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53009发布日期:2020-04-10 23:08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饮料制造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料的制造技术。



背景技术:

提出有制造咖啡饮料等的饮料制造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05-0815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02470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3-6669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以往的饮料制造装置在动作确认等检查的容易性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检查的饮料制造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具备:

分离装置,其从提取对象(例如,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分离杂质;以及

提取装置,其从利用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所述杂质后的所述提取对象中提取饮料液(例如,咖啡液),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形成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外装的外壳,

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分离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第一透过部。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是具备从提取对象(例如,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饮料液(例如,咖啡液)的提取装置的饮料制造装置,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形成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外装的外壳,

所述提取装置包含收纳所述提取对象与液体的提取容器、以及在提取饮料液时移动该提取容器的驱动单元,

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提取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第一透过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容易检查的饮料制造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概要图。

图2是图1的饮料制造装置的控制装置的框图。

图3是豆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粉碎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5是分离装置的局部剖视立体图。

图6是形成单元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形成单元的立体图以及局部放大图。

图8是截面积的比较说明图。

图9是其他例的说明图。

图10是驱动单元以及提取容器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提取容器的关闭状态以及打开状态的图。

图12是图10的提取容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13是表示上部单元以及下部单元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3的i-i线的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单元的打开状态的图。

图16是表示上下的栓构件的开闭方式的图。

图17是中部单元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中部单元的动作例的图。

图19是表示中部单元的动作例的图。

图20是表示图2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21是表示图2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图2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由提取容器的姿态变化引起的热水以及研磨豆的变化的图。

图24是表示中部单元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25是表示图2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26是表示图2的控制装置执行的控制例的流程图。

图27是表示豆处理装置2以及提取装置3的其他构成例的立体图。

图28是吸引单元的剖视图。

图29是水平移动机构的局部立体图。

图30是臂构件的局部立体图。

图31是罐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2是罐子的筒部的剖视图。

图33是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34是装配状态下的罐子周边的垂直剖视图。

图35是装配状态下的其他例的罐子周边的立体图。

图36是从上方观察装配状态下的其他例的罐子周边的图。

图37是从下方观察装配状态下的其他例的罐子周边的图。

图38是装配状态下的其他例的罐子周边的垂直剖视图。

图39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0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1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2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3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4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5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6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7是其他例的罐子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

图48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49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0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1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2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3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4是表示集合输送路等的其他例的图。

图55是表示外壳的构成例的图。

图56是图55的外壳的动作说明图。

图57是表示外壳的其他构成例的图。

图58是图57的外壳的动作说明图。

图59是表示附加有标签的罐子、收纳袋的例子的图。

图60是储料器的示意图。

图61是表示储料器的显示例的图。

图62是研磨机的外观图。

图63是图62的研磨机的装卸方式的说明图。

图64是图62的研磨机的卡合部的说明图。

图65是图64的卡合部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66是表示提取容器的其他例子的剖视图。

图67是图67的例子的提取容器的引导功能的说明图。

图68是送液量调节装置的概要图。

图69是图68的iv-iv线剖视图以及另一例的剖视图。

图70是图68的送液量调节装置的动作说明图。

图71是另一例的送液量调节装置的概要图和剖视图。

图72是另一例的送液量调节装置的概要图和剖视图。

图73是表示另一例的壁部构造的剖视图以及密封件的例子的图。

图74是另一例的切换单元的立体图(74a)、减压部的立体图(74b)。

图75是图72的减压单元的俯视图(75a)、图73的v-v线剖视图(75b)、图73的vi-vi线剖视图(75c)。

图76是下部壳体的两个方向的立体图。

图77是另一例的下部壳体的俯视图。

图78是另一例的下部壳体的俯视图(78a)、沿vii-vii线的另一例的减压部的剖视图(78b)。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1.饮料制造装置的概要>

图1是饮料制造装置1的概要图,图2是饮料制造装置1的控制装置11的框图。饮料制造装置1是利用烘焙咖啡豆与液体(在此为水)自动制造咖啡饮料的装置,每进行一次制造动作,能够制造一杯量的咖啡饮料。饮料制造装置1包括豆处理装置2、提取装置3以及控制装置11。

控制装置11控制饮料制造装置1整体。控制装置11包括处理部11a、存储部11b以及i/f(接口)部11c。处理部11a例如是cpu等处理器。存储部11b例如是ram、rom。i/f部11c进行外部设备与处理部11a之间的信号的输入输出。

处理部11a执行存储部11b所存储的程序,基于来自操作单元12的指示或者传感器组13的检测结果,控制致动器组14。操作单元12是接收用户的指示输入的单元,例如是触摸面板、机械式开关。用户能够经由操作单元12指示咖啡饮料的制造。传感器组13是设于饮料制造装置1的各种传感器(例如热水的温度传感器、机构的动作位置检测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致动器组14是设于饮料制造装置1的各种致动器(例如马达、电磁阀、加热器等)。

豆处理装置2利用烘焙咖啡豆生成研磨豆。提取装置3从自豆处理装置2供给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提取装置3包括流体供给单元7、后述的驱动单元8、提取容器9以及切换单元10。从豆处理装置2供给的研磨豆被投入提取容器9。流体供给单元7向提取容器9投入热水。在提取容器9内从研磨豆提取咖啡液。将包含提取出的咖啡液的热水经由切换单元10作为咖啡饮料向杯子c送出。

<2.流体供给单元以及切换单元>

参照图1对流体供给单元7以及切换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首先,对流体供给单元7进行说明。流体供给单元7进行热水朝向提取容器9的供给、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的控制等。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由数字示例气压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绝对压力,表压是指将大气压设为0气压的气压。大气压是指提取容器9的周围的气压、或者饮料制造装置的气压,例如在将饮料制造装置设置在海拔0m的地点的情况下,形成国际民用航空组织(=“internationalcivilaviationorganization”〔[简称]icao〕)在1976年制定的国际标准大气(=“internationalstandardatmosphere”〔[简称]isa〕)的海拔0m处的基准气压(1013.25hpa)。

流体供给单元7包括配管l1~l3。配管l1是供空气流通的配管,配管l2是供水流通的配管。配管l3是能够供空气与水这两者流通的配管。

流体供给单元7包括压缩机70作为加压源。压缩机70压缩并送出大气。压缩机70例如以马达(未图示)为驱动源进行驱动。从压缩机70送出的压缩空气经由止回阀71a向储气罐(储气筒)71供给。储气罐71内的气压由压力传感器71b监视,驱动压缩机70以便维持规定的气压(在本实施方式中为7气压(以表压计为6气压))。在储气罐71设有排水用的排水管71c,能够排出因空气的压缩而产生的水。

在水罐72中存积有构成咖啡饮料的热水(水)。在水罐72中设有对水罐72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2a以及测量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2b。加热器72a基于温度传感器72b的检测结果,将存积的热水的温度维持为规定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摄氏120度)。加热器72a例如在热水的温度为摄氏118度时打开,在摄氏120度时关闭。

在水罐72中还设有水位传感器72c。水位传感器72c检测水罐72内的热水的水位。当通过水位传感器72c检测出水位下降得比规定的水位低时,向水罐72供给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经由未图示的净水器供给自来水。在来自净水器的配管l2的中途设有电磁阀72d,当通过水位传感器72c检测出水位的降低时,打开电磁阀72d而供给水,当到达规定的水位时关闭电磁阀72d而阻断水的供给。这样,水罐72内的热水维持在恒定的水位。此外,朝向水罐72的供水也可以在每排出制造一次咖啡饮料所使用的热水时进行。

在水罐72中还设有压力传感器72g。压力传感器72g检测水罐72内的气压。经由调压阀72e以及电磁阀72f向水罐72中供给储气罐71内的气压。调压阀72e将从储气罐71供给的气压减压至规定的气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减压至3气压(以表压计为2气压)。电磁阀72f对由调压阀72e调压后的气压朝向水罐72的供给与阻断进行切换。电磁阀72f以除了自来水朝向水罐72供给时以外将水罐72内的气压维持为3气压的方式进行开闭控制。在自来水朝向水罐72供给时,为了利用自来水的水压向水罐72顺畅地补给自来水,利用电磁阀72h将水罐72内的气压减压至比自来水的水压低的压力(例如不足2.5气压)。电磁阀72h对是否将水罐72内向大气释放进行切换,在减压时将水罐72内向大气释放。另外,电磁阀72h在自来水朝向水罐72供给时以外、在水罐72内的气压超过3气压的情况下也将水罐72内向大气释放,将水罐72内维持为3气压。

水罐72内的热水经由止回阀72j、电磁阀72i以及配管l3朝提取容器9供给。通过打开电磁阀72i朝提取容器9供给热水,通过关闭电磁阀72i而阻断热水的供给。热水朝向提取容器9的供给量能够由电磁阀72i的打开时间管理。但是,也可以通过测量供给量而控制电磁阀72i的开闭。在配管l3中设有测量热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3e,监视朝向提取容器9供给的热水温度。

储气罐71的气压还经由调压阀73a、电磁阀73b朝提取容器9供给。调压阀73a将从储气罐71供给的气压减压至规定的气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减压至5气压(以表压计为4气压)。电磁阀73b对由调压阀73a调压后的气压朝向提取容器9的供给与阻断进行切换。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由压力传感器73d检测。在对提取容器9内进行加压时,基于压力传感器73d的检测结果而打开电磁阀73b,将提取容器9内加压至规定的气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最大为5气压(以表压计为4气压))。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能够由电磁阀73c减压。电磁阀73c对是否将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进行切换,在压力异常时(例如提取容器9内超过5气压的情况下)将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

当一次咖啡饮料的制造结束时,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利用自来水清洗提取容器9内。电磁阀73f在清洗时被打开,向提取容器9供给自来水。

接下来,对切换单元10进行说明。切换单元10是将从提取容器9送出的液体的送出目的地向注入部10c与废弃罐t中的任一方切换的单元。切换单元10包括切换阀10a与驱动切换阀10a的马达10b。切换阀10a在送出提取容器9内的咖啡饮料的情况下朝向注入部10c切换流路。将咖啡饮料从注入部10c注入杯子c。在排出清洗时的废液(自来水)以及残渣(研磨豆)的情况下,朝向废弃罐t切换流路。切换阀10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端口的球阀。在清洗时残渣通过切换阀10a,由此切换阀10a优选为球阀,马达10b使其旋转轴旋转,由此切换流路。

<3.豆处理装置>

参照图3对豆处理装置2进行说明。图3是豆处理装置2的立体图。豆处理装置2包括存积装置4以及粉碎装置5。

<3-1.存积装置>

存积装置4包括收纳烘焙后的咖啡豆的多个罐子(canister)4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设有三个罐子40。在区别三个罐子40的情况下,称作罐子40a、40b、40c。也可以在各罐子40a~40c中收纳彼此不同种类的烘焙咖啡豆,通过相对于操作单元12的操作输入,能够选择咖啡饮料的制造所使用的烘焙咖啡豆的种类。种类不同的烘焙咖啡豆是指,例如咖啡豆的品种不同的烘焙咖啡豆。另外,种类不同的烘焙咖啡豆也可以指,虽然是相同品种的咖啡豆,但是烘焙度不同的烘焙咖啡豆。另外,种类不同的烘焙咖啡豆也可以指,品种与烘焙度均不同的烘焙咖啡豆。另外,也可以在三个罐子40的至少任一个中收纳通过混合多个种类的品种的烘焙咖啡豆而成的烘焙咖啡豆。该情况下,各品种的烘焙咖啡豆的烘焙度也可以是相同程度。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多个罐子40,但也可以构成为仅设有一个罐子40。另外,在设有多个罐子4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相同种类的烘焙咖啡豆收纳于全部或者多个罐子40。

在各罐子40中单独地设置有输送设备41。输送设备41是将收纳于罐子40的规定量的烘焙咖啡豆向下游侧自动送出的送出机构(输送机构)。本实施方式的输送设备41是以马达41a为驱动源的螺旋输送设备,是自动计量焙煎咖啡豆的计量单元。能够通过马达41a的旋转量(螺杆的旋转量)来控制烘焙咖啡豆的送出量。各输送设备41向下游侧的集合输送路42排出烘焙咖啡豆。集合输送路42由中空的构件构成,包括每个输送设备41的投入口42a和共用的排出口42b,从共用的排出口42b向粉碎装置5供给烘焙咖啡豆。

<3-2.粉碎装置>

参照图3以及图4来说明粉碎装置5。图4是粉碎装置5的纵剖视图。粉碎装置5包括研磨机5a及5b、以及分离装置6。研磨机5a以及5b是对从存积装置4供给的烘焙咖啡豆进行研磨的机构。研磨机5a以及5b的研磨咖啡豆的粒度不同。研磨机5a是粗研磨用的研磨机,研磨机5b是细研磨用的研磨机。

<3-2-1.研磨机>

研磨机5a包括马达52a以及主体部53a。马达52a是研磨机5a的驱动源。主体部53a是收纳刀具的单元,内置有旋转轴54a。在旋转轴54a设有齿轮55a,马达52a的驱动力经由齿轮55a向旋转轴54a传递。

在旋转轴54a还设有作为刀具的旋转刀58a,在旋转刀58a的周围还设有作为刀具的固定刀57a。主体部53a的内部与投入口50a以及排出口51a连通。自集合输送路42供给的烘焙咖啡豆从形成于主体部53a的侧部的投入口50a朝主体部53a沿横向进入,被夹在旋转刀58a与固定刀57a之间进行粉碎。在旋转轴54a的比旋转刀58a靠上侧的位置设有抑制板56a,抑制板56a抑制烘焙咖啡豆向上侧脱出。在研磨机5a中,烘焙咖啡豆例如被粉碎至1/4左右。粉碎后的研磨豆从排出口51a朝向分离装置6排出。

此外,供给至投入口50a的烘焙咖啡豆也可以不从旋转刀58a的上方、而是在与侧面接触那样的高度进行供给。该情况下,利用旋转刀58a来抑制烘焙咖啡豆朝上侧脱出,因此也可以不设置抑制板56a。

研磨机5a也可以通过使旋转刀58a的转速变化而使在粉碎后排出的烘焙咖啡豆的大小发生变化。另外,也可以通过手动调整旋转刀58a与固定刀57a之间的距离而使烘焙咖啡豆的大小发生变化。

分离装置6是从研磨豆中分离杂质的机构。分离装置6配置在研磨机5a与研磨机5b之间。换句话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从存积装置4供给的烘焙咖啡豆首先由研磨机5a进行粗研磨,利用分离装置6从该粗研磨豆中分离杂质。杂质被分离后的粗研磨豆由研磨机5b进行细研磨。由分离装置6分离的杂质以壳体、微粉为代表。这些杂质有时使咖啡饮料的味道变差。分离装置6是通过空气的吸引力来分离杂质的机构,其详细内容见后述。

研磨机5b包括马达52b以及主体部53b。马达52b是研磨机5b的驱动源。主体部53b是收纳刀具的单元,内置有旋转轴54b。在旋转轴54b设有带轮55b,马达52b的驱动力经由传动带59b以及带轮55b向旋转轴54b传递。

在旋转轴54b还设有旋转刀58b,在旋转刀58b的上侧设有固定刀57b。主体部53b的内部与投入口50b以及排出口51b连通。从分离装置6落下的研磨豆从投入口50b进入主体部53b,被夹在旋转刀58b与固定刀57b之间进一步被粉碎。粉碎成粉状的研磨豆从排出口51b排出。此外,研磨机5b中的研磨豆的粒度能够通过调整旋转刀58b与固定刀57b的间隙来调整。

烘焙咖啡豆的粉碎也可以采用一台研磨机(一阶段的粉碎)。但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为基于两台研磨机5a、5b的两阶段的粉碎,容易使研磨豆的粒度一致,能够将咖啡液的提取程度设为恒定。在粉碎豆时通过刀具与豆的摩擦,有时产生热量。通过设为两阶段的粉碎,也能够抑制粉碎时的摩擦所引起的发热,防止研磨豆的劣化(例如风味下降)。

另外,通过经由粗研磨→杂质的分离→细研磨这样的阶段,在分离壳体等杂质时,能够增大杂质与研磨豆(必要部分)的质量差。这样一来,能够提高杂质的分离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将研磨豆(必要部分)作为杂质进行分离。另外,在粗研磨与细研磨之间夹有利用了空气吸引的杂质的分离处理,由此能够利用空冷来抑制研磨豆的发热。由此,也能够防止研磨豆的劣化(例如风味下降)。

<3-2-2.分离装置>

接下来,参照图3~图5对分离装置6进行说明。图5是分离装置6的局部剖视立体图。分离装置6包含吸引单元6a以及形成单元6b。形成单元6b是形成供从研磨机5a自由落下的研磨豆通过的分离室sc的中空体。吸引单元6a是在与研磨豆的通过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上下方向。)交叉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左右方向。)上与分离室sc连通、并吸引分离室sc内的空气的单元。通过吸引分离室sc内的空气,吸引壳体、微粉这样的轻型的物体。由此,能够从研磨豆中分离杂质。

吸引单元6a是离心分离方式的机构。吸引单元6a包括送风单元60a以及回收容器60b。送风单元60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是风扇马达,朝向上方排出回收容器60b内的空气。

回收容器60b包括能够分离地卡合的上部61与下部62。下部62呈上方开放的有底的筒型,形成存积杂质的空间。上部61构成向下部62的开口装配的盖部。上部61包括圆筒形状的外周壁61a以及与该外周壁61a形成在同轴上的排气筒61b。送风单元60a在排气筒61b的上方固定于上部61以便吸引排气筒61b内的空气。上部61还包括沿径向延伸设置的筒状的连接部61c。连接部61c与形成单元6b连接,使分离室sc与回收容器60b连通。连接部61c向排气筒61b的侧方开口。

通过送风单元60a的驱动,产生在图5中箭头d1~d3所示的气流。通过该气流,将包含杂质的空气从分离室sc穿过连接部61c吸引到回收容器60b内。由于连接部61c向排气筒61b的侧方开口,因此包含杂质的空气在排气筒61b的周围回旋。空气中的杂质d因其重量而落下,集中于回收容器60b的一部分(堆积在下部62的底面上)。空气穿过排气筒61b的内部向上方排出。

在排气筒61b的周面一体形成有多个翅片61d。多个翅片61d沿排气筒61b的周向排列。各个翅片61d相对于排气筒61b的轴向斜向地倾斜。通过设置这样的翅片61,促进包含杂质d的空气在排气筒61b的周围回旋。另外,利用翅片61来促进杂质d的分离。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吸引单元6a的上下方向的长度,有助于装置的小型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研磨机5a以及5b的研磨豆的落下路线上配置形成单元6b,另一方面,在落下路线的侧方配置离心分离方式的吸引单元6a。离心分离方式的机构容易沿上下方向变长,但通过使吸引单元6a从落下路线错开而配置于侧方,由此能够将吸引单元6a相对于研磨机5a以及研磨机5b沿横向并排设置。这有助于抑制装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尤其是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利用两台研磨机5a以及5b进行两阶段的粉碎的情况下,存在装置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变长的趋势,因此吸引单元6a的这样的配置对于装置的小型化是有效的。

参照图3~图9来说明形成单元6b。图6是形成单元6b的纵剖视图。图7是形成单元6b的立体图以及局部放大图。图8是形成单元6b的俯视图,且是截面积的比较说明图。

形成单元6b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结合上下对开的两个构件来形成。形成单元6b包括管部63以及分离室形成部64,在俯视下具有汤匙形状。管部63是形成与吸引单元6a连通的连通路63a的筒体,沿横向(与后述的中心线cl交叉的方向)延伸设置。分离室形成部64与管部63连接,形成分离室sc的中央是沿上下方向开口的圆环形状的中空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研磨豆分离杂质时采用如下方式:向从研磨机5a落下的研磨豆作用横向的风压而吸引杂质。该方式在与离心分离方式相比能够缩短铅垂方向的长度这点上是有利的。

分离室形成部64包括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的筒状部65。筒状部65从其上下方向的中央部朝向下部向分离室sc内突出。筒状部65在上侧的一端具有开口部65a,开口部65a形成与分离室sc连通的研磨豆的投入口。开口部65a位于分离室sc外,并与研磨机5a的排出口51a连接。由此,从排出口51a落下的研磨豆无遗漏地导入分离室形成部64。筒状部65在下侧的另一端具有开口部65b。开口部65b位于分离室sc内。由于开口部65b面对分离室sc,因此从排出口51a落下的研磨豆无遗漏地导入分离室sc。

筒状部6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具有圆筒形状,开口部65a以及开口部65b具有位于中心线cl上的同心的圆形状。由此,从排出口51a落下的研磨豆容易通过筒状部65。筒状部65具有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从开口部65a侧朝向开口部65b侧逐渐变小的锥形状。筒状部65的内壁成为研钵形状,因此落下的研磨豆容易与内壁碰撞。从研磨机5a落下的研磨豆有时颗粒彼此紧贴而成为块进行落下。在研磨豆成为块的状态下,存在杂质的分离效率降低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使成块的研磨豆与筒状部65的内壁碰撞,能够使块破碎,容易分离杂质。

此外,在使研磨豆的块破碎这点上,筒状部65的内壁不限于研钵形状。只要是在筒状部65的中途部位处于与开口部65a相比而内部空间的截面积小的位置、由此相对于中心线cl倾斜的(并非水平的)内壁,就能够促进与块的碰撞,并且使研磨豆顺畅地落下。另外,筒状部65也可以不需要向分离室sc内突出,仅具有从分离室形成部64的外表面向上侧突出的部分。但是,通过使筒状部65向分离室sc内突出,能够提高筒状部65的周围的风速。因此,在距离管部63相对较远的区域r1中,能够提高基于风压的杂质的分离效果。

