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49718发布日期:2019-02-12 22:37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同步升降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同步升降机构。



背景技术:

桌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常见在生活、工作及学校学习中,一般的桌子通常由桌面与桌腿固定连接而成,而桌腿的长度也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整个桌面的高度是固定不可调节的。而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对桌子的高度多样化、自动程度、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已有采用气弹簧作为桌子的桌腿支撑作面,在桌面的下表面安装有控制气弹簧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通过拉索等部件与一个连接组件上的拉索连接件(接索连接件铰接在连接组件上)连接,该拉索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气弹簧的开关抵顶,当需要桌子升或降时,使用者通过控制控制组件将动力通过拉索使拉索连接件转动,从而使气弹簧的开关开启,从而气弹簧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升或降。

由于桌子两端的桌腿均由气弹簧支撑,因此,在操控桌子升降时,需要使气弹簧同步运行,否则一边升高或降低了,而另一边还处于未动的状态,从而导致桌面倾斜,例如当需要使桌面下降时,操控者对桌子的一端施加受的下压力大,而另一端施加的下压力小,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桌面倾斜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本发明可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机构上的部件不会出现倾斜的状态。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还包括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

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中的第一支架;

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中的第二支架;

横跨在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之间的动力传递部件,动力传递部件的一端与第一支架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的另一端连接;

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

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连接;

驱动器,该驱动器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上,驱动器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连接;或者驱动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中,驱动器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支架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连接。

本发明的优点为:只要驱动器工作,就能使与驱动器输出端连接的挠性连接部件移动,进而将动力传递到对应支架并由该支架带动动力传递部件升或降,再由动力传递部件带动另一支架升或降,以及由另一支架带运另一挠性牵引部件移动。因此,本发明的同步升降机构保证了在产品两端升降的同步性,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会出现产品在升降时两端升降的尺寸不一致而造成产品倾斜的情况。在本发明的驱动器的数量为一个,通过一个驱动器就能带动同步机构两端的升降,不但结构简单,而且也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桌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的基础上隐藏了桌面后显示本发明第一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3为第一支架的示意图;

图4为第二支架的示意图;

图5为在图2的基础上第一活动外管、第二活动外管以及部分第二内管后的示意图;

图6为在图5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一内管、第二内管以及动力传递部件后的示意图;

图7为在图6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后的示意图;

图8为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9为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2中所示的动力传递部件的示意图;

图11为在图2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二活动外管后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二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第三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四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种同步升降机构的示意图;

图1至图15中的附图标记:

10为桌面;

20为第一支撑部件、21为第二支撑部件;

30为驱动器、301为第一轴、311为第二轴;

40为第一支架、401为第一孔、411为第一支架本体、412为第一回转部件、413为第二回转部件、414为第三回转部件;

41为第二支架、410为第二孔,421为第二支架本体、422为第四回转部件、423为第五回转部件、424为第六回转部件;

42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

43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

50为第一内固定管,50a为第一内管,51为第一连接件,510为第一u型连接部,511为第一弯折连接部;

60为第二内固定管,60a为第二内管,61为第二连接件,610为第二u型连接部,611为第二弯折连接部;

70为动力传递部件,70a侧壁,70b底壁,70c为槽,70d开口;

71为第一活动外管、72为第二活动外管;

80为第一滑动导向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的升降桌子,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桌子包括桌面10以及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同步升降机构,桌面10安装在同步升降机构上部,在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分别与同步升降机构下部连接。

如图2所示,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内固定管50、第二内固定管60、同步机构,包括同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动力传递部件7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驱动器30,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40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一支架40包括: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其中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中,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50的外部。第三回转部件41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一端,第一回转部件41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第二回转部件41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孔401,一个第一轴301的端部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一轴30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一孔401后与动力传递部件70连接。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支架本体41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一支架本体411为槽钢,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均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一轴301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使得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被第一轴301支撑,从而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可以回转。而第三回转部件414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的槽内,第三回转部件414通过第一心轴(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三回转部件414可以回转。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支架41的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暴露在第一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二支架42包括:第二支架本体421、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其中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间隙配合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中,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暴露在第二内固定管60的外部。第六回转部件42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一端,第四回转部件42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另一端,第五回转部件42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另一端。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孔410,一个第二轴311的端部穿过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二轴311的两端穿过所述第二孔410后与动力传递部件70连接。

如图2和图4所示,第二支架本体42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二支架本体421为槽钢,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均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二轴311穿过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使得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被第二轴311支撑,从而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可以回转。而第六回转部件424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的槽内,第六回转部件424通过第二心轴进行支撑,从而第六回转部件424可以回转。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至图9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60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50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一回转部件412以及第三回转部件414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被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一回转部件412以及第三回转部件414张紧。

如图2至图9所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二回转部件413、第四回转部件422以及第六回转部件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被第六回转部件424、第二回转部件413以及第四回转部件422张紧。

如图2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内固定管50包括第一内管50a以及第一连接件51,第一内管50a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件20固定,第一连接件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内管50a中并与第一内管50a固定,第一连接件51由第一u型连接部510以及第一u型连接部510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连接部511组成,所述第一内管50a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u型连接部510穿过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内管50a内,第一弯折连接部511位于第一内管50a的外部并与第一内管50a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9所示,所述第二内固定管60包括第二内管60a以及第二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内管60a中并与第二内管60a固定,第二连接件61由第二u型连接部610以及第二u型连接部610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连接部611组成,所述第二内管60a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u型连接部610经过第二通孔位于第二内管60a内,第二弯折连接部611位于第二内管60a的外部并与第二内管60a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9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的第二u型连接部6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u型连接部5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u型连接部5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的第二u型连接部6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9所示,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或链条中的一种。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轴承或滚轮,这些轴承或滚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凹槽,用于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进行适配。

