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道结构及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89579发布日期:2021-05-28 10:45阅读:66来源:国知局
风道结构及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吸尘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风道结构及手持式清洁设备。



背景技术:

手持式吸尘器因体积小、总重轻、携带及使用方便的优点被用于家庭清洁作业中。

申请公布号为cn102440717a的杆式真空吸尘器,包括刚性硬杆和硬管端部的吸尘头,吸尘头经由机械转向耦合器连接到硬管,机械转向耦合器用于当硬管绕其轴旋转时在平行接触地面的平面内使吸尘头转向。

公开号为cn1806741a的立式电动吸尘器,具有电动鼓风机和集尘机构的吸尘器主体;设置在上述吸尘器主体下部的吸入体;设置在上述吸尘器主体上部的手柄;以及设置在从上述吸尘器主体伸出的吸入软管的前端,并且伸缩自如的延长吸入管。

上述吸尘器机构复杂、生产制造成本高,上述因素所导致的高价格限制其进入到国内的普通消费家庭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化的风道结构,进一步地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风道结构的手持式清洁设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为:风道结构,应用于手持式清洁设备中,包括地刷、下端与所述的地刷连接的刚性吸杆和清洁主机,所述的清洁主机包括与刚性吸杆连接的杆状部件、吸风单元及内置过滤组件的集尘单元,所述的杆状部件包括与刚性吸杆对接的第一进风口、直线型风道和第一出风口,所述的集尘单元包括第二进风口、集尘风道和第二出风口,所述的吸风单元包括第三进风口、吸风电机和第三出风口,所述的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的第二进风口对接,所述的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的第三进风口对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集尘风道内设有与第二进风口对接的斜面及弧面,所述的斜面和弧面以在集尘单元内部形成旋转风道。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吸风单元包括一壳体,所述的第三进风口布置于壳体的前端面,所述的前端面与刚性吸杆的延伸方向垂直,所述的第三出风口布置于壳体的下端部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一出风口的四周设有第一环形密封件,集尘单元的第二进风口的边缘设有第一环形凸起,所述的第一环形凸起顶在所述的第一环形密封件上以密封该对接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三进风口的四周设有第二环形密封件,集尘单元的第二出风口的边缘设有第二环形凸起,所述的第二环形凸起定在所述的第二环形密封件上一密封该对接口。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所述的集尘单元包括筒状部件、所述的过滤组件,所述的过滤组件位于所述的筒状部件内,所述的第二进风口设于筒状部件的周侧壁上,第二出风口位于筒状部件的后端。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过滤组件包括内层海帕和外层金属过滤网,气流从所述的过滤组件的周侧部进入并从后端开口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筒状部件的后端内腔中可插拔式地设有固定架,所述的过滤组件可分离式地安装于所述的固定架上,所述的固定架的中心具有一通孔,所述的过滤组件的出风口与所述的通孔对接。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的第三进风口与所述的第三出风口之间的吸风风道呈弯曲状。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保护主题为: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所述的风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包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沿着刚性吸杆从杆状部件的直线型风道中进入,转弯之后进入集尘单元内,一部分较大粒径的灰尘或异物被直线型风道的后端所阻挡,降低了流动速度而被沉积在第一出风口与第二进风口对接处附近,避免大颗粒粉尘直接抛向过滤单元导致过滤单元过滤负荷大,防止滤网表面被尘屑占据的问题产生,降低风道整体气流阻力,提高风机的抽风效率。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示意图三;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清洁主机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清洁主机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图6的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清洁主机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清洁主机的分解图一;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清洁主机的分解图二;

图1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集尘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集尘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集尘单元的爆炸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筒状部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示意图一;

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示意图二;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示意图三;

图1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过滤单元的爆炸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优选实施例的固定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4所示,手持式清洁设备,包括地刷100、刚性吸杆200和清洁主机300。刚性吸杆200的下端连接地刷100,上端连接清洁主机300。清洁主机300包括手持部001、内置风机02的吸风单元002及内置过滤单元01的集尘单元003,手持部001的前端设有与刚性吸杆200上端对接的杆状部件004,集尘单元003可拆卸地安装于杆状部件004的一侧并与固定在手持部001上的吸风单元002对接。

