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器及自动泡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344发布日期:2019-02-19 18:4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泡茶器及自动泡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泡茶器及自动泡茶系统。



背景技术:

泡茶艺术讲究色、香、味,需要精确的茶水比例、精确的水温,以及精确的泡茶时间。不同的茶类需要不同的精确泡茶时间和水温。量度器材不足时,就只有富经验的专家能泡出一壶好茶。茶叶和水的接触时间不足,则茶叶的味道未能溶于水。泡茶时间过长,则茶水就会变得苦涩。另外,用不适当的温度泡茶,茶水就不能达到最佳香气和味道,甚至会受损。

要释放茶叶的味道和香气、带出品茶的绝佳享受,先要控制泡茶过程。使用传统泡茶器难以控制泡茶过程。传统泡茶器使热水直接倒在茶叶上,因此用家需要预先调较水温,此为第一个问题。第二,使用传统泡茶器的时候,需要用人手分隔茶水和茶叶,防止茶叶过度浸泡。第三,倒茶时须留意泡茶器高低,或要使力按着壶盖,避免打翻,对用家造成不便。第四,传统泡茶器内的茶叶遇水发胀。如果重复冲泡茶叶,则茶水茶叶比例改变。另外,传统泡茶器具及系统受限于外型和材质,一般不能随身携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泡茶器,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泡茶器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茶器,包括:壶体、存水器和茶杯;

所述存水器与所述壶体的顶部可拆卸链接,且所述存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一放水口;

所述壶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壶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放水口;

所述第二放水口的上方设有钟形杯,所述钟形杯的侧壁与所述过滤器贴合,所述钟形杯上设有进水口,且所述进水口设置在所述过滤器的下方;

所述第二放水口内设有放水管,所述放水管外壁的形状与所述第二放水口形状一致;

所述茶杯与所述壶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壶体的底部安装有用于保护所述放水管的筒体。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存水器的顶部设有盖子,所述盖子与所述存水器可拆卸连接;

所述盖子的外径不小于所述筒体的外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筒体上设有排气口。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排气口设有哨子。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放水口设有用于调节水流速的调节结构。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茶杯设置在所述筒体的下方,且所述茶杯与所述筒体可拆卸连接。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过滤器呈锥形网格状。

作为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放水管的呈L形。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泡茶系统,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泡茶器泡茶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泡茶系统,包括所述的泡茶器。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茶器包括:壶体、存水器和茶杯;存水器与壶体的顶部可拆卸链接,且存水器的底部设有第一放水口;壶体内设有过滤器,壶体的底部设有第二放水口;第二放水口的上方设有钟形杯,钟形杯的侧壁与过滤器贴合,钟形杯上设有进水口,且进水口设置在过滤器的下方;第二放水口内设有放水管,放水管外壁的形状与第二放水口形状一致;茶杯与壶体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取下存水器,把茶叶放到壶体内,重新安装存水器到壶体上方之后,把沸水倒进存水器,沸水以适合的速度从第一放水口滴进壶体。在存水器里面所有沸水达到壶体之前,沸水可以保留在泡茶器里面,在此过程中,水温会降至适合泡茶的温度。当存水器里面的沸水全部进入泡茶器后,水位就会高于放水管的顶部,引发虹吸效应。气压会令所有茶水在短时间内从壶体通过水管排走。当水位达到进水口的时候,空气会进入钟形杯,释放施加于水分的气压,然后保留在钟形杯里的茶水会通过放水管吸走。并且通过过滤器可以使茶水与茶叶分离。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茶水茶叶比例、水温和泡茶时间的问题。加水后,系统会把水温降低至合适的温度。经过适当的泡茶时间,泡茶器就会自动把茶水倒进茶杯。本实用新型可方便携带。通过本实用新型,泡一杯高质茶水将变成一种毫不费力的享受。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自动泡茶系统,包括所述的泡茶器。其中,泡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泡茶器的有益效果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自动泡茶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茶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爆炸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四;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五;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泡茶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六。

