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形注水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94505发布日期:2021-05-11 14:41阅读: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形注水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泡茶设备领域,特别为一种环形注水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



背景技术:

饮茶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常见的生活习惯之一,随着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传统的人工冲泡方式已跟不上都市白领的生活节奏,而后随着科技的发展,能够实现自动冲泡茶叶的泡茶机器应运而生。

然而目前市场虽存在多种泡茶机器,但仍然存在多处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某公司生产的一款茶胶囊冲泡机,其通过将定量的茶叶封装在胶囊内部的方式保证了茶量和注水量,但是事先要把茶叶包装成胶囊就不可避免得存在以下几个缺点:

一来胶囊内部的空间有限使得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有限,同时茶叶的条索也无法充分展开,造成茶叶的滋味释放不够彻底;

二来由于一次冲泡的茶汤体积远大于胶囊的体积,因此在冲泡时需要不断向胶囊注水,胶囊也不得不持续流出茶汤以腾出足够的空间留给之后进入胶囊的水分,这就到导致茶叶缺乏浸泡时间,从而造成茶叶中丰富的内含物无法充分溶解在茶汤中;

此外,对于真正懂得品茶的“茶友”来说,茶叶冲泡的滋味除了与茶叶品种、水质息息相关之外,还与茶叶冲泡注水方式有关,不同的注水方式所冲泡出的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市面上无论哪种茶饮机,均是简单的将热水注入到茶叶中进行冲泡,然而实际上不同的茶叶品种需要不同的冲泡方式,从而最大程度地释放出茶叶的香气和滋味,但目前市面上缺乏专门针对陈茶、老茶、发酵度高、烘焙较高或者是鲜爽度好、高香型、烘焙较低、条索较粗一类茶叶的泡茶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形注水泡茶装置及带有该装置的茶饮机,其能够模仿人工的冲泡手法,特别适用于冲泡陈茶、老茶、发酵度高或者是鲜爽度好、高香型、烘焙较低、条索较粗的茶叶。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环形注水泡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杯体、滤网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杯体的底部设有出茶口;所述滤网安装在杯体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环形注水管;所述环形注水管环绕设置在杯体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且环形注水管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其工作原理和过程如下:

本装置使用过程如下:在茶叶被投入杯体后启动,热水从环形注水管注入杯体内部进行茶叶的冲泡;按程序所预设的浸泡时间进行冲泡,到预设出茶时间点时,茶汤经过滤网过滤后从出茶口流出;

泡茶完毕后,旋转轴接收指令后带动杯体旋转,使得杯体的杯口朝下,茶渣依靠自身重力的作用落出杯体。

这里,环形注水管通常有两种注水方式:

当环形注水管的水流由上部选择顺着杯子内壁流下时,水流直接从杯体边缘流至杯体底部并从杯体底部缓慢上涨,边缘和底部的茶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上部与中部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这样的冲泡方式所冲泡出的茶叶香气内敛,滋味醇厚且浓稠,因而特别适合冲泡陈茶、老茶、发酵度高或烘焙较高的茶叶;

当环形注水管的水流选择从杯体下部沿杯壁螺旋上升注入时,水分能够让茶叶翻腾激荡,和水充分摩擦,这样的冲泡方式所冲泡出的茶叶香气浓郁,滋味饱满且清爽,因而特别适合鲜爽度好、高香型、烘焙较低、条索较粗一类的茶叶。

为了更好的实施本方案,还提供如下优化方案:

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控制选择不同的冲泡方式:

所述环形注水管包括设置在杯体内腔上部的第一环形注水管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及滤网之间并靠近滤网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水管;

所述环形注水管的出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杯体四周分布的第一出水孔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管体四周分布的第二出水孔,

所述第一出水孔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的管体底部,且第一出水孔的孔口竖直向下;所述第二出水孔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的管体上部,且第二出水孔的孔口倾斜向上。

进一步的,为了在泡茶结束后能够方便清洗杯体:所述注水机构还包括注水花洒;

