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16704发布日期:2019-06-26 00:49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



背景技术:

桌子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用品,常见在生活、工作及学校学习中,一般的桌子通常由桌面与桌腿固定连接而成,而桌腿的长度也是固定的,从而使得整个桌面的高度是固定不可调节的。而随着应用环境的不同,以及不同人群的应用需求,对桌子的高度多样化、自动程度、舒适程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现已有采用气弹簧作为桌子的桌腿支撑作面,在桌面的下表面安装有控制气弹簧开启或关闭的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通过拉索等部件与一个连接组件上的拉索连接件(接索连接件铰接在连接组件上)连接,该拉索连接件的另一端与气弹簧的开关抵顶,当需要桌子升或降时,使用者通过控制控制组件将动力通过拉索使拉索连接件转动,从而使气弹簧的开关开启,从而气弹簧按照使用者的意图进行升或降。

由于桌子两端的桌腿均由气弹簧支撑,因此,在操控桌子升降时,需要使气弹簧同步运行,否则一边升高或降低了,而另一边还处于未动的状态,从而导致桌面倾斜,例如当需要使桌面下降时,操控者对桌子的一端施加受的下压力大,而另一端施加的下压力小,这种情况是最容易导致桌面倾斜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同步升降机构及桌子,本实用新型可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机构上的部件不会出现倾斜的状态。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同步升降机构,包括第一升降驱动器、第二升降驱动器、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还包括使第一升降驱动器和第二升降驱动器进行同步升降的同步机构,同步机构包括:

与第一升降驱动器的升降端连接的第一支架,第一支架随第一升降驱动器的升降而升降;

与第二升降驱动器的升降端连接的第二支架,第二支架随第二升降驱动器的升降而升降;

第一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一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

第二挠性牵引部件,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挠性地与第一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一端、第二支架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

一种桌子,包括桌面,还包括同步升降机构,所述桌面与所述同步升降机构中的同步机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当第一升降驱动器和第二升降驱动器作升降运动时,同步机构对第一升降驱动器和第二升降驱动器同时形成牵制作用力,从而避免出现第一升降驱动器的升降相对于第二升降驱动器的升降过快的情况,使得第一升降驱动器和第二升降驱动器的升降是同步的,确保被支撑在同步升降机构上的部件(例如桌面)不会发生倾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桌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在图1的基础上隐藏了桌面后的示意图;

图3为在图2的基础上隐藏了横梁、第一活动外管以及第二活动外管后的示意图;

图4为在图3的基础上隐藏了第一内管和第二内管后的示意图;

图5为第一支架与第一回转部件、第二回转部件以及第三回转部件的装配图;

图6为第二支架与第四回转部件、第五回转部件以及第六回转部件的装配图;

图7为第一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8为第二连接件的示意图;

图1至图8中的附图标记:

10为桌面;

20为第一支撑部件、21为第二支撑部件;

30为第一升降驱动器、301为第一轴、31为第二升降驱动器、311为第二轴;

40为第一支架、401为第一孔、411为第一支架本体、412为第一回转部件、413为第二回转部件、414为第三回转部件;

41为第二支架、410为第二孔,421为第二支架本体、422为第四回转部件、423为第五回转部件、424为第六回转部件;

42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

43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

50为第一内管,51为第一连接件,510为第一U型连接部,511为第一弯折连接部;

60为第二内管,61为第二连接件,610为第二U型连接部,611为第二弯折连接部;

70为横梁、71为第一活动外管、72为第二活动外管;

80为第一摩擦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桌子包括桌面10、第一支撑部件20、第二支撑部件21、第一升降驱动器30、第二升降驱动器31、第一内固定管、第二内固定管以及使第一升降驱动器和第二升降驱动器进行同步升降的同步机构,下面对各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2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分别位于桌面10下方,在第一支撑部件20上安装有第一升降驱动器30,在第二支撑部件21上安装第二升降驱动器31,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优先采用气弹簧,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结构以及与第一支撑部件20和第二支撑部件21的装配结构优先采用公开号为CN106308039A中披露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还可以采用气缸或液压缸等部件。