如图4所示,并且地刷100下表面设置有进气口k,地刷100内部设有进气通道,且进气通道与刚性吸杆200的内腔的吸尘通道t联通。而刚性吸杆200的吸尘通道t另一端与杆状部件004的第一进风口1联通。

使用时,地表的灰尘、杂质可随空气被从进气口k吸入到地刷100内部,并被气流向上抽取进入清洁主机300内。含尘空气经过过清洁主机300除尘后形成干净的空气,然后被排回到大气中,灰尘、杂质被留存于清洁主机300的集尘单元003中。

在本实施例中,地刷100通过螺纹、卡扣等方式可拆卸地套接于刚性吸杆200,地刷100可被用于清洁底板、地毯等物件。此外地刷100可被从刚性吸杆200下端移除,刚性吸杆200与清洁主机300组合形成一种用于长距离吸尘的手持式清洁设备,含尘空气从刚性吸杆200的吸尘通道t的前端进入。此种模式可用于清洁死角、间隙等处的灰尘。

当然刚性吸杆200前端还可以设置其他清洁头,以实现其他功能。当然地刷100也可以永久地固定在刚性吸杆200前端。

进一步地,刚性吸杆200可拆卸地套接在杆状部件004前端,通过拆掉刚性吸杆200,可将清洁主机300单独作为一个独立部件进行吸尘,并且包括地刷100在内的各种清洁头也可以与杆状部件004直接连接,从而实现短距离清洁模式,提高手持式清洁设备的使用便利性和灵活性。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手持部001前端设置有直线延伸的杆状部件004,集尘单元003可拆卸地安装于杆状部件004的一侧并与固定在手持部001上的吸风单元002对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清洁设备的结构更加简单,便于集尘单元003的拆卸安装,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更进一步提高了清洁设备的使用便捷性。

如图5、6所示,优选地,杆状部件004和手持部001的相接处的上表面设有控制风机的开关d,以方便用户单手握持该手持式清洁设备时,拇指可以按压到开关d实现边清洁边控制,使得操作更加方便轻松,体验感更好。此外,优选地,吸风单元的后侧面设有电源线c。

如图7-10所示,杆状部件004的前端设有第一进风口1,杆状部件004的内侧部设有第一出风口2,杆状部件004中空形成直线型风道z。

如图8-10、15所示,集尘单元003包括筒状部件04、过滤单元01、第二进风口3和第二出风口4,过滤单元01包括过滤组件011,其位于筒状部件04内,且在第二进风口3和第二出风口4之间的气流路径上,第二进风口3和第二出风口4之间形成集尘风道。第二进风口3设于筒状部件04的周侧壁上,第二出风口4位于筒状部件04的后端,第一出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对接。

如图8-10所示,吸风单元002包括壳体03、内置于壳体03的风机02、壳体03前端的第三进风口5和壳体03后端的第三出风口6,第三进风口5和第三出风口6形成吸风风道l,第二出风口4与第三进风口5对接。

优选地,第三进风口5布置于壳体03的前端面f1,该前端面f1与刚性吸杆200的延伸方向垂直,第三出风口6布置于壳体03的下端部上,因此,第三进风口5与第三出风口6之间的吸风风道l呈弯曲状。这样避免从吸风单元002中吹出的空气直对使用者,使得设备的使用舒适度有所提高,同时也降低了设备的噪音。

综上,如图7所示,第一进风口1和第三出风口6之间形成了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手持式清洁设备的风道结构。在手持式清洁设备工作时,风机02运行使其前面的吸尘通道t(刚性吸杆内)、直线型风道z、集尘风道生成负压而产生吸力,将包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自吸尘通道t吸入,经集尘单元003内的过滤单元01过滤,灰尘、杂质被集中在筒状部件04内,而净化的空气经风机02后通过吸风风道l从第三出风口6排出。

