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锅具及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8221发布日期:2019-02-22 21:47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烹饪锅具及烹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



背景技术:

电磁炉具有加热快速、无明火、安全方便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

电磁炉主要包括:底壳和位于底壳顶部的面板,底壳内设有线圈盘、电路板等。电磁炉一般都有烧水、煮粥、煲汤等功能,精确控温可以使电磁炉更好的实现这些功能。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现有技术的烹饪锅具主要包括:锅体以及用于检测锅体温度的测温组件,其中,锅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测温组件通过粘结剂粘接在凹槽中。在烹饪时,将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上,通过测温组件采集锅体的温度,然后使电磁炉根据测温组件测得的温度调节加热功率,从而实现电磁炉对烹饪锅具的控温。

但是,由于上述烹饪锅具中的测温组件通过粘结剂粘接在锅体外壁的凹槽中,而锅具需要经常清洗,在长时间使用后,粘结剂容易老化,粘力失效,导致测温组件容易从凹槽中脱出,从而影响测温组件的准确测温,影响电磁炉的温控精度,容易导致干烧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及烹调器,能够避免测温组件从凹槽中脱出,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以及温控精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包括锅体以及用于检测所述锅体温度的测温组件,所述锅体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所述测温组件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槽口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所述测温组件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锅具,通过使锅体外壁上的可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的槽口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测温组件固定在凹槽中,这样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放入凹槽中,然后挤压凹槽的槽口,使凹槽的槽口收小,即,使槽口的尺寸小于测温组件的外径,即可将测温组件固定在凹槽中,从而使测温组件不会从凹槽中脱出,装配非常方便,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

可选的,所述槽口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所述槽口的一侧壁可在挤压力下朝向所述槽口的另一侧壁靠拢。

这样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放置在凹槽中,然后将槽口的一个侧壁向槽口的另一侧壁的方向挤压,使凹槽的槽口变小,使测温组件不会从凹槽中脱出,从而使测温组件得以固定,装配非常方便。

可选的,所述槽口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所述槽口的两个侧壁可在挤压力下朝向相对的方向靠拢。

这样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放置在凹槽中,对槽口的两个侧壁均进行挤压,将槽口的两个相对的侧壁朝向相对的方向挤压,侧壁在挤压力下发生变形,从而使凹槽的槽口变小,将测温组件有效地固定在凹槽中,装配非常方便,固定牢靠且外观美感较好。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槽宽大于或等于所述测温组件的外径。

通过将凹槽的槽宽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测温组件的外径,使得测温组件更易放入至凹槽中,且更易对凹槽的槽口进行挤压,以提高对测温组件的固定效果。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槽口在挤压力下形成朝向所述测温组件凸出的凸部。

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放置在凹槽中,对凹槽的槽口进行挤压,槽口在挤压力作用下形成凸部,从而使凹槽的槽口的尺寸小于槽内的尺寸,即,使槽口的尺寸小于测温组件的外径,使测温组件不会从凹槽中脱出。

可选的,所述凸部为尖角状。

通过使凸部形成为尖角状,可提高对测温组件的固定效果,且更易制作。

可选的,所述凸部抵顶在所述测温组件上。

通过使凸部直接抵顶在测温组件上,以将测温组件卡紧在凹槽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

可选的,挤压前所述凹槽的槽口的侧壁角度大于或等于90°。

通过将槽口的侧壁角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90°,使得槽口在挤压力作用下更易收缩,且挤压后对测温组件的固定效果更好。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槽深大于或等于所述测温组件的外径。

这样使得在挤压凹槽的槽口后,整个测温组件能够处于凹槽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且对测温组件进行了较好的保护。

可选的,所述凹槽的一端位于所述锅体的锅底或者所述锅体的侧壁,所述凹槽的另一端沿着所述锅体的侧壁向上延伸。

这样当凹槽的一端位于锅体的锅底时,可使测温组件的采温端位于锅体的锅底,使测温组件直接采集锅底的温度,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准确性,同时,测温组件的另一端沿着凹槽向上延伸以与锅具上的控制板电连接,使得整个结构的布局走线更加合理。当凹槽的一端位于锅体的侧壁时,此时使测温组件的采温端直接采集锅体侧壁的温度,同样可实现对锅体的准确测温。