图标:1-壶体;2-存水器;3-茶杯;4-第一放水口;5-过滤器;6-第二放水口;7-钟形杯;8-进水口;10-放水管;11-筒体;12-盖子;13-排气口;14-排气管;15-排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泡茶器及自动泡茶系统,下面给出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茶器及自动泡茶系统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泡茶器包括:壶体1、存水器2和茶杯3;存水器2与壶体1的顶部可拆卸链接,且存水器2的底部设有第一放水口4;壶体1内设有过滤器5,壶体1的底部设有第二放水口6;第二放水口6的上方设有钟形杯7,钟形杯7的侧壁与过滤器5贴合,钟形杯7上设有进水口8,且进水口8设置在过滤器5的下方;第二放水口6内设有放水管10,放水管10外壁的形状与第二放水口6形状一致;茶杯3与壶体1的底部可拆卸连接。使用时,取下存水器2,把茶叶放到壶体1内,重新安装存水器2到壶体1上方之后,把沸水倒进存水器2,沸水以适合的速度从第一放水口4滴进壶体1。在存水器2里面所有沸水达到壶体1之前,沸水可以保留在泡茶器里面,在此过程中,水温会降至适合泡茶的温度。当存水器2里面的沸水全部进入泡茶器后,水位就会高于放水管10的顶部,引发虹吸效应。气压会令所有茶水在短时间内从壶体1通过水管排走。当水位达到进水口8的时候,空气会进入钟形杯7,释放施加于水分的气压,然后保留在钟形杯7里的茶水会通过放水管10吸走。并且通过过滤器5可以使茶水与茶叶分离。本实用新型可以解决茶水茶叶比例、水温和泡茶时间的问题。加水后,系统会把水温降低至合适的温度。经过适当的泡茶时间,泡茶器就会自动把茶水倒进茶杯3。本实用新型可方便携带。通过本实用新型,泡一杯高质茶水将变成一种毫不费力的享受。

需要说明的是,钟形杯7安装在壶体1的中间,盖着第二放水口6。第二放水口6里面安装有一根放水管10。放水管10的大小与第二放水口6完全一致,保证水分无法从放水管10的外壁与壶体1底部之间漏出。钟形杯7的底部设有数个进水口8,能够让茶水流到茶杯3里去。钟形杯7也设有一根排气管14和一个排气孔15,能够让空气进入茶杯3顶部。钟形杯7和壶体1的内壁之间安置有一个顶部有开口的锥形网格过滤器5。网格过滤器5应严盖进水口8和钟形杯7的排气孔15,避免茶叶进入钟形杯7。放水管10底部呈L形,以确保产生虹吸现象。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壶体1的底部安装有用于保护放水管10的筒体11。

需要说明的是,钟形杯7的顶部密封,底部则有多个小孔。茶水可以自小孔流入钟形杯7。钟形杯7里面附有一根排气管14,该管在水面上有一个排气孔15。

还需要说明的是,网格过滤器5主要由不锈钢制成,用于把茶叶从茶水分隔开。网格过滤器5盖着排气孔15和钟形杯7的进水口8,以免茶叶堵塞孔洞或进入钟形杯7。排气管14被钟形杯7覆盖。该管的两端均为开放的。

底部的茶杯3以绳子连接着中间的泡茶器。茶杯3可以从泡茶器拧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存水器2的顶部设有盖子12,盖子12与存水器2可拆卸连接;盖子12的外径不小于筒体11的外径。

需要说明的是,存水器2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放水口4,茶水可以自此流进下一层的壶体1。第一放水口4的大小可以调节,存水器2的材质则决定室温下沸水的热耗率,因此可以将水温和泡茶时间控制在最佳温度和时长。存水器2的容量也可以调节到与底部的茶杯3的容量一致,即使冲泡后的茶叶发胀,泡好的茶水分量也可以维持不变。顶部存水器2连接到中间的壶体1。存水器2可以从壶体1拧开。茶壶在不用的时候用盖子12盖着。盖子12的大小适合盖着存水器2顶部和壶体1底部,用茶杯3品尝泡好的茶的时候,可以把泡茶器放在盖子12上。这同时可以避免放水管10和壶体1底部与桌面接触。

