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6974发布日期:2020-03-31 10:1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家庭清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手持式清洁设备,如手持式吸尘器,是一种常用的家庭清洁设备。因为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体积较小,重量轻,适合清理家庭卫生。目前常见的手持真空吸尘器有直接供电式,也有电池供电式,电池供电式手持吸尘器摆脱电线的束缚,方便用户使用。

使用过程中,用户经常需手持吸尘器吸取沙发底部、床底、家具空隙中的灰尘,因此需要手持吸尘器的体积尽可能轻便小巧。显然,如何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在确保吸尘器的吸力和除尘能力的前提下,使产品更轻便,更易操控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不断追求的目标。

现有手持吸尘器的结构,通过是将收集装置和分离装置相互套接的结构,收集装置的体积有限;另外,现有结构布局存在不紧凑的问题,仍有改进的余地。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申请以解决上述问题或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手持式清洁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该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

主体,容纳有产生抽吸气流的抽吸单元;

旋风分离装置,包括用于把灰尘从抽吸空气流中分离的分离腔;

收集装置,用于收集分离出的灰尘,包括连通所述分离腔的收集腔;

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置于所述收集装置的压灰组件,所述压灰组件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第一位置时,所述压灰组件贴合所述收集腔的腔壁,以使灰尘从所述分离腔自由进入所述收集腔;在第二位置时,所述压灰组件占据所述收集腔的内部空间,以对所述收集腔内的灰尘施加使其压缩的作用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收集装置的压灰组件,压灰组件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在第二位置时,压灰组件占据收集腔的内部空间,以对收集腔内的灰尘施加使其压缩的作用力,以压缩收集腔内的灰尘,以增大收集腔的集灰量,减少用户倒灰的频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三维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收集装置封盖开启状态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中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中收集装置的封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6中区域a的放大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中的释放按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收集装置上设置驱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处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处于底部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设有压灰板的收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处于第一位置时的三维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压灰时第一状态的三维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压灰时第二状态的三维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压灰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6中区域b的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刮尘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爆炸示意图;

图2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中进风过滤单元的爆炸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剖面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三维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区域c的放大示意图;

图26为图23中区域d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图1和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可以是手持式吸尘器。如图1所示,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主体200、旋风分离装置1、进风风道2、收集装置3及手柄7。其中,主体200容纳有产生抽吸气流的抽吸单元4。在本实施例中,抽吸单元4包括电机和风扇,电机用于驱动风扇转动产生抽吸气流。旋风分离装置1用于把灰尘从抽吸气流中分离。旋风分离装置1具有一纵向轴线111。抽吸气流在旋风分离装置1中沿围绕纵向轴线111作螺旋旋转运动。进风风道2位于旋风分离装置1的上游,用于吸入气流并引导至旋风分离装置1。进风风道2具有连通外界或者地面清洁附件的进风口,混合着灰尘的气流经进风口进入进风风道2,并引导至旋风分离装置1。收集装置3位于旋风分离装置1的下游,且连通旋风分离装置1并用于收集分离的灰尘。手柄7包括与纵向轴线111成角度延伸的握持部700。如图1所示,握持部700位于纵向轴线111的其中一侧,因此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并非穿过握持部700。进风风道2与收集装置3均位于纵向轴线111的具有握持部700的一侧。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将收集装置3与旋风分离装置1分离,使得收集装置3能够容纳更多的灰尘;将手柄7的握持部700设置在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的一侧,且进风风道2与收集装置3均位于所述纵向轴线111的具有握持部700的一侧,在保证风道中气流的顺畅以不影响吸力和除尘能力的前提下,结构更加紧凑,有助于减小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体积,方便用户使用。

如图1所示,进风风道2的轴线21与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平行设置。一是从外观上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外轮廓更规则,二是有利于缩短整体水平纵向尺寸,有助于提高手持式清洁设备整体结构的紧凑性。相应的,如图2所示,进风风道2通过旋风分离装置1的进尘口114与旋风分离装置1连通。进风风道2内的空气流通过进尘口114后切向的进入旋风分离装置1,以使进入旋风分离装置1的脏空气被迫绕旋风分离装置1的分离桶11的内部遵循一螺旋路径前进。

