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手柄及其餐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49753发布日期:2019-10-13 00:3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餐具手柄及其餐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餐具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餐具手柄及其餐具。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使用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正朝质轻、结实、安全、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尤其需要具有既可稳固互相叠合,又能适应自助餐具取用器清洁卫生使用的特点。

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根据其手柄结构的不同,分为不可互叠合型和可互叠合型两大类。可互叠合型比不可互叠合型的优胜在于方便生产中的叠高、取拿及包装,尤其是可减少生产及包装的原材料和节省存储空间及运输费用,一般可减少10%以上的原材料和减少20%以上的空间。可见,可稳固叠合的餐具,大大减少了原材料的消耗,节省了存储空间及运费。总之,既节省能源,又可降低生产成本。

一次性塑料餐具无论是可互叠型或不可互叠型,其主要塑胶原材料是PP(聚丙烯,Polypropylene)或PS(聚苯乙烯,Polystyrene),它们主要的弱点是强度不足、手柄易折断,且易在断面撕裂成尖刀状的硬物,易伤及自己或成伤人的利器;甚至裂断同时会高速弹出碎片,伤及他人。

上述原因,除物料的性质外,产品的结构的是问题的关健。而一次性塑料餐具手柄,因在整个手柄的不同段,设计不同的宽度、高度、壁厚、形状及结构,因而手柄各段的强度也会存在差别,往往在强度较差的位置会成为快速断裂的突破口。一旦突破口抵受不了外力作用,在瞬间会产生断裂及冲击力,使碎片快速弹出。

为了避免易折断,目前在一次性塑料餐具的产品设计中往往需要加厚产品的厚度即加重量,尤其是增加所谓的薄弱位的胶厚或加强筋。这虽使产品强度有所加强,但也避免不了不同柄段的强弱之差,尤其背部加了X形的加强筋位,在筋位会产生强大的应力,其周边各点,反而更易折断,且断时的冲击力更强,危险性更大,而且增加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质轻、强度好、尤其不易折断且可稳固互相叠高的餐具手柄,可用于塑料餐具的叉、匙、汤匙、刀等餐具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餐具手柄,包括设有中轴线的手柄主体,所述手柄主体的横截面呈“W”型,且沿中轴线呈轴对称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主体包括沿所述中轴线延伸的凸形槽和凹形槽,以及对称地设置在所述凸形槽和凹形槽两侧的两个加强筋和两个加强筋凹槽。

进一步地,包括使用时朝上的正面和使用时朝下的背面,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手柄主体一端的颈部和设置在所述手柄主体另一端的尾部。

进一步地,所述凸形槽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凹形槽设置在所述背面上,且所述凸形槽和凹形槽均自所述尾部一直延伸到所述颈部。

进一步地,所述凸形槽与所述凹形槽的位置和尺寸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凹槽设置在所述正面上,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背面上,且所述加强筋和加强筋凹槽均自所述尾部一直延伸到所述颈部。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与加强筋凹槽的位置和尺寸相适应。

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主体的所述正面的末端设有定位凹形结构,所述定位凹形结构呈月牙形状,由所述手柄主体的末端延伸到与所述尾部相交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加强条,所述加强条有两条,分别设置在所述手柄主体的两侧边缘。

一种餐具,包括上述的餐具手柄和食物取用部,餐具手柄和食物取用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手柄及其餐具,具有质轻、强度好、尤其不易折断和可稳固互叠的优点,餐具手柄之间互叠间隙小,节省包装和储运空间,具有使用安全、轻便、舒适和环保的作用;另外,因本发明的餐具手柄及其餐具可稳固互相叠合,特别适合餐具自动包装机落料系统定位,提高餐具自动包装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叉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叉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叉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叉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叉的侧视图;

图6为图5中的B-B面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多个餐叉紧密嵌叠在一起时的侧视图;

图8为图7中的C-C面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勺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汤勺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叉匙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中餐刀的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包括:

31-餐叉 12-食物取用部 121-叉齿加强条

14-餐具手柄 141-手柄主体 142-颈部

1421-加强块 144-尾部 145-正面

146-背面 15-凸形槽 16-加强条

17-凹形槽 18-加强筋 19-加强筋凹槽

20-定位凹形结构 32-餐勺 33-汤勺

34-叉匙 35-餐刀 A-中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塑料餐具的强度是否足够,是否可减轻重量,是否不易折断,是否可以互相稳固地叠合,主要反映在餐具手柄结构上。市面上各式各样的塑胶餐具中,其现已公开枝术的餐具手柄横截面结构大体如以下四个方面;