如图2至图6所示,同步机构包括:第一支架40、第二支架41、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下面对同步机构的结构进行详细地说明: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支架40的一端与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升降端连接,第一支架40随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升降而升降,第一支架40与第一升降驱动器30优选的连接方式是,第一支架40的一端设有第一孔401,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升降端设有第一安装孔,一个第一轴301穿过第一孔401和第一安装孔,使得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一支架40的连接成一体;优选地,第一支架40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内固定管中,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一部分也位于第一内固定管中。第一内固定管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件20固定连接,因此,当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升降端升降带动第一支架40升降时,第一内固定管不会运动。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支架41包括: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一回转部件41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一端,第二回转部件41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一端;第三回转部件41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一支架本体411的另一端。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支架本体41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一支架本体411为槽钢,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均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一轴301穿过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使得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被第一轴301支撑,从而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可以回转。而第三回转部件414位于第一支架本体411另一端的槽内,第三回转部件414通过第一心轴(图中未示出)进行支撑,从而第三回转部件414可以回转。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二支架41的一端与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端连接,第二支架41随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支架41与第二升降驱动器31优选的连接方式是,第二支架41的一端设有第二孔410,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端设有第二安装孔,一个第二轴311穿过第二孔410和第二安装孔,使得第二升降驱动器31和第二支架41的连接成一体。优选地,第二支架41的一部分位于第二内固定管中,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一部分也位于第二内固定管中。第二内固定管一端与第二支撑部件21固定连接,因此,当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端升降带动第二支架41升降时,第二内固定管不会运动。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二支架42包括:第二支架本体421、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第四回转部件422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一端,第五回转部件423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一端;第六回转部件424可转动地安装在第二支架本体421的另一端。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二支架本体421的截面呈U型,优选地,第二支架本体421为槽钢,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均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一端的槽内,所述第二轴311穿过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使得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被第二轴311支撑,从而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可以回转。而第六回转部件424位于第二支架本体421另一端的槽内,第六回转部件424通过第二心轴进行支撑,从而第六回转部件424可以回转。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为轴承或滚轮或链轮中的一种。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一支架41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一回转部件412以及第三回转部件414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被第五回转部件423、第一回转部件412以及第三回转部件414张紧。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内固定管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2挠性地与第一支架40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一端、第二支架41的另一端配合后,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内固定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挠性牵引部件与第二回转部件413、第四回转部件422以及第六回转部件挠性配合,该挠性配合类似于皮带和皮带轮的配合方式,即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被第六回转部件424、第二回转部件413以及第四回转部件422张紧。

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内固定管包括第一内管50以及第一连接件51,第一内管50的一端与第一支撑部件20固定,第一连接件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内管50中并与第一内管50固定,第一连接件51由第一U型连接部510以及第一U型连接部510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一弯折连接部511组成,所述第一内管50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一通孔,第一U型连接部510穿过第一通孔位于第一内管50内,第一弯折连接部511位于第一内管50的外部并与第一内管50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第二内固定管包括第二内管60以及第二连接件61,第二连接件6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二内管60中并与第二内管60固定,第二连接件61由第二U型连接部610以及第二U型连接部610的两端经弯折形成的第二弯折连接部611组成,所述第二内管60的管壁上开设有第二通孔,第二U型连接部610经过第二通孔位于第二内管60内,第二弯折连接部611位于第二内管60的外部并与第二内管60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8所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的第二U型连接部6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U型连接部5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件51的第一U型连接部5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件61的第二U型连接部610通过螺钉或销钉固定连接。

如图2至图6所示,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为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或链条中的一种。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绳状部件或带状部件或钢丝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轴承或滚轮,这些轴承或滚轮的外圆周面上设有凹槽,用于与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进行适配。

如图2至图6所示,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链条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链轮。