可选的,所述锅体的一侧具有手柄,手柄内设有与所述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

通过手柄可方便地将锅体端起或放下,同时将与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设置在手柄中,对控制板进行了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测温组件与控制板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连接更加可靠。

可选的,所述烹饪锅具还包括手柄座,所述手柄通过所述手柄座连接在所述锅体的一侧,所述手柄座覆盖在至少部分所述测温组件的外侧。

通过设置手柄座,使得手柄与锅体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同时,使手柄座覆盖在至少部分测温组件的外侧,即,将测温组件的至少部分隐藏在手柄座与锅体之间,对测温组件进行了有效保护,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而且手柄座可同时起到对测温组件的进一步固定作用。

可选的,所述锅体为铝锅体或者不锈钢锅体或者铁锅体。

这样设置使得凹槽的槽口更易在挤压力作用下收缩,使得装配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测温组件为热电偶。

通过将测温组件设置为热电偶,测温准确且灵敏度高。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调器,包括电磁炉和如上所述的烹饪锅具,所述烹饪锅具上设置有与所述测温组件电连接的控制板,所述电磁炉内具有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烹调器,通过使其烹饪锅具的锅体外壁上的可容纳测温组件的凹槽的槽口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测温组件固定在凹槽中,这样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放入凹槽中,然后挤压凹槽的槽口,使凹槽的槽口收小,即可将测温组件固定在凹槽中,从而使测温组件不会从凹槽中脱出,装配非常方便,提高了测温组件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

本实用新型的构造以及它的其他目的及有益效果将会通过结合附图而对优选实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显易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A-A处的槽口在还未挤压时的结构剖视图;

图5为图1中A-A处的槽口在被挤压而收缩后的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爆炸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手柄座以及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结构爆炸图;

图10为图8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锅体; 10—凹槽;

11—侧壁; 12—凸部;

101—槽口; 2—手柄;

3—测温组件; 21—第一腔体;

22—第二腔体; 220—第一容置槽;

23—手柄本体; 230—通孔;

231—第二容置槽; 24—第一盖体;

241—第一连接部; 211—第二连接部;

25—第二盖体; 26—密封圈;

4—手柄座; 41—容纳槽;

40—螺钉; 50—控制板;

51—供电装置; 511—电池;

512—电池板; 53—引线;

6—密封件; 7—电磁炉;

71—底壳; 72—面板;

73—线圈盘; 74—接收模块;

75—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实施例一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4为图1中A-A处的槽口在还未挤压时的结构剖视图。图5为图1中A-A处的槽口在被挤压而收缩后的结构剖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爆炸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锅体的结构剖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手柄座以及测温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的手柄的结构爆炸图。图10为图8中I处的结构放大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锅具,该烹饪锅具可应用在电磁炉上。

该烹饪锅具可包括:锅体1以及锅盖(图中未示出)。锅盖盖设在锅体1上。需要说明的是,在烹饪时,可以使用锅盖,也可以不使用锅盖。为了实现电磁炉等加热装置对该烹饪锅具的控温,该烹饪锅具还包括用于检测锅体1温度的测温组件3、与测温组件3电连接的控制板50。其中,锅体1的外壁上开设有可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测温组件3位于该凹槽10中。具体实现时,还可以在锅体1的一侧设置手柄2,通过手柄2可方便地将锅体1端起或者放下。

以将该烹饪锅具使用在电磁炉上为例进行说明:在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烹饪锅具放置在电磁炉7的面板72上,给电磁炉7通电,即会有高频的电流流过电磁炉7内的线圈盘73,产生的磁力线切割锅体1,从而在锅体1的底面形成无数小涡流,从而对锅体1进行加热。通过测温组件3直接采集锅体1的温度,然后将温度信号传递至该烹饪锅具的控制板50,控制板50接收到该温度信号后,将其传递至电磁炉7内的控制器75,控制器7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进行加热功率、加热时间的调整,从而实现电磁炉7对该烹饪锅具的精确控温。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的槽口101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也就是说,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3放置在凹槽10中,然后通过外力挤压槽口101,槽口101在挤压力下收小,即,使槽口101的尺寸小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从而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使测温组件3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装配非常方便,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3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

