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46301发布日期:2020-04-03 13:32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椅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



背景技术:

目前,室内软装主要指房间内一些可以移动的装饰品以及使用品。例如:书柜、床、沙发、椅子等。

现有技术中,通常将一些椅子设置为折叠椅;在使用时,椅子可以打开供人们使用;在不使用时,椅子可以收起来,以节省室内的空间。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折叠椅在打开后,椅面上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为固定值,即:椅腿上端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一定;因而导致,折叠椅不能满足不同身高的使用者均能舒适地使用,这里的不同身高主要指腿长不同,对于高一点的人,在使用折叠椅时,需要将腿蜷缩或伸长,故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其具有能够使不同身高使用者均可舒适地使用折叠椅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包括:椅面;椅面朝向地面的一侧平行间隔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第一杆;椅面朝向地面的一侧设有与第一杆数量一致的第二杆;第一杆与第二杆一一相邻;第一杆和第二杆均铰接于椅面上,第一杆铰接处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二杆铰接处的转动轴线且二者相间隔;第一杆上滑动套设有朝向或背向第一杆铰接处滑动的第一滑动套;第二杆上滑动套设有朝向或背向第二杆铰接处滑动的第二滑动套;对于相邻的第一杆和第二杆,第一滑动套朝向第二杆的一侧与第二滑动套朝向第一杆的一侧处于同一竖直面中;

