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学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2828发布日期:2019-10-15 20:05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学步车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婴儿用品领域,尤其是一种学步车。



背景技术:

学步车是婴儿在成长中学步的一种工具,通常对裆部进行支撑,使婴儿固定在学步车内,婴儿的腿部移动,学步车利用车轮跟随婴儿移动,这种方式能搞很好的锻炼婴儿的腿部力量,但学步车却存在很大弊端,首先在婴儿移动的过程中,学步车会有一条绑带从婴儿双腿间穿过,使婴儿行走过程中双腿呈现不是自然状态的分离,而是被强迫分开,长时间的行走婴儿骨骼会发生变形,很有可能导致长大后变成罗圈腿,其次婴儿在学步车内喜欢用力向后蹬,使学步车滑行,这种方式并不是一步一步的学习走路,婴儿用力后蹬脚尖与地面贴合,在滑行的过程中会损害婴儿的踝关节,并且婴儿没有危险意识,遇到下坡或拐角时不能够及时刹车,易对婴儿带来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正是鉴于以上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学步车,通过对婴儿支撑部的上移,防止婴儿双腿骨骼变形,再通过对车轮进行限制,防止婴儿在学步车内进行滑行;

一种学步车:车身、限制装置、支架一、椅座、支架二、绑带;

所述车身后车轮与轴一相固定,轴一两端贯穿连接在车身内;

所述限制装置数量为两个;

所述限制装置包括:单向轴承、凹槽、限制杆、弹簧;

上述单向轴承内圈固定在轴一上,其中单向轴承顺时针内圈与外圈呈锁死状态;

上述凹槽为车身内壁上的“c”字形凹槽;

上述限制杆一端固定在单向轴承外圈上,另一端设置在凹槽内;

上述弹簧设置在凹槽内部,其中弹簧一端固定在凹槽的一端,另一端与限制杆相固定;

所述支架一数量为两个,垂直固定在车身顶面两侧,两个支架一之间连接有轴二,轴二的中部为矩形;

所述椅座活动设置在两个支架一之间的轴二上;

所述支架二数量为两个,位于支架一上方,两个支架二之间连接有轴三,轴三贯穿椅座,通过轴三,支架二与椅座相互连接,其中轴三中部为矩形;

所述座椅包括:壳体、固定杆、定位钮帽;

上述壳体沿车身移动方向相反的侧壁面设有条形贯通口,条形贯通口一端外周设有环形贯通口;

上述固定杆垂直设置在壳体内部,固定杆上设有两个矩形贯通口,初始时固定杆的两个矩形贯通口嵌套在轴二、轴三中部,固定杆中部通过条形贯通口横向延伸出壳体,且固定杆横向延伸部上设有螺纹;

上述定位钮帽通过螺纹与固定杆横向延伸部相连接,初始时定位钮帽部分嵌入环形凹槽内,通过定位钮帽对固定杆进行定位;

所述绑带设置在两个支架二之间,位于支架二的上端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前车轮为转向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二上端向前弯曲。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椅座承接婴儿下坐的一侧壁面为弧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椅座两侧壁面设有垂直贯通口一,固定杆上设有垂直贯通口二,且轴三位于椅座4外部两端壁面上设有螺纹,螺纹上分别嵌套有螺帽,螺帽对椅座两侧进行夹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轴二两段为半圆状,支架一与轴二连接的凹槽为三分之一圆。

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限制装置防止婴儿在学步车内进行滑行,限制婴儿只能够一步一步的学习行走,同时防止学步车在滑行中发生意外。

2、本发明捆绑婴儿胸部,对婴儿身体进行支撑,防止在行走的过程中双腿被迫分开,从而形成罗圈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限制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限制装置运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椅座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椅座细节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椅座内部运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轴二在支架一内旋转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椅座九十度旋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通过参考附图进行详细描述,这样对于发明所属领域的现有技术人员中具有普通技术的人来说容易实现这些实施例。然而本发明也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因此本发明不限于下文中描述的实施例。另外,为了更清楚地描述本发明,与本发明没有连接的部件将从附图中省略。

如图1-2所示,一种学步车:车身1、限制装置2、支架一3、椅座4、支架二5、绑带6;

所述车身1后车轮12与轴一11相固定,轴一11两端贯穿连接在车身1内,后车轮12通过轴一11随车身1移动并向车身1移动的方向滚动;

所述限制装置2数量为两个;

如图2所示,所述限制装置2包括:单向轴承21、凹槽22、限制杆23、弹簧24;

上述单向轴承21内圈固定在轴一11上,其中单向轴承21顺时针内圈与外圈呈锁死状态;

上述凹槽22为车身1内壁上的“c”字形凹槽;

上述限制杆23一端固定在单向轴承21外圈上,另一端设置在凹槽22内,单向轴承21能够带动限制杆22沿凹槽22移动;

上述弹簧24设置在凹槽22内部,其中弹簧24一端固定在凹槽22的一端,另一端与限制杆22相固定;

