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尘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94417发布日期:2022-07-01 20:22阅读:71来源:国知局
集尘盒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清洁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集尘盒。


背景技术:

2.集尘盒作为清洁机器人的重要部件,主要收纳清洁过程中吸取的灰尘,以便对吸取的灰尘集中处理。传统的集尘盒结构通常设计为按钮卡扣抽拉或者提手推拉结构,导致用户从取盒至倒灰过程中,需多次改变持握方式,从而导致倒灰过程变得复杂。同时,在打开集尘盒时,需双手同时操作,这样导致用户离垃圾源较近,易吸入灰尘,手部易粘灰,严重影响集尘盒的使用体验感。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集尘盒,无需改变持握方式,简化倒灰过程;同时,便于单手操作,有效避免吸入灰尘,提升产品的使用性能。
4.一种集尘盒,所述集尘盒包括:盒主体,所述盒主体上设有持握部与入尘口;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盒主体转动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盒主体之间形成有集尘腔,所述入尘口与所述集尘腔连通;释放钮与第一扣位,所述释放钮与所述第一扣位两者中,一个设置于所述盒主体上,另一个设置于所述盖体上,所述释放钮上设有与所述第一扣位卡扣配合的第二扣位,所述释放钮活动时,能断开所述第一扣位与所述第二扣位之间的连接。
5.上述的集尘盒,在倒灰过程中,用户抓住持握部,将集尘盒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取出后,触发释放钮,使释放钮活动,断开第一扣位与第二扣位的连接;断开连接后,盖体可依靠自身重力,在盒主体上发生转动,使得集尘腔处于敞开状态,保证集尘腔内的灰尘顺利倒出。由于持握部设置于盒主体,且盖体转动连接于盒主体上,因此,在取出集尘盒时,通过抓取持握部,使得盖体保持朝下状态,从而使得用户在倒灰时无需多次更换持握方式,有效简化倒灰过程,大大提升集尘盒的使用性能。同时,本集尘盒通过第一扣位与第二扣位配合,将盖体与盒主体锁定,因此,在解锁时,用户只需单手触发释放钮,即可断开第一扣位与第二扣位之间的连接,快速打开集尘腔,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倒灰效率,而且使得用户离垃圾源较远,有效避免用户吸入灰尘和手部沾满灰尘,从而极大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放钮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盒主体或者所述盖体上,所述释放钮上设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第二扣位分别位于所述第一转轴的相对两侧。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主体或者所述盖体上设有安装槽,所述释放钮通过所述第一转轴装设在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上。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盒还包括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设置于所述释放钮与所述安装槽的槽壁之间,所述复位件用于保持所述第二扣位与所述第一扣位之间的配合。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释放钮具有按压部,所述持握部的中心与所述按压部
之间的距离d为40mm~60mm。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持握部与所述释放钮均设置于所述盒主体上,所述第一扣位设置于所述盖体上。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设有拨料件,所述盖体合在所述盒主体上时,所述拨料件能伸入所述集尘腔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拨料件包括支撑部与拨料部,所述拨料部通过所述支撑部连接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拨料部相对所述支撑部倾斜或者弯曲设置。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盒还包括弹出件,所述弹出件设置于所述盒主体与所述盖体之间,所述弹出件用于将所述盖体从所述盒主体上推开。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出件为扭簧,所述盖体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地装设在所述盒主体上,所述扭簧套设在所述第二转轴上,所述扭簧一端抵触在所述盖体上,所述扭簧另一端抵触在所述盒主体上。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盒还包括过滤件,所述盖体上设有与所述集尘腔连通的出气槽,所述过滤件位于所述出气槽中。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盒主体上设有凹槽,以形成有所述持握部,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盒主体远离所述盖体的一侧上。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集尘盒还包括位于所述集尘腔内的压缩机构,所述压缩机构用于压缩所述集尘腔内的灰尘。