转动第一杆和第二杆,直至二者相交;再滑动第一滑动套以及第二滑动套,直至第一滑动套朝向第二杆的一侧与第二滑动套朝向第一杆的一侧完全相贴,再通过固定组件对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进行固定或解除对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之间的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折叠椅时,首先,转动第一杆以及第二杆,以调节椅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适合使用者并保持椅面处于水平;其次,滑动第一滑动套至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交处,滑动第二滑动套至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交处,直至第一滑动套的端面和第二滑动套的端面完全相贴;最终,通过固定组件将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进行固定,即可形成一个适合于使用者身高的椅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上述的设定,达到了能够使不同身高使用者均可舒适地使用折叠椅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组件包括:插接槽、盲孔、插接杆、通槽以及拨杆;对于相邻的第一杆和第二杆,插接槽开设于第一滑动套朝向第二杆的一侧;盲孔开设于第二滑动套朝向第一杆的一侧,盲孔的轴线平行于第二杆铰接处的转动轴线;插接杆沿平行于盲孔轴线的方向滑动连接于盲孔内;通槽开设于盲孔的内壁上;拨杆沿平行于盲孔轴线的方向滑动连接于通槽内,拨杆的一端伸出通槽后置于第二滑动套外,拨杆的另一端伸入盲孔后与插接杆远离盲孔开口的端部相连;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完全贴合后,朝向插接槽滑动插接杆直至插接杆插接于插接槽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滑动套的端面和第二滑动套的端面完全相贴后,沿通槽朝向插接槽滑动拨杆,进而带动插接杆从盲孔内滑出,插接杆从盲孔内滑出后插接在插接槽内;解除对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之间的固定时,沿通槽背向插接槽滑动拨杆,进而带动插接杆从插接槽内滑出,插接杆从插接槽内滑出后滑入盲孔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固定组件还包括圆环凹槽以及圆弧体;圆环凹槽开设于第二滑动套的外壁上并与通槽连通,圆环凹槽所在的圆心处于盲孔的轴线上;圆环凹槽内滑动连接有圆弧体,通槽处于圆弧体的两端面之间;拨杆置于室外的一侧开设有供圆弧体穿过的通孔;插接杆插接于插接槽内时,拨杆处于圆弧体的两端面之间,滑动圆弧体直至圆弧体的端面穿过通孔,以使得圆弧体插接于通孔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插接杆与插接槽之间的连接强度;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后,转动圆弧体,直至圆弧体的一端穿过通孔,并使得圆弧体的两端面处于通孔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插接杆背向盲孔开口的一侧与盲孔靠近第二杆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插接杆插接于插接槽,弹性件自由。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将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滑动第一滑动套至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交处后;朝向第二杆滑动拨杆,进而带动插接杆朝向第二杆滑动并对弹性件进行挤压,使得弹性件蓄能;再滑动第二滑动套至第一杆和第二杆的相交处,并使得第一滑动套的端面和第二滑动套的端面完全贴合;最后,松开拨杆,在弹性件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杆滑出盲孔后插接在插接槽内。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插接杆置于盲孔内时,拨杆远离第二杆的一侧与圆环凹槽靠近第二杆的一侧相平齐,转动圆弧体,圆弧体抵接于拨杆远离第二杆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折叠椅折叠时,限制插接杆不从盲孔内滑出;折叠椅折叠时,朝向第二杆滑动拨杆以对弹性件进行压缩,直至插接杆插接在插接槽内,转动圆弧体,直至圆弧体穿过通槽,松开拨杆,在弹性件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驱动拨杆沿通槽背向第二杆滑动并抵接在圆弧体朝向第二杆的一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设置为相同的圆柱体;第一滑动套靠近第二杆的外壁上同轴设有第一圆环;第二滑动套靠近第一杆的外壁上同轴设有第二圆环;第一圆环上开设有与第一圆环轴线平行的第一通孔;第二圆环上开设有与第一圆环体轴线平行的第二通孔;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完全贴合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连通并通过螺栓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进行固定时,滑动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直至两者的端面完全重合后,将螺栓依次螺纹连接在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即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椅面朝向地面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一凸耳,第一杆的端部插接于两第一凸耳之间,再通过第一转轴对第一杆和第一凸耳进行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转轴依次穿过第一凸耳、第一杆和第一凸耳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一凸耳,即可实现将第一杆铰接安装在椅面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椅面朝向地面的一侧间隔设置有两个第二凸耳,第二杆的端部插接于两第二凸耳之间,再通过第二转轴对第二杆和第二凸耳进行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轴依次穿过第二凸耳、第二杆和第二凸耳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二凸耳,即可实现将第二杆铰接安装在椅面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通过第一杆、第二杆、第一滑动套、第二滑动套以及固定组件的设定,达到了使不同身高使用者均可舒适地使用折叠椅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固定时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解除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二中第一滑动套和第二滑动套固定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椅面;2、椅腿;3、靠背;4、扶手;51、第一杆;52、第二杆;53、第一滑动套;54、第二滑动套;55、固定组件;61、插接槽;62、盲孔;63、插接杆;64、通槽;65、拨杆;66、圆环凹槽;67、通孔;68、圆弧体;7、弹性件;81、第一凸耳;82、第一转轴;83、第二凸耳;84、第二转轴;91、第一圆环;92、第二圆环;93、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照图1,折叠椅包括:椅面1、椅腿2、靠背3以及扶手4。椅腿2安装在椅面1下表面上;扶手4在椅面1上表面的两侧相对安装;靠背3安装在椅面1上表面上,两扶手4与靠背3之间的垂直距离相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室内软装用的折叠椅。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为了能够使不同身高使用者均可舒适地使用折叠椅,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第一杆51、第二杆52、第一滑动套53、第二滑动套54以及固定组件55。

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构成椅腿2;两个第一杆51在椅面1下表面上平行间隔安装;两个第二杆52在椅面1椅面1下表面上平行间隔安装;两个第二杆52的相背侧处于两个第一杆51的相对侧之间;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均铰接安装在椅面1上;第一杆51铰接处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杆52铰接处的转动轴线相平行,第一杆51铰接处的转动轴线与第二杆52铰接处的转动轴线相间隔;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设置为相同的圆柱体;第一滑动套53的轴线与第一杆51铰接处的转动轴线相平行,第一滑动套53滑动套设在第一杆51上,第一滑动套53上开设有滑动连接在第一杆51上的第一穿孔,第一滑动套53朝向或背向第一杆51的铰接处滑动;第二滑动套54的轴线与第二杆52铰接处的转动轴线平行,第二滑动套54滑动套设在第二杆52上,第二滑动套54上开设有滑动连接在第二杆52上的第二穿孔,第二滑动套54朝向或背向第二杆52的铰接处滑动;对于相邻的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第一滑动套53朝向第二杆52的一侧与第二滑动套54朝向第一杆51的一侧处于同一竖直面中;固定组件55的作用为:对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进行固定或解除固定。