如图1所示的摆放方位,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沿水平方向延伸。进风风道2及收集装置3均位于旋风分离装置1的下方。即进风风道2的轴线21与纵向轴线111相互平行,但不重合。进风风道2与收集装置3沿纵向轴线111的延伸方向排列,且收集装置3靠近手柄1的握持部700。

具体的,参见图2所示,旋风分离装置1包括纵向轴线111穿过的分离桶11。分离桶11具有远离主体200的第一端部1101和靠近主体200的第二端部1102,以及位于第一端部1101和第二端部1102之间的桶壁1103。收集装置3通过出尘口115连通分离桶11,出尘口115位于桶壁1103上。进尘口114与出尘口115沿纵向轴线111方向至少部分的错开。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进尘口和出尘口沿纵向轴线111方向至少部分错开可简单理解为:进尘口的口端面的形状中心(为方便描述以下称为第一中心)与所述出尘口的口端面的形状中心(为方便后续描述以下称为第二中心)的连线与第一参照线呈角度,该角度可以是5度、10度、30度等的一个锐角。其中,第一参照线可以过第一中心,且平行于纵向轴线111的直线;或是过第二中心,且平行于纵向轴线111的直线。

参见图2,旋风分离装置1的第一端部1101具有固定设置的底盖。进风风道2靠近旋风分离装置1的第一端部1101设置,收集装置3靠近旋风分离装置1的第二端部1102设置。分离桶11的第二端部1102设有连通主体200的通风口,分离后的气流通过通风口离开分离桶11。混合灰尘的空气自进风风道2进入分离桶11,然后在离心力的作用下在分离桶11内进行分离,空气中的灰尘最后进入收集装置3内收集,而除去灰尘后的干净空气从分离桶11排出进入主体200。

参见图1所示,主体200还包括为抽吸单元4供电的电池包8。电池包8也可位于纵向轴线111的具有手柄7的握持部700的一侧。在一种可实现的具体方案中,电池包8可位于收集装置3与手柄7的握持部700之间。换个角度来说,收集装置3位于进风风道2与电池包8之间。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结构的紧凑性,电池包8可紧贴着收集装置3的侧壁设置。

继续参见图1和图2,收集装置3包括自旋风分离装置的分离腔外壁向远离分离腔方向延伸的桶体。具体的,参见图1所示,旋风分离装置1包括分离桶11;收集装置3位于分离桶11的外侧并与分离桶11连通;收集装置3包括自分离桶11的外壁向远离分离桶11方向延伸的桶体。如图1,旋风分离装置1的分离桶11水平设置。收集装置3的桶体设置在分离桶11的下方,收集装置3可与分离桶11呈垂直或近乎垂直的设置方式。具体的,收集装置3的桶体还包括沿其延伸方向并通过封盖31的轴线l1,该轴线l1与分离腔的纵向轴线111成角度设置。例如,图1中所示的α角,该α角在30至150度之间。在一具体实施方案中,α角可选为75度、90度等等。

参见图1、2和图3,为了方便倒灰,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远离所述分离桶11的底部设有倒灰口32以及可活动打开所述倒灰口的封盖31。参见图3、图4和图5所示,倒灰口32为自收集装置3桶体的桶底延伸至桶壁的l形开口;相应的,如图5所示,封盖31具有与所述l形开口适配的l形结构。采用上述结构的倒灰口,倒灰效率高;另外,用户在手持手持式清洁设备进行倾倒时,用户无需摆正手持式清洁设备,收集装置的桶体中的垃圾也能从中出来。

