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低残留水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33756发布日期:2019-02-22 20:30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低残留水洗碗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洗碗机领域。



背景技术:

洗碗机是自动清洗碗、筷、盘、碟、刀、叉等餐具的设备,具有喷淋式、涡流式、超声波式等多种清洗方式,各类不同清洗方式的洗碗机在清洗装置上存在区别,但现有的洗碗机都需要利用水进行清洗,相应的也需要设置排水系统来将污水排出至外界。

现有洗碗机的排水系统通常包括主水杯、主叶轮泵和主排水管路,主水杯具有主腔体和与主腔体相连通的叶轮腔,主叶轮泵的排水叶轮并位于叶轮腔内,主排水管路通过叶轮腔与主腔体相连通,洗碗机每次洗涤后的污水收集至主水杯的主腔体内并进入叶轮腔,主叶轮泵驱动排水叶轮转动从而将水从主排水管路排出,主叶轮泵采用排水叶轮来产生水流,其排水叶轮处的孔隙较大,不易因餐具上残留的食物残渣而堵塞,排水效率也较高,然而相应的,由于排水叶轮转动时需要与叶轮腔的内壁间距较大,否则便会出现刮擦而影响排水叶轮的转动以及导致排水叶轮和叶轮腔内壁的磨损,因此,主叶轮泵便难以完全的将叶轮腔内的水排除干净,再则,在实际的安装使用中,主排水管路也难以保证自进口向出口保持向下倾斜,这样在主叶轮泵停机后,主排水管路中的水也会回流到叶轮腔中。这些未完全排净的污水和回流的污水会自叶轮腔再回流到主腔体内,在正常洗涤过程中,主腔体内的水经常需要进行循环以对餐具重复清洗,这些回流的污水会混入到下次清洗的水中而对水造成污染,影响清洗效果,洗碗机长时间不使用时,在洗碗机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回流的污水不易蒸发出去,容易产生异味和滋生细菌,从而对餐具造成二次污染,影响健康,另外,主水杯的主腔体由于需要收集污水,因此通常是外露在洗碗机内的,这样使用者打开洗碗机后便总能看到主腔体内这些回流的污水,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污水残留的低残留水洗碗机。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而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低残留水洗碗机,包括洗碗机主体,所述的洗碗机主体具有排水系统,所述的排水系统包括主水杯、主叶轮泵和主排水管路,所述的主水杯具有主腔体和与主腔体相连通的叶轮腔,所述的主叶轮泵具有排水叶轮,所述的排水叶轮位于所述的叶轮腔内,所述的主排水管路通过所述的叶轮腔与主腔体相连通,所述的排水系统还包括副排水装置和与所述叶轮腔相连通的副排水管路,所述的副排水装置能够通过所述的副排水管路将叶轮腔内的水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副排水装置能够阻止副排水管路中的水回流至叶轮腔内。

优选的,所述的副排水装置为真空吸水泵。

优选的,所述叶轮腔的底部具有副排水口,所述的副排水管路通过所述的副排水口与叶轮腔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的排水系统还包括防虹吸排水盒,所述的防虹吸排水盒具有进水道、出水道和透气道,所述进水道的上部和出水道的上部相连通,透气道的下部与出水道的上部连通,透气道的上部与外界空气连通,透气道内设置有能够阻断透气道的隔膜片,进水道的下部与所述的主排水管路连通,出水道的下部具有主出水口;所述的副排水管路与所述出水道相连通,副排水装置能够通过所述副排水管路将叶轮腔内的水排至所述的出水道内以通过所述的主出水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的防虹吸排水盒具有一过水腔,该过水腔由一隔板分隔成所述的进水道和出水道,隔板的上端与过水腔的上内壁间隔一距离而形成第一连通口,出水道位于进水道的左侧并与进水道通过第一连通口相连通,过水腔的左部上端具有第二连通口,出水道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与透气道相连通,所述的副排水管路通过一副进水口与所述出水道连通,该副进水口位于出水道的左侧并位于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上方。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由于增设了副排水装置和与叶轮腔相连通的副排水管路,在主叶轮泵通过主排水管路进行排水后,副排水装置能够通过副排水管路将叶轮腔内未排净的水以及主排水管路回流的水排出,并且由于这些未排净的水和回流的水较少,因此副排水装置无需太大的排水效率,也无需考虑食物残渣的堵塞问题,副排水管路可以采用较小的直径,能够减少自副排水管路回流的水,并且副排水装置也可采用一些具有封闭副排水管路功能的水泵结构以阻止副排水管路的水回流,由此能够有效减少主水杯内的污水残留,提高用户体验和清洗效果,减少二次污染,更为清洁卫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种实施例中排水系统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主水杯的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主叶轮泵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中防虹吸排水盒的内部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种实施例中排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例,一种低残留水洗碗机,包括洗碗机主体,洗碗机主体具有排水系统,排水系统包括主水杯12、主叶轮泵13和主排水管路14,主水杯12具有主腔体121和与主腔体121相连通的叶轮腔122,主叶轮泵13具有排水叶轮131,排水叶轮131位于叶轮腔122内,主排水管路14通过叶轮腔122与主腔体121相连通,排水系统还包括副排水装置21和与叶轮腔122相连通的副排水管路22,副排水装置21能够通过副排水管路22将叶轮腔122内的水排出。本发明中,由于增设了副排水装置21和与叶轮腔122相连通的副排水管路22,在主叶轮泵13通过主排水管路14进行排水后,副排水装置21能够通过副排水管路22将叶轮腔122内未排净的水以及主排水管路14回流的水排出,并且由于这些未排净的水和回流的水较少,因此副排水装置21无需太大的排水效率,也无需考虑食物残渣的堵塞问题,副排水管路22可以采用较小的直径,能够减少自副排水管路22回流的水,并且副排水装置21也可采用一些具有封闭副排水管路22功能的水泵结构以阻止副排水管路22的水回流,由此能够有效减少主水杯12内的污水残留,提高用户体验和清洗效果,减少二次污染,更为清洁卫生。

