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水控制装置及饮品冲泡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3652发布日期:2020-05-29 12:14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出水控制装置及饮品冲泡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出水控制装置及饮品冲泡容器,特别是涉及一种适合冲泡茶、咖啡等类型冲泡饮料使用的出水控制装置及饮品冲泡容器。



背景技术:

以往茶或咖啡的冲泡器具多数必须依赖人工操作,且使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技巧,方能够冲泡出美味的茶或咖啡。因此市面上出现了具有出水控制阀门的冲泡器具,此种类型的冲泡器具的出水控制阀门在一般状态下形成密闭状态,因此能够在冲泡器具的容器内盛装热水,并在容器内置入茶叶或咖啡粉进行萃取,待萃取完成后,再将冲泡器具置放于杯子上,此时出水控制阀会被杯子顶开而成为开启状态,因此使得容器内萃取完成的茶或咖啡流入到杯子中。

此种类型的冲泡器具虽然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然而现有的冲泡器具其控制阀门的部分组件是一体成型设置于容器的底部,因此造成了容器的结构复杂。并且控制阀门中的止水组件在动作过程中容易歪斜,而无法正确地和阀门出口正确卡合,而导致漏水情形产生。更重要的是,现有的冲泡器具的出水控制阀直接和容器内的水流以及茶叶或咖啡粉接触,而容易被冲泡饮品的残渣阻塞。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现有的冲泡器具以及其使用的出水控制阀构造复杂,且可靠性不佳的问题。故,如何通过流程的改良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成为该项事业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冲泡器具的出水控制阀构造复杂,且容易漏水或阻塞的缺点。

为解决上述缺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出水控制装置,设置于一容器的底部出口,用以控制所述底部出口关闭或开启,其中包括:一固定单元,连接于所述容器的底部,所述固定单元具有一对应所述底部出口的阀门出口;一套筒,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朝向所述容器的一侧,所述套筒的内部形成一容置部,所述容置部的位置对应于所述阀门出口;一止水构件,所述止水构件容纳于所述容置部内并且能够止挡于所述阀门出口,以阻止水流通过所述阀门出口;一活动单元,所述活动单元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单元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一侧,所述活动单元设置一顶出构件,所述顶出构件具有一顶出部,所述顶出部的位置对应所述止水构件,且朝向所述容器的方向凸出;所述活动单元能够在一远离于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一位置,和一靠近于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位移,当所述活动单元位移到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顶出构件和所述止水构件不接触,而使得所述止水构件能够和所述阀门出口密合,且当所述活动单元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顶出构件能够顶起所述止水构件,而使得所述止水构件脱离所述阀门出口。

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容置部内还设置一弹簧,所述弹簧位于所述止水构件相对于所述阀门出口的一侧,用以推顶所述止水构件抵靠于所述阀门出口。

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包括一第一板体和一第二板体,其中所述第一板体连接于所述容器底面,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一板体设置多个出水孔,多个所述出水孔连通所述底部出口;所述第二板体设置于所述第一板体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一侧,所述阀门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板体,从所述底部出口通过的水流能够穿过多个所述出水孔后,再从所述阀门出口通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饮品冲泡容器,其中包括:一容器,所述容器具有一底板,且于所述底板设置一底部出口;一出水控制装置,所述出水控制装置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底面,所述出水控制装置包括:一固定单元、一套筒、一止水构件及一活动单元,其中所述固定单元具有一对应所述底部出口的阀门出口,所述套筒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朝向所述容器的一侧,所述套筒具有一对应所述阀门出口的容置部;所述止水构件容纳于所述容置部内并且能够止挡于所述阀门出口,以阻止水流通过所述阀门出口;所述活动单元设置于所述固定单元相对于所述容器的一侧,所述活动单元具有一顶出构件,所述活动单元能够在一远离于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一位置,和一靠近于所述固定单元的第二位置之间往复位移,所述顶出构件的位置和所述止水构件的位置相对应,且当所述活动单元位移到所述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顶出构件和所述止水构件分离,而使得所述止水构件能够卡合在所述阀门出口,当所述活动单元位移到所述第二位置的状态下,所述顶出构件能够和所述止水构件接触,且将所述止水构件顶起,使得所述止水构件和所述阀门出口分离;一滤网组件,所述滤网组件设置于所述底板相对于所述出水控制装置的一侧面,所述滤网组件覆盖所述底部出口。

