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71721发布日期:2018-09-18 20:19阅读:70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应用于防火门生产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防火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能满足耐火稳定性、完整性和隔热性要求的门,它是设在防火分区间、疏散楼梯间、垂直竖井等具有一定耐火性的防火分隔物。防火门除具有普通 门的作用外,更具有阻止火势蔓延和烟气扩散的作用,可在一定时间内阻止火势的蔓延,确保人员疏散。

随着防火门行业的发展,国家标准对人体无毒无害的防火隔热材料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用户在选择防火门的同时既要符合国家消防的标准要求又越来越多的对防火门内部防火门芯板提出更高的要求,此种防火门芯板是集防火、隔音、保温于一体的,填充于钢质防火门、木质防火门内部的材料,而现有的防火门层板之间多为简单胶压合而成,其内部层板之间连接强度较差,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其防火门内部多会凸起,影响其使用寿命,为此,我们设计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方案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其结构简单,内部连接牢靠,有利于延长防火门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包括:门芯板、上基层板、下基层板、上面层板、下面层板、第一对接槽、第一加强件、第二对接槽、第二加强件,所述门芯板的上下外侧分别设有上基层板、下基层板,所述门芯板与上基层板、下基层板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一对接槽,在所开设的第一对接槽内紧配卡合安装设置第一加强件,所述上基层板与下基层板的外侧分别设有上面层板、下面层板,所述上面层板、上基层板、门芯板之间以及下面层板、下基层板、门芯板之间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对接槽,在所开设的第二对接槽内紧配卡合安装设置第二加强件。

优选的,所述第一对接槽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在上基层板、门芯板之间以及下基层板、门芯板之间所上下开设的位置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二对接槽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在上面层板、上基层板、门芯板之间以及下面层板、下基层板、门芯板之间所上下开设的位置相互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门芯板为防火珍珠岩填充板。

优选的,所述上面层板与下面层板的外侧板面上均喷涂有防火涂料。

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内部压合连接牢靠,上下连接强度较高,有利于延长防火门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门芯板;2-上基层板;20-下基层板;3-上面层板;30-下面层板;4-第一对接槽;5-第一加强件;6-第二对接槽;7-第二加强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火门内部加强连接结构,包括:门芯板1、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上面层板3、下面层板30、第一对接槽4、第一加强件5、第二对接槽6、第二加强件7,所述门芯板1的上下外侧分别设有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所述门芯板1与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上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一对接槽4,在所开设的第一对接槽4内紧配卡合安装设置第一加强件5。

所述第一对接槽4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在上基层板2、门芯板1之间以及下基层板20、门芯板1之间所上下开设的位置相互交错设置,上下交错设置增强连接强度。

所述上基层板2与下基层板20的外侧分别设有上面层板3、下面层板30,所述上面层板3、上基层板2、门芯板1之间以及下面层板30、下基层板20、门芯板1之间分别开设有相对应的第二对接槽6,在所开设的第二对接槽6内紧配卡合安装设置第二加强件7。

所述第二对接槽6的数量为若干个,且在上面层板3、上基层板2、门芯板1之间以及下面层板30、下基层板20、门芯板1之间所上下开设的位置相互交错设置,上下交错设置增强连接强度。

所述门芯板1为防火珍珠岩填充板,使得原料来源成本低廉,节约生产制造成本。

所述上面层板3与下面层板30的外侧板面上均喷涂有防火涂料。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施的:在压合门芯板1与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时,通过把第一加强件5紧配卡合在第一对接槽4内,使得压合门芯板1与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压合连接牢靠,上下连接强度较高;在上基层板2、下基层板20外侧压合上面层板3、下面层板30时,通过通过把第二加强件7紧配卡合在第二对接槽6内,使得上面层板3、上基层板2、门芯板1之间以及下面层板30、下基层板20、门芯板1之间均压合连接牢靠,上下连接强度较高。采用本技术方案,其结构简单,内部压合连接牢靠,上下连接强度较高,有利于延长防火门的使用寿命。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因此,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