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89705发布日期:2021-07-30 17:58阅读:64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尘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吸尘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吸尘设备为了达到良好的过滤效果,一般通过设置多级过滤组件来实现,电机组件位于这些过滤组件后方,以使这些过滤组件实现各自的过滤效果,但是如此会使吸尘设备整体长度偏长,影响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此外,为了保证上述多级过滤组件的过滤效果,需使用功率较大的电机,如此电机工作时会产生较高的噪声和较大的振动,进一步影响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发明实施例旨在提供一种吸尘设备,用以解决现有吸尘设备长度较长、噪音较大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吸尘设备,包括:

过滤装置,包括电机装配腔和多个旋风锥,且旋风锥围设于所述电机装配腔外侧;

电机组件,安装在所述电机装配腔内;

电机导流件,与所述电机装配腔连通,以备将所述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流体导入所述电机组件,并将电机组件排出的流体从电机装配腔内导出。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装置包括从前至后设置的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第三过滤组件,且第二过滤组件设有所述电机装配腔和旋风锥;

所述电机导流件位于第二过滤组件的下游;

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围设于所述电机导流件的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吸尘设备还包括外壳,外壳内设有装配容腔,以备装配所述过滤装置、电机组件、电机导流件。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集尘杯、中罩部和后端盖,集尘杯、中罩部和后端盖依次对接,共同形成所述装配容腔;

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安装于所述集尘杯内;

所述中罩部围设于所述第三过滤组件的外侧,所述第三过滤组件围设于所述电机导流件的侧壁外侧;

所述后端盖与所述电机导流件后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中罩部侧壁从前至后逐渐向内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集尘杯上开设有吸尘口,吸尘口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流体管道、过滤部和导流部;

所述流体管道设有流体入口和流体出口,流体入口与所述吸尘口连通;

所述过滤部围设于所述流体管道外侧,以备对进入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流体进行一级过滤;

所述导流部的一端流体出口连接,所述导流部的另一端朝向过滤部,以备将所述流体管道内的流体导向所述过滤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还包括集尘环壁,所述集尘环壁位于所述流体管道、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侧壁之间,集尘环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底板连接,且集尘环壁与流体管道、所述第一过滤组件的侧壁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集尘环比、流体管道、第一过滤组件的底板之间围设出中心集尘空间,以备储存所述第二过滤组件二级过滤出的灰尘;

所述集尘环壁、第一过滤组件的底板、第一过滤组件之间围设出流通空间,以备一级过滤后的流体流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侧壁的顶端设有隔板,隔板围设在第一过滤组件侧壁的外侧,且隔板位于所述导流部的上方;

所述隔板与所述集尘杯的侧壁密封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还包括导尘件和盖体;

所述导尘件与所述中心集尘空间、所述旋风锥连通,以备将旋风锥过滤出的灰尘导入中心集尘空间内;

所述盖体盖设在所述电机装配腔和旋风锥上,且盖设于所述集尘杯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设有导风区、进风区和出风区;

所述出风区围设于所述进风区的外侧,所述导风区围设于所述出风区的外侧,且导风区与所述旋风锥相对应,进风区和出风区与所述电机装配腔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导风区设有导风口,导风口与所述旋风锥一一对应,且导风口与所述旋风锥连通;

所述进风区设有与所述电机装配腔连通的进风口;

所述出风区设有与所述电机装配腔连通的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组件包括电机环壁和电机;

所述电机环壁位于所述电机装配腔内,电机环壁的一端与所述电机装配腔的底部抵接,电机环壁的另一端与所述盖体抵接,且电机环壁与电机装配腔的侧壁之间设有空隙;

所述电机安装于电机环壁内。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环壁将所述电机装配腔分割成两个容腔,分别为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围设于第一容腔外侧;

所述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容腔内;

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进风区相对应,所述进风口与第一容腔连通;

所述第二容腔与所述出风区相对应,所述出风口与第二容腔连通;

所述电机包括进风端和出风端,进风端与所述进风口连通;

所述电机环壁上开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连通口,连通口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出风端相对,且连通口远离所述出风口。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导流件与盖体连接;

所述电机导流件包括进气通道和排气通道,进气通道与进风口连通,排气通道与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进气通道设有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第一出口与进风口连通;

所述排气通道设有第二进口和第二出口,第二进与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导流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所述盖体连接,第二端与所述后端盖连接;

所述第一进口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侧壁上,所述第一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一端;

所述第二进口设置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出口设置于所述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电机导流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和搭接部;

所述盖板位于所述第二端,设有所述第二出口,盖板密封盖设在进气通道、第一进口顶端;