分离室形成部64具有供分离杂质之后的研磨豆排出的与分离室sc连通的排出口66。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口66位于开口部65b的下方,穿过筒状部65的研磨豆通过分离室sc从排出口66自由落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口66是位于中心线cl上的圆形的开口,且是与开口部65a以及开口部65b处于同心圆的开口。因此,研磨豆借助自由落下容易通过分离室形成部64,能够防止在分离室形成部64内堆积研磨豆。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排出口66的截面积sc2大于开口部65b的截面积sc1。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开口部65b与排出口66在沿上下方向观察下彼此重叠。因而,当相对于排出口66沿上下方向投影开口部65b时,开口部65b收纳在排出口66的内侧。换言之,开口部65b收纳在将排出口66沿上下方向延长而成的区域内。也能够采用开口部65b与排出口66未处于同一中心线上但重叠的结构、至少一方并非圆形但重叠的结构。

截面积sc1相对于截面积sc2的比率例如为95%以下、或者85%以下,并且例如为60%以上、或者70%以上。开口部65b、排出口66呈同心圆,因此沿中心线cl方向观察时彼此重叠。因此,从开口部65b自由落下的研磨豆容易从排出口66排出。另外,防止落下的研磨豆与排出口66的缘部碰撞而跳到管部63侧,也能够抑制需要的研磨豆被吸引单元6a吸引。示例出一端开口部(例如65a)的开口面积比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小,但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与一端开口部(例如65a)的开口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使一端开口部(例如65a)的开口面积比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大。示例了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的开口面积比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小,但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与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的开口面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使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的开口面积比排出口(例如66)的开口面积大。示例了利用吸引单元(例如6a)从排出口66以及投入口(例如65a、65a’)吸引空气,但也可以使从排出口66吸引的空气的量变得比从投入口(例如65a、65a’)吸引的空气的量多。其效果可以是:通过使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向分离室内突出、使排出口66的截面积的大小大于一端开口部(例如65a)的开口面积的大小来实现;通过使排出口66的截面积的大小大于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的开口面积的大小来实现;通过使从排出口66至分离室的距离比从一端开口部(例如65a)至分离室的距离近来实现;通过使从排出口66至排气筒61b的距离比从一端开口部(例如65a)至排气筒61b的距离近来实现;通过使从排出口66至送风单元60a的距离比从一端开口部(例如65a)至送风单元60a的距离近来实现。构成形成单元6b、分离室sc的构件(63~65)的内壁部中的任一者、筒状部65或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也可以构成为,与研磨机(5a以及5b中的至少一方)直接或者经由其他构件间接接触,传递由该研磨机的旋转引起的振动并进行振动。例如,在实施例中的饮料制造装置1的情况下,由于上述结构与研磨机直接或者间接地接触,因此在研磨机的动作中,构成形成单元6b、分离室sc的构件(63~65)的内壁部中的任一者、筒状部65或者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发生振动,通过利用振动在该分离室sc内产生的紊乱的空气,对从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进入分离室sc的较轻的杂质给予制动,利用吸引单元(例如6a)容易吸引该杂质。尤其是,如实施例中的饮料制造装置1那样,形成单元6b与研磨机5a以及研磨机5b中的研磨机5a直接接触,通过像这样与一个研磨机直接接触而对形成单元6b给予适度振动,也可以容易吸引较轻的杂质。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通过吸引单元6a吸引的空气主要从排出口66被吸引。因此,在排出口66与研磨机5b的投入口50b之间设有间隙,促进空气的吸引。箭头d4示意性示出通过吸引单元6a吸引的空气的气流的朝向。通过从排出口66吸引空气而变得难以将杂质从排出口66排出,能够提高研磨豆与杂质的分离性能。此外,通过吸引单元6a吸引的空气也从开口部65a被吸引。

在划定排出口66的周围壁形成有紊流促进部67。紊流促进部67使从排出口66朝向分离室sc被吸引的空气产生紊流。通过形成紊流促进部67,尤其是在开口部65b与排出口66之间的区域r2中容易产生紊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风速在筒状部65的周围提高,因此能够相辅相成地促进区域r2中的紊流的产生。

投入到投入口65a的研磨豆在通过区域r2时受到紊流的影响而被搅拌。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尤其是如上述那样,排出口66的截面积sc2大于开口部65b的截面积sc1,因此研磨豆必定通过区域r2。利用紊流,容易将壳体、微粉这样的杂质从研磨豆中分离。因此,即便是分离室sc较小的空间,也能够提高杂质的分离效率,尤其是有助于减小分离室sc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对于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利用两个研磨机5a、5b进行两阶段的粉碎的情况下的装置的小型化是有利的。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紊流促进部67包括多个紊流促进要素67a。紊流促进要素67a是在上下方向上朝下突出的突起。紊流促进要素67a的突出方向可以是任意方向,但出于在分离室sc内更容易产生紊流的考虑,优选为从下方向至径向内侧方向的范围内的方向。像本实施方式那样,若突出方向为下方向,则不会对落下的研磨豆进行卡挂,是更优选的。

紊流促进要素67a的截面形状成为以使截面的上底朝向中心线cl方向的方式配置梯形的四棱柱、并且对前端部的内侧实施了倒角67b的形状。紊流促进要素67a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但优选将排出口66的形状设为三维复杂的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紊流促进要素67a沿排出口66的周围方向d5重复形成。由此,从多个方向朝向区域r吹入空气,促进紊流的产生。邻接的紊流促进要素67a的间距也可以是不同间距,但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等间距。紊流促进要素67a形成有12个,但紊流促进要素67a的数量是任意的。

<3-2-3.其他的构成例>

参照图9对分离室形成部64的其他的构成例进行说明。紊流促进要素67a在突起之外,也可以是缺口、孔。图9的ex1的例子示例出将紊流促进要素67a设为形成于排出口66的周围壁的贯通孔的例子。这样的孔也能够促进区域r2中的紊流产生。

图9的ex2的例子示出未设有筒状部65的例子。在该情况下,优选排出口66的截面积sc2比投入口65a’的截面积sc1’大的结构。

筒状部65的开口部65b也可以不是水平面上的开口、而是倾斜面上的开口。图9的ex3的例子中,筒状部65的管部63侧的下端比相反侧的下端朝下方向突出。这样一来,容易朝向区域r1侧引导研磨豆而能够延长分离室sc中的研磨豆的滞留时间,能够提高分离效果。

<4.驱动单元以及提取容器>

<4-1.概要>

参照图10对提取装置3的驱动单元8以及提取容器9进行说明。图10是驱动单元8以及提取容器9的立体图。

驱动单元8被框架支承。框架包含上下的梁部f1、f2以及支承梁部f1、f2的柱部f3。驱动单元8大致分成上部单元8a、中部单元8b以及下部单元8c这三个单元。上部单元8a被梁部f1支承。中部单元8b在梁部f1与梁部f2之间被梁部f1支承。下部单元8c被梁部f2支承。

提取容器9是包含容器主体90以及盖单元91的腔室。有时将提取容器9称作腔室。中部单元8b具备将容器主体90保持为装卸自如的臂构件820。臂构件820包含保持构件820a以及左右分离的一对轴构件820b。保持构件820a是形成为c字型的夹子状的树脂等弹性构件,通过其弹性力来保持容器主体90。保持构件82a保持容器主体90的左右的侧部,使容器主体90的前方侧露出。由此,在主视下容易对容器主体90的内部进行视觉辨认。

容器主体90相对于保持构件820a的装卸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通过将容器主体90朝向前后方向后方按压于保持构件820a,由此将容器主体90装配于保持构件820a。另外,通过将容器主体90从保持构件820a朝向前后方向前侧拔出,由此能够使容器主体90从保持构件820a分离。

一对轴构件820b分别是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杆,且是支承保持构件820a的构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构件820b的数量设为两根,但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三根以上。保持构件820a固定于一对轴构件820b的前侧的端部。通过后述的机构,使一对轴构件820b沿前后方向进退,由此能够使保持构件820a沿前后进退,进行使容器主体90沿前后方向平行移动的移动动作。另外,如后述那样,中部单元8b也能够进行使提取容器9的上下反转的转动动作。

<4-2.提取容器>

参照图11以及图12对提取容器9进行说明。图11是表示提取容器9的关闭状态以及打开状态的图,图12是提取容器9的分解立体图。如上述那样,提取容器9通过中部单元8b使上下反转。图10以及图11的提取容器9示出盖单元91位于上侧的基本姿态。在以下的说明中描述上下的位置关系的情况下,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是指基本姿态下的上下的位置关系。

容器主体90是有底的容器,具备具有颈部90b、肩部90d、躯体部90e以及底部90f的瓶形状。容器主体90的整体或者一部分也可以具有透过部。透过部可以由无色透明或者有色透明的材料构成。由此,能够从容器主体90的外部对内部进行视觉辨认。在颈部90b的端部(容器主体90的上端部)形成有划定与容器主体90的内部空间连通的开口90a的凸缘部90c。

颈部90b以及躯体部90e均具有圆筒形状。颈部90b中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或者截面形状相同的区域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躯体部90e中的截面积或者截面形状相同的区域也沿上下方向延伸,且比颈部90b长。躯体部90e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颈部90b大。颈部90b相对于躯体部90e的截面积的比率例如为65%以下、50%以下或者35%以下,另外,例如为10%以上或者20%以上。肩部90d是颈部90b与躯体部90e之间的部分,以其内部空间的截面积从躯体部90e侧朝向颈部90b侧逐渐变小的方式具有锥形状。但是,颈部90b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对比底部90f靠近开口90a的位置标注了名字,未必限定为躯体部90e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颈部90b大,也可以将颈部90a设为躯体部90e的一部分。即,提取容器9可以并非图10等所示那样的具有缩颈的部分的形状,也可以设为圆柱形状、或者圆柱形状且在开口90a或者开口90a的附近设有90c那样的凸缘部的形状。

盖单元91是对开口90a进行开闭的单元。盖单元91的开闭动作(升降动作)由上部单元8a执行。

容器主体90包含主体构件900以及底构件901。主体构件900是形成颈部90b、肩部90d、躯体部90e的上下开放的筒构件。底构件901是形成底部90f的构件,插入并固定于主体构件900的下部。在主体构件900与底构件901之间夹有密封构件902,提高容器主体90内的气密性。

在底构件901的中心部设有凸部901c,在该凸部901c形成有轴孔901b。另外,在轴孔901b的周围形成有多个连通孔901a。连通孔901a是使容器主体90内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主要用于排出清洗容器主体90内时的废液以及残渣。

轴孔901b贯穿底构件901,在轴孔901b中插入栓构件903的轴903a。栓构件903从容器主体90的内侧对连通孔901a进行开闭。在栓构件903与底构件901的内侧面(上表面)之间设有密封构件904,在栓构件903关闭时提高容器主体90内的气密性。

在底构件901的外侧(下侧),在轴903a上装配螺旋弹簧905、圆筒状的弹簧支架906,进一步在轴903a的端部卡合e型卡簧907。螺旋弹簧905以及弹簧支架906被保持于底构件901与e型卡簧907之间,螺旋弹簧905对栓构件903朝关闭方向施力。在凸部901c设有密封构件908,密封构件908是用于将上部单元8a或者下部单元8c与底构件901之间维持为气密的构件。

盖单元91具备帽子状的基座构件911。基座构件911具有凸部911d、以及在关闭时与凸缘部90c重叠的帽檐部911c。在基座构件911设有与容器主体90中的栓构件903相同的开闭机构。具体来说,在基座构件911的中心部形成有轴孔911b,另外,在轴孔911b的周围形成有多个连通孔911a。连通孔911a是使容器主体90内与外部连通的贯通孔,主要用于热水朝向容器主体90内的注入与咖啡饮料的送出。

轴孔911b贯穿基座构件911,在轴孔911b插入栓构件913的轴913a。栓构件913从容器主体90的内侧对连通孔911a进行开闭。在栓构件913与基座构件911的内侧面之间设有密封构件914,在栓构件913关闭时提高容器主体90内的气密性。

在基座构件911的外侧(上侧),在轴913a上装配螺旋弹簧915、圆筒状的弹簧支架916,进一步在轴913a的端部卡合e型卡簧917。螺旋弹簧915以及弹簧支架916被保持在基座构件911与e型卡簧917之间,螺旋弹簧915对栓构件913朝关闭方向施力。在凸部911d设有密封构件918a、环形弹簧918b。密封构件918a是用于将上部单元8a或者下部单元8c与基座构件911之间维持为气密的构件。环形弹簧918b是用于在盖单元91打开时将盖单元91保持于上部单元8a的卡合构件。

在基座构件911的内侧(下侧)固定有固定构件919。固定构件919对过滤器910以及保持构件910a进行支承。过滤器910是用于分离咖啡饮料与研磨豆的残渣的过滤器,例如是金属过滤器。通过使用金属过滤器,能够向用户提供包含咖啡油的咖啡饮料。保持构件910a是抑制过滤器910的变形的多孔构件。密封构件919a被固定构件919支承。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固定构件919是弹性构件,固定构件919与密封构件919a在盖单元91关闭时提高盖单元91与容器主体90的气密性。

此外,通过使凸缘90c与帽檐部911c气密接触,也能够采用不使用密封构件919a的结构。

<4-3.上部单元以及下部单元>

参照图13以及图14对上部单元8a以及下部单元8c进行说明。图13是表示上部单元8a以及下部单元8b的一部分的结构的主视图,图14是沿着图13的i-i线的剖视图。

上部单元8a包含操作单元81a。操作单元81a进行盖单元91相对于容器主体90的开闭操作(升降)以及栓构件903及913的开闭操作。操作单元81a包含支承构件800、保持构件801、升降轴802以及探针803。

支承构件800被设为以相对于框架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固定。支承构件800包含对保持构件801进行收纳的收纳部800b。收纳部800b是向下方开口、且顶部被封闭的圆筒状的空间。支承构件800还具备使配管l3与收纳部800b内连通的连通部800a。从配管l3供给的热水、自来水以及气压经由连通部800a导入到收纳部800b内。

保持构件801是将盖单元91保持为装卸自如的构件。保持构件801包含供盖单元91的凸部911d或者底构件901的凸部901c插入的收纳部801b。收纳部801b是向下方开口、且顶部被封闭的圆筒状的空间。保持构件801还具备使收纳部800b与收纳部801b连通的连通部801a。从配管l3供给的热水、自来水以及气压经由连通部800a以及连通部801a被导入到收纳部801b内。保持构件801是在收纳部800b内被设为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的可动构件。在保持构件801形成对保持构件801与收纳部800b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801c,在保持构件801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00b内的气密性。

在收纳部801b内壁形成有朝径向内侧隆起的卡合部801d。通过对卡合部801d与盖单元91的环形弹簧918b进行卡合,将盖单元91保持于保持构件801。当作用使保持构件801与盖单元91沿上下方向分离的一定以上的力时,通过环形弹簧918b的弹性变形,卡合部801d与环形弹簧918的卡合被解除。由此,盖单元91与保持构件801分离。

升降轴802被设为其轴向成为上下方向。升降轴802沿上下方向贯穿支承构件800的顶部,并被设为相对于支承构件800沿上下升降自如。在支承构件800中的供升降轴802穿过的孔的部分设有密封构件800c,在升降轴802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00b内的气密性。

在升降轴802的下端部固定有保持构件801的顶部。通过升降轴802的升降使保持构件801沿上下方向滑动,能够进行保持构件801朝向凸部911d、凸部901c的装配与分离。另外,能够进行盖单元91相对于容器主体90的开闭。图15示出盖单元91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保持有盖单元91的保持构件801处于上升位置,被保持的盖单元91向容器主体90的上方分离。此外,图15省略了一部分的元件的图示。

在升降轴802的外周面形成有构成丝杠机构的螺纹802a。在该螺纹802a上螺接有螺母804b。上部单元8a具备马达804a,螺母804b通过马达804a的驱动力就地(没有沿上下移动)旋转。通过螺母804b的旋转使升降轴802升降。

升降轴802是在中心轴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轴,将探针803沿上下滑动自如地插入该贯通孔。探针803沿上下方向贯穿保持构件801的顶部,被设为相对于支承构件800以及保持构件801沿上下升降自如。在保持构件801的供探针803穿过的孔的部分设有密封构件801e,在探针803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01b内的气密性。

探针803与栓构件903的轴903a(以及栓构件913的轴913a)设置在同轴上。通过使探针803下降,将栓构件903的轴903a向下方按压,能够将栓构件903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此外,也能够不使用探针803而是利用朝向提取容器9供给的空气的气压、水的水压,按压栓构件903并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该情况下,将气压、水压设为比螺旋弹簧905的作用力高的压力即可。

图16表示栓构件903(以及栓构件913)的开闭方式。保持构件801处于下降位置,凸部911d插入到保持构件801。而且,可以理解为通过探针803(在图16中未图示)的下降使栓构件903能够位移至虚线所示的打开状态。在提取容器9上下反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栓构件913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此外,图16省略了一部分的元件的图示。

在探针803的外周面形成有构成丝杠机构的螺纹803a。在该螺纹803a上螺接有螺母805b。上部单元8a具备马达805a,螺母805b被设为通过马达805a的驱动力就地(没有沿上下移动)旋转。通过螺母805b的旋转使探针803升降。

下部单元8c包含操作单元81c。操作单元81c构成为将操作单元81a上下反转,进行栓构件903以及913的开闭操作。操作单元81c也可以构成为能够开闭盖单元91,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将操作单元81c应用于盖单元91的开闭。

以下,与操作单元81a的说明大致相同地对操作单元81c进行说明。操作单元81c包含支承构件810、保持构件811、升降轴812以及探针813。

支承构件810被设为以相对于框架的相对位置不发生变化的方式进行固定。支承构件810包含收纳保持构件811的收纳部810b。收纳部810b是向上方开口、且底部被封闭的圆筒状的空间。支承构件810还具备使切换单元10的切换阀10a与收纳部810b内连通的连通部810a。容器主体90内的咖啡饮料、自来水、研磨豆的残渣经由连通部810a导入到切换阀10a。

保持构件811包含供盖单元91的凸部911d或者底构件901的凸部901c插入的收纳部811b。收纳部811b是向上方开口、且底部被封闭的圆筒状的空间。保持构件811还具备使收纳部810b与收纳部811b连通的连通部811a。容器主体90内的咖啡饮料、自来水、研磨豆的残渣经由连通部810a以及811b导入到切换阀10a。保持构件811是在收纳部810b内被设为沿上下方向滑动自如的可动构件。在保持构件811形成对保持构件811与收纳部810b之间进行密封的密封构件811c,在保持构件811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10b内的气密性。

在收纳部811b内壁形成有朝径向内侧隆起的卡合部811d。通过对卡合部811d与盖单元91的环形弹簧918b进行卡合,将盖单元91保持于保持构件811。当作用使保持构件811与盖单元91沿上下方向分离的一定以上的力时,通过环形弹簧918b的弹性变形,卡合部811d与环形弹簧918b的卡合被解除。由此,盖单元91与保持构件811分离。

升降轴812被设为其轴向成为上下方向。升降轴812沿上下方向贯穿支承构件810的底部,并被设为相对于支承构件810沿上下升降自如。在支承构件810中的供升降轴812穿过的孔的部分设有密封构件810c,在升降轴812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10b内的气密性。

在升降轴812的下端部固定有保持构件811的底部。通过升降轴812的升降使保持构件811沿上下方向滑动,能够进行保持构件811朝向凸部901c、凸部911d的装配与分离。在升降轴812的外周面形成有构成丝杠机构的螺纹812a。在该螺纹812a上螺接有螺母814b。下部单元8c具备马达814a,螺母814b通过马达814a的驱动力就地(没有沿上下移动)旋转。通过螺母814b的旋转使升降轴812升降。

升降轴812是在中心轴具有贯通孔的管状的轴,将探针813沿上下滑动自如地插入该贯通孔。探针813沿上下方向贯穿保持构件811的底部,被设为相对于支承构件810以及保持构件811沿上下升降自如。在保持构件811的供探针813穿过的孔的部分设有密封构件811e,在探针813的滑动中也维持收纳部811b内的气密性。

探针813与栓构件913的轴913a(以及栓构件903的轴903a)设置在同轴上。通过使探针813上升,将栓构件913的轴913a向上方按压,能够将栓构件913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此外,也能够不使用探针813而是利用朝向提取容器9供给的空气的气压、水的水压,按压栓构件913并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该情况下,将气压、水压设为比螺旋弹簧915的作用力高的压力即可。例如存在如下的理想情况:用于蒸煮的液体(例如热水)的投入、用于清扫提取容器9的液体(例如净水、热水、洗涤剂)的投入中的至少一方或者双方并非预先打开液体的投入部(栓构件913、栓构件903)而使液体压入,而是为了满足用户的喜好、使经由透过部101的向用户的展示方式、液体的势头的程度与通常不同,将投入部(栓构件913、栓构件903)设为关闭或者比全开小的开放,利用投入的液体的水压使该投入部开放。例如存在瞬间使液体进入提取容器9内、向提取容器9的内壁部、提取对象(例如为烘焙咖啡的研磨豆)呈淋浴状落下来的情况。

图16表示栓构件913(以及栓构件903)的开闭方式。保持构件811处于上升位置,凸部901c插入到保持构件811。而且,可以理解为通过探针813(在图16中未图示)的上升使栓构件913能够位移至虚线所示的打开状态。在提取容器9上下反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栓构件903从关闭状态设为打开状态。