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折叠椅时,转动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直至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相交,同时调节椅面1上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适合使用者并使得椅面1水平;再将第一滑动套53滑动至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的相交处,将第二滑动套54滑动至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的相交处并使得第一滑动套53的轴线与第二滑动套54的轴线重合;最终,通过固定组件55对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进行固定,即可实现折叠椅在使用时的打开,同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高,对椅面1上表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进行调节。

优选地,第一杆51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等于第二杆52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杆51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还可以小于第二杆52两端之间的垂直距离。

参照图3,固定组件55包括:插接槽61、盲孔62、插接杆63、通槽64以及拨杆65。

对于相邻的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插接槽61开设在第一滑动套53朝向第二杆52的一侧,插接槽61与第一杆51朝向第二杆52的一侧相间隔,插接槽61的轴线与第一滑动套53的轴线重合;盲孔62开设在第二滑动套54朝向第一杆51的一侧,盲孔62的轴线与第二滑动套54的轴线重合,盲孔62与第二杆52朝向第一杆51的一侧相间隔,盲孔62的直径与插接槽61的直径相等;插接杆63呈圆柱体状,插接杆63的直径等于盲孔62的直径,插接杆63沿盲孔62轴线的方向滑动连接在盲孔62内,插接杆63抵接在盲孔62内壁上;通槽64呈长条状,通槽64开设在盲孔62远离地面的内壁上;拨杆65滑动连接在通槽64内,拨杆65沿与盲孔62轴线平行的方向在通槽64内滑动,拨杆65与盲孔62的轴线相垂直,拨杆65的上端置于第二滑动套54外,拨杆65的下端伸入盲孔62中并与插接杆63靠近第二杆52的一端固定相连。

对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进行固定时: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完全贴合后,第一滑动套53、第二滑动套54、插接槽61、插接杆63以及盲孔62,五者轴线重合;沿通槽64朝向插接槽61滑动拨杆65,直至拨杆65抵接在通槽64靠近第一杆51的内壁上,插接杆63沿盲孔62滑出后插接在插接槽61内,插接槽61被插接杆63填满;解除对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的固定时:沿通槽64背向插接槽61滑动拨杆65,以带动插接杆63从插接槽61内完全滑出,并滑入盲孔62内。

参照图3,为了提高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之间的固定强度,本实用新型中,固定组件55还包括:圆环凹槽66、通孔67以及圆弧体68。

圆环凹槽66开设在第二滑动套54的外壁上并与通槽64连通,圆环凹槽66所在的圆心处于盲孔62的轴线上;圆弧体68所在的圆心与圆环凹槽66所在的圆心重合,圆弧体68滑动连接在圆环凹槽66内;优选地,圆弧体68所对应的圆心角为340度;通槽64位于圆弧体68的两端面之间;通孔67呈圆弧状,通孔67开设在拨杆65置于室外的一侧并供圆弧体68穿过,圆弧体68滑动抵接在通孔67内壁上;插接杆63插接于插接槽61内时,拨杆65处于圆弧体68的两端面之间,通孔67所对应的圆心与圆弧体68所对应的圆心重合,通孔67位于圆弧体68的转动轨迹上。

对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进行加固时:插接杆63插接于插接槽61内后,再滑动圆弧体68直至圆弧体68的端面穿过通孔67,以使得圆弧体68插接在通孔67内。

参照图3,为了使得插接杆63快速插接在插接槽61内,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弹性件7。

弹性件7的一端安装在插接杆63朝向第二杆52的一侧,弹性件7的另一端安装在盲孔62靠近第二杆52的内壁上。插接杆63插接在插接槽61内时,弹性件7自由。弹性件7设置为弹簧。