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测温组件3具体为热电偶,热电偶测温准确且灵敏度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测温组件3也可以为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简称NTC)或其他能够进行测温的电子器件。

测温组件3具体可包括:外壳、导线以及设在外壳内的测温元件,其中,外壳的一端为开口端,另一端为封闭端,测温元件设在外壳的封闭端中,即,设有测温元件的一端为测温组件3的采温端,用于对锅体1的温度进行检测,导线的一端与测温元件相连,导线的另一端从外壳的开口端穿出且与控制板50相连。需要说明的是,测温元件和控制板50之间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50具体设置在手柄2中,这样可对控制板50进行有效保护,不仅有效利用了手柄2的内部空间,而且使得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0之间的走线更加方便、合理,连接更加可靠。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控制板50也可以设置在锅盖上,比如,锅盖上具有锅盖把手,控制板50位于锅盖把手内,同样可实现烹饪锅具与电磁炉之间的信号传输。或者,也可以在锅体1的外侧设置安装部,将控制板50设置在安装部内。

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实现时,可以在手柄2内设置与控制板50电连接的发射模块,同时在电磁炉7内设置与控制器75电连接的接收模块74,发射模块与接收模块74电连接,控制板50通过发射模块将采集到的温度信号发送至接收模块74,由接收模块74将温度信号传输至控制器75。需要说明的是,发射模块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板50上,接收模块74可以直接集成在控制器75上。当然,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74也可以是单独的模块,只要能够实现控制板50与控制器75之间正常的信号传输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发射模块为无线发射模块,接收模块74为无线接收模块,也就是说,通过无线连接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74之间的信号传输,信号传输顺畅且可靠,而且使整个烹饪锅具的外观更加简洁。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有线的方式实现发射模块和接收模块74之间的信号传输,比如,烹饪锅具上具有与发射模块电连接的第一连接器,电磁炉7上具有与接收模块74电连接的第二连接器,使用时,通过电源线将两个连接器连通即可。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通过在锅体1的外壁上开设可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且凹槽10的槽口101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也就是说,通过将测温组件3设置在锅体1的凹槽10中,使测温组件3直接检测锅体1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组件3测得的温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电磁炉的温控精度。同时,由于凹槽10的槽口101可在挤压力下收缩,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3放入凹槽10中,然后挤压凹槽10的槽口101,使凹槽10的槽口101收小,即可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由于槽口101在装配时被收小,即槽口101的尺寸小于凹槽10内的测温组件3的外径,因此,在使用、清洗、挪移该烹饪锅具时,测温组件3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保证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3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装配非常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烹饪锅具不仅能够在电磁炉7上使用,也可以在电陶炉等其他需要进行精确控温的加热装置上使用。具体地,电陶炉上设有与控制板50电连接的控制器,控制板50将测温组件3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输至该控制器,以使电陶炉内的控制器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放置在其上方的烹饪锅具的温度。

其中,锅体1具体可以是铝锅体,在装配时,凹槽10的槽口101更易在挤压力作用下收缩,使得装配更加方便。当然,锅体1也可以是不锈钢锅体或者铁锅体,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只要该锅体可以与加热装置配合使用,且槽口101在挤压力作用下能够收缩即可。

其中,凹槽10具体为长条形凹槽。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的槽口101具有两个相对的侧壁11,参照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槽口10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11可在挤压力下朝向相对的方向靠拢。也就是说,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3放置在锅体1外壁上的凹槽10中,对槽口101的两个侧壁11均进行挤压,将槽口10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朝向相对的方向挤压,侧壁在挤压力下发生变形,从而使凹槽10的槽口101变小,使位于凹槽10中的测温组件3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从而将测温组件3有效地固定在凹槽10中,装配非常方便,固定牢靠且外观美感较好。