在探针813的外周面形成有构成丝杠机构的螺纹813a。在该螺纹813a上螺接有螺母815b。下部单元8c具备马达815a,螺母815b被设为通过马达815a的驱动力就地(没有沿上下移动)旋转。通过螺母815b的旋转使探针813升降。

<4-4.中部单元>

参照图10以及图17对中部单元8b进行说明。图17是中部单元8b的示意图。中部单元8b包含支承提取容器9的支承单元81b。支承单元81b在上述的臂构件820之外,还包含支承锁定机构821的单元主体81b’。

锁定机构821是将盖单元91相对于容器主体90维持为关闭状态的机构。锁定机构821包含沿上下夹持盖单元91的帽檐部911c与容器主体90的凸缘部90c的一对把持构件821a。一对把持构件821a具有夹住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且供其嵌合的c字型的截面,通过马达822的驱动力沿左右方向开闭。在一对把持构件821a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如在图17的圆圈图中由实线表示的那样,各把持构件821a沿上下夹住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而与它们嵌合,盖单元91相对于容器主体90被气密地锁定。在该锁定状态下,即使想要通过升降轴802使保持构件801上升而打开盖单元91,盖单元91也不会移动(锁定未被解除)。换句话说,将基于锁定机构821的锁定的力设定得比使用保持构件801来打开盖单元91的力强。由此,能够防止在异常时使盖单元91相对于容器主体90成为打开状态。

另外,在一对把持构件821a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如在图17的圆圈图中由虚线所示的那样,成为各把持构件821a从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分离的状态,盖单元91与容器主体90的锁定被解除。

此外,把持构件821a的c字型的截面在图例的情况下呈矩形(上边与下边平行),但也可以是在开口端侧截面积变窄的梯形。由此,能够将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更牢固地锁定。

在保持构件801的卡合部801d与盖单元91的环形弹簧918b处于卡合状态、并且保持构件801从下降位置向上升位置上升的情况下,在一对把持构件821a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使盖单元91从容器主体90分离。相反,在一对把持构件821a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解除卡合部801d与环形弹簧918b的卡合,仅使保持构件801上升。

中部单元8b还包含以马达823为驱动源而使臂构件820沿前后方向进行水平移动的机构。由此,被臂构件820支承的容器主体90能够在后侧的提取位置(状态st1)与前侧的豆投入位置(状态st2)之间移动。图18示出容器主体90的移动方式。在图18中,由实线表示的容器主体90的位置示出提取位置,由虚线表示的容器主体90的位置是豆投入位置。豆投入位置是向容器主体90投入研磨豆的位置,在分离了盖单元91的容器主体90的开口90a投入由研磨机5b研磨后的研磨豆。提取位置是容器主体90能够进行基于操作单元81a以及操作单元81c的操作的位置,且是与探针803、813位于同轴上的位置,并且是进行咖啡液的提取的位置。图10、图13~图16均示出容器主体90处于提取位置的情况。这样,通过在研磨豆的投入与咖啡液的提取以及水的供给时使容器主体90的位置不同,在咖啡液提取时产生的热气不易附着于作为研磨豆的供给部的研磨机5b的排出口51b,能够防止因热气的水分使研磨豆附着于排出口51b。

返回图17,中部单元8b还包含以马达824为驱动源使支承单元81b绕前后方向的轴825旋转的机构。由此,能够使容器主体90(提取容器9)的姿态从颈部90b位于上侧的正立姿态(状态st1)朝向颈部90b位于下侧的倒立姿态(状态st3)变化。图13示出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的状态。图19图示出转动提取容器9而使其姿态发生了变化的状态。在提取容器9的转动中,利用锁定机构821维持将盖单元91锁定于容器主体90的状态。在图19中由实线表示的提取容器9示出倒立姿态的状态,由虚线表示的提取容器9示出正立姿态与倒立姿态的中间的姿态(转动中途的姿态)。在正立姿态与倒立姿态中,将提取容器9上下反转。在倒立姿态下,凸部911d位于正立姿态中的凸部901c的位置。另外,在倒立姿态下,凸部901c位于正立姿态中的凸部911d的位置。因此,在倒立姿态下,能够使操作单元81a进行相对于栓构件903的开闭操作,并且能够使操作单元81c进行相对于栓构件913的开闭操作。

此外,也可以在把持构件821a具备把持部罩。该情况下,为了抑制旋转动作时的锁定机构821整体的旋转半径,也可以设为在旋转面的主视下切削把持部罩的外侧的形状。这样一来,能够防止与其他元件的干扰,并且保护锁定机构。

在图17的例子中,设为使臂构件820相对于单元主体81b’沿前后方向相对进退的机构,但也能够如图24的例子所示那样采用在单元主体81b’固定臂构件820的机构。在图24的例子中,通过以马达823为驱动源的机构使单元主体81b’沿前后方向进行水平移动。由此,臂构件820也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能够使容器主体90在提取位置与豆投入位置之间移动。

<5.动作控制例>

参照图20~图22对处理部11a执行的饮料制造装置1的控制处理例进行说明。图20示出与一次咖啡饮料制造动作相关的控制例。将制造指示前的饮料制造装置1的状态称作待机状态。待机状态中的各机构的状态如下所述。

提取装置3处于图10的状态。提取容器9呈正立姿态,并且位于提取位置。锁定机构821处于关闭状态,盖单元91关闭容器主体90的开口90a。保持构件801处于下降位置,并装配于凸部911d。保持构件811处于上升位置,并装配于凸部901c。栓构件903以及913处于关闭状态。切换阀10a使操作单元81c的连通部810a与废弃罐t连通。待机状态不限于图10的状态,例如也可以是,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并且位于提取位置,锁定机构821处于打开状态,盖单元91使容器主体90的开口90a开放。

在待机状态中,当产生咖啡饮料的制造指示时,执行图20的处理。在步骤s1中执行预热处理。该处理是向容器主体90内注入热水对容器主体90预先加热的处理。首先,将栓构件903以及913设为打开状态。由此,配管l3、提取容器9、废弃罐t成为连通状态。

在开放规定时间(例如1500ms)之后关闭电磁阀72i。由此,从水罐72向提取容器9内注入热水。接下来,在开放规定时间(例如500ms)之后关闭电磁阀73b。由此,提取容器9内的空气被加压,促进热水朝向废弃罐t排出。通过以上的处理,提取容器9的内部以及配管l2被预热,能够在后续的咖啡饮料的制造中减轻热水变凉的程度。

另外,在该预热处理中向提取容器9内注入热水时,热水通过过滤器910。即使在上次的咖啡饮料的制造中使用的研磨豆的残渣、因咖啡液的提取而产生的油附着于过滤器910,也可对其进行冲洗并将其排出。

在步骤s2中进行研磨处理。在此,粉碎烘焙咖啡豆,并将该研磨豆投入容器主体90。首先,将锁定机构821设为打开状态,使保持构件801上升至上升位置。盖单元91被保持构件801保持,与保持构件801一并上升。其结果是,盖单元91从容器主体90分离。使保持构件811下降至下降位置。将容器主体90移动到豆投入位置。接下来,使存积装置4以及粉碎装置5工作。由此,从存积装置4向研磨机5a供给一杯量的烘焙咖啡豆。利用研磨机5a以及5b分两阶段来研磨烘焙咖啡豆,并且利用分离装置6来分离杂质。将研磨豆投入到容器主体90。

使容器主体90返回提取位置。将保持构件801下降至下降位置而向容器主体90装配盖单元91。将锁定机构821设为关闭状态,将盖单元91与容器主体90气密地锁定。使保持构件811上升至上升位置。将栓构件903、913中的栓构件903设为打开状态,将栓构件913设为关闭状态。

在步骤s3中进行提取处理。在此,从容器主体90内的研磨豆提取咖啡液。图21是步骤s3的提取处理的流程图。

为了在步骤s11中蒸煮提取容器9内的研磨豆,将小于一杯量的热水注入提取容器9。在此,将电磁阀72i开放规定时间(例如500ms)之后关闭。由此,从水罐72向提取容器9内注入热水。之后,待机规定时间(例如5000ms)而结束步骤s11的处理。能够通过该处理来蒸煮研磨豆。此外,该处理之后的提取容器9内的压力以及温度略微上升,但与处理之前没有较大差异。

通过蒸煮研磨豆,使研磨豆所包含的二氧化碳气体释放出,能够提高之后的提取效果。为了蒸煮研磨豆整体,蒸煮用的热水优选为相对于研磨豆均等施加的量。因此,在将蒸煮用的热水注入到提取容器9内时,也可以暂时开放电磁阀72h,一边对水罐72进行减压一边注入。这样一来,能够减弱蒸煮用的热水的势头,相对于豆尽可能均等地供给热水,能够提高蒸煮的效果。此外,蒸煮时的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也可以通过比后述的之后的浸渍式的提取时(s14)的气压低的气压(热水不沸腾的气压)来进行。由此,能够促进二氧化碳气体的释放。在使研磨豆与液体(例如热水)接触时,针对例如在蒸煮时、浸渍时等从该研磨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在蒸煮之后暂时对释放阀73c进行开阀而向大气释放,也可以不释放而在之后的将研磨豆浸渍于液体(例如热水)时也添加该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浸渍。例如,在饮料制造装置1的情况下,以2气压(以绝对压计为3气压)或者0气压(以绝对压计为1气压)进行研磨豆的蒸煮,之后以2气压(以绝对压计为3气压)将一杯量的液体(例如热水)注入提取容器9,以4气压(以绝对压计为5气压)进行浸渍,以大气压(0气压(以绝对压计为1气压))使其暴沸,在使提取容器9旋转之后,一边向提取容器9内给予0.7气压(以绝对压计为1.7气压)的压力一边进行浸渍、朝向提取容器9外的送出,但也可以进一步加上从研磨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研磨豆的蒸煮、浸渍、送出,也可以在执行蒸煮之前将二氧化碳气体从大气释放出之后进行蒸煮、在4气压的浸渍之前将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释放出、在该4气压之前的2气压的浸渍之前将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释放出、在该4气压之后的0.7气压的浸渍、送出之前将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释放出。也可以校正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蒸煮、校正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4气压的浸渍(例如以4气压+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浸渍)、校正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4气压之前的2气压的浸渍(例如以2气压+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浸渍)、校正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4气压之后的0.7气压的浸渍(例如以0.7气压+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浸渍)。

此外,也可以通过设定来选择有无蒸煮。在不进行蒸煮的情况下,注水一次即可,因此有效地缩短直至咖啡饮料制造结束的时间。

在步骤s12中,将剩余量的热水朝提取容器9注入,以使一杯量的热水收纳于提取容器9。在此,在电磁阀72i开放规定时间(例如7000ms)之后将其关闭。由此,从水罐72向提取容器9内注入热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电磁阀72i的开放时间来管理热水的量,也可以通过利用流量计的测定、其他方法的计量来管理注入热水量。

能够通过步骤s12的处理将提取容器9内设为在1气压下超过摄氏100度的温度(例如摄氏110度左右)的状态。接下来,通过步骤s13对提取容器9内进行加压。在此,在电磁阀73b开放规定时间(例如1000ms)之后将其关闭,将提取容器9内加压至热水不沸腾的气压(例如4气压左右(以表压计为3气压左右))。之后,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

接下来,将该状态维持规定时间(例如7000ms)进行浸渍式的咖啡液提取(步骤s14)。由此,进行高温高压下的基于浸渍式的咖啡液的提取。在高温高压下的浸渍式的提取中,预料到以下的效果。第一,通过设为高压,热水容易浸透研磨豆的内部,能够促进咖啡液的提取。第二,通过设为高温,促进咖啡液的提取。第三,通过设为高温,降低研磨豆所包含的油的粘性,促进油的提取。由此,能够制造香味浓的咖啡饮料。此外,存在有在高温下提取咖啡液时容易产生涩味这样的见解,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分离装置6中除去了成为涩味的源头的壳体等杂质。因此,即便在高温下提取咖啡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涩味。

热水(高温水)的温度只要超过摄氏100度即可,但更高温的情况对于咖啡液的提取而言是有利的。另一方面,为了提高热水的温度,通常导致成本上升。因而,热水的温度例如可以为摄氏105度以上、摄氏110度以上或者摄氏115度以上,并且例如为摄氏130度以下、或者摄氏120度以下。气压只要是使热水不沸腾的气压即可。

在步骤s15中对提取容器9内进行减压。在此,将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切换为使热水沸腾的气压。具体来说,将栓构件913设为打开状态,在电磁阀73c开放规定时间(例如1000ms)之后将其关闭。将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之后,将栓构件913再次设为关闭状态。

将提取容器9内急剧减压至比沸点压低的气压,提取容器9内的热水一下子沸腾。提取容器9内的热水、研磨豆在提取容器9内爆发性飞散。由此,能够使热水均匀地沸腾。另外,能够促进研磨豆的细胞壁的破坏,能够进一步促进之后的咖啡液的提取。另外,由于通过该沸腾也能够搅拌研磨豆与热水,因此能够促进咖啡液的提取。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高咖啡液的提取效率。通过对释放阀(73c)进行开阀,使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急减压。急减压是指,例如可以是以产生暴沸状态或接近暴沸的状态中的一方的速度进行减压,具体来说,可以是以使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下降至不足蒸气压(也可以设为饱和水蒸气压、平衡蒸气压等。)的压力那样的速度进行减压、以使提取容器9内的液体(例如热水或热水与咖啡液的混合物)在超过沸点的温度下突然沸腾那样的速度进行减压。通过暴沸(例如未沸腾的液体(例如热水)在超过沸点的温度下突然沸腾的现象等),也可以进行研磨豆的细胞的破坏、研磨豆与热水的搅拌。

在步骤s16中使提取容器9从正立姿态朝向倒立姿态反转。在此,将保持构件801移动到上升位置,将保持构件811移动到下降位置。然后,使支承单元81b旋转。之后,使保持构件801返回下降位置,使保持构件811返回上升位置。图23示出反转的前后的提取容器内9的状态。该图左侧表示正立姿态的提取容器9,该图右侧表示倒立姿态的提取容器9。颈部90b、包含过滤器910的盖单元91位于下侧。从正立姿态朝向倒立姿态的反转不限于通过进行伴随提取容器9的旋转的动作而使提取容器9旋转180度,也可以是旋转不足180度的某一角度(例如170度)、旋转超过180度的某一角度(例如为190度)。也可以设为使提取容器9旋转至超过正负90度的角度即可。例如,正立姿态、倒立姿态可以是,针对提取容器9的构成开口90a的某一部位与提取容器9的不构成开口90a的部位中的最远离该某一部位的部位,正立姿态是指,与该远离部位相比而该某一部位位于较高位置的姿态,倒立姿态是指,与该远离部位相比而该某一部位位于较低位置的姿态,也可以是,正立姿态是指在与该远离部位相比而该某一部位位于较高位置的状态下静止的姿态,倒立姿态是指在与该远离部位相比而该某一部位位于较低位置的状态下静止的姿态。另外,可以在从正立姿态朝向倒立姿态的旋转时360度旋转规定的次数(例如一次、多次等)等在从正立姿态至倒立姿态的姿态变化之间进行任意的动作,也可以并非单纯的旋转而是使获取正立姿态的提取容器9的位置与获取倒立姿态的提取容器9的位置在前后上下左右上为不同位置。

在步骤s17中进行透过式的咖啡液提取,向杯子c送出咖啡饮料。在此,对切换阀10a进行切换而使注入部10c与操作单元81c的通路部810a连通。另外,将栓构件903、913均设为打开状态。另外,将电磁阀73b开放规定时间(例如10000ms),将提取容器9内设为规定气压(例如1.7气压(以表压计为0.7气压))。在提取容器9内,将咖啡液融入热水而成的咖啡饮料透过过滤器910而向杯子c送出。过滤器910限制研磨豆的残渣漏出。通过同时采用步骤s14中的浸渍式的提取与步骤s17中的透过式的提取,能够提高咖啡液的提取效率。通过以上使提取处理结束。在此,示出了在透过式的咖啡液提取之前不使基于该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向大气释放的例子,但优选在透过式的咖啡液提取之前,对释放阀73c进行开阀而将从提取容器9内的研磨豆释放出的二氧化碳气体向大气释放,由此对基于该二氧化碳气体的压力进行大气释放。

此外,在步骤s17中的透过式的咖啡液提取时,也可以仅将栓构件903设为打开状态,暂时向大气压开放。这样一来,能够降低通过在浸渍式提取的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而上升的提取容器9内的气压。也可以在进行该动作之后,将栓构件913设为打开状态,使电磁阀73b开放而提取咖啡液。

提取处理的结束判断也可以通过提取处理中的提取容器9的内部的压力变化来判断。例如,为了维持1.7气压而在低于1.7气压的情况下通过电磁阀73b的开闭进行加压,也可以在从加压至下次加压为止的时间的间隔从送出开始时成为一半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送出结束,结束提取处理。另外,也可以通过每单位时间的加压次数增加来进行判断。

在此,参照图23对步骤s16的反转动作与步骤s17的透过式的咖啡液提取的关系进行说明。在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的状态下,研磨豆从躯体部90e遍布到达底部90f地进行堆积。另一方面,在提取容器9处于倒立姿态的状态下,研磨豆从肩部90d遍布到达颈部90b地进行堆积。躯体部90e的截面积sc11比颈部90b的截面积sc12大,倒立姿态下的研磨豆的堆积厚度h2比正立姿态下的堆积厚度h1厚。换句话说,研磨豆在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的状态下相对较薄、较宽地堆积,在倒立姿态的状态下相对较厚、较窄地堆积。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步骤s14的浸渍式提取在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的状态下进行,因此能够使热水与研磨豆大范围地接触,能够提高咖啡液的提取效率。但是,该情况下,存在热水与研磨豆局部地接触的趋势。另一方面,步骤s17的透过式提取在提取容器9处于倒立姿态的状态下进行,因此热水一边与更多的研磨豆接触一边通过堆积的研磨豆。热水进一步无遗漏地与研磨豆接触,能够进一步提高咖啡液的提取效率。

在开口90a侧减小提取容器9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时,也可以通过成为直至开口90a逐渐紧缩(连续地倾斜)的形状的方式形成颈部90b,但优选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将颈部90b的截面积成为恒定的位置沿上下方向确保一定的长度。这样一来,能够使在研磨豆的每单位体积透过的热水的量接近均匀,能够防止过度提取,并且提高基于透过式的提取的效率。另外,提取容器9的截面形状不限于圆筒形状,也可以是方筒形状等,但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设为圆筒形状能够更均匀地提取咖啡液。

另外,在反转提取容器9时对热水与研磨豆进行搅拌,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咖啡液的提取效率。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肩部90d形成于躯体部90e与颈部90b之间,因此在反转时,能够使研磨豆从躯体部90e向颈部90b顺畅地移动。

此外,也可以在减压后,以提取容器9内的搅拌为目的而进行摇动提取容器9的动作。具体来说,例如,也可以重复多次在30度的范围内倾斜提取容器9的姿态并使其返回的动作。该摇动动作可以在提取容器9的反转前进行,也可以在反转后进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减压前通过步骤s14进行浸渍式的提取,但也可以在减压后进行浸渍式的提取,该情况下,可以删除步骤s14的处理,也可以进行步骤s14的处理,在减压的前后进行浸渍式的提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步骤s15的减压的方法,将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与压力比提取容器9内的压力低(大气压以上或大气压以下)的容器导通的方式等任意方式。但是,本实施方式的方式在之后的提取中的温度、送出的咖啡饮料的温度、减压的难易度、减压幅度的方面上是有利的。当然,也可以通过调整释放阀73c的开放时间,使减压后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高的某一压力(例如1.1气压等)。也可以使减压后的压力成为比大气压低的某一压力(例如0.9气压等)。当然,也可以使减压后的压力成为大气压。

另外,为了将提取容器9内设为高温高压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高温高压的热水注入提取容器内的方式,但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向提取容器9内注入水或者温度比期望的温度低的热水之后进行加压、加热的方式。

返回图20,在步骤s3的提取处理之后,进行步骤s4的排出处理。在此,进行与提取容器9内的清扫相关的处理。图22是其流程图。

在步骤s21中使提取容器9从倒立姿态朝向正立姿态反转。在此,首先,将栓构件903、913设为关闭状态。使保持构件801向上升位置移动,使保持构件811向下降位置移动。然后,使支承单元81b旋转。颈部90b、包含过滤器910的盖单元91位于上侧。之后,使保持构件801返回下降位置,使保持构件811返回上升位置。无需卸下过滤器910就能够进行提取容器9内的清扫。另外,通过提取容器9的反转时的振动或者反转结束时的冲击,能够促进附着于过滤器910的研磨豆的残渣从过滤器910分离并落下。

在步骤s22中,将栓构件913设为打开状态。将电磁阀73f开放规定时间(例如2500ms)后使其关闭。由此,将自来水(净水)注入到提取容器9内。在清扫中也能够使用水罐72的热水,当消耗热水时,咖啡饮料的连续制造性能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自来水(净水)。但是,也可以在清扫中使用水罐72的热水、从未图示的洗涤剂罐送出的洗涤剂。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过滤器910侧的端部附近(颈部90b)存在截面外形成为恒定的位置。因此,在将扫除用的水注入提取容器9内时水能够沿着提取容器9的壁面流动,能够提高扫除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在步骤s22的注水之前或者步骤s21的反转之前使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规定时间(例如500ms等)。能够对提取容器9内的残余压力进行泄压,能够顺畅地进行步骤s22的注水。

