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密隔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3886发布日期:2018-12-05 18:45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气密隔音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密隔音结构,特别是指一种应用于气密门(窗)的气密隔音结构。



背景技术:

气密门因具有气密及隔音的效果,已成为现今建筑物的普遍设计需求。一般的气密门为达到较佳的气密效果,通常会于框体及门扇之间设置气密条,以构成气密作用。现有的气密窗可于门扇或框体上设置一气密条,气密门可抵触于对应的框体或门扇,以提供气密、隔音的效果。但是,现有气密门的气密及隔音效果有限,且难以达到较佳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气密隔音结构,可具有较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密隔音结构,包括:一门扇;一框体,该框体内形成一开口,该门扇枢设于该框体的开口中;一第一气密条,该第一气密条呈长条状,该第一气密条设置于该门扇的外缘靠近中间处;以及一第二气密条,该第二气密条呈长条状,该第二气密条设置于该门扇的角隅处;其中,该门扇位于该框体的开口中时,该第一气密条及该第二气密条能抵触于该框体,以形成两道阻隔。

优选地,该门扇的外缘靠近中间处设置一第一嵌接槽,该第一嵌接槽沿着该门扇的外缘的纵长方向延伸,该第一气密条嵌接固定于该第一嵌接槽。

优选地,该门扇具有一第一面、一第二面及一外缘面,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位于该门扇相对的两面,该外缘面连接于该第一面及该第二面之间,该第一嵌接槽设置于该外缘面的靠近中间处。

优选地,该门扇的外缘面靠近该第一面处延伸形成一座体,该座体沿着该门扇的外缘面的纵长方向延伸,该座体具有一第二嵌接槽,该第二气密条嵌接固定于该第二嵌接槽。

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三气密条及一第四气密条,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呈长条状,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设置于该框体的内缘处,该门扇位于该框体的开口中时,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能抵触于该门扇,以形成另两道阻隔。

优选地,该框体的内缘处设置一第三嵌接槽及一第四嵌接槽,该第三嵌接槽及该第四嵌接槽沿着该框体的内缘的纵长方向延伸,该第三气密条嵌接固定于该第三嵌接槽,该第四气密条嵌接固定于该第四嵌接槽。

优选地,该框体具有一第三面、一第四面及一内缘面,该第三面及该第四面位于该框体相对的两面,该内缘面连接于该第三面及该第四面之间,该第三嵌接槽及该第四嵌接槽设置于该内缘面。

优选地,该第一气密条及该第二气密条能分别抵触于该框体的内缘面及第三面。

优选地,该门扇位于该框体的开口中时,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能分别抵触于该门扇的第二面及外缘面。

优选地,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设置于该框体的内缘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

优选地,该第一气密条及该第二气密条设置于该门扇的外缘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

优选地,还包括一第三气密条及一第四气密条,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呈长条状,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设置于该框体的内缘处,该门扇位于该框体的开口中时,该第三气密条及该第四气密条能抵触于该门扇,以形成另两道阻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当该门扇位于框体的开口中,使该气密隔音结构形成关闭的状态时,设置于门扇上的第一气密条及第二气密条能抵触于框体,以形成两道阻隔,可具有较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此外,当该门扇位于框体的开口中,使该气密隔音结构形成关闭的状态时,设置于框体上的第三气密条及第四气密条亦可抵触于门扇,以形成另两道阻隔,使本实用新型共具有四道阻隔,可具有更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气密隔音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气密隔音结构的剖视图(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气密隔音结构的剖视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密隔音结构,包括一门扇1、一框体2、一第一气密条3及一第二气密条4。

该框体2可呈方型框架,该框体2内形成一开口21,该门扇1形成与开口21相对应的方型体,该门扇1能以铰链等组件枢设于框体2的开口21中,使门扇1能相对于框体2开启及关闭,当该门扇1位于框体2的开口21中时,即形成关闭的状态。