附图说明
18.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闭合状态的集尘盒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打开状态的集尘盒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集尘盒结构剖视图;
23.图4为图3中圈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4.100、集尘盒;110、盒主体;111、集尘腔;1111、分隔板;112、持握部;1121、凹槽;113、入尘口;120、盖体;121、出气槽;122、第二转轴;130、释放钮;131、第二扣位;132、第一转轴;133、按压部;134、复位件;1341、弹性件;135、导柱;140、第一扣位;150、弹出件;151、扭簧;160、拨料件;161、支撑部;162、拨料部;170、安装槽;171、凹部;180、过滤件;190、压缩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
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6.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一种集尘盒100,集尘盒100包括:盒主体110、盖体120、释放钮130及第一扣位140。盒主体110上设有持握部112与入尘口113。盖体120与盒主体110转动连接,盖体120与盒主体110之间形成有集尘腔111。入尘口113与集尘腔111连通。释放钮130与第一扣位140两者中,一个设置于盒主体110上,另一个设置于盖体120上。释放钮130上设有与第一扣位140卡扣配合的第二扣位131,释放钮130活动时,能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之间的连接。
27.上述的集尘盒100,在倒灰过程中,用户抓住持握部112,将集尘盒100从清洁设备中取出;取出后,触发释放钮130,使释放钮130活动,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的连接;断开连接后,盖体120可依靠自身重力,在盒主体110上发生转动,使得集尘腔111处于敞开状态,保证集尘腔111内的灰尘顺利倒出。由于持握部112设置于盒主体110,且盖体120转动连接于盒主体110上,因此,在取出集尘盒100时,通过抓取持握部112,使得盖体120保持朝下状态,从而使得用户在倒灰时无需多次更换持握方式,有效简化倒灰过程,大大提升集尘盒100的使用性能。同时,本集尘盒100通过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配合,将盖体120与盒主体110锁定,因此,在解锁时,用户只需单手触发释放钮130,即可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之间的连接,快速打开集尘腔111,如此,不仅有利于提高倒灰效率,而且使得用户离垃圾源较远,有效避免用户吸入灰尘和手部沾满灰尘,从而极大提高产品的使用性能。
28.需要说明的是,释放钮130可设置于盒主体110上,也可设置于盖体120上;即当释放钮130设置于盒主体110上时,第一扣位140则设置于盖体120上;当释放钮130设置于盖体120上时,第一扣位140则对应设置于盒主体110上,此时,在倒灰时,用户触发盖体120上的释放钮130,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的连接,使得盖体120带动释放钮130转动脱离盒主体110,打开集尘腔111。
29.具体地,请参考图2,释放钮130设置于盒主体110上,第一扣位140设置盖体120上。同时,集尘腔111的腔壁上设有分隔板1111。
30.还需说明的是,释放钮130的活动方式有多种,本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定,只需满足释放钮130的活动能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之间的连接即可。比如,释放钮130的活动方式可为按压翘起方式、绕自身轴旋转方式或者左右平移方式等。当释放钮130的活动方式为按压翘起方式时,释放钮130为类似杠杆结构,倒灰时,按压释放钮130一端,翘起第二扣位131,使之脱离第一扣位140的接触;当释放钮130的活动方式为绕自身轴旋转方式时,释放钮130为类似销轴结构,旋转时,第二扣位131与第一扣位140发生错位而断开连接;当释放钮130的活动方式为左右平移方式时,释放钮130则为滑块结构,平滑释放钮130同样使得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发生错位。
31.可选地,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均为凸状结构;或者,第一扣位140为凸状结构,第二扣位131为凹槽或者孔状结构;又或者,第一扣位140为凹槽或者孔状结构,第二扣位131为凸状结构。
32.可选地,持握部112可为凸起结构,也可为凹槽结构。当持握部112为凹槽结构时,使得集尘盒100摈弃提手结构,增加集尘腔111内的有效容积,有效提高集尘盒100的集尘效
率。
