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5592发布日期:2019-09-13 22:2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旋风分离装置的真空吸尘器已为人所熟知。在典型的旋风真空吸尘器中,携带脏物和灰尘的空气经由切向入口进入旋风分离器,其使得气流在收集腔室内沿盘旋或螺旋路径流动,离心力作用在携带的脏物和灰尘上,以把脏物和灰尘从气流分离,较清洁的空气穿出收集腔室,而被分离的脏物和灰尘被收集在收集腔室中。一般的真空吸尘器,通常还配备有表面清洁头,可在清洁表面上前后移动并吸入脏物;有时候,这样的清洁头具有由驱动组件驱动的搅拌器或刷条;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驱动组件包括电动机。当需要时,可将清洁头与真空吸尘器连接,由真空吸尘器为清洁头中的电动机供电,从而大大提高清洁效率。

在家用真空吸尘设备中,期望在不损害该设备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制造地紧凑,进一步的考虑是分离装置制造和组装简单;同时,为了防止气流出现泄漏导致真空吸尘器的分离效率和清洁效果下降,必须保证旋风分离器与收集腔室之间连接的密封性能。但是,对于如何在保证旋风分离器与收集腔室密封连接的同时,将电力安全、稳定、高效地传输给清洁头中的电动机,即电动机与真空吸尘器的供电单元之间的电连接方式,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相关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通过设置在密封组件内的电路通道,实现隐藏式布线,连接可靠稳定的同时,实现旋风分离仓与旋风分离单元的密封,结构紧凑易拆装。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所述清洁装置包括:手持部和旋风分离部,所述手持部设有供电单元;所述旋风分离部包括旋风分离仓和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旋风分离仓内部的旋风分离单元,所述旋风分离仓设有进气部,所述进气部设有第一接线端子;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与所述旋风分离仓至少部分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旋风分离单元的结合部位设有密封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形成于所述密封组件内的电路通道,所述供电单元和第一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电路通道内的输电元件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安装在所述旋风分离仓的上部;所述旋风分离单元能沿所述旋风分离仓的轴向相对于所述旋风分离仓移动,以实现与所述旋风分离仓的结合或至少部分分离。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件和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旋风分离仓上,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电路通道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旋风分离仓的接合面处。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件和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旋风分离仓上,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电路通道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内。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密封组件包括第一安装部件、第二安装部件和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安装在所述旋风分离仓上,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电路通道至少部分地位于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接合面处。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的硬度大于所述密封部件的硬度;所述密封部件的一端夹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第二安装部件之间,另一端沿所述密封部件的轴向收缩;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与所述旋风分离仓连接时,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另一端贴合在所述旋风分离单元上。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电路通道在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相对应的位置开设电路通道出口,并在所述电路通道出口处设置集线部件。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手持部可拆卸地连接;所述手持部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子,所述供电单元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电连接;所述密封组件还包括电连接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线端子通过所述电路通道内的所述输电元件电连接;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可拆卸地电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旋风分离仓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定位部件,所述手持部上设置有与所述定位部件相配合的连接部件;所述密封组件安装在所述旋风分离仓上,在所述电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线端子连接后,所述定位部件与所述连接部件相配合连接,从而将所述旋风分离仓与所述手持部紧固连接。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安装部件与所述旋风分离仓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采用至少部分形成于密封组件内的电路通道,可以实现隐藏式部件,避免气流对输电元件的干扰,连接可靠稳定;同时密封组件能实现旋风分离仓与旋风分离单元的密封连接,结构紧凑易拆装。

