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收纳的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21567发布日期:2019-03-02 02:44阅读:36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收纳的梯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收纳的梯子。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厢爬梯都是通过支撑脚固定安装在车厢前围或后围,不能嵌入车厢里,需要单独占用一定空间,造成空间上的浪费;目前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可以嵌入车厢内的梯子,但是由于车体宽度的限制,一旦车厢离地面的高度过高,这种嵌入车厢内的梯子就不适用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轻松收纳到车厢内,并且占用空间小的可收纳的梯子。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可收纳的梯子,包括梯第一梯子、第二梯子和支架,所述第一梯子的一端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梯子的一端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梯子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梯子向下转动,或向上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梯子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所述第一梯子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梯子的一端相抵,所述支架水平设置,其内具有收纳所述第一梯子的收纳空间,所述第一梯子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收纳空间内,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收纳空间,所述第一梯子滑出所述收纳空间时,其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空间的侧壁转动连接,并在重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梯子及第二梯子同步向下转动至所述第二梯子的另一端与地面抵接,此时第二梯子与所述第一梯子位于同一平面内。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支架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杆体,两根所述第一杆体的一端通过第二杆体连接,所述第二杆体和两个所述第一杆体之间形成所述收纳空间,两个所述第一杆体相互靠近的一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梯子的两根立杆一一对应的开口槽,所述第一梯子两侧的立杆分别滑动的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一杆体的开口槽内,所述开口槽远离第二杆体一端端部的下部槽壁上设有可供第一梯子的另一端转动的缺口。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开口槽的底壁上均沿其长度方向开有滑槽,所述第一梯子的另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滑槽一一对应的凸起,所述凸起可滑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滑槽内,所述凸起滑动至对应的滑槽靠近所述第二梯子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梯子的另一端滑动至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一梯子的另一端可绕两个所述凸起的连线转动。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支架的下端沿所述第一梯子的宽度方向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滑槽靠近第二梯子的一端下方,所述凸起滑动至对应的滑槽远离所述第二梯子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梯子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内,所述第二梯子位于所述支架外,所述凸起滑动至对应的滑槽靠近所述第二梯子的一端时,重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梯子向下转动至与所述限位杆抵接,所述第二梯子与所述第一梯子位于同一平面内,其另一端触地。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第一梯子和第二梯子上均设有与其上横杆一一对应的踏板,所述踏板均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梯子或第二梯子的两根立杆之间,并位于对应的所述横杆靠近所述第一梯子的另一端的一侧,所述踏板的两端的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梯子或第二梯子的两根立杆转动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第一梯子具有多个横杆,所述第一梯子上还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连杆,所述连杆与所述第一梯子上的所有的踏板的一端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可收纳的梯子结构简单,通过将梯子分为第一梯子和第二梯子,将第一梯子设置在支架内,以克服车厢过窄造成的梯子难以收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收纳的梯子打开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收纳的梯子打开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收纳的梯子关上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可收纳的梯子关上时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包括梯第一梯子1、第二梯子2和支架3,所述第一梯子1的一端的下端与所述第二梯子2的一端的下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梯子2可相对于所述第一梯子1向下转动,或向上转动至与所述第一梯子1位于同一平面内,此时所述第一梯子1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梯子2的一端相抵,所述支架3水平设置,其内具有收纳所述第一梯子1的收纳空间4,所述第一梯子1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所述收纳空间4内,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收纳空间4,所述第一梯子1滑出所述收纳空间4时,其另一端与所述收纳空间4的侧壁转动连接,并在重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梯子1及第二梯子2同步向下转动至所述第二梯子2的另一端与地面抵接,此时第二梯子2与所述第一梯子1位于同一平面内。

上述技术方案中,一般的梯子都由两根相对设置的立杆7和至少一根横杆12组成,横杆12设置在两根立杆7之间,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除了立杆7的长度和横杆12的数量不同外,其他的尺寸均相同,第一梯子1的一端的下端与第二梯子2的一端的下端转动连接,即如图2所示,第一梯子1的两根立杆7的一端的下端分别和第二梯子2的两根立杆7的一端的下端转动连接,具体的,支架3水平设置在车厢的门口下侧,其内具有收纳第一梯子1的收纳空间4,第一梯子1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收纳空间4内,并可滑入或滑出收纳空间4,第一梯子1滑到收纳空间4内时,第一梯子1为水平状态,第二梯子2在重力作用下转动至竖直,这样就可以减少收纳空间4的长度,而第一梯子1滑出收纳空间4时,其另一端与收纳空间4的侧壁转动连接,重力作用下,第一梯子1及第二梯子2向下转动至第二梯子2的另一端与地面抵接,此时第二梯子2与第一梯子1位于同一直线上,这样将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组合起来,连接车厢的门口和地面。