当将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完全贴合之前,沿通槽64朝向第二杆52滑动拨杆65,进而带动插接杆63对弹性件7进行压缩,使得弹性件7蓄能,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完全贴合后,松开拨杆65,在弹性件7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杆63插接插接在插接槽61内。

结合图4和图5所示,为了在折叠椅折叠时,限制插接杆63从盲孔62内滑出,本实用新型中,插接杆63置于盲孔62内时,拨杆65远离第二杆52的一侧与圆环凹槽66靠近第二杆52的一侧相平齐。

对插接杆63进行限位时,将插接杆63滑入盲孔62内,拨杆65背向第二杆52的一侧与圆环凹槽66靠近第二杆52的一侧相平齐,再转动圆弧体68,使得圆弧体68抵接在拨杆65远离第二杆52的一侧,同时弹性件7对拨杆65进行挤压,使得拨杆65紧贴在圆弧体68上。

参照图1,为了实现第一杆51与椅面1之间的铰接,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第一凸耳81以及第一转轴82。

两个第一凸耳81在椅面1下表面上相间隔安装,第一杆51的上端插接在两第一凸耳81之间,第一杆51的上端与椅面1下表面之间相间隔;第一转轴82依次穿过第一凸耳81、第一杆51与第一凸耳81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一凸耳81;第一转轴82呈圆柱体状,第一转轴82的两端固定在两第一凸耳81的相对面上,第一杆51上开设有供第一转轴82穿过的圆形的通道。

参照图1,为了实现第二杆52与椅面1之间的铰接,本实用新型中设置有:第二凸耳83以及第二转轴84。

两个第二凸耳83在椅面1下表面上相间隔安装,第二杆52的上端插接在两第一凸耳81之间,第二杆52的上端与椅面1下表面之间相间隔;第二转轴84依次穿过第二凸耳83、第二杆52与第二凸耳83相插接的部分、再到第二凸耳83;第二转轴84呈圆柱体状,第二转轴84的两端固定在两第二凸耳83的相对面上,第二杆52上开设有供第一转轴82穿过的圆形的通道。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不同身高的使用者使用折叠椅时:

第一:调节椅腿2的高度适合于使用者;

此过程中,转动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使得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形成十字交叉,同时使得椅面1处于水平;

第二:对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进行固定;

此过程中,预先背向插接槽61滑动拨杆65,直至插接杆63处于盲孔62内,对弹性件7进行挤压;再将第一滑动套53滑动至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的相交处,将第二滑动套54滑动至第一杆51和第二杆52的相交处,使得第一滑动套53的端面与第二滑动套54的端面完全相贴;

第三:松开拨杆65,在弹性件7自身回弹力的作用下,驱动插接杆63朝向插接槽61滑动并插接在插接槽61内,拨杆65抵接在通槽64靠近插接槽61的内壁上;

第四:转动圆弧体68,直至圆弧体68的端面穿过通孔67;

完成上述的第一至第四,即可使不同身高使用者均可舒适地使用折叠椅。

实施例二:

结合图6和图7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固定组件55设置为:第一圆环91、第二圆环92、第一通孔67、第二通孔67以及螺栓93。

第一圆环91同轴安装在第一滑动套53靠近第二杆52的外壁上,第一圆环91与第一杆51相间隔;第二圆环92同轴安装在第二滑动套54靠近第一杆51的外壁上,第二圆环92与第二杆52相间隔;第一通孔67开设在第一圆环91上,第一通孔67的轴线与第一圆环91的轴线平行;第二通孔67开设在第二圆环92上,第二通孔67的轴线与第二圆环92的轴线平行,第二通孔67和第一通孔67轴线重合;第一滑动套53和第二滑动套54完全贴合后,第一通孔67和第二通孔67轴线重合并连通,再将螺栓93依次螺纹连接在第一通孔67内和第二通孔67内。

与实施例一相比,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的设定,达到与实施例一中固定组件55相同的效果。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