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49016发布日期:2021-09-08 00:02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


背景技术:

2.目前,食品加工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主要通过设置在食品加工机内腔底部的加工刀具对食品进行切削、粉碎,以使食物达到要求的粉碎程度,以便于用户食用。
3.目前,现有技术中国的食品加工机工作时,加工刀组带动刀片搅动浆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浆液甩向杯壁然后在惯性作用下向前旋转爬升。部分食品加工机为了避免浆液溢出,在杯盖处朝向杯体内腔设置用于检测液位的防溢电极。对于设有防溢电极的食品加工机,浆液容易在爬升的过程中粘在防溢电极及杯盖、杯壁上,造成挂浆,形成电流回路,导致防溢电极失效,机器无法正常熬煮,导致现有食品加工机防溢电极失去了其最大的作用。
4.现有食品加工机的粉碎原理如下:物料在加工杯内在粉碎时受到强大的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浆液中间处形成一个巨大的空腔,导致加工刀组在粉碎时,加工刀组的根部裸露在空气中无法有效将刀片散热,浆液粘在上面极易糊化。由于浆液在加工杯组件内部上、下翻滚,物料细粉碎后必定污染上盖导致防溢回路短路,导致防溢电极失效,浆液污染了整个粉碎组件,导致清洗面积增大,清洗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或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降低加工过程的浆液爬升高度,提高清洗便利性并提高紊流效果。
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和安装在主机上的加工杯组件,加工杯组件包括形成加工腔的杯体,加工腔内设有加工刀组,加工腔内壁设有扰流筋,扰流筋包括与加工刀组旋向相对的第一侧面,第一侧面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为α,α≤90
°

7.常规加工腔内壁设置的扰流筋主要用于提高杯体内腔的紊流效果,使浆液在加工刀组高速旋转过程中被扰流筋向中心处引导,从而提高食材的粉碎程度,本实用新型将第一侧面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设置为锐角,可将冲击至第一侧面的浆液反弹,进而加大浆液在此处的紊流效果,使更多浆液朝向第一侧面的相对侧或者杯体轴心处流动,打破浆液向前旋转爬升的惯性,从而降低液面的高度。浆液液面下降,增加了与杯盖下表面的距离,可避免浆液附着在杯盖上,便于用户清洗。同时,加工过程中,浆液旋转中心的高度因浆液液面下压而上升,加工刀组被浆液包裹在内,不会外露,也不会产生处于高温的加工刀组将附着在其上的浆液造成糊化的问题,提升浆液的饮用口感,并利于清洗。
8.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第一侧面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α≥45
°