所述搭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设有所述第一出口和第二进口,搭接部与所述盖体连接,第一出口与所述进风口连通,第二进口与所述出风口密封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至少可实现如下有益效果之一:

(1)电机组件安装在过滤装置的内部,能够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整体长度,而旋风锥围设于电机组件外侧,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组件工作时的噪声和振动,提高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2)过滤装置包括第一过滤组件、第二过滤组件和第三过滤组件,使吸尘设备在实现多级过滤的同时,将电机组件和电机导流件包覆在过滤装置内,能够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长度,又能够起到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3)第一过滤组件设有导流部,导流部从流体出口螺旋延伸至过滤部,以将流体管道内的流体旋风导向过滤部,一方面,导流部对进入第一过滤组件内的流体进行引导,使流体快速导向过滤部;另一方面,导流部使流体在第一过滤组件外侧形成旋风,使流体中颗粒较大的灰尘在离心作用下被分离出来,减小了过滤部的过滤压力,使过滤部起到更好的过滤效果;

(4)中罩部围设于第三过滤组件外侧,且中罩部从前至后逐渐向内倾斜,使二级过滤后的流体进快导向第三过滤组件的同时,减小吸尘设备后端的体积,提高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本发明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吸尘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吸尘设备的剖视图;

图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吸尘设备的另一角度的剖视图;

图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集尘杯、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集尘杯、第一过滤组件和第二过滤组件组装剖视图;

图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过滤组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11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取掉盖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取掉盖体后且装配有电机环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和电机组件组装剖视图;

图14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滤组件和电机导流件组装示意图;

图15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机导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机导流件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具体实施方式中电机导流件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

1-第一过滤组件;101-流体入口;102-流体出口;11-流体管道;111-直流管;112-旋风管;12-过滤部;13-导流部;131-横板;132-螺旋板;133-挡板;14-底板;15-集尘环壁;16-隔板;

2-第二过滤组件;201-导气口;202-汇尘口;203-进气口;204-出气口;205-导尘口;206-导风口;207-进风口;208-出风口;21-电机装配腔;22-旋风锥;221-旋风部;222-锥体部;23-导尘件;231-锥形环壁;232-底盖;232a-盖板部;24-连接板;25-盖体;251-导风区;252-进风区;253-出风区;254-导风管;255-装配条;26-导向部;

3-第三过滤组件;

4-电机组件;401-连通口;41-电机环壁;411-支撑条;42-电机;421-进风端;422-出风端;

5-电机导流件;501-第一进口;502-第一出口;503-第二进口;504-第二出口;51-进气通道;52-排气通道;53-盖板;531-中心板;532-延伸板;54-搭接部;541-装配槽;542-环形凸起;55-环壁部;56-凸肋部;

6-外壳;601-吸尘口;61-集尘杯;62-中罩部;63-后端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其中,附图构成本发明一部分,并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发明的原理,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全文中描述使用的术语“顶部”、“底部”、“在……上方”、“下”和“在……上”是相对于装置的部件的相对位置,例如装置内部的顶部和底部衬底的相对位置。可以理解的是装置是多功能的,与它们在空间中的方位无关。

本发明通常的工作面可以为平面或曲面,可以倾斜,也可以水平。为了方便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放置在水平面上,并在水平面上使用,并以此限定“高低”和“上下”。

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吸尘设备,如图1~图17所示包括:

过滤装置,包括电机装配腔21和多个旋风锥22,且旋风锥22围设于电机装配腔外侧;

电机组件4,安装在上述电机装配腔21内;

电机导流件5,其与电机装配腔21连通,以备将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流体导入电机组件4,并将电机组件4排出的流体从电机装配腔21内导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吸尘设备,电机组件4安装在过滤装置的内部,能够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整体长度,而旋风锥22围设于电机组件4外侧,能够有效降低电机组件4工作时的噪声和振动,提高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上述过滤装置包括从前至后设置的第一过滤组件1、第二过滤组件2和第三过滤组件3,即第二过滤组件2位于第一过滤组件1的下游,第二过滤组件2位于第三过滤组件3的下游,且第二过滤组件2设有上述电机装配腔21和旋风锥22,电机导流件5位于第二过滤组件2的下游,且第三过滤组件3围设于电机导流件5的外侧。

含尘流体进入吸尘设备后,先由第一过滤组件1进行一级过滤,再由第二过滤组件2进行二级过滤,又经第三过滤组件3进行三级过滤,经三级过滤后的流体由电机导流件5导向电机装配腔21内的电机组件4,由电机组件4排出的流体再由电机导流件5导向吸尘设备后端,最终由吸尘设备后端开设的排气孔排出吸尘设备外。

