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烹饪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9935发布日期:2019-08-23 22:3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烹饪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厨房家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烹饪灶。



背景技术:

烹饪灶是一种新型的厨房用具,包括外锅,内锅,加热装置和搅拌铲,通过搅拌铲和内锅的相对运动来翻滚内锅内的食材,实现自动烹饪。现有的烹饪灶大多都是内锅不动,搅拌铲转动的方式实现食材翻炒。然而烹饪灶的加热装置无论是电磁加热还是电热丝加热,在对内锅进行加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加热不均的情况。加热装置对内锅加热不均,会影响烹制出来的菜品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烹饪灶,搅拌铲不动,通过驱动机构驱动内锅转动对食材进行翻炒,内锅在加热装置上周向转动,加热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新型烹饪灶,包括外锅、锅盖、容置在外锅内的内锅,以及固设在锅盖上的搅拌铲,所述外锅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内锅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外锅的底部设置有加热装置,所述外锅上设置有限位机构对锅盖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以使所述搅拌铲和内锅形成相对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锅盖包括锅盖本体和锅盖把手,所述搅拌铲穿过所述锅盖本体固设在所述锅盖把手上,所述限位机构对所述锅盖把手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

作为优选,所述锅盖本体的外周设置有包边圈,所述锅盖把手的两端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包边圈上。

作为优选,所述外锅的开口壁上设置有缺口,所述锅盖与内锅扣合时,所述安装部落入到所述缺口内,所述缺口的侧壁与所述安装部的侧壁抵接以对所述锅盖把手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所述缺口构成了所述限位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部为沿锅盖把手两端面向内锅方向凸起的卡扣,所述包边圈与所述卡扣卡接。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铲与所述锅盖本体间隙配合,所述搅拌铲与所述锅盖本体之间的间隙为a,a在0.5mm至1mm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卡扣的扣槽高度高于所述包边圈的厚度,所述卡扣落入所述缺口时,所述缺口的底壁与所述卡扣的下端部靠接并支撑所述锅盖把手以使所述包边圈在所述扣槽内悬空。

作为优选,所述搅拌铲与所述锅盖本体过盈配合,所述搅拌铲对所述锅盖本体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以使所述锅盖本体不会跟随所述内锅转动。

作为优选,所述内锅和外锅之间设置有若干用于支撑内锅的支撑件。

作为优选,所述锅盖上于锅盖与内锅的相交处设置有硅胶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优点:

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设置在外锅上,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内锅转动,内锅在旋转过程中经过不同的加热区域,加热更加均匀。本实用新型中的搅拌铲固定设置在锅盖把手上,锅盖与内锅扣合时,外锅上具有限位结构可以对锅盖把手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保证锅盖把手不跟随内锅一起转动,继而保证搅拌铲不动,通过内锅转动,搅拌铲不动的方式实现对食材的翻炒。本实用新型在炒菜过程中,内锅受到的热量均匀,搅拌铲的翻滚效果好,炒制出来的菜品味道更加鲜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电机与内锅的传动连接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整机外部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搅拌铲与锅盖本体的安装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搅拌铲与锅盖本体的安装图。

图中,10、锅盖;11、锅盖把手;111、卡扣;12、锅盖本体;121、包边圈;122、硅胶圈;20、内锅;21、凸起;30、搅拌铲;40、外锅;41、中盖;411、限位片;412、卡扣固定区;413、卡扣卡入区;42、外壳;43、支撑件;44、防水圈;45、导水结构;50、电机;5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烹饪灶,包括外锅40、锅盖10和容置在外锅40内的内锅20,所述外锅40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内锅20转动的驱动机构,锅盖10上设置有搅拌铲30,搅拌铲30用于内锅20内的食材进行搅拌,使得食材的受热更加均匀,达到自动烹饪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10可以铰接在外锅40上,外锅40上的铰接结构构成了限位机构对锅盖10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搅拌铲30固设在锅盖10上。如此设置,在烹饪时,搅拌铲30不转动,内锅2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周向转动,内锅20和搅拌铲30之间形成了相对转动,搅拌铲30对食材形成了搅动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锅盖10包括锅盖本体12和设置在锅盖本体12上的锅盖把手11,所述搅拌铲30穿过锅盖本体12安装固定在所述锅盖把手11上,所述外锅40上的限位结构具体的是对锅盖把手11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

烹饪灶工作时,锅盖10和内锅20扣合合围形成用于炒菜的烹饪腔体,食材位于烹饪腔体内。外锅40上的限位结构与锅盖把手11形成配合,并对锅盖把手11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使得锅盖把手11不能周向转动。如此设置,驱动机构在驱动内锅20转动时,锅盖把手11由于有限位机构的限位,就不会跟随内锅20一同转动,从而实现了内锅20转动,搅拌铲30不转动的工作模式,即搅拌铲30和内锅20之间形成了相对转动,搅拌铲30对烹饪腔体内的食材实现翻炒。