9.第一侧面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α过小会导致浆液沿扰流筋周向直接绕过扰流
筋,无法起到扰流的作用,本实用新型限定45
°
≤α≤90
°
,浆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与扰流筋的第一侧面撞击,通过浆液的反弹及转向实现紊流,α≥45
°
可提高紊流效果,从而使液面高度降低,减少浆液附着及避免加工刀组外露。
10.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扰流筋的轴向高度l1与杯体加工腔的轴向高度l2的比值为0.4:1~1:1。
11.扰流筋的轴向高度会影响浆液的液面高度,浆液在加工刀组的作用下旋转爬升过程中,对扰流筋的任意高度的冲击均能够被反弹,在这一前提下,当扰流筋的轴向高度与杯体加工腔的轴向高度比值过小时,则无法解决浆液液面持续爬升的问题,进而可能会在杯盖内壁形成附着,或者直接影响防溢电极的工作,因此应保证扰流筋的轴向高度和杯体加工腔的轴向高度。在极端情况下,扰流筋的轴向高度与杯体加工腔的轴向高度相同,最大程度的抑制浆液旋转过程中爬升的高度,杯盖不易附着,更易清洗,也能尽量避免防溢电极失效,保证食品加工机的长期、可靠使用。
12.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扰流筋的径向高度h与加工腔的直径d的比值为0.05:1~0.2:1。
13.扰流筋的径向高度会影响浆液在某一高度冲击时的接触面积,扰流筋径向高度越高,浆液冲击面越大,形成的反弹效果越好,大量反弹的浆液形成紊流效果可有效阻止浆液爬升,达到液面高度下压的效果。当扰流筋的径向高度过小时,浆液冲击面过小,形成的紊流效果较低,无法有效降低液面高度,当扰流筋的径向高度过大时,首先会降低杯体加工腔的容积,其次会由于径向尺寸被压缩,导致加工刀组的旋转空间被压缩,进而导致粉碎空间被压缩,再次,径向高度过大会在杯体内壁形成清洗死角,不利于制浆完成后的清洗。因此,保持合适的扰流筋径向高度,可在确保有效紊流效果的同时,形成有效的加工空间,更利于用户对杯体进行清洗。
14.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扰流筋的径向高度0.5≤h≤20mm。
15.在杯体加工腔尺寸一定的前提下,扰流筋的径向高度可对浆液液面的下压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由于浆液体积有限,液面爬升越高,在旋转中心处形成的空洞越大,当扰流筋高度过小时,无法保证对浆液的紊流效果,无法将浆液液面高度下压,当扰流筋的高度过大时,则如前文所述对杯体加工腔形成不合理的侵占,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保持合适的扰流筋径向高度,在对浆液液面高度进行下压控制的同时,保证加工腔内部的合理布置。
16.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多个扰流筋沿加工腔轴线呈中心对称。
17.呈中心对称结构,保证加工腔内各处液面高度基本相同,多个扰流筋分布在加工腔内壁可提高紊流效果,从而降低液面爬升高度,减少浆液在杯盖的附着,避免对防溢电极工作的影响,提高清洗便利性。
18.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加工刀组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扰流筋的数量2≤n≤4;
19.或者
20.加工刀组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扰流筋的数量n≥5。
21.扰流筋的数量越多对浆液液面爬升的效果抑制越明显,同时,电机角速度与转速
正相关,电机转速越高,带动加工刀组转动的转速也相应越高,进一步液面上升的高度也会越高,因此本实用新型针对不同加工刀组受驱动旋转的速度设置不同数量的扰流筋,保证对浆液液面爬升的抑制效果,进而减少浆液在加工腔高处附着、保证防溢电极长期使用。
22.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加工腔侧壁包括自下而上呈径向收缩的收缩段,扰流筋至少设置在收缩段。
23.加工腔侧壁向上的呈收缩结构,对向上爬升的浆液形成下压效果,降低液面的爬升高度,并能够引导水流向中心汇聚,降低在旋转中心处形成的空洞,避免加工刀组外露,减少附着在加工刀组上的浆液糊化,使加工刀组更便于清洗。
24.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扰流筋还包括与加工刀组旋向背对的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为β,β>90
°

25.食品加工机工作过程中,部分绕过扰流筋的浆液经第一个扰流筋的第二侧面流向第二个扰流筋的第一侧面,利用第二侧面可形成引流效果,提高对下一个扰流筋的冲击,加大的反弹力可提高浆液在此处的紊流效果,使更多的浆液朝相反方向或者侧方流动,降低液面高度,减少浆液在加工腔高处附着、保证防溢电极长期使用。
26.作为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的优选技术方案,加工杯组件还包括杯体和盖体,扰流筋设置在杯体内壁;
27.并且/或者,扰流筋设置在盖体内壁。
28.在一种结构中,扰流筋可以设置在杯体内壁,利用杯体的轴向高度较高可以设置较长的扰流筋,当浆液爬升到高位时仍能起到紊流效果;在另一种结构中,扰流筋设置在盖体内壁,由于盖体设置在杯体上方,浆液高速旋转过程中形成的液面高度会逐渐接近盖体,因此将扰流筋设置在盖体可在盖体处形成紊流作用,可使在杯体内壁形成的清洗死角较少;在另一种结构中,扰流筋同时设置在杯体和盖体上,在这一结构下最大程度上的延长了扰流筋的长度,相应的最大程度的抑制浆液旋转过程中爬升的高度,杯盖不易附着浆液,更易清洗,也能尽量避免防溢电极失效,保证食品加工机的长期、可靠使用。
附图说明
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食品加工机杯体和主机的装配示意图。
31.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杯体和盖体的装配示意图。
32.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杯体的纵向剖视图。
33.图4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杯体的横向剖视图。
34.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杯体的纵向剖视图。
35.其中:
[0036]1‑
主机;
[0037]2‑
加工杯组件;
[0038]
21

杯体;
[0039]
22

发热盘;
[0040]
23

加工刀组;
[0041]
24

盖体;
[0042]
25

防溢电极;
[0043]
26

扰流筋;
[0044]
261

第一侧面;
[0045]
262

第二侧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46]
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0047]
需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48]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49]
具体采取的方案是:
[0050]
如图1

