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93023发布日期:2023-02-04 09:30阅读:57来源:国知局
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吸入器具。


背景技术:

2.已开发出安装于抽吸式清洁机的各种吸入器具(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吸入器具具有:壳体,划分吸入空间,该吸入空间向下方开放以吸入地面上的尘埃;以及单一的清扫辊,在吸入空间内旋转以清扫地面上的尘埃。吸入空间被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宽阔,以便得到宽阔的被清洁机的抽吸力作用的区域。因此,壳体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大的形状。
3.在壳体的后部(即,吸入空间的后侧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被吸入到吸入空间的尘埃流动到吸入器具后方的清洁机的流路。流路在吸入器具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心的位置处向前方开放,将壳体的后部分为左右。
4.如果在壳体的后部配置用于驱动清扫辊的马达以及用于控制马达的控制基板,则无需绕过吸入空间而能够将它们电连接于后方的清洁机。例如,能够在相对于流路位于右侧的部分配置马达,且在相对于流路位于左侧的部分配置控制基板。这样,如果将马达和控制基板配置于左右,则能够有效地利用在宽度方向上宽阔的壳体内的空间。
5.有时因吸入器具的设计上的要求(例如,从清扫辊去除尘埃的能力、清扫辊的清扫能力、吸入器具的旋转移动能力的提高)而需要2个清扫辊。在该情况下,有时需要2个马达,以对应于2个清扫辊。在将这些马达相对于流路而配置在左右的空间的情况下,会失去用于配置控制基板的空间。在将用于配置控制基板的空间设置于收容这些马达的空间的后方的情况下,会使壳体在前后方向上大型化。在将用于配置控制基板的空间相对于收容这些马达的空间而设置在左侧或右侧的情况下,会使壳体在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6.现有技术文献
7.专利文献
8.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1-188951号


技术实现要素:

9.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如下结构的吸入器具:能够收容2个马达及控制这些马达的控制基板而不会使壳体在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10.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吸入器具被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吸入器具包括:壳体,以划分吸入空间的方式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宽阔且向下方开放;2个清扫辊,配置于所述吸入空间;2个马达,用于驱动所述2个清扫辊,与所述2个清扫辊分别对应地设置;以及,控制基板,控制所述2个马达。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2个马达中的一方的马达;以及,第二收容部,在与所述第一收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位置收容另一方的马达。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一方的马达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重叠。
11.上述的吸入器具具有如下的结构:能够收容2个马达及控制这些马达的控制基板而不会使壳体在前后方向及宽度方向上大型化。
12.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以及优点通过以下的详细的说明和附图变得更清楚。
附图说明
13.图1是清洁机的概略性的侧视图。
14.图2是被构成为能够安装于清洁机的吸入器具的概略性的展开立体图。
15.图3是吸入器具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性的俯视图。
16.图4是吸入器具的后侧部分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17.图5是吸入器具的前侧部分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18.图6是吸入器具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性的侧视图。
19.图7是吸入器具的右侧部分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20.图8是对吸入器具进行控制的概略性的流程图。
21.图9是吸入器具的后侧部分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22.图10是吸入器具的后侧部分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
23.图11是吸入器具的清扫辊的其它布局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24.图1是安装有吸入器具100的清洁机101的概略性的侧视图。图2是吸入器具100的概略性的展开立体图。图3是表示吸入器具100的内部结构的概略性的俯视图。图4和图5是吸入器具100的概略性的纵截面图。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清洁机101和吸入器具100。
