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10858发布日期:2021-05-19 00:45阅读:90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储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


背景技术:

2.储物柜一般分为家庭储物柜和商务储物柜等,主要用来方便人们的使用,存储不同的物品,分门别类,智慧安全的储物柜更是必备物品,能够利用好空间来容纳易丢、小巧、贵重的物品;而且也能够很好的装饰人们的居家环境。现阶段,智能储物柜广泛地应用于家庭中,以方便使用者对贵重的物品进行存储使用,但是现有的智慧储物设备,多为固定结构,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3.因此针对这一现状,迫切需要设计和生产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包括储物柜、驱动机构、置物机构和支撑机构,所述储物柜上半部的中心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内周安装有plc控制器,限位槽内周远离plc控制器的一侧嵌有显示屏;
6.所述储物柜下半部的中心开设有t形的驱动槽,且储物柜靠近驱动槽的一侧开设有与驱动槽连通的滑动槽,驱动槽的内周设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驱动机构;
7.所述储物柜上半部靠近显示屏的两侧均开设有多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置物槽,且多组置物槽的内周均设有置物机构;
8.所述储物柜下半部靠近驱动机构的两侧均开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支撑槽,且储物柜的下半部一体成型有多组与对应的支撑槽相适配的限位块,多组限位块的中心均钻设有限位孔,且多组支撑槽的内周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孔连接的支撑机构。
9.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和丝杆,所述驱动电机的底座与驱动槽上半部的内周固定焊接,且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穿过驱动槽并通过联轴器与丝杆的顶端连接,所述丝杆的底端通过焊接的轴承座与驱动槽内周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丝杆的外周套设有螺母座,螺母座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滑块。
10.优选的,所述置物机构包括置物屉和隔板,所述置物屉的外周设有隐形把手,且置物屉通过滑轨与对应的置物槽的内周滑动连接,所述置物屉的下半部卡接有隔板,且隔板上钻设有多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隔板与置物屉的内周之间设有干燥剂。
11.优选的,所述支撑机构包括阶梯形的支撑座、滚轮和限位柱,所述支撑座与对应的支撑槽的内周滑动连接,且支撑座的底部安装有四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滚轮,所述支撑座顶部的中心钻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孔相适配的限位槽,且限位槽内周榫接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的底端与限位槽的内周之间焊接有压簧,且限位柱上半部的外周与限位孔的内周榫
接。
12.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的滑块远离螺母座的一侧安装有人脸识别终端,且驱动机构的驱动电机、人脸识别终端和显示屏均与plc控制器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与外部的驱动电源电性连接。
13.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智慧安全储物设备,通过驱动电机的工作,由输出轴带动丝杆转动,使螺母座由滑块带动人脸识别终端移动,调节人脸识别终端与地面之间的竖直距离,从而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进行调节,使人脸识别终端与使用者的面部相适配,从而提高识别的准确性;通过移动支撑座,使收纳于支撑槽内部的支撑座由滚轮的滚动作用移出,同时通过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使收纳于限位槽内部的限位柱移出,并与对应的限位孔榫接,从而方便身材矮小的使用者通过踩登支撑座,对处于高处的置物屉进行使用;通过抽拉置物屉,方便将待储存的物品放置于置物屉的内部,同时通过干燥剂与穿过通孔的空气进行反应,对存放的物品进行干燥处理,该智慧安全储物设备,能够根据需要进行调节,同时适应不同身高的使用者。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电路框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结构的放大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结构的放大图。
19.图中:1储物柜、2驱动机构、3置物机构、4支撑机构、5plc控制器、6显示屏、7驱动电机、8丝杆、9置物屉、10隔板、11支撑座、12滚轮、13限位柱、14人脸识别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1.除非单独定义指出的方向外,本文涉及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均是以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图中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和外等方向为准,在此一并说明。
2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

5所示的一种智慧安全储物设备,包括储物柜1、驱动机构2、置物机构3和支撑机构4,所述储物柜1上半部的中心开设有限位槽,且限位槽的内周安装(安装方式可选为紧固件安装,紧固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螺栓、螺钉等)有plc控制器5,plc控制器5可选为s7