2.密封组件采用分体式结构,容易加工,安装拆卸方便。

3.密封部件能同时实现对旋风分离单元的密封和清洁,结构紧凑,干净易清洁,使用方便。

4.通过采用至少两点连接定位,实现旋风分离仓与手持部的可拆卸连接,节省空间、方便储存运输;同时防止旋风分离仓的晃动,保证电连接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部件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手持式清洁装置,其包括手持部1和旋风分离部2。其中,手持部1用于使使用者能够操纵手持式清洁设备,手持部1设有供电单元11(可以是电池或家用交流电)和气流发生单元12,气流发生单元12用于产生吸入气流,供电单元11用于向气流发生单元12供电。旋风分离部2能使脏物和灰尘从气流分离,旋风分离部2包括旋风分离仓3和至少部分位于旋风分离仓3内部的旋风分离单元4。旋风分离仓 3上设有进气部31,进气部31内设有第一接线端子32,进气部31能与动力输出单元(图中未示出)相连接(当然也可以不连接),第一接线端子32能与动力输出单元电连接,动力输出单元可以是各种带动力驱动装置的清洁头等。旋风分离单元4与旋风分离仓3至少部分可拆卸地连接,具体是指旋风分离单元 4可以与旋风分离仓3完全分离或者旋风分离单元4与旋风分离仓3分离但仍有部分连接,以方便清洁和维护,且拆装操作方便。旋风分离仓3与旋风分离单元4的结合部位设置有密封组件5,密封组件5用于实现旋风分离仓3与旋风分离单元4的密封连接;还包括至少部分形成于密封组件5内的电路通道51,供电单元11和第一接线端子32通过电路通道51内的输电元件6电连接。电路通道51能实现隐藏式布线,避免气流对输电元件6的干扰,连接可靠稳定,且使密封组件5的结构紧凑易拆装;电路通道51至少部分位于密封组件5内,至少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电路通道51长短的部分,一种是电路通道51截面的部分。

具体地,旋风分离仓3为具有外壁的容器,并在上部开口,密封组件5整体呈环形,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内表面上部的开口处,对应的电路通道51也呈环形;旋风分离单元4穿过密封组件5至少部分位于旋风分离仓3内地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中,且旋风分离单元4能沿旋风分离仓3的轴向相对于旋风分离仓3移动,以实现与旋风分离仓3的结合或至少部分分离。

具体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组件5包括第一安装部件52和密封部件53,密封部件53通过第一安装部件52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上,旋风分离仓3与旋风分离单元4之间通过密封部件53密封;电路通道51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的接合面处,即电路通道51可以是在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接合面的第一安装部件52 一侧、旋风分离仓3一侧或者两者之间;或者电路通道51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安装部件52内。例如,电路通道51的一部分是开设在旋风分离仓3内壁上的凹槽,第一安装部件52封闭凹槽从而实现隐藏式布线;和/或,电路通道51 的一部分是开设在第一安装部件52外壁上的凹槽,通过旋风分离仓3的内壁封闭凹槽从而实现隐藏式布线;和/或,第一安装部件52的外壁和旋风分离仓 3的内壁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凹槽之间形成一部分的电路通道51;和/或,电路通道51的至少一部分是设置在第一安装部件52内部的空腔。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密封组件5包括第一安装部件52、密封部件53和第二安装部件54,密封部件53通过第一安装部件52和第二安装部件54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上,旋风分离仓3与旋风分离单元4之间通过密封部件53密封;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连接,第二安装部件54与第一安装部件52 连接,第一安装部件52与第二安装部件54之间形成密封部件53的安装空间,采用分体式结构更容易加工,而且安装拆卸方便,连接强度也可以得到保证。电路通道51至少部分地位于第一安装部件52与第二安装部件54的接合面处,即电路通道51可以是在第一安装部件52与第二安装部件54接合面的第一安装部件52一侧、第二安装部件54一侧或者两者之间。例如,电路通道51的一部分是开设在第一安装部件52内壁或者顶部的凹槽,第二安装部件54封闭凹槽从而实现隐藏式布线;和/或,电路通道51的一部分是开设在第二安装件 54外壁或者底部的凹槽,第一安装部件52封闭凹槽从而实现隐藏式布线;和/ 或,第一安装部件52的内壁或者顶部和第二安装部件54的外壁或者底部上均开设有凹槽,两个凹槽之间形成一部分的电路通道51。在图4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部件52的顶端开设环形走线槽,第二安装部件54的上端面向外延伸形成环形盖板,第一安装部件52与第二安装部件54相连接时,环形走线槽与环形盖板相配合,形成环形的电路通道51。