本发明的吸尘设备在实现多级过滤(共进行三级过滤)的同时,将电机组件4和电机导流件5包覆在过滤装置内,能够有效减小吸尘设备的长度,又能够起到良好的减振、降噪效果。

上述吸尘设备还包括外壳6,外壳6内设有装配容腔,以备装配过滤装置、电机组件等其他部件。

具体地,外壳6包括集尘杯61、中罩部62和后端盖63,集尘杯61、中罩部62和后端盖63从前至后依次对接,共同形成所述装配容腔。第一过滤组件1和第二过滤组件2安装于集尘杯61内,中罩部42围设于第三过滤组件3的外侧,第三过滤组件3围设于电机导流件5的侧壁外侧,后端盖63与电机导流件5后端连接,经第三过滤组件3三级过滤的流体全部导向电机导流件5,由电机导流件5导出的流体全部流向后端盖63。

集尘杯61上开设有吸尘口601,含尘流体由吸尘口601进入集尘杯61(吸尘设备)内。吸尘口601与第一过滤组件1连通,以备含尘流体进入第一过滤组件1内进行一级过滤。

后端盖63上开设有排气孔,以备吸尘设备中经过滤除尘后的流体排出。具体地,由电机组件4排出的流体经电机导流件5导向由后端盖63处的排气孔排出吸尘设备外。

第一过滤组件1包括流体管道11、过滤部12和导流部13,流体管道11设有流体入口101和流体出口102,流体入口101与吸尘口601密封连通,以备进入集尘杯61内的含尘流体全部进入流体管道11(第一过滤组件1)内;过滤部12围设于流体管道11外侧,以备对进入第一过滤组件1的流体进行一级过滤;导流部13的一端流体出口102连接,另一端朝向过滤部12,以备将流体管道11内的流体导向过滤部12。

上述第一过滤组件1通过设置导流部13,可将含尘流体快速导向过滤部12,避免含尘流体在集尘杯61内形成紊流,影响过滤部12的过滤效果和过滤速度。

流体管道11至少有一部分被围设在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内部,过滤部12构成第一过滤组件侧壁的一部分,且流体管道11的侧壁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之间预留有空隙,以备过滤部12一级过滤后的流体在空隙内流通。

流体出口102开设在第一过滤组件1的侧壁上,导流部13位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的外侧面(远离第一过滤组件1中轴线的侧面)。

具体地,导流部13从流体出口102螺旋延伸至过滤部12,以将流体管道11内的流体旋风导向过滤部12,一方面,导流部13对进入第一过滤组件1内的流体进行引导,使流体快速导向过滤部12;另一方面,导流部13使流体在第一过滤组件1外侧形成旋风,使流体中颗粒较大的灰尘在离心作用下被分离出来,减小了过滤部12的过滤压力,使过滤部12起到更好的过滤效果。

为保证过滤部12的过滤效果,流体出口102、导流部13位于过滤部12的上方,尽可能使过滤部12整体都可以对流体进行过滤,充分发挥过滤部12的过滤效果。

进一步地,导流部13包括横板131和螺旋板132,横板131位于流体出口102的上方,螺旋板132与横板131连接,且螺旋板132的螺旋方向朝向过滤部12,以将流体螺旋导向过滤部12进行一级过滤除尘。

本实施例中,螺旋板132包括连接端和延伸端,连接端与横板131连接,连接端向下螺旋延伸至延伸端,延伸端位于流体出口102的下方,且延伸端位于过滤部12的上方。

需要说明的是,横板131与螺旋板132与第一过滤组件1的侧壁垂直连接,以更快、更好地将流体导向过滤部12。

为了更好地使流体出口102流出的流体沿导流部13流向过滤部12,导流部13还包括挡板133,位于流体出口102与螺旋板132延伸端连接的一端,挡板133同时与横板131、螺旋板132和第一过滤组件1的侧壁连接。具体地,挡板133的上端与横板131下端面垂直连接,挡板133的下端与螺旋板132的上端面垂直连接,挡板133的内端面与流体出口102靠近螺旋板132延伸端的一端垂直连接,使流体从流体出口102导出后只能沿横板131、螺旋板132导向过滤部12,加快流体导向过滤部12的速度,进而提高过滤部12的过滤速度,同时避免流体从另一端反向导流,导致流体出现紊流,影响第一过滤组件1的过滤效果和过滤速度。

