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煮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47084发布日期:2021-01-15 12:01阅读: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煮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煮茶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煮茶器一般包括壶体以及设于壶体内的冲泡组件,冲泡组件包括滤隔和自滤隔下端纵向延伸至壶体底部的引流管,滤隔底部设有漏水孔,工作时将茶叶放置于滤隔中,由于烧水时产生的蒸汽会将壶体底部的水通过引流管挤压进滤隔中,并与茶叶接触后经由漏水孔喷淋至壶体,使带有茶味的水与壶体内的水混合,如此反复从而达到煮茶的效果。然而,该种煮茶方式并不能真正地提取到茶叶中的营养成分,茶水口感不理想。

后来,人们对传统的煮茶器进行改进为浸泡式煮茶器,如专利号cn2019106801491公开的煮茶器,该方案将煮茶器壶体内冲泡盘以下形成密闭空间,当壶体内的液体煮沸时,利用壶体内沸水产生的水蒸气结合气压变大的原理将沸水引流至滤隔内对茶叶进行浸泡,当液体温度下降后,壶体压强逐渐降低使液体回流至壶体内完成泡茶,实现对煮茶器对茶叶浸泡的冲茶方式。

然而,该浸泡式煮茶器,利用虹吸原理,将水由压强较大壶体内引流压强较小的滤隔浸泡腔内。采用该技术方案存在水温在60-80℃的时候,由于气体热胀冷缩的作用,壶体内加热腔的水过早地往冲泡盘储液腔内注水并进行冲泡咖啡或茶,由于此时的水温较低,并无法完全杀死水中的细菌,并且,此时水温并不适合冲泡咖啡,也不适全大部分茶种的冲泡,所泡出来的茶液口感也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茶水浸泡温度的浸泡式煮茶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煮茶器,包括壶体、壶盖、设于壶体上的冲泡组件,所述冲泡组件包括滤隔和冲泡盘,所述冲泡盘的侧部与壶体的侧壁密封配合,所述冲泡盘设有储液腔,所述滤隔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储液腔内,所述冲泡盘的下侧设有自其下端向壶体底部延伸的引流管,所述引流管连通所述储液腔与与壶体的加热腔;所述冲泡盘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和壶体加热腔的排气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煮茶器,通过在冲泡盘设置连通储液腔和壶体加热腔的排气孔,当储液腔内水温较低时,壶体加热腔内部的空气膨胀速度慢的气体可从排气孔进入储液腔,使储液腔和壶体加热腔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不会相差太大,当加热腔内水温较高时,壶体加热腔内的空气膨胀速度较快的气体不足以经排气孔完全排出,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不断增大,当压力差达到一定值时,即可利用气压作用使液体经引流管引流至储液腔内,通过冲泡盘上的排气孔,合理的对储液腔和壶体加热腔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进行调节,控制储液腔内的水被引流至储液腔的时机,避免温度较低的茶水过早的进入储液腔内,煮茶器的泡茶效果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设于所述冲泡盘的底部和/或侧部;通过这样设置,排气孔设置方式简单、方便生产制造。

进一步的,所述排气孔内径为[1,2]mm;通过这样设置,避免排气孔设置较大导致加热腔内的液体没法引流至储液腔内,保证产品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壶盖用于盖合所述壶体的壶口,并遮盖在所述冲泡盘上端形成的开口,所述壶盖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的透气孔;通过这样设置,壶盖盖合后,避免储液腔内形成密闭空间导致加热腔内的液体没法引流至储液腔内,保证产品的使用功能。

进一步的,所述引流管下端与所述壶体底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避免过多的液体引流至储液腔导致储液腔溢流。

进一步的,所述冲泡盘的外周环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冲泡盘通过所述密封圈与壶体的侧壁密封配合;通过这样设置,采用密封圈使壶体内壁与冲泡盘密封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所述冲泡盘外周设有安装槽,所述密封圈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通过这样设置,有效定位所述密封圈的安装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圈为倒置的l型密封圈,所述壶体内壁设有密封台阶,所述密封圈设有与所述密封台阶配合的密封筋,所述密封台阶与所述密封圈密封配合;通过这样设置,有效提高壶体内壁与冲泡盘之间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冲泡盘的侧壁设有向内侧延伸的定位台阶,所述滤隔的外侧对应所述定位台阶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支承在所述定位台阶上;通过这样设置,使滤隔底部与储液腔之间留有间隙,避免滤隔底部阻挡引流管的液体进入储液腔内,同时,以便滤隔可与冲泡盘可以一同取出,方便用户操作。

进一步的,所述冲泡盘的上部设有安装台,所述安装台支承在所述壶体侧壁的上端;通过这样设置,方便用户从壶体内将冲泡盘取出。

附图说明

图1为煮茶器的剖视图

图2为煮茶器的爆炸图

图3为图1中a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b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冲泡盘的示意图

图6为滤隔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的煮茶器,包括壶体1、壶盖2、设于壶体1上的冲泡组件3,所述壶盖2可盖合所述壶体1的壶口,所述冲泡组件3包括滤隔31和冲泡盘32,所述冲泡盘32的侧部与壶体1的侧壁密封配合,所述冲泡盘32设有上侧开口的储液腔321,所述滤隔31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储液腔321内,所述冲泡盘32的下侧设有自其下端向壶体1底部延伸的引流管33,所述引流管33连通所述储液腔321与壶体1的加热腔10,所述引流管33位于所述滤隔31的底部,所述滤隔31设有浸泡腔311,其外壁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321和所述浸泡腔311的漏水孔312;所述冲泡盘32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321和壶体1的加热腔10的排气孔34。

