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9973发布日期:2019-09-17 22:43阅读:418来源:国知局
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生活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



背景技术:

人们在喝水时,因为无法用感官准确的判断水的温度,因此经常会出现被水烫伤的情况,亦或是水温太低而错过了最佳的饮水时间,例如喝茶,这时对水的温度要求就极高,什么样的水温适合泡茶,什么样的温度适合饮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现有的杯子不能显示杯内液体的温度,且现有的杯子只能盛放一种温度的液体,提供了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不仅能够对杯内液体的温度进行显示,并且能够同时盛放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通过将两种不同温度的液体进行混合后以使得杯内液体温度适合饮用或泡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包括杯盖、上杯体、下杯体、旋转开启装置和温度显示装置,

所述旋转开启装置包括转动部件、开合叶片和固定环,在所述上杯体和所述下杯体相连处设置所述固定环,所述固定环一体设置在所述转动部件的内壁上,所述转动部件套接在所述上杯体和所述下杯体的外侧,

所述温度显示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显示器和电源装置,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下杯体的内壁内,所述电源装置为所述数模转换器、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显示器提供能源支撑,所述数模转换器、所述微处理器和所述电源装置设置在所述下杯体底端内部,所述显示器设置在所述下杯体的外壁上,所述温度传感器的数据输出端与所述数模转换器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所述数模转换器的模拟数据输出端与所述微处理器的模拟数据输入端相连,所述微处理器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显示器的显示信号输入端相连。

所述开合叶片的数量为9-12个。

所述上杯体高度为8-12cm,所述上杯体的内径为6-12cm,所述上杯体的外径为8-15cm。

所述下杯体高度为10-15cm,所述下杯体的内径为6-12cm,所述下杯体的外径为8-15cm。

所述转动部件的内径为8-15cm,所述转动部件的高度为所述上杯体和所述下杯体总高度的1/4-1/3。

所述固定环距离所述转动部件顶端的距离为所述转动部件总高度的1/3-1/2。

在所述固定环上均匀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开合叶片通过铆钉固定在所述固定孔内。

所述固定环的宽度为2-3cm。

所述上杯体和所述下杯体均包括杯外壁、杯内壁和保温层,所述杯外壁和所述杯内壁一体设置,所述保温层填充在所述杯外壁和所述杯内壁之间。

所述保温层的厚度为2-3c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开合叶片将一个杯体人为的分为两个部分,下杯体内可以放置温度较高的液体,关闭开合叶片后,再向上杯体内倒入温度较低的液体,使用者可以通过设置在下杯体外侧的显示器,实时的观察下杯体内的液体温度,并结合自身需要如直接饮用或泡茶饮用等,通过控制开合叶片的开合以及上下杯体内液体的混合来调整下杯体内液体温度,并通过显示器直接观察,便于使用者按照自身需要来调整杯体内液体温度,避免了由于杯内水温过高而导致的烫嘴,或杯内温度过低而导致无法泡茶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旋转开启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数据信号传输框图;

图4是本发明中下杯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杯盖,2为上杯体,3为下杯体,4为转动部件,5为开合叶片,6为固定环,7为温度传感器,8为显示器。

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以上附图获得其他的相关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包括杯盖1、上杯体2、下杯体3、旋转开启装置和温度显示装置,

旋转开启装置包括转动部件4、开合叶片5和固定环6,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相连处设置固定环6,固定环6一体设置在转动部件4的内壁上,转动部件4套接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的外侧,

温度显示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7、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显示器8和电源装置,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下杯体3的内壁内,电源装置为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器8提供能源支撑,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电源装置设置在下杯体3底端内部,显示器8设置在下杯体3的外壁上,温度传感器7的数据输出端与数模转换器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数模转换器的模拟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模拟数据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显示器8的显示信号输入端相连。

上杯体2高度为8-12cm,上杯体2的内径为6-12cm,上杯体2的外径为8-15cm。

下杯体3高度为10-15cm,下杯体3的内径为6-12cm,下杯体3的外径为8-15cm。

使用者通过观看显示器上显示出来的下杯体内液体的温度后,按照自己的实际需求,可以采用先将上杯体内的液体倒出备用,或者是旋转转动部件开启开合叶片,使得上杯体内的温度较低的液体受重力作用流向下杯体内,然后关闭开合叶片后,通过晃动,冷热液体充分混合均匀后,再观察显示器上的下杯体内液体温度值,重复上述操作,直至温度符合使用者要求为止;但是在倒出下杯体内液体之前需将上杯体内液体倒出后,在转动转动部件,开启开合叶片,才能将下杯体内的液体倒出。