25.清洁机101被构成为能抽吸尘埃。清洁机101具备:清洁机主体部102,内置抽吸风扇(未图示)、对抽吸风扇进行驱动的马达(未图示);软管103,从清洁机主体部102向吸入器具100延伸设置;以及操作部104,设置于软管103。软管103的远端部被构成为能够连接于吸入器具100。操作部104被构成为通过接受用户的操作来使清洁机主体部102和吸入器具100工作。从清洁机主体部102和吸入器具100往操作部104的电布线沿软管103进行。
26.为了得到比软管103的内部空间宽幅的抽吸区域,吸入器具100被安装于软管103的远端。吸入器具100被构成为将地面上的尘埃一边清扫一边吸入。
27.吸入器具100具有:壳体120,划分吸入空间110,该吸入空间110向下方开放,以吸入地面上的尘埃;以及清扫辊131、132,分别具有被壳体120保持的旋转轴320、321(参照图3)。除此以外,吸入器具100还具有向旋转轴320、321传递驱动力的驱动机构150(参照图3)以及对驱动机构150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50(参照图4)。
28.如图2所示,壳体120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比在前后方向上宽阔的形状,以便得到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宽阔的吸入空间110。吸入空间110形成于壳体120的前侧。
29.壳体120包括在俯视时具有向前方开放的大致c字形状的主体部121以及能够相对于主体部121装卸的罩构件122。
30.主体部121包括:一对侧部123、124,以在宽度方向上隔着吸入空间110的方式设置于彼此离开间隔的位置;以及后部125,设置于侧部123、124及吸入空间110的后侧(即,清洁机主体部102侧)。侧部123、124和后部125具有中空结构。侧部123、124和后部125的内部空
间用于将驱动机构150收容于主体部121内。
31.后部125由形成主体部121的两个侧面的外侧壁部126、127的后侧部分、形成主体部121的下侧面的下壁部128的后侧部分(参照图4)、上壁部191、后壁部192以及连接凹部193构成。
32.外侧壁部126、127的后侧部分以从侧方封盖后部12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竖立设置。外侧壁部126形成主体部121的左侧面。外侧壁部127形成主体部121的右侧面。
33.下壁部128是在仰视时向前方开放的大致c字形状的板状的部分,下壁部128的后部以从下侧封盖后部12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在外侧壁部126、127的后侧部分之间以大致水平的姿势设置。
34.上壁部191是以从上侧封盖后部12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以大致水平的姿势沿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板状的部分。
35.后壁部192以从后侧封盖后部12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以竖立设置的姿势连接于上壁部191的后端,与上壁部191形成角隅部。
36.连接凹部193在壳体120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以相对于由后壁部192和上壁部191形成的角隅部向前方和下方凹陷的方式形成。连接凹部193用于吸入器具100与软管103的连接。
37.连接凹部193包括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彼此离开间隔的一对侧壁部194、195以及在这些侧壁部194、195之间以大致水平的姿势设置的下壁部196。形成连接凹部193的下壁部196连接于侧壁部194、195的高度方向上的大致中间位置,并且相对于形成主体部121的下侧面的下壁部128而位于上侧。在下壁部196形成有开口部197(参照图3)。从开口部197延伸设置并与吸入空间110相连的流路241形成在后部125内。开口部197是与软管103的内部空间相连的部分。
38.如图4所示,侧壁部194、195在后部125的内部空间内在宽度方向上划分流路241。详细地说,侧壁部194在后部125的内部空间内划分流路241的左侧。侧壁部195在后部125的内部空间内划分流路241的右侧。构成相对于侧壁部194而位于左侧的第一收容空间281的部分(即,上壁部191的左侧部分、下壁部128的左侧部分、外侧壁部126的后侧部分以及侧壁部194)在以下的说明中被称为“第一收容部283”。构成相对于侧壁部195而位于右侧的第二收容空间282的部分(即,上壁部191的右侧部分、下壁部128的右侧部分以及外侧壁部127的后侧部分和侧壁部195的后侧部分)在以下的说明中被称为“第二收容部284”。第一收容部283和第二收容部284用于收容驱动机构150和控制部350。关于第一收容部283和第二收容部284的结构,另外详细叙述。
39.流路241在后部125的前壁部240(参照图5)终止。前壁部240以从吸入空间110分隔出后部125的内部空间的方式竖立设置,流路241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大致中央位置处在前壁部240上向吸入空间110开放。
40.侧部123、124以从后部125的左右的端部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参照图2)。
41.侧部123以从后部125的左端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置,划分吸入空间110的左端。侧部123由外侧壁部126及下壁部128的前侧部分、弯曲壁部181以及内侧壁部172构成。
