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

文档序号:31652954发布日期:2022-09-27 21:47阅读: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

1.本发明涉及图书管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2.图书馆作为一个图书管理机构,普遍存在于高校以及社会中,为学生和人们对书籍资料的查阅、借读提供了方便,目前图书馆中藏书的种类和数量较多,进而需要对出入库的书籍资料进行记录,以便于更好的管理,避免图书资料的丢失进而造成损失,现有的记录方式通过采取对书籍表面的条形码进行扫码,从而实现其出入库的管理并且记录在计算机中,方便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快速的查询各个书籍资料的动态、去向;
3.现有的用于图书资料的出入库记录装置没有设置一定的安全措施,使得除了图书管理员之外的人也可以进行操作(从而完成图书资料的出入库记录),从而会出现以下情况:借阅者趁着管理员不在时进行还书操作,使用上述记录装置完成对该书籍的入库操作后,然后故意带走(将图书私自占有),此时计算机系统上显示该图书已经归还,但是图书却不在图书馆中(造成图书已经归还的假象),导致图书管理存在一定的隐患、漏洞;
4.鉴于以上我们提供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用于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可实现较好的安全防护效果,使得除了管理员之外的不法借阅者无法轻易的破解并且使用该装置,从而完成图书入库的操作,并且该记录装置还可以实现对不法借阅者进行拍照、记录,为后续查找丢失的图书资料提供有利的证据信息,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安全、规范。
6.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包括柜体且柜体内间隔设有扫描腔、录入腔,所述扫描腔内设有扫描装置且录入腔内设有与扫描装置电性连接的录入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录入腔内设有录入板且录入板上设有凹孔,所述录入设备设于凹孔壁上,所述录入腔设有防护门且柜体内竖向间隔设有与防护门配合的锁止单元,所述锁止单元配合有解锁单元;
7.所述锁止单元包括第一锁止机构、第二锁止机构,所述解锁单元包括与第一锁止机构对应的第一解锁机构、与第二锁止机构对应的第二解锁机构且只有对应的锁止机构与解锁机构相配合方可实现将防护门打开;
8.所述录入板内竖向滑动安装有与录入设备配合的迷惑板且迷惑板连接有设于柜体内的升降装置,所述柜体内设有与第一解锁机构配合的且用于控制升降装置动作的触发单元,当第一解锁机构与触发单元相配合时可实现控制升降装置动作。
9.上述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在于:
10.(1)该记录装置可实现较好的安全防护效果,使得除了管理员之外的不法借阅者无法轻易的破解并且使用该装置,从而完成图书入库的操作,并且该记录装置还可以实现对不法借阅者进行拍照、记录,为后续查找丢失的图书资料提供有利的证据信息,使得图书的管理工作变得安全、规范;
11.(2)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多道开锁程序进而提高了该记录装置的安全使用等级,若其中任一步骤出现错误便无法打开并且操作该记录装置,若不法借阅者碰巧将防护门打开,通过设置迷惑板可对不法借阅者进行迷惑,使之以为该记录装置出现故障(无法完成入库操作),从而阻止其不法意图继续实施。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发明删去柜体后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发明删去柜体后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5.图4为本发明开闭阀门结构示意图;
16.图5为本发明录入板剖视后结构示意图;
17.图6为本发明解锁单元结构示意图;
18.图7为本发明锁腔内部结构俯视示意图;
19.图8为本发明解锁杆插入至锁腔内状态示意图;
20.图9为本发明第一触发筒、第二触发筒剖视后结构示意图;
21.图10为本发明圆球、安装架配合关系示意图;