这样,在将提取容器9内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提取容器9内以表压计为0气压。因此,在注水时,存在因水压使栓构件913自动地成为打开状态的情况。在该情况下,不需要将栓构件913设为打开状态的处理。在因水压将栓构件913设为打开状态的情况下,通过将栓构件913恢复为关闭状态的力与水压的平衡,水容易向提取容器9的内壁面等传递并流动,容易向提取容器9的内部整体供给水。

在步骤s23中,将栓构件903设为打开状态。切换阀10a使操作单元81c的连通部810a与废弃罐t连通。由此,配管l3、提取容器9、废弃罐t成为连通状态。将电磁阀73b开放规定时间(例如1000ms)后使其关闭。由此,提取容器9内被加压,将提取容器9内的水与研磨豆的残渣一并朝向废弃罐t排出。之后,将栓构件903、913设为关闭状态而结束处理。

清扫所使用的水从与咖啡饮料的送出用的连通孔911a不同的连通孔901a被送出,因此能够防止连通孔911a被污染。

此外,连通孔901a也可以比连通孔911a大,由此容易排出残渣等。另外,提取容器9内的加压也可以在步骤s22的注水的中途开始。由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步骤s23中的水、残渣的排出。提取容器9内的加压例如通过一下子加压到5气压(以表压计为4气压)左右,能够势头较猛地更好排出残渣,并且,在提取容器9内水花飞舞,向提取容器9内的各个角落供给水,能够提高内部整体的清洗能力。

另外,也可以在步骤s23的处理结束后不将栓构件903、913设为关闭状态,而是保持打开状态。

通过以上,结束一次咖啡饮料制造处理。以下,以制造指示为单位而重复同样的处理。一次咖啡饮料的制造所需的时间例如为60秒~90秒左右。

<第二实施方式>

对关于提取容器9的清扫的其他处理例进行说明。

<排出处理>

在图22所示例的排出处理中,仅进行一次步骤s22以及步骤s23的注水、水以及残渣的排出,但也可以进行多次。由此,能够将提取容器9内维持为更加清洁。图25是表示替代图22的排出处理的排出处理例的流程图。

图25的步骤s21~s23的处理与图22的步骤s21~s23的处理相同。在步骤s23的处理之后,在步骤s24中判断规定次数的清扫是否结束。规定次数例如是指两次。在未完成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22,再次执行步骤s22以及步骤s23的处理。在完成的情况下结束一次排出处理。

此外,在重复步骤s22以及步骤s23的处理时,也可以变更水的量、加压的程度或者时机。

另外,也可以在步骤s22的注水时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该情况下,也可以在提取容器9内存积水而将栓构件913也设为关闭状态,进行一次或者多次提取容器9的反转动作。由此,能够提高提取容器9内的清洗效果。此外,也可以如图25的例子那样在多次进行步骤s22的注水处理的情况下,在第二次以下的注水处理中进行这样的提取容器9的反转动作。这是因为,初次残存于提取容器9内的残渣的量较多,避免容器内的该残渣的飞散。

<再清扫处理>

也可以在咖啡液的提取后以外的时机,进行提取容器9的清扫。例如,能够在待机状态下进行。或者,能够在用户从操作单元12指示的情况下进行。将像这样在紧接咖啡液提取之后以外的时机下进行的提取容器9的清扫处理称作再清扫处理。图26是表示再清扫处理的例子的流程图。

在步骤s31中进行注水处理。该处理是与步骤s22同样的处理。在步骤s32中进行由步骤s31注入的水的排水。该排水是与步骤s23同样的处理。通过以上,结束一单位的处理。

此外,也可以在步骤s31的注水时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也可以在图22、图25的排出处理的情况下,在注水时不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仅在图26的再清扫处理的情况下在注水时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或者,在图22、图25的排出处理的情况下,也在注水时将栓构件903设为关闭状态,但在排出处理的情况与再清扫处理的情况下使注水量不同。进一步,注水量也能够由用户从操作单元12指示。

另外,基本上在提取容器9处于正立姿态的情况下执行再清扫处理,但也可以使提取容器9反转而设为倒立姿态来执行。

另外,也可以是,当从咖啡饮料的制造起经过一定时间时,自动进行使用水罐72的热水的再清洗的处理。通过进行该动作,能够冲洗在流路内冷却凝固的咖啡液的油成分等。

<第三实施方式>

对豆处理装置2以及提取装置3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或者功能共通的结构,标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以不同结构或者功能为中心进行说明。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在豆处理装置2的下侧配置提取装置3,基本构造共通。豆处理装置2包含存积装置4与粉碎装置5。粉碎装置5包含粗粒用的研磨机5a、细粒用的研磨机5b以及在它们之间将杂质从研磨豆分离的分离装置6。

分离装置6的形成单元6b与研磨机5b之间被从后方朝向前方且向斜下方延伸的输送管500连接。将由分离装置6除去杂质后的研磨豆穿过输送管500朝向研磨机5b供给(实际上自然落下)。

在研磨机5b设有喷嘴类型的送出管501。将由研磨机5b细粒化的研磨豆穿过送出管501排出。送出管501配置为在容器主体90位于豆投入位置的情况下其出口正好位于容器主体90的开口90a的上方。图27的方式为,容器主体90位于提取位置,送出管501的出口位于容器主体90的前方且是稍靠上方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提取位置中的容器主体90位于从研磨机5b的正下方沿横向偏移的位置。因此,使送出管501弯曲,朝向从研磨机5b的正下方偏移的位置送出研磨豆。

在主体部53设有调整研磨豆的粒度的齿轮53b’。齿轮53b’由未图示的粒度调整机构操作。

<吸引单元>

参照图27与图28对吸引单元6a的结构进行说明。图28是吸引单元6a的垂直剖视图。本实施方式的吸引单元6a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吸引单元6a同样地是离心分离方式的机构。基本动作也是同样的。即,通过送风单元60a将回收容器60b内的空气朝向上方排气。由此,使来自形成单元6b的包含杂质的空气经由连接部61c在排气筒61b的周围回旋,杂质d在其重量的作用下向回收容器60b落下。当空气在排气筒61b的周围回旋时,通过翅片61d加速空气的回旋与杂质d的分离。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回收容器60b的下部62包含上侧的弯曲部62a与下侧的回收部62b,它们以能够分离的方式卡合。弯曲部62a是在从上部61朝向下方延伸突出之后朝向前侧弯曲的圆筒体。

回收部62b是不弯曲的笔直的有底的圆筒体,且与弯曲部62a的下端嵌合。因此,回收部62b被安装为从后方朝向前方且向斜下侧倾斜。杂质d集中于回收部62b的一部分(堆积于底部)。在废弃杂质d的情况下,将回收部62b从弯曲部62a卸下。此时,由于将回收部62b朝向前方下方拉拔即可,因此用户容易从装置正面进行回收部62b的拆卸作业。

为了离心分离,回收容器60b的上部61优选沿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设置弯曲部62a,能够兼具离心分离性能与回收部62b的装卸容易性。

回收容器60b的下部62也可以具有能够供从外部对内部进行视觉辨认的透过部。或者,也可以将弯曲部62a设为非透过性的构件,仅将回收部62b设为具有透过性的构件。在任意的情况下用户均能够通过目视观察来确认杂质d的堆积量。

<中部单元>

参照图27、图29以及图30对中部单元8b的结构、尤其是使容器主体90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结构等进行说明。图29是中部单元8b所具备的水平移动机构的局部立体图,图30是臂构件820的局部立体图。

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臂构件820包含保持构件820a、以及沿左右分离的一对轴构件820b。一对轴构件820b被单元主体81b’引导为前后移动自如,并且被单元主体81b’支承。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轴构件820b的数量设为两根,但也可以是一根,也可以是三根以上。

在一对轴构件820b的后端部分别设有齿条820c。该齿条820c供通过马达823(图17)驱动的小齿轮啮合,通过小齿轮的旋转使臂构件820沿前后方向移动。移动范围能够通过使齿条820c的前后端不与其他结构(例如单元主体81b’的前侧的圆板部等)发生干扰来限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齿条-小齿轮机构使臂构件820水平移动,但也可以使用滚珠丝杠机构等其他的驱动机构。

保持构件820a固定于一对轴构件820b的前端部。保持构件820a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是树脂等的弹性构件,通过其弹性力来保持容器主体90。容器主体90相对于保持构件820a的装卸通过手动操作来进行,通过在保持构件820a中朝向前后方向后方按压容器主体90,由此将容器主体90装配于保持构件820a。另外,通过将容器主体90从保持构件820a朝向前后方向前侧拉拔,能够将容器主体90从保持构件820a分离。

保持构件820a构成一体包含底部bp、左右的侧部sp、上部up以及左右的卡定部ep的环状的框体。通过将保持构件820a设为环状的框体,能够允许其弹性变形,并且整体上确保高强度。

底部bp在俯视下具有前侧打开的c字型,容器主体90搭载在底部bp上。左右的侧部sp配置为从底部bp的后侧的左右的端部向上方延伸,并固定于一对轴构件820b的前端部。在保持有容器主体90的状态下,左右的侧部sp位于比容器主体90的正中间靠后侧。上部up形成为连接左右的侧部sp的上端部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方具有凸型的拱形。在保持有容器主体90的状态下,上部up位于容器主体90的后侧,并且拱形部分与肩部90d略微重叠。由此,抑制容器主体90意外朝向上方位移。

左右的卡定部ep从左右的侧部sp的上端部向前方且是上方延伸,并且略微朝向内侧。在保持有容器主体90的状态下,左右的卡定部ep位于从容器主体90的侧方横跨至前侧的范围内,其前端部从前侧挤压颈部90b。由此,抑制容器主体90从保持构件820a朝前侧脱落。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保持构件820a构成为,在保持有容器主体90的状态下,容易从正面对容器主体90的前侧进行视觉辨认,用户容易确认容器主体90的动作。另外,在构成为容器主体90的整体或者一部分具有透过部的情况下,容易从正面观察其内部,容易对咖啡液的提取状况进行视觉辨认。

在单元主体81b’的后方侧设有滚子rl。滚子rl在单元主体81b’旋转时在设于主体框架的圆形的缘部上滑动。滚子rl也可以沿着单元主体81b’的圆周以120度为单位设置三个、或者以90度为单位设置四个。即便单元主体81b’为任意的旋转角度,该滚子rl中的至少一者也借助主体框架的圆形的缘部来支承其重量。从滚子rl至保持构件820a的距离比与在单元主体81b’的后方被支承的部分相距的距离短,也能够减轻上下方向的挠曲。

<存积装置>

<罐子及其装卸构造(第一例)>

参照图27与图31~图34对存积装置4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罐子40构成为在保持架单元43上装卸自如的盒子。由此,例如能够容易且迅速地进行烘焙咖啡豆的种类的更换。图31是罐子40的分解立体图,图32是罐子40的筒部的剖视图,图33是罐子40的构成元件的动作说明图,图34是装配状态下的罐子40周边的垂直剖视图。

保持架单元43包含多个装配部44。在一个装配部44上装卸自如地装配一个罐子40。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保持架单元43包含三个装配部44。因而,能够同时装配三个罐子40。在区别三个罐子40的情况下,称作罐子40a、40b、40c。

本实施方式的罐子40是收纳烘焙咖啡豆的细长的中空的豆容器。罐子40包含筒部401、盖部402、连接部403、密封件404、出口形成部405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的各构件。

筒部401具有两端部开放的圆筒形状,划定烘焙咖啡豆的收纳空间。筒部401的两端部均构成能够供烘焙咖啡豆进行出入的口。筒部401的盖部402侧的端部的口是在从罐子40朝向饮料制造装置1内(朝向输送设备41)移动烘焙咖啡豆时烘焙咖啡豆不通过的口,且是在开放盖部402而补充烘焙咖啡豆的情况下供烘焙咖啡豆通过的口。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筒部401由具有透过性的构件形成。由此,能够从外部对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余量进行视觉辨认。在筒状部401的周壁,与其轴向平行地延伸设置有标尺sc。在标尺sc形成有成为烘焙咖啡豆的余量的基准的刻度。如图32的剖视图所示,标尺sc也作为对形成筒部401的板状材料的端部进行连接的连接部分而发挥功能。

在筒部401的一方端部经由环状的密封件404嵌合圆筒形状的连接部403。密封件404对连接部403的凸缘部与筒部401的端缘之间进行密封,也可以省略。在连接部403的内周面形成有阴螺纹。盖部402形成与该阴螺纹螺纹接合的阳螺纹,相对于连接部403装卸自如。因而,在如图27所示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也能够转动并卸下盖部402而补充烘焙咖啡豆。

盖部402具有半球的壳形状,封闭筒部401的一方端部。在盖部402的外周面沿周向形成有多个凹部,用户容易用手指转动盖部402。

出口形成部405通过粘结等固定于筒部401的另一方端部。出口形成部405是向上方开放的杯子状的构件,在其周壁形成有出口405a。出口405a是能够进行烘焙咖啡豆的出入的口,收纳于筒部401的烘焙咖啡豆能够从出口405a朝外部排出。换句话说,出口405a是在烘焙咖啡豆从罐子40朝向饮料制造装置1内(朝向输送设备41)移动时供烘焙咖啡豆通过的口,且是朝向粉碎装置5的豆供给用的口。

在出口形成部405还形成突起部405b,穿过筒部401的开口部401a向筒部401的周壁的外侧突出。在突起部405b标注有表示罐子40相对于装配部44的装配方向的标识。

在出口形成部405还形成有从突起部405b向下方延伸的检测片405c,检测片405c也穿过开口部401a向筒部401的周壁的外侧突出。检测片405c用于检测罐子40有无相对于装配部44装配。

在出口形成部405的底部设有螺旋弹簧407。另外,在出口形成部405的底部组装固定构件406。图31表示在出口形成部405组装有固定构件406的状态,但实际上,在向出口形成部405装配出口开闭部408之后,利用出口形成部405与固定构件406夹住出口开闭部408,向出口形成部405组装固定构件406。

出口开闭部408是接受出口形成部405的向上方开放的杯子状的构件,构成对出口405a进行开闭的盖机构或者盖构件。在出口开闭部408的周壁形成有开口部408a。当开口部408a与出口405a重叠时,出口405a成为打开状态,当出口开闭部408的周壁与出口405a重叠时,出口405a成为关闭状态。换句话说,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能够旋转地装配于出口形成部405。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出口开闭部408由后述的装配部44侧的机构操作,对出口405a进行开闭。

在出口开闭部408的底部设有朝下方突出的筒部408b,该筒部408b的内侧的空间408b’形成供螺旋弹簧407配置的凹部。上述的固定构件406插通筒部408b而组装于出口形成部405。螺旋弹簧407沿使出口开闭部408远离出口形成部405的方向始终对出口开闭部408进行施力。

在筒部408b的周围形成突起408c,在其下侧形成有供形成于固定构件406的爪部406a卡合的缺口408d。

参照图33对出口开闭部408的旋转限制状态以及旋转允许状态进行说明。图33示出将出口形成部405、出口开闭部408以及固定构件406组装起来的状态。

状态st11示出罐子40未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出口形成部405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等的图。在缺口408d卡合爪部406a,限制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旋转。出口405a处于关闭状态。通过螺旋弹簧407的施力,如箭头所示沿远离出口开闭部408的方向对出口形成部405进行施力。由此,有力维持缺口408d与爪部406a的卡合。这样,缺口408d与爪部406a作为在罐子40未装配于装配部44的情况下限制出口开闭部408打开出口405a的限制机构而发挥功能。

状态st12示出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出口形成部405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等的图。在装配部44设有与出口开闭部408抵接的抵接部(后述的闸门部443),通过罐子40相对于装配部44的装配,使出口开闭部408克服螺旋弹簧407的施力,如箭头所示使出口开闭部408向出口开闭部408侧相对位移。

由此,缺口408d与爪部406a分离,两者的卡合被解除。允许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旋转。在图33的状态st12下,出口405a处于关闭状态,但能够通过使出口开闭部408旋转而将出口405a设为打开状态。

图34是也包含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的其周边构造的垂直剖视图。装配部44包含供罐子40的端部插入的杯子状的主体部441。主体部441的前侧向上方开口,在此收纳罐子40的筒部401的端部、出口形成部405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其后侧形成为格子状(肋状)。

在主体部441的周壁的端缘形成有供突起部405b卡合的槽441a。与该槽441a邻接地配置有检测检测片405c的传感器441b。传感器441b例如是光断续器,当传感器441b检测到检测片405c时,处理部11a识别为装配有罐子40。当传感器441b未检测到检测片405c时,处理部11a识别为未装配有罐子40。

在主体部441的周壁还形成有接受来自罐子40的烘焙咖啡豆的接受部44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接受部442是与输送设备41的内部连通的开口。从罐子40的出口405a排出的烘焙咖啡豆穿过接受部442导向输送设备41。

在主体部441内设有与出口开闭部408的外形贴合的具有杯子形状的构件、即闸门部443。闸门部443在主体部441内被支承为绕罐子40的中心轴线旋转自如,对接受部442进行开闭。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主体部441的周壁沿周向配置有多个滚子441d(参照图27)。在主体部441的周壁形成有使滚子441d向内部露出的开口。滚子441d被支承为绕与罐子40的径向平行的轴旋转自如。闸门部443的外周面在主体部441的内部与多个滚子441d抵接,被支承为旋转自如。

在未装配罐子40的情况下,闸门部443封闭接受部442而防止异物侵入输送设备41内。图34表示闸门部443封闭接受部442的状态。在装配有罐子40之后,通过马达41a的驱动使闸门部443旋转,能够开放接受部442。

闸门部443安装于旋转构件444。旋转构件444对出口开闭部408进行操作使其旋转,对出口405a进行开闭。旋转构件444连结于驱动轴445。驱动轴445配置为在装配有罐子40的情况下与其中心轴线位于同轴上,成为将马达41a的驱动力朝向旋转构件444传递的要素之一。旋转构件444是向前方侧上方开口的圆筒状的构件。在旋转构件444的周壁的端缘形成有槽444a,在该槽444a卡合出口开闭部408的突起408c。通过该卡合,当使旋转构件444旋转时,出口开闭部408也旋转,对出口405a进行开闭。图34表示出口开闭部408将出口405a设为关闭状态的状态。

通过以上的结构,能够通过旋转构件444的旋转,在闸门部443封闭接受部442、并且出口开闭部408将出口405a设为关闭状态的状态(图34的状态。称作封闭状态。)、以及闸门部443开放接受部442、并且出口开闭部408将出口405a设为打开状态的状态(将烘焙咖啡豆向装置内供给的状态。称作开放状态。)之间切换存积装置4的状态。能够通过由未图示的传感器检测闸门部443的旋转位置,利用处理部11a识别这些状态(反馈控制)。作为其他例子,也可以使用步进马达来作为马达41a,通过其控制量(步进数)来进行存积装置4的状态的识别与切换(开环控制)。

在驱动轴445设有伞齿轮445a,伞齿轮445a与设于驱动轴46的伞齿轮445b啮合。

驱动轴46设有与设于马达41a的输出轴的小齿轮45a啮合的齿轮45b,通过马达41a的驱动进行旋转。在驱动轴46与伞齿轮445b之间夹有单向离合器445c。单向离合器445c仅将驱动轴446的一方方向的旋转向伞齿轮445b传递。换句话说,在马达41a沿一方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将马达41a的驱动力按照伞齿轮445b、伞齿轮445a、驱动轴445的路线向旋转构件444传递,但在马达41a沿与其相反的另一方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不进行传递。

输送设备41是对来自罐子40的烘焙咖啡豆进行输送的输送机构。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输送设备41设于装配部44侧而不是罐子40侧。换句话说,输送设备41被设为,在将罐子40从装配部44卸下的情况下该输送设备41残留于装配部44侧。也能够采用将罐子40与输送设备41设为一体的结构,但通过像本实施方式那样单独构成,实现罐子40的简略化、轻型化。

输送设备41的螺杆轴经由单向离合器47a与驱动轴46连结。单向离合器47a的驱动传递方向是与单向离合器445c相反的方向。换句话说,在马达41a沿另一方方向旋转的情况下,马达41a的驱动力向螺杆轴47传递,输送烘焙咖啡豆,在马达41a向与其相反的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不进行传递。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正反切换马达41a的旋转方向,能够排他地进行旋转构件444的旋转(换句话说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的旋转)与螺杆轴47的旋转。

对关于罐子40的装配以及卸下的处理部11a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当由用户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时,通过传感器441b来检测该罐子40。处理部11a对马达41a进行驱动,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设为开放状态。突起408c与设于主体部441的内周壁的限位器441c沿罐子40的轴线方向卡合,即便用户放手,罐子40也不会从装配部44脱落。换言之,突起408c作为在出口开闭部408使出口405a开放的情况下限制罐子40从装配部44卸下的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防止在出口405a开放的状态下罐子40被卸下而使罐子40内的烘焙咖啡豆洒落。

通过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设为开放状态,将罐子40内的烘焙咖啡豆穿过接受部442导入到输送设备41内。在该状态下待机。

在制造咖啡饮料时,驱动马达41a而使螺杆轴47旋转,之后停止。由此,朝向集合输送路42输送烘焙咖啡豆。通过螺杆轴47的旋转量,自动计量咖啡饮料的制造所使用的烘焙咖啡豆的量。在一次咖啡饮料的制造中,在想要混合多种烘焙咖啡豆而进行咖啡饮料的制造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罐子40之间改变基于输送设备41的朝向集合输送路42的输送量的比例。由此,能够将混合有多种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向提取容器9供给。

在更换罐子40的情况下,用户从操作单元12进行更换指示。处理部11a驱动马达41a,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恢复封闭状态。用户能够将罐子40从装配部44卸下。