本实施例中,包含有灰尘或异物的空气从直线型风道z中进入,转弯之后进入集尘单元003内,一部分较大粒径的灰尘或异物被直线型风道z的后端所阻挡,降低了流动速度而被沉积在第一出风口2与第二进风口3对接处附近,避免大颗粒粉尘直接抛向过滤单元01导致过滤单元01过滤负荷大,防止滤网表面被尘屑占据的问题产生,降低风道整体气流阻力,提高风机02的抽风效率。

如图7、16所示,进一步地,集尘风道内设有与第二进风口3对接的斜面21及弧面22,斜面21和弧面22以在集尘单元003内部形成旋转风道。进入筒状部件04的空气经斜面21及弧面22导向,沿着筒状部件04内部环形流动并进入过滤单元01。

如图8、13所示,优选地,第一出风口2的四周设有第一环形密封件x2,集尘单元003的第二进风口3的边缘设有第一环形凸起,第一环形凸起顶在第一环形密封件x2上以密封该对接口。

第三进风口5的四周设有第二环形密封件x1,集尘单元003的第二出风口4的边缘设有第二环形凸起,第二环形凸起定在第二环形密封件x1上一密封该对接口。通过两道密封措施,增强了风道结构的气密性,减少风力损耗,增强设备的吸尘效果。

如图5所示,作为手持部001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手持部001包括第一捏手部11和第二捏手部12,第一捏手部11位于刚性吸杆200的后部延伸方向上,第二捏手部12与第一捏手部11呈一锐角,第一捏手部11的前端与第二捏手部12的下端之间设有联接部13,第一捏手部11、第二捏手部12和联接部13形成一中间镂空的三角区域。三角形的手持部001结构使得设备的重心靠近用户,以使用户使用操作更加轻松便捷。

优选地,吸风单元002的壳体03的上侧与第一捏手部11位前端延伸处固定,吸风单元002的壳体03的后侧与联接部13一体成型。从而使得设备结构更加紧凑,外观更加美观,同时也进一步使得设备重心更加靠近用户。

以下结合图9-10所示,对集尘单元003在清洁主机300上的装配结构进行具体的阐述,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地了解本实施例的实现方式。

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之间设有第一定位结构,集尘单元003与吸风单元002之间设有第二定位结构。集尘单元003可拆卸地安装于杆状部件004的一侧并与固定在手持部001上的吸风单元002对接。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为卡扣式结构。

具体而言,如图9-10所示,第一定位结构位于集尘单元003的前端上表面与杆状部件004的下表面。其包括位于集尘单元003上的锁舌7和位于杆状部件004上的锁槽8,锁舌7受操作按钮p控制伸入或伸出锁槽8,操作按钮p位于集尘单元003前端面上。当集尘单元003装配在杆状部件004时,按压操作按钮p时,锁舌7可位移而离开锁槽8,以使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之间解锁,相互可以脱离。而当用户松开操作按钮p时,锁舌7移动伸入锁槽8,而使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之间锁定,以使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相连。

并且,如图9-10所示,第二定位结构位于集尘单元003的后端下表面与吸风单元的前端下表面。其包括位于集尘单元003上的钩孔9和位于吸风单元上的钩部10,钩孔9勾住钩部10,以使集尘单元003与吸风单元002相连。即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位于筒状部件04的两侧。

在用户装配集尘单元003时,用户首先将第二定位结构相互结合,即将钩部10和钩孔9对准,并将钩孔9勾住钩部10,以使集尘单元003与吸风单元002相连;然后将按压操作按钮p,使锁舌7压缩,将集尘单元003安置到位;最后松开操作按钮p,锁舌7移动伸入锁槽8,而使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之间锁定,以使集尘单元003与杆状部件004相连。从而集尘单元003利用两个连接点牢固可靠地连接在清洁主机300上了。

优选地,为进一步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并提高集尘单元003和杆状部件之间的横向连接强度,在第一定位结构后侧还设置有第三定位结构,其包括位于杆状部件下表面的插片14,和位于集尘单元003的筒状部件04上表面的插孔15,插片14插入插孔15中,实现第三道定位保护。

