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调节枕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5382发布日期:2019-11-05 22:19阅读:541来源:国知局
高度调节枕头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健康产品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保证睡眠质量的高度调节枕头。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的枕头专利大多通过机械方式实现高度的调整,多是结构上的调整,缺乏科学的检测手段,只是单纯的估计枕头的高度适合购买者头部的高度,或是加入中医上具有安神作用的草药来辅助睡眠,颈椎附近肌肉的状态没有科学的检测和数据的说明,而表面肌电可以弥补这个缺陷,用数据来说话,数据可以证明颈部肌肉的状态,最合适的高度,使颈部的状态最放松。

基于目前技术的问题,我们提出一种能够符合人体工程学并能够方便调整高度的枕头。



技术实现要素:

为此,需要提供一种新型的健康枕头,人们可以方便地进行枕头高度的调节。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人提供了一种高度调节枕头,包括枕面、高度调节机构,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容腔、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接,其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容腔还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容腔连接。

具体地,所述第一容腔包括第一水囊,所述第一水囊设置于枕面下方,所述第二容腔包括第二水囊、第三水囊;所述第二水囊与第一水囊联通,并至少有部分高于第一水囊;所述第二水囊还与第三水囊联通,第三水囊低于第二水囊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二水囊为硬质材料。

优选地,所述第三水囊为软质材料。

具体地,所述枕面还包括与脑枕部相邻的顶枕部,所述顶枕部高于颈枕部,所述第二容腔设置于顶枕部下方。

具体地,所述枕面包括用与颈部贴合的颈枕部和用于颅脑贴合的脑枕部,所述颈枕部高于脑枕部,所述第一水囊包括用以支撑颈枕部下的颈枕区和用以支撑脑枕部的脑枕区;

进一步地,所述枕面上设置有电极阵列。

区别于现有技术,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很方便地让用户通过阀门的开关在自身睡姿时调整枕头的高度,调节精细度高,且没有噪声,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度调节枕头不够好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高度调节枕头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高度调节枕头纵切图;

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高度调节枕头纵切图;

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使用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使用状态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枕面;

11、颈枕部;

12、脑枕部;

13、顶枕部;

2、高度调节机构;

21、第一容腔;

211、第一水囊;

2210、颈枕区;

2211、脑枕区

22、第二容腔;

222、第二水囊;

223、第三水囊;

23、第一阀门;

24、第二阀门;

3、电极阵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技术方案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发明的一种高度可调节枕头,包括枕面1、高度调节机构2,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容腔21、第二容腔22,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接,其间设置有第一阀门23,所述第二容腔还通过第二阀门24与所述第一容腔连接。容腔可以用于容纳各种流体或半流体,通过内容物的体积变化达到容腔体积变化的效果。在这里我们以内容物是水为例,第一容腔包括第一水囊211,所述第一水囊设置于枕面下方,所述第二容腔与第一水囊联通,并至少有部分高于第一水囊。这样一来,第一水囊中的水在第一阀门开启后,由于联通及收到头部的挤压,水会流向第二容腔,第一水囊从而降低,达到了调节高度的技术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参考图3,所述第一水囊与枕面贴合,所述枕面1包括用与颈部贴合的颈枕部11和用于颅脑贴合的脑枕部12,所述颈枕部高于脑枕部,颈枕部上设置有电极阵列,所述第一水囊211包括用以支撑颈枕部下的颈枕区2210和用以支撑脑枕部的脑枕区2211;所述颈枕区的横截面积大于脑枕区的横截面积。图中纵截面看来颈枕区的长度小于脑枕区的长度,但是在垂直纸面的方向颈枕区具有更大的宽度。颈枕区的横截面积较大能够使得在水量变化的时候颈枕区的高度变化更加缓慢,便于精细调整高度。如图中所示,第二水囊与第一水囊联通,并至少有部分高于第一水囊;而第二容腔22不仅包括第二水囊222,还可以包括第三水囊223,所述第二水囊还与第三水囊联通,第三水囊低于第二水囊设置,所述第二水囊为硬质材料,如热固塑料、玻璃、陶瓷等,第三水囊为柔性材料,如无渗布、橡胶袋、塑料袋等;在具体的应用例中,当用户躺在枕头上时,将同时挤压颈枕部和脑枕部,即同时挤压第一水囊的颈枕区和脑枕区,由于颈枕区高于脑枕区,则颈枕区的形变量将大于脑枕区的形变量,使得本枕头能够更好地进行颈部高度的调整,由于用户头部的挤压,及第一水囊本身的压力,第一水囊其中的水会通过连通管挤压到第二水囊中,直到两边的压力平衡,或是挤压至第一阀门收到信号关闭后,则第一水囊中的水量将会维持一个平衡状态,从而达到更好的支撑颈部肌肉的效果。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三水囊与第一水囊之间还设置有第二阀门,第二阀门为泵阀门。当第二水囊中的慢慢渗到第三水囊中之后,由于第二阀门关闭,水则保存在第三水囊中,当第一阀门关闭,第二阀门打开后,第三水囊中的水就会被吸回第一水囊中,等待下一次枕头高度的调整。在这些实施例中,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可以通过按钮接收用户命令控制,也可以通过连接处理单元等控制电路通过接收控制信号达成开启或关闭的切换。