<罐子及其装卸构造(第二例)>

参照图35~图47对与参照图31~图34进行说明的第一例的罐子40以及装配部44局部不同的第二例的罐子40以及装配部44进行说明。针对第二例的各结构中的与第一例相同的结构或者功能共通的结构,标注与第一例中的各结构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以不同结构或者功能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5~图37示出从多个方向观察第二例的罐子40以及装配部44的外观图。在第一例的装配部44的主体部441中,说明为其后侧形成为格子状(肋状),第二例的主体部441采用同样的结构,其构造由图36等理解。主体部441的后侧由多个肋部441e构成,能够对其内侧的旋转构件444等进行视觉辨认。

在旋转构件444具有沿其周向分离180度的两个检测片444b。设有两个光断续器等传感器441f,它们检测两个检测片444b。处理部11a基于传感器441f的检测结果而识别旋转构件444的旋转位置。换句话说,识别第一例所述的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处于封闭状态还是处于开放状态。

图38是也包含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的其周边构造的垂直剖视图。第二例的构造基本上与第一例相同,但在出口405a的周缘沿出口形成部405的周壁形成有弹性变形部405d。弹性变形部405d是通过从出口405a的周缘置入与出口形成部405的周壁平行的狭缝而形成的部分,由此构成为与其周围的部位相比更容易变形。弹性变形部405d的功能见后述。

第二例的与出口开闭部408的旋转限制以及旋转允许相关的结构与第一例不同。参照图39、图40对该点进行说明。图39的状态st1表示出口开闭部408处于旋转限制状态的情况,图39的状态st22表示出口开闭部408处于旋转允许状态的情况。另外,图40是沿着图39的ii-ii线的剖视图,该图的状态st21、st22与图39的状态st21、st22对应。

在第二例中,未设置第一例中的出口形成部405的螺旋弹簧407、固定构件406的爪部406a,并非构成为出口开闭部408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沿筒部401的轴向相对位移,而是仅能够绕其轴相对旋转。

第二例的标尺sc具有槽gr,在此装入滑块409。滑块409通过利用两根螺栓将标尺sc的表侧的构件与里侧的构件紧固来构成,沿着槽gr在标尺sc的长度方向上能够滑动。作为与第一例的突起部405b、检测片405c相当的结构,滑块409具有突起部405b’、检测片405c’。滑块409也具有供用户用指尖把持的把持部nb。

滑块409具有能够与形成于标尺sc的凹部ct1、ct2中的任一者卡合的凸部409a。滑块409能够在凸部409a与凹部ct1卡合的第一位置和凸部409a与凹部ct2卡合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状态st21、状态st22示出滑块409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图40的状态st23示出滑块409位于第二位置的状态。滑块409基本上位于第一位置,在后述的烘焙咖啡豆的咬入解除时借由手动向第二位置滑动。

在第二例的标尺sc的端部固定有向出口形成部405侧开口的筒状的支承部sc’。在支承部sc’,支承有替代第一例的螺旋弹簧407、爪部406a的螺旋弹簧407’、可动构件406a’。在出口开闭部408的端缘形成有替代第一例的缺口408d的缺口408d’。如状态st21所示,可动构件406a’与缺口408d’卡合,由此限制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旋转。此时,出口405a处于关闭状态。在螺旋弹簧407’的作用下,可动构件406a’朝向缺口408d’侧始终施力。由此,强力维持缺口408d’与可动构件406a’的卡合。这样,缺口408d’与可动构件406a’作为在罐子40未装配于装配部44的情况下限制出口开闭部408使出口405a开放的限制机构而发挥功能。

当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时,如状态st22所示,可动构件406a’与闸门部443的端缘抵接,克服螺旋弹簧407’的施力而被压入支承部sc’内。由此,可动构件406a’与缺口408d’的卡合被解除,允许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旋转。

主要参照图38~图41对第二例中的与罐子40的装配以及卸下相关的处理部11a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当用户将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时,可动构件406a’与闸门部443的端缘抵接,由此,可动构件406a’与缺口408d’的卡合被解除(状态st22的状态)。

罐子40的装配由传感器441b检测,处理部11a驱动马达41a,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设为开放状态。图41的状态st31表示出口开闭部408处于封闭状态的情况,状态st32示例了出口开闭部408从状态st31起移至开放状态的情况。

当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成为开放状态时,突起408c与设于主体部441的内周壁的限位器441c沿罐子40的轴线方向卡合,即便用户放手,罐子40也不会从装配部44脱落。换言之,突起408c作为在出口开闭部408使出口405a开放的情况下限制罐子40从装配部44卸下的限制部而发挥功能。由此,能够防止在出口405a开放的状态下罐子40被卸下而使罐子40内的烘焙咖啡豆洒落。

通过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设为开放状态,罐子40内的烘焙咖啡豆穿过接受部442导入到输送设备41内。在该状态下待机。

在制造咖啡饮料时,驱动马达41a使螺杆轴47旋转,之后停止。由此,朝向集合输送路42输送烘焙咖啡豆。通过螺杆轴47的旋转量,自动计量咖啡饮料的制造所使用的烘焙咖啡豆的量。

在接受部442的根部设有豆余量检测传感器sr。豆余量检测传感器sr例如是透过式的传感器(光断续器)。也可以在该位置处检测为没有豆之后,当进行规定的次数(例如两杯量)的咖啡饮料的制造后报告罐子40的内装物为空。

在更换罐子40的情况下,例如用户从操作单元12进行更换指示。处理部11a对马达41a进行驱动,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恢复封闭状态。图41的状态st33表示出口开闭部408从状态st32起恢复封闭状态的中途的状态。

当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成为封闭状态时,突起408c与限位器441c的卡合被解除,用户能够将罐子40从装配部44卸下。当从装配部44卸下罐子40时,通过螺旋弹簧407’的施力而再次使可动构件406a’与缺口408d’卡合(状态st21的状态)。由此,再次限制出口开闭部408绕筒部401的中心轴线相对于出口形成部405旋转,防止残留于罐子40的烘焙咖啡豆意外从出口405a洒出。

<咬入的对策>

在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从开放状态恢复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出口405a的露出程度(开口面积)随着与出口开闭部408的周壁重叠而逐渐缩窄。在图41的比虚线靠下侧的位置,示出在出口开闭部408从开放状态恢复封闭状态的过程中出口405a的露出程度的变化。

出口形成部405的划定出口405a的周壁的缘ed1与出口开闭部408的划定开口部408a的周壁的缘ed2均被设为沿相互面对的方向鼓出的形状,并且被设为在筒部401侧使出口405a的宽度变宽那样的形状。由此,容易将位于缘ed1与缘ed2之间的烘焙咖啡豆向筒部401侧挤出,不易在多个地点产生豆的咬入。此外,也可以不设为使缘ed1以及ed2鼓出的形状而是设为直线的形状,并设为在筒部401侧使出口405a的宽度变宽那样的形状。

由于缘ed1的端部由弹性变形部405d形成,因此在出口405a刚要封闭之前烘焙咖啡豆欲咬入弹性变形部405d与缘ed2之间的情况下,弹性变形部405d发生变形而容易弹开豆。由此,能够进一步防止烘焙咖啡豆的咬入。

接下来,对与烘焙咖啡豆的咬入防止相关的控制例进行说明。图42~图44是罐子40的径向的剖视图,示例出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状态。图42~图44示例出从罐子40的装配至卸下的控制。

图42示出向装配部44装配罐子40之后的状态。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成为封闭状态。图43示出从图42的状态起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切换为开放状态的状态。出口405a以及接受部442开放,使烘焙咖啡豆向输送设备41内流出。

图44示出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再次恢复封闭状态的状态。在出口405a完全封闭之前,暂时停止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的旋转。出口405a被设为其一部分封闭的状态,例如打开为能够供一粒烘焙咖啡豆通过的程度。在马达41a为步进马达的情况下,能够由其控制量(步进数)进行出口405a的开度控制。

在该状态下,驱动输送设备41,从接受部442的周边除去烘焙咖啡豆。之后,停止输送设备41,将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全部封闭,完全恢复封闭状态。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咬入烘焙咖啡豆。

如图42~图44所图示的那样,出口形成部405、出口开闭部408以及闸门部443的端缘的截面形状具有楔形状或者锥形状。由于烘焙咖啡豆与端缘的接触面积变小,因此有助于该防止咬入。

另外,如图34、图38的剖视图所示,接受部442的周边的空间的前方侧的容积比后方侧大。由此,在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从开放状态恢复封闭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更大地确保逐渐变窄的出口405a的周边的空间,能够防止烘焙咖啡豆的咬入。通过缩窄后方侧,能够减少在此残留的烘焙咖啡豆,在图44的状态下驱动输送设备41时,能够减少由输送设备41搬出的烘焙咖啡豆(例如被废弃)的量。

图45~图47也是罐子40的径向的剖视图,示例出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状态。图45~图47示例出在相对大量的烘焙咖啡豆残留于接受部442以及罐子40的状态下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从开放状态恢复封闭状态的情况。

图45示出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相对大量的烘焙咖啡豆滞留于出口405a、接受部442附近。

图46示出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恢复封闭状态的状态。与图44的例子同样地在完全封闭出口405a之前,暂时停止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的旋转。在该状态下,驱动输送设备41,从接受部442的周边除去烘焙咖啡豆。之后,停止输送设备41,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完全恢复封闭状态。但是,存在如图47所示那样咬入烘焙咖啡豆的情况。

处理部11a例如在规定时间内未确认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恢复封闭状态的情况下,向用户报告咬入的产生。烘焙咖啡豆的咬入大多通过稍微扩开出口405a就能够消除。因而,只要由手动稍微转动出口形成部405(筒部401)而稍微扩开出口405a即可。但是,在罐子40装配于装配部44的状态下,通过突起部405b’与槽441a的卡合而无法由手动使出口形成部405(筒部401)旋转。

对此,如图40的状态st23所示,用户通过手动使滑块409朝第二位置滑动。由此,突起部405b’从槽441a脱离,两者的卡合被解除。能够通过手动使出口形成部405(筒部401)旋转,消除咬入。之后,用户通过手动使滑块409返回第一位置,从操作单元12指示再次开始朝向封闭状态的动作。处理部11a驱动马达41a而使闸门部443以及出口开闭部408完全恢复封闭状态。

<接受部以及集合输送路>

存积装置4也可以与每个装配部44的接受部442独立地在与装配部44不同的部位具备接受部。再次参照图27对其构成例进行说明。

在图27的例子中,设有与接受部442独立的接受部42c。接受部42c是在集合输送路42的前侧的壁部上形成的开口部。用户能够从该接受部42c用手或者使用漏斗状的器具向集合输送路42内投入烘焙咖啡豆。被投入的烘焙咖啡豆通过自重从排出口42b朝向粉碎装置5供给,能够制造该咖啡饮料。

该接受部42c例如能够在使用未收纳于罐子40的特别的烘焙咖啡豆来制造咖啡饮料的情况下被利用。可以选择制造这样特殊的一杯咖啡饮料所使用的制造处理程序,也可以选择以用户设定的制造条件来动作的制造处理程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提供如下的饮料制造装置1:通过设有从罐子40接受烘焙咖啡豆的供给的接受部442与个别地接受烘焙咖啡豆的供给的接受部42c,利用接受部442确保同种咖啡饮料的量产性,并且利用接受部42c应对个别的需求。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与从接受部442至粉碎装置5(尤其是粗粒研磨机5a)的供给路线rt1(在图27之外也参照图34。)相比,从接受部42c至粉碎装置5(尤其是粗粒研磨机5a)的供给路线rt2的路线长度短。当从接受部42c投入烘焙咖啡豆时,大体上直接朝排出口42b落下,朝向粉碎装置5供给。这能够将投入的烘焙咖啡豆的全部量更可靠朝向粉碎装置5供给,能够抑制豆的浪费、计量误差的产生。供给路线rt2是与供给路线rt1的中途合流的路线。与分别形成完全独立的路线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化构造。

在供给路线rt2上不存在输送设备41,因而无法自动计量从接受部42c投入的烘焙咖啡豆。因此,用户能够自由计量,将理想量的烘焙咖啡豆从接受部42c投入,由此能够制造咖啡饮料。话虽如此,也能够在供给路线rt2上设置对烘焙咖啡豆进行自动计量的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集合输送路42的前壁向前方上方倾斜,作为整体以倾斜的姿态进行配置。通过倾斜,在接受部42c中容易接受烘焙咖啡豆,并且也能够使从输送设备41输送出的烘焙咖啡豆朝向粉碎装置5。

接受部42c为开口部,也能够经由接受部42c而目视检查输送设备41的状态。即,接受部42c也能够用作检查窗。

以下,对集合输送路42以及接受部42c的其他例子进行说明。

图48的例子中,设有两个接受部42c。像这样,也可以设置多个接受部42c。在一方的接受部42c设有通过铰链42e构成为能够开闭的盖42d。在不使用的情况下,利用盖42d封闭接受部42,由此能够防止异物侵入集合输送路42。设有铰链42e的部位也可以是盖42d的上侧、下侧、里侧、表侧中的任一者。另一方的接受部42c由仓斗状的管构件42f形成。

管构件42f也可以如图49所示能够从集合输送路42分离。开口部42g是管构件42f的安装用的孔。该开口部42g也能够用作对集合输送路42的内部、输送设备41进行目视检查的检查孔。图49还示例出在左右具备壁部的盖42d。通过具备左右的壁部,在开放而投入烘焙咖啡豆时,在盖42d的横向上不易洒出。经由接受部42c通过目视能够视觉辨认的不仅是输送设备41的状态,也能够确认从接受部442接受的烘焙咖啡豆的状态、从接受部442接受的烘焙咖啡豆朝向设备内送出的状态、尽管进行将从接受部442接受的烘焙咖啡豆朝向设备内送出的动作或者进行指令送出的操作而不送出的状态等。另外,能够观察从接受部442接受的烘焙咖啡豆向下游(例如磨机侧)流动的状态。另外,用户也可以经由接受部42c阻止从接受部442接受的烘焙咖啡豆向下游(例如磨机侧)流动。也可以无法从接受部442对从接受部42c接受的烘焙咖啡豆进行视觉辨认。

图50的构成例ex11中,排出口42b位于相对于接受部42c或者集合输送路42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的中心线cl沿左右方向偏移的位置。另外,在集合输送路42的左侧的底部lb与右侧的底部rb处,倾斜不同。通过在左右设为非对称形状,存在能够抑制烘焙咖啡豆滞留在集合输送路42内的特定的部位的情况。

图50的构成例ex12示出在粉碎装置5(尤其是粗粒研磨机5a)的侧部连结排出口42b而供给烘焙咖啡豆的例子。根据研磨机的结构,存在从刀具的侧方供给烘焙咖啡豆的情况比从上方供给的情况更加顺畅地动作的情况。在集合输送路42的底部之外,排出口42b的位置也可以是左右的侧部、前部或者后部。

图51的例子示出设有多个排出口42b、并且在集合输送路42内设有将烘焙咖啡豆向任意的排出口42b分配的分配机构42h的例子。该图的例子中,设有两个排出口42b,例如,一方朝向粉碎装置5连接,另一方朝向废弃箱连接。例如,在对残留于输送设备41的烘焙咖啡豆进行废弃的情况下,通过分配机构42h将导入集合输送路42的烘焙咖啡豆朝废弃箱侧的排出口42b分配。另外,例如,将经由接受部42c(在图51中未图示)投入的烘焙咖啡豆朝粉碎装置5侧的排出口42b分配。

图52~图54示例出覆盖存积装置4的外壳1a的例子。外壳1a形成饮料制造装置1的外装。图52是装配有罐子40的状态下的外壳1a的立体图,图53是外壳1a的主视图,图54是图53的iii-iii线剖视图。

外壳1a通过铰接部1c构成为相对于未图示的主体外壳开闭自如。以下的说明是外壳1a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的说明。在外壳1a还配设有电源开关1b。

在外壳1a形成有接受部42c,接受部42c由盖42d开闭。接受部42c的开口的轮廓的上侧由盖42d划定,下侧由外壳1a划定。

如图54所示,在接受部42c的背后配设有集合输送路42,接受部42c与集合输送路42连通。当打开盖42d而向接受部42c投入烘焙咖啡豆时,如实线箭头所示,在集合输送路42引导烘焙咖啡豆,从集合输送路42朝向在该图中未图示的粉碎装置5排出。接受部42c的内周壁具有朝向集合输送路42前表面倾斜的研钵形状,投入的烘焙咖啡豆被集合输送路42顺畅地引导。

集合输送路42的投入口42a形成于集合输送路42的后壁。从罐子40经由未图示的输送设备41输送的烘焙咖啡豆如虚线箭头所示那样导入集合输送路42,朝向在该图中未图示的粉碎装置5排出。当打开盖42d时,能够经由接受部42c对内部的输送设备41(未图示)进行视觉辨认,能够进行该检查。

在铰链42e的附近配置有磁铁42e’。在盖部42d中,在开放时与磁铁42e’抵接的部位设有金属板42d’,磁铁42e’吸附金属板42d’,由此容易维持盖部42d的打开状态。另外,在盖部42d的前端部形成有凹部,用户容易向凹部钩挂手指,容易操作盖部42d。

<第四实施方式>

对于形成饮料制造装置1的外装的外壳的构成例进行说明。

<外壳构成例1>

图55是示意性示出由外壳100包围内部机构的饮料制造装置1的立体图。外壳100具有包含前壁、后壁、上壁、左右的侧壁的长方体形状。在上壁配置罐子40,并且配置有接受部42c。在前壁的下部形成有取出口104,向在此放置的杯子中注入咖啡饮料。

在前壁形成有能够供从外部对外壳100的内部进行视觉辨认的透过部101。通过设置透过部101,能够从饮料制造装置1的前侧对内部机构进行视觉辨认,能够容易进行其动作确认。另外,咖啡饮料的购入者等也能够观察咖啡饮料的制造过程。在外壳100中,透过部101以外的部位基本上为非透过部,但也可以包含其他的透过部。

透过部101能够由贯通孔或者透明构件形成。通过由玻璃、丙烯酸树脂等透明构件形成,能够抑制外壳100内的热气等向外部漏出。透明构件可以是无色透明,也可以是有色透明。也可以设置将热气向外壳100外送出的热气路线,该热气路线例如也可以由设于外壳内的规定的场所的热气入口、设于饮料制造装置1的背面部的热气出口、将热气入口与热气出口相连的热气管、将热气出口或者热气出口附近的热气路线的空气、热气向饮料制造装置1之外送出的热气送出用风扇构成。热气入口也可以设于研磨机5a的入口附近、出口附近、研磨机5b的入口附近、出口附近、位于豆投入位置的提取容器9的开口90a附近等任意位置,或者设于多个位置。透过部101由透明构件构成,在搭载向该透过部101设置逸出热气的孔、缺口、或者向外壳设置孔、缺口、间隙等而构成的热气逸出部的情况下,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接近位于豆投入位置的提取容器9那样的位置关系,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接近位于提取位置的提取容器9那样的位置关系,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接近研磨机(例如研磨机5a、5b的至少一方)那样的位置关系,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远离位于豆投入位置的提取容器9那样的位置关系,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远离位于提取位置的提取容器9那样的位置关系,热气逸出部可以设为,比热气入口更远离研磨机(例如研磨机5a、5b的至少一方)那样的位置关系。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透过部101由板状的透明构件形成,并且,通过铰链102构成为开闭自如。由此,若打开透过部101则能够触及内部机构,也能够进行其维护。图56示出打开透过部101的状态。

在透过部101的下部设有把手103。用户通过把持把手103,能够容易地进行透过部101的开闭。在由透过部101开闭的开口部105的下缘,在与把手103对应的位置处设有限制透过部101的转动范围的限位器105a。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透过部101的打开方向为上方向,但也可以通过将铰链102配置于透过部101的下部而将打开方向设为下方向。另外,透过部101的开闭方向也可以是左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另外,也可以设置维持透过部101的打开状态的机构,那样的机构例如也可以设于铰链102。透过部101也可以设于侧壁、上壁。

<外壳构成例2>

对外壳100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图57是示意性表示利用其他构成例的外壳100来包围内部机构的饮料制造装置1的立体图。针对本构成例2的外壳100,对于与图55以及图56的外壳100相同的结构或者功能共通的结构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以不同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外壳100包含l字型的主体110、以及包围在主体110的工作台111上配置的内部机构im的透过部101。透过部101由壳形状的透明构件形成,其表面从前方朝向后方而形成曲面。透过部101遍及内部机构im的前侧、左右的侧方、上方延伸设置,能够从饮料制造装置1的前方、侧方以及上方对内部机构im进行视觉辨认。

存在因内部机构im的发热、蒸气而使透过部101起雾的情况。对此,在透过部101的内侧的部位,在背板112上形成有换气部112a。换气部112a可以是与外部空气连通的孔,也可以是管道。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上部与下部设置多个换气部112a,其配置也能够采用图示的方式以外的配置。

存在因内部机构im的蒸气、漏水而将工作台111上弄湿的情况。对此,在工作台111上设置排水部111a。在排水部111a连接与未图示的废弃罐连接的导管。

与上述的构成例1同样地,构成例2也将透过部101构成为通过铰链102开闭自如。由此,若打开透过部101则能够触及内部机构im,也能够进行其维护。在透过部101的下部设有把手103。用户通过把持把手103,能够容易地进行透过部101的开闭。在工作台111的前端,在与把手103对应的位置设有与把手103抵接的限位器105a。把手103与限位器105a也可以设置通过磁力吸附的金属板以及磁铁。