为使流体尽快导向过滤部12,导流部13的螺旋角度α<360°,同时为了保证流体在导流部13能够形成旋风,180°≤α,故180°≤α<360°。本实施例中,α指螺旋板132连接端与延伸端之间的螺旋角。

为保证流体更好地在导流部13处进行导流并形成旋风,流体管道11包括直流管111和旋风管112,直流管111的一端设有流体入口101,直流管111的另一端与旋风管112密封贯通连接,使进入直流管111的流体全部导入旋风管112内。

旋风管112包括中心部和弧形部,中心部的底部与直流管111贯通,中心部的侧壁开设有开口,弧形部一端通过开口与中心部连通,弧形部的另一端设有流体出口102,即弧形部的一端与中心部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过滤组件1的侧壁连接,且在与中心部连接处开设有开口,在与第一过滤组件1的连接处开设有流体出口102。本实施例中,中心部侧壁上的开口从其侧壁顶端延伸至侧壁底端。

弧形部内设有弧形通道,以使流体经其导流形成旋风,使流体至流体出口102导出后更好地沿导流部13进行导向。需要说明的是,弧形部的弧形朝向导流部13,即弧形部的弧形通道弧形方向与螺旋板132的螺旋方向一致,以备流体更快地由导流部13导向过滤部12,同时使流体更易形成旋风。

第一过滤组件1还包括底板14,盖设在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的底端,且底板14的中心开设有供流体管道11通过的通孔,具体地,底板14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可拆卸密封连接,底板14与流体导管11的侧壁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中,直流管111穿过底板14的通孔与旋风管112连接,直流管111的的侧壁与底板14密封连接,且直流管111的一部分位于底板14的上方,一部分位于底板14的上方,流体入口101位于底板14的下方。

本实施例中,过滤部12的底端与底板14可拆卸密封连接,过滤部12构成了第一过滤组件1的下部侧壁,经过滤部12过滤后的流体进入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与流体管道11之间的空隙。

上述第一过滤组件1还包括集尘环壁15,集尘环壁15位于流体管道11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之间,即集尘环壁15围设在直流管111和中心部112的外侧,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围设在集尘环壁15的外侧,且集尘环壁15与流体管道11、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之间均预留有空隙。

集尘环壁15的底端与底板14可拆卸密封连接,集尘环壁15的顶端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顶部端面齐平。

需要说明的是,集尘环壁15开设有供旋风管112弧形部穿过的槽口,集成环壁15与弧形部的侧壁、底壁密封连接。

底板14、集尘环壁15与流体管道11侧壁之间围设形成了中心集尘空间,经第二过滤组件2过滤出的灰尘被收集在该中心集尘空间内。第二过滤组件2的底部与集尘环壁15的顶端对接,以将第二过滤组件2过滤出的灰尘导入中心集尘空间中。

底板14、集尘环壁15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之间围设形成了供过滤部12过滤后流体流通的空间(该空间被称为流通空间),即经过过滤部12一级过滤后的流体进入流通空间,再由第一过滤组件1顶部导出。

为使一级过滤出的灰尘在集尘杯61具有独立的储尘空间,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的顶端设有隔板16,隔板16围设在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的外侧,且隔板16位于导流部13的上方。流体管道11的流体入口101与吸尘口401密封连通,隔板16与集尘杯61的侧壁密封接触,在集尘杯61底、集尘杯侧壁、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流体管道1侧壁与隔板16之间形成独立的储尘空间,经过滤部12过滤出的灰尘位于该储尘空间内。

由上可知,经第一过滤组件1一级过滤出的灰尘存储在上述储尘空间内,而由第二过滤组件2二级过滤出的灰尘存储在上述中心集尘空间内,两个空间由集尘环壁15、底板14分割,彼此独立,使得不同级别的灰尘分区存储,方便使用者清理。

本实施例中,隔板16的形状为喇叭状,由隔板16的底端向外且向上倾斜延伸至顶端,即隔板16的开口朝向第二过滤组件2,以对一级过滤后的流体起到导向的作用,使流体尽快导向第二过滤组件2。

本实施例中,过滤部12为过滤网罩,过滤网罩的顶部与上侧壁部的底部密封连接,过滤网罩的底部与底板可拆卸密封连接。集尘环壁15的底端与底板14可拆卸密封连接,保证中心集尘空间内的灰尘不会从底板14处外泄,同时方便清理中心集尘空间内的灰尘。

