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扶手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7928发布日期:2019-05-21 20:59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扶手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扶手折叠椅。



背景技术:

折叠椅由于其占用空间小和方便性受到人们的喜爱,现有的折叠椅大多支撑强度不高,申请号为201520542706.0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休闲折叠椅”,其公开的折叠椅的背管与前脚为两根独立杆架,因此会造成靠背的支撑强度较弱,并且容易内缩而影响入座的舒适性,并且该折叠椅的扶手整体设置于支撑架的外侧,导致折叠尺寸的增加。申请号为US20160100688A1的发明专利,其公开的折叠椅在椅子展开后,由于座位前脚与后脚之间的距离太大会导致前倾问题,即人入座后容易产生前翻,而在椅子折叠时,由于四个脚与地面之间的距离差距导致站立不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扶手折叠椅,解决了折叠椅的支撑强度不高、前倾严重和折叠后站立不稳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扶手折叠椅,包括支撑架和座椅面,所述支撑架包括位于两侧立面的两个侧支撑结构和分别与所述侧支撑结构的两个前端和两个后端连接的两个前交叉杆和两个后交叉杆,所述侧支撑结构包括前支撑杆、后支撑杆、斜支撑杆、横向连接杆、第一滑套、第二滑套和扶手件,所述斜支撑杆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套,且所述斜支撑杆上具有限位第一滑套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前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滑套铰接,所述扶手件的一端与斜支撑杆靠近上端位置铰接,所述扶手件具有一滑槽,一滑块滑动设置于所述扶手件的滑槽内,所述前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滑块固接,所述后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斜支撑杆铰接并位于所述扶手件的下方,所述后支撑杆活动套设所述第二滑套,且所述后支撑杆上具有限位第二滑套的第二限位结构,所述横向连接杆依序分别与所述第二滑套、斜支撑杆和前支撑杆铰接且其与斜支撑杆的铰接位置设置于所述后支撑杆与斜支撑杆的铰接位置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扶手件的一端与斜支撑杆靠近上端位置铰接为所述扶手件的一端形成一“U”型槽口,通过所述“U”型槽口与斜支撑杆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滑槽设置于扶手件的下端。

进一步的,所述斜支撑杆和后支撑杆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前脚垫和后脚垫,所述前脚垫和后脚垫均包括用于套设于斜支撑杆或后支撑杆端部的套接部,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铰接件锁固于斜支撑杆或后支撑杆的螺锁孔,以及一接地面,所述接地面限定为将斜支撑杆或后支撑杆下端套设前脚垫或后脚垫后放置于地面上时,接地面与地面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前交叉杆与两侧支撑结构的前端的连接为前交叉杆的上端与横向连接杆铰接,前交叉杆的下端与第二限位结构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后交叉杆与两侧支撑结构的后端的连接为后交叉杆的上端与斜支撑杆铰接,后交叉杆的下端与后支撑杆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交叉杆和前支撑杆与横向连接杆的铰接均通过铰接件来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铰接件包括用于套设于横向连接杆上的套接部,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铰接件锁固于横向连接杆的螺锁孔,以及与套接部连接的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所述前交叉杆和前支撑杆分别与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进行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交叉杆通过连接件与铰接件的第一铰接部进行铰接,所述连接件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和第二铰接部的第一铰接面和第二铰接面相互平行,且与横向连接杆的轴向平行,所述前交叉杆与第一连接部铰接,所述铰接件的第一铰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的结构相同,均包括用于套设于后支撑杆或斜支撑杆上的套接部,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分别锁固于后支撑杆和斜支撑杆上的螺锁孔。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上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具有更好稳定性的折叠椅,解决了现有折叠椅前倾严重和折叠后站立不稳的问题,并且通过扶手上设置的滑槽,可以将管件设置于其中并通过铰接进行固定,这样可减小扶手对折叠尺寸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展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折叠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铰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扶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实用新型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扶手折叠椅,包括支撑架和座椅面,所述支撑架包括位于两侧立面的两个侧支撑结构和分别与所述侧支撑结构的两个前端和两个后端连接的两个前交叉杆8和两个后交叉杆9;该实施例中,设定人坐在扶手折叠椅上靠近两条小腿的平面为前立面,靠近后背的平面为后立面,身体两侧的平面为侧立面,所述支撑结构的前端为靠近前立面的一端,所述后端为靠近后里面的一端。