图58示出透过部101的开闭状态。在该图上侧所示的关闭状态中,除了内部机构im的部分以外,也能够穿过透过部101而从饮料制造装置1的一侧方看穿至另一侧方。在构成例2中,铰链102在透过部101的上部配置于后方,透过部101的打开方向为上方向,但也可以通过将铰链102配置于透过部101的下部而将透过部101的打开方向设为近前方向。另外,透过部101的开闭方向也可以是左右方向而不是上下方向。另外,也可以设置维持透过部101的打开状态的机构,这样的机构例如也可以设于铰链102。也可以设置对透过部101的开闭进行检测的传感器,当检测到透过部101的打开操作时,进行中止咖啡饮料的制造动作的控制。另外,也可以设置对透过部101的开闭进行限制的锁定机构,进行在咖啡饮料的制造动作中使锁定机构工作而禁止透过部101的开放的控制。

<被外壳包围的机构与可视觉辨认的机构>

构成例1、构成例2所示的被外壳100包围的机构也可以是豆处理装置2以及提取装置3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如构成例1那样,罐子40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外壳100的外侧。取出口104可以位于外壳100的外侧,也可以位于内侧。也可以是,从研磨机5a送出的研磨豆无法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进行视觉辨认,从研磨机5b送出的研磨豆无法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进行视觉辨认。

作为能够经由透过部101从外部视觉辨认的内部机构,能够举出存积装置4、粉碎装置5、提取装置3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可以将沿前后方向邻接的各机构左右偏移配置,以便能够从饮料制造装置1的正面侧经由透过部101对尽可能多的机构进行视觉辨认。

进一步说明粉碎装置5,能够举出分离装置6的全部或者一部分。

在分离装置6之中,尤其是,若能够经由透过部101从外部对回收容器62b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则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对回收容器62b内的杂质进行视觉辨认。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回收容器62b内的杂质因送风单元60a的送风而飞舞的状态进行视觉辨认。在图28的构成例的情况下,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仅对比虚线l11靠前方侧的部分进行视觉辨认。

另外,进一步说明粉碎装置5,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粗粒研磨机5a、细粒研磨机5b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

进一步说明提取装置3,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提取容器9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也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提取容器9的反转动作等提取容器9的姿态的变化、提取容器9(容器主体90)的前后方向上的水平移动等动作的全部或者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可以是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提取容器9内的第一栓构件(例如913)的开闭进行视觉辨认,也可以是无法视觉辨认。可以是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提取容器9内的第二栓构件(例如903)的开闭进行视觉辨认,也可以是无法视觉辨认。可以是能够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对提取容器9内的盖单元(例如91)的开闭进行视觉辨认,也可以是无法视觉辨认。

<第五实施方式>

对烘焙咖啡豆的信息管理的例子进行说明。

<标签>

在多个罐子40中收纳种类不同的烘焙咖啡豆的情况下,需要对在哪个装配部44是否装配有哪个烘焙咖啡豆的罐子40进行管理。作为其方法,可以在罐子40上设置具有与所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种类相关的信息的标签。图59表示其一例。

在图59的罐子40的筒部401设置有标签tg。标签tg例如是附有rfid标签、条形码的标签。标签tg可以通过粘接剂粘贴在筒部401上。设置标签tg的部位不限于筒部401,也可以如虚线所示那样是盖部402、出口开闭部408。标签tg也可以设置于罐子40的多个部位。另外,标签tg也可以设置于对收纳于罐子40之前的烘焙咖啡豆进行收纳的收纳袋120。

饮料制造装置1可以具备读取标签tg的信息的读取器,也可以构成为处理部11a能够获取读入的信息。读取器可以设置于每个装配部44,在该情况下,根据读取信息的读取器与装配部44的对应关系,能够确定罐子40与装配部44的对应关系(烘焙咖啡豆的种类与装配部44的对应关系)。

标签tg的读取也可以在便携式的终端进行,处理部11a通过无线通信从便携式的终端获取所读取的信息。

与所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种类相关的信息可以包含原产地、烘焙程度、烘焙日、烘焙者、制成咖啡饮料时的味道、风味等信息。另外,标签tg也可以具有与用于从收纳的烘焙咖啡豆制造咖啡饮料的制造条件(制法)相关的信息。处理部11a可以按照从标签tg读取的制造信息,进行从该烘焙咖啡豆制成咖啡饮料的制造控制。作为制造信息,可以包含热水温度、提取时的压力、提取时间等。

<储料器>

作为饮料制造装置1的附属品,对保管未使用的罐子40的储料器进行说明。图60是作为其一例的储料器130的示意图。

储料器130包括装配罐子40的多个装配部131a~131c(总称时称为装配部131)。在该图的例子中设置有三个装配部131c,分别装配有未使用的罐子40。储料器130具备与各装配部131对应的显示部132a~132c(总称时称为显示部132)。显示部132a对应于装配部131a,显示部132b对应于装配部131b。而且,显示部132c对应于装配部131c。显示部132例如是液晶显示器。

显示部132显示在对应的装配部131上装配的罐子40中所收纳的烘焙咖啡豆的信息。在该图的例子的情况下,显示烘焙咖啡豆的种类。例如,左侧的显示部132a显示“a”这样的种类的烘焙咖啡豆被收纳在装配于对应的装配部131a的罐子40中。显示部132所显示的信息可以从上述标签tg获取。各装配部131可以具备读取标签tg的读取器。

在装配部131未装配有罐子40的情况下,可以在对应的显示部132显示表示未装配的信息。在图61的ex21中,在装配部131c上未装有配罐子40,在显示部132c上显示有表示未装配的符号。此外,可以在各装配部131设置检测罐子40的装配的传感器。

在收纳于罐子40的烘焙咖啡豆的信息为未登录的情况下,可以在对应的显示部132显示表示未登录的信息。例如为信息未存储于标签tg中的情况。在图61的ex22中,尽管在装配部131c上装配有罐子40,但其烘焙咖啡豆的信息未登录,在显示部132c上显示有表示未登录的符号。通过进行这样的显示,能够促使用户进行信息的登录。

罐子130也可以具备在标签tg中写入信息的写入器。在将空的罐子40(或者补充了新的豆的罐子40)装配于储料器130的情况下,能够从写入器将收纳于该罐子40的烘焙咖啡豆的信息存储于标签tg。通过这样,烘焙咖啡豆和罐子40不一定需要一对一地关联。信息的登录方法例如可以从便携式的终端将信息发送到储料器130。作为另一方法,也可以通过装配在储料器130上的读取器读取并登录烘焙咖啡豆的收纳袋120(图59)的标签tg。

<第六实施方式>

对第三实施方式的研磨机5b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以下所述的研磨机5b的结构也能够应用于研磨机5a。

图62是研磨机5b的外观图。图63是研磨机5b的装卸方式的说明图,示意性地表示研磨机5b的构造。图63的状态st31表示装配状态,状态st32表示分离状态。

研磨机5b包括马达52b、马达基座502、主体部53b以及粒度调整机构503。

马达52b是研磨机5b的驱动源,被支承在马达基座502上。马达基座502在中空的壳体内内置有固定于马达52b的输出轴的小齿轮52b’和与该小齿轮啮合的齿轮502a。

主体部53b是收纳刀具的单元,形成其外形的外壳由基座部505a、齿轮壳体部505b以及刀片壳体部505c构成,这三个部件由螺栓等紧固构件505d固定。若卸下紧固构件505d,则能够相互分离,其内部的维护变得容易。

在齿轮壳体部505b中收纳有与齿轮502a啮合的齿轮55b’。旋转轴54b固定于齿轮55b’,旋转轴54b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壳体部505b。经由齿轮502a向齿轮55b’传递的马达52b的驱动力使旋转轴54b旋转。在旋转轴54b的端部设置有旋转刀58b,在旋转刀58b的上侧设置有固定刀57b。固定刀57b和旋转刀58b收纳于刀片壳体部505c。

粒度调整机构503设置于主体部53b。粒度调整机构503包括作为其驱动源的马达503a和通过马达503a的驱动力旋转的蜗杆503b。齿轮53b’是与蜗杆503b啮合的蜗轮,旋转自如地支承于齿轮壳体部505b。

在齿轮53b’设置有在齿轮53b’的旋转中心上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调整轴503c。在调整轴503c和固定刀57b上形成有相互啮合的齿轮,且构成为若调整轴503c旋转则固定刀57b沿其轴向升降。由此,能够调节旋转刀58b与固定刀57b的间隙,能够调节研磨机5b中的研磨豆的粒度。此外,调整固定刀58b和固定刀57b的间隙的方法不限于此,调整轴503c的位置也可以不是旋转中心上。

送出管501构成为相对于主体部53b装卸自如。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送出管501设有卡合部501a,在齿轮壳体部505b设置有与卡合部501a卡合的卡合部505e。如图63的状态st31所示,通过使卡合部501a从上方卡合于卡合部505e而使两者卡合,若向上侧抽出卡合部501a,则卡合解除。在卡合状态下,送出管501与形成于刀片壳体部505c的周壁上的开口(研磨豆的出口)连通。通过送出管501相对于主体部53b装卸自如,能够容易地进行送出管501的堵塞消除等维护或更换、主体部53b的清扫等。此外,送出管501的开口的形状可以不是圆形,可以是使四边形、圆形的中间部分凹陷而成的8字那样的形状。

基座部505a和马达基座502通过螺栓等紧固构件504相互固定。若卸下紧固构件504,则如图63的状态st32所示,主体部53b从马达基座502以及马达52b分离。即,若卸下主体部53b,则马达基座502以及马达52b留在饮料制造装置1侧(粉碎装置5侧)。由于能够仅卸下主体部53b,因此容易进行容易因研磨豆而变脏的主体部53b的清扫。能够使维护变得容易。另外,由于马达基座502以及马达52b留在饮料制造装置1侧,因此也不需要卸下其电气配线等。因此,维护变得容易。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在基座部505a上重叠马达基座502并利用紧固构件504进行紧固,但是相反地也可以构成为在马达基座502上重叠基座部505a。另外,通过卸下主体部53b而与主体部53b一起卸下粒度调整机构503,但可以构成为将粒度调整机构503留在饮料制造装置1侧(粉碎装置5侧),或者也可以构成为仅将马达503a留在饮料制造装置1侧(粉碎装置5侧)。另外,基座部505a、齿轮壳体部505b、刀片壳体部505c也可以通过主体部53b从饮料制造装置1侧分离而相互分离。构成为:在想要从齿轮壳体部505b卸下基座部505a来进行主体部53b的内部的机构(例如齿轮55b’、旋转轴54b等)的确认、维护的情况下,如果不将主体部53b从饮料制造装置1(例如,马达基座502等)卸下就无法进行确认、维护。另外,将主体部53b安装于饮料制造装置1(例如,马达基座502等)的紧固构件504形成为需向下卸下,且形成为即使用户从上方或者斜上方观察主体部53b,也无法从外壳100的外部经由透过部101视觉辨认是否安装有紧固构件504,从而用户无法容易地卸下主体部53b来进行维护。此外,如果是已知紧固构件504的位置的制造商的维护人员,则能够从斜下方经由透过部101从外壳100的外部确认是否安装有紧固构件504。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构成为,在齿轮壳体部505b以及刀片壳体部505c上分别设置有卡合部506,卡合部506与马达基座502卡合。卡合部506左右分离地设置有两组。图64是其说明图。图64的状态st41表示将主体部53b从马达基座502卸下后的状态,状态st42表示将它们卡合的中途的状态,状态st43表示它们的卡合完成的状态。

卡合部506具有向后方延伸设置的臂形状,与设置于马达基座502的卡合部502b卡合。卡合部502b在上下方向延伸设置,具有供卡合部506插入的插入部。

如图64所示,在将主体部53b安装于马达基座502的情况下,以相对于卡合部502b在前后方向上插入卡合部506的方式进行组装,抬起主体部53b。在卡合部502b的后端部形成有具有向上扩展的倾斜的锥面502c,在该锥面502c抵接卡合部506的端部。锥面502c以使卡合部506沿前后方向打开的方式进行作用,通过其弹性变形力,使主体部53b和马达基座502沿前后方向无松动地组装。之后,紧固构件504安装于主体部53b和马达基座502而将它们紧固。通过卡合部506与卡合部502d的卡合,使主体部53b与马达基座50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弹力发挥作用,能够使上下方向的载荷经由卡合部506和卡合部502d而负担于马达基座502。因此,主体部53b相对于马达基座502变得难以脱离,能够减轻紧固构件504的固定负荷。另外,锥面也可以设置在卡合部506上。

图65表示图64的例子的变形例。该变形例使卡合部506与卡合部502b的上下的配置相反,其他结构相同。在将主体部53b安装于马达基座502的情况下,不是如图64的例子那样抬起主体部53b,而是通过按下主体部53b而使卡合部506的端部抵接于锥面502c。锥面502c以使卡合部506沿前后方向打开的方式进行作用,通过其弹性变形力,使主体部53b和马达基座502沿前后方向无松动地组装,这一点与图64的例子相同。状态st51表示将主体部53b从马达基座502卸下后的状态,状态st52表示将它们卡合的中途的状态,状态st53表示它们的卡合完成的状态。

此外,在本例中,在使马达基座502负担上下方向的负荷的方面,锥面502c不是必须的,也可以采用没有该锥面502c的结构。另外,在本例中,通过使卡合部502b的高度方向的长度比卡合部506长(例如2倍以上),能够防止主体部53b因自重而如图65的状态st53的箭头507所示那样一边旋转一边脱离。

此外,在将本实施方式与第四实施方式组合的情况下,可以经由透过部101从外部视觉辨认主体部53b的全部或一部分。由此,容易确认主体部53b的维护的必要性。相反,也可以是在主体部53b安装于马达基座502的状态下无法经由透过部101从外部视觉辨认马达52b的结构。有时,无法视觉辨认与马达52b等机构相关的部分的结构在设计性方面有利。同样地,可以是在将主体部53b安装于马达基座502后的状态下无法经由透过部101从外部视觉辨认马达503a的结构。

<第七实施方式>

对提取容器9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图66是本实施方式的提取容器9的剖视图,示出由把持构件821a锁定的状态。图67是使容器主体90与盖单元91自动居中的引导功能的说明图。

本实施方式的提取容器9在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分别设置有引导部911e与引导部90g。这些引导部911e与引导部90g在盖单元91封堵开口90a时,一方引导另一方而使容器主体90与盖单元91自动居中。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引导部911e是遍及帽檐部911c的整周地形成的环状的槽。该槽的截面形状为三角形,向下(向容器主体90侧)开口。引导部90g是遍及凸缘部90c的整周地形成的环状的肋部。该肋部从凸缘部90c朝上(向盖单元91侧)突出,与引导部911e的内表面的倾斜对应地倾斜。

图67示例出盖单元91从自开口90a分离的状态起封堵开口90a的情况。在该图的例子的情况下,示出盖单元91从容器主体90的中心线clc偏移微小量的状态。此外,盖单元91的中心为轴913a的轴心。

当如图67所示盖单元91从容器主体90的中心线clc偏移时,在帽檐部911c与凸缘部90c重叠时,引导部90g与引导部911e的径向内侧的倾斜面抵接,至少任一方沿横向微小位移,以便通过该引导使盖单元91的中心与容器主体90的中心线clc对齐。由此,使容器主体90与盖单元91自动地居中。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引导部911e设为槽,将引导部90g设为肋部,但它们也可以是相反的关系。另外,引导部911e、引导部90g的形状也能够适宜选择。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把持构件821a的截面形状与图17的例子同样地被设为矩形,成为截面形状的上边的上侧内表面us与成为截面形状的下边的下侧内表面ls彼此平行。在锁定状态下,上侧内表面us与帽檐部911c的上表面的一部分(接触面)911c’接触,下侧内表面ls与凸缘部911c的下表面的一部分(接触面)90c’接触。在锁定状态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上侧内表面us、下侧内表面ls、接触面911c’、接触面90c’彼此平行且与中心线clc正交。在对提取容器9内加压的情况下,在盖单元91与容器主体90上,沿上下方向(更准确来说为中心线clc方向)作用使它们彼此分离的力。由于上侧内表面us、下侧内表面ls、接触面911c’、接触面90c’彼此平行,从而作为该分离的力的分力,朝向将一对把持构件821a沿左右打开的方向的分力难以发挥作用,能够更可靠地维持锁定状态。

<第八实施方式>

对改变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水罐72的送液量调节装置进行说明。图68是本实施方式的送液量调节装置720的概要图,图69是图68的iv-iv线剖视图及另一例的剖视图(构成例ex31)。与水罐72同样地,送液量调节装置720是存积构成咖啡饮料的热水(水)的罐,并且是具有送出一定量的热水的功能的装置。由此,依次送出一杯量的咖啡饮料所需的热水。而且,送出的一杯量的热水的量能够变更。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与水罐72相关的构成相同的功能的构成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

送液量调节装置720具有存积热水的罐720a。罐720a的外壁包括周壁721、与周壁721的上端部接合的上壁723、以及与周壁721的下端部接合的底壁724,如图69的剖视图所示,罐720a整体具有圆筒形状。在罐720a内设置有分隔壁722,其内部空间被分隔壁722划分为外侧的圆筒状的空间725和内侧的圆柱状的空间726a。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分隔壁722是与周壁721同心地配置的圆筒形状的壁体,但如图69的构成例ex31所示,分隔壁722也可以相对于周壁721而偏心。

空间725构成存积热水的存积部。将空间725也称为存积部725。在空间726a的上部配置有可动构件727c,其下部的空间726构成存积热水的存积部。将空间726也称为存积部726。通过以作为共用的壁体的分隔壁722分隔存积部725和存积部726,与以分别设置的壁体来进行划分相比,能够实现罐720a的小型化。

在存积部725设置有对存积部725内的水进行加热的加热器72a以及测量水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72b。加热器72a根据温度传感器72b的检测结果,将存积的热水的温度维持在规定的温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摄氏120度)。加热器72a例如在热水的温度为摄氏118度时接通,在摄氏120度时断开。

在上壁723中的划定存积部725的部分连接有供给储气罐71(参照图1)内的气压的配管,在此设有电磁阀72f。送液量调节装置720具备对存积部725内的气压进行检测的传感器(未图示。例如相当于图1的压力传感器72g的传感器。),电磁阀72f对由调压阀72e(参照图1)调压后的气压向存积部725的供给和切断进行切换。电磁阀72f以除了向存积部725供给自来水时以外将存积部725内的气压维持为3气压的方式进行开闭控制。

在上壁723中的划定存积部725的部分还连接有使存积部725与大气连通的配管,在此设置有电磁阀72h。在向存积部725供给自来水时,通过电磁阀72h将存积部725的气压减压至小于2.5气压,以便通过自来水的水压向存积部725顺畅地补给自来水。电磁阀72h对是否将水罐72内向大气释放进行切换,在减压时将存积部725内向大气释放。另外,除了向存积部725供给自来水时以外,在存积部725内的气压超过3气压的情况下,电磁阀72h将存积部725向大气释放,将存积部725维持在3气压。

在底壁724中的划定存积部725的部分连接有向存积部725供给自来水的配管l2,在此设有电磁阀72d。电磁阀72d基于后述的水位传感器72c的检测结果进行开闭控制,控制存积部725内的热水的水位。

在底壁724中的划定存积部725的部分还连接有排出存积部725内的热水的配管l2’,在此设有电磁阀72d’。电磁阀72d’在废弃存积部725内的热水的情况下开放,使存积部725内的热水向配管l2’排出。

存积部726是能够通过可动构件727c的移动而变更其容积的空间。从存积部725经由配管728a、电磁阀728和配管728b向存积部726供给热水。配管728a将底壁724中的划定存积部725的部分与电磁阀728之间连接。配管728b将底壁724中的划定存积部726的部分与电磁阀728之间连接。

电磁阀728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为三通阀,能够进行配管728b与配管728a的连通及切断的切换、配管728b与配管728c的连通及切断的切换。另外,电磁阀728还能够将任意的配管彼此切断。配管728c是用于将存积部726内的热水向提取容器9送出的配管。

通过切换配管728b与配管728a的连通以及切断,能够切换存积部725与存积部726的连通和切断。通过切换配管728b与配管728c的连通以及切断,能够切换存积部726内的热水的送出和存积。

电磁阀728在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a连通的情况下,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c切断。相反,在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c连通的情况下,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a切断。图中的电磁阀728中所示的箭头表示电磁阀728的动作状态,在图68的例子的情况下,表示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c连通并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a切断的状态。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电磁阀728设为三通阀,从而构成为通过一个电磁阀728来进行这些切换。但是,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将配管728b分为两个,并设置对一方的配管728b与配管728a的连通以及切断进行切换的阀、对另一方的配管728b与配管728c的连通以及切断进行切换的阀。

送液量调节装置720具备驱动单元727。驱动单元727与从存积部726送出的热水量对应地进行控制,使存积部726的容积变化。与咖啡杯的尺寸相应地,一杯量的咖啡所需热水量不同。驱动单元727调节存积部726的容积,以便与这样的咖啡杯的尺寸等对应地从存积部726送出适当的热水量。

本实施方式的驱动单元727是通过使可动构件727c上下移动而使存积部726的容积变化的机构。可动构件727c是插入到空间726a中且构成为沿上下方向滑动的活塞状的构件,其底面727d构成存积部726的上侧的壁体。通过底面727d的升降,使存积部726的容积发生变化。

此外,存积部726的容积也可以并非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移动其上侧的壁体的位置而进行变化,而采用通过使下侧或侧部的壁体的位置移动而进行变化的构成。

可动构件727c包括与分隔壁722的内表面构成密封的密封构件(未图示),且在分隔壁722的内表面上液密地滑动。但是,在可动构件727c的周面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槽727e,在槽727e中,与分隔壁722的内表面具有间隙。