具体地,如图2、图4和图5所示,第一安装部件52和第二安装部件54 的硬度大于密封部件53的硬度,密封部件53的一端夹合固定在第一安装部件 52和第二安装部件54之间,另一端沿密封部件53的轴向收缩;旋风分离单元 4与旋风分离仓3连接时,密封部件53的所述另一端贴合在旋风分离单元4 上,实现对旋风分离单元4的密封,而且结构紧凑;当旋风分离单元4沿旋风分离仓3的轴向相对于旋风分离仓3移动,以与旋风分离仓3至少部分分离时,密封部件53能剐蹭旋风分离单元4的表面,起到清洁的作用,更加干净卫生。例如,密封部件53可以采用弹性材料一体成型,整体呈圆锥环形,下边缘的内环直径小于上边缘的内环直径;第一安装部件52和第二安装部件54采用工程塑料一体浇注成型,整体也呈圆锥环形,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 相连接,第二安装部件54的外环面与第一安装部件52的内环面相配合连接,密封部件53夹合固定在两个圆锥环中间。

具体地,第一安装部件52的外环面上热敷成型有密封圈,密封圈用于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连接时第一安装部件52与旋风分离仓3接合面的密封。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电路通道51在与第一接线端子32相对应的位置开设电路通道出口55,并在电路通道出口55处设置集线部件56。输电元件6从电路通道出口55引出并与进气部31的第一接线端子32连接;集线部件56可以限位输电元件6的走线,防止输电元件6晃动,连接更可靠稳定。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旋风分离仓3与手持部1可拆卸地连接;手持部1设置有第二接线端子13,供电单元11与第二接线端子13电连接;密封组件5还包括电连接部57,电连接部57与第一接线端子32通过电路通道51 内的输电元件6电连接;电连接部57与第二接线端子13可拆卸地电连接。旋风分离仓3与手持部1可拆卸,节省空间,方便储存运输。手持部1与旋风分离仓3之间通过电连接部57和第二接线端子13实现电连接。

具体地,电连接部57一体设置在第二安装部件54上,制造简单,结构强度大,连接可靠稳定。

具体地,如图3所示,旋风分离仓3的外壁上还设置有定位部件33,手持部1上设置有与定位部件33相配合的连接部件14;密封组件5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上,在电连接部57与第二接线端子13连接后,定位部件33与连接部件14相配合连接,从而将旋风分离仓3与手持部1紧固连接。通过至少两点连接定位,实现旋风分离仓3与手持部1的紧固连接,防止旋风分离仓3的晃动,保证电连接部57与第二接线端子13之间的电连接稳定可靠。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安装部件52上设置有限位部58,第二安装部件54上设置有卡止部59,限位部58与卡止部59的位置相对应,第一安装部件52与第二安装部件54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为了使连接更加牢固可靠,可以在第一安装部件52的外侧圆周上等间隔设置多个限位部58,在第二安装部件54的内侧圆周上等间隔设置多个卡止部59。第一安装部件52 与旋风分离仓3之间也可以采用卡接的方式固定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连接可靠稳定。

具体地,旋风分离仓3的内壁上与电连接部57相对应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止挡部,进气部31还可以设置连接部,密封组件5安装在旋风分离仓3上并与止挡部和连接部紧固连接,防止密封组件5从旋风分离仓3上松动脱落,连接可靠稳定。密封组件5与止挡部和连接部可以采用螺钉、螺栓、铆接、卡接等多种方式紧固连接。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应该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