具体的,如图5所示,封盖31具有相对的两侧边,分别为第一侧边316和第二侧边317;倒灰口32的与第一侧边316对应的位置与第一侧边316活动连接;倒灰口32的与第二侧边317对应的位置与第二侧边317可拆卸连接。活动连接可以是铰接,可拆卸连接可以通过卡钩实现。例如,图5所示,l形结构的封盖3具有平直部311和折弯部312。平直部311的远离折弯部312的一侧具有转轴,转轴的两端可分别与倒灰口处的口边缘(即收集装置的桶体壁)铰接。如图5、6和7所示,折弯部312的远离平直部311的一侧设有卡钩314,倒灰口32的口边缘对应位置处设有与卡钩314配合使用的凸缘315。如图7所示,卡钩314卡接在凸缘315上,使得封盖31保持在关闭位置;如图3所示,当卡钩314释放时,封盖31的一侧从收集装置3上脱离。实际应用时,卡钩可具有弹性形变能力,以使得在向外的力施加于卡钩的最上部(如用户向卡钩施加掰开动作)时,卡钩发生弹性形变远离所述凸缘,进而实现封盖一侧从倒灰口上脱离。

再进一步的,如图6和图7所示,为了方便用户释放卡钩,收集装置3上还可设有释放按钮9。如图7和图8所示,释放按钮9具有操作部91及与所述操作部91连接的从动部92。从动部92与卡钩314对应。操作部和从动部之间的固定部与所述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外侧壁连接,且操作部与从动部可相对固定部旋转。例如,用户在对操作部进行下压操作时,从动部上翘以产生向所述卡钩施加向外的释放力,使得卡钩从凸缘上脱离。用户将卡钩卡接在凸缘上时,从动部被压下使得操作部翘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封盖与收集装置的桶体的可拆卸连接还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其他结构实现,不限于上述的卡钩和凸缘结构。有关现有技术中的可拆卸连接的各种具体实现,可参见相应内容,本文不再赘述。

旋风分离装置1的分离腔的外壁上设有出尘口115,对应的,如图10所示,收集装置3的桶体在靠近分离腔的顶部设有配接出尘口115的接口318。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顶部还包括形配分离腔外壁的拱形部319,接口318位于拱形部319上。或者,如图14所示,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靠近分离腔的顶部设有配接出尘口115的凸出于桶体顶部的接口318;接口318顶部设有形配分离腔外壁的拱形结构。

参见图1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其中,手柄7设置于主体200上;收集装置3位于手柄7和进风风道2之间,且进风风道2的穿过进风口的轴线21延伸穿过收集装置3和手柄7。电池包8设置在收集装置3和手柄7之间。进风风道2的穿过进风口的轴线21延伸穿过收集装置3和手柄7的同时穿过电池包8。抽吸单元4位于电池包8的上方。

具体实施时,电池包8可设置在电池包室内。参见图1所示,主体200还包括容纳电池包8的电池包室,抽吸单元4位于电池包室的一端,手柄7连接电池包室的另一端。旋风分离装置1位于收集装置3的上方。电池包8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l2,该轴线l2与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的夹角β也可在30至150度之间。在图1所示的具体实施例中,电池包8的长度方向与穿过手柄7的握持部700的轴线方向平行。即电池包8具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轴线l2;手柄7具有沿远离主体200方向延伸穿过握持部700的轴线l3;轴线l2可与轴线l3平行。

上述内容中有提及,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轴线l1也可与穿过所述手柄的握持部700的轴线l3方向平行。当然,收集装置3的桶体的轴线l1也可与轴线l2平行。轴线l1与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的夹角α在30至150度之间。因此,图1中手柄的轴线l3与旋风分离装置1的纵向轴线111的夹角θ也可在30至150度之间。

参见图1和图6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位于抽吸单元4下游的出风过滤单元6,出风过滤单元6位于手柄7的上方。

继续参见图1和图6所示的手持式清洁设备,收集装置3的底部端面与手柄7的远离主体200的一侧端面平齐,以形成用于支撑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支撑面,方便用户在需要时(如更换清洁头时)摆放,不易倾倒,摆放稳当。