该槽727e形成为与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分隔壁722的开口722a连通。开口722a形成于比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最高水位(后述的传感器731b的位置)靠上侧的位置,是使存积部725与空间726a连通的空气连通部。经由开口722a和槽727e而使空气在存积部725和存积部726之间连通,从而使这些空间内的气压相同。此外,在使存积部725以及存积部726始终为大气压的情况下,可以分别设置与大气连通的通路。

驱动单元727包括支承于上壁723的马达727a作为驱动源,另外包括丝杠轴727b作为移动可动构件727c的移动机构。丝杠轴727b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通过马达727a的驱动力而旋转。可动构件727c具有在其上表面开口的螺纹孔727f,在该螺纹孔727f中卡合丝杠轴727b。可动构件727c被进行了未图示的止转,通过丝杠轴727b的旋转而沿上下方向移动。止转部例如可以是设置于分隔壁722的内表面和可动构件727c的周面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凹部和凸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可动构件727c移动的移动机构,使用了由丝杠轴727b和螺纹孔727f构成的螺纹机构,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齿条-小齿轮机构等其他机构。

水位传感器72c是测定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位的测定单元。水位传感器72c包括上下延伸的中空圆柱状的存积部729、设置于存积部729内的浮子730、检测浮子730的下侧的传感器731a以及上侧的传感器731b。

存积部729在比传感器731a靠下侧的位置的连通部729a处与存积部725连通,并且在比传感器731b靠上侧的位置的连通部729b处与存积部725连通。存积部725的热水经由连通部729a流入存积部729。连通部729b是使存积部725与存积部729连通的空气连通部,经由连通部729b而使空气在存积部725和存积部729之间连通。因而,存积部729的热水的水位与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位相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存积部729由玻璃、丙烯酸等具有透光性的构件构成。由此,能够从外部视觉辨认存积部729的热水的水位,其结果是,用户能够确认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位。当然,也可以采用在存积部725的周壁(721)的一部分上设置透光部而能够视觉辨认其水位的结构。

浮子730只要是在存积部729内漂浮在热水中的浮子,则可以是任意的浮子。

传感器731a以及传感器731b例如是光传感器(光断续器),从存积部729的外部检测浮子730。若由传感器731a检测到浮子730,则打开电磁阀72d并向存积部725供给水。即,传感器731a监视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位的下限。水位的下限设定在比加热器72a高的位置,从而能够防止加热器72a的空烧。

若由传感器731b检测到浮子730,则关闭电磁阀72d而停止向存积部725供给水。即,传感器731b监视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位的上限。

也可以在存积部725的内部构建与水位传感器72c同等的结构。但是,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在存积部725的外部构建水位传感器72c,从而容易从外部确认存积部725的水位。

接着,参照图70对送液量调节装置720的动作例进行说明。首先,根据杯子尺寸等,通过驱动单元727调节存积部726的容积。状态st61表示该情况。在该图的例子中,可动构件727c下降,存积部726的容积被设定为比图69的例子小的容积。电磁阀728将配管728b与配管728c连通,不从存积部725向存积部726供给热水。

若设置了存积部726的容积,则停止驱动单元727,通过电磁阀728使配管728b与配管728a连通。存积部725与存积部726的气压相同,存积部726位于罐720a的底部侧。因此,通过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头压,从存积部725向存积部726供给热水。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由于存积部726形成于比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最低水位(传感器731a的位置)低的位置,因此存积部725和存积部726之间始终产生有水头差(存积部725的热水的水头较高)。因而,从存积部725向存积部726供给热水直到存积部726变满为止。状态st62表示存积部726变满的状态。虽然热水也进入槽727c,但槽727c只要是能够确保空气的连通的程度的容积即可,能够设为极小量。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虽然未在存积部726设置加热器72a,但由于存积部726被存积部725包围,因此能够确保所存积的热水的保温性能。此外,可以在状态st62下通过驱动单元727使存积部726的容积变化。

从存积部725向存积部726的热水的供给也可以是其他方式,但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利用存积部725与存积部726的水头差,能够以比较简单的结构供给热水。

接着,送出存积部726所存积的热水。如状态st63所示,利用电磁阀728使配管728b与配管728c连通,由此能够利用自重或存积部726的气压将热水从配管728c向提取容器9送出。在热水的送出开始后,电磁阀728的动作状态也能够为通过将任意配管彼此间都切断来阶段性地送出存积部726的热水。例如,也能够进行为了蒸煮工序(图21的s11)而对热水进行送出并中断,之后送出剩余的热水的工序(图21的s12)。

总之,将存积于存积部726的热水全部送出。全部的送出确认可以通过电磁阀728的打开时间(配管728b与配管728c的连通时间)进行。可以在每次送出存积部726所存积的热水时,打开控制阀72d而将与该分量相应的水供给至存积部725。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调节热水的送出量。在液体的送出量的调节中,一般使用利用流量传感器并根据其检测结果来对阀进行开闭的控制。但是,在高温的液体、特殊的液体的情况下,有时能够应对的流量传感器或是未在市场上销售、或是较昂贵。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采用调节存积部726的容积的方式,能够不需要流量传感器地调节热水的送出量。

接着,说明罐720a的其他构成例。图71是罐720a的结构不同的送液量调节装置720的概要图和罐720a部分的水平剖视图。

在图68的例子中,设为存积部726位于存积部725的内侧的结构,但也能够采用如图71的例子那样将存积部725与存积部726并列设置的结构。另外,在图68的例子中,存积部725、存积部726以及存积部729的水平截面形状为圆形,但也可以是如图71的例子那样的矩形等多边形。另外,还可以采用椭圆形状等其他水平截面形状。进一步地,连通部729a、729b也可以是如图71的例子那样使存积部729的下端、上端与存积部725连通的结构。

图72也是罐的结构不同的送液量调节装置720的概要图和罐部分的水平剖视图。在该图的例子中,构成存积部725的罐720b和构成存积部726的罐720c构成为各自独立。也能够采用这样的罐的结构。另外,在图72的例子中,与存积部725相比,存积部726的底面形成于更低的位置。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利用水头差的热水的供给。

其次,也能够采用在罐720a的上壁723与底壁724之间支承存积部729的结构。图73表示其一例。在该图的例子中,形成存积部729的筒状的部件被支承在上壁723与底壁724之间,另外,划定存积部725的周壁721也被支承在上壁723与底壁724之间。连通部729a、729b分别形成于底壁724、上壁723中。在存积部729与上壁723和底壁724之间设置有垫片729c。

在图73的例子的情况下,能够使用上壁723和底壁724支承存积部729,尤其是,由于存积部729和周壁721并排设置,因此还能够将周壁721作为存积部729的加强构件而加以利用。

在由玻璃管等构成存积部729的情况下,为了防止在与上壁723和底壁724的边界部分上的负载的作用,也可以如构成例ex32所示,代替垫片729c而设置覆盖存积部729的上下端部的罩729d。罩729d例如可以为硅制成。另外,在由玻璃管等构成存积部729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破损时的飞散,可以在其周面附着网片,另外也可以用聚碳酸酯这样的材料加强玻璃管。

<第九实施方式>

对切换单元10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图74是本实施方式的切换单元10的立体图。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本实施方式的切换单元10也是将从提取容器9送出的液体的送出目的地在注入部10c和废弃罐t(在图74中未图示)中的任一者之间切换的单元,对于具有相同功能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对本实施方式的概要进行说明。在图21中已示例的提取处理中,在s17中将提取容器9设为规定气压(作为示例为1.7气压)来送出咖啡饮料。在将此时的气压设定得较高的情况下,咖啡饮料的送出效率提高,但有时向杯子c注入的咖啡饮料的势头会变强而洒出。本实施方式的切换单元10具备减压部600,对向杯子c注入的咖啡饮料进行减压。由此,能够将咖啡饮料更稳定地注入饮料容器(杯子c)。以下,对切换单元10的结构进行说明。

切换单元10具备与操作单元81c的连通部810a连接的连通部10d。容器主体90内的咖啡饮料、自来水、研磨豆的残渣经由连通部810a被导入切换单元10。切换阀10a将导入至切换单元10的咖啡饮料等的送出目的地切换为减压部600或配管10f。在向杯子c注入咖啡饮料的情况下,切换阀10a将送出目的地设为减压部100,在将咖啡饮料、残渣等进行废弃的情况下,切换阀10a将送出目的地设为配管10f。

配管10f与供废弃罐t安装的安装部10e连接。在安装部10e上还连接有配管10g。配管10g是构成不经由切换单元10的其他废弃路径的配管,例如用于将水从水罐72废弃的情况等。另外,可以在配管10g上连接有设置于工作台111(图57)的排水部111a。

参照图74、图75以及图76对减压部600进行说明。图74中的74b是减压部600的立体图,图75中的75a是减压部600的俯视图,图75中的75b、75c是图75的v-v线剖视图、vi-vi线剖视图。图76中的76a以及76b是下部壳体602的立体图。

减压部600是在内部具有空间600a的中空的箱体(减压容器)。减压部600构成为包括供咖啡饮料经由切换阀10a而导入进来的导入管604a、以及向杯子c注入咖啡饮料的注入部10c,且在将所制造的咖啡饮料注入杯子c之前使咖啡饮料通过空间600a。空间600a的容积例如是比一杯量的咖啡饮料的最大液量多的容积。

注入部10c形成为从减压部600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在其下端部具有送出口605。送出口605与空间600a连通,对通过空间600a的咖啡饮料进行送出。送出口605可以构成注入口,也可以连接形成注入口的喷嘴。

导入管604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筒形状的配管,其一方端部604a与切换阀10a连接,其另一方端部构成将咖啡饮料导入空间600a的、在空间600a开口的导入口604b。导入口604b形成于比送出口605高的位置,使咖啡饮料容易因其自重而流向送出口605。另外,导入口604b形成于在俯视下(在水平方向的位置)比连通孔606靠送出口605侧的位置。

减压部600具有将构成其上半部的上部壳体601和构成其下半部的下部壳体602上下结合而形成空间600a的拼合中空构造。

上部壳体601具有凸缘部601a和被凸缘部601a包围且向上侧鼓出的鼓出部601b,鼓出部601b划定空间600a的上部。下部壳体602具有凸缘部602a和被凸缘部602a包围且向下侧鼓出的鼓出部602b,鼓出部602b划定空间600a的下部。

使凸缘部601a和凸缘部602a重合并用螺钉紧固上部壳体601和下部壳体602。密封构件603夹设于凸缘部601a与凸缘部602a之间而对空间600a进行密封。

在减压部600的壁部形成有使空间600a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孔606。当向空间600a中以加压状态导入咖啡饮料时,空间600a的空气从连通孔606向大气释放。由此,能够对咖啡饮料进行减压。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连通孔606形成于构成减压部600的顶部的上壁部600b,以使导入口604b位于比连通孔606低的位置。通过将连通孔606形成于空间600a的较高的位置,能够抑制咖啡饮料从连通孔606漏出。

本实施方式的空间600a是沿左右方向较长的空间,在其长度方向的一方端部(左侧端部)600c侧形成有导入口604b,送出口605位于从一方端部600c和另一方端部(右侧端部)600d分离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送出口605形成于一方端部600c与另一方端部600d的中间部。在从导入口604b导入的咖啡饮料的势头较强的情况下,使咖啡饮料经过送出口605流向另一方端部600d侧,然后返回而流向送出口605,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弱咖啡饮料的势头。

另外,通过将导入口604b和送出口605形成于沿水平方向错开的位置,能够确保咖啡饮料在空间600a中流动的区间更长,能够使其势头减小。

连通孔606形成于在水平方向上比送出口605更靠近导入口604b的部位。通过设为这样的配置,从而能够利用从导入口604d去往送出口605的咖啡饮料的势头来使咖啡饮料难从连通孔606漏出。另外,能够使混入咖啡饮料中的气体容易尽早从连通孔606逸出而不从送出口605喷出。此外,可以是连通孔606的数量和位置不限于此而设置多个连通孔606,也可以是将连通孔606形成于不同的部位。

下部壳体602形成空间600a的左右的底面610、611、前后的周面612、613。以上各面是朝向送出口605倾斜的倾斜面,能够防止空间600a的咖啡饮料滞留在空间600a,而使其容易流向送出口605。

下部壳体602还形成空间600a的左右的周面614、615。周面614为一方端部600c侧的周面,周面615为另一方端部600d侧的周面。

在周面614形成有以沿着前后方向将导入管604内的流路延长的方式而形成的截面c字型的缺口614a,在缺口614a的端部形成有与导入口604a对置的壁面614b。在从导入口604b导入的咖啡饮料的势头较强的情况下,能够使其与壁面614b碰撞而减弱其势头。

在下部壳体602中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壁体621、622。壁体621的壁面与左右上下方向平行,壁体622的壁面与前后上下方向平行。换言之,壁体621的壁面是与导入管604内的通路的通路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正交的面。另外,壁体622的壁面是不与导入管604内的通路的通路方向(前后方向)交叉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是平行的面。

壁体621、622彼此的端部连续,作为整体而构成截面l字型的柱体。壁体621、622延伸设置至面对连通孔606的位置,在减压部600的俯视视角下,连通孔606被壁体621、622包围。换言之,壁体621位于比连通孔606靠前侧的位置,壁体622位于比连通孔606靠右侧的位置。

这样的壁体621、622形成为防止空间600a的咖啡饮料去往连通孔606的挡板,能够防止咖啡饮料从连通孔606漏出。壁体621、622延伸至比导入口604b高的位置,并到达具有与上壁部600b相距微小间隙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该间隙比导入口604b的直径小。另外,从导入口604b到壁体621、622的上端的高度比导入口604b的直径长。

通过这样的结构,即使在流入有大量的咖啡饮料的情况下,也难以从连通孔606喷出。在流入减压部600的咖啡饮料的压力高的情况下,虽然有可能以雾状从导入口604b向空间600a喷出,但通过使壁体621、622的上端与上壁部600b的间隙较窄,飞扬的液滴难以向容器外飞出。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导入口604b在壁体621开口。通过壁体621防止从导入口604b流入空间600a的咖啡饮料向后侧移动,能够防止咖啡饮料在势头最强的流入后随即去往连通孔606。增大导入口604d的直径对于使流入的咖啡饮料的势头降低是有效的,例如为10mm以上且30mm以下。

接着,对减压部600的其他构成例进行说明。图77是另一例的下部壳体602的俯视图。在该图的例子中,在未图示的上部壳体形成有多个连通孔606a、606b。连通孔606a、606b在水平方向上均位于比起距离送出口605而更靠近导入口604b的位置,使得空气容易尽早逸出。

鼓出部602b具有l字型,连结形成于壁体621的导入口604b和送出口605的虚拟线633横穿凸缘部602a。在未图示的上部壳体设置有与鼓出部602b形状对应的鼓出部。即,构成为咖啡饮料从导入口604b起一边沿l字型迂回一边流向送出口605。由此,能够促进咖啡饮料的势头的降低、空气的分离。

底面630、631、632沿该图的箭头所示的方向向下倾斜,且随着朝向底面630→底面631→底面632而使底面依次向下方倾斜。由此,能够使咖啡饮料容易通过其自重而顺畅地从导入口604b流向送出口605。

在壁体621的右侧端部形成有与周面的间隙621a,从而即使咖啡饮料进入壁体621的背侧的空间621b,也不会滞留于此而从间隙621a流走。

图78的78a表示又一例的下部壳体602的俯视图,图78的78b是利用了78a的下部壳体602的减压部600的剖视图,是沿着vii-vii线的剖视图。

在该例中,减压部600形成为沿前后方向较长。壁体621不设置于下部壳体602而设置于上部壳体601。在俯视下,导入口605b位于从导入管604的一方端部604a到送出口605的直线上,壁体621相对于该直线倾斜。

底面641的倾斜被设为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朝向下方这样的单方向的倾斜,形成为使咖啡饮料难以在空间600a的周缘部滞留的构造。若比较从导入口604b到连通孔606的高度和从送出口605到导入口604b的高度,则前者的高度更高。

底面641的倾斜被设为随着从后方去往前方而朝向下方这样的单方向的倾斜,形成为使咖啡饮料难以在空间600a的周缘部滞留的构造。若比较从导入口604b到连通孔606的高度和从送出口605到导入口604b的高度,则前者的高度更高。另外,也可以将连通孔606设置在送出口605的上方。这样一来,从导入口604b到连通孔606的距离形成得较远,且距送出口605的距离也形成得较远的位置,因此使空气与咖啡饮料的分离变得容易。

<其他实施方式>

上述的各实施方式能够相互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专门以咖啡饮料为对象,但也能够以日本茶、红茶等茶、汤等各种饮料为对象。另外,作为提取对象,示例了咖啡豆、咖啡的生豆、咖啡豆的研磨豆、烘焙咖啡豆、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未被烘焙的咖啡豆、未被烘焙的咖啡豆的研磨豆等、粉末的咖啡豆、速溶的咖啡、盒装的咖啡等,作为饮料,示例咖啡饮料等,作为饮料液而示例了咖啡液,但不仅限于这些。另外,作为提取对象,只要是日本茶、红茶、乌龙茶等茶叶、研磨后的茶叶、蔬菜、粉碎的蔬菜、水果粉碎的水果谷物、粉碎的谷物、椎茸等蘑菇类、粉碎椎茸等蘑菇类而成的物质、对椎茸等蘑菇类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将对椎茸等蘑菇类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粉碎而成的物质、鲣鱼等鱼类、粉碎鲣鱼等鱼类而成的物质、对鲣鱼等鱼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将对鲣鱼等鱼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粉碎而成的物质、海带等海藻类、粉碎海带等海藻类而成的物质、对海带等海藻类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将对海带等海藻类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粉碎而成的物质、对牛、猪、鸡等的肉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将对该肉等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粉碎而成的物质、对牛骨、猪骨、鸡骨等肉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将对该骨等进行加热后使其干燥而成的物质粉碎而成的物质等提取材料即可,作为饮料,只要是日本茶、红茶、乌龙茶、蔬菜汁、水果汁、汤菜、汤汁、汤等饮料即可,作为饮料液,只要是日本茶的提取物、红茶的提取物、乌龙茶的提取物、蔬菜的提取物,水果的提取物、蘑菇的提取物、鱼等的提取物、肉的提取物、骨头的提取物等提取物类即可。此外,在实施例中,存在记载为水、自来水、净水、热水、清洗水之处,但例如也可以将水置换为热水、将热水置换为水等将任意的记载置换为其他记载,也可以将全部液体与水蒸气、高温水、冷却水、冷水等置换。例如对于将提取对象(例如为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与热水放入提取容器9这样的记载,也可以置换为将提取对象(例如为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与冷水(也可以仅是水)放入提取容器9这样的记载,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设为冷泡咖啡等的提取方法、饮料制造装置。

<实施方式的总结>

上述实施方式至少公开了以下的装置或者方法。

a1.一种分离装置(例如6),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分离杂质的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装置具备:

形成单元(例如6b),其形成供所述研磨豆通过的分离室(例如sc);以及

吸引单元(例如6a),其在与所述研磨豆的通过方向交叉的方向上与所述分离室连通,并吸引该分离室内的空气,

所述形成单元具有:

所述研磨豆的投入口(例如65a、65a’),其与所述分离室连通;以及

所述研磨豆的排出口(例如66),其与所述分离室连通,

通过所述吸引单元的吸引,从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分离室吸引空气。

a2.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口的开口面积(例如sc2)比所述投入口的开口面积(例如sc1’)大。

a3.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单元具备筒状部(例如65),

所述筒状部的一端开口部(例如65a)形成所述投入口,

所述筒状部的另一端开口部(例如65b)面对所述分离室,

所述排出口的开口面积比所述另一端开口部的开口面积大。

a4.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的内部空间具有其截面积从所述一端开口部侧朝向所述另一端开口部侧变小的形状(例如图6)。

a5.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吸引单元侧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比相反侧的下端的至少一部分向下方突出(例如图9、ex3)。

a6.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吸引单元的吸引,从所述投入口朝向所述分离室吸引空气。

a7.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沿上下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另一端开口部收纳在将所述排出口沿上下方向延长而成的区域内(例如图8)。

a8.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端开口部、所述另一端开口部以及所述排出口均为圆形,并且配置在同一中心线(例如cl)上(例如图8)。

a9.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形成单元包含:

管部(例如63),其沿与所述同一中心线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形成与所述吸引单元连通的连通路;以及

分离室形成部(例如64),其与所述管部连接,并形成所述分离室,

所述分离室形成部具有以所述同一中心线为中心的圆环形状(例如图8)。

a10.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出口的周围壁,形成有使从所述排出口朝向所述分离室被吸引的空气产生紊流的紊流促进部(例如67)。

a11.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紊流促进部包含多个紊流促进要素(例如67a)。

a12.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紊流促进要素沿所述排出口的周围方向重复形成。

a13.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紊流促进要素是多个突起、多个缺口或者多个孔。

a14.一种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筒状部向所述分离室内突出,

所述筒状部的所述一端开口部位于所述分离室外,

所述筒状部的所述另一端开口部位于所述分离室内。

a15.一种粉碎装置(例如5),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碎装置具备:

第一研磨机(例如5a),其对烘焙咖啡豆进行粗研磨;

上述分离装置,其从自所述第一研磨机排出的研磨豆中分离杂质;以及

第二研磨机(例如5b),其对从所述分离装置排出的研磨豆进行细研磨。

a1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

上述粉碎装置;以及

提取装置(例如3),其从自所述粉碎装置排出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

b1.一种提取方法,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方法,所述提取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方法包含:

