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562091发布日期:2021-09-08 01:30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厨房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个领域对智能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在现代厨房设备中,自动炒菜机器人具有油烟小、无辐射、省时省电、操作简单方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操作者只需初始设定后便可以获得所要的美食,能够大量地解放人们的时间。相比传统炒菜锅具,炒菜机器人还具有自动加热、自动翻炒以及自动控制温度等功能,深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越来越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和需求。与此同时,市场上还出现了许多其他智能烹饪设备,以满足人们对家用/商用等各种使用场景的需求。
3.目前,智能烹饪设备中的智能炒菜机器人的使用最为广泛,现有的智能炒菜装置根据锅体设置方式、出菜方式的不同大体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智能炒菜装置包括烹饪工作台和独立于所述烹饪工作台的锅体,在所述烹饪工作台上设置能够打开或盖合所述锅具的锅盖,烹饪时,锅具放置在所述烹饪工作台上,在所述锅盖上设置用以搅拌或翻炒锅具内部食物的搅拌装置,当烹饪结束后,需要人工手持、移动并倾倒锅具进行出菜,这类智能炒菜装置的出菜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自动化程度低,而且需要的操作空间较大;第二种智能炒菜装置为内胆与壳体无法拆解的智能烹饪设备,具体例如全自动滚筒炒菜机,这种炒菜机虽能克服前述第一种智能炒菜装置所存在的部分缺陷,但是由于内胆无法被拆卸,导致烹饪过后,锅体内部不能被及时、快速地清洗,而且会受到这类炒菜机的结构和工作环境的限制,也加大了这类炒菜机的清洗难度,进而导致该类烹饪器具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第三种智能炒菜装置为内胆能相对外壳体转动的烹饪设备,其在内胆底部设置能够翻炒的搅拌装置,炒菜时,所述内胆在转动过程中,实现对锅内的食材进行翻炒,菜品完成以及出菜后,由于内胆的温度较高,且受设计结构的限制,没有设置内胆把手,这样也会导致所述内胆不能被及时清洗,进而也会影响这类烹饪器具的利用率。
4.除此之外,智能烹饪设备还被广泛地应用于餐饮行业,以降低厨房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可以使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不适合智能烹饪设备完成的菜品制作中,在这种使用场合下,智能烹饪设备甚至需要长时间处于炒菜和出菜的循环工作状态,如果不能使其满足及时被清洗的要求,将严重地影响出菜效率。
5.目前,一些智能炒菜装置还从人机工程学角度进行了相关的改进设计,例如锅体在出菜时具有倾倒功能,因此必须保证锅体所包括的壳体和内胆能够处于可靠的锁止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要克服上述缺陷,这类装置就必须满足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的快速分离和锁止的要求。
6.因此,如果发明出一种能够快速地实现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之间的脱离或锁止,便于所述内胆的清洗,能较大程度地提升所述烹饪器具的利用率且具有出菜简单、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的新型烹饪器具将具有重要意义。
7.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烹饪器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9.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10.一种烹饪器具,包括
11.机座;
12.锅体,所述锅体与所述机座连接,所述锅体具有烹饪状态和相对所述机座翻转的倾倒状态,所述锅体包括壳体和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的内胆;
13.锅盖,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
14.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之间具有装配后的锁止状态和能分离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的松脱状态,至少在所述倾倒状态下,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15.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壳体和所述内胆中的一个设有定位柱,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柱相适配的孔体,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孔体配合时能使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或所述松脱状态。
16.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内胆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定位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孔体设置在所述外翻锅沿上,所述孔体包括限位孔部,所述定位柱包括与所述限位孔部限位配合的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限位孔部配合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17.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孔体还包括定位孔部,所述定位孔部与所述限位孔部连通,且所述定位孔部和所述限位孔部的连接处和/或所述限位孔部设有缩颈部,所述缩颈部与所述孔体配合形成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定位柱的尺寸,所述限位部穿过所述定位孔部后,相对所述壳体转动所述内胆以使所述定位柱挤压所述缩颈部进入所述限位孔部内。
18.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内胆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能锁紧连接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的搭扣组件,所述搭扣组件包括挂钩和与所述挂钩相适配的扣合组件,所述挂钩设于所述外翻锅沿,所述扣合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的外侧壁,所述挂钩与所述扣合组件锁紧配合,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19.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壳体的内侧壁设有防松脱限位弹性件,所述壳体能经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与所述内胆的外侧壁相抵接,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20.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包括固定部和防松脱限位配合部,所述固定部固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悬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包括安装导向面,所述安装导向面向所述壳体的底部斜向延伸。