如图9所示,更为优选地,杆状部件004的下表面设有一凹陷区域16,第一出风口2位于凹陷区域16,筒状部件04周侧部的上部分嵌合在该凹陷区域16内。凹陷区域16将集尘单元003容纳在其中,不仅使结构紧凑,外观整洁美观,而且对集尘单元003起到支撑作用,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优选地,筒状部件04上表面为与凹陷区域16相匹配的平面结构。

以下结合图11-19所示,进一步对本实施例中的集尘单元003本身的具体结构进行阐述。

如上述介绍可知,如图13所示,集尘单元003包括过滤单元01和用于收集垃圾的筒状部件04。进一步地,过滤单元01包括固定架012及过滤组件011,过滤组件011装配在固定架012上,筒状部件04的后端敞开,过滤单元01以过滤组件011朝内的方式整体地塞入到筒状部件04的内腔中固定架012的外壁卡在筒状部件04的敞开端内壁上,从而使固定架012可拔插地安装于筒状部件04后腔。

如图7、12所示,固定架012的中心具有一通孔n,过滤组件011的出风口与通孔n对接。通孔n又与吸风单元002的第三进风口5相对。从而使得抽风风道和吸风风道的入口位于同一直线上,从而降低风阻,保证气流顺畅,减少负压吸力在传导过程中的损耗,改善设备的吸尘能力。

此外,固定架012的内孔中设有一提手部06,提手部06用于使过滤单元01从筒状部件04中分离出来。

如图19所示,固定架012包括前后相邻的位于同一轴线上的第一环形体101和第二环形体102,第一环形体101的外径大于第二环形体102的外径,第一环形体101用于与集尘单元003的筒状部件04的内壁连接,第二环形体102与过滤组件011可分离式连接。

优选地,第一环形体101与第二环形体102均为圆环体,第一环形体101与第二环形体102一体注塑成型。

如图9所示,进一步优选地,集尘风道内第二进风口3对接的斜面21及弧面22设置在固定架012上。其中与第二进风口3对接的斜面21为第一环形体101的外壁与第二环形体102的外壁之间的过度斜面21。而弧面22则是指第二环形体102的外表面。

并且,第一环形体101与第二环形体102之间设有螺旋形联接体103,螺旋形联接体103的外表面、第二环形体102的外表面和筒状部件04的内表面之间形成螺旋风道。

从而进入第二进风口3的气流被过渡斜面21导向,而沿着筒状部件04的切线方向进入筒状部件04内部,进入集尘单元003的空气沿着螺旋风道螺旋向靠近吸风单元002的方向流动。这样的设置不仅增大了空气与过滤组件011的接触面积,使得进风效果更好,而且避免含尘空气直接与过滤组件011的过滤网105相对,避免滤网表面被尘屑占据,此外这样的设置还能降低噪音。

如图14-16所示,优选地,第一环形体101的外表面设有定位结构,定位结构用于对接集尘单元003的筒状部件04的开口端内壁。该定位结构具体是指第一环形体101的外壁上的凹陷部17和筒状部件04的敞开端内壁上与凹陷部17吻合的凸起部18。当凸起部18吻合地嵌入到凹陷部17,固定架012与筒状部件04之间实现精确定位,此时固定架012上的斜面正好对着第二进风口3。

如图18所示,优选地,过滤组件011包括内层过滤海帕104和外层金属过滤网105,外层金属过滤网105套在内层过滤海帕104外且两者可分离。

此外,外层金属过滤网105包括筒状塑料支架105a及布置于筒状塑料支架105a上的金属网105b,筒状塑料之间与第二环形体102之间设有旋转卡扣结构以使过滤组件011安装在固定架012上。

如图11-13所示,进一步优选地,集尘单元003的前端设有可打开的盖体05,盖体05打开时用于倾倒筒状部件04内的垃圾,盖体05和筒状部件之间设有第三环形密封件x3。

盖体05的一端轴接于筒状部件04上,盖体05的另一端设有一可分离的卡扣结构。该卡扣结构设置在筒状部件04与第二定位结构同一侧的外壁上,盖体05轴接端与受操作按钮控制的锁舌7同侧。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风道结构及手持式清洁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及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