42.弯曲壁部181从上侧封盖侧部123的内部空间。详细地说,弯曲壁部181从后部125的上壁部191的前缘面向前方且下方弯曲地延伸设置。弯曲壁部181是让罩构件122载置的
部分。
43.前壁部182以从前侧封盖侧部123的内部空间的方式在弯曲壁部181的下侧以竖立设置的姿势设置。前壁部18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具有从弯曲壁部181的下端向前方突出的上端面183。前壁部182的上端面183用于支撑罩构件122的下端。
44.内侧壁部172在吸入空间110的左侧以竖立设置的姿势设置,形成吸入空间110的左端。内侧壁部172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厚度。内侧壁部172的外周面185的上部相对于弯曲壁部181在右侧邻接,具有与前壁部182同样的弯曲形状。外周面185的下部相对于前壁部182在右侧邻接,与前壁部182同样地成为竖立设置的姿势。
45.在内侧壁部172设置有贯通孔和凹部。清扫辊131的旋转轴320插通于内侧壁部172的贯通孔。旋转轴320用的轴承380从吸入空间110侧嵌入到内侧壁部172的凹部。内侧壁部172的贯通孔和凹部以使旋转轴320成为让旋转轴320的远端(吸入空间110侧的端部)相对于旋转轴320的基端而位于前下方的倾斜姿势的方式而被形成。
46.右侧的侧部124具有相对于左侧的侧部123左右对称的结构。考虑到这些侧部123、124的对称性,将侧部123的说明引用于侧部124。
47.罩构件122以该罩构件122的左端部分和右端部分载置于侧部123、124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121(参照图2)。
48.罩构件122具有从上侧和前侧封盖吸入空间110的主板部211、以及从主板部211的两侧缘分别突出的一对固定翼部212、213。
49.主板部211是以封盖吸入空间110的前侧和上侧的方式弯曲的板状的部分。固定翼部212从上板部221的左缘向左方突出并固定在左侧的侧部123上。固定翼部213从上板部221的右缘向左方突出并固定在右侧的侧部124上。
50.清扫辊131、132被配置为在罩构件122的下侧的吸入空间110清扫地面上的尘埃(参照图2)。
51.清扫辊131除了具有上述的旋转轴320以外,还具有在吸入空间110内与旋转轴320一起旋转的锥形筒部311和设置于锥形筒部311的外周面的多个刷部312。
52.锥形筒部311从相对于内侧壁部172在右侧邻接的基端向宽度方向上的吸入空间110的中央位置延伸设置。锥形筒部311的远端相对于吸入空间110的中央位置位于左侧。
53.锥形筒部311具有从基端往远端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锥形筒部311的基端向内侧壁部172开放,旋转轴320的远端部分通过基端的开口被插入到锥形筒部311的内部。锥形筒部311具有以使锥形筒部311与旋转轴320同轴旋转的方式与旋转轴320连接的内部结构(例如,花键结合)。锥形筒部311通过与旋转轴320连接,经由旋转轴320被壳体120保持。
54.锥形筒部311成为与旋转轴320同样的倾斜姿势。即,锥形筒部311成为让锥形筒部311的远端的旋转中心相对于锥形筒部311的基端的旋转中心而位于前下方的倾斜姿势。
55.刷部312是在清扫辊131向图2的箭头的方向旋转时向后方对地面摩擦的线状的构件。这些刷部312由以在与地面摩擦时不损伤地面的程度软质的构件构成。
56.刷部312在锥形筒部311的外周面上从锥形筒部311的基端往远端延伸设置,并且从锥形筒部311的外周面突出。刷部312的从锥形筒部311的外周面起的突出量在刷部312的全长大致恒定。刷部312以呈螺旋状扭曲的姿势固定于锥形筒部311的外周面。
57.清扫辊132具有与清扫辊131左右对称的结构。考虑到对称性,将清扫辊131的说明
引用于清扫辊132。
58.清扫辊131的远端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吸入空间110的中央位置位于左侧,与此相对,清扫辊132的远端相对于宽度方向上的吸入空间110的中央位置位于右侧。由此,在清扫辊131、132的远端之间形成有空隙。形成于壳体120的后部125的流路241在该空隙的后侧开放(参照图5)。
59.在壳体120的主体部121内,构建有对清扫辊131、132进行驱动的驱动机构150(参照图3)。
60.驱动机构150具有一对马达151、152和一对驱动带153、154。马达151及驱动带153是为了驱动清扫辊131而设置的。马达152及驱动带154是为了驱动清扫辊132而设置的。
61.马达151收容在第一收容部283内。马达151具有主体部155以及从主体部155向左侧的外侧壁部126突出的马达轴156。马达151以马达轴156与旋转轴320成为大致平行的姿势被固定在第一收容部283内。在马达轴156的远端部分和旋转轴320的基端部分安装有带轮157、340。在带轮157、340上卷挂有驱动带153。关于第一收容部283内的马达151的布局,另外详细叙述。
62.马达152及驱动带154配置在第二收容部284和侧部124的内部。右侧的马达152及驱动带154具有与左侧的马达151及驱动带153左右对称的结构。考虑到对称性,将左侧的马达151及驱动带153的说明引用于右侧的马达152及驱动带154。
63.为了对马达151、152进行控制而设置有控制部350(参照图4)。控制部350在操作部104被操作而清洁机101工作时使马达151、152工作。详细地说,控制部350以吸入器具100设置于地面为条件来使马达151、152工作。除此以外,控制部350在存在过大的电力供给的情况下切断电力供给。
64.控制部350包括:检测部352,检测吸入器具100是否接近地面;以及控制基板351,与检测部352、操作部104以及马达151、152电连接。检测部352设置于第二收容部284,另一方面,控制基板351设置于第一收容部283。关于检测部352及控制基板351的构成和布局,另外详细叙述。