所述侧支撑结构包括前支撑杆1、后支撑杆2、斜支撑杆3、横向连接杆4、第一滑套5、第二滑套6和扶手件7,所述斜支撑杆3活动套设于所述第一滑套 5,且所述斜支撑杆3上具有限位第一滑套5的第一限位结构10,所述前支撑杆 1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滑套5铰接,所述扶手件7的一端与斜支撑杆3靠近上端位置铰接,所述扶手件7具有一滑槽72,一滑块73滑动设置于所述扶手件7的滑槽72内,所述前支撑杆1的上端与所述滑块73固接,所述后支撑杆2的上端与所述斜支撑杆3铰接并位于所述扶手件7的下方,所述后支撑杆2活动套设所述第二滑套6,且所述后支撑杆2上具有限位第二滑套6的第二限位结构11,所述横向连接杆4依序分别与所述第二滑套6、斜支撑杆3和前支撑杆1铰接且其与斜支撑杆3的铰接位置设置于所述后支撑杆2与斜支撑杆3的铰接位置的下方。

如图5所示,该实施例中所述扶手件7的一端与斜支撑杆3靠近上端位置铰接为所述扶手件7的一端形成一“U”型槽口71,通过所述“U”型槽口71 与斜支撑杆3铰接,通过将如图3所示的滑块73设置于滑槽72中沿滑槽72的滑动,实现扶手的折叠收纳功能,为了避免该扶手折叠椅收起时扶手影响收起后的大小,该实施例中,所述滑槽72优选设置于扶手件7的下端,即扶手折叠椅展开后扶手件7上手臂放置位置的下方,也可以设置于扶手件7的两侧。

所述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前脚垫12和后脚垫13,所述前脚垫12和后脚垫13均包括用于套设于斜支撑杆3或后支撑杆2端部的套接部,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铰接件14锁固于斜支撑杆3或后支撑杆2的螺锁孔,以及一接地面,所述接地面限定为将斜支撑杆3或后支撑杆2下端套设前脚垫12或后脚垫13后放置于地面上时,接地面与地面接触。该实施例中,所述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放置于地面上时,均与地面呈一定的夹角,当不使用脚垫时,由于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与地面接触面积小容易磨损地面,因此需在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的下端分别固定设置一套设于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后,其接地面与地面平行的前脚垫12和后脚垫13。

该实施例中,所述前交叉杆8与两侧支撑结构的前端的连接为前交叉杆8 的上端与横向连接杆4铰接,前交叉杆8的下端与第一限位结构10铰接;所述后交叉杆9与两侧支撑结构的后端的连接为后交叉杆9的上端与斜支撑杆3铰接,后交叉杆9的下端与后支撑杆2铰接,具体的该实施例中所述后交叉杆9 通过与固定设置于后支撑杆2下端的后脚垫13的铰接来实现与后支撑杆2的铰接。

该实施例中,所述前交叉杆8和前支撑杆1分别与横向连接杆4的铰接均通过如图4所示的铰接件14来铰接。所述铰接件14包括用于套设于横向连接杆4上的套接部141,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铰接件14锁固于横向连接杆4的螺锁孔142,以及与套接部连接的第一铰接部143和第二铰接部144,所述前交叉杆8和前支撑杆1分别与第一铰接部143和第二铰接部144进行铰接。

由于前交叉杆8和前支撑杆1与横向连接杆4的铰接面相互垂直,因此该实施例中,优选设置所述前交叉杆8通过连接件15与铰接件14的第一铰接部 143进行铰接,所述连接件15包括相互垂直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铰接部143和第二铰接部144的第一铰接面和第二铰接面相互平行,且与横向连接杆4的轴向平行,所述前交叉杆8与第一连接部143铰接,所述铰接件14的第一铰接部143与第二连接部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0和第二限位结构11用于限制第一滑套5和第二滑套6 在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上移动的位置,该实施例中为了制造的方便,优选设置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0和第二限位结构11采用相同的结构,如图6所示,即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0和第二限位结构11均包括用于套设于后斜支撑杆3或后支撑杆2上的套接部,设置于套接部上用于将第一限位结构10和第二限位结构11分别锁固于斜支撑杆3和后支撑杆2上的螺锁孔。

该实施例中,四杆和一扶手组成的侧支撑结构兼具更加稳定的支撑效果和良好的收纳效果,通过在扶手上设置滑槽,与支撑架进行滑动连接可以减小扶手对折叠尺寸的影响,通过设置于后支撑杆上和斜支撑杆上的第一限位装置和第二限位装置来限制第一滑套和第二滑套在后支撑杆和斜支撑杆上的移动,斜支撑杆和横向连接杆分别与后支撑杆和前支撑杆形成三角形结构,提高了侧支撑结构的稳定性。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