该第一气密条3呈长条状,第一气密条3设置于门扇1的外缘靠近中间处,亦即可在门扇1的外缘靠近中间处设置一第一嵌接槽11,第一嵌接槽11沿着门扇1的外缘的纵长方向延伸,第一气密条3嵌接固定于第一嵌接槽11,使第一气密条3得以设置于门扇1的外缘靠近中间处。所述门扇1的外缘靠近中间处系包含门扇1的外缘正中间处及偏中间处。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定义该门扇1具有一第一面12、一第二面13及一外缘面14,第一面12及第二面13位于门扇1相对的两面,外缘面14连接于第一面12及第二面13之间,第一嵌接槽11设置于外缘面14的靠近中间处。

该第二气密条4呈长条状,该第二气密条4设置于门扇1的角隅处,亦即可在门扇1的外缘面14靠近第一面12处延伸形成一座体15,该座体15沿着门扇1的外缘面14的纵长方向延伸,该座体15具有一第二嵌接槽16,第二气密条4嵌接固定于第二嵌接槽16,使第二气密条4得以设置于门扇1的角隅处。

该第一气密条3及第二气密条4可设置于门扇1的外缘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亦即第一气密条3及第二气密条4可设置于门扇1的外缘的顶侧、底侧、左侧及右侧至少一侧,较佳是门扇1的外缘的四侧(顶侧、底侧、左侧及右侧)皆设置有第一气密条3及第二气密条4,以具有最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本实用新型气密隔音结构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气密条5及一第四气密条6。该第三气密条5呈长条状,第三气密条5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处,亦即可在框体2的内缘处设置一第三嵌接槽22,第三嵌接槽22沿着框体2的内缘的纵长方向延伸,第三气密条5嵌接固定于第三嵌接槽22,使第三气密条5得以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处,且第三气密条5局部伸至开口21中。

该第四气密条6呈长条状,第四气密条6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处,亦即可在框体2的内缘处设置一第四嵌接槽23,第四嵌接槽23沿着框体2的内缘的纵长方向延伸,第四气密条6嵌接固定于第四嵌接槽23,使第四气密条6得以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处,且第四气密条6局部伸至开口21中。

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定义该框体2具有一第三面24、一第四面25及一内缘面26,第三面24及第四面25位于框体2相对的两面,内缘面26连接于第三面24及第四面25之间,第三嵌接槽22及第四嵌接槽23设置于内缘面26。

该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可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的一侧、两侧、三侧或四侧,亦即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可设置于框体2的内缘的顶侧、底侧、左侧及右侧至少一侧,较佳是框体2的内缘的四侧(顶侧、底侧、左侧及右侧)皆设置有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以具有最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所述第一气密条3、第二气密条4、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的构造并不限制,可为各种现有的气密条。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密条3具有一气密条本体31及一抵触部32,该气密条本体31呈中空体,可用以嵌接固定于第一嵌接槽11。该抵触部32连接于气密条本体31,抵触部32可用以抵触于框体2。第二气密条4、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的构造大致与第一气密条3相同,亦即第二气密条4、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亦可各具有一气密条本体及一抵触部,气密条本体可用以嵌接固定于相对应的嵌接槽,抵触部可用以抵触于相对应的框体2或门扇1,气密条为现有技术,故不再加以赘述。

当该门扇1位于框体2的开口21中,使该气密隔音结构形成关闭的状态时,设置于门扇1上的第一气密条3及第二气密条4能抵触于框体2,亦即第一气密条3及第二气密条4能分别抵触于框体2的内缘面26及第三面24,以形成两道阻隔,可具有较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此外,当该门扇1位于框体2的开口21中,使该气密隔音结构形成关闭的状态时,设置于框体2上的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亦可抵触于门扇1,亦即第三气密条5及第四气密条6可分别抵触于门扇1的第二面13及外缘面14,以形成另两道阻隔,使得本实用新型共具有四道阻隔,可具有更佳的气密、隔音及防水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非意欲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为的等效变化,均同理皆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