21.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中的一个设有第一永磁体,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永磁体或者至少部分结构由导磁材料制成,在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22.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永磁体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沿处,所述内胆由导磁材料制成,且所述内胆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内胆经所述外翻锅沿与所述壳体的侧壁上沿搭接,且在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23.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电磁铁,所述内胆设为至少部分由导磁材料制成,在电磁铁通电产生的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24.通过本技术提出的一种烹饪器具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25.1.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通过使所述壳体与所述内胆可拆卸连接,能够将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尤其在烹饪过后,可将内胆快速从壳体上分离,以便对内胆进行及时清洗,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自动化烹饪器具的内胆无法取放或难以取放等限制带来的清洗困难、出菜效率低等问题。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还具有锅体相对于机座的翻转功能,在食物被烹饪好后,所述锅体翻转后可以将食物倾倒于指定的容器中,进而可有效地提升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在倾倒食物的过程中,所述内胆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使食物倾倒时更加安全。
26.2.本技术所公开的所述烹饪器具通过使所述内胆和所述壳体经过定位柱与孔体的简单适配将所述内胆可靠地固定在所述壳体上,在具体安装时,可选择性地使所述定位柱与所述孔体经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将所述内胆锁止于所述壳体上,以确保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的可靠连接。
27.3.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在所述孔体上设置缩颈部,使所述锁止状态和所述松脱状态均需要突破设定的旋向力才能实现,进而使所述内胆具有更好的锁止效果,使食物在倾倒时更加安全、可靠。
28.4.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在所述壳体的内侧壁上设置防松脱限位弹性件,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与所述内胆的外侧壁相抵接并发生形变,利用摩擦力的作用,将所述内胆锁止于所述壳体上,由于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可以使所述烹饪器具更加美观。
29.5.本技术通过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的防松脱限位配合部悬设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并使其包括向所述壳体的底部斜向延伸的安装导向面,进而使所述内胆更容易被安放到位;另外,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还会形成倒刺状结构,当所述锅体处于倾倒状态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体发生挤压变形,进一步增加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体对所述内胆的握持能力。
30.6.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利用磁吸作用实现所述内胆与所述壳体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可将永磁体或电磁铁隐设于所述壳体的内部,使所述烹饪器具的外形更加简洁、美观,而且也不会对所述烹饪器具的清洁造成影响。
附图说明
31.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3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烹饪器具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锅体处于倾倒状态的烹饪器具的示意图;
3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锅体的爆炸视图;
35.图4为图3的a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6.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胆与壳体处于定位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图5的b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3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胆与壳体处于锁止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图7的c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40.图9为孔体包括缩颈部的变换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图9的d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42.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搭扣组件实现壳体与内胆连接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为内胆与壳体处于锁止状态的示意图;
43.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搭扣组件实现壳体与内胆连接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所示为内胆与壳体处于松脱状态的示意图;
44.图1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过搭扣组件实现壳体与内胆连接的锅体的爆炸视图;
45.图1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过防松脱限位弹性件实现壳体与内胆连接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46.图15为图14的e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47.图16为图15的f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48.图1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通过磁吸作用实现壳体与内胆连接的锅体的结构示意图;
49.图18为图17的a

a剖视图;
50.图19为图17的g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51.图20为图18的h处结构的局部放大视图。
52.其中,
53.1机座,11锅体支架,
