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及水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99252发布日期:2022-03-02 04:21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及水杯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饮水用具,特别地,涉及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及水杯。


背景技术:

2.市面上普通的带有吸嘴的水杯,其大致结构如公开号为cn204916556u的实用新型专利所示:一种吸管水杯,包括杯体、盖子及具有柔性和回弹性的吸嘴阀;所述盖子包括有内盖、外盖和用于通断大气的内盖饮用阀装置;所述吸嘴阀具有用于开闭饮料容器流道的弯折部,以密封防水插入安装在所述内盖的安装孔上,两端分别处于饮料容器的内部和外部。本实用新型方便饮用,在正常饮用过程中可以保持除吸嘴之外的全密封,可防止容器内的液体渗漏,拆卸方便,易于清洗。
3.上述结构的吸管水杯,若用户不想通过吸管饮用,只能将整个杯盖取下,将杯体的开口暴露出来,直接使用杯体饮用,这种方式不仅麻烦,而且增加了杯体倾倒后液体全部洒出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其能够提供两种饮用方式。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包括盖体和上盖;其中,所述盖体用于覆盖杯体的开口;所述盖体上开设有饮水口和导流口;所述上盖可拆卸设置于盖体的上部;所述上盖贯穿设置有饮水嘴,所述饮水嘴具有饮水通道和空气通道;当所述上盖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饮水嘴的下端与下盖的上表面紧密抵触,使得所述饮水通道的下端与导流口的上端紧密对接,以及所述空气通道的下端与饮水口的上端紧密对接。
7.优选地,所述空气通道的内径自下而上递减。
8.优选地,所述盖体的上表面环绕所述饮水口和导流口设置有环形阻挡部;所述环形阻挡部的高度自其中一侧向另一侧递增,以在该另一侧形成导流延伸部;所述饮水口靠近所述导流延伸部。
9.优选地,所述盖体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呈平面结构;所述饮水口和导流口均位于所述凹陷部内;所述环形阻挡部的内侧边缘与凹陷部之间形成倾斜面。
10.优选地,所述饮水口和导流口的边沿分别形成有第一凹肩、第二凹肩,所述饮水通道和空气通道的下端的边沿分别形成有第一凸肩、第二凸肩;当所述上盖处于盖合状态时,所述第一凹肩与第一凸肩紧密配合,所述第二凹肩与第二凸肩紧密配合。
11.优选地,所述盖体包括盖座和下盖,所述盖体的中部具有供下盖安装的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一安装孔的侧壁设置有若干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侧面形成有向底部延伸的导向斜面;所述下盖的外侧具有与限位块适配的第一环形嵌槽。
12.优选地,所述上盖设置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槽底设置有第二安装孔;所述饮水
嘴的侧面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安装孔适配的第二环形嵌槽。
13.优选地,所述导流口的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凸出于导流口的下端形成柱状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杯,其能够在不取下杯盖的前提下实现吸嘴饮用和直饮两种方式的切换。
1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16.一种水杯,包括杯体,以及上述的杯盖结构,所述杯盖结构用于覆盖所述杯体的开口。
17.优选地,所述导流口下端连接有吸管。
18.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9.当打开上盖时,饮水嘴随之与上盖分离,用户能够通过盖体上的饮水口直接饮用;当盖合上盖时,饮水嘴与上盖紧密抵触,用户可通过饮水嘴饮用。
附图说明
20.图1为实施例一中杯盖结构的示意图;
21.图2为实施例一中盖体的其中一个示意图;
22.图3为实施例一中盖体的另一个示意图;
23.图4为实施例一中饮水嘴的示意图;
24.图5为实施例一中顶盖、提手的安装示意图;
25.图6为实施例一中上盖的示意图;
26.图7为实施例二中水杯的示意图。
27.附图标记:1、盖体;11、盖座;111、第一安装孔;112、限位块;1121、导向斜面;12、下盖;121、饮水口;1211、第一凹肩;122、导流口;1221、第二凹肩;123、凸环;124、连接部;125、环形阻挡部;126、导流延伸部;127、第一环形嵌槽;128、凹陷部;129、倾斜面;2、上盖;21、安装槽;211、第二安装孔;22、螺纹柱;3、饮水嘴;31、饮水通道;32、空气通道;33、第一凸肩;34、第二凸肩;35、第二环形嵌槽;4、顶盖;5、扣紧组件;6、提手;61、套环;7、杯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述,以使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更易于理解和掌握。
29.实施例一