65.参照图4和图6来说明配置控制基板351和马达151的第一收容部283的结构。
66.第一收容部283内的第一收容空间281由立壁部331和支撑部332在左右和上下被划分。支撑部332用于支撑马达151。立壁部331是为了抑制尘埃流入马达151的配置区域而设置的。
67.立壁部331在外侧壁部126与侧壁部194之间的位置处竖立设置,将第一收容空间281在左右分隔。在立壁部331的上部形成有贯通孔333。马达151的主体部155的端部插入在贯通孔333中。
68.马达轴156从被插入到贯通孔333中的马达151的主体部155的端部向外侧壁部126突出。马达轴156在立壁部331与外侧壁部126之间的空间内旋转。立壁部331与外侧壁部126之间的空间与左侧的侧部123的内部空间相连,驱动带153在这些空间内延伸设置。
69.支撑部332以在比立壁部331接近侧壁部194的位置处将第一收容空间281局部地上下分隔的方式,从立壁部331向侧壁部194延伸设置。支撑部332在比贯通孔333靠下侧且比下壁部128靠上侧的位置处连接于立壁部331。支撑部332的右端位于从侧壁部194向左方离开间隔的位置。
70.相对于支撑部332靠上侧的空间用于配置马达151的主体部155。支撑部332构成为能够固定马达151的主体部155。
71.马达151在第一收容空间281中配置于比较高的位置。因此,如图6所示,马达151的马达轴156位于比旋转轴320高的位置。
72.由于马达151在第一收容空间281中配置于比较高的位置,因此马达151的下侧的空间能够用于配置控制基板351。如图4所示,控制基板351配置于相对于支撑部332靠下侧的空间。即,控制基板351以相对于马达151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重叠的方式配置。
73.在控制基板351上搭载有用于对马达151、152进行控制的各种电子部件。控制基板351以搭载这些电子部件的面朝上和/或朝下的方式被固定。在该情况下,控制基板351具有在吸入器具100的厚度方向上比在宽度方向及前后方向上小的尺寸。
74.搭载于控制基板351的电子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在向控制基板351供给电力下发热的特性。这些电子部件中包括在对控制基板351进行了过大的电力供给时切断向马达151、152的电力供给的控制元件356。控制元件356具有当被供给的电力变大时自身的温度上升的特性,当自身的温度大于阈值时切断电力供给电路。例如,作为控制元件356,能够使用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osistor)。
75.为了保护控制基板351和马达151免受热的影响,第一收容部283被构成为让控制基板351和马达151被空气冷却。以下参照图4来说明第一收容部283的空气冷却结构。
76.在外侧壁部126形成有流入口286,以使外部空气能够流入第一收容部283的第一收容空间281。流入口286形成于离开地面的位置(即,外侧壁部126的上部),以抑制尘埃经由流入口286的流入。流入口286形成于与立壁部331的贯通孔333大致相等的高度位置,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与贯通孔333相向。
77.在侧壁部194的下部形成有流出口285,以让流入第一收容空间281的外部空气流出到流路241。流出口285形成于比流入口286低的位置。详细地说,流出口285形成于比支撑部332低的位置。
78.在支撑部332形成有贯通孔334,以使经由流入口286及贯通孔333流入支撑部332的上侧的空间的外部空气的一部分流动到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
79.由于在支撑部332形成有贯通孔334,其结果,在第一收容空间281中产生2个外部空气的气流。这些气流中的一个气流是在流入支撑部332的上侧的空间之后经由支撑部332的贯通孔334流入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并到达流出口285的气流。该气流在以下的说明中被称为“第一气流”。第一气流不仅用于马达151的空气冷却,还用于控制基板351的空气冷却。另外的外部空气流是在流过支撑部332的上侧的空间之后经由支撑部332的右端与侧壁部194之间的空间而到达流出口285的气流,该气流在以下的说明中被称为“第二气流”。第二气流专门用于马达151的空气冷却。
80.如果控制基板351被过度地空气冷却,则有时无法得到由控制元件356实现的电力供给电路的切断功能。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态,第一收容部283以减少构成第一气流的外部空气的量的方式而被构成。即,在第一收容部283中设置有对第一气流施加阻力的阻流部335。
81.阻流部335形成为从支撑部332的右端向下方突出的板状。基于阻流部335,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相对于阻流部335与侧壁部194之间的空间被局部地分隔。构成上述的第二气流的外部空气通过阻流部335与侧壁部194之间的空间到达流出口285。
82.阻流部335的上端连接于支撑部332的右端,另一方面,阻流部335的下端位于从下壁部128向上方离开间隔的位置。因此,阻流部335的下侧的间隙与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连通,容许在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中流动的外部空气(即,构成上述的第一气流的外部空气)通过。阻流部335的下部位于从流出口285向左方离开间隔的位置,与流出口285的上部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相向。