本实用新型中,加热装置设置在外锅40的底部,内锅20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转动,内锅20在加热装置不同的加热区上转动,内锅20的受热部各个部分受到的热量总体相同,从而实现了均匀受热,烹制出来的产品味道更加鲜美。

在本实用新型中,驱动机构优选采用电机50,电机50作为驱动机构结构简单,同时方便对内锅20的转速进行有效的控制以适应不同烹饪模式下内锅20所需不同转速的需求。

为了方便内锅20可以随时从外锅40上取下进行倒菜或者清洗,内锅20与外锅40优选采用松配的方式进行安装。

然而内锅20和外锅40松配时,电机50的转轴直接与内锅20进行传动时,由于电机50的转轴与内锅20没有固定,内锅20转动过程中,噪声较大,同时转轴和内锅20之间容易相对转动,内锅20转动时不平稳,磨损也较大。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在电机50的转轴和内锅20之间设置连接件51的方式来解决内锅20转动过程中不平稳和噪音较大的问题。

参考图2,在一实施例中,连接件51的构造成杆状,连接件51的一端与电机50的转轴固定连接,连接件51的另一端上设置有安装槽,内锅20的底部具有与安装槽相匹配设置的凸起21,所述安装槽为非圆形槽,例如多边形槽,十字槽等。凸起21的截面构造与安装槽相适配,内锅20与外锅40组配时,内锅20上的凸起21落入到安装槽内,凸起21和安装槽的槽壁相互形成周向限位,内锅20与连接件51之间不会产生相对转动,内锅20的转动更加平稳,内锅20转动时的噪声更小,内锅20和连接件51之间的磨损也更小。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锅盖本体12的外周设置有包边圈121,所述锅盖把手11的两端具有安装部,锅盖把手11通过安装部安装在所述包边圈121上。将锅盖把手11与锅盖本体12的安装点设置在锅盖本体12的包边圈121上,锅盖把手11的安装部更加靠近外锅40,方便外锅40通过限位结构对锅盖把手11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以满足本实用新型工作的需要。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外锅40包括外壳42和设置在所述外壳42和内锅20之间的中盖41,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中盖41上。限位结构设置在中盖41时,即限位结构设置在外锅40的内部,不会因为增加限位结构而影响烹饪灶的整体造型美感。

具体的,参考图4,外锅40的中盖41的开口壁上设置有缺口,锅盖10与内锅20扣合时,锅把手上的安装部落入到缺口内,缺口的侧壁与安装部的侧壁抵接,缺口的侧壁对安装部的侧向移动形成限位,继而对锅盖把手11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中盖41的开口壁上设置缺口的方式对锅盖把手11的周向转动形成限位,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同时不会影响锅盖10的正常放入或者取出,另外,缺口的设计也有很好的定位效果,方便用户准确的将锅盖10盖合在外锅40上。

在一实施例中,锅盖把手11采用卡扣111结构与锅盖本体12的包边圈121进行安装。具体的,锅盖把手11呈长柄状,锅盖把手11的两端的下端具有卡扣111,两个卡扣111与锅盖本体12的包边圈121卡接。如此设置,锅盖把手11与锅盖本体12组装完成后,锅盖把手11两端的卡扣111凸出锅盖本体12的下沿,锅盖10盖合时,锅盖本体12与内锅20的锅沿紧贴,而两个卡扣111则落入到外锅40中盖41的卡扣111内形成限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锅盖10盖合时,锅盖把手11与中盖41形成限位后的安装稳固性。参考图4,在一实施例中,外锅40中盖41上的缺口宽度大于锅盖把手11上卡扣111的宽度,并且所述缺口开设在所述中盖41靠外一侧,所述缺口不贯通中盖41的侧壁,缺口上设置有横向向外凸出的限位片411,限位片411位于缺口的一侧,缺口不具有限位片411一侧形成了卡扣卡入区413,缺口具有限位片411的一侧形成了卡扣固定区412。锅盖10盖合时,锅盖把手11上的卡扣111由卡扣卡入区413落入到缺口内,此时,卡扣111内口槽的高度正好与缺口上限位片411的高度重合,转动锅盖10,可以使得卡扣111与限位片411扣合,从而利用限位片411对锅盖把手11的上下移动形成限位,提高锅盖把手11的结构稳固性,减少烹饪灶炒菜时,锅盖把手11的振动,继而保证固定在锅盖把手11上的搅拌铲30不振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锅盖把手11旋入到卡扣固定区412的旋转方向与内锅20的转动方向相同,从而避免因为内锅20的转动将锅盖把手11旋出卡扣固定区412。