还需要说明的是,盖子12可以用塑料或金属制成,可以牢固地连接到顶部存水器2。使用者可以轻轻拧开或扭开盖子12,把它与顶部存水器2分离。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筒体11上设有排气口13。

壶体1的底部为保护放水管10的筒体11,让壶体1能够站立于平面(如桌面)。筒体11比盖子12较小。用家移除茶杯3之后,可以取下盖子12,把它用作一个干净的平面,将筒体11放在盖子12上。

筒体11包括排气孔15,茶水从壶体1倒进茶杯3的同时,空气可以自这个排气孔15排出茶杯3。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排气口13设有哨子。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第一放水口4设有用于调节水流速的调节结构。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放水口4的大小可以调节,用来控制通过放水孔流出顶部存水器2的水的自然速度。可以设置两个顶部存水器2,使用者可以自行选择最适合用来泡茶的存水器2。存水器2包括一面单层金属墙和第一放水口4,第一放水口4的大小可以把放水速度控制在30秒放完。第一放水口4的大小也可以把放水速度控制在20秒放完把放水放完。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茶杯3设置在筒体11的下方,且茶杯3与筒体11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过滤器5呈锥形网格状。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放水管10的呈L形。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存水器2可以设置一个,也可以设置多个。当存水器2设置多个时,每个存水器2用于一种茶叶。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存水器2的大小可以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存水量,和泡茶时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壶体1的材质可以是保温材质。

壶体1也可以包括保温结构,用于控制水温。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存水器2的放水孔的大小可以调节,用以控制泡茶时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过滤器5和钟形杯7均可以从壶体1中取出,方便进行清洗。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筒体11上的排气孔15亦可做成按钮,当按钮按下时则堵塞着排气孔15,杯中的气压使泡茶器中的茶水不能排放到底部的茶杯3中。用家需把按钮打开,茶水才能从泡茶器排出,从而达到人手控制泡茶时间的功能。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存水器2的内壁画有刻度,显示泡茶时所需要的水量。

具体的,如图3所示,使用者可以取出存水器2,把茶叶放到壶体1里面。如图4所示,重新安装顶部存水器2到壶体1上方之后,盖子12可以从存水器2移除,然后可以把沸水倒进存水器2。如图5所示,沸水以适合的速度从第一放水口4滴进壶体1。在存水器2里面所有沸水达到壶体1之前,沸水会保留在壶体1里面。在此过程中,水温会降至适合泡茶的温度。如图6所示,当所有存水器2里面的沸水进入壶体1,水位就会达到放水管10的顶部,引发虹吸效应。气压会令所有沸水从壶体1在短时间内通过放水管10排走。如图7所示,当水位达到进水口8的时候,空气会进入钟形杯7104,释放施加于水分的气压,然后保留在钟形杯7里的沸水会通过放水管10滴走。现在所有沸水都流进了底部的茶杯3,并且与壶体1里的茶叶分隔。如图8所示,现在可以把底部的茶杯3从茶壶取出。盖子12可以放在泡茶器底下,用作杯垫。

需要说明的是,图3为把茶叶放进泡茶器的示意图。图4为打开盖子12把沸水倒进存水器2的示意图。图5为存水器2把茶水排出到壶体1的过程的示意图,在水位达到钟形杯7中的放水管10的顶部之前,茶水仍然会留在泡茶器里面。图6为水位超出放水管10顶部的瞬间,虹吸现象发生,茶水从泡茶器排走。图7为茶水完全排出泡茶器时的示意图:茶叶与茶水分隔,泡茶程序完成。所有泡好的茶水现在存放在底部的茶杯3里。图8为底部的茶杯3,可拆卸。同时为把壶体1放在盖子12上的示意图。

实施例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还提供了一种自动泡茶系统,包括实施例一提供的泡茶器。其中,泡茶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已在泡茶器的有益效果中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上述自动泡茶系统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泡茶器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