图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便于清洗的食品加工机,包括主机1、安装在主机1上的加工杯组件2,其中,主机1和加工杯组件2可以为可拆卸结构,也可以为一体式结构,即本实施例适用于现有技术中的分体式食品加工机和一体式食品加工机。具体的,加工杯组件2包括形成加工腔的杯体21、设置在加工腔底部的发热盘22、设置在加工腔内的加工刀组23、设置在杯体21上的盖体24和设置在盖体24下方的防溢电极25,加工刀组23与主机1内的电机组件传动连接,通过电机组件驱动实现加工刀组23的高速旋转,以对加工腔内的食材进行切削粉碎;发热盘22用于对浆液进行加热;防溢电极25用于检测加工腔的液面高度,以发送至主机1控制发热盘22停止加热。加工腔内壁设有扰流筋26,扰流筋26包括与加工刀组23旋向相对的第一侧面261,和与加工刀组23旋向背对的第二侧面262,第一侧面261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为α,α=75
°

[0051]
现有技术中设置在加工腔内壁的扰流筋的两个侧面多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呈钝角,使浆液在加工刀组高速旋转过程中被扰流筋向中心处引导,从而提高食材的粉碎程度,浆液在旋转过程中由于惯性能够沿着扰流筋表面形成持续的爬升,液面逐渐升高,最终附着在盖体的下表面和防溢电极上,导致清洗不易,防溢电极失效,并由于浆液爬升而使加工刀组暴露,发热盘的热量传递至加工刀组致使附着在加工刀组表面的浆液糊化,不易清理。本实施例中,当浆液被加工刀组23搅动后,在离心力作用下甩向杯壁,撞击扰流筋26
的第一侧面261,根据牛顿定律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浆液撞击后会反弹返回,并向其他方向流动,在加工腔内形成紊流效果,打破浆液向前旋转爬升的惯性,液面高度由于紊流作用被下压。此外,当浆液撞击在扰流筋2的第一侧面261时,由于浆液被反弹,使得扰流筋26根部处没有浆液填充,形成负压区,而加工腔内部是与外部大气压连通的,根据受力分析,整个制浆液面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导致制浆液面低,整个制浆粉碎主要以径向的循环粉碎为主。浆液液面低,则粉碎时中间的空腔变小,加工刀组23粉碎时始终浸在浆液里,加工刀组23能够得到有效的散热,减少表面糊化的问题,提升浆液饮用口感。而且制浆时浆液液面低,不会污染盖体24和防溢电极25,则防溢不会失效,也降低了清洗面积,更便于用户清理。
[0052]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面261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α=75
°
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一侧面261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满足α≤90
°
,能够实现对浆液液面不断爬升的惯性的破坏,从而实现液面下压、浆液紊流的效果。
[0053]
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一侧面261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α过小导致浆液沿扰流筋26的周向直接绕过扰流筋26,无法起到扰流的作用,第一侧面261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α≥45
°
,浆液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旋转并与扰流筋26的第一侧面261撞击,通过浆液的反弹及转向实现紊流,α≥45
°
可提高紊流效果,从而使液面高度降低,减少浆液在盖体24及防溢电极25的附着并避免加工刀组23外露。
[0054]
如图4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第二侧面262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为β,β=120
°
。食品加工机工作过程中,浆液在加工腔内壁形成旋转循环,浆液绕过第一个扰流筋的第一侧面后,在流体惯性的作用下,会沿第二侧面流向下一个扰流筋的第一侧面,此时,可通过设置第二侧面262与加工腔内壁夹角关系来形成引流效果,进而提高对下一个扰流筋的冲击力,进一步提高浆液受到的反弹力,提高浆液在此处的紊流效果,降低液面高度,减少浆液附着。
[0055]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侧面262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β=90
°
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第二侧面262与加工腔侧壁切线的夹角满足β>90
°
,提高浆液对扰流筋第一侧面261的冲击力,提高紊流效果。
[0056]
如图3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例中,扰流筋26的轴向高度l1与杯体21加工腔的轴向高度l2的比值为0.6:1。扰流筋26的轴向高度会影响浆液的液面高度,浆液在加工刀组23的作用下旋转爬升过程中,对扰流筋26的任意高度的冲击均能够被反弹,当浆液冲击在扰流筋26的第一侧面261上时,具有较高轴向高度的扰流筋26能够持续对浆液进行紊流,而当扰流筋26的高度过低时,则无法解决浆液液面超过扰流筋轴向高度时的爬升问题,通过延长扰流筋26的轴向高度,浆液液面即便在高位也能被形成的紊流效果下压,减少在盖体24的附着,避免加工刀组23暴露,便于清洗,并保证防溢电极25检测可靠,保证食品加工机的长期、可靠使用。
[0057]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筋26的轴向高度l1与杯体21加工腔的轴向高度l2的比值为0.6:1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扰流筋26的轴向高度l1与杯体21加工腔的轴向高度l2的比值满足0.4:1~1:1,保证对浆液液面的下压效果。
[0058]
如图3、图4所示,进一步的,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h与加工腔的直径d的比值为0.1:1。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决定形成负压的空间大小,负压空间越大,液面扬起的高度越低。加
工腔直径为d,根据加工刀组23搅动浆液时,浆液受到的离心力的公式f=mω(d/2),m为质量,ω为角速度,加工刀组23转速一定,浆液质量一定,则浆液受到的离心力与加工腔的直径成正比,加工腔直径越大,浆液受到的离心力越大,越远离加工腔中心,浆液的中心形成的空洞则越大,此时为了减小空洞的大小,则需要加大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h,扰流筋26径向高度h越高,浆液冲击面越大,形成的反弹效果越好,大量反弹的浆液形成紊流效果可有效阻止浆液爬升,达到液面高度下压的效果。保证扰流筋26合理的径向高度,一方面可以保证加工腔的容积,避免扰流筋26对加工腔容积的侵占,另一方面,加工腔由于扰流筋26的影响而被压缩,粉碎空间被压缩,无法快速、高效的粉碎食材物料,在确保扰流筋高度合理后,可以保证食材物料的高效、快速粉碎,并且在扰流筋根部不会形成清洗死角,在确保有效紊流效果的同时,更利于用户清洗。
[0059]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h与加工腔的直径d的比值为0.1:1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h与加工腔的直径d的比值满足0.05:1~0.2:1,保证对浆液液面的下压效果。
[0060]
具体的,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为10mm。在杯体加工腔尺寸一定的前提下,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可对浆液液面的下压效果产生直接影响,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越高,对抑制浆液液面上升的效果就越明显,但同时也会影响加工腔内结构的合理布置,因此本实施例通过保持合适的扰流筋径向高度,对浆液液面高度进行下压控制,减少盖体24浆液附着,提高防溢电极25可靠性,避免加工刀组23糊化的问题。
[0061]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为10mm为优选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需要设置扰流筋26的径向高度为0.5≤h≤20mm,保证对浆液液面的下压效果。
[0062]
如图4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多个扰流筋26沿加工腔轴线呈中心对称。由于浆液在加工腔内是呈旋转爬升的,因此当多个扰流筋26呈中心对称结构时,可避免浆液在不同位置的液面高度不一致(理想状态),导致即便对浆液液面的爬升进行抑制,在扰流筋26稀疏处液面仍会上扬至杯盖24,影响防溢电极25工作。扰流筋26呈中心对称结构可保证浆液液面高度在加工腔内各处持平,提高紊流效果,减少浆液在杯盖24的附着,避免对防溢电极25工作的影响,提高清洗便利性。
[0063]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加工刀组23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扰流筋26的数量n=4。在另一中具体实施例中,加工刀组23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扰流筋26的数量n=5。加工刀组23的转速受电机组件的转速影响,加工刀组23的转动速度越高,液面爬升的高度越高,通过增加扰流筋26的数量,可提高对浆液爬升的抑制效果,减少浆液在加工腔高位的附着。
[0064]
可以理解的是,扰流筋26的数量在加工刀组23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时,可以为2