减压步骤(例如s15),在该步骤中,将收纳有所述研磨豆与液体的提取容器内从第一气压切换为比所述第一气压低的第二气压;以及

提取步骤(例如s17),在该步骤中,从所述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

所述第一气压是使规定温度下的所述液体不沸腾的气压,

所述第二气压是使在所述第一气压下不沸腾的所述液体沸腾的气压,

从所述第一气压朝向所述第二气压的切换通过释放所述提取容器内的气压来进行。

b2.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提取步骤中,一边从所述提取容器排出该提取容器内的液体,一边通过透过式来提取咖啡液。

b3.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提取步骤中,在所述提取容器内通过浸渍式来提取咖啡液。

b4.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是高温水,

所述规定温度是所述液体在所述第一气压下的沸点以上的温度,

所述第一气压是超过大气压的气压,

所述第二气压是大气压。

b5.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所述提取容器供给的液体是被加热的液体,并且在不使该液体沸腾的第三气压下将其向所述提取容器压送,

所述第三气压是比所述第一气压低且比所述第二气压高的气压。

b6.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方法在所述减压步骤之前,包含利用供给到所述提取容器的液体对所述研磨豆进行蒸煮的蒸煮步骤(例如s11),

在所述蒸煮步骤中,将所述提取容器内的气压维持为所述第三气压。

b7.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方法在所述减压步骤之前,包含在所述提取容器内通过浸渍式来提取咖啡的步骤(例如s14)。

b8.一种提取装置(例如3),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装置,所述提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提取容器(例如9);

供给单元(例如7),其向所述提取容器供给液体以及气压;以及

控制单元(例如11),其控制所述供给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执行将收纳有所述研磨豆与所述液体的所述提取容器内从第一气压切换为比所述第一气压低的第二气压的减压控制(例如s15),

所述第一气压是不使规定温度下的所述液体沸腾的气压,

所述第二气压是使在所述第一气压下不沸腾的所述液体沸腾的气压,

从所述第一气压朝向所述第二气压的切换通过释放所述提取容器内的气压来进行。

c1.一种提取装置(例如3),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装置,所述提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提取容器(例如9),其包含躯体部(例如90e)与具有开口(例如90a)的颈部(例如90b),并收纳所述研磨豆与液体;

过滤器(例如910),其配置于所述颈部的所述开口,并限制所述研磨豆的漏出;以及

驱动单元(例如8b),其使所述提取容器的姿态从所述颈部位于上侧的第一姿态朝向所述颈部位于下侧的第二姿态变化。

c2.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容器包含具有所述过滤器的盖单元(例如91),

在相对于所述提取容器投入所述研磨豆的情况(例如s2)下,所述盖单元使所述开口开放,

当在所述提取容器内提取咖啡液的情况下,所述盖单元覆盖所述开口(例如s3)。

c3.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姿态下,所述研磨豆堆积于所述躯体部,

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研磨豆堆积于所述颈部,

所述提取容器形成为,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与所述第一姿态相比而使所述研磨豆的堆积厚度变厚。

c4.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比所述躯体部小。

c5.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容器具有处于所述躯体部与所述颈部之间的肩部(例如90d),

所述肩部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随着朝向所述颈部而逐渐变小。

c6.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颈部具有圆筒形状。

c7.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预先确定的浸渍时间的期间内维持所述第一姿态(例如s14)。

c8.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在预先确定的透过时间的期间内维持所述第二姿态(例如s17)。

c9.一种提取方法,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方法,所述提取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方法包含:

浸渍步骤(例如s14),在该步骤中,在第一姿态的提取容器内,将以第一方式堆积于该提取容器的所述研磨豆浸渍于液体;

反转步骤(例如s16),在该步骤中,使所述提取容器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反转,使所述研磨豆以第二方式堆积;以及

透过步骤(例如s17),在该步骤中,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提取容器中送出所述液体,

所述第二方式是所述研磨豆的堆积厚度比所述第一方式厚的方式,

在所述透过步骤中,使所述液体通过以所述第二方式堆积的所述研磨豆,从而送出所述液体。

c10.一种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容器包含粗部分(例如90e)与细部分(例如90b),

在所述第一姿态下,在所述粗部分堆积所述研磨豆,

在所述第二姿态下,在所述细部分堆积所述研磨豆。

d1.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具备:

分离装置(例如6),其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分离杂质;以及

提取装置(例如3),其从利用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所述杂质后的所述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形成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外装的外壳(例如100),

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分离装置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第一透过部(例如101)。

d2.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是具备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装置(例如3)的饮料制造装置,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形成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外装的外壳(例如100),

所述提取装置包含收纳所述研磨豆与液体并提取咖啡液的提取容器(例如9)、以及在提取咖啡液时移动该提取容器的驱动单元(例如8b),

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提取容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第一透过部(例如101)。

d3.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装置包含对所述杂质进行收纳的回收容器(例如60b),

所述回收容器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收纳的所述杂质进行视觉辨认的第二透过部(例如62),

经由所述第一透过部以及所述第二透过部,能够从外部对收纳于所述回收容器的所述杂质进行视觉辨认。

d4.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装置包含对所述回收容器内的空气进行排气的送风单元(例如60a),

所述送风单元与所述回收容器构成将所述杂质集中于该回收容器的一部分的离心分离装置。

d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回收容器在所述分离装置上装卸自如。

d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

第一研磨机(例如5a),其对烘焙咖啡豆进行粗研磨;以及

第二研磨机(例如5b),其对烘焙咖啡豆进行细研磨,

所述分离装置从自所述第一研磨机排出的研磨豆中分离所述杂质,

所述第二研磨机对利用所述分离装置分离出所述杂质后的所述研磨豆进行细研磨,

在所述第二研磨机中,经由所述第一透过部,能够对所述第二研磨机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

d7.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过部构成为开闭自如(例如图56、图58)。

d8.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过部具有能够至少从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前方以及侧方对该装置的内部进行视觉辨认的形状(例如图58)。

d9.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透过部包含曲面(例如图58)。

d10.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在提取咖啡液时使所述提取容器的姿态发生变化,

经由所述第一透过部,能够对所述提取容器的姿态的变化进行视觉辨认。

e1.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是制造以烘焙咖啡豆为原料的饮料的饮料制造装置,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

豆容器(例如40),其收纳有烘焙咖啡豆;

装配部(例如44),其供所述豆容器装配;

第一接受部(例如442),其接受所述烘焙咖啡豆;以及

第二接受部(例如42c),其接受所述烘焙咖啡豆,

所述第一接受部从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豆容器中接受所述烘焙咖啡豆,所述第二接受部是在与所述装配部不同的部位形成的开口部。

e2.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将所述第一接受部所接受的规定量的烘焙咖啡豆向下游侧自动送出的送出单元(例如41),

所述第二接受部所接受的烘焙咖啡豆能够不通过所述送出单元自动送出地应用于饮料的制造。

e3.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还具备对烘焙咖啡豆进行研磨的研磨机(例如5a),

将由所述第一接受部或者所述第二接受部接受到的烘焙咖啡豆朝向所述研磨机供给。

e4.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所述第二接受部至所述研磨机的烘焙咖啡豆的供给路线(例如rt2)的路线长度比从所述第一接受部至所述研磨机的烘焙咖啡豆的供给路线(例如rt1)短。

e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还具备:

第一供给路线(例如rt1),其供所述第一接受部所接受的烘焙咖啡豆通过;以及

第二供给路线(例如rt2),其供所述第二接受部所接受的烘焙咖啡豆通过,

所述第二供给路线与所述第一供给路线的中途合流。

e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出单元是螺杆输送设备,且是通过螺杆轴(例如47)的旋转量进行规定量的所述烘焙咖啡豆的送出的单元。

e7.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经由所述开口部(例如42c),能够对所述送出单元进行视觉辨认。

e8.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豆容器具备烘焙咖啡豆相对于所述第一接受部的出口(例如405a)、以及对该出口进行开闭的盖机构(例如408),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驱动机构(例如41a、444、445c),该驱动机构对所述盖机构进行操作,在相对于所述装配部装配所述豆容器之后,使所述出口从关闭状态朝向打开状态自动开放。

e9.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对所述盖机构进行操作,使所述出口从打开状态朝向关闭状态自动关闭。

f1.一种提取装置(例如3),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装置,所述提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容器(例如90),其收纳所述研磨豆与液体,并从所述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以及

驱动单元(例如8b),其使所述容器在向该容器供给所述研磨豆的研磨豆供给位置(例如图9的虚线的豆投入位置)与向该容器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位置(例如图9的实线的提取位置)之间移动。

f2.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形成所述提取装置的外装的外壳(例如100),

所述外壳包括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容器的移动进行视觉辨认的透过部(例如101)。

f3.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容器在所述研磨豆供给位置与所述液体供给位置之间往复移动(例如图9)。

f4.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使所述容器沿水平方向平行移动(例如图9)。

f5.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包含对所述容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例如820)。

f6.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构件包含:

保持构件(例如820a),其保持所述容器;以及

轴构件(例如820b),其与所述保持构件连结,并沿所述容器的移动方向延伸,

在将所述容器的移动方向设为所述容器的正面-背面方向的情况下,所述保持构件遍及所述容器的左右的各侧部以及底部地延伸设置(例如图29、图30),

所述轴构件在所述容器的所述各侧部与所述保持构件连结,

所述轴构件沿所述移动方向移动。

f7.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研磨豆供给位置处向所述容器供给所述研磨豆之后,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向所述容器供给液体。

f8.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向所述容器供给预热用的液体之后,在所述研磨豆供给位置处向所述容器供给所述研磨豆,之后,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向所述容器供给液体。

f9.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容器的移动方向设为所述容器的正面-背面方向的情况下,经由所述透过部,能够对所述容器的正面进行视觉辨认,并且所述液体供给位置是比所述研磨豆供给位置靠里侧的位置(例如图9)。

f10.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盖单元(例如91),该盖单元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装卸自如地装配于所述容器的开口(例如90a),

所述盖单元包含使所述容器内与外部连通的孔(例如911a),

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在所述开口装配有所述盖单元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孔向所述容器内供给液体。

f11.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所述盖单元从所述开口分离的状态下,所述容器向所述研磨豆供给位置移动,经由所述开口向所述容器内供给所述研磨豆。

f12.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单元包含在所述液体供给位置处在所述盖单元位于上侧的第一姿态与所述盖单元位于下侧的第二姿态之间反转所述容器以及所述盖单元的机构、以及对所述孔进行开闭的栓构件(例如913),

在所述第一姿态下向所述容器内供给液体,

在所述第二姿态下,所述栓构件使所述孔开放,经由该孔从所述容器送出咖啡饮料。

g1.一种提取装置(例如3),其是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的提取装置,所述提取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提取容器(例如9),其收纳所述研磨豆与液体,并从所述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以及

供给单元(例如7),其向所述提取容器供给液体,

所述提取容器包含:

第一孔(例如911a),其供所述提取容器内的咖啡饮料送出;以及

第二孔(例如901a),其供所述提取容器内的清扫所使用的液体送出。

g2.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使所述提取容器的姿态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反转的驱动单元(例如8b),

所述第一孔在所述第一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下端部,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上端部,

所述第二孔在所述第一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上端部,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下端部。

g3.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提取容器处于所述第一姿态的状态下将所述提取容器内的咖啡饮料经由所述第一孔送出之后,通过所述驱动单元将所述提取容器变化为所述第二姿态,通过所述供给单元将清扫用的液体经由所述第一孔供给到所述提取容器内。

g4.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对所述提取容器内的所述研磨豆从所述第一孔中漏出的情况进行限制的过滤器(例如910)。

g5.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过滤器是金属过滤器。

g6.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属过滤器在所述第一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所述下端部的一侧,在所述第二姿态下位于所述提取容器的所述上端部的一侧。

g7.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容器包含对所述第一孔进行开闭的第一栓构件(例如913)、以及对所述第二孔进行开闭的第二栓构件(例如903)。

g8.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容器包括能够供对该提取容器的内部进行视觉辨认的透过部(例如90)。

g9.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孔大于所述第一孔,

在从所述第一孔向所述提取容器内供给所述清扫用的液体时,从所述第一孔送入空气。

h1.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是制造以烘焙咖啡豆为原料的饮料的饮料制造装置,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

豆容器(例如40),其收纳有烘焙咖啡豆;

装配部(例如44),其供所述豆容器能够装卸地装配;以及

输送机构(例如41),其能够对来自所述豆容器的所述烘焙咖啡豆进行输送,

所述输送机构被设为,在从所述装配部卸下所述豆容器的情况下,所述输送机构残留于所述装配部侧。

h2.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豆容器包含:

第一口(例如筒部401的端部),其能够供所述烘焙咖啡豆进行出入;以及

第二口(例如405a),其能够供所述烘焙咖啡豆进行出入,

所述第一口是所述烘焙咖啡豆从所述豆容器朝向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内移动时不通过的口,

所述第二口是所述烘焙咖啡豆从所述豆容器朝向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内移动时通过的口。

h3.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豆容器包含对所述第二口进行开闭的开闭构件(例如408)。

h4.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豆容器包含:

筒部(例如401);以及

形成构件(例如405),其设于所述筒部的端部,并形成所述第二口,

所述开闭构件绕所述筒部的中心轴能够旋转地安装于所述形成构件。

h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配部设有驱动机构(例如41a、444、445c),该驱动机构对所述开闭构件进行操作而能够使所述第二口开放。

h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对所述开闭构件进行操作而能够关闭所述第二口。

h7.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装配部设有限制机构(例如408c),该限制机构在所述第二口被开放的情况下限制所述豆容器的卸下。

h8.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对接受部(例如442)所接受的所述烘焙咖啡豆进行输送,

所述接受部从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豆容器接受所述烘焙咖啡豆,

在通过所述开闭构件局部关闭所述第二口的状态下驱动所述输送机构(例如图44),之后,通过所述开闭构件将所述第二口全部关闭。

h9.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送机构对接受部(例如442)所接受的所述烘焙咖啡豆进行输送,

所述接受部从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所述豆容器接受所述烘焙咖啡豆,

在所述装配部设有对所述接受部进行开闭的闸门(例如443)。

h10.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豆容器具备限制机构(例如406a、408d、406a’、408d’),该限制机构对在所述豆容器未装配于所述装配部的情况下所述开闭构件使所述第二口开放的情况进行限制。

i1.一种粉碎装置(例如5),其研磨烘焙咖啡豆,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碎装置具备:

具备刀具的主体部(例如53b);以及

驱动所述刀具的马达(例如52b),

能够将所述马达留在所述粉碎装置而将所述主体部从所述粉碎装置卸下(例如图63)。

i2.一种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调整研磨豆的粒度的调整机构(例如503)。

i3.一种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整机构具备对于所述马达而言为另外的马达(例如503a)作为驱动源。

i4.一种粉碎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粉碎装置具备向从所述粉碎装置的正下方起沿横向偏离的位置送出研磨豆的可装卸的送出管(例如501)。

i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制造咖啡饮料,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

研磨烘焙咖啡豆的粉碎装置(例如5);

从自所述粉碎装置送出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的提取装置(例如3);以及

形成所述饮料制造装置的外装的外壳(例如100),

所述粉碎装置具备:

具备刀具的主体部(例如53b);以及

驱动所述刀具的马达(例如52b),

能够将所述马达留在所述粉碎装置而将所述主体部从所述粉碎装置卸下(例如图63),

所述外壳包含能够供从外部对所述主体部的至少一部分进行视觉辨认的透过部(例如101)。

i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部安装于所述粉碎装置的状态下,无法经由所述透过部从外部视觉辨认所述马达。

i7.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具备调整研磨豆的粒度的调整机构(例如503),

所述调整机构具备对于所述马达而言为另外的马达(例如503a)作为驱动源,

在所述主体部安装于所述粉碎装置的状态下,无法经由所述透过部从外部视觉辨认所述另外的马达。

j1.一种提取装置(例如3),其从烘焙咖啡豆的研磨豆中提取咖啡液,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收纳所述研磨豆和液体的容器主体(例如90);

封堵所述容器主体的开口(例如90a)的盖(例如91);以及

在所述盖封堵了所述开口的状态下而将所述容器主体与所述盖锁定的锁定机构(例如821)。

j2.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容器主体包含划定所述开口的周缘部(例如90c),

所述盖包含与所述周缘部重叠的帽檐部(例如911c),

所述锁定机构包含以夹着相互重叠的所述周缘部和所述帽檐部的方式供它们嵌合的嵌合部(例如821)。

j3.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嵌合部包含在嵌合状态下与所述周缘部接触的第一面(例如ls)和与所述帽檐部接触的第二面(例如us),

所述周缘部包含与所述第一面接触的第三面(例如90c’),

所述帽檐部包含与所述第二面接触的第四面(例如911c’),

在嵌合状态下,所述第一面至所述第四面相互平行。

j4.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提取装置具备:

保持所述盖的保持部(例如801);以及

将所述保持部在使所述盖封堵所述开口的第一位置与使所述盖从所述开口分离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驱动机构(例如8a)。

j5.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帽檐部和所述周缘部包含在所述帽檐部和所述周缘部重叠时相互引导而使所述容器主体与所述盖的位置对齐的引导部(例如90g、911e)。

j6.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具备将所述容器主体与所述盖之间密封的密封构件(例如919a)。

j7.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锁定机构锁定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的情况下,即使驱动所述驱动机构也无法将所述盖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j8.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包含:

贯通所述盖的孔(例如911a);以及

对所述孔进行开闭的栓构件(例如913),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被所述锁定机构锁定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孔向所述容器主体内供给气压高于大气压的空气。

j9.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栓构件能够通过向所述容器主体内供给的空气的气压而开放。

j10.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盖包含:

贯通所述盖的孔(例如911a);以及

对所述孔进行开闭的栓构件(例如913),

在所述容器主体和所述盖被所述锁定机构锁定的状态下,经由所述孔向所述容器主体内供给水。

j11.一种提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栓构件能够通过向所述容器主体内供给的液体的液压而开放。

k1.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例如72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液量调节装置具备:

存积液体的第一存积部(例如725);

存积从所述第一存积部供给的所述液体的第二存积部(例如726);

对所述第一存积部和所述第二存积部的连通和切断进行切换的连通切换机构(例如728);

对供给到所述第二存积部的所述液体的送出和存积进行切换的送出切换机构(例如728);以及

与从所述第二存积部送出的液量对应地使所述第二存积部的容积进行变化的驱动机构(例如727)。

k2.一种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存积部和所述第二存积部被共用的壁体(例如722)分隔。

k3.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液量调节装置具备对存积于所述第一存积部的所述液体进行加热的加热器(例如72a)。

k4.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液量调节装置具备测定所述第一存积部的液位的测定部(例如72c),

所述测定部具备:

漂浮于所述液体的浮子(例如730);

对所述浮子进行检测的上侧的第一传感器(例如731b);以及

对所述浮子进行检测的下侧的第二传感器(例如731a)。

k5.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部具备存积所述液体的第三存积部(例如729),

所述浮子被配置在所述第三存积部内,

所述第三存积部在比所述第二传感器靠下侧的位置与所述第一存积部连通(例如729a)。

k6.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液量调节装置具备使空气在所述第一存积部与所述第二贮存部之间连通的空气连通部(例如722a)。

k7.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液量调节装置在比所述第一传感器靠上侧的位置具备使空气在所述第一存积部与所述第三储存部之间连通的空气连通部(例如729b)。

k8.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第二存积部的所述液体被送出时,所述液体被供给至所述第一存积部。

k9.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第一存积部中的水头压,从所述第一存积部向所述第二存积部供给所述液体。

k10.一种送液量调节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机构具备:

可动构件(例如727c),其构成对所述第二存积部的容积进行规定的壁体;

马达(例如727a);以及

移动机构(例如727b、727f),其利用所述马达的驱动力使所述可动构件移动。

l1.一种饮料制造装置(例如1),其制造饮料并将该饮料注入饮料容器(例如c),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在将所制造的饮料注入所述饮料容器之前供所述饮料通过的减压部(例如600),

在所述减压部形成有使该减压部内与大气连通的连通孔(例如606)。

l2.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部具有上壁部(例如600b),

所述连通孔形成于所述上壁部。

l3.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部包含送出所述饮料的送出口(例如605),

所述送出口形成于比所述连通孔低的位置。

l4.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部包含将所述饮料导入该减压部内的导入口(例如604b),

所述导入口形成于比所述连通孔低且比所述送出口高的位置。

l5.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通孔形成于比起距离所述送出口而更靠近所述导入口的部位。

l6.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饮料制造装置具备在废弃所述饮料的情况下将所述饮料的输送目的地向与所述减压部不同的流路切换的阀(例如10a)。

l7.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入口和所述送出口形成于沿水平方向错开的位置。

l8.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部包含:

将所述饮料导入所述减压部内的导入口(例如604b);以及

送出所述饮料的送出口(例如605),

所述减压部的内部空间(例如600a)包含水平方向的一方端部(例如600c)和另一方端部(例如600d),

所述导入口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于所述一方端部侧,

所述送出口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于从所述一方端部以及所述另一方端部离开的位置。

l9.一种饮料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压部包含:

将所述饮料导入所述减压部内的导入口(例如604b);以及

送出所述饮料的送出口(例如605),

所述减压部的内部空间(例如600a)包含水平方向的一方端部(例如600c)和另一方端部(例如600d),

所述导入口形成于比所述减压部的内部空间中的水平方向的中心靠所述一方端部侧的位置,

所述送出口形成于比所述另一方端部靠所述减压部的内部空间中的水平方向的中心的位置。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及范围地进行各种变更及变形。因而,为了公开本发明的范围而附上以下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