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仅挤压槽口101的其中一个侧壁,即,槽口101的一侧壁11可在挤压力下朝向槽口101的另一侧壁11靠拢。也就是说,在将测温组件3放置在凹槽10中后,可通过挤压其中一个侧壁11,比如,将左侧的槽壁向右挤压,使左侧的槽壁向右侧槽壁的方向靠拢,使槽口101变小,或者,将右侧的槽壁向左挤压,同样可实现槽口101的收缩,从而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挤压凹槽10的其中一个侧壁11具体可以是挤压该侧壁11的一部分,比如挤压该侧壁11的某几个位置点,也可以是挤压整个侧壁11。同样,当同时挤压两个侧壁11时,可以分别挤压两个侧壁11上的某几个位置点,也可以挤压整个侧壁11。

具体地,凹槽10的槽口101在挤压力作用下形成朝向测温组件3凸出的凸部12。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3放置在凹槽10中,对凹槽10的槽口101进行挤压,槽口101在挤压力作用下形成凸部12,从而使凹槽10的槽口101的尺寸小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使测温组件3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

参照图4所示,在对槽口101进行挤压前,槽口101的侧壁的角度可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结合图4和图5,此处的侧壁的角度指的是凹槽10的侧壁与槽口101所在的端面之间的夹角。通过将槽口101的侧壁角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90°,使得槽口101在挤压力作用下更易收缩,且对测温组件3的固定效果更好。在本实施例中,槽口101的侧壁的角度等于90°。

在对槽口101进行挤压后,槽口101在挤压力作用下形成上述的朝向测温组件3凸出的凸部12。该凸部12具体可以是凸起,也可以是凸棱。其中,凸部12具体可以为尖角状。比如,可以对槽口101的整条侧壁进行挤压,从而使凸部12形成为尖角状凸棱,或者,仅挤压槽口101的侧壁的某几处,比如,仅挤压槽口101的侧壁的某几个点,从而使凸部12形成为尖角状凸起,同样可使槽口101收小,即,经挤压后的槽口101的尺寸小于测温组件3的尺寸,从而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凸部12也可以不是尖角状,只要使得槽口101在挤压力下收小,实现对测温组件3的固定即可。

参照图5所示,具体地,凸部12可抵顶在测温组件3上。通过使凸部12直接抵顶在测温组件3上,以将测温组件3卡紧在凹槽10中,对测温组件3进行有效定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当然,凸部12也可以不抵顶在测温组件3上。

其中,可使凹槽10的槽宽大于或等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通过将凹槽10的槽宽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使得测温组件3更易放入至凹槽10中,且更易对凹槽10的槽口101进行挤压,以提高对测温组件3的固定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凹槽10的一端位于锅体1的锅底,凹槽10的另一端沿着锅体1的侧壁向上延伸。这样设置可使测温组件3的采温端位于锅体1的锅底,直接对锅底的温度进行检测,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的准确性,测温组件3的另一端沿着凹槽10向上延伸以与手柄2内的控制板50电连接,这样使得整个结构的布局走线更加合理。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凹槽10的一端位于锅体1的侧壁,凹槽10的另一端沿着锅体1的侧壁向上延伸,在该种情况下,可使测温组件3的采温端直接采集锅体1侧壁的温度,同样可实现对锅体1的测温。

较为优选的,凹槽10的槽深大于或等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通过将凹槽10的槽深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测温组件3的外径,使得在挤压凹槽10的槽口101后,整个测温组件3能够处于凹槽10中,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且对测温组件3进行了较好的保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烹饪锅具还包括手柄座4,手柄2通过手柄座4连接在锅体1的一侧。即,手柄2固定在手柄座4上,手柄座4固定在锅体1上。示例性的,手柄座4通过螺钉连接在锅体1上,手柄座4的顶端插入至手柄2内,手柄2与手柄座4之间通过螺钉40固定,本实施例对其连接方式并不限于此。