容纳电池包8的电池包室底部也可与收集装置3的底部平齐,如图1所示。进一步的,如图1所示,主体200、手柄7及电池包室可围合成封闭的握持空间,方便用户握持。

为进一步的增大收集装置的集灰量,减少用户倒灰频率,可在收集装置内设置压灰组件。具体的,参见图6所示的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置于收集装置3的压灰组件10,压灰组件10可操作地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运动,其中,在第一位置(如图10和图14所示的位置)时,压灰组件10贴合收集装置的收集腔38的腔壁,以使灰尘从分离腔自由进入收集腔;在第二位置(例如图11所示的位置、图15所述的位置或图16所示的位置等等)时,压灰组件10占据收集腔的内部空间,以对收集腔38内的灰尘施加使其压缩的作用力。在收集腔38内增设压灰组件10可增大收集装置的集灰量,减少用户倒灰的频率。

图10示出了压灰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1示出了压灰组件位于第二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2示出了压灰组件运动至极限位置时的示意图;图13示出了设置有压灰组件的收集装置的爆炸示意图;图14示出了压灰组件位于第一位置时的三维示意图;图15示出了压灰组件压灰时第一状态的三维示意图;图16示出了压灰组件压灰时第二状态的三维示意图;图17示出了压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可包括:带动压灰组件10的压灰板100在收集腔38内运动的驱动件101。参见图13、14、15、16和17所示的具体实例,驱动件101为设置在收集腔外的手动扳手;手动扳手与压灰组件10的压灰板100连接以带动压灰板100在收集腔38内活动。

压灰组件10与收集腔的腔壁旋转连接,从而使所述压灰组件1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如图17所示,压灰组件10可具体包括:旋转轴105以及压灰板100,收集腔38的腔壁(即收集装置的桶体桶壁)上具有容纳旋转轴的支撑座107,旋转轴105连接压灰板100的端部。收集装置3的桶体具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桶轴线,即上述内容中提及图1中所示的轴线l1;参见图10至16所示,旋转轴105垂直于桶轴线(即轴线l1),且位于桶体的一侧桶壁上,如在桶壁的沿长度方向上的中部。

图10至12示出了收集装置的桶体内设置有压灰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图14至16示出了将收集装置的收集腔的部分腔壁去除后的收集腔内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和图14所示,旋转轴设置在收集腔38的第一腔壁381上,在第一位置时,压灰组件10的压灰板100接触第一腔壁381。收集腔38还包括相对第一腔壁381的第二腔壁382;如图11和16所示,在第二位置时,压灰组件10的压灰板100至少部分接触第二腔壁382。参见图6所示,第二腔壁382比第一腔壁381靠近手柄7。

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回位结构106,该回位结构106设置在手动扳手与压灰板100之间;在手动扳手上施加有外力时,手动扳手带动压灰板100从第一位置活动至第二位置以对收集腔内的灰尘施加自收集腔顶部向底部移动的作用力;在手动扳手上的外力消失时,压灰板100在回位结构的作用下从第二位置回位至第一位置。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回位结构为设置在手动扳手与压灰板100之间的回位弹簧;压灰板100从第一位置活动至第二位置过程中,所述回位弹簧产生形变。例如,回位弹簧为扭簧,扭簧的一端与手动扳手连接,扭簧的另一端连接在收集腔上。通过增加回位结构,用户无需手动扳动手动扳手将压灰板100旋转至第一位置,避免因用户忘记操作将压灰板100回位至第一位置致使压灰板100的压灰效果下降。

或者,驱动件为驱动器;相应的,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与驱动器连接,用于在监听到抽吸单元处于非工作状态时,向驱动器发送控制指令以控制驱动器向压灰板提供动力。

参见图11或16所示的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压灰板100可操作地在收集腔38内移动以压缩灰尘占据的体积,且在移动过程中压灰板100始终与收集腔38的腔壁保持接触。压灰板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与收集腔38的腔壁保持接触,可有助于提高压灰效率。具体实施时,压灰组件10的压灰板100的板面轮廓与收集装置3的收集腔的横截面相似;活动过程中,压灰组件的压灰板100与收集装置3的内壁始终保持接触。例如,如图13至16所示,收集装置3的收集腔的横截面为矩形,相应的压灰板100的板面也可为矩形。收集装置的收集腔的横截面为圆形,相应的压灰板100的板面也为圆形。为实现压灰板100与收集装置3的收集腔的内壁始终保持接触,压灰板10可采用柔性压板。或者,压灰板10包括至少两段刚性部;相邻刚性部通过柔性部连接。如图17所示,所述压灰板包括两段刚性部,两段刚性部102和103之间通过柔性部104连接。或者,所述压灰板包括刚性部,所述刚性部的边缘为柔性部。

