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板用的卡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8656发布日期:2019-02-12 21:19阅读:393来源:国知局
立板用的卡钩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板用的卡钩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所使用的卡钩是直接固定在立板上,层板可拆卸的卡设在卡钩上。由于卡钩的位置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不能调整层板的高度,使用不方便;当拆除层板时,卡钩外露,容易钩住衣服或划伤用户,使用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卡钩可拆卸的设在立板上,使用方便,层板的高度可调节的立板用的卡钩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立板用的卡钩结构,包括:

卡钩;在所述卡钩的中上部设有上插槽,在卡钩的中下部设有下插槽,在所述上插槽的中上部设有安装用的缩口,在上插槽中位于缩口的右上方设有扩口;以及

立板;在所述立板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套设在卡钩上,安装孔的下端部与下插槽顶面相抵靠,安装孔的上端部与上插槽的底面间隙配合从而当卡钩向上移动时下插槽能脱离安装孔,立板的右侧面与缩口的右端部相抵靠,立板的左侧面与下插槽的左端部相抵靠,下插槽、缩口及安装孔相配合使卡钩只能上下移动;所述立板与缩口的左部之间有间隙形成安装插槽,所述安装插槽用于安装层板。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下插槽的右侧设有向上倾斜的第一导斜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扩口的右侧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斜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缩口的左侧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三导斜面。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扩口呈“┘”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使用方便,卡钩可拆卸的设在立板上,层板的高度可调节。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卡钩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及“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至4所示,其是立板用的卡钩结构,包括:

卡钩2;在所述卡钩2的中上部设有上插槽22,在卡钩2的中下部设有下插槽23,在所述上插槽22的中上部设有安装用的缩口21,在上插槽22中位于缩口21的右上方设有扩口25;以及

立板3;在所述立板3上设有安装孔31,所述安装孔31套设在卡钩2上,安装孔31的下端部与下插槽23顶面相抵靠,安装孔31的上端部与上插槽22的底面间隙配合从而当卡钩2向上移动时下插槽23能脱离安装孔31,立板3的右侧面与缩口21的右端部相抵靠,立板3的左侧面与下插槽23的左端部相抵靠,下插槽23、缩口21及安装孔31相配合使卡钩2只能上下移动;所述立板3与缩口21的左部之间有间隙形成安装插槽,所述安装插槽用于安装层板1,立板3上的安装孔31的数量根据用户的需求是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卡钩2的数量根据用户的需求是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卡钩2可拆卸的设在对应的安装孔31上从而调整层板1的位置。

工作时,当卡钩2需要安装在立板3上的安装孔31时,首先将卡钩2斜向插入安装孔31中,卡钩2通过扩口25可将上插槽22套设在安装孔31的上端部,用户将卡钩2向上移动并向左微调,当下插槽23位于安装孔31下端部的正上方时,用户将卡钩2向下放置即可使下插槽23套设在安装孔31的下端部,此时立板3的右侧面与缩口21的右端部相抵靠从而使卡钩2只能上下移动的设在安装孔31上,在重力的作用下,卡钩2可拆卸的固定在立板3上;当需要将卡钩2拆离立板3时,将卡钩2向上移动,下插槽23与安装孔31的下端部脱离,卡钩2向右倾斜使卡钩2通过扩口25脱离安装孔31的上端部,从而使卡钩2脱离立板3。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插槽23的右侧设有向上倾斜的第一导斜面24。工作时,方便将卡钩2安装在立板3上或将卡钩3从立板3上拆卸下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扩口25的右侧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二导斜面26。工作时,方便将卡钩2安装在立板3上或将卡钩3从立板3上拆卸下来。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缩口21的左侧设有向下倾斜的第三导斜面27。工作时,方便将卡钩2安装在立板3上或将卡钩3从立板3上拆卸下来。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扩口25呈“┘”形。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