实施例二

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包括杯盖1、上杯体2、下杯体3、旋转开启装置和温度显示装置,

旋转开启装置包括转动部件4、开合叶片5和固定环6,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相连处设置固定环6,固定环6一体设置在转动部件4的内壁上,转动部件4套接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的外侧,

温度显示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7、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显示器8和电源装置,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下杯体3的内壁内,电源装置为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器8提供能源支撑,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电源装置设置在下杯体3底端内部,显示器8设置在下杯体3的外壁上,温度传感器7的数据输出端与数模转换器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数模转换器的模拟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模拟数据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显示器8的显示信号输入端相连。

上杯体2高度为8-12cm,上杯体2的内径为6-12cm,上杯体2的外径为8-15cm。

下杯体3高度为10-15cm,下杯体3的内径为6-12cm,下杯体3的外径为8-15cm。

开合叶片5的数量为9-12个。

转动部件4的内径为8-15cm,转动部件4的高度为上杯体2和下杯体3总高度的1/4-1/3。

固定环6距离转动部件4顶端的距离为转动部件4总高度的1/3-1/2。

在固定环6上均匀开设有固定孔,开合叶片5通过铆钉固定在固定孔内,转动部件转动带动固定环发生转动,进而带动开合叶片发生开合,使得位于上杯体的内液体受重力作用流入下杯体内。

固定环6的宽度为2-3cm。

实施例三

一种能够显示杯内温度的杯子,包括杯盖1、上杯体2、下杯体3、旋转开启装置和温度显示装置,

旋转开启装置包括转动部件4、开合叶片5和固定环6,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相连处设置固定环6,固定环6一体设置在转动部件4的内壁上,转动部件4套接在上杯体2和下杯体3的外侧,

温度显示装置包括温度传感器7、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显示器8和电源装置,温度传感器7设置在下杯体3的内壁内,电源装置为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显示器8提供能源支撑,数模转换器、微处理器和电源装置设置在下杯体3底端内部,显示器8设置在下杯体3的外壁上,温度传感器7的数据输出端与数模转换器的数据输入端相连,数模转换器的模拟数据输出端与微处理器的模拟数据输入端相连,微处理器的显示信号输出端与显示器8的显示信号输入端相连。

上杯体2高度为8-12cm,上杯体2的内径为6-12cm,上杯体2的外径为8-15cm。

下杯体3高度为10-15cm,下杯体3的内径为6-12cm,下杯体3的外径为8-15cm。

开合叶片5的数量为9-12个。

转动部件4的内径为8-15cm,转动部件4的高度为上杯体2和下杯体3总高度的1/4-1/3。

固定环6距离转动部件4顶端的距离为转动部件4总高度的1/3-1/2。

在固定环6上均匀开设有安装孔,开合叶片5通过铆钉固定在固定孔内,转动部件转动带动固定环发生转动,进而带动开合叶片发生开合,使得位于上杯体的内液体受重力作用流入下杯体内。

固定环6的宽度为2-3cm。

上杯体2和下杯体3均包括杯外壁、杯内壁和保温层,杯外壁和杯内壁一体设置,保温层填充在杯外壁和杯内壁之间,杯内壁选用金属铝,铜等,因为金属的导热系数是较为良好的,而且比较易得,另外这些金属也对人无害;同时可以在杯外壁上贴有适合大人和小孩饮用直接饮用或者是适宜泡茶的水温的标贴,标贴上可以写下述内容:泡茶的最佳水温为70-80℃,泡出来的茶色香味俱佳;平时饮水、饮食、漱口的最佳温度是35-38℃,对口腔、牙齿刺激最小;凉开水在12-17℃时口感最好。

保温层的厚度为2-3cm。

为了易于说明,实施例中使用了诸如“上”、“下”、“左”、“右”等空间相对术语,用于说明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特征相对于另一个元件或特征的关系。应该理解的是,除了图中示出的方位之外,空间术语意在于包括装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图中的装置被倒置,被叙述为位于其他元件或特征“下”的元件将定位在其他元件或特征“上”。因此,示例性术语“下”可以包含上和下方位两者。装置可以以其他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位于其他方位),这里所用的空间相对说明可相应地解释。

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发明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