如图2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桌子还包括横梁70、第一活动外管71、第二活动外管72,横梁70的一端与第一升降驱动器30的升降端固定,横梁70的另一端与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端固定;横梁70与第一轴301连接,这样,当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升降端升降时,横梁70随同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升降。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一活动外管71的一端与横梁70的一端固定,第一活动外管71随同横梁70的升降而升降。该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固定管上,即第一活动外管71套在第一内管50上,在第一内管50上安装有第一摩擦组件80,优选地,第一摩擦组件80固定在第一内管50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一摩擦组件80与第一活动外管71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一活动外管71的升降进行导向。在第一活动外管71的另一端的内周面上安装有第二摩擦组件,第二摩擦组件与第一内管50的外周面配合,为第一活动外管71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一摩擦组件80和第二摩擦组件既可以是滚动摩擦组件,也可以是滑动摩擦组件,第一摩擦组件80和第二摩擦组件的结构与公开号为CN106308039A的专利中披露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2至图6所示,第二活动外管72的一端与横梁70的另一端固定,第二活动外管72随同横梁70的升降而升降。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固定管上。即第二活动外管72套在第二内管60上,在第二内管60上安装有第三摩擦组件,优选地,第三摩擦组件固定在第二内管60的另一端的外周面上,第三摩擦组件与第二活动外管72的内壁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72的升降进行导向。在第二活动外管72的另一端的内周面上安装有第四摩擦组件,第四摩擦组件与第二内管60的外周面配合,为第二活动外管72的升降进行导向,第三摩擦组件和第四摩擦组件既可以是滚动摩擦组件,也可以是滑动摩擦组件,第三摩擦组件和第四摩擦组件的结构与公开号为CN106308039A的专利中披露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桌面10与所述同步升降机构中的同步机构固定。桌面10与同步机构中的横梁70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当需要使桌子的桌面上升时,通过开关开启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第一升降驱动器30将动力传递至第一轴301,第二升降驱动器31将动力传递至第二轴311,第一轴301和第二轴带动横梁70、桌面10、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上升,由于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通过第一轴301与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二回转部件413通过第一轴301与第一支架本体411,第三回转部件414通过第一心轴与第一支架本体411连接,第四回转部件42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通过第二轴311与第二支架本体421,第六回转部件424通过第二心轴与第一支架本体421连接,因此当第一支架本体411和第二支架本体421上升时,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随同第一支架本体411上升,第三回转部件422、第四回转部件423、第四回转部件424随同第一支架本体421上升,而第一连接件51和第二连接件61不能移动,这时,第一连接件51与第三回转部件414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二连接件61与第六回转部件424之间的间距变小,第一回转部件412和第五回转部件423对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形成向上的拉力作用,迫使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移动的方向为第一回转部件412向第五回转部件423所在方向移动,第二回转部件413和第四回转部件422对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形成向上的拉力作用,迫使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移动的方向为第四回转部件422向第二回转部件413所在方向移动,这样,当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上升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对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形成牵制作用,使得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上升是同步的。反之,当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下降时,同样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对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形成牵制作用,使得第一升降驱动器30和第二升降驱动器31的下降是同步的。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所述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的两端均分别设有呈圆弧形的槽,所述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分别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上的槽配合。这样的方式不需要在第一支架40上安装第一回转部件412、第二回转部件413、第三回转部件414,也不需要在第二支架41上安装第四回转部件422、第五回转部件423、第六回转部件424。采用这样的方式,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面与面的摩擦力。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钢丝时,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面接触,当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移动时,在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形成线与面的摩擦力。这样的方式中,无论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采用带状部件或绳状部件或钢丝,第一挠性牵引部件42和第二挠性牵引部件43移动时与第一支架40和第二支架41之间的摩擦力均大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摩擦力,因此,实际使用时优先采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上述通过实施例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同步升降装置适用于桌子的情况,然而,本实用新型的同步升降装置不限于在桌子上使用,还可以在椅子上或者其他需要升降的场合进行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