83.第二收容部284以与第一收容部283隔着连接凹部193和流路241在宽度方向上相邻的方式设置。第二收容部284的第二收容空间282用于收容马达152。
84.在第二收容部284配置有立壁部337和支撑部338。第二收容部284的立壁部337具有与第一收容部283的立壁部331左右对称的结构。考虑到对称性,将第一收容部283的立壁部331的说明引用于第二收容部284的立壁部337。
85.第二收容部284的支撑部338以与第一收容部283的支撑部332左右对称的方式设置,但是与第一收容部283的支撑部332不同,在支撑部338未形成贯通孔。除了这一点,考虑到对称性,将第一收容部283的支撑部332的说明引用于第二收容部284的支撑部338。
86.在第二收容部284内配置有马达152,因此第二收容部284具有用于对马达152进行空气冷却的空气冷却结构。在第二收容部284的外侧壁部127和侧壁部195分别形成有流入口286和流出口285。第二收容部284的流入口286及流出口285与第一收容部283的流入口286及流出口285左右对称。考虑到对称性,将第一收容部283的流入口286和流出口285的说明引用于第二收容部284的流入口286和流出口285。
87.在第二收容部284中,外部空气也从流入口286流向流出口285,但是由于在支撑部338未形成贯通孔,因此在第二收容部284中主要产生与第一收容空间281的第二气流相当的外部空气流。即,在支撑部338的上侧的空间中流动的外部空气流几乎不流入支撑部338的下侧的空间而从流出口285流出。
88.在第二收容部284中,马达152配置于比较高的位置,马达152的下侧的空间能够用于配置控制部350的检测部352。为了配置检测部352,在下壁部128的与第二收容部284对应的位置(即,流路241的右侧)处形成有凹部336(参照图4)。
89.凹部336相对于下壁部128的下侧面向上方凹设。凹部336形成在支撑部332的下侧,并进入到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参照图4和图7来说明利用凹部336而被配置的检测部352的结构。
90.检测部352包括辊子353、以容许辊子353的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撑辊子353的可动支撑部354以及检测可动支撑部354的姿势的姿势检测部355。
91.可动支撑部354包括在凹部336中沿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轴361以及基端部被第一轴361支撑的支撑臂363。在支撑臂363的远端部安装有支撑辊子353的第二轴362。
92.第一轴361在比前壁部240接近后壁部192的位置处沿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第一轴361基于凹部336的两侧壁而可旋转地被两侧支撑。第一轴361的一端部突出到第二收容部284内。第一轴361的突出到第二收容部284的内部的部分用于由姿势检测部355对可动支撑部354的姿势检测。
93.支撑臂363的基端部固定于第一轴361。因此,当第一轴361旋转时,支撑臂363绕第一轴361转动。
94.支撑臂363被构成为在吸入器具100从地面离开间隔时支撑臂363的远端部从凹部336向下方突出。即,在吸入器具100从地面离开间隔时,支撑臂363成为图7所示的突出姿势。之后,当吸入器具100设置于地面时,如图7的箭头所示,支撑臂363绕第一轴361向上方转动,成为没入在凹部336内的没入姿势(在凹部336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姿势)。
95.第二轴362在支撑臂363的远端部沿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辊子35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第二轴362。在吸入器具100从地面离开间隔时,辊子353整体地从凹部336露出(参照图7)。在吸入器具100设置于地面时,辊子353的上部收容在凹部336内,另一方面,辊子353的下部从凹部336突出,与地面接触。当用户使吸入器具100沿前后方向移动时,辊子353在地面上滚动来辅助吸入器具100的前后方向的移动。
96.姿势检测部355检测第一轴361的旋转位置。例如,作为姿势检测部355,也可以利用限位开关。在该情况下,第一轴361的突出到第二收容部284的内部的部分被构成为在可动支撑部354成为图7所示的姿势时与限位开关接触并且从限位开关向控制基板351输出信号。控制基板351上的电路被构成为基于有无来自限位开关的信号的输入而进行规定的判定处理。关于控制基板351的判定处理,另外详细叙述。
97.以下说明吸入器具100和清洁机101的动作。
98.当操作部104被操作时,清洁机101工作,抽吸力通过软管103和形成于吸入器具100的后部125的流路241作用于吸入空间110。其结果,地面上的尘埃通过吸入空间110的朝下的开口流入吸入空间110。之后,尘埃通过流路241和软管103被集尘到清洁机101内。
99.在此期间,内置于吸入器具100的马达151工作,马达151的驱动力通过驱动带153被传递到旋转轴320。旋转轴320的远端部分在清扫辊131的内部与清扫辊131连结,因此清扫辊131与旋转轴320一起旋转。
100.此时,清扫辊131的刷部312一边与地面接触,一边将地面上的尘埃清扫并向后方送出。由于在刷部312的后方形成有流路241,因此在清扫辊131的后侧,作用有比较强的抽吸力。因此,被刷部312向后方送出的尘埃受到比较强的抽吸作用而被吸入到清洁机101内。
101.清洁机101的工作时的来自清洁机101的抽吸力通过流出口285作用到第一收容部283和第二收容部284内。
102.当抽吸力作用于第一收容部283时,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口286流入第一收容部283内。之后,外部空气通过立壁部331的贯通孔333流入立壁部331与侧壁部194之间的空间。由于贯通孔333形成于比支撑部332高的位置,因此外部空气流入支撑部332的上侧的空间。由于在支撑部332上配置有马达151,因此外部空气首先对马达151进行冷却。