参见图17所示的具体实例,压灰板100包括第一刚性部102、第二刚性部103和柔性部104,柔性部104连接第一刚性部102和第二刚性部103。旋转轴105位于第一刚性部102的端部,柔性部104位于第一刚性部102的相对另一端部。第一刚性部102和第二刚性部103之间形成的角度随移动过程而相应变化。

进一步的,如图17所示,第一刚性部102、第二刚性部103和柔性部104的宽度k相等,且等于收集腔38的宽度。第一刚性部102的长度m1小于收集腔38相对腔壁之间的长度,第一刚性部102和第二刚性部103的长度和(即m1和m2的和)大于收集腔38相对腔壁之间的长度。

第一刚性部102的长度可与第二刚性部103的长度相等;或者,第一刚性部102的长度大于第二刚性部103的长度;或者,第一刚性部102的长度小于第二刚性部103的长度。具体的,第一刚性部102的长度与第二刚性部的长度比可在0.5~2;即,m1/m2在0.5~2。

参见图17所示,柔性部104可以是平行于旋转轴105的条形状结构。

如图14至16所示,在移动过程中,压灰板10从接触收集腔38的第一腔壁381切换至接触相对的第二腔壁382。

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压灰板100可在收集腔38内活动至收集腔38底部时,压灰板100部分超出倒灰口32。压灰板10超出所述收集装置3的倒灰口,可实现将灰尘赶出收集装置的效果,提高收集装置的倒灰效率。现有技术中,附着在收集装置内壁上的杂物,用户需手动进行清理,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收集装置中增设压灰板,用户无需手动清理,即可将收集装置内的垃圾清理干净,方便用户使用。

压灰板100除采用上述从收集腔38顶部旋转至底部的实现方案外,还可采用自收集腔38顶部向底部移动的直线活动以及活动至底部时的旋转活动的组合方案。压灰板100可操作地在收集腔38内移动以压缩灰尘占据的体积,且在移动过程中压灰板100始终与收集腔38的腔壁保持接触。压灰板100相对收集腔38围绕一旋转轴转动,旋转轴连接于压灰板100的端部;如图12所示,自旋转轴至压灰板100的与旋转轴相对的一侧边之间长度为第一长度n1;自旋转轴至倒灰口32的距离为第二长度n2;所述第一长度n1大于所述第二长度n2。

参见图6、图18及图19及图21提供的一种手持式清洁设备,分离桶11的远离主体200的端部开有通孔1100;通孔1100的孔内侧设有刮尘环121,进风过滤单元12的一端能伸出通孔1100,且在伸出通孔1100的过程中,刮尘环121刮去进风过滤单元12上附着的灰尘以进入分离桶11内。

图18为图6的b区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图。从图18中可看出,所述刮尘环121包括环主体1211及设置在所述环主体1211上伸向所述进风过滤单元的至少一级刮条。具体的,图19示出了一种可实现结构的刮尘环的横截面示意图。结合图18和图19所示,所述刮尘环121上设有两级刮条,分别为一级刮条1213和二级刮条1212;一级刮条1213自环主体1211内侧垂直伸向进风过滤单元12;二级刮条1212自环主体1211端部沿远离环主体1211的倾斜方向伸向进风过滤单元12。在具体实施时,如图18所示,分离桶11的端部内陷,使得伸出分离桶11端部的进风过滤单元12容置在内陷空间内,而不会超出分离桶11的端部太多,分离装置整体外观的完整性更好。

进一步的,参见图18,二级刮条1212的远离环主体1211一侧的倾斜斜面与进风过滤单元12接触的外轮廓面间的夹角φ在100~170度之间。分离桶11的远离主体200的端部内陷。通孔1100的孔口处设有伸向分离桶11内部的延伸壁117;延伸壁117的端部设有刮尘环121。

