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13289发布日期:2019-02-19 18:46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净饮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净饮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净饮机中,滤芯都是设在净饮机中,水桶安装在净水机上,水桶较重,搬运不方便,水桶只具有装水的作用,水桶用途单一,使用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紧凑,无需搬运水桶,装水方便,具有过滤水壶功能,使用方便的净饮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净饮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壶、原水桶、过滤腔体及过滤芯;所述原水桶设在水壶中,所述过滤腔体设在原水桶的下部,过滤腔体的进水口与原水桶连通,过滤腔体的出水口与水壶连通,所述过滤芯设在过滤腔体中从而过滤过滤腔体的水,在所述水壶的底部设有出水口,在水壶上设有壶盖,所述壶盖可盖设在原水桶的上开口处;

第一止水阀结构;所述第一止水阀结构设在水壶的出水口处,第一止水阀结构可打开或关闭水壶的出水口;

饮水机;所述饮水机包括水泵、水箱及底座,在所述底座上设有进水口,所述水壶可承放在底座上使水壶的出水口与底座的进水口相配合并相通;所述水箱的进水口与底座的进水口连通,水箱的出水口与水泵的进水口连通,水泵的出水口与饮水机的水路连通;以及

第二止水阀结构;所述第二止水阀结构设在底座的进水口处,第二止水阀结构可打开或关闭底座的进水口,第一止水阀结构及第二止水阀结构配合可使水壶的出水口及饮水机的进水口连通。

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止水阀结构包括第一密封圈、第一阀芯及第一弹力结构,所述第一阀芯上下移动的设在水壶的出水口处,所述第一密封圈设在第一阀芯的上部,第一密封圈可密封水壶的出水口,所述第一弹力结构套设在第一阀芯上;所述第二止水阀结构包括第二密封圈、第二阀芯及第二弹力结构,所述第二阀芯上下移动的设在底座的进水口中,所述第二密封圈设在第二阀芯的下部,第二密封圈可密封底座的进水口,所述第二弹力结构套设在第二阀芯上,所述第一阀芯的底部可与第二阀芯的顶部相抵靠从而使水壶的出水口及底座的进水口连通。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结构紧凑,无需搬运水桶,装水方便,具有过滤水壶功能,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A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水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及“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如图1及图2所示,其是一种净饮机,包括:

水壶1、原水桶2、过滤腔体3及过滤芯4;所述原水桶2设在水壶1中,所述过滤腔体3设在原水桶2的下部,过滤腔体3的进水口31与原水桶2连通,过滤腔体3的出水口32与水壶1连通,所述过滤芯4设在过滤腔体3中从而过滤过滤腔体3的水,在所述水壶1的底部设有出水口12,在水壶1上设有壶盖12,所述壶盖12可盖设在原水桶2的上开口处;

第一止水阀结构5;所述第一止水阀结构5设在水壶1的出水口12处,第一止水阀结构5可打开或关闭水壶1的出水口12;

饮水机;所述饮水机包括水泵7、水箱8及底座9,在所述底座9上设有进水口91,所述水壶1可承放在底座9上使水壶1的出水口12与底座9的进水口91相配合并相通;所述水箱8的进水口与底座9的进水口91连通,水箱8的出水口与水泵7的进水口连通,水泵7的出水口与饮水机的水路连通;以及

第二止水阀结构6;所述第二止水阀结构6设在底座9的进水口91处,第二止水阀结构6可打开或关闭底座9的进水口91,第一止水阀结构5及第二止水阀结构6配合可使水壶1的出水口12及饮水机4的进水口41连通。

如图3所示,当使用饮水机时,用户将原水倒入水壶1的原水桶3中,原水桶3的水通过过滤腔体3中的过滤芯4过滤后进入水壶1中,用户再将水壶1放置在饮水机的底座9上,第一止水阀结构5与第二止水阀结构6配合从而使水壶1的出水口12及底座9的进水口91连通,过滤后的水进入依次通过水箱8及水泵7后从饮水机的出水口流出;当不使用饮水机时,第一止水阀结构5与第二止水阀结构6不配合,水壶1底部的出水口12被第一止水阀结构5封闭,饮水机9的进水口91被第二止水阀结构6封闭,水壶1可将过滤后的水直接倒出。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止水阀结构5包括第一密封圈51、第一阀芯52及第一弹力结构53,所述第一阀芯52上下移动的设在水壶1的出水口12处,所述第一密封圈51设在第一阀芯52的上部,第一密封圈51可密封水壶1的出水口12,所述第一弹力结构53套设在第一阀芯52上,第一弹力结构53位于第一阀芯52与水壶1底面之间,第一弹力结构53给予第一阀芯52向下的力,从而使第一密封圈51密封水壶1的出水口12,当第一阀芯52压向上移动时,水壶1的出水口12被打开;所述第二止水阀结构6包括第二密封圈61、第二阀芯62及第二弹力结构63,所述第二阀芯62上下移动的设在底座9的进水口91中,所述第二密封圈61设在第二阀芯62的下部,第二密封圈61可密封底座9的进水口91,所述第二弹力结构63套设在第二阀芯62上,第二弹力结构63位于第二阀芯62与底座9之间,第二弹力结构63给予第二阀芯62向上的力,从而使第二密封圈61密封底座9的进水口91,当第二阀芯62向下移动时,底座9的进水口91被打开;所述第一阀芯52的底部与第二阀芯62的顶部相抵靠时,第一阀芯52向上移动,第二阀芯62向下移动,这样水壶1的出水口12及底座9的进水口91连通。工作时,当第一阀芯52的底部与第二阀芯62的顶部相互抵靠时,第一阀芯52向上运动从而打开水壶1的出水口12,第二阀芯62向下运动从而打开底座9的进水口91,水壶1的出水口12与底座9的进水口91连通;当第一阀芯52的底部与第二阀芯62的顶部不相互抵靠时,第一阀芯52在第一弹力结构53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关闭水壶1的出水口12,第二阀芯62在第二弹力结构63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关闭底座9的进水口91,水壶1的出水口12与底座9的进水口91不连通。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