103.在支撑部332形成有贯通孔334,且支撑部332从侧壁部194向左方离开间隔。因此,冷却马达151之后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贯通孔334流入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第一气流),其余的外部空气流入支撑部332的右端与侧壁部194之间的空隙(第二气流)。构成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出口285流出到流路241。
104.通过贯通孔334流入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的外部空气的气流(即,第一气流)与配置于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的控制基板351接触,对控制基板351进行冷却。此外,对于在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流动的外部空气,阻流部335施加阻力,因此第一气流的外部空气的量比第二气流的外部空气的量少。
105.当抽吸力作用于第二收容部284时,外部空气通过流入口286流入第二收容部284
内。之后,外部空气通过立壁部331的贯通孔339流入立壁部331的右侧的空间,并通过流出口285流入流路241。在此期间,马达152被在第二收容部284内流动的外部空气进行空气冷却。
106.马达151、152接受由控制部350进行的规定的停止控制。以下参照图7和图8来说明控制部350的停止控制。图8是控制部350的控制的概略性的流程图。
107.当操作部104被操作时,控制部350基于来自姿势检测部355的信号,判定吸入器具100是否从地面离开间隔(步骤s110)。如上所述,在可动支撑部354成为图7所示的突出姿势时,从姿势检测部355向控制基板351输出信号。在该情况下,控制基板351不启动马达151、152(步骤s110:“否”)。另一方面,在不存在从姿势检测部355向控制基板351的信号的输出的情况下(步骤s110:“是”),控制基板351根据用户对操作部104的操作来启动马达151、152(步骤s120)。
108.在马达151、152的启动之后,进行关于是否维持马达151、152的工作状态的判定处理(步骤s130)。在控制元件356的温度不超过阈值、且不存在从姿势检测部355向控制基板351的信号的输出的情况下(步骤s130:“是”),维持马达151、152的工作状态(步骤s140)。
109.在控制元件356的温度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130:“否”),向控制基板351的供给电力过大。例如,在清扫辊131、132与周围的壁部(即,罩构件122及前壁部240)之间夹有异物的情况下,有时为了增加马达151、152的转矩而加大向控制基板351的供给电力。当向控制基板351的供给电力增加的结果导致控制元件356的温度超过阈值时,控制元件356切断从控制基板351向马达151、152的电力供给电路,使马达151、152停止。
110.在马达151、152的启动之后,当吸入器具100离开地面时(步骤s130:“否”),从姿势检测部355向控制基板351输出信号。控制基板351在该情况下也使马达151、152停止。即,在马达151、152的启动之后,当控制元件356的温度超过阈值和吸入器具100离开地面中的任一个条件成立时,马达151、152停止。换言之,以上述的2个条件中的任一个均不成立为条件(步骤s130:“是”),维持马达151、152的工作状态(步骤s140)。
111.在马达151、152正在工作的期间,如果用户没有对操作部104进行操作来使清洁机101停止(步骤s150:“否”),则执行上述的判定处理(步骤s130)。当用户对操作部104进行操作来使清洁机101停止时(步骤s150:“是”),马达151、152停止。
112.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第一收容部283中采用了马达151和控制基板351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布局。因此,与控制基板351相对于马达151在吸入器具100的前后方向或宽度方向上排列的布局相比,第一收容部283(进而吸入器具100)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不会变大。
113.控制基板351以该控制基板351搭载电子部件的面朝上或朝下的方式配置。因此,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的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只要比控制基板351的厚度和搭载于控制基板351的电子部件的高度稍大即可,而不会变得过大。因此,第一收容部283(进而吸入器具100)在上下方向上也不会变得过大。
114.在第二收容部284中,马达152以与马达151大致左右对称的方式配置在第二收容部284内,并且被固定在离开下壁部128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马达152的下侧的空间来形成用于收容检测部352的凹部336。
115.为了减小前后方向上的吸入器具100的尺寸,马达151以马达轴156位于比旋转轴
320高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该布局下,与马达轴156及旋转轴320为相同的高度的布局相比,能够缩短马达轴156与旋转轴320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并且能够得到驱动带153的张紧设置所需的轴间距离。