为了达到高度调节的效果,高度调节机构可以通过第一水囊、第一阀门、第二水囊然后直接通过第二阀门连接回第一水囊,也可以通过第一水囊、第一阀门直接连接第三水囊、再通过第二阀门连接回到第一水囊,也就是说,第二容腔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仅包括第二水囊或第三水囊。在我们的优选的实施例中,高度调节机构既包括第二水囊,也包括第三水囊,第二水囊高于第三水囊设置,第二水囊部分高于第一水囊的颈枕区。这样挤压到第二水囊中的水会自动地渗吸到第三水囊中,保证第二水囊的储水量不会过载使得第二水囊内压过高让第一水囊无法调节。另一方面,我们将第二水囊设置为硬质结构,内储部分空气,首先空气压缩性好,这样在第一水囊排水的时候第二水囊有基本的内压环境,排水速度不致过快,而在排水阶段前由于第二泵阀门会将第二水囊抽至微负压,也有助于第一水囊排水工作的进行。在这一实施例中,第三水囊设计为软质结构,如通过橡胶质地或无渗布质地制成,在第一水囊排水阶段能够有效缓存第二水囊中出来的水,在第二阀门抽水的时候又能完全将余水排出,更好地解决了枕头高度调节的问题。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枕头的枕面1上还设计有电极阵列3,所述电极阵列可以用于采集颈部肌肉的电信号,通过设计电极阵列采集肌电信号,可以通过辅助连接到智能手环、手表、电脑等设备上进行显示,使得用户能够很方便地、直观地了解自身的肌肉健康状态。

在其他一些如图4、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还展示了用户使用本高度可调节靠枕的使用状态图。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我们还将介绍一种根据颈部肌肉放松程度调节枕头高度的方法。还设计了一种自动调节枕头,如图所示,我们在自动调节枕头上设计了电极阵列3,用于监测颈部肌肉的活动,方法包括步骤,控制高度调节机构调整枕头的高度,当颈部肌肉的电信号强度小于预设阈值时,停止调节枕头的高度。这里的高度调节机构可以使用现有技术所公开的若干包括气囊、水囊、弹簧、支撑架与支撑板、伸缩架等多种方式,均能够与我们的技术方案相结合,只需结合上电极阵列、模数转换单元和控制器即可。所述电极阵列用于采集颈部肌肉的肌电信号,模数转换单元用于将信号传送给控制器,控制器根据比较结果控制高度调节机构的活动即可。具体的实施例中预设阈值可以为肌肉电压4uv-6uv;当大于预设阈值,则还需要进行调整,当小于预设阈值,则说明肌肉进入放松状态,其中颈部肌肉可以选为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在枕面上的电极阵列可以对应上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设置。通过上述方案,我们达到了根据颈部肌肉活动状况判断枕头高度是否舒适的技术效果,能够根据不同人之间的肌肉状况调整枕头高度,还可以根据同一用户在不同次躺下时的放松程度进行枕头高度的调节。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我们的调节枕头高度的方法适用于一种高度调节枕头,包括枕面、高度调节机构,电极阵列、控制器;所述电极阵列设置于枕面,电极阵列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高度调节机构连接,所述电极阵列用于检测颈部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肌电信号的数据控制高度调节机构的开启与关闭,高度调节机构包括第一容腔、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连接,其间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容腔还通过第二阀门与所述第一容腔连接,所述控制器与第一阀门、第二阀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肌电信号的数据控制第一阀门或第二阀门的开启与关闭。在本实施例中,我们的调节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监测颈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状态,控制第一阀门开启,第二阀门关闭,并保持监测肌电信号,当肌电信号低于阈值后,关闭第一阀门。而当用户离开枕头后,第一水囊还需要进行充水,因此某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步骤,当检测不到肌电信号时,控制第二阀门开启。泵阀门会将第三水囊中的水抽回第一水囊。

另一些实施例中,我们提供一种枕头高度自动调节方法,适用于一种高度调节枕头,包括枕面、高度调节机构,电极阵列、控制器;所述电极阵列设置于枕面,电极阵列与控制器连接,控制器与高度调节机构连接,所述电极阵列用于检测颈部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肌电信号的数据控制高度调节机构的开启与关闭。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监测颈部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状态,控制高度调节机构调整枕头高度,当肌电信号低于阈值后,维持高度调节机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尽管已经对上述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