30.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型杯盖结构,包括盖体1、上盖2和顶盖4三个部分。
31.参照图2、图3,盖体1包括盖座11和可拆卸连接于盖座11中部的第一安装孔111上的下盖12;具体地,盖体1包括盖座11和下盖12,盖体1的中部具有供下盖12安装的第一安装孔111;第一安装孔111的侧壁设置有若干限位块112,限位块112的侧面形成有向底部延伸的导向斜面1121;下盖12的外侧具有与限位块112适配的第一环形嵌槽127。在安装时,将下盖12自下而上送入至第一安装孔111内,当第一环形嵌槽127的上端部分与限位块112的导向斜面1121抵触时,用强力推动,使得限位块112被挤压而进入到第一环形嵌槽127内。在具体设置,第一环形槽嵌的上端部分的直径小于下端部分的直径,进而,当限位块112进入到
第一环形嵌槽127后,第一环形嵌槽127的上槽壁与限位块112的顶面抵触,第一环形嵌槽127的下槽壁与第一安装孔111的下端部抵触,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卡接固定结构。盖座11用于与杯体7结合,例如可以是螺纹连接,盖座11与杯体7完全结合后,嵌装在下盖12底端的密封圈与杯口上端紧密抵触以达到密封效果。具体地,下盖12的底部具有凸环123,凸环123与盖座11的内侧壁之间形成供密封圈嵌入的安装位置。
32.参照图1、图2,在盖座11上开设有饮水口121和导流口122,作为一种实施方式,该饮水口121和导流口122沿下盖12的径向并排间隔设置,且导流口122更靠近下盖12的中心位置。另外,盖体1的上表面设置有凹陷部128,凹陷部128呈平面结构;饮水口121和导流口122均位于凹陷部128内。
33.同时,另外,上盖2的上表面环绕所述饮水口121和导流口122设置有环形阻挡部125,环形阻挡部125能够避免液体从上盖2的上表面边缘流出;更优地,在环形阻挡部125的内侧边缘与凹陷部128之间形成倾斜面129,使得液体更快地回流至饮水口121和/或导流口122。环形阻挡部125的高度自其中一侧向另一侧递增,以在该另一侧形成导流延伸部126;饮水口121靠近所述导流延伸部126。该导流延伸部126用于在使用者饮用时,液体先从饮水口121流到导流延伸部126,再过渡到使用者的嘴里,一方面起到过渡冷却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得使用者更好地饮用。导流口122的下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吸管的连接部124,连接部124凸出于导流口122的下端形成柱状结构,进而可方便直接插入或套在连接部124上。
34.参照图1-图4,上盖2可拆卸设置于盖体1的上部,具体是,上盖2的一侧与盖座11枢接进而可自由转动,另一侧通过扣紧组件5与盖座11结合。上盖2贯穿设置有饮水嘴3,饮水嘴3采用软性材料制成,例如硅胶。饮水嘴3具有饮水通道31和空气通道32;当上盖2处于盖合状态时,饮水嘴3的下端与下盖12的上表面紧密抵触(与凹陷部对应地,饮水嘴3的下端也呈平面结构),使得饮水通道31的下端与导流口122的上端紧密对接,以及空气通道32的下端与饮水口121的上端紧密对接。进而,杯体7内的液体可依次通过导流口122、饮水通道31流出,空气和水蒸汽则通过空气通道32、饮水口121自由进出杯体7,以维持杯体7内的气压平衡。空气通道32的内径自下而上递减,通过如此设置,不仅能够保证内外空气的流通,同时也能够减小空气的流通量,防止液体的热量过快损失。
35.为了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在饮水口121和导流口122的边沿分别形成有第一凹肩1211、第二凹肩1221,同时,在饮水通道31和空气通道32的下端的边沿分别形成有第一凸肩33、第二凸肩34。当上盖2处于盖合状态时,第一凹肩1211与第一凸肩33紧密配合,第二凹肩1221与第二凸肩34紧密配合,即第一凸肩33的端部嵌入到第一凹肩1211内,第二凸肩34的端部嵌入到第二凹肩1221内。
36.参照图4、图6,饮水嘴3的具体安装结构是:在上盖2设置有安装槽21,安装槽21的槽底设置有第二安装孔211;饮水嘴3的侧面设置有与第二安装孔211适配的第二环形嵌槽35,即环第二形嵌槽35的侧壁轮廓与第二安装孔211的轮廓完全贴合,或者第二环形嵌槽35的侧壁轮廓稍大于第二安装孔211的轮廓。在安装时,可用强力直接将饮水嘴3插入到第二安装孔211内,使得第二安装孔211的上、下端面分别与第二环形嵌槽35的上、下端面紧密抵触即可。
37.参照图5、图6,顶盖4通过与上盖2顶部的螺纹柱22螺纹配合以设置于上盖2的顶部,以能够将上述的安装槽21及饮水嘴3盖住;螺纹柱22环绕上述的安装槽21设置。还包括
有提手6,提手6的底部与盖座11的外侧固定,顶部设置有套环61,套设于顶盖4的外侧。
38.实施例二
39.参照图7,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杯,包括杯体7以及实施例一中的杯盖结构,该杯盖结构用于覆盖杯体7的开口。
40.另外,杯体7内放置有吸管,吸管的上端连接于导流口122下端的连接部124上。因此,当上盖2处于盖合状态时,吸管、饮水口121、饮水通道31依次连通,进而使用者可直接通过饮水嘴3饮用;当解开扣紧组件5并将上盖2翻起时,使用者可直接通过饮水口121直饮,而不必将盖体1取下。当然,若有必要,使用者也可直接将整个杯盖结构从杯体7上取下,再饮用。
41.当然,以上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例,除此之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有其它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