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00952发布日期:2018-07-24 20:06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



背景技术:

智能床是一种具有智能化功能的床,属于电动床的一种,是利用大数据和传感器控制干预的电动床,为人们的生活提供舒适和便利。

然而现有的智能床在使用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当人们需要放置杂物,如在睡下后,需要放置衣物时,只能将衣物放置在床上,影响了睡眠的舒适性,若将衣物放置在他处,则影响了穿衣的便捷性,另外,一般有婴儿的家庭还需另外购置婴儿床,婴儿睡在婴儿床内,不仅不便于家长照顾,婴儿床还占用较大空间,而现有的智能床不具备扩容功能,实用性较差;其次,当人们起夜时,需要另外开启台灯照明,较为不便,而现有的智能床不具备照明功能,也降低了其实用性和便捷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包括床板、靠背和床脚,还包括扩容机构和照明机构,所述扩容机构设置在床板的底面,所述靠背的顶面设有凹槽,所述照明机构设置在凹槽内;

所述扩容机构包括收放组件和置物板,所述置物板水平设置在收放组件的下方,所述收放组件与置物板传动连接;

所述收放组件包括驱动室和设置在驱动室内的第一电机、丝杆和滑块,所述丝杆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电机与丝杆传动连接,所述滑块上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杆经螺纹孔穿过滑块,所述丝杆与滑块螺纹连接,所述驱动室的底面水平设有条形口,所述滑块位于条形口内,所述滑块与条形口匹配,所述滑块沿着条形口水平滑动,所述滑块经条形口伸出驱动室,所述置物板水平设置在滑块的下方,所述滑块的底面与置物板的顶面固定连接;

所述照明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照明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照明组件的下方,所述升降组件与照明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块、滑动块、伸缩架、铰接块、升降板和第一气缸,所述固定块和滑动块均设置在凹槽的槽底,所述固定块与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与凹槽的槽底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架竖向设置,所述伸缩架的底部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块和滑动块铰接,所述铰接块有两个,所述伸缩架的顶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铰接块铰接,所述升降板水平设置在铰接块的上方,两个铰接块均与升降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水平设置在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气缸的气杆与滑动块固定连接,所述照明组件设置在升降板的上方;

所述照明组件包括照明板和照明灯,所述照明板水平设置,所述照明灯有若干个,各照明灯均匀设置在照明板的顶面;

所述靠背上设有天线和plc,所述天线与plc电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增强置物板的稳固性,所述置物板上设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两个支撑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置物板内,两个支撑组件均设置在置物板的下方,两个支撑组件分别设置在置物板的两端,两个支撑组件关于置物板对称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两个支撑组件传动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块、第二气缸和连杆,所述支撑块设置在置物板的底面上,所述第二气缸水平设置在支撑块的一侧,两个第二气缸的气杆正对设置,所述支撑块与第二气缸铰接,所述连杆倾斜设置,所述连杆的一端与第二气缸的中部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驱动组件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驱动的稳定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圆柱齿轮、齿条和驱动杆,所述第二电机与圆柱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齿条水平设置,所述置物板内水平设有滑槽,所述齿条通过滑槽与置物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齿条有两个,两个齿条相互平行,所述圆柱齿轮位于两个齿条之间,所述圆柱齿轮分别与两个齿条啮合,所述驱动杆竖向设置,所述驱动杆有两个,两个驱动杆分别与两个齿条连接,两个齿条均位于两个驱动杆之间,所述置物板的底面设有两个开口,两个驱动杆分别经两个开口伸出置物板,所述驱动杆的底端与连杆的远离第二气缸的一端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调节光照角度,所述升降板与照明板之间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和第三气缸,所述调节杆竖向设置在升降板和照明板之间,所述调节杆的底端与升降板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的顶端与照明板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气缸竖向朝上设置,所述第三气缸位于调节杆的一侧,所述第三气缸的底端与升降板铰接,所述第三气缸的顶端与照明板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能源的节约,所述照明灯为led灯。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滑块滑动的稳定性,所述驱动室的顶面水平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块上设有若干个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位于导向槽内,所述导向轮与导向槽匹配且滑动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对照明灯进行保护,所述凹槽的上方水平设有保护板,所述保护板与靠背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进一步增强置物板的稳固性,所述第二气缸的气杆上设有橡胶垫。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控制第二气缸的气杆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气缸的气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气缸均与plc电连接。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操作,所述靠背上设有开关,所述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机、第二电机、第一气缸、第二气缸和第三气缸电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首先,当人们需要放置衣物时,扩容机构启动,可将床板的面积扩大,便于放置衣物,不仅能够避免影响睡眠的舒适性,还提高了穿衣的便捷性,同时,扩容机构启动后,婴儿可睡在扩容机构上,不仅便于家长照顾,且相比于使用婴儿床,还节省了空间,故增强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其次,当人们起夜时,照明机构启动,为人们提供照明功能,无需另外配置台灯,提供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收放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照明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驱动杆与支撑组件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板,2.靠背,3.床脚,4.置物板,5.驱动室,6.第一电机,7.丝杆,8.滑块,9.固定块,10.滑动块,11.伸缩架,12.铰接块,13.升降板,14.第一气缸,15.照明板,16.照明灯,17.支撑块,18.第二气缸,19.连杆,20.第二电机,21.圆柱齿轮,22.齿条,23.驱动杆,24.调节杆,25.第三气缸,26.保护板。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包括床板1、靠背2和床脚3,还包括扩容机构和照明机构,所述扩容机构设置在床板1的底面,所述靠背2的顶面设有凹槽,所述照明机构设置在凹槽内;