4个,在加工刀组23受驱动旋转的转速k>15000rpm时,可增加至5个或更多,降低转速增加对浆液液面高度爬升的促进效果。
[0065]
如图5所示,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加工腔侧壁包括自下而上呈径向收缩的收缩段,扰流筋26设置在收缩段。收缩段能够对向上爬升的浆液形成下压效果,降低液面的爬升高度,并能够引导水流向中心汇聚,降低在旋转中心处形成的空洞,避免加工刀组23外露,减少附着在加工刀组23上的浆液糊化,使加工刀组23更便于清洗。
[0066]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收缩段也可以是加工腔侧壁的一部分,如加工腔既
包括呈直筒结构的竖直段和包括呈收缩结构的收缩段,在这一结构下,可将扰流筋26设置在收缩段,也可将扰流筋26延长至同时设置在竖直段和收缩段。
[0067]
此外,在一种未图示的具体实施例中,还能够将扰流筋26设置在盖体24内壁。扰流筋26能够同时设置在杯体21内壁和盖体24内壁,或者仅设置在二者之一的内壁。当扰流筋26同时设置在杯体21和盖体24内壁时,浆液液位的爬升高度不会高于扰流筋26的设置高度,即当浆液爬升到高位时仍能起到紊流效果,在盖体24内壁的扰流筋26可实现对浆液的下压作用,减少浆液在盖体24底面及防溢电极25表面的附着,并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溢效果,保证食品加工机的长期、可靠使用。当扰流筋26仅设置在盖体24内壁时,相对于前述实施例会降低紊流效果,但是在加工腔内壁设置常规扰流筋形成的清洗死角较少,更利于用户清洗。
[0068]
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