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44484发布日期:2018-12-11 23:26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吸尘设备尤其是家用的吸尘器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吸尘器是一种利用电动机(吸尘电机),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入尘屑或垃圾的电器。目前的吸尘器,主要功能就是对家中地板、地毯等处的灰尘、垃圾进行回收清理。不过,目前的吸尘器,在操作方式、操作便捷性、针对不同清理位置的功能适应性等方面,仍有所欠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合理,使用时无需接电线,能有对地面、墙面、角落等各种位置进行针对性清理,操作便捷,适应性强的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

一种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包括

机体、地刷座、吸尘电机及用于给吸尘电机供电的充电电池包;

所述机体上设有与机体卡接的外接长手柄,机体内设有电机仓、电池仓、体进风道及体排风道,吸尘电机设置在电机仓内,充电电池包设置在电池仓内,吸尘电机排风端连通体排风道;

所述机体上设有与机体卡接的尘杯,尘杯上设有杯把手、杯进风口、杯出风口及可相对尘杯打开的杯底盖,杯底盖与尘杯卡接,尘杯内设有将杯进风口及杯出风口隔开的滤筒,滤筒上设有多个滤孔;

所述地刷座上设有依次连通的底进口、地刷内腔及上接管,上接管与机体卡接,地刷座上设有主地轮;

所述上接管、体进风道、杯进风口、杯出风口、吸尘电机进风端、吸尘电机排风端及体排风道依次连通。

吸尘电机吸风,地面上的垃圾随着气流一起经底进口、地刷内腔、上接管、体进风道、杯进风口进入尘杯,不能通过滤孔的垃圾被滤筒隔离,留在尘杯中,气流则通过吸尘电机进风端、吸尘电机排风端及体排风道排出外界。清理过程中,外接长手柄有助于使用者长距离操作,也可以卸下外接长手柄,直接手持杯把手来进行短距离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滤筒底部设有细灰管,细灰管上端与滤筒内部连通,杯底盖上设有用于堵住细灰管下端的上凸内盖。较细的杂质随气流进入滤筒后,最终会落入细灰管,由于细灰管内气流强度相对细灰管外弱,因此不易形成大量内部扬尘,可提升清理效率。需要清理尘杯时,卸下尘杯,打开杯底盖即可进行垃圾、杂质倾倒。

作为优选,所述滤筒外侧壁下端设有止扬管,止扬管外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止扬管上端与滤筒底部连接。止扬管可防止大量气流达到滤筒下方,从而可避免底部垃圾再起被气流带起。

作为优选,所述地刷座内设有用于淸刷地面的滚刷,滚刷处在底进口上方。滚刷可以是由独立的动力源驱动,也可以是被动式的(随着地刷座移动而在地面上滚动),也可以是风动式的(如气流经过滚刷时带动滚刷)。

作为优选,所述滤筒上设有处在滤筒外的旋风引流管,旋风引流管进口与杯进风口连通,旋风引流管出口与尘杯内部连通。旋风引流管可以增强尘杯内部旋流效果,利用离心力提升灰尘分离效果。气流进入尘杯,随着尘杯侧壁开始旋动并下移,在离心力作用下,垃圾、灰尘贴壁,并最终落下,气流则在旋流后经滤孔进入滤筒内。

作为优选,所述地刷内腔内设有第一缸体、第二缸体及用于封住底进口的底封板,第一缸体内设有与第一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主动活塞,主动活塞将第一缸体内部分隔成主动腔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空腔,主动活塞上设有第一活塞杆,主动腔内设有复位弹簧,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主动活塞,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第一缸体,地刷座上设有前孔,第一活塞杆穿过前孔且与前孔滑动密封配合,地刷座前端下部设有副吸孔,第一活塞杆上设有封住副吸孔的前封板,前封板处在地刷内腔内,第二缸体内设有与第二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被动活塞,被动活塞将第二缸体内部分隔成被动腔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二空腔,被动活塞上设有第二活塞杆,第二活塞杆连接底封板,主动腔通过气管与被动腔连通,主动活塞处在第一活塞杆与复位弹簧之间。利用地刷座进行清理时,墙角(墙体与地面之间)很难直接对着底进口,因此不易清理干净。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推着机体移动,地刷座随之移动,当地刷座接近墙体后,第一活塞杆受压后退,前封板离开副吸孔,主动腔内一部分气体进入被动腔,从而带动第二活塞杆移动,底封板封住底进口。此时吸力集中在副吸孔处,地刷座由“下吸”自动转化为“侧吸”,从而可有效对墙角进行清理。随后,使用者可让地刷座开始远离墙体,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各结构复位,地刷座恢复“下吸”。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活塞杆上设有处在地刷内腔外的顶板,顶板上设有弹性块,顶板处在弹性块与第一活塞杆之间。弹性块用于接触墙面,可避免墙体被撞损、刮损。