在一些实施例中,锅盖10与外锅40盖合时,锅盖本体12能够跟随内锅20一起转动,从而减小内锅20转动时,内锅20锅沿与锅盖本体12之间的磨损和噪音。

参考图5,在本实用新型中,搅拌铲30穿过锅盖本体12固定在锅盖把手11上并且在烹饪过程中搅拌铲30不动,搅拌铲30和锅盖本体12为间隙配合,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之间的间隙为a,a在0.5mm至1mm之间,例如0.5mm、0.6mm、0.7mm、0.8mm、0.9mm、1mm等,当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的间隙小于0.5mm时,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的间隙过小,由于转动过程中锅盖本体12不可避免的振动,锅盖本体12仍然会和搅拌铲30产生碰撞和摩擦;当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的间隙大于1mm时,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之间的间隙过大,锅盖10漏气过于严重,影响烹饪效果。搅拌铲30与锅盖本体12的间隙在上述范围内时,锅盖本体12随内锅20转动过程中,搅拌铲30和锅盖本体12之间不存在摩擦,锅盖本体12的转动更加顺畅,同时也不会影响烹饪灶的烹饪效果。

锅盖本体12随着内锅20转动时,实际上是锅盖本体12的包边圈121在锅盖把手11卡扣111的扣槽内移动,为了使得锅盖本体12的转动更加顺畅,锅盖本体12与锅盖把手11之间的摩擦更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卡扣111的扣槽高度高于包边圈121的厚度,并且合理设置外锅40中盖41上缺口的深度,使得锅盖10盖合时,通过缺口的底壁对锅盖把手11起到支撑作用,内锅20对锅盖本体12起到支撑作用,以保证卡扣111落入缺口时,包边圈121在扣槽内悬空,锅盖本体12的转动更加顺畅。

参考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烹饪过程中,内锅20转动时,锅盖本体12也可以不随内锅20一起转动。此时,锅盖本体12与搅拌铲30过盈配合,搅拌铲30和锅盖本体12二者固定连接,由于搅拌铲30与锅盖把手11固定,从而保证锅盖本体12不随内锅20转动。如此设置,锅盖把手11,锅盖本体12和搅拌铲30三者之间形成固定的不可相对运动的整体,用户在拿放锅盖10时,体验更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无论锅盖本体12是否跟随内锅20转动,锅盖本体12和内锅20之间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摩擦。锅盖本体12跟随内锅20转动时,内锅20通过与锅盖本体12之间的静摩擦带动锅盖本体12转动;锅盖本体12不跟随内锅20转动时,内锅20和锅盖本体12之间存在相对转动,二者之间产生滑动摩擦。因此,锅盖本体12和内锅20之间的摩擦不可避免的造成噪音。

本实用新型在锅盖本体12与内锅20的相交处设置了硅胶圈122,通过硅胶圈122来减小二者之间产生相互运动时的噪音,硅胶圈122同时也提高了锅盖10与内锅20之间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中,内锅20通过凸起21与电机50转轴上的连接件51传动连接。烹饪时,内锅20通过电机50的驱动处于转动状态,内锅20与外锅40需要保证一定的间隔以避免内锅20和外锅40之间的相对运动产生剧烈的摩擦,造成噪音和磨损。然而当内锅20和外锅40的接触点仅为所述凸起21和连接件51的相交处时,烹饪过程中,内锅20内的食材由于搅拌铲30的搅动和离心力作用,在内锅20各个部分分布不均,造成内锅20转动时产生剧烈的晃动,内锅20转动时的平稳性很差。

本实用新型在内锅20和外锅40之间设置了多个支撑件43来辅助支撑内锅20,多个支撑件43可以设置在外锅40的底部,也可以设置在外锅40的侧部,从而在内锅20放入到外锅40内时,形成多个支撑点平衡内锅20的转动。

进一步的,支撑件43的顶部可以设置滚珠,从而使得内锅20在转动时带动滚珠滚动,内锅20和支撑件43之间形成滚动摩擦,减小内锅20和支撑件43的磨损。

在本实用新型中,电机50转轴上的连接件51由外锅40的内部伸出,外锅40的底部需要开设供连接件51伸出的通孔,外部的水容易由连接件51与通孔之间的间隙进入到外锅40内部,造成烹饪灶内部电路损坏。本实用新型在连接件51和通孔壁之间设置了弹性的防水圈44进行密封,防止外部的水进入到烹饪灶内部,防水圈44优选采用硅胶材质,硅胶的弹性和耐热性好,防水圈44的设置不会影响连接件51的正常转动,同时,连接件51转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不会烫坏防水圈44。

进一步的,连接件51的下方还设置有导水结构45,当外部水进入到烹饪灶内部时,由通孔流入的水能够经由导水结构45排出烹饪灶外部。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