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0695发布日期:2018-12-11 21:13阅读:206来源:国知局
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施工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



背景技术:

目前,建筑施工用的梯子大多为的斜靠梯或人字梯。梯子的两侧梯架的底脚之间的距离与顶脚之间的距离相同,在爬上梯子长时间作业时,梯子不稳定,容易产生晃动。

公告号为“CN203808813U”同时公开日为20140903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室内建筑施工用安全梯,包括梯架和若干踏板,梯架顶部的两个踏板之间设置有操作平台,所述梯架上设置有三角形加固架,每个三角形加固架的两个底脚上均安装有吸盘,每侧梯架与对应边的加固架在同一平面内,在操作平台对应的一侧梯架上固定设置有防护栏,在操作平台对应的另一侧梯架上设置有带防护网的防护门,防护门的一侧防护杆与梯架铰接,另一侧防护杆的底部与对应侧梯架之间设置有锁紧机构。

上述安全梯能够牢固地将整个梯架固定在地面上,防止梯架晃动。同时施工人员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借助安全梯来完成一处安装后,通常需要再移动安全梯到下一处进行安装,一般会将安全梯搬起并运输到下一处安装地点,由于安全梯一般重量较大,工作人员的体力消耗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具有方便移动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包括工作台和两个与工作台铰接的梯架,所述梯架包括两根平行的梯杆,所述梯架的底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梯杆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万向轮,所述梯杆上套设有支撑台,所述支撑台上开通设置有供梯杆穿过的开口,所述支撑台下方凹陷设置有用于放置万向轮和支撑板的凹槽,所述支撑板上垂直延伸设置有穿过支撑台的紧固柱,所述支撑板和凹槽底壁之间通过限位弹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上方设置有用于卡紧支撑台的卡紧机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两个梯架转动到工作角度并固定,借助万向轮,将安全梯推到工作地点,再压紧支撑台并提起梯架,使支撑台的下表面贴合工作面,借助卡紧机构将紧固柱和支撑台相对固定,此时万向轮便会悬空,限位弹簧被压缩,工作人员在爬安全梯时,安全梯便不会移动;需要移动安全梯时,解除卡紧机构,在限位弹簧的作用下,支撑台便会悬空,万向轮便会接触工作面,取得了提高操作便捷性的有益效果。支撑台接触工作面并撑起安全梯时,安全梯与工作面的接触面积为支撑台的下表面,安全梯结构稳固,取得了提高安全性的辅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紧固柱的顶端固定设置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铰接有两个分别位于紧固柱两侧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设置为指向支撑台的L型,两个所述限位杆之间固定设置有横向的定位杆,所述紧固柱上凹陷设置有用于放置定位杆的定位槽,所述紧固柱上设置有竖向穿过定位槽的挡杆,所述定位槽顶端凹陷设置有供挡杆贴合滑移的挡槽,所述挡杆的顶端垂直延伸设置有穿过紧固柱和固定板的拉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起梯架后,向下拨动限位杆,L型的限位杆便会将支撑台向下推动,并向上拉动拉绳,将定位杆卡入定位槽,并放下拉绳,挡杆便会重新封闭定位槽,此时定位杆便无法离开定位槽,定位杆和支撑台相对固定,此时便能达到卡紧支撑台的目的,取得了提高操作便捷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一侧设置有第一踏板,两个所述限位杆的末端与第一踏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者通过向下踩动第一踏板,便可以带动两个限位杆向下移动,取得了提高操作便捷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板铰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一端与拉绳铰接,所述转动杆另一端设置有第二踏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踩踏第一踏板的同时,将第二踏板也踩下,便可以同时将挡杆拉起,更加方便工作人员工作,取得了提高操作便捷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拉绳上套设有位于挡槽内的卡紧弹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拉绳拉起时,卡紧弹簧便会受到挡槽和挡杆的挤压,卡紧弹簧便会被压缩,此时松开第二踏板后,卡紧弹簧便会复位,从而将挡杆挤到定位槽内,取得了提高结构合理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定位槽的下方凹陷设置有供定位杆顶端插入的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杆的顶端插入卡槽,挡杆的两端分别在卡槽和挡槽内,避免挡杆长期一端受压,容易变形,取得了增强了结构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支撑台的上表面设置有供限位杆贴合滑入的弧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限位杆贴合支撑台上的弧槽滑动,避免了限位杆和支撑台之间摩擦力过大,使用者所需施加的力变小,取得了提高操作便捷性的有益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台的下表面贴合设置有防滑垫。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台接触工作面时,防滑垫受到挤压后变形,增大防滑垫和工作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取得了提高结构稳固性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取得了以下效果:

1、借助支撑台和防滑垫,增强了稳固性;

2、借助卡紧机构方便地锁定和接触支撑台,提高了操作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支撑台内具体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图2中用于表现卡紧机构具体结构的A处放大图;

