上杆24内,第一线缆294被松弛,不再拉动第一滑轮组件304,第一滑轮组件304在放线弹簧302的弹性拉力作用下向远离第二滑轮组件306的方向移动,从而将松弛的第一线缆 294收于第一滑轮组件304和第二滑轮组件306之间,当第三上杆26被完全收缩进第二上杆24内时,第一滑轮组件304与第二滑轮组件306之间的竖直距离最远,此时线缆固定端 298与线缆自由端300之间的竖直距离Z1最小。该优选实施例中,当第一滑轮组件304相对于线缆固定端298移动L的距离时,线缆自由端300相对于线缆固定端298移动2×L的距离。

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二线缆296设于第二上杆24内并设于第二座体244下部。吸尘器还包括与电机42电连接以控制电机42的运转的控制板。具体的,第二线缆296的上端部与第二座体244固定连接且与线缆自由端300电连接,第二线缆296的下端部穿过壳体32 与控制板连接。再参见图2和34,另外,第二线缆296的穿孔位于壳体32前侧部的中部,完全展开时,位于第二锁止结构242的下方。且当完全展开时,第二线缆296的最低点低于第二线缆296的穿孔。如此,当完全收缩时,第二线缆296能够紧贴第一上杆22后壁、夹在第二上杆24后壁和第一上杆22后壁之间。再者因为第一上杆22后壁和第二上杆24后壁之间具有宽度至少为Y4的间隙,从而能完全地容纳第二线缆296。

如图54至57所示,本发明提供的第二优选实施例,该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是线缆放线结构,其它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接下来仅就不同之处进行详细介绍。

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第一滑轮组件344连接于放线弹簧346的自由端,第二滑轮组件354固定于第一座体172。本优选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件344包括第一滑轮支架348、可转动地设于第一滑轮支架348的第一滑轮350和第三滑轮352,其中第一滑轮350和第三滑轮352通过同一滑轮轴同轴设置于第一滑轮支架348。

第二滑轮组件354包括第二滑轮支架355、可转动地设于第二滑轮支架355的第二滑轮356和第四滑轮358,其中第二滑轮356和第四滑轮358通过同一滑轮轴同轴设置于第二滑轮支架355。具体的,第一滑轮350与第二滑轮356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第三滑轮352与第四滑轮358位于同一竖直线上。第一滑轮350与第四滑轮358的外径相同,第三滑轮352 与第二滑轮356的外径相同。具体的,第一滑轮350和第四滑轮358的外径大于第三滑轮 352和第二滑轮356的外径。

第一线缆360的线缆固定端362同样与电源开关52相连接,然后自线缆固定端362 向线缆自由端364方向,先向下绕过第二滑轮组件354上的第二滑轮356,再向上绕过第一滑轮组件344的第三滑轮352,接下来再向下绕过第二滑轮组件354的第四滑轮358,然后再向上绕过第一滑轮组件344的第一滑轮350,最后向下穿过第一座体172,穿过第一座体 172后将第一线缆360的线缆自由端364固定连接于第二座体244。同样,线缆还包括与第一线缆360的线缆自由端364导电连接的第二线缆(未图示),其设置形式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详细介绍。该优选实施例中,当第一滑轮组件344相对于线缆固定端362移动 L的距离时,线缆自由端364相对于线缆固定端362移动4×L的距离。

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发明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发明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