上述第二过滤组件2还包括导尘件23,以备将旋风锥22二级过滤出的灰尘导入集尘环壁15围设出的中心集尘空间内。

导尘件23位于电机装配腔21和旋风锥22的下方,导尘件23底部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顶部对接,导尘件23底部开设有导气口201和汇尘口202,经第一过滤组件1一级过滤后的流体从导气口201导出,经旋风锥22二级过滤后的灰尘由汇尘口202导入中心集尘空间内。

具体地,导尘件23包括锥形环壁231和底盖232,底盖232与锥形环壁231底部连接,导气口201和汇尘口202开设在底盖232上。

底盖232还包括盖板部232a,盖板部232a能够盖设在流体管道11的顶端,以使进入流体管道1内的流体全部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上的流体出口102处导出,盖板部232a的形状与流体管道11的顶部相适配,以确保流体管道11的顶端封闭。本实施例中,盖板部232a盖设在旋风管112的顶部,且盖板部232a的形状与旋风管112顶部形状相适配。

锥形环壁231的底端一部分与盖板部232a上端面连接,另一部分与盖板部232围设出了汇尘口202,汇尘口202与中心集尘空间连通。同时锥形环壁231的底端形状与集尘环壁15的顶部形状相适配,且锥形环壁231底端除与盖板部232a连接的部分外,其余部分与集尘环壁15相对接,以保证经锥形环壁231导向的二次过滤后的灰尘全部被存储于中心集尘空间内。

导气口201位于锥形环壁231的外侧,且导气口201与上述流通空间(即集尘环壁15、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底板14围设出的空间)连通,一级过滤后的流体全部由导气口201导出。

本实施例中,底盖232的侧壁底端的形状与第一过滤组件1侧壁的顶端形状相适配,底盖232的侧壁底端与第一过滤组件1的侧壁顶端对接。

盖板部232的外侧壁构成了底盖232侧壁的一部分,底盖232侧壁除盖板部232以外的侧壁与锥形环壁231围设出了上述导气口201。

锥形环壁231的由底端向上向外延伸至顶端,即其从顶端向底端向下向内倾斜,使二级过滤出的灰尘在锥形环壁231的导向下更快地落入中心集尘空间。

本实施例中,锥形环壁231的形状为喇叭型,锥形环壁231开口朝向电机装配腔21、旋风锥22所在的方向。

锥形环壁231的顶端外边沿围设在旋风锥22和电机装配腔21底部外侧,锥形环壁231、所有旋风锥22底部、电机装配腔21底部围设出供二次过滤后的灰尘导向的导尘空间。具体地,锥形环壁231的顶端与旋风锥22的底端连接。

上述旋风锥22设有进气口203、出气口204和导尘口205,一级过滤后的流体从导气口201导出后通过进气口203进入旋风锥22内,经过旋风锥22的旋风过滤(即二级过滤)后,二级过滤后的流体由出气口204导出旋风锥22外,二级过滤出的灰尘由导尘口205经导尘件23导入中心集尘空间内。

旋风锥22包括旋风部221和锥体部222,旋风部221内设有旋风腔,锥体部222内设有锥形腔,旋风腔与锥形腔贯通,锥形腔倒置(倒置指锥形的顶点位于锥形底面正下方,所述顶点、底面值锥形几何意义的顶点和底面)且位于旋风腔的下方。旋风腔使进入其内的流体形成旋风,锥形腔用于将过滤出的灰尘更快地导出旋风锥22。具体地,旋风腔的侧壁为能够使流体形成旋风的弧形侧壁。

进气口203、出气口204开设在旋风部221上,且两者与旋风腔连通。

导尘口205开设在锥体部222的底端,且导尘口205与锥形腔连通,即导尘口205位于锥形腔的顶点处。

需要说明的是,导尘口205位于旋风锥22的最低点,锥形环壁231的顶部围设于所有导尘口205外侧,以保证二级过滤出的灰尘能够全部由导尘口205导出旋风锥22外,再在导尘件23的导向下存入中心集尘空间。

含尘流体由进气口203进入旋风部221内,在旋风腔内形成旋风,一级过滤后的流体中的灰尘在旋风的离心作用和灰尘的重力作用下沿旋风腔的腔壁落入锥形腔内,二级过滤后的灰尘在锥形腔腔壁的导向下由导尘口205导出旋风锥22外,二级过滤后的流体从出气口204导出旋风锥22外。

为了保证流体进出旋风锥22时互不干扰,也为了使流体更好地在旋风锥22内形成旋风,进气口203开设在旋风部221的侧壁上,出气口204开设在旋风部221的顶部。

旋风部221与电机装配腔21的侧壁外侧面相切,以避免旋风部221侵占电机的装配空间,影响电机的装配。

每个旋风锥22的形状相同,且其上的进气口203开设的位置相同,以使旋风锥22内的旋风方向、旋风速度一致,避免因各个旋风锥22内风向、风速不同而导致第二过滤组件的振动,以及过滤效果不一致。