首先,当人们需要放置衣物时,扩容机构启动,可将床板1的面积扩大,便于放置衣物,不仅能够避免影响睡眠的舒适性,还提高了穿衣的便捷性,同时,扩容机构启动后,婴儿可睡在扩容机构上,不仅便于家长照顾,且相比于使用婴儿床,还节省了空间,故增强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其次,当人们起夜时,照明机构启动,为人们提供照明功能,无需另外配置台灯,提供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所述扩容机构包括收放组件和置物板4,所述置物板4水平设置在收放组件的下方,所述收放组件与置物板4传动连接;

如图2所示,所述收放组件包括驱动室5和设置在驱动室5内的第一电机6、丝杆7和滑块8,所述丝杆7水平设置,所述第一电机6与丝杆7传动连接,所述滑块8上设有螺纹孔,所述丝杆7经螺纹孔穿过滑块8,所述丝杆7与滑块8螺纹连接,所述驱动室5的底面水平设有条形口,所述滑块8位于条形口内,所述滑块8与条形口匹配,所述滑块8沿着条形口水平滑动,所述滑块8经条形口伸出驱动室5,所述置物板4水平设置在滑块8的下方,所述滑块8的底面与置物板4的顶面固定连接;

当第一电机6启动时,第一电机6驱动丝杆7转动,由于滑块8的一端套设在丝杆7上,另一端卡在条形口内,故条形口限制了滑块8的转动,使得滑块8沿着丝杆7左右移动,从而带动置物板4水平移动,使得置物板4移动至床板1的一侧。

如图3所示,所述照明机构包括升降组件和照明组件,所述升降组件设置在照明组件的下方,所述升降组件与照明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固定块9、滑动块10、伸缩架11、铰接块12、升降板13和第一气缸14,所述固定块9和滑动块10均设置在凹槽的槽底,所述固定块9与凹槽的槽底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块10与凹槽的槽底滑动连接,所述伸缩架11竖向设置,所述伸缩架11的底部的两端分别与固定块9和滑动块10铰接,所述铰接块12有两个,所述伸缩架11的顶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铰接块12铰接,所述升降板13水平设置在铰接块12的上方,两个铰接块12均与升降板13滑动连接,所述第一气缸14水平设置在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一气缸14的气杆与滑动块10固定连接,所述照明组件设置在升降板13的上方;

所述照明组件包括照明板15和照明灯16,所述照明板15水平设置,所述照明灯16有若干个,各照明灯16均匀设置在照明板15的顶面;

当第一气缸14启动时,驱动滑动块10向固定块9滑动,使得伸缩架11伸长,伸缩架11通过铰接块12驱动升降板13向上移动,使得照明板15和照明灯16运动至靠背2的上方,此时照明灯16工作,提供照明功能,反之,当第一气缸14再次工作时,照明灯16被收回靠背2内,对照明灯16实现保护作用。

所述靠背2上设有天线和plc,所述天线与plc电连接。

如图4-5所示,所述置物板4上设有支撑机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两个支撑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置物板4内,两个支撑组件均设置在置物板4的下方,两个支撑组件分别设置在置物板4的两端,两个支撑组件关于置物板4对称设置,所述驱动组件与两个支撑组件传动连接,所述支撑组件包括支撑块17、第二气缸18和连杆19,所述支撑块17设置在置物板4的底面上,所述第二气缸18水平设置在支撑块17的一侧,两个第二气缸18的气杆正对设置,所述支撑块17与第二气缸18铰接,所述连杆19倾斜设置,所述连杆19的一端与第二气缸18的中部铰接,所述连杆19的另一端与驱动组件铰接。