1、餐具手柄面的横截面呈“一”字型。由于餐具手柄成片状,其与餐具手柄面垂直方面的抗弯强度差,易弯曲,需通过增加厚度来克服,或在手柄的左右两端增加垂直柄面、且稍微向上或向下凸出的加强边。虽然加厚或增加加强边,但此结构仍然有上述易断的问题;且此类型无法稳定地互相叠高,因其侧边无挡片,易左右滑动,互叠不稳固,无法叠高,又不方便取放和包装;且由于餐具手柄的厚度较厚,固无法节省叠高的空间。这种餐具手柄的结构,一般应用在重型的餐具中。

2、餐具手柄横截面呈“∩”型,其特点是餐具手柄面的横截面是∧形折线或弧形线,但其两侧边与餐具手柄面的夹角不同而产生下述两种不同的效果。餐具手柄左右两侧边垂直手柄面,侧边高度大于手柄面宽度的50%以上,其侧边高度比上述“一”字型的更高,所以餐具手柄的强度及抗弯度也强于前述“一”字型,但若餐具手柄壁较薄时,其强度及抗弯度仍然不足,仍存在易折断及撕裂的情况。为了加强强度及抗弯度,需增加餐具手柄壁的厚度或在餐具手柄背加X字型加强筋,因此会增加重量,且其加强筋位与邻近位强度之差更悬殊,其周边各点,反而更易折断,且断时的冲击力更强,更不安全。并且此种结构同上述“一”字型一样,是无法稳固互叠高的。

3、餐具手柄左右两侧边与餐具手柄平面成钝角。侧边高度与餐具手柄面宽度接近。若钝角做得足够大,餐具手柄是可叠高的。若两侧边组成的钝角角度越大,可叠性愈好,但其柄的强度及抗弯度就越差。且若餐具手柄壁薄些,其餐具手柄的强度及抗弯度更差,所以为加强强度,必需增加餐具手柄壁的厚度或在餐具手柄背加X字型加强筋,同样会出现上述增重和易折断的情况。但由于上述为加强强度而增加餐具手柄壁厚或在餐具手柄背加X字型加强筋,因而使餐具手柄的厚度增加,而使叠高节省的空间不显箸。

4、餐具手柄面的横截面呈单一的“∧”或“∨”型。两侧边位于手柄中轴线的两侧,组成小于180度的夹角。其特点是可以稳固叠高,但手柄壁厚度薄时,强度及抗弯度较差,为加强强度,必需增加手柄壁的厚度或在手柄背加X字型加强筋,同样会出现上述增重和易折断的情况。

综上所述,一次性塑料餐具既要符合重叠性的结构,又要求减轻重量及有足够的强度,尤其不易断裂,这是互相矛盾的几个方面,可是也是目前发展可互叠合的一次性塑料餐具急需解决的问题。

请参照图1-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该餐具手柄14包括设有中轴线A的手柄主体141,手柄主体141的横截面呈“W”型,且沿中轴线A呈轴对称分布。以下对上述各个组成部分分别作进一步详细介绍。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餐叉31,包括食物取用部12和餐具手柄14,食物取用部12设置在餐具手柄14的一端。食物取用部12和餐具手柄14固定连接,优选地,食物取用部12和餐具手柄14一体成型。

如图1-图4所示,餐具手柄14包括手柄主体141、颈部142、尾部144、正面145和背面146。颈部142设置在手柄主体141靠近食物取用部12的一端,用于与食物取用部12相连接;尾部144设置在手柄主体141远离食物取用部12的另一端。如图1和图2所示,正面145为使用餐叉31时,朝上的一面。如图3和图4所示,背面146为使用餐叉31时,朝下的一面。

为了方便使用者拿取餐叉31,手柄主体141的正面145的末端设有定位凹形结构20。该定位凹形结构20呈月牙形状,并且表面设有防滑纹,由手柄主体141的末端延伸到与尾部144相交连。定位凹形结构20的作用在于自助餐具取用器上取用时适合大姆指抓取不易滑脱。

为了增强结构强度,餐叉31还包括加强块1421和叉齿加强条121。加强块1421设置在餐具手柄14与食物取用部12的连接过渡处,用于加强餐具手柄14与食物取用部12连接过渡处的结构强度。叉齿加强条121设置在餐叉31的背面,从餐具手柄14的颈部142延伸至叉齿的末端。

如图6所示,餐具手柄14设有中轴线A,其横截面呈“W”型(或者说是“M”型),沿中轴线A呈轴对称分布。餐具手柄14包括手柄主体141以及对称地设置在手柄主体141两侧的加强条16。

如图1-图4所示,加强条16有两条,分别设置在手柄主体141的两侧边缘,具体地,从尾部144的两侧边缘延伸至食物取用部12中间位置的两侧边缘。由于此两条加强条16足够的强,使其可分担部分手柄主体141上的外力,尤其可阻挡手柄主体141两侧边受力时向左右两侧变形位移,减少手柄主体141的弯曲变形。餐具手柄14通过设置在两侧的加强条16,当使用时,手握餐具手柄14处,餐具手柄14使用结实并且手感舒适。