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链条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链轮。

如图2至图9所示,动力传递部件70横跨在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之间,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与第一支架40的另一端连接,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与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连接,当驱动器30驱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或第一支架40或第二支架41移动时,例如,驱动器30驱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使第一支架40上升,这时,第一支架40带动与第一支架40连接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上升,使得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上升,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上升,这时,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41上升,第二支架4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因此,由于本发明中的驱动器30只采用一个,而当驱动器30的输出端有动力时,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之间的关系,就会使第一支架40与第二支架41升或降,显然,动力传递部件70在其中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如图2至图10所示,动力传递部件70为包括具有侧壁70a和底壁70b,侧壁70a优先采用4个,4个侧壁70a和底壁70b围成一个槽70c,并在底壁两端设置开口70d,两个开口70d分别供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时提供让位。形成的槽70c可将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容纳,以使得在外部看不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

如图2至图9所示,驱动器30设置于动力传递部件70上,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安装在动力传递部件70上的驱动器30为伸缩驱动器或者直线驱动器。图2中所示的驱动器30为直线驱动器,该直线驱动器为电动推杆,电动推杆包括电机、齿轮箱以及丝杆机构,齿轮箱包括箱体以及安装在箱体内的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啮合,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锥齿轮连接,丝杆机构中的丝杆的一端与第二锥齿轮连接,丝杆机构中的螺母与该丝杆机构中的丝杆螺纹配合,丝杆机构中的螺母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在电动推杆中,还包括电源以及开关,电源与开关连接,开关与电机连接,通过开关控制电机正转或反转,从而控制同步机构的升降。

另外,直线驱动器也可以是手摇推杆,手摇推杆采用手柄代替电动推杆中的电机(如图14所示),通过手柄正转或反转以控制同步机构的升降,其余结构与电动推杆中相同。

直线驱动器还可以由电机和连接于电机输出端的丝杆机构组成,丝杆机构中的丝杆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丝杆机构中的螺母与该丝杆机构中的丝杆螺纹配合,丝杆机构中的螺母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

直线驱动器还可以由电机和齿轮组成,其中齿轮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如图13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表面设置有齿,这些齿与齿轮上的轮齿啮合形成齿轮齿条传动结构。

直线驱动器还可以由电机和传动轮组成,其中摩擦轮连接于电机的输出端,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传动轮缠绕,缠绕的圈数为一圈,但缠绕的部分不重合。

直线驱动器还可以是直线气缸。

伸缩驱动器可以是气弹簧(如图12所示)、气缸、油缸等。

如图15所示,驱动器3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内固定管50中,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一支架40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70或者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连接;或者驱动器3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二内固定管60中,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端与第二支架41另一端或者动力传递部件70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位于第一内固定管50或第二内固定管60内的驱动器既可以是伸缩驱动器,也可以是直线驱动器。伸缩驱动器可以是气弹簧、气缸、油缸等,直线驱动器可以是电动推杆等。图15中的驱动器30为气弹簧。

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的截面都呈u型,因此,既可以使驱动器30容纳在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内,也可以使驱动器30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或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外部,当驱动器30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或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外部,在第一支架本体411或第二支架本体421的侧壁上设置长形孔,驱动器30的动力输出端穿过长形孔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或者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连接。

如图2至图11所示,还包括第一活动外管71,第一活动外管71的一端与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固定,第一活动外管71随同动力传递部件70的升降而升降。该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固定管50上,即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管50a上。在第一外活动管71和第一内管50a之间的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优选地,在第一内管50a上安装有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固定在第一内管50a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与第一活动外管71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一活动外管71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结构与公开号为cn106308039a的专利中披露的滚动摩擦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11所示,还包括第二活动外管72,第二活动外管72的一端与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活动外管72随同动力传递部件70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固定管60上,即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管60a上。在第一外活动管71和第一内管50a之间的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优选地,第二滑动导向组件固定在第二内管60a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与第二活动外管72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72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二滑动导向组件与第一滑动导向组件80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11所示,当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升降时,由于第一活动外管71对第一支架40形成了遮挡,第二活动外管72对第二支架41形成了遮挡,因此,可以避免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暴露在外部而影响美观。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下面涉及的上下左右的方向,均为从附图中所在的位置进行观察,对权利要求不产生限定作用。

以图2至图11中所示的驱动器为例进行说明。上升过程为:驱动器30工作,驱动器30的推杆伸出,带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向左移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动力作用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上,使第一支架本体411上升,第一支架本体411带动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上升,从而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上升,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上升,从而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本体421上升,第二支架本体42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向右移动。下降过程为:驱动器30的推杆回缩,由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固定,使得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二支架本体421挠性配合的部分被迫移动向右移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动力作用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上,使第一支架本体411下降,第一支架本体411带动动力传递部件70的一端下降,从而动力传递部件70整体下降,即动力传递部件70的另一端也下降,从而通过动力传递部件70带动第二支架本体421下降,第二支架本体421带动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向左移动。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的两端均呈弧形,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端部配合。这样的方式不需要在第一支架40上安装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也不需要在第二支架41上安装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与面的摩擦力。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钢丝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与面的摩擦力。这样的方式中,无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或钢丝,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时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的摩擦力均大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摩擦力,因此,实际使用时优先采用在支架的端部设置回转部件的结构。

另外,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也可以采用焊接方式与动力传递部件70。

上述通过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的同步升降装置适用于桌子的情况,然而,本发明的同步升降装置不限于在桌子上使用,还可以在椅子上或者其他需要升降的场合进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