116.马达151、152被通过外侧壁部126、127的流入口286及立壁部331、337的贯通孔333、339而流入第一收容部283和第二收容部284的外部空气进行空气冷却。因此,保护马达151、152免受热的影响。
117.在第一收容部283中,不仅配置有马达151,还配置有控制基板351,控制基板351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保护免受热的影响。此外,在控制基板351上搭载有不期望过度的冷却的控制元件356,因此控制基板351无需像马达151那样被冷却。因此,控制基板351以被冷却马达151之后的外部空气冷却的方式配置。
118.即,由于流出口285形成于比流入口286低的位置,因此能够在第一收容部283内形成通过了控制部350的贯通孔334的朝下的外部空气流(即,第一气流)。对马达151进行冷却后的外部空气的一部分通过贯通孔334在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中流动,并到达流出口285。由于在支撑部332的下侧配置有控制基板351,因此控制基板351被从贯通孔334流向流出口285的外部空气进行空气冷却。
119.在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流动的外部空气基于阻流部335而受阻,因此与阻流部335的阻力相应地,使在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流动的外部空气(第一气流)的量减少,另一方面,使在支撑部332的上侧的空间流动的外部空气(第二气流)的量增加。因此,防止了控制基板351的过度的冷却,另一方面,提高了对马达151的空气冷却效果。
120.由于如上所述那样防止了控制基板351(进而控制元件356)的过度的冷却,因此避免如下事态:在参照图8说明的步骤s130的判定处理中,尽管向控制基板351的电力供给过大,但是控制元件356的温度不超过阈值。
121.只要保证不发生控制基板351的过度的冷却,则也可以如图9所示那样不设置阻流部335。例如,如果支撑部332的贯通孔334小,则流入支撑部332的下侧的空间的外部空气的量变少。在该情况下,无需使用阻流部335而能够防止控制基板351的过度的冷却。
122.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支撑部332形成有贯通孔334。取而代之,在支撑部332也可以不形成贯通孔334。例如,也可以在支撑部332周围的壁部(即,后壁部192、前壁部240以及立壁部331)与支撑部332的周缘之间形成空隙以代替贯通孔334。
123.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第一收容空间281通过支撑部332被局部地划分为上侧的空间和下侧的空间。取而代之,第一收容空间281也可以不被支撑部332划分(参照图10)。由于流入口286形成于比流出口285靠上侧的位置,因此从流入口286流入的外部空气向斜下方流动。由于马达151和控制基板351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它们与向斜下方流动的外部空气接触而能够被冷却。
124.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马达151相对于控制基板351而被配置在上侧。取而代之,控制基板351也可以配置于马达151的上侧。
125.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清扫辊131、132具有锥形形状。取而代之,清扫辊131、132也可以是在长边方向上具有大致固定的直径的圆筒形状。
126.关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清扫辊131、132在吸入器具100的宽度方向上排列。取而代之,清扫辊131、132也可以如图11所示那样在吸入器具100的前后方向上排列。
127.上述的实施方式主要具备以下的构成。
128.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个方面涉及的吸入器具被安装于抽吸尘埃的清洁机。吸入器具包括:壳体,以划分吸入空间的方式形成为在宽度方向上较长,所述吸入空间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宽阔且向下方开放;2个清扫辊,配置于所述吸入空间;2个马达,用于驱动所述2个清扫辊,与所述2个清扫辊分别对应地设置;以及,控制基板,控制所述2个马达。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收容部,收容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2个马达中的一方的马达;以及,第二收容部,在与所述第一收容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相邻的位置收容另一方的马达。所述控制基板和所述一方的马达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相互重叠。
129.根据上述的构成,壳体在宽度方向上较长地形成以得到在宽度方向上宽阔的吸入空间,因此即使将2个马达分别收容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在宽度方向上排列,壳体也不会不必要地变得大型化。在第一收容部中,一方的马达和控制基板以上下重叠的方式配置,因此壳体在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不会变得大型化。另外,控制基板被配置在与马达在上下方向上离开的位置上,因此抑制从马达向控制基板的热传递。