因进气口203开设在旋风锥22的侧壁上,相邻旋风锥22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就是旋风锥22相间设置,即旋风锥22之间互不接触,以保证进气口203进气顺畅。

相邻两个旋风锥22之间设有连接板24,连接板24从旋风锥22侧壁顶端一直延伸至旋风锥2侧壁的底端,且所有进气口203位于连接板24的外侧,避免连接板24的设置影响进气口203进气。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4的顶部端面与旋风锥22的顶部端面齐平,连接板24的底部端面与旋风锥22的底部端面齐平,连接板24的两侧端面分别与相邻的不同旋风锥22的侧壁连接,且连接板24的外壁面与进气口203的内端面齐平。

需要说明的是,锥形环壁231的顶部与连接板24、旋风锥22的底部密封对接,且锥形环壁231围设于导尘口205的外侧,以避免二次过滤后的灰尘外泄,使这些灰尘全部存储在中心集尘空间内。

如此连接板24、相邻两个旋风锥22以及电机装配腔21的外侧壁面围设出一个空腔,将空腔称为隔腔,使得电机装配腔21外侧完全被隔腔、旋风锥22、锥形环壁231包裹住,而旋风锥22又设有旋风腔和锥形腔,故电机装配腔21被隔腔、旋风腔、锥形腔、导尘空间包覆在中心,能够有效降低电机装配腔21内电机工作时产生的振动和噪声,产生良好地减振、降噪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隔腔的降噪效果,在隔腔内填充有消音棉,以进一步降低电机工作时产生的噪音,提高过滤组件的降噪效果。

第二过滤组件还包括盖体25,盖体25盖设在第二过滤组件侧壁的顶部,即盖体25盖设在所述电机装配腔21、旋风锥22、连接板24的顶部。

盖体25盖设在集尘杯61的顶端,且盖体25与集尘杯61的侧壁密封接触。

具体地,盖体25设有导风区251、进风区252和出风区253,出风区253围设于进风区252的外侧,导风区251围设于出风区253的外侧,且导风区251与过滤部相对应,进风区252和出风区253与电机装配腔21相对应,导风区251用于将二级过滤后的流体导出,进风区252和出风区253用于将流体进出电机装配腔21,使电机装配腔21与外界实现流体交互。

导风区251设有导风口206以将二级过滤后的流体导出旋风锥22。本实施例中,导风口206的数量与旋风锥22量一致,且导风口206与旋风锥22一一对应,导风口206与出气口204连通,以使过滤后的流体由导风口206导出过滤组件外。

进风区252设有与电机装配腔21连通的进风口207,流体由进风口207进入电机装配腔21内。

出风区253设有与电机装配腔21连通的出风口208,电机装配腔21内的流体由出风口208排出。设有多个出风口208,这些出风口208围设于进风口207的外侧。

本实施例中,进风区252位于盖体25的中央位置,进风口207位于盖体25的中心位置。

为了使流体更快导入电机装配腔21中,进风区252从边缘向中心逐渐向外凸起(也就是向远离电机装配腔21的方向凸起),即进风区252从中心到边缘形成一个向下的坡度,具体地,进风区252的形状呈喇叭状,喇叭开口朝向电机装配腔21。如此,进风口207相对出风口208更高(或者更向外),以使流体更快地从进风口207导入电机装配腔21中。

为使旋风锥22具有更好地过滤效果以及加快过滤后的流体导出,盖体25设有导风管254,导风管254的一端与导风口206对接连通,另一端由导风口206延伸至旋风锥22内,且位于旋风锥22内的端口位于进气口203的下方,以避免一级过滤后的流体未经旋风过滤直接导出旋风锥22。

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03开设在旋风部221的侧壁顶部,即旋风部221的侧壁顶部向下开设出进气口203,以使由进气口203进入旋风腔的含尘流体更好地实现旋风除尘。

为了更好地使流体在旋风部221内形成旋风,在进气口203处设有导向部26,一级过滤后的流体在导向部26的导向作用下,以与旋风腔侧壁相切的方式进入旋风部221内。具体地,导向部26设有与进气口203贯通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与旋风腔的侧壁相切,经其导流使一级过滤后的流体更快、更容易地在旋风腔内形成旋风,提高旋风锥22的过滤效果。