当驱动组件启动时,分别驱动两个连杆19做相背运动,两个连杆19分别驱动两个第二气杆沿着两个支撑块17转动,使得两个第二气缸18转动至竖直位置,此时,第二气缸18的气杆向下伸出,与地面接触,形成支撑效果,从而增强置物板4的稳固性。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20、圆柱齿轮21、齿条22和驱动杆23,所述第二电机20与圆柱齿轮21传动连接,所述齿条22水平设置,所述置物板4内水平设有滑槽,所述齿条22通过滑槽与置物板4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齿条22有两个,两个齿条22相互平行,所述圆柱齿轮21位于两个齿条22之间,所述圆柱齿轮21分别与两个齿条22啮合,所述驱动杆23竖向设置,所述驱动杆23有两个,两个驱动杆23分别与两个齿条22连接,两个齿条22均位于两个驱动杆23之间,所述置物板4的底面设有两个开口,两个驱动杆23分别经两个开口伸出置物板4,所述驱动杆23的底端与连杆19的远离第二气缸18的一端铰接。

当第二电机20启动时,第二电机20驱动圆柱齿轮21转动,使得两个齿条22分别带动两个驱动杆23做相背运动,进而带动两个连杆19运动,由于滑槽限制了齿条22的运动范围,避免齿条22运动时发生偏移,提高了齿条22移动的稳定性,从而提高驱动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调节光照角度,所述升降板13与照明板15之间设有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杆24和第三气缸25,所述调节杆24竖向设置在升降板13和照明板15之间,所述调节杆24的底端与升降板13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杆24的顶端与照明板15的中部铰接,所述第三气缸25竖向朝上设置,所述第三气缸25位于调节杆24的一侧,所述第三气缸25的底端与升降板13铰接,所述第三气缸25的顶端与照明板15铰接。

当第三气缸25启动时,第三气缸25驱动照明板15沿着调节杆24转动,从而便于调节光照角度。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能源的节约,所述照明灯16为led灯。

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滑块8滑动的稳定性,所述驱动室5的顶面水平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块8上设有若干个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位于导向槽内,所述导向轮与导向槽匹配且滑动连接。

导向槽能通过导向轮对滑块8的运动范围做进一步限定,从而提高滑块8滑动的稳定性。

作为优选,为了对照明灯16进行保护,所述凹槽的上方水平设有保护板26,所述保护板26与靠背2铰接。

作为优选,为了进一步增强置物板4的稳固性,所述第二气缸18的气杆上设有橡胶垫。

由于橡胶垫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能增大第二气缸18与地面间的摩擦力,避免第二气缸18打滑,从而进一步增强置物板4的稳固性。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控制第二气缸18的气杆的移动距离,所述第二气缸18的气杆上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和第二气缸18均与plc电连接。

当第二气缸18的气杆与地面接触时,压力传感器检测到压力后,将信号传给plc,plc控制第二气缸18停止工作,避免第二气缸18的气杆继续向下移动,从而便于控制第二气缸18的气杆的移动距离。

作为优选,为了便于操作,所述靠背2上设有开关,所述开关分别与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20、第一气缸14、第二气缸18和第三气缸25电连接。

首先,当人们需要放置衣物时,可通过遥控器操控,将信号传给天线,之后plc控制扩容机构启动,使得置物板4移动至床板1的一侧,可将衣服放置在置物板4上,故可将床板1的面积扩大,便于放置衣物,不仅能够避免影响睡眠的舒适性,还提高了穿衣的便捷性,同时,扩容机构启动后,婴儿可睡在置物板4上,不仅便于家长照顾,且相比于使用婴儿床,还节省了空间,故增强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其次,当人们起夜时,照明机构启动,为人们提供照明功能,无需另外配置台灯,提供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物联网的多功能智能床,首先,当人们需要放置衣物时,扩容机构启动,可将床板1的面积扩大,便于放置衣物,不仅能够避免影响睡眠的舒适性,还提高了穿衣的便捷性,同时,扩容机构启动后,婴儿可睡在扩容机构上,不仅便于家长照顾,且相比于使用婴儿床,还节省了空间,故增强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其次,当人们起夜时,照明机构启动,为人们提供照明功能,无需另外配置台灯,提供了智能床的实用性和便捷性。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