130.关于上述的构成,吸入器具也可以还包括:旋转轴,固定于被所述一方的马达驱动的清扫辊;以及,驱动带,以将所述一方的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旋转轴的方式而被设置。所述一方的马达也可以以该一方的马达的马达轴位于高于所述旋转轴的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所述控制基板也可以配置于所述一方的马达的下侧。
131.根据上述的构成,马达以马达的马达轴位于高于旋转轴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在该情况下,与马达轴和旋转轴处于相同的高度的情况相比,能够维持驱动带的安装所需的轴间距离,并且能够缩短马达轴与旋转轴之间的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其结果,抑制前后方向上的壳体的大型化。
132.由于马达以马达轴位于高于旋转轴的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因此能够在马达的下方形成空间。能够利用该空间来配置控制基板。
133.关于上述的构成,也可以在所述控制基板上搭载有在电力供给下发热的电子部件。也可以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形成有在所述清洁机工作下让外部空气流入的流入口、以及在所述清洁机工作下让所述第一收容部内的空气流出的流出口。所述流入口也可以形成在让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外部空气接触到所述马达的位置。所述流出口也可以形成在低于所述流入口的位置,以使基于外部空气的流入而在所述第一收容部内产生的气流在与所述控制基板接触后从所述第一收容部流出。
134.根据上述的构成,当清洁机工作时,外部空气从流入口流入第一收容部,对马达进行空气冷却。流入口由于形成于比流出口高的位置而位于比较远离地面的位置,地面上的尘埃难以通过流入口进入第一收容部。基于外部空气的流入而在第一收容部内产生的气流流向形成于比流出口低的位置的流出口。此时,位于马达的下侧的控制基板暴露于气流而被进行空气冷却。其结果,保护控制基板上的电子部件免受热的影响。从马达和控制基板夺取热后的外部空气通过流出口被放出,因此抑制第一收容部内的蓄热。
135.关于上述的构成,吸入器具也可以还包括:支撑部,以支撑所述马达的方式配置于所述马达的下侧且所述控制基板的上侧。所述流入口也可以以让外部空气流入所述支撑部的上侧的空间的方式形成。所述支撑部也可以被构成为容许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上侧的空间的外部空气流动到所述支撑部的下侧的空间。
136.根据上述的构成,能够在第一收容部内使用支撑部来支撑马达。通过外部空气流入支撑部的上侧的空间,支撑部的上侧的马达被进行空气冷却。马达比控制基板先被冷却,因此马达比较高效地被进行空气冷却。由于支撑部容许流入上侧的空间的外部空气向下侧的空间流动,因此外部空气在冷却马达之后流入下侧的空间,对控制基板进行冷却。
137.关于上述的构成,所述电子部件也可以包括控制元件,该控制元件被构成为在自身的温度超过阈值时切断向所述2个马达的电力供给。所述支撑部也可以被构成为将从所述流入口流入的外部空气分流为第一气流和第二气流,所述第一气流是在冷却了所述控制基板后从所述流出口流出的气流,所述第二气流是不冷却所述控制元件而从所述流出口流出的气流。
138.根据上述的构成,控制基板被进行空气冷却,由此保护控制基板上的电子部件免受热的影响。控制元件是为了防止向控制基板的过剩的电力供给而设置的,但是如果控制元件被过度地空气冷却,则有可能发生如下情况:即使在控制基板被供给了过剩的电力的状况下,控制元件的温度也不超过阈值。为了防止这样的问题,支撑部将从流入口流入的外部空气进行分流,以形成在对控制基板进行冷却之后从流出口流出的第一气流和不对控制基板进行冷却而从流出口流出的第二气流。由于从流入口流入的外部空气的一部分不对控制元件进行冷却而从流出口流出,由此不会发生控制元件的过度的冷却。
139.关于上述的构成,吸入器具也可以还包括:阻流部,对所述第一气流施加阻力。
140.根据上述的构成,阻流部对第一气流施加阻力,因此在控制基板的冷却中使用的外部空气的量减少。由此,防止控制元件的过度的冷却。
141.关于上述的构成,吸入器具也可以还具备:另外的旋转轴,固定于被所述另一方的马达驱动的清扫辊;另外的驱动带,以将所述另一方的马达的驱动力传递到所述另外的旋转轴的方式而被设置;以及,检测部,在所述另一方的马达的下侧检测所述壳体的下侧面是否接近地面。所述另一方的马达也可以以该另一方的马达的马达轴位于高于所述另外的旋转轴的位置的方式而被配置。所述检测部也可以被构成为:在所述吸入器具相对于地面离开间隔的状态下,该检测部成为从所述壳体的下侧面突出的突出姿势,并且,在所述吸入器具放置于地面时,该检测部成为相对于所述壳体的下侧面没入在上方的没入姿势。所述控制基板也可以被构成为:以所述检测部成为所述没入姿势为条件,容许所述2个马达的工作。
142.根据上述的构成,当吸入器具从地面向上方被抬起时,检测部的姿势从相对于壳体的下侧面没入在上方的没入姿势变化为相对于壳体的下侧面向下方突出的突出姿势。在吸入器具从地面被抬起的状态下,使用者可能接触清扫辊,但是此时,由于控制基板不容许马达工作,因此清扫辊不旋转。由此,提高了使用者的安全性。
143.检测部配置于另一方的马达的下侧,因此与检测部相对于另一方的马达在宽度方向或前后方向上排列的布局相比,能够缩小壳体。
144.另外,另一方的马达以该另一方的马达的马达轴位于高于另一方的清扫辊的旋转轴的位置的方式配置,因此在另一方的马达的下侧形成有空间。利用该空间,能够形成用于使检测部没入在上方的空间。
145.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146.本实施方式的原理可以在清洁作业中使用的装置得到很好的利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