33.进一步地,请参考图3与图4,释放钮130通过第一转轴132可转动地装设在盒主体110或者盖体120上。释放钮130上设有按压部133。按压部133与第二扣位131分别位于第一转轴132的相对两侧。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释放钮130为类似杠杆结构,按压部133与第二扣位131呈相反运动,即按压部133被压下时,第二扣位131则翘起;按压部133被翘起时,第二扣位131则被压下,如此,利用杠杆结构原理,用户在倒灰过程中,只需单手触控按压部133,即可翘起第二扣位131,使之与第一扣位140脱离,从而使得盖体120在盒主体110上的打开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34.具体地,请参考图4,释放钮130的中部通过第一转轴132可转动装设在盒主体110上。
35.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盒主体110或者盖体120上设有安装槽170。释放钮130通过第一转轴132装设在安装槽170的槽壁上。第二扣位131朝第一扣位140的方向凸出安装槽170外。将释放钮130装设在安装槽170,有利于降低释放钮130的安装高度,避免释放钮130在盒主体110或者盖体120上过于凸起而容易被误触发;同时,通过安装槽170,降低释放钮130的安装高度,也有利于维持集尘盒100外观的整体性效果。
36.具体地,请参考图4,释放钮130背向安装槽170的一侧面与盒主体110或者盖体120的表面齐平。
37.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集尘盒100还包括复位件134。复位件134设置于释放钮130与安装槽170的槽壁之间,复位件134用于恢复第二扣位131与第一扣位140之间的连接。在倒灰过程中,触发释放钮130,断开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连接,使得盖体120与盒主体110之间转动分离;分离后,第二扣位131在复位件134的作用下,恢复初始状态,使得第二扣位131与第一扣位140之间保持配合;当灰倒出后,转动盖体120,使得盖体120合在盒主体110上,此时,第二扣位131在复位件134的作用下,自动与第一扣位140卡扣配合,重新完成盖体120与盒主体110之间的锁定。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扣位131与第一扣位140之间的连接可采用手动恢复方式。
38.需要说明的是,复位件134的结构有多种,只需能保持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之间的配合即可。比如,复位件134为扭簧、弹簧、弹性橡胶、弹性金属片、永磁体、电磁铁等。其中,当复位件134为永磁体或者电磁铁时,利用异性相吸或者同性相斥的特性,使得第二扣位131在释放钮130未被触发时保持压下状态。
39.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复位件134为弹性件1341时,弹性件1341设置于安装槽170的底壁与释放钮130之间。其中,当弹性件1341设置于安装槽170的底壁与按压部133之间时,弹性件1341则处于压缩状态;当弹性件1341设置于安装槽170的底部与释放钮130靠近第二扣位131一端之间时,弹性件1341则处于拉伸状态。
40.可选地,弹性件1341为弹簧、弹性橡胶或者弹性金属片等。
41.具体地,请参考图4,弹性件1341为弹簧,释放钮130上设有导柱135,弹簧一端套设在导柱135上,弹簧另一端抵触在安装槽170的底壁上。当然,为了使得弹簧更加稳定,可在安装槽170的底壁设置凹部171,弹簧一端抵触在凹部171内。
42.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按压部133尽量靠近持握部112设置,这样保证单手握住持握部112时,用户可通过该单手触控释放钮130,以便实现单手打开集尘盒100,提升
倒灰效果。
43.需要说明的是,按压部133与持握部112之间的距离d可根据实际集尘盒100尺寸大小或者用户手掌尺寸大小而定。
44.具体地,按压部133与持握部112中心之间的间距d控制为40mm~60mm,这样既保证按压部133与持握部112之间具有合理安装距离,又能保证用户单手能同时进行持握部112持握和按压部133触控操作。其中,需要解释的是,按压部133与持握部112中心之间的距离d应理解为:请参考图3,以平行于持握部112的长度方向,并过持握部112的中心作直线l1。同样以平行于持握部112的长度方向,并过按压部133上任意点(如按压部133的中心)作直线l2,所得直线l1和直线l2之间的垂直距离为按压部133与持握部112中心之间的间距d。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释放钮130与持握部112之间更加靠近设置,释放钮130与持握部112均设置于盒主体110上,第一扣位140设置于盖体120上。同时,释放钮130与持握部112分别在盒主体110上呈90
°
夹角设置,即,释放钮130的长度方向与持握部112的长度方向垂直设置。此外,释放钮130与第二转轴122分别位于集尘盒100的相对两端。
45.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盖体120上设有拨料件160。盖体120合在盒主体110上时,拨料件160能伸入集尘腔111内。由此可知,集尘盒100在工作时,拨料件160则一直处于集尘腔111内,此时,进入集尘腔111内的灰尘会缠绕或者粘附在拨料件160上。当对集尘盒100进行倒灰处理时,盖体120转动脱离盒主体110,带动拨料件160抽出集尘腔111外,使得灰尘在拨料件160的作用下,从集尘腔111内顺利掉出,这样无需用户敲击盒主体110或者手动掏灰,使得用户始终远离灰源,保证集尘盒100清理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同时,也进一步简化倒灰过程,提升集尘盒100的用户体验感。此外,设置拨料件160也减少盒主体110的敲打,有效保证集尘盒100的结构稳定。