如图3所示,婴儿一步一步行走时,通过后车轮12让轴一11旋转,轴一11带动限制杆23端部沿凹槽22内部移动,当移动至凹槽22三分之二处,由于婴儿能另一只腿抬起,后轮12停转,弹簧24通过单向轴承21拉回限制杆23,重新回到凹槽22端部,当婴儿腿部用力后蹬时,由于力量过大,限制杆23端部移动至凹槽22另一端端部被卡柱,阻止后轮112三百六十度旋转,让婴儿无法在学步车内进行滑行,而后通过弹簧24拉回限制杆23重新回到凹槽22端部;

所述支架一3数量为两个,垂直固定在车身1顶面两侧,两个支架一3之间连接有轴二31,轴二31的中部为矩形;

所述椅座4活动设置在两个支架一3之间的轴二31上;

所述支架二5数量为两个,位于支架一3上方,两个支架二5之间连接有轴三51,轴三51贯穿椅座4,通过轴三51,支架二5与椅座4相互连接,其中轴三51中部为矩形;

如图4所示,所述座椅4包括:壳体41、固定杆42、定位钮帽43;

如图5所示,上述壳体41沿车身1移动方向相反的侧壁面设有条形贯通口411,条形贯通口411一端外周设有环形贯通口412;

上述固定杆42垂直设置在壳体41内部,固定杆42上设有两个矩形贯通口412,初始时固定杆42的两个矩形贯通口嵌套在轴二31、轴三51中部,如图5所示,固定杆42中部通过条形贯通口411横向延伸出壳体41,且固定杆42横向延伸部上设有螺纹;

上述定位钮帽43通过螺纹与固定杆42横向延伸部相连接,初始时定位钮帽43部分嵌入环形凹槽412内,通过定位钮帽43对固定杆42进行定位;

如图5-6所示,在婴儿长时间行走后,婴儿的腿部需要休息,这时转动定位钮帽43,定位钮帽43与环形贯通口412分离,然后向一侧拉动固定杆42,定位杆42两个矩形贯通口移动至轴二31、轴三51的一侧,定位杆42不再对轴二31、轴三51进行定位,此时下压支架二5,壳体41九十度翻转变成水平状,反方向拉动固定杆42重新嵌套轴二31、轴三51中部,再反方向转动定位钮帽43,让定位钮帽43重新嵌入环形凹槽412内,对轴二31、轴三51进行定位;

所述绑带6设置在两个支架二5之间,位于支架二5的上端部,其中绑带6捆绑在婴儿胸部,通过绑带6对婴儿进行支撑。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前车轮为转向轮,方便婴儿在行走的过程中改变方向。

优选的,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支架二5上端向前弯曲,其目的为在婴儿固定在车身1内时,椅座4与婴儿腿部有一定间距,防止椅座4影响婴儿腿部向后伸展,阻碍婴儿行走。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所述椅座4承接婴儿下坐的一侧壁面为弧状,防止婴儿从椅座4上滑落。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椅座4两侧壁面设有垂直贯通口一413,固定杆42上设有垂直贯通口二421,且轴三51位于椅座4外部两端壁面上设有螺纹,螺纹上分别嵌套有螺帽52,螺帽52对椅座4两侧进行夹紧,其中垂直贯通口一413与垂直贯通口二421嵌套轴三51,通过松动螺帽52,通过垂直贯通口一413与垂直贯通口二421能够移动支架二5,对学步车的高度进行调整。

优选地,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如图4、7所示,所述轴二31两段为半圆状,支架一3与轴二31连接的凹槽为三分之一圆,当轴二31旋转时,轴二31只能够在支架一3内旋转九十度,方便后期椅座4旋转后变成水平状,避免椅座4一端过低婴儿从椅座4滑落,或一端过高,对婴儿的腿部造成不适。

本发明工作原理:

首先把婴儿抱入车身1内,通过绑带6包裹婴儿胸部对婴儿身体进行支撑,婴儿能能够在车身1内进行行走,当婴儿腿部用力后蹬时,由于力量过大,限制杆23端部移动至凹槽22另一端端部被卡柱,阻止后轮112三百六十度旋转,而后弹簧24通过单向轴承21拉回限制杆23重新回到凹槽22端部,让婴儿无法在学步车内进行滑行,只能够一步一步的行走,在婴儿长时间行走后,婴儿的腿部需要休息,这时转动定位钮帽43,定位钮帽43与环形贯通口412分离,然后向一侧拉动固定杆42,定位杆42两个矩形贯通口移动至轴二31、轴三51的一侧,定位杆42不再对轴二31、轴三51进行定位,此时下压支架二5,壳体41九十度翻转变成水平状,反方向拉动固定杆42重新嵌套轴二31、轴三中部,再反方向转动定位钮帽43,让定位钮帽43重新嵌入环形凹槽412内,对轴二31、轴三51进行定位,此时婴儿能够坐在椅座4上对腿部进行休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