图4为图1中用于表现限位杆和支撑台配合关系的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实施例中用于表现紧固柱内部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为图5中用于表现挡槽和挡杆位置关系的C处放大图。

图中,1、工作台;11、梯架;12、梯杆;13、支撑板;14、万向轮;15、支撑台;16、开口;17、凹槽;18、紧固柱;19、限位弹簧;2、卡紧机构;21、固定板;22、限位杆;23、定位杆;24、定位槽;25、挡杆;26、挡槽;27、拉绳;3、卡紧弹簧;4、转动杆;5、第一踏板;6、第二踏板;7、卡槽;8、弧槽;9、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如图1所示,一种用于建筑施工的安全梯,包括工作台1和两个与工作台1铰接的梯架11,梯架11包括两根平行的梯杆12,梯杆12上套设有用于支撑梯架11的支撑台15,支撑台15上开通有供梯杆12穿过的开口16。

如图2所示,梯杆12的底端设置有用于支撑梯杆12的支撑板13,两根同一侧的梯杆12的底端与支撑板13铰接,支撑板13的下表面固定设置有万向轮14,支撑台15下方凹陷设置有用于放置万向轮14和支撑板13的凹槽17,支撑板13上垂直延伸设置有穿过支撑台15的紧固柱18,支撑板13和凹槽17底壁之间通过数根均匀分布的限位弹簧19固定连接,支撑台15的下表面贴合设置有防滑垫9,防滑垫9受到挤压后变形,增大防滑垫9和工作面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摩擦力。

如图3所示,支撑板13上方设置有用于卡紧支撑台15的卡紧机构2,卡紧机构2包括固定连接在紧固柱18顶端的固定板21、与紧固柱18两侧壁铰接的两个限位杆22紧固柱18的顶端固定设置固定板21,固定板21的侧壁上铰接有两个分别位于紧固柱18两侧的限位杆22,限位杆22设置为指向支撑台15的L型,固定板21一侧设置有第一踏板5,两个限位杆22的末端与第一踏板5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用者通过向下踩动第一踏板5,便可以带动两个限位杆22向下移动。

如图3所示,卡紧机构2还包括横向固定连接在两个限位杆22之间的定位杆23、设置在紧固柱18上的用于放置定位杆23的定位槽24、设置在紧固柱18上并且竖向穿过定位槽24的挡杆25。

如图4所示,支撑台15的上表面设置有供限位杆22贴合滑入的弧槽8,减小限位杆22压下支撑台15时受到的阻力。

如图5所示,卡紧机构2的侧视图。

如图6所示,卡紧机构2还包括开设在定位槽24顶端的供挡杆25贴合滑移的挡槽26、与挡杆25顶端固定连接的拉绳27,拉绳27垂直延伸穿过紧固柱18和固定板21(参照图3),圆柱形的拉绳27上套设有位于挡槽26内的卡紧弹簧3,定位槽24的下方凹陷设置有供定位杆23顶端插入的卡槽7,挡杆25的顶端插入卡槽7,挡杆25的两端分别在卡槽7和挡槽26内,避免挡杆25长期一端受压,容易变形。

如图3所示,固定板21铰接有转动杆4,转动杆4一端与拉绳27铰接,转动杆4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踏板6。将拉绳27拉起时,卡紧弹簧3便会受到挡槽26和挡杆25的挤压,卡紧弹簧3便会被压缩,此时松开第二踏板6后,卡紧弹簧3便会复位,从而将挡杆25挤到定位槽24内。

工作过程:将两个梯架11转动到工作角度并固定,借助万向轮14,将安全梯推到工作地点,再压紧支撑台15并提起梯架11,使支撑台15的下表面贴合工作面,此时踩下第一踏板5和第二踏板6,此时限位杆22便会相对固定板21转动,同时挡杆25也会退入挡槽26内,定位杆23卡入定位槽24后,先松开第二踏板6,挡杆25便会重新插入定位槽24,同时挡杆25的顶端位于卡槽7内,此时定位杆23便无法滑出定位槽24,支撑台15便会撑起梯架11,万向轮14悬空。限位弹簧19被压缩,工作人员在爬安全梯时,安全梯便不会移动。

需要移动安全梯时,踩下第二踏板6,第二踏板6带动转动杆4下压,转动杆4连接拉绳27的一端翘起,拉起拉绳27,拉绳27牵动档杆向挡槽26内移动,档杆抵动挤压卡紧弹簧3,卡紧弹簧3呈挤压状态,定位杆23滑出定位槽24,松开第二踏板6,限位弹簧19便会复位,此时支撑台15便会向上运动,支撑台15悬空,万向轮14便会接触工作面,此时便可以通过推动安全梯,来将安全梯移动到下一处工作地点。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