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2541发布日期:2019-06-13 15:45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持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



背景技术:

目前,吸尘器是现在常见的一种家用清洁电器,常用的吸尘器按照结构形态不同可大致分为卧式、立式、手持式等,其中,卧式吸尘器包括本体、真空风机、连接管、地刷等部件,真空风机安装在本体内部,真空风机通过软管与地刷连接,使用时操作地刷进行吸尘,并通过连接管拖动本体进行移动。卧式吸尘器一般体积较大,使用时需要经常性地拖动本体,操作不是十分方便。立式吸尘器的地刷和真空风机采用一体化结构,使用时推动立式吸尘器机体即可完成吸尘操作,非常适用于清洁地面,但是在需要对墙壁、家具表面以及桌面等进行清洁时,需要将整个吸尘器举起,不便使用。手持式吸尘器出于便携的目的进行设计,体积小重量轻,便于使用者操作,使用范围也更为广泛。现有的手持式吸尘器包括电池、电机、手柄、杯体等部件,在设计手持式吸尘器时,上述部件的相对位置设置对于手持式吸尘器的整体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从而对于用户的使用体验也有显著的影响。

相关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排风口通常设置在手柄顶部或者尘杯底部,其中,当排风口设置在手柄顶部时,排风口吹出的风很容易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使用不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包括前壳体、尘杯组件、手柄、辅助立柱、吸风电机和供电装置;

所述前壳体的前端设置有吸入口,所述前壳体的后端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接,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通,所述前壳体内设置有排风道;

所述辅助立柱和所述手柄分别与所述前壳体的底部相连接,且所述辅助立柱上设置有排风口,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和手柄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的入口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和吸风电机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尘杯组件包括尘杯、外壳和导向罩;

所述尘杯设置在所述外壳内,所述外壳的前端与所述前壳体相连接,所述外壳的后端与所述导向罩相连接;

所述外壳内设置有排风风道,所述排风风道分别与所述导向罩和排风道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过滤后风从导向罩进入到所述排风风道再进入所述排风道。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道呈环状包裹在所述尘杯的外侧周围。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导向罩的前端面为平面,其后端面为向外凸的球面。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的两侧端面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排风口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的前端面上。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端呈倾斜状结构,所述导向罩的前端面的排风端的形状与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端的形状相匹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还包括吸入管;

所述吸入管经过所述吸入口贯穿所述前壳体与所述尘杯的入口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吸入管与所述尘杯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供电装置与所述尘杯相平行设置。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所述辅助立柱和所述手柄分别与所述前壳体的底部相连接,辅助立柱在手柄的前方,且所述辅助立柱上设置有排风口,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和手柄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的入口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经过吸风电机从所述排风口排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排风口位于手柄上导致吹向使用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的局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前壳体;2-尘杯;3-外壳;4-导向罩;5-排风风道;6-手柄;7-辅助立柱;8-排风口;9-吸风电机;10-供电装置;11-吸入管。

箭头所示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地解释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包括前壳体1、尘杯组件、手柄6、辅助立柱7、吸风电机9和供电装置10;

所述前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吸入口,所述前壳体1的后端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接,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通,所述前壳体1内设置有排风道;

所述辅助立柱7和所述手柄6分别与所述前壳体1的底部相连接,且所述辅助立柱7上设置有排风口8,所述供电装置10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7和手柄6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9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10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9的入口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和吸风电机9从所述排风口8排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4所示,所述尘杯组件包括尘杯2、外壳3和导向罩4;

所述尘杯2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所述外壳3的前端与所述前壳体1相连接,所述外壳3的后端与所述导向罩4相连接;

所述外壳3内设置有排风风道5,所述排风风道5分别与所述导向罩4和排风道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2过滤后风从导向罩4进入到所述排风风道5再进入所述排风道;所述供电装置10与所述尘杯2相平行设置。另外,排风风道5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与尘杯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处于同一面上。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所述排风风道5呈环状包裹在所述尘杯2的外侧周围。