洗碗机主体通常还包括箱体11和位于箱体11内的清洗装置,根据清洗方式的不同,清洗装置也具有不同的结构,例如对于喷淋式洗碗机,清洗装置可采用喷头结构;对于涡流式洗碗机,清洗装置可采用桨片结构;对于超声波式洗碗机,清洗装置可采用超声波发生器等,也有部分洗碗机会综合多种清洗装置,另外,洗碗机主体上还通常具有控制电路、控制面板、箱门等,这些都是本领域中的常用结构,在此不另作详述。

本发明中,副排水装置21能够阻止副排水管路22中的水回流至叶轮腔122内,这样能够更有效的减少污水残留。本实施例中,副排水装置21为真空吸水泵,体积较小,并且在停机时能够阻隔副排水管路22,防止回流,便于安装和使用,当然,实际应用中,副排水装置21也可采用其他常用的水泵结构,并不局限于此。

叶轮腔122的底部具有副排水口15,副排水管路22通过副排水口15与叶轮腔122相连通,这样叶轮腔122内的水能够更加完全的通过副排水口15排出,使得主水杯12的水能够更为充分的排净。当然,实际应用中,副排水口15也可根据需要设置在叶轮腔122的下部、侧部等其他适宜位置。

排水系统还包括防虹吸排水盒30,防虹吸排水盒30具有进水道31、出水道32和透气道33,进水道31的上部和出水道32的上部相连通,透气道33的下部与出水道32的上部连通,透气道33的上部与外界空气连通,透气道33内设置有能够阻断透气道33的隔膜片34,进水道31的下部与主排水管路14连通,出水道32的下部具有主出水口35;副排水管路22与出水道32相连通,副排水装置21能够通过副排水管路22将叶轮腔122内的水排至出水道32内以通过主出水口35排出,防虹吸排水盒30在洗碗机上应用广泛,主叶轮泵13将主杯体的水通过主排水管路14排至进水道31后,进水道31能够将水溢流至出水道32之后从主出水口35排出,在此过程中水产生的压力能够驱动隔膜片34阻断透气道33防止水从透气道33漏出,在主叶轮泵13停止泵水时,隔膜片34在自重作用下摆动开通透气道33,使气压平衡,避免出现虹吸效应而导致下次洗涤的水被出水道32吸走,使用中通常令进水道31的上缘高于主杯体内的液面,防虹吸排水盒30的主出水口35通常与外排水管40连接,用于将水排出至外界,本发明中由于将副排水管路22连通到了防虹吸排水盒30的出水道32,可以利用防虹吸排水盒30的主出水口35和外排水管40进行排水,无需另外设置单独的外排水管40,能够减少本发明的外接管道数量,便于安装和使用。

本实施例中,防虹吸排水盒30具有一过水腔,该过水腔由一隔板36分隔成进水道31和出水道32,隔板36的上端与过水腔的上内壁间隔一距离而形成第一连通口37,出水道32位于进水道31的左侧并与进水道31通过第一连通口37相连通,过水腔的左部上端具有第二连通口38,出水道32通过第二连通口38与透气道33相连通,副排水管路22通过一副进水口39与出水道32连通,该副进水口39位于出水道32的左侧并位于第二连通口38的上方,这样能够避免副排水管路22的水进入到进水到继而通过主排水管路14回流至主杯体内,减少污水残留。本发明中的该左、右方位仅为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方位,并非限制实际应用中的绝对位置,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参照图6,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与第一种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副排水管路22直接延伸出去而将水排出至外界,不经过防虹吸排水盒30。

在实际应用中,副排水管路22还可选用其他的排水方式,例如可以将副排水管路22连接到主排水管路14的后端的下斜段,或者将副排水管路22连接到洗碗机的外排水管40上来进行排水等,部分希望机也不包含防虹吸排水盒30,而直接利用主排水管路14将污水排出至外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灵活选用和设计,在此不另作详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先实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