参见图20和21,进风过滤单元12包括同轴设置的过滤网123和过滤棉122;过滤棉122设置在过滤网123内;刮尘环121与过滤网123抵接;进入分离桶11内的抽吸空气流经分离后进入过滤网123,经过滤网123一次过滤后进入过滤棉122进行二次过滤,二次过滤后的抽吸空气流进入主体200。

过滤棉122的远离主体200的端部设有抽拉握持部124;抽拉握持部124外露于分离桶11;通过抽拉握持部124拉动所述过滤棉123伸出分离桶11时,过滤网123与过滤棉123同步伸出分离桶11。过滤网123的远离主体200的端部超出过滤棉123,形成方便握持抽拉握持部124的空腔。

如图20所示,该进风过滤单元12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进风过滤单元12形成了抽吸空气流的出口。分离桶11中的气流经分离后进入进风过滤单元12,灰尘颗粒被有效拦截过滤后,洁净的空气透过进风过滤单元12进入风机组件,从而有效的防止残留灰尘进入风机组件。抽吸单元4包括风机组件41及与风机组件41连接的电池包8。其中,如图20所示,进风过滤单元12可拆卸式的安装在主体200。如图6所示,主体200用于容置风机组件41。例如,进风过滤单元12卡接在主体200的室外壁上,或者通过螺纹连接在室外壁上等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具体实现时,进风过滤单元12与分离桶11可拆卸连接,分离桶11与主体200可拆卸连接,这样方便用户清理进风过滤单元上的灰尘或污物(如缠绕的头发等)。如图6、20和21所示,分离桶11与所述进风过滤单元12同轴。分离桶11的一端开有与进风过滤单元12适配的通孔1100,进风过滤单元12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显露于外,另一端连接在主体200上。如图6和图18所示,进风过滤单元12的显露于外的端面上设有抽拉握持部124,方便用户把持;用户在向外拉出所述进风过滤单元时,所述刮尘环刮去附着在进风过滤单元的灰尘,进而省去用户清洁进风过滤单元的工序。刮尘环刮下的灰尘会被收集在分离桶内,不会造成灰尘的外扬,避免用户吸入对健康造成影响。

进一步的,为了方便清理分离桶内的灰尘,如图20所示,分离桶11的端部可设有开合盖(图中未显示),所述开合盖上设有所述通孔。开合盖的一端与分离桶的桶壁活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分离桶11的桶壁可拆卸连接。其中,活动连接可以铰接,可拆卸连接可采用现有技术提供的多种结构实现,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如图6和图20所示,进风过滤单元12可包括同轴设置的过滤网123和过滤棉122,过滤棉122设置在过滤网123内。分离桶11中的气流经分离后进入过滤网123,滤网122后的气流及极少数的灰尘颗粒经过滤棉122的有效拦截过滤后,净的空气透过进风过滤单元进入风机组件,从而有效的防止残留灰尘进入风机组件。

如图6和图18所示,抽拉握持部124设置在过滤棉122的端部。所述过滤网123的显露于分离桶11通孔外的端部与抽拉握持部124基本平齐。其中,收集装置3及分离桶11中的一个或两个可以由透明材料,比如玻璃或透明的树脂制成,这使得使用者可以用眼睛确认是否需要拆卸下来清理。

图20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爆炸示意图。如图20所示,所述主体200的第一端与所述分离装置1连接,主体200的第二端与出风过滤室201连接,主体200的第一端与主体200的第二端相对;电池包202室设置在所述主体200的外侧;手柄7的一侧与电池包202室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出风过滤室201连接。电池包8可以是充电式电池。电池包8可从电池包室202中取出进行充电,或者,主体200上设有充电孔;充电孔经充电电路与电池包8连接。其中,充电孔可设置在主体的任意位置,只要便于充电即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更具的,如图6所示,电池包室202与手柄7为一体成型结构;收集装置3的远离所述分离装置1的一侧端面与一体成型结构的远离主体200和出风过滤室201的一侧端面平齐,以形成支撑手持式清洁设备的支撑面。