电机组件4包括电机环壁41和电机42。

电机环壁41位于电机装配腔21内,电机环壁41的一端与电机装配腔21的底部抵接,电机环壁41的另一端与盖体25抵接,电机环壁41与电机装配腔21的侧壁之间预留有空隙。

电机环壁41将电机装配腔21分割成两个容腔,分别为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第二容腔围设于第一容腔外侧。即电机环壁41内侧壁、电机装配腔21的底部和盖体25限位出第一容腔,电机装配腔21的侧壁、电机装配腔21的底部、电机环壁41的外侧壁、盖体25限位出第二容腔。

电机42安装于电机环壁41内,即电机42安装于第一容腔内。

第一容腔与盖体25的进风区252相对应,且进风口207与第一容腔连通,以备流体进入电机42内。

第二容腔与盖体25的出风区253相对应,且出风口208与第二容腔连通,以备将流体排出电机装配腔21外。

电机42包括进风端421和出风端422,进风端421与进风口207连通。

电机环壁41上开设有能够连通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的连通口401,连通口401至少一部分与出风端422相对,且连通口401远离出风口208。

通过电机环壁41将电机装配腔21分割成内外两个连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电机42设于内部的第一容腔内,连通口401至少一部分与电机42的出风端422连接,且连通口401远离出风口207,如此,流体经进风口207进入电机42的进风端421内,再由出风端422经连通口301、第二容腔、出风口208排出电机装配腔21外,加长了出风端422与出风口208之间流体的流通路径,起到良好地降噪效果。

此外,第二容腔位于第一容腔的外侧,一方面,电机42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扩散至第二容腔中,当流体通过第二容腔时将其内的热量带出电机装配腔21,以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另一方面,经外侧第二容腔的缓冲还可以消除电机42工作时产生的振动,起到减振效果,提高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

电机42安装在电机环壁41内,进风端421与盖体25抵接,且进风端421与进风口207密封连通,以使从进风口207进入的流体均由进风端421进入电机42中;出风端422靠近电机装配腔21的底部。

为了保证电机42在第一容腔内的稳定性,电机环壁41的内侧壁上设有多个支撑条411,支撑条411与电机42的侧壁相接触,以在电机42的侧壁与电机环壁41之间形成支撑力,不仅能够提高电机42与电机环壁41的连接性能,还能够避免电机42在第一容腔内发生晃动,起到减振效果。

本实施例中,支撑条411位于连通口401的上方,与连通口401相比更靠近进风口207。

上述吸尘设备还包括电机导流件5,电机导流件5与盖体25连接,电机导流件5包括进气通道51和排气通道52,进气通道51与进风口207连通,以备将流体导向电机组件;排气通道52与出风口208连通,以备将电机组件排出的流体导走;

其中,进气通道51设有第一进口501和第一出口502,第一出口502与进风口207连通;排气通道52设有第二进口503和第二出口504,第二进501与出风口208连通。

本发明的电机导流件同时设有进气通道51和排气通道52,无需分别在电机组件外分别设置进气管件和出气管件,能够有效缩小吸尘设备的体积和长度,使吸尘设备的布局更紧凑、使用体感更佳。

进气通道51与排气通道52内的流体互不干扰,即进气通道51和排气通道52彼此独立,以保证电机组件进气、出气顺畅,不产生紊乱。

电机导流件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盖体25连接,第二端与后端盖63连接。

第一进口501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侧壁上,第一出口502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第一端。第二进口503、第二出口504分别设置在电机导流件的两端,且第二进口503与第一出口502位于电机导流件的同一端,即第二进口503位于电机导流件的第一端,第二出口504位于电机导流件的第二端。

设有多个排气通道52,且均匀围设在进气通道51的外侧,且相邻的两个排气通道52侧壁之间均形成有第一进口501,即此时,第一进口501的数量与排气通道52的数量相等。

为了减小电机导流件的体积,排气通道52的外侧壁(远离电机导流件中轴线的侧壁)组成了电机导流件的侧壁的一部分,排气通道52的内侧壁(靠近电机导流中轴线的侧壁)形成了进气通道51的侧壁,即进气通道51的侧壁由排气通道52围设而成。

本实施例中,排气通道52的横截面为扇形,即排气通道52包括外弧壁、内弧壁以及连接内外弧壁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也就是左侧壁、外弧壁、内弧壁和右侧壁共同围设出扇形的排气通道52,所有排气通道52的外弧壁组成了电机导流件侧壁的一部分,所有排气通道52的内弧壁形成了进气通道51的侧壁。