作为优选,所述底封板与地刷座滑动连接,第二活塞杆通过若干支架杆连接底封板。通过支架杆将第二活塞杆与底封板之间实现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缸体通过缸体架与地刷座固定,第二缸体与地刷座内底部固定,主动活塞滑动方向水平,被动活塞滑动方向水平。第一缸体利用缸体架实现固定,第二缸体则可以直接与地拖座固定。主动活塞滑动方向、被动活塞滑动方向水平,利于安装和工作过程的稳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结构合理,使用时无需接电线,能有对地面、墙面、角落等各种位置进行针对性清理,操作便捷,适应性强;吸尘电机吸风,地面上的垃圾随着气流一起经底进口、地刷内腔、上接管、体进风道、杯进风口进入尘杯,不能通过滤孔的垃圾被滤筒隔离,留在尘杯中,气流则通过吸尘电机进风端、吸尘电机排风端及体排风道排出外界。清理过程中,外接长手柄有助于使用者长距离操作,也可以卸下外接长手柄,直接手持杯把手来进行短距离操作;较细的杂质随气流进入滤筒后,最终会落入细灰管,由于细灰管内气流强度相对细灰管外弱,因此不易形成大量内部扬尘,可提升清理效率。需要清理尘杯时,卸下尘杯,打开杯底盖即可进行垃圾、杂质倾倒;止扬管可防止大量气流达到滤筒下方,从而可避免底部垃圾再起被气流带起;滚刷可以是由独立的动力源驱动,也可以是被动式的(随着地刷座移动而在地面上滚动),也可以是风动式的(如气流经过滚刷时带动滚刷);旋风引流管可以增强尘杯内部旋流效果,利用离心力提升灰尘分离效果。气流进入尘杯,随着尘杯侧壁开始旋动并下移,在离心力作用下,垃圾、灰尘贴壁,并最终落下,气流则在旋流后经滤孔进入滤筒内;利用地刷座进行清理时,墙角(墙体与地面之间)很难直接对着底进口,因此不易清理干净。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推着机体移动,地刷座随之移动,当地刷座接近墙体后,弹性块接触墙体,并受压后退,带动第一活塞杆移动,前封板离开副吸孔,主动腔内一部分气体进入被动腔,从而带动第二活塞杆移动,底封板封住底进口。此时吸力集中在副吸孔处,地刷座由“下吸”自动转化为“侧吸”,从而可有效对墙角进行清理。随后,使用者可让地刷座开始远离墙体,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各结构复位,地刷座恢复“下吸”。此外,顶板作为“骨架”,弹性块作为与墙体的接触部,可有效保护墙体,避免墙体被撞损、刮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处的放大图。

图中;机体1、外接长手柄11、体进风道12、地刷座2、底进口21、地刷内腔22、上接管23、主地轮24、滚刷25、底封板26、副吸孔27、前封板28、吸尘电机3、充电电池包4、尘杯5、杯把手51、杯底盖52、滤筒53、细灰管54、上凸内盖55、止扬管56、旋风引流管57、第一缸体6、主动腔6a、第一空腔6b、主动活塞61、第一活塞杆62、复位弹簧63、顶板64、弹性块65、第二缸体7、被动腔7a、第二空腔7b、被动活塞71、第二活塞杆72、支架杆7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1:如图1、图2、图3中所示,

一种多功能充电式吸尘器,包括

机体1、地刷座2、吸尘电机3及用于给吸尘电机供电的充电电池包4;

所述机体上设有与机体卡接的外接长手柄11,机体内设有电机仓、电池仓、体进风道12及体排风道,吸尘电机设置在电机仓内,充电电池包设置在电池仓内,吸尘电机排风端连通体排风道;

所述机体上设有与机体卡接的尘杯5,尘杯上设有杯把手51、杯进风口、杯出风口及可相对尘杯打开的杯底盖52,杯底盖与尘杯卡接,尘杯内设有将杯进风口及杯出风口隔开的滤筒53,滤筒上设有多个滤孔;