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支架3包括两根相互平行且间隔设置的第一杆体5,两根所述第一杆体5的一端通过第二杆体6连接,所述第二杆体6和两个所述第一杆体5之间形成所述收纳空间4,两个所述第一杆体5相互靠近的一侧上分别设有与所述第一梯子1的两根立杆7一一对应的开口槽8,所述第一梯子1两侧的立杆7分别滑动的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一杆体5的开口槽8内,所述开口槽8远离第二杆体6一端端部的下部槽壁上设有可供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转动的缺口。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具体的,支架3包括两根相对间隔设置的第一杆体5,两根第一杆体5的一端通过第二杆体6连接,第二杆体6和两个所述第一杆体5之间形成收纳空间4,同时为了使得梯子能够在收纳空间4内沿其直线方向稳定滑动,在两个第一杆体5相互靠近的一侧上分别设有与第一梯子1的两根立杆7一一对应的开口槽8,第一梯子1的立杆7均可滑动的设置在对应的开口槽8内,这样就可以实现第一梯子1沿其长度方向可滑动的设置在收纳空间4内,并可滑入或滑出所述收纳空间4。

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开口槽8的底壁上均沿其长度方向开有滑槽9,所述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所述滑槽9一一对应的凸起10,所述凸起10可滑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所述滑槽9内,所述凸起10滑动至对应的滑槽9靠近所述第二梯子2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滑动至所述缺口处,所述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可绕两个所述凸起10的连线转动。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开口槽8的底壁上均沿其长度方向开有滑槽9,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与滑槽9一一对应的凸起10,凸起10可滑动的设置在对应的滑槽9内,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梯子1滑出收纳空间4时,实现梯子的另一端与收纳空间4的侧壁转动连接,从而使得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转动至同一平面上。

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支架3的下端沿所述第一梯子1的宽度方向设有限位杆11,所述限位杆11的两端分别位于所述滑槽9靠近第二梯子2的一端下方,所述凸起10滑动至对应的滑槽9远离所述第二梯子2的一端时,所述第一梯子1收纳于所述收纳空间4内,所述第二梯子2位于所述支架3外,所述凸起10滑动至对应的滑槽9靠近所述第二梯子2的一端时,重力作用下,所述第一梯子1向下转动至与所述限位杆11抵接,所述第二梯子2与所述第一梯子1位于同一平面内,其另一端触地。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为了使得本方案中的可收纳的梯子在打开是,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之间能够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在支架3的下端沿第一梯子1的宽度方向设有限位杆11,限位杆11的两端分别位于滑槽9靠近第二梯子2的一端下方,当凸起10滑动至对应的滑槽9靠近第二梯子2的一端时,重力作用下,第一梯子1向下转动至与限位杆11抵接,第二梯子2与第一梯子1位于同一直线上,其另一端触地,这样在限位块和地面的共同作用下,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会保持在同一条直线上。

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上均设有与其上横杆12一一对应的踏板13,所述踏板13均可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梯子1或第二梯子2的两根立杆7之间,并位于对应的所述横杆12靠近所述第一梯子1的另一端的一侧,所述踏板13的两端的中部分别与所述第一梯子1或第二梯子2的两根立杆7转动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为了扩大横杆12的踩踏面积,便于使用,在第一梯子1和第二梯子2上均设有与其上横杆12一一对应的踏板13,踏板13均可转动设置在第一梯子1或第二梯子2的两根立杆7之间,其两端的中部分别与第一梯子1或第二梯子2的两根立杆7转动连接,这样在使用过程中,转动踏板13,使其一端转动至对应的横杆12的上方并与之抵触,这样就可以通过踩踏踏板13上下梯子。

所述的一种可收纳的梯子中,所述第一梯子1具有多个横杆12,所述第一梯子1上还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连杆14,所述连杆14与所述第一梯子1上的所有的踏板13的一端转动连接。

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第一梯子1具有多个横杆12,第一梯子1上还沿其长度方向设有连杆14,连杆14与所述第一梯子1上的所有的踏板13的一端转动连接,这样在转动第一梯子1上的踏板13时,只需要转动其中一个踏板13,即可通过连杆14带动其他的踏板13随之转动。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