本实施例中,进气通道51的中轴线与电机导流件的中轴线重合,第一进口501沿进气通道51中轴线的径向由进气通道51侧壁向外延伸,以使进气通道51与电机导流件侧壁外的空间连通,第一进口501由排气通道52侧壁的一端一直延伸至另一端,即第一进口501的长度不小于排气通道52的侧壁长度。排气通道52的横截面扇形的圆心位于电机导流件的中轴线上。

电机导流件的两端分别设有盖板53和搭接部54,盖板53设有第二出口504,搭接部54设有第一出口502和第二进口503。即盖板53位于电机导流件的第二端,搭接部54位于电机导流件的第一端,电机导流件通过搭接部54与电机组件连接。

盖板53密封盖设在进气通道51、第一进口501上,且远离第一出口502,以使从第一进口501进入进气通道51的流体只能由第一出口502导向电机组件的进风口。

具体地,盖板53包括中心板531和延伸板532,延伸板532位于中心板531的外侧,中心板531与进气通道51相对应,延伸板532与第一进口501相对应,即中心板531密封盖设在进气通道51远离第一出口502的一端,延伸板532密封盖设在第一进口501远离第一出口502的一端。

盖板53与电机导流件的侧壁共同限位出第二出口504,且盖板53与排气通道52的侧壁的外壁面密封连接,以确保进入进气通道51的流体从盖板53处外泄,同时保证排气通道52内的流体均由第二出口504排出,不渗入进气通道51内。

在盖板53远离进气通道1的一侧设有环壁部55,环壁部55围设在盖板53、第二出口504的外侧,构成电机导流件侧壁的一部分,以方便电机导流件与其他部件(例如吸尘设备的后端部)进行连接。

环壁部55的后端与后端盖63可拆卸密封连接,且第二出口504与后端盖63连通,以使排气通道52内流体全部导向后端盖63。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排气通道52的外弧壁与环壁部55共同构成了电机导流件的侧壁,且第一进口501并未延伸至环壁部55处,即环壁部55的底部端面与盖板53的底部端面齐平,进气通道51内的流体无法进入环壁部55、盖板53围设的空间内。

电机导流件5的侧壁设有凸肋部56,以使电机导流件5侧壁与第三过滤组件3之间预留一定的空隙,以保证三级过滤后的流体能够顺利地从电机导流件5侧壁开设的第一进口501进入进气通道51内。

电机导流件5的侧壁设有多条凸肋部56,其均匀分布在其侧壁上,以保证第一进口501流畅进气。

搭接部54位于电机导流件5设有第一出口502和第二进口503的一端,电机导流件通过搭接部54与盖体25密封对接,且第一出口502与进风口207连通,第二进口503与出风口208密封连通。

具体地,搭接部54的底部端面(靠近盖体25的端面)设有第一出口502和第二进口503,搭接部4的底部端面的形状与盖体25的顶部端面相适配,以保证电机组件进风、出风顺畅,且进风和出风互不干扰。

搭接部54的底部端面设有装配槽541,盖体25的顶部端面设有与装配槽541相适配的装配条255,搭接部54和盖体25通过装配槽541与装配条255进行卡紧,具体地,装配槽41围设在每个第二进口503外侧,装配条256围设于每个出风口208外侧,以保证电机组件排出的流体均经第二进口503进入排气通道52,避免流体外泄。

搭接部54的顶部端面上设有环形凸起542,第三过滤组件3底部设有与环形凸起542相适配的环形卡槽,第三过滤组件3通过环形凸起542和环形卡槽与电机导流件5连接,围设于电机导流件5侧壁的外侧,以备经第三过滤组件3三级过滤后的流体全部由第一进口501经进气通道51、第一出口502、进风口207进入电机进气端421。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进口501从电机导流件的侧壁延伸至搭接部54的环形凸起542处,以保证从第一进口501进入的流体均经过第三过滤组件3过滤。

第三过滤组件3围设在电机导流件5的外侧,其底部与搭接部54连接,其顶部与后端盖63抵接,由第二过滤组件2旋风锥22二级过滤后的流体由导风口206导出后,经三级过滤组件3三级过滤后全部由第一进口501进入进气通道51中。

中罩部62与第三过滤组件3相对应,并围设于第三过滤组件3外侧。

为了加快二级过滤后的流体进快导向第三过滤组件3,中罩部62的侧壁从前至后逐渐向内倾斜,在加快流体流速的同时,减小吸尘设备后端的体积,提高吸尘设备的使用体感。本实施例中,中罩部62的侧壁呈喇叭状,喇叭开口朝向后端盖63。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