如图20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收集装置安装座204;收集装置安装座204设置在电池包室202的外侧壁上。收集装置3通过收集装置安装座204安装在安装主体20上,方便用户拆卸收集装置进行清洗。为了获得较为美观的外观和紧凑的外形,如图2所示,收集装置3安装于收集装置安装座204后,收集装置3的桶外壁与收集装置安装座204的外壁平齐。

收集装置安装座204的远离电池包室202的一侧连接有进风风道2。分离装置1与主体200可拆卸连接(该部分内容在上文中有提到,具体实现结构可参见上文中的相应内容,此次不再赘述)。

进一步的,如图1、图6、图9和图2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还包括设置在手柄7上的开关控件71;开关控件71与抽吸单元4中的电池包8连接。开关控件71可以是带有触发器形式的启动/关闭开关,用于打开和关闭手持式清洁设备。手柄7的手持处可包覆有软胶,软胶增强主机的手握感。

如图1所示,所述进风风道2的周围设有导电插接件300;所述导电插接件300与电池包8连接。其中,导电插接件300的主要目的是将电池的电量提供给插设在进风风道上的电动地刷,使得电动地刷在通电后工作。相应的,电动地刷的连接管内设有导电连接件(如导线等)。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工作及倒灰过程进行说明:

工作场景

用户需要使用手持清洁设备时,手动触控开关控件,风机组件(即电机及叶轮)启动产生抽吸空气流,经由地刷清扫产生的脏空气流经由进风风道通过进尘口流进分离桶内,随后由于进尘口的切向设置,脏空气流被强制沿着分离桶壁内部的螺旋路径行进。较大的脏物和灰尘颗粒通过绕壁的旋风运动而被分离。这些颗粒经出灰口进入收集装置的桶体内,可能有些细小灰尘或毛发会存留在旋风分离装置的分离桶内。已经与灰尘分开之后的抽吸空气流经进风过滤单元过滤后得到的干净空气流进入主体内风机组件的负压腔,再通过出风过滤单元过滤后排出。

压灰场景

用户使用过程中发现收集装置的桶体内的灰尘较多时,可关闭开关控件(如松开开关控件或拨动压在开关控件上的拨片)。开关控件关闭后,电池包停止供电,风机组件停止工作。用户可通过收集装置外侧的手动扳手操控收集装置内的压灰组件活动,对收集装置内的灰尘进行压缩,提高收集装置的储灰能力,以降低倒灰频率。

倒灰场景

当收集装置内的灰尘满时,用户可释放卡钩以允许封盖的一侧脱离收集装置,收集装置内的灰尘和脏物从倒尘口中倒出。倒灰过程中,用户还可通过收集装置外侧的手动扳手操控收集装置内的压灰组件活动,压灰组件在收集腔内活动至收集腔底部时,压灰组件部分超出倒灰口,以将收集装置内的灰尘推出。

清洁进风过滤单元场景

用户通过抽拉分离装置的进风过滤单元,分离桶上的刮条环将附着在进风过滤单元上的灰尘刮下。刮下的灰尘掉落至分离桶内。用户可将分离桶从安装主体上拆下,即可将分离桶内的灰尘清出。

图22至26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与上述各实施例,在外观上的区别在于:去除了位于旋风分离装置外侧的收集装置。具体的,参见图22、23和24所示,进风风道2具有一穿过进风口的轴线21,轴线21延伸穿过电池包8和手柄7。将收集装置去除,虽集灰量变小,但整机更加轻便,方便使用。

本实施例中因未设置收集装置,旋风分离装置1的分离桶11即起到集灰的作用。进风风道2的连通口27可设置在分离桶11的靠近所述主体200的一侧。例如,图23所示,旋风分离装置包括分离桶11,分离桶11具有远离主体200的第一端部112和连接于主体200的第二端部113,以及位于第一端部112和第二端部113之间的桶壁;进风风道2贴设于桶壁外侧设置。