所述地刷座上设有依次连通的底进口21、地刷内腔22及上接管23,上接管与机体卡接,地刷座上设有主地轮24;

所述上接管、体进风道、杯进风口、杯出风口、吸尘电机进风端、吸尘电机排风端及体排风道依次连通。

吸尘电机吸风,地面上的垃圾随着气流一起经底进口、地刷内腔、上接管、体进风道、杯进风口进入尘杯,不能通过滤孔的垃圾被滤筒隔离,留在尘杯中,气流则通过吸尘电机进风端、吸尘电机排风端及体排风道排出外界。清理过程中,外接长手柄有助于使用者长距离操作,也可以卸下外接长手柄,直接手持杯把手来进行短距离操作。

所述滤筒底部设有细灰管54,细灰管上端与滤筒内部连通,杯底盖上设有用于堵住细灰管下端的上凸内盖55。较细的杂质随气流进入滤筒后,最终会落入细灰管,由于细灰管内气流强度相对细灰管外弱,因此不易形成大量内部扬尘,可提升清理效率。需要清理尘杯时,卸下尘杯,打开杯底盖即可进行垃圾、杂质倾倒。

所述滤筒外侧壁下端设有止扬管56,止扬管外径由下至上逐渐减小,止扬管上端与滤筒底部连接。止扬管可防止大量气流达到滤筒下方,从而可避免底部垃圾再起被气流带起。

所述地刷座内设有用于淸刷地面的滚刷25,滚刷处在底进口上方。滚刷可以是由独立的动力源驱动,也可以是被动式的(随着地刷座移动而在地面上滚动),也可以是风动式的(如气流经过滚刷时带动滚刷)。

所述滤筒上设有处在滤筒外的旋风引流管57,旋风引流管进口与杯进风口连通,旋风引流管出口与尘杯内部连通。旋风引流管可以增强尘杯内部旋流效果,利用离心力提升灰尘分离效果。气流进入尘杯,随着尘杯侧壁开始旋动并下移,在离心力作用下,垃圾、灰尘贴壁,并最终落下,气流则在旋流后经滤孔进入滤筒内。

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如图4、图5所示,

所述地刷内腔内设有第一缸体6、第二缸体7及用于封住底进口的底封板26,第一缸体内设有与第一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主动活塞61,主动活塞将第一缸体内部分隔成主动腔6a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一空腔6b,主动活塞上设有第一活塞杆62,主动腔内设有复位弹簧63,复位弹簧一端连接主动活塞,复位弹簧另一端连接第一缸体,地刷座上设有前孔,第一活塞杆穿过前孔且与前孔滑动密封配合,地刷座前端下部设有副吸孔27,第一活塞杆上设有封住副吸孔的前封板28,前封板处在地刷内腔内,第二缸体内设有与第二缸体滑动密封配合的被动活塞71,被动活塞将第二缸体内部分隔成被动腔7a及与大气连通的第二空腔7b,被动活塞上设有第二活塞杆72,第二活塞杆连接底封板,主动腔通过气管与被动腔连通,主动活塞处在第一活塞杆与复位弹簧之间。所述第一活塞杆上设有处在地刷内腔外的顶板64,顶板上设有弹性块65,顶板处在弹性块与第一活塞杆之间。所述底封板与地刷座滑动连接,第二活塞杆通过若干支架杆73连接底封板。所述第一缸体通过缸体架与地刷座固定,第二缸体与地刷座内底部固定,主动活塞滑动方向水平,被动活塞滑动方向水平。

利用地刷座进行清理时,墙角(墙体与地面之间)很难直接对着底进口,因此不易清理干净。本实施例中,使用者推着机体移动,地刷座随之移动,当地刷座接近墙体后,弹性块接触墙体,并受压后退,带动第一活塞杆移动,前封板离开副吸孔,主动腔内一部分气体进入被动腔,从而带动第二活塞杆移动,底封板封住底进口。此时吸力集中在副吸孔处,地刷座由“下吸”自动转化为“侧吸”,从而可有效对墙角进行清理。随后,使用者可让地刷座开始远离墙体,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各结构复位,地刷座恢复“下吸”。此外,顶板作为“骨架”,弹性块作为与墙体的接触部,可有效保护墙体,避免墙体被撞损、刮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