所述注水花洒安装在杯体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的内部,且注水花洒进水口延伸至杯体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其清洗过程如下:在清洗程序启动后,旋转轴接收指令带动杯体旋转,使得杯体的杯口朝下,茶渣依靠自身重力的作用落出杯体,注水花洒与环形注水管一同开始喷水,让滤网底部的注水花洒喷水冲击滤网,把可能粘在滤网的茶渣冲掉;与此同时,环形注水管也开始喷水冲击可能粘在杯壁的茶渣,把杯体内部各个部位的茶渣冲洗干净,同时清洗泡茶杯杯体,以待下次冲泡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旋转轴为中空结构,所述环形注水管的进水端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外部。优选的,为了控制出茶口的工作:所述出茶口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另一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茶饮机,包括机壳,设置在机壳内部或外部的泡茶装置、投茶装置、茶渣收纳箱、水箱及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装置为如上述方案所述的环形注水泡茶装置,投茶装置设置在泡茶装置的上方,茶渣收纳箱设置在泡茶装置的下方,水箱设置在泡茶装置的旁侧。较之前技术而言,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中提供的注水方式是模仿专业级的茶艺师针对陈茶、老茶、发酵度高或者是鲜爽度好、高香型、烘焙较低、条索较粗一类的茶种所专门设计的泡茶装置,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人工冲泡的香气和滋味;

2.本实用新型采用杯体代替胶囊,从而大大扩大了冲泡的空间,使得茶叶具有充分的浸泡空间,此外由于杯体足够容纳一次出茶量,因此在出茶汤前能够设定足够的浸泡时间使得茶叶与注入的所有水分充分交换,使得茶叶的香气和滋味得到最充分的释放。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注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的注水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的各注水管注水过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2清洗状态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的平面布局示意图。

附图说明:1-杯体、11-旋转轴、12-出茶口、2-滤网、31-环形注水管、311-第一环形注水管、3111-第一出水孔、312-第二环形注水管、3121-第二出水孔、32-注水花洒;

4-机壳、5-泡茶装置、6-投茶装置、7-茶渣收纳箱、8-水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包括杯体1、滤网2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1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1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11,杯体1的底部设有出茶口12;所述滤网2安装在杯体1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环形注水管31;所述环形注水管31环绕设置在杯体1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31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且环形注水管31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包括杯体1、滤网2以及注水机构;

所述杯体1两侧的杯壁分别连接有一根向杯体1外部延伸的用于翻转茶杯的旋转轴11,杯体1的底部设有出茶口12;所述滤网2安装在杯体1内腔的下部;

所述注水机构包括环形注水管31;所述环形注水管31环绕设置在杯体1内侧壁四周,环形注水管31管壁上分布有多个出水孔,且环形注水管31的进水端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环形注水管31包括设置在杯体1内腔上部的第一环形注水管311以及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11及滤网2之间并靠近滤网2设置的第二环形注水管312;

所述环形注水管31的出水孔包括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11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杯体四周分布的第一出水孔3111以及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12的管体上的多个环绕管体四周分布的第二出水孔3121,

所述第一出水孔3111设置在第一环形注水管311的管体底部,且第一出水孔3111的孔口竖直向下;所述第二出水孔3121设置在第二环形注水管312的管体上部,且第二出水孔3121的孔口倾斜向上。

所述注水机构还包括注水花洒32;

所述注水花洒32安装在杯体1底部的杯壁上且注水花洒32的出水口露置在杯体1的内部,且注水花洒32进水口延伸至杯体1外部与外部进水装置连接。

所述旋转轴11为中空结构,所述环形注水管31的进水端经由其中一侧旋转轴11的内部空腔延伸至杯体1外部。

所述出茶口12上设有用于控制茶汤流出的电磁阀。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包括机壳4,设置在机壳4内部或外部的泡茶装置5、投茶装置6、茶渣收纳箱7、水箱8及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泡茶装置5为如实施例1或2所述的环形注水泡茶装置5,投茶装置6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上方,茶渣收纳箱7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下方,水箱8设置在泡茶装置5的旁侧。

尽管本实用新型采用具体实施例及其替代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意和说明,但应当理解,只要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范围内的各种变化和修改均可实施。因此,应当理解除了受随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条件的限制外,本实用新型不受任何意义上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