本实用新型的煮茶器,利用虹吸原理,控制液体由气压压强较大的加热腔10自动流向气体压强较小的储液腔321。当往加热腔10添加液体时,液面是淹没引流管33下端,安装冲泡盘32时,由于冲泡盘32外侧与壶体1内壁密封配合使加热腔10形成密闭空间的原因,会导致煮水时的加热腔10的气压大于储液腔321的气压,从而当烧水温度达到60-80℃的时候,此时水温较低,加热腔10的压强也会有所增大,加热腔10内的气体可经排气孔34排出释放压力,同时避免过早地把较低水温的水(约60-80℃)引流至储液腔321内,当加热腔10内的液体继续加热时,随着水温升高,加热腔10内液体受热澎胀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当水温升高至约90℃以上时,加热腔10内部压强迅速增大,而所述排气孔34尺寸是固定的,排气孔34不足以完全释放加热腔10内急剧增加的气压,气压便通过引流管33将加热腔10的液体压向储液腔321,实现用高温水进行冲泡咖啡或冲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煮茶器,通过在冲泡盘32设置连通储液腔321和壶体1加热腔10的排气孔34,当储液腔321内水温较低时,壶体1加热腔10内部的空气膨胀速度慢的气体可从排气孔34进入储液腔321,使储液腔321和壶体1加热腔10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不会相差太大,当加热腔10内水温较高时,壶体1加热腔10内的空气膨胀速度较快的气体不足以经排气孔34完全排出,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不断增大,当压力差达到一定值时,即可利用气压作用使液体经引流管33引流至储液腔321内,通过冲泡盘32上的排气孔34,合理的对储液腔321和壶体1加热腔10两腔体之间的压力差进行调节,控制储液腔321内的水被引流至储液腔321的时机,避免温度较低的茶水过早的进入储液腔321内,煮茶器泡茶效果更好。

参见图1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孔34设于所述冲泡盘32的底部;所述排气孔34内径为[1,2]mm,避免排气孔34设置较大导致加热腔10内的液体没法引流至储液腔321内,保证产品的使用功能。当然,所述排气孔34的大小根据煮茶器内部空间大小是按比例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排气孔34也可以是设于所述冲泡盘32的侧部;通过这样设置,排气孔34设置方式简单、方便生产制造。

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壶盖2遮盖在所述冲泡盘32上端形成的开口,所述壶盖2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321的透气孔21;通过这样设置,壶盖2盖合后,避免储液腔321内形成密闭空间导致加热腔10内的液体没法引流至储液腔321内,保证产品的使用功能。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引流管33下端与所述壶体1底部之间相隔一段距离,例如该距离大于0.5mm,所述冲泡盘32底面沿所述引流管33向下倾斜设置,便于储液腔321回流时将茶液完全排出;通过这样设置,有效避免过多的液体引流至储液腔321导致储液腔321溢流。

参见图1至图3,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冲泡盘32的外周环设置有密封圈35,所述冲泡盘32外周设有安装槽36,所述密封圈35安装在所述安装槽36内,以定位所述密封圈35的安装位置,所述冲泡盘32通过所述密封圈35与壶体1的侧壁密封配合;通过这样设置,采用密封圈35使壶体1内壁与冲泡盘32密封连接,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泡盘32外侧设有一周倒置的安装台阶361,所述冲泡盘32位于安装台阶361下侧设有向外延伸的凸条362,所述凸条362外端位于所述安装台阶361外端内侧,所述安装台阶361与凸条362之间形成所述安装槽36,所述密封圈35为倒置的l型密封圈35,所述壶体1内壁设有密封台阶11,所述密封圈35上部底壁设有与所述密封台阶11配合的密封筋351,所述密封台阶11与所述密封圈35密封配合,;通过这样设置,有效提高壶体1内壁与冲泡盘32之间的密封效果。

参见图1至图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滤隔31外径小于所述冲泡盘32储液腔321的内径,所述冲泡盘32的侧壁设有向内侧延伸的定位台阶322,所述滤隔31的外侧对应所述定位台阶322设有第一翻边313,所述第一翻边313支承在所述定位台阶322上,从而使所述滤隔31的外侧和底部与储液腔321之间设有间隙,保证液体能畅顺地经引流管33进入滤隔31内与茶叶混合,所述滤隔31上侧设有提手架314,方便用户将滤隔31从储液腔321中取出;通过这样设置,使滤隔31底部与储液腔321之间留有间隙,避免滤隔31底部阻挡引流管33的液体进入储液腔321内,同时,以便滤隔31可与冲泡盘32可以一同取出,方便用户操作。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冲泡盘32的上部设有安装台323,所述安装台323支承在所述壶体1侧壁的上端;通过这样设置,效定位所述冲泡盘32在壶体1内放置的高度,方便用户从壶体1内将冲泡盘32取出。

参见图1和图2,在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底座4、加热组件和感温元件12,所述加热组件和感温元件12设于所述壶体1底部,所述壶体1放置在底座4上,所述底座4用于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所述加热组件用于加热壶体1加热腔10的液体,所述感温元件12用于检测壶体1内的液体的温度,当壶体1内的水温达到预设温度时,所述感温元件12反馈信号至加热组件暂停工作,具体的,所述加热组件包括发热盘13和发热管14,所述发热盘13设于所述壶体1内腔的底部,所述发热管14设于所述发热盘13的底部,所述壶体1底部设有与所述发热管14电连接的上连接器15,所述底座4上设有与所述电源线路连接的下连接器41,所述上连接器15与所述下连接器41可拆卸电连接,所述感温元件12为温度传感器,所述感温元件12设于所述发热盘13底部;通过这样设置,当壶体1的液体煮沸后,加热组件停止工作,液体逐渐冷却使壶体1压强逐渐降低,储液腔321内的液体由于重力作力下,逐渐回流至壶体1内,通过液体一升一降便完成泡茶过程。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