如图5和图6所示,手柄主体141是一个底面不封闭的三角形体,其结构比手柄的其他类型的结构,其强度更强,有相当的抗弯和抗钮曲能力。具体地,手柄主体141包括沿中轴线A延伸的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以及对称地设置在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两侧地加强筋18、加强筋凹槽19。

具体地,加强筋18设置在手柄主体141的背面,加强筋凹槽19设置在餐具手柄14的正面145,加强筋18与加强筋凹槽19的位置和尺寸相适应,使一个餐叉31的加强筋18能够刚好容置于另一个餐叉31的加强筋凹槽19内。加强筋18的横截面呈三角形,与加强条16相连接。请参见图1和图3,在餐具手柄14的长度方向,加强筋18与加强筋凹槽19均自尾部144一直延伸到颈部142,且与加强条16互相平行。通过加强筋18结构,在食物取用过程中,食物取用部12受力时,使整个餐叉31在使用时不易发生弯曲变形,保证餐叉31的正常使用。

同时,加强筋18加强了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的结构强度,在无需增加其它多余材料即可达到提高餐具手柄14的刚度,节省材料。如图6所示,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使餐具手柄14在此处的横截面呈“∧”型。凸形槽15设置在餐具手柄14的正面145,其横截面呈三角形,由中轴线A向远离中轴线A的外侧边延伸,直至与加强筋18相接,也就是说凸形槽15由一侧的加强筋18延伸至另一侧的加强筋18。

在餐具手柄14的长度方向,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均自尾部144一直延伸到颈部142。凸形槽15和凹形槽17的位置和尺寸相适应,使一个餐叉31的凸形槽15能够刚好容置于另一个餐叉31的凹形槽17内。

与传统餐叉相比较,本实施例的优点在于餐具手柄14由两个加强筋18和一个凸形槽15这三个尖角相连组成W形状的手柄结构。两个加强筋18和一个凸形槽15组成一个抗变形的加强型手柄,使用过程中手感舒适,使用时餐具手柄14不易弯曲变形,特别是在注塑工艺中节省原料,降低制造成本,具有使用安全、轻便、舒适和环保的作用。

如图7和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多个餐具手柄14互相紧密嵌叠在一起时,一个餐叉31的加强条16放置到与其相邻的餐叉31的加强条16上,其加强筋18刚好容置于与其相邻的餐叉31的加强筋凹槽19内,其凹形槽17放置到与其相邻的餐叉31的凸形槽15上,使餐具手柄14之间的互叠间隙最小,本实施例中餐具手柄14的结构是最容易增加互叠高度以及及节省占用储存空间的结构。由于这种可叠的设计结构,单独的一叠餐叉31叠在一起时,有一个相对较低的包装高度,有效利用包装空间。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餐叉31采用PP塑料(聚丙烯塑料)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餐叉31的食物取用部12和餐具手柄14为PP塑料一体一次注塑成型。当使用不当时,或对其餐具手柄14进行强行破坏性弯曲时,餐具手柄14也不易产生折断分离。PP塑料也称百折胶,其表面一旦有缺口,就很容易在缺口处断裂,但若某部位有受过力折弯而不断,过程中此部位内的PP塑料长分子链会重新取向,形成更不易折断的结构,以后就很难在此部位折断。

由于本实用新型餐叉31的餐具手柄14的不需为增加强度而设“X”型加强网格,餐具手柄14各段的强度也较均匀,无特别薄弱处,当受破坏外力时,不易产生断裂的突破口。无论餐具手柄14受垂直于柄面的正向还是反向破坏力,破坏力首先由上述凸形槽15,再施于两加强筋18,使加强筋18推动加强条16,使其各向左右两侧平移,最终弯曲变形。如上所述,在餐具手柄14受破坏外力弯曲变形过程中,因无特别薄弱点成突破口,而不会折断,不会使柄产生折断分离现象,更不会产生断裂碎片。

在本实用新型创造中,上所述手柄主体141的横截面积占餐具手柄14横截面积的70%以上,所以若减少手柄主体141的厚度,可有效减轻餐具手柄14的重量。正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餐叉31结构,适当减薄了柄壁的厚度,对柄的强度影响也十不大,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餐叉31可做得更轻。

本实用新型的餐叉31质轻、强度好、尤其不易折断和可稳固互叠,餐叉31之间互叠间隙小,节省包装空间,具有使用安全、轻便、舒适和环保的作用。另外,因本发明的餐叉31可稳固互相叠合,特别适合餐叉31自动包装机落料系统定位,提高餐叉31自动包装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以餐叉31为例描述餐具手柄14的结构,但是本实用新型的餐具手柄14不局限用于餐叉31,也可以用于餐勺32(如图9所示),汤勺33(如图10所示),叉匙34(如图11所示)和餐刀35(如图12所示)等餐具中。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