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风道5呈环状包裹在所述尘杯2的外侧周围,使经过导向罩4发射后的风进入环状的排风风道5,在吸风电机9的吸力下进入排风道进入吸风电机9进而从排风口8排出。

另外,所述导向罩4的前端面为平面,其后端面为向外凸的球面。这样的设置,使导向罩4类似扇形结构,在球面的折射下更容易进入到排风风道5。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和图4所示,所述排风口8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的两侧端面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排风口8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的前端面上。

在上述任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选择所述排风风道5的进风端呈倾斜状结构,所述导向罩4的前端面的排风端的形状与所述排风风道5的进风端的形状相匹配。,同时,尘杯2的的后端面的端角为圆角结构,可以避免气体在导向过程中被阻挡,使得气体可以顺利被导入排风风道5中。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图4所示,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还包括吸入管11;

所述吸入管11经过所述吸入口贯穿所述前壳体1与所述尘杯2的入口相连接。

可选的,所述吸入管11与所述尘杯2可拆卸连接。

在该实施方式中,吸入管11的设置,含尘气体经过吸入管11被吸入至尘杯2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前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吸入口,所述前壳体1的后端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接,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通,所述前壳体1内设置有排风道;所述辅助立柱7和所述手柄6分别与所述前壳体1的底部相连接,且所述辅助立柱7上设置有排风口8,所述排风口8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的前端面上;所述供电装置10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7和手柄6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9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10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9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尘杯组件包括尘杯2、外壳3和导向罩4;所述尘杯2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所述外壳3的前端与所述前壳体1相连接,所述外壳3的后端与所述导向罩4相连接;所述吸入管11经过所述吸入口贯穿所述前壳体1与所述尘杯2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外壳3内设置有排风风道5,所述排风风道5呈环状包裹在所述尘杯2的外侧周围,所述导向罩4的前端面为平面,其后端面为向外凸的球面,所述排风风道5分别与所述导向罩4和排风道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2过滤后风从导向罩4进入到所述排风风道5再进入所述排风道;所述供电装置10与所述尘杯2相平行设置。另外,排风风道5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与尘杯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处于同一面上。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和吸风电机9从所述排风口8排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前壳体1的前端设置有吸入口,所述前壳体1的后端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接,且所述吸入口与所述尘杯组件相连通,所述前壳体1内设置有排风道;所述辅助立柱7和所述手柄6分别与所述前壳体1的底部相连接,且所述辅助立柱7上设置有排风口8,所述排风口8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的两侧端面上;所述供电装置10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7和手柄6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9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7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10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9的入口相连通;所述尘杯组件包括尘杯2、外壳3和导向罩4;所述尘杯2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所述外壳3的前端与所述前壳体1相连接,所述外壳3的后端与所述导向罩4相连接;所述吸入管11经过所述吸入口贯穿所述前壳体1与所述尘杯2的入口相连接,所述外壳3内设置有排风风道5,所述排风风道5呈环状包裹在所述尘杯2的外侧周围,所述导向罩4的前端面为平面,其后端面为向外凸的球面,所述排风风道5分别与所述导向罩4和排风道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2过滤后风从导向罩4进入到所述排风风道5再进入所述排风道;所述供电装置10与所述尘杯2相平行设置。另外,排风风道5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分别与尘杯2的前端面和后端面处于同一面上。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和吸风电机9从所述排风口8排出。

具体而言,相关技术中的手持吸尘器,排风口通常设置在手柄顶部或者尘杯底部,其中,当排风口设置在手柄顶部时,排风口吹出的风很容易吹向用户,造成用户使用不适。而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新型无线手持真空吸尘器,所述辅助立柱和所述手柄分别与所述前壳体的底部相连接,辅助立柱在手柄的前方,且所述辅助立柱上设置有排风口,所述供电装置分别与所述辅助立柱和手柄的底端相连接;所述吸风电机设置在所述辅助立柱内,并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排风道与吸风电机的入口相连通;从所述吸入口吸入的灰尘经过所述尘杯组件过滤后风依次进入到所述排风道,经过吸风电机从所述排风口排出,避免了现有技术中排风口位于手柄上导致吹向使用者,提高了用户的使用舒适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