例如,图23所示的,分离桶11为圆柱桶;进风风道2的风道外壁上形成有形配于圆柱桶外壁的凹弧部(图中未示出);凹弧部开有贯穿进风风道的风道壁以与进风风道2接通的连通口27;分离桶11的对应连通口27的位置处设有进尘口114;进风风道2通过连通口27及进尘口114与分离桶11连通。其中,进尘口114可设置在靠近第二端部113的桶壁上。

在一种可实现的技术方案中,主体200还可包括容纳电池包8的电池包室15;进风风道2的与进风口相对的一端连接于电池包室15的室外壁。

参见图22,进风风道2可具有三段,分别为超出分离桶11的第一端部232的第一段301、连接于电池包室15的第二段303,以及位于第一段301和第二段303之间的第三段302;其中,第一段301、第三段302及第二段303的外轮廓尺寸逐渐增大。之所以第一段外轮廓尺寸小于第三段外轮廓尺寸,是因为第一段需连接清洁头(如地刷),连接完清洁头后,清洁头的外轮廓面能与第三段外轮面平齐,这样从外观上所述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外轮廓更规则、美观。第二段外轮廓尺寸最大,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形成能引导气流切向进入分离桶的连通口。

参见图22、图23和图24所示,分离桶11的第一端部113设有倒灰口以及可活动打开倒灰口的底盖17;分离桶11内还设有进风过滤单元12;底盖17扣合于倒灰口处时,底盖17与进风过滤单元12接触处密封。例如,图25所示的实例,进风过滤单元的与底盖17接触的端部设有密封条241,底盖21扣合于倒灰扣处时,密封条241产生形变以紧贴于底盖17上以起到密封作用。如图22和24所示,所述进风风道的与所述分离桶11的连接处设有开合触发部件18,所述底盖17与所述分离桶11之间设有卡扣机构(图中未示出)。所述开合触发部件18被触控时,卡扣机构动作所述底盖17的一侧从分离桶上脱离,打开倒灰口;用户按压底盖17将底盖17扣合在分离桶11的倒灰口处,所述底盖17通过所述卡扣机构扣合在倒灰口处以封堵倒灰口。

参见图26,主体200上还设有释放件251;主体200与分离桶11之间设有拆装机构252;释放件251被触控时,拆装机构252动作使得分离桶11从主体200上脱离。具体的,释放件251可以弹性按键,如图26所示。拆装机构252可包括:第一部件1021和第二部件1022。其中,第一部件1021为一旋转件,其具有与弹性部件联动的从动部10211以及卡合部10212;第二部件1022上设有与卡合部10212配合使用的扣合部。弹性按键在受到外部压力作用时,向下移动并带动从动部10211移动,第一部件1021绕自身旋转轴10213旋转,使得与扣合部连接的卡合部10212翘起进而从扣合部上脱离,此时分离桶11从主体200上脱离。

下面结合具体应用场景,对上述图22至26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工作及倒灰过程进行说明:

工作场景

用户需要使用手持清洁设备时,手动触控开关控件,风机组件(即电机及叶轮)启动产生抽吸空气流,经由地刷清扫产生的脏空气流经由进风风道通过进尘口流进分离桶内,随后由于进尘口的切向设置,脏空气流被强制沿着分离桶壁内部的螺旋路径行进。较大的脏物和灰尘颗粒通过绕壁的旋风运动而被分离。这些颗粒留在旋风分离装置的分离桶内。已经与灰尘分开之后的抽吸空气流经进风过滤单元过滤后得到的干净空气流进入风机组件的负压腔,再通过出风过滤单元过滤后排出。

倒灰场景

当分离桶内的灰尘满时,用户可打开分离桶上的底盖,倒出分离桶内的灰尘。灰尘倒出后,用户可盖上底盖,底盖与进风过滤单元接触的地方密封。

进风过滤单元清洁场景

当进风过滤单元上缠绕有头发等难以清理的物体时,用户可按压主体200上设置的释放件;主体与分离桶之间设置的拆装机构动作使得分离桶从主体上脱离。用户将分离桶取下,进风过滤单元外露,用户可对其进行清洁。清洁完后,再将分离桶装回原位,拆装机构将分离桶锁定在主体上,即完成了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消息、设备、模块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