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其中所述套筒从所述底部出口穿入于所述容器的内部,所述滤网组件包括一圆形的上板体,所述上板体固定于所述套筒的上端,所述滤网组件的上侧围绕于所述上板体的外侧,且所述滤网组件的下侧接触于所述容器的所述底板且环绕于所述底部出口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简化饮品冲泡容器的构造,且出水控制装置不容易漏水且不易阻塞。

为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图式,然而所提供的图式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从底面所取的立体组合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从另一角度所取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的立体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在出水控制装置关闭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在出水控制装置开启状态下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有关“出水控制装置及饮品冲泡容器”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效果。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悖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进行各种修改与变更。另外,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事先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饮品冲泡容器1的一具体实施例,其中包括:一容器10及一出水控制装置2。本实施例中,所述容器10为一用以冲泡茶叶、咖啡或其他冲泡饮品的冲泡壶或冲泡杯,所述容器10具有一底板11,底板11的中央设置一底部出口12,使得容器10内盛装的水能够从底部出口12流出。容器10具有一中心轴线c,所述中心轴线c通过所述底部出口12。容器10相对于底板11的一侧具有一开口,并且在容器10的开口设置一盖体13。

此外,容器10内部的底侧还设置一滤网组件14,滤网组件14设置的位置覆盖底部出口12的上方,因此能够用以过滤茶叶、咖啡粉或冲泡饮品的残渣。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14具有一呈圆形的上板体142,上板体142通过一固定螺丝143锁附于固定单元20的一套筒23的上端,滤网组件14的上侧连接于上板体142的外侧边,且滤网组件14的下侧边接触于底板11的表面,且环绕于底部出口12的外侧。滤网组件14的下侧边还设置一密封环141,通过密封环141和底板11的表面接触,而使得滤网组件14的下侧边缘和底板11的表面密合。并且本实施例中,滤网组件14的下侧的直径大于上侧的直径,因此形成概略呈圆锥形的罩体的形状。本实用新型滤网组件14的设计,使得滤网组件14和底部出口12之间保留有相当大的空间,能够将茶叶、咖啡渣等冲泡饮品残渣隔离在远离底部出口12的位置,并且滤网组件14具有较大的面积,而使得滤网组件14不容易被冲泡饮品残渣阻塞,因此能够达到增进出水顺畅性且避免阻塞的功效。

如图3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出水控制装置2包括固定单元20和活动单元30,其中固定单元20设置于容器10的底板11的底面,本实施例中,固定单元20包括第一板体21、第二板体22、一套筒23以及一止水构件24。其中第一板体21固定连接于容器10的底板11的底面,第一板体21的顶面设置一密封垫214,通过密封垫214和容器10的底面接触,而使得第一板体21的顶面和容器10的底面密合,以防止漏水。第一板体21的中央设置一中心孔213,且于中心孔213的外围设置多个出水孔211,多个出水孔211设置的位置对应于底部出口12,而使得多个出水孔211和底部出口12连通。并且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1的外侧具有向下延伸的凸缘,且于第一板体21外侧凸缘的下方形成多个向下凸出的支撑部212。支撑部212的功用为当容器10放置于桌面时,能够通过支撑部212接触桌面,用以将固定单元20架高,而使得固定单元20的底面和桌面保持距离。

第二板体22设置于第一板体21相对于容器10的一侧面,第二板体22的中央具有一阀门出口221,阀门出口221的中心和容器10的中心轴线c同轴心,因此使得阀门出口221的位置和容器10的底部出口12相对应,所述阀门出口221概略呈圆形的开孔,并且在阀门出口221的边缘设置一密封构件222,用以和所述止水构件24接触。第二板体22的顶面设置一环形的密封垫223,第二板体22的顶面通过密封垫223和第一板体21的底面密合,以防止漏水。第二板体22的底面还设置有多个定位套224,每一定位套224分别能够锁入一导引柱302,通过多个导引柱302将活动单元30连接于固定单元20的下方。

套筒23设置于第一板体21的上方,本实施例中,套筒23呈圆柱形,并且突出于第一板体21的顶面。套筒23的中心和容器10的中心轴线c同轴心,并且从容器10底部的底部出口12伸入于容器10的内部。套筒23的上端设置一螺丝孔,用以供滤网组件14的固定螺丝143锁入,而将滤网组件14的上板体142固定在套筒23的上端。套筒23的内部形成一容置部231,用以容纳止水构件24和一弹簧25。容置部231的底部形成开口,并且容置部231底部的开口连接于第一板体21的中心孔213。容置部231的底部开口和中心孔213的直径大于止水构件24的直径,因此止水构件24能够从中心孔213进入到容置部231中。