参照图1所示,手柄座4固定好之后,手柄座4覆盖在至少部分测温组件3的外侧。当然,手柄座4也可以将测温组件3的位于锅体1外侧的部分全部覆盖。通过设置手柄座4,使得手柄2与锅体1之间的连接更加方便、可靠,同时,使手柄座4覆盖在至少部分测温组件3的外侧,即,将测温组件3的部分隐藏在手柄座4与锅体1之间,对测温组件3进行了有效保护,且提高了锅具的外观美感。另外,由于手柄座4覆盖在至少测温组件3的外侧,当手柄座4与锅体1连接在一起后,同时起到了对测温组件3的固定作用,进一步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其中,手柄座4的面向锅体1外壁的一面上还具有可容纳测温组件3的容纳槽41,通过设置容纳槽41,使得被手柄座4覆盖的部分测温组件3可沿该容纳槽41向上延伸至手柄2内,以与控制板50连接,提高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

参照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可仅挤压锅底处的凹槽10的槽口101,而凹槽10的被手柄座4覆盖的部分可以不进行挤压。当然,也可以对凹槽10的整个槽口101进行挤压,挤压完成后,再盖上手柄座4。

在本实施例中,手柄2内还设有用于为控制板50供电的供电装置51,具体地,手柄2内具有第一腔体21和位于第一腔体21一侧的第二腔体22,控制板50设置在第一腔体21内,供电装置51设置在第二腔体22内。也就是说,控制板50和供电装置51处于两个不同的腔体中,使得控制板50和供电装置51的安装和取出不受干涉,比如,当供电装置51没电或者电量不足,需要更换供电装置51时,只需将供电装置51所在的第二腔体22打开即可,此时不会对控制板50产生影响;或者,在取出控制板50时,只需将控制板50所在的第一腔体21打开即可,此时不会对供电装置51产生影响,从而实现了控制板50和供电装置51的有效隔离,避免在安装或者取出其中一个部件时对另一个部件产生影响。

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可沿手柄2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第一腔体21位于锅体1和第二腔体22之间。即,第一腔体21比第二腔体22更靠近锅体1,使得控制板50与检测锅体1温度的测温组件3之间的距离更近,使得信号的传输更加及时和准确,且便于测温组件3与控制板50之间的走线;同时可使供电装置51距离锅体1较远,避免锅体1的高温对供电装置51产生影响。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板50和供电装置51具体通过引线53实现电连接,在该种情况下,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开设有可供引线53穿过的通孔230,在保证控制板50和供电装置51有效隔离的同时,保证了两者之间的正常走线。具体地,手柄2包括:手柄本体23和手柄盖。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均设置在手柄本体23上。手柄盖包括第一盖体24和第二盖体25,第一盖体24盖设在第一腔体21的开口上,第二盖体25盖设在第二腔体22的开口上。这样设置装配和使用都非常方便,当需要安装或者更换供电装置51时,将第二盖体25打开即可,使控制板50不受影响;当需要安装、更换或者维修控制板50时,将第一盖体24打开即可,使供电装置51不受影响。

其中,手柄本体23上设有第二容置槽231,测温组件3伸入至手柄2内的部分位于该第二容置槽231内。通过在手柄本体23上开设第二容置槽231,将测温组件3伸入至手柄2内的部分收容在该第二容置槽231中,使得测温组件3得以有效定位,使其更加稳定;而且无需将手柄2做的较大,使得手柄2内的空间得以有效利用。

具体地,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上,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下。其中,控制板50上可以设置按键、指示灯,用户可以通过按键选择不同的烹调功能,例如:无油烟、爆炒等,通过指示灯实现提醒用户的作用。通过将容纳控制板50的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上设置,从而方便用户按压按键,提高用户体验感。通过将容纳供电装置51的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下设置,使得水、灰尘或者油渍不易进入至第二腔体22中,对供电装置51进行了有效保护,且从俯视角度来看,看不到第二腔体22和第二盖体25,提高了手柄2的外观美感。

当然,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的开口也可以均朝上设置或者均朝下设置,或者,第一腔体21的开口朝下设置,第二腔体22的开口朝上设置。

具体实现时,第一盖体24上具有第一连接部241,手柄本体23上具有可与该第一连接部241匹配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11。示例性的,第一连接部241为向下延伸的卡扣,第二连接部211为可供该卡扣卡入的卡槽。当然,第一连接部241和第二连接部211也可以为匹配的螺纹。