46.需要说明的是,拨料件160的结构有多种形状,比如:拨料件160设计为带有锯齿凸起的片状结构、弯折片状结构、爪状结构等。当然,对于易粘附或者蓬松的灰尘,拨料件160也可直接设计成光滑且直线片状结构,在本实施例不具体限定拨料件160的结构,只需能带动至少部分灰尘掉出集尘腔111内即可。
47.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拨料件160包括支撑部161与拨料部162。拨料部162通过支撑部161连接在盖体120上,拨料部162相对支撑部161倾斜或者弯曲设置。由此可知,本实施例的拨料件160非直线状结构,如此,通过倾斜或者弯曲设置,增大拨料件160与灰尘之间的接触和粘附面积,便于拨料件160带出更多的灰尘,从而提高集尘盒100的倒灰效率。
48.具体地,请参考图2,支撑部161为片状结构,拨料部162为弯曲的片状结构。
4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拨料件160设置于盖体120上远离盖体120转动端的一端。具体地,拨料件160设置于盖体120上远离第二转轴122的一端,如此,使得拨料件160远离盖体120的转动端设置,保证拨料件160随盖体120打开时,其转动幅度较大,从而增大集尘腔111内的拨料力度。
50.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集尘盒100还包括弹出件150。弹出件150设置于盒主体110与盖体120之间,弹出件150用于将盖体120从盒主体110上推开。本实施例在打开盖体120时,除了利用盖体120的自身重力外,还增设弹出件150,使得盖体120脱离盒主体110的动力更足,保证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断开连接时,盖体120能从盒主体110上及时、稳定弹开。
51.需要说明的是,弹出件150可为弹簧、扭簧、弹性橡胶、弹性金属片、永磁体等。当弹出件150为弹簧、弹性橡胶或者弹性金属片时,弹出件150则设置于盖体120与盒主体110之间,利用弹簧、弹性橡胶或者弹性金属片等结构的弹力,将盖体120从盒主体110上弹开;当弹出件150为永磁体等结构时,利用同性相斥原理,使得盖体120从盒主体110上弹开。
52.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弹出件150为扭簧151。盖体120通过第二转轴122可转动地装设在盒主体110上。扭簧151套设在第二转轴122上,扭簧151一端抵触在盖体120上,扭簧151另一端抵触在盒主体110上,如此,利用扭簧151的扭力,使得盖体120从盒主体110上转动弹开。
53.具体地,请参考图2,第一扣位140设置于盖体120上,且第一扣位140与第二转轴122分别位于盖体120的相对两端。由此可知,盖体120的一端在盒主体110上转动,另一端通过第一扣位140与第二扣位131配合锁定在盒主体110上。
54.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集尘盒100还包括过滤件180。盖体120上设有与集尘腔111连通的出气槽121。过滤件180位于出气槽121中。当气流从入尘口113流入集尘腔111内;再由集尘腔111内从出气槽121处流出。由于气流中携带大量的灰尘,因此,在出气槽121处设置过滤件180,对气流进行过滤,避免灰尘重新进入外界空气中。
55.可选地,过滤件180可为棉织物、丝织物、合成纤维织物、滤纸、滤毡等。
56.具体地,请参考图1,过滤件180为海帕过滤结构。
57.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出气槽121也可设置于盒主体110上。
58.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盒主体110上设有凹槽1121,以形成有持握部112。凹槽1121设置于盒主体110远离盖体120的一侧上。如此,本实施例直接在盒主体110上开设凹槽1121,无提手结构,增加集尘腔111内的有效容积,有效提高集尘盒100的集尘效率。同时,将凹槽1121远离盖体120设置,尽量延长用户在倒灰过程中与灰源之间的距离,进一步保证用户的身体健康。其中,盒主体110的一侧可理解为靠近盒主体110的一边缘的位置。
59.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集尘盒100还包括压缩机构190。压缩机构190位于集尘腔111内,压缩机构190用于压缩集尘腔111内的灰尘。当灰尘从入尘口113进入集尘腔111内时,该压缩机构190压缩该集尘腔111内的灰尘,缩小灰尘在集尘腔111内的占用空间,相应提高集尘腔111内的有效容积,延长集尘盒100的使用时间,从而减少该集尘盒100的维护作业次数。
60.需要说明的是,压缩机构190为具有活动压板的压缩设备,由于压缩机构190的结构并非为本实施例的改进对象,因此,压缩机构190的结构在此不作详细介绍,可直接参考现有设备和现有文献。
61.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62.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63.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6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5.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66.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6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