300型plc控制器,限位槽内周远离plc控制器5的一侧嵌有显示屏6,显示屏6可选为24g2型显示屏;
23.所述储物柜1下半部的中心开设有t形的驱动槽,且储物柜1靠近驱动槽的一侧开设有与驱动槽连通的滑动槽,驱动槽的内周设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驱动机构2;
24.所述储物柜1上半部靠近显示屏6的两侧均开设有多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置物槽,且多组置物槽的内周均设有置物机构3;
25.所述储物柜1下半部靠近驱动机构2的两侧均开设有多组呈等距离分布的支撑槽,且储物柜1的下半部一体成型有多组与对应的支撑槽相适配的限位块,多组限位块的中心均钻设有限位孔,且多组支撑槽的内周均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孔连接的支撑机构4。
26.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2包括驱动电机7和丝杆8,驱动电机7可选为zd型正反转电机,所述驱动电机7的底座与驱动槽上半部的内周固定焊接,且驱动电机7的输出轴穿过驱动槽并通过联轴器与丝杆8的顶端连接,所述丝杆8的底端通过焊接的轴承座与驱动槽内周的底部转动连接,且丝杆8的外周套设有螺母座,螺母座的一侧一体成型有与滑动槽滑动连接的滑块,通过驱动电机7的工作,由输出轴带动丝杆8转动,使螺母座由滑块带动人脸识别终端14移动,调节人脸识别终端14与地面之间的竖直距离,从而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进行调节,使人脸识别终端14与使用者的面部相适配。
27.具体的,所述置物机构3包括置物屉9和隔板10,置物屉9与储物柜1之间安装有与plc控制器5电性连接的电子锁(图中未画出),所述置物屉9的外周设有隐形把手,且置物屉9通过滑轨与对应的置物槽的内周滑动连接,所述置物屉9的下半部卡接有隔板10,且隔板10上钻设有多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通孔,所述隔板10与置物屉9的内周之间设有干燥剂,干燥剂可选为氯化钙,通过干燥剂与穿过通孔的空气进行反应,对存放的物品进行干燥处理。
28.具体的,所述支撑机构4包括阶梯形的支撑座11、滚轮12和限位柱13,所述支撑座11与对应的支撑槽的内周滑动连接,且支撑座11的底部安装有四组呈矩形阵列分布的滚轮12,所述支撑座11顶部的中心钻设有与对应的限位孔相适配的限位槽,且限位槽内周榫接有限位柱13,所述限位柱13的底端与限位槽的内周之间焊接有压簧,且限位柱13上半部的外周与限位孔的内周榫接,移动处于置物屉9下方的支撑座11,使收纳于支撑槽内部的支撑座11由滚轮12的滚动作用移出,同时通过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使收纳于限位槽内部的限位柱13移出,并与对应的限位孔榫接,使用者即可通过踩登支撑座11对处于高处的置物屉9进行使用。
29.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2的滑块远离螺母座的一侧安装有人脸识别终端14,人脸识别终端14可选为tps950型人脸识别终端,且驱动机构2的驱动电机7、人脸识别终端14和显示屏6均与plc控制器5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5与外部的驱动电源电性连接,储物柜1的内部可安装与plc控制器5电性连接的蓄电池(图中未画出),当设备本体处于断电情况时,通过蓄电池对设备本体内部的电气设备进行供电,同时储物柜1的内部还可安装有与外部的网络连接的4g模块(图中未画出),4g模块可以安全定位,提高设备本体在户外(如房屋门口处等)使用时的安全性,当设备本体在户外被盗后,4g模块的定位功能会通过网络触发警报系统,以方便使用者找回。
30.工作原理,该智慧安全储物设备,需要使用时,触摸显示屏6,通过plc控制器5打开驱动电机7,通过驱动电机7的工作,由输出轴带动丝杆8转动,使螺母座由滑块带动人脸识别终端14移动,调节人脸识别终端14与地面之间的竖直距离,从而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进行调节,使人脸识别终端14与使用者的面部相适配,调节完成后,通过人脸识别终端14的工作,对使用者的信息进行储存,同时通过plc控制器5打开其中一组置物屉9的电子锁,使用者将待储存的物品放置于对应的置物屉9内部进行存放,当使用者身材矮小时,移动处于置物屉9下方的支撑座11,使收纳于支撑槽内部的支撑座11由滚轮12的滚动作用移出,同时通过压簧的回复力作用,使收纳于限位槽内部的限位柱13移出,并与对应的限位孔榫接,榫接
完成后,使用者通过踩登支撑座11对处于高处的置物屉9进行使用,放置完成后,即可通过置物屉9对物品进行储存处理,当需要取出物品时,通过上述操作,人脸识别终端将需要取物的使用者的信息与储存的使用者信息相比对,打开对应的置物屉9,即可取出物品。
3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