止水构件24可活动地容纳于套筒23的容置部231中。弹簧25设置于容置部231内,并且位于止水构件24相对于阀门出口221的一侧。通过弹簧25的弹力,能够将止水构件24朝向阀门出口221的方向推顶。本实施例中,止水构件24呈圆球状,并且止水构件24的直径大于阀门出口221的直径,因此使得止水构件24无法通过阀门出口221。如图4及图6所示,止水构件24能够通过重力以及弹簧25的推力作用,而保持抵紧于阀门出口221,并且和阀门出口221边缘的密封构件222保持紧密接触,而能够阻止水流通过阀门出口221。

本实施例中,活动单元30为一圆形的板体,活动单元30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单元20相对于容器10的一侧,并且活动单元30的直径小于第一板体21外侧凸缘的直径,而能够容置于第一板体21的外侧凸缘的内侧。活动单元30的中心具有一开口部31,开口部31的内侧设置一顶出构件32。其中顶出构件32具有多个肋板,多个肋板容纳于开口部31的内侧且相互交错。每一肋板对应于底部出口12中心的位置朝向容器10的方向凸出,而形成一顶出部321。

活动单元30上设置多个和导引柱302相对应的导引孔301,每一所述导引孔301的直径略大于导引柱302的直径,而使得导引柱302以可活动方式套合于导引孔301内。每一个导引柱302和容器10的中心轴线c平行,并且每一导引柱302相对于定位套224的一端具有一直径大于导引孔301的卡合凸缘303,因此使得导引孔301能够和导引柱302末端的卡合凸缘303卡合,而使得导引柱302和导引孔301不会分离。通过多个导引柱302和导引孔301配合,能够引导活动单元30沿着和中心轴线c平行的方向在一第一位置30a和一第二位置30b之间往复位移。

如图6所示,当活动单元30位移到第一位置30a时,活动单元30和顶出构件32远离容器10,并且顶出构件32的顶出部321也下降到和止水构件24分离的位置,因此使得止水构件24能够受到其本身的重力以及弹簧25的弹力作用,而保持和阀门出口221密合的状态,因此使得出水控制装置2成为关闭状态,而能够阻止水流通过阀门出口221。如图7所示,当活动单元30位移到第二位置30b的状态下,活动单元30和顶出构件32靠近于容器10,并且顶出构件32的顶出部321能够伸入于阀门出口221中,并且和止水构件24接触,而将止水构件24顶起,使得止水构件24离开阀门出口221,而使得出水控制装置2成为开放状态,且水流能够通过阀门出口221。

如图6所示,当操作者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饮品冲泡容器1冲泡茶叶、咖啡或其他冲泡饮品时,能够在容器10内部盛装热水,并将茶叶、咖啡或其他冲泡饮品放入容器10内,接着将容器10置放于桌面上进行萃取。当容器10置放于桌面上时,因为容器10底部被固定单元20的支撑部212架高,而使得活动单元30和桌面之间保持距离,因此使得活动单元30和顶出构件32能够下降到第一位置30a,并使得出水控制装置2成为关闭状态,借以将热水保持于容器10内部。

如图7所示,当饮品萃取完成后,使用者能够将饮品冲泡容器1置放于一接收容器40的上方,并且使得萃取完成的饮品流体从容器10流入到接收容器40中。如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将出水控制装置2的活动单元30的直径设计为大于接收容器40上端开口的直径,因此当饮品冲泡容器1置放在接收容器40上时,活动单元30的底面能够覆盖于接收容器40的上端,且使得活动单元30被接收容器40的上端顶起而位移到第二位置30b,而使得出水控制装置2成为开放状态,借以使得萃取完成的饮品流体能够经由底部出口12流出到接收容器40中,并且容器10内部的茶叶或咖啡渣等冲泡饮品的残渣则会被滤网组件14过滤而被保留在容器10内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所述:

1、本实用新型的饮品冲泡容器1的结构中,出水控制装置2和容器10为分离的结构,因此使得容器10的构造简化,且使得出水控制装置2能够和不同形状的容器结合,而增加使用弹性。

2、本实用新型出水控制装置2的结构当中,止水构件24容纳于套筒23的容置部231中,因此通过套筒23的引导,能够避免止水构件24歪斜而无法和阀门出口221确实卡合而导致漏水的情形产生。

3、本实用新型的饮品冲泡容器1采用的滤网组件14的结构能够确保饮品冲泡容器1出水顺畅,且防止滤网组件14被阻塞的情形发生,因此提高了饮品冲泡容器1使用的可靠性。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