其中,第二盖体25可通过旋转卡合的方式盖设在第二腔体22的开口上。为了提高第二盖体25和第二腔体22开口之间的密封性,避免水、蒸汽、灰尘等脏物进入至第二腔体22内而导致供电装置51受潮或损坏等情况发生,第二腔体22的开口处还设置有密封圈26,密封圈26可以是硅胶圈,也可以是橡胶圈。具体地,第二腔体22的开口处设置有用于容置该密封圈26的第一容置槽220,这样使得密封圈26更易装配,提高了密封圈26的稳定性,进一步保证了第二盖体25和第二腔体22的开口之间的密封效果。

其中,供电装置51具体可包括电池511和电池板512,电池板512固定在第二腔体22内,控制板50具体通过引线53与电池板512电连接,电池511可从第二腔体22中取出。当电池511电量不足或耗尽时,将第二盖体25打开,将电池511从第二腔体22取出,然后将新的电池511装入第二腔体22中,再盖上第二盖体25即可。需要说明的是,供电装置51也可以为与控制板50电连接的发电线圈,通过电磁感应原理为控制板50供电。

为了提高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的密封性,参照图8和图10所示,该烹饪锅具还包括:用于密封通孔230的密封件6,且密封件6上开设有可供引线53穿过的引线孔,引线53与引线孔之间密封设置。由于密封件6的存在,使得水不会在第一腔体21和第二腔体22之间流动。在本实施例中,密封件6为可插入至通孔230中的密封塞,具体地,密封塞的外壁可与通孔230的孔壁之间过盈配合。当然,密封件6也可以为密封片。或者,引线53与通孔230之间的间隙通过灌胶密封。

实施例二

参照图11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烹调器,该烹调器包括:电磁炉7和烹饪锅具。

本实施例中的烹饪锅具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烹饪锅具的结构相同,并能达到相同或类似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具体可参照实施例一的描述。

其中,电磁炉7包括:底壳71和位于底壳71顶部的面板72,底壳71内设有线圈盘73、电路板、控制器75等。面板72可以是玻璃面板,也可以是陶瓷面板,本实用新型对面板72的材质不作限定。其中,烹饪锅具上具有与测温组件3电连接的控制板50,控制器75与控制板50电连接。利用电磁炉7进行烹饪时,将盛装有食材的锅具放置在面板72上,给电磁炉7通电,此时会有高频的电流通过线圈盘73上的线圈,从而产生无数封闭的磁场力,磁力线切割面板72上的烹饪锅具,在烹饪锅具的底面产生无数小涡流,从而对烹饪锅具进行加热。

电磁炉7工作过程中,位于烹饪锅具上的测温组件3检测锅体1的温度,测温组件3将检测到的温度信号传递至烹饪锅具上的控制板50,然后控制板50将该温度信号传递至电磁炉7内的控制器75上,从而使电磁炉7的控制器75根据接收到的温度信号控制锅具的温度,实现电磁炉7的精确控温。具体地,控制板50通过发射模块将温度信号传递至电磁炉7内的接收模块74,由接收模块74将该温度信号传递至用于控制电磁炉7加热状态的控制器75。

本实施例提供的烹调器,通过在其烹饪锅具的锅体1外壁上开设可容纳测温组件3的凹槽10,且凹槽10的槽口101可在挤压力下收缩,以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也就是说,通过将测温组件3设置在锅体1的凹槽10中,使测温组件3直接检测锅体1的温度,从而提高了测温组件3测得的温度的实时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电磁炉的温控精度,同时,由于凹槽10的槽口101可在挤压力下收缩,在装配时,将测温组件3放入凹槽10中,然后挤压凹槽10的槽口101,使凹槽10的槽口101收小,即可将测温组件3固定在凹槽10中。由于槽口101在装配时被收小,即槽口101的尺寸小于凹槽10内的测温组件3的外径,因此,在使用、清洗、挪移该烹饪锅具时,测温组件3不会从凹槽10中脱出,保证了测温组件3的稳定性,为测温组件3准确测温提供了保障,而且装配非常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