54.2锅体,21壳体,22内胆,221内胆把手,222内胆挂耳,
55.3锅盖,
56.4定位柱,41限位部,
57.5孔体,51限位孔部,52定位孔部,53缩颈部,
58.6搭扣组件,61挂钩,62扣合组件,
59.7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1固定部,72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1安装导向面,
60.81第一永磁体。
具体实施方式
61.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6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6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64.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65.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方案”、“一些方案”、“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方案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方案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方案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方案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66.为便于描述,下文中的“前”、“后”、“左”、“右”、“上”、“下”为烹饪器具使用时,相对使用者的方位。
67.本技术中,某个数值以上包括本数,例如两个以上包括两个。
68.如图1至图20所示的烹饪器具,包括机座1、锅体2和用于打开或盖合所述锅体2的锅盖3,所述锅体2与所述机座1连接,所述锅体2具有烹饪状态和相对所述机座1翻转的倾倒状态,所述锅体2包括壳体21和与所述壳体21可拆卸连接的内胆22;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之间具有装配后的锁止状态和能分离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的松脱状态,至少在所述倾倒状态下,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所述锅体2能够相对所述机座1翻转并处于倾倒状态,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锅体2架设于所述机座1上,具体如图1和图2所示,在所述机座1上设置锅体支架11,所述锅体2铰接于所述锅体支架11,所述锅体支架11可选择性地设为一个或两个。在具体实施时,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在所述锅盖3上设置能翻搅所述锅体2内部食材的搅拌组件,在烹饪作业时,所述搅拌组件根据需要对所述锅体2内部的食材进行翻炒、搅拌。烹饪器具还包括位于机座1一侧的盛菜容器,以便配合锅体将烹饪完成的食材翻转倾倒入盛菜容器内。
69.另外,本技术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在所述内胆22上设置内胆把手221,进而可以方便、快速地将所述内胆22从所述壳体21上取下,且避免操作人员在拆取所述内胆22时被烫伤;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可进一步选择性地在所述内胆22的外侧壁上设置至少一个所述内胆把手221,优选地在所述内胆22上设置一个或两个所述内胆把手221,当设置两个所述内胆把手221时,如图3所示,进一步优选地使两个所述内胆把手221对称设置在所述内胆22的两侧;在具体实施时,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内胆把手221与所述内胆22一体化设置或经过连接件固连在所述内胆22上(具体例如图3所示,在所述内胆22的侧壁上设置内胆挂耳222,所述内胆把手221经所述内胆挂耳222与所述内胆22侧壁相连接),为了达到更好的防烫效果,可进一步在所述内胆把手221上设置防烫结构体、防烫涂层或使所述内胆把手221由防烫材料(例如电木、塑料等)制成。
70.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通过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可拆卸连接,能够将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根据需要进行分离,尤其在烹饪过后,可将内胆22快速从壳体21上分离,以便对内胆22进行及时清洗,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自动化烹饪器具的内胆22无法取
放或难以取放等限制带来的清洗困难、出菜效率低等问题。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还具有锅体2相对于机座1的翻转功能,在食物被烹饪好后,可选择性地在驱动装置的驱动下,使所述锅体2发生翻转并可以将食物倾倒于指定的容器中,进而可有效地提升烹饪器具的自动化程度。在倾倒食物的过程中,所述内胆22被固定在所述壳体21上,进而使食物倾倒时更加安全。
71.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壳体21和所述内胆22中的一个设有定位柱4,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柱4相适配的孔体5,所述定位柱4与所述孔体5配合时能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或所述松脱状态。本技术所公开的所述烹饪器具通过使所述内胆22和所述壳体21经过定位柱4与孔体5的简单适配便可将所述内胆22可靠地固定在所述壳体21上,在具体安装时,可选择性地使所述定位柱4与所述孔体5经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将所述内胆22锁止于所述壳体21上,以确保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的可靠连接。
72.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在所述内胆22上设置内胆把手221,所述壳体21和所述内胆把手221中的一个设有定位柱4,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与所述定位柱4相适配的孔体5,所述定位柱4与所述孔体5相对转动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或所述松脱状态。具体如图4至8所示,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孔体5包括限位孔部51和与所述限位孔部51连通的定位孔部52,所述定位柱4包括与所述限位孔部51限位配合的限位部41,所述限位部41与所述限位孔部51配合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73.在具体实施时,如图3至图8所示,进一步使所述壳体21的上沿设有放置所述内胆把手221的容纳缺口,所述定位柱4竖向设于所述容纳缺口的底面,所述孔体5设于所述内胆把手221,所述内胆把手221相对所述容纳缺口转动,以使所述限位部41进入所述限位孔部51,具体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处于定位状态;具体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处于相对转动后的锁止状态。
74.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内胆22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定位柱4设置在所述壳体21上,所述孔体5设置在所述外翻锅沿上,所述孔体5包括限位孔部51,所述定位柱4包括与所述限位孔部51限位配合的限位部41,所述限位部41与所述限位孔部51配合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该实施例与图3至图10相关的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所述定位柱4和所述孔体5的设置位置不同,但所述定位柱4和所述孔体5可选择采用相同的设置和配合形式。
75.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经过设有所述限位部41的所述定位柱4和包括定位孔部52和限位孔部51的异形孔的配合使所述内胆22松脱或锁止于所述壳体21,这种结构仅需转动所述内胆22便可以轻松实现所述松脱状态和所述锁止状态,且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快捷等优点。
76.在具体实施时,如图9和图10所示,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定位孔部52和所述限位孔部51的连接处和/或所述限位孔部51设有缩颈部53,所述缩颈部53与所述孔体5配合形成的开口尺寸小于所述定位柱4的尺寸,所述限位部41穿过所述定位孔部52后,相对所述壳体21转动所述内胆22以使所述定位柱4挤压所述缩颈部53进入所述限位孔部51内。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在所述孔体5上设置缩颈部53,使所述锁止状态和所述松脱状态
均需要突破设定的旋向力才能实现,进而使所述内胆22具有更好的锁止效果,使食物在倾倒时更加安全、可靠。
77.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用于锁紧连接所述内胆22和所述壳体21的搭扣组件6,所述搭扣组件6包括挂钩61和与所述挂钩61相适配的扣合组件62,所述挂钩61与所述扣合组件62中的一个设于所述内胆把手221,两者中的另一个设于所述壳体21,所述挂钩61与所述扣合组件62锁紧配合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如图11至图13所示,在具体实施时,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扣合组件62设于所述壳体21外侧壁,所述挂钩61安装于所述内胆把手221的下方,所述扣合组件62包括与所述挂钩61配合锁紧的挂环、用于控制所述挂钩61与所述挂环配合状态的扣手以及实现所述挂钩61与所述挂环自锁的弹性件。
78.作为可变换的实施方式,还可选择性地使所述内胆22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能锁紧连接所述内胆22和所述壳体21的搭扣组件6,所述搭扣组件6包括挂钩61和与所述挂钩61相适配的扣合组件62,所述挂钩61设于所述外翻锅沿,所述扣合组件62设于所述壳体21的外侧壁,所述挂钩61与所述扣合组件62锁紧配合,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该实施例与图11至图13相关的实施例的区别仅在于所述挂钩61和所述扣合组件62的设置位置不同。
79.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通过包括挂钩61和扣合组件62的搭扣组件6实现所述内胆22和所述壳体21的所述锁止状态和所述松脱状态,该种连接方式可以反复拆卸,且具有锁止可靠的优点,当所述扣合组件62包括能够实现自锁的弹性件时,使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之间的锁合更加简单、容易。
80.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如图14至图16所示,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壳体21的内侧壁设有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所述壳体21能经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与所述内胆22的外侧壁相抵接,以使所述壳体21与所述内胆22处于所述锁止状态。本技术所公开的烹饪器具在所述壳体21的内侧壁上设置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与所述内胆22的外侧壁相抵接并发生形变,利用摩擦力的作用,将所述内胆22锁止于所述壳体21上,由于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位于所述壳体21的内侧,可以使所述烹饪器具更加美观。
81.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如图14至图16所示,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包括固定部71和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所述固定部71固设于所述壳体21的内侧壁上,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悬设于所述壳体21的内侧,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包括安装导向面721,所述安装导向面721向所述壳体21的底部斜向延伸。本技术通过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件7的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悬设于所述壳体21的内侧,并使其包括向所述壳体21的底部斜向延伸的安装导向面721,进而使所述内胆22更容易被安放到位;另外,进一步使所述防松脱限位配合部72形成倒刺状结构,当所述锅体2处于倾倒状态时,在重力的作用下,使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体发生挤压变形,进一步增加所述防松脱限位弹性体对所述内胆22的握持能力。
82.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进一步选择性地选择使所述内胆22和所述壳体21中的一个设有第一永磁体81,两者中的另一个设有第二永磁体或者至少部分结构由导磁材料制成,在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83.作为本实施方式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具体如图17至图20所示,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永磁体81设置在所述壳体21的侧壁上沿处,所述内胆22由导磁材料制成,且所述内胆22的开口处设有外翻锅沿,所述内胆22经所述外翻锅沿与所述壳体21的侧壁上沿搭接,且在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处于所述锁止状态。在具体实施时,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第一永磁体设为两个、三个、四个、五个、六个、七个、八个、九个、十个、十一个或十二个以上,并可进一步使多个所述第一永磁体均布在所述壳体21或所述外翻锅沿。
84.作为本技术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还可进一步选择性地使所述壳体21的侧壁设有电磁铁,所述内胆22设为至少部分由导磁材料制成,在电磁铁通电产生的磁吸作用下,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处于所述锁止状态。
85.本技术利用磁吸作用实现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可将永磁体或电磁铁隐设于所述壳体21的内部,使所述烹饪器具的外形更加简洁、美观,而且也不会对所述烹饪器具的清洁造成影响。
86.本技术前述所有实施方式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内胆22与所述壳体21即使不需要经过内胆把手实现两者的连接,也可选择性地在所述内胆22上设置内胆把手。
87.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所述的烹饪器具优选但并不仅限于厨房用自动炒菜设备,也可以选择性地设为饭煲类、汤煲类烹饪设备。
88.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8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