22.图11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有关本发明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图11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24.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图书情报记录装置,如附图1所示,包括柜体1,柜体1内设置有若干用于藏书的腔体,在柜体1横向一侧设有扫描腔2(扫描腔2内设置有扫描装置)和录入腔3(录入腔3内设有录入设备),扫描装置与录入设备电性连接,借阅者进行还书时,首先将图书归还给管理员,然后由管理员将待入库的图书放置于扫描腔2内并且通过操作设于录入腔3内的录入设备,实现对位于扫描腔2内的图书进行扫描并且将入库信息记录于记录设备中,从而完成图书的入库记录过程,本方案的改进之处在于:
25.如附图7所示,在录入腔3内设有录入板4,如附图5所示,在录入板4上设有凹孔5且录入设备设于凹孔5壁上(录入设备未设于凹孔5壁上的触控屏45且触控屏45电性连接有计算机处理单元),设于扫描腔2内的扫描装置同样与计算机处理单元电性连接(管理员可通过触控屏45完成图书的出库、入库记录操作过程),如附图1所示,柜体1上设有与录入腔3配合的防护门6(防护门6竖向滑动安装于柜体1壁中),并且柜体1上设有与防护门6相配合的锁止单元,锁止单元配合有解锁单元,解锁单元由管理员负责保管,当防护门6被锁止单元锁止时,除了管理员之外的任何人员无法将防护门6打开(从而无法实现图书资料的入库记录);
26.锁止单元包括第一锁止单元、第二锁止单元且分别对应第一解锁机构、第二解锁机构,只有第一解锁机构与第一锁止单元相配合、第二解锁机构与第二锁止单元相配合,方可实现将防护门6打开,如附图5所示,在录入板4内竖向滑动安装有与触控屏45配合的迷惑
板7,当该装置未使用且防护门6处于关闭状态时,迷惑板7刚好实现将设于凹孔5内的触控屏45进行遮挡(如附图2所示),迷惑板7连接有设于柜体1内的升降装置且升降装置配合有设于柜体1内的触发单元,当第一解锁机构与触发单元相配合时方可实现通过控制升降装置进而带动迷惑板7在录入板4内进行竖向移动;
27.管理员打开防护门6并且使用该记录装置的步骤为:
28.s1:将第一解锁结构与第一锁止单元对应、第二解锁机构与第二锁止单元对应(实现将防护门6的打开);
29.s2:将第一解锁机构与触发单元相配合,从而实现通过升降装置带动迷惑板7在录入板4内下移,最终实现将位于迷惑板7后方的触控屏45展露出来(随后管理员通过操作触控屏45进而实现对图书的扫描及信息的记录);
30.若只是将防护门6开启而未将第一解锁机构与触发单元相配合,则迷惑板7将设于凹孔5内的触控屏45进行遮挡,此时不法借阅者即使打开防护门6,也无法实现操作触控屏45并且进行相应的图书信息记录操作,如附图2所示,在录入板4上设有开机按钮,当防护门6被开启后,可通过按压开机按钮实现开机过程,由于迷惑板7将处于凹孔5内的触控屏45进行遮挡(在本实施例中迷惑板7面向防护门6一侧设有触控屏45,该触控屏45未接电并且始终处于黑屏状态),使得不法分子误以为该记录装置出现故障,无法实现图书的扫描及信息的记录,进而阻止其不法意图的实施(此时计算机单元中显示该图书处于未归还状态,若不法借阅者想私自占有,则通过其借阅信息可找到其本人);
31.不法借阅者若想营造其图书资料已经归还的假象,必须设法将防护门6开启,从而私自完成图书的扫描及信息的记录过程,要想完成上述操作,不法借阅者需找到解锁单元并且将其与设于柜体1中的第一锁止机构、第二锁止机构相配合方可实现开启防护门6(而解锁单元由管理员负责保管,故,其无法轻易获得解锁单元),即使不法借阅者获得解锁单元,仍需完成上述操作步骤,若其中任一步骤无法实现,则无法完成图书的扫描及信息的记录操作(也就无法实现其不法意图)。
32.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7所示,为柜体1部分结构剖视后俯视示意图,在柜体1内设有锁腔8且锁止单元设于锁腔8内,如附图1所示,在锁腔8上设有锁孔11并且经锁孔11实现与外界连通,如附图9所示,第一锁止结构包括滑动安装于锁腔8且与之连接有弹簧的第一锁杆9,如附图8所示,第一锁杆9一端向外伸出柜体1(在防护门6一侧设有与第一锁杆9对应的孔,第一锁杆9插入至孔内可实现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如附图6所示,第一解锁机构包括解锁杆10(为圆杆),解锁杆10的圆周壁上沿其径向设有第一弧形块12(第一锁杆9上同样设有第一弧形块12),如附图8所示;
33.需要将防护门6打开时,首先将解锁杆10经锁孔11插入至锁腔8内(锁孔11的形状与解锁杆10在柜体1壁上的投影相配合,使得解锁杆10能够经锁孔11插入至锁腔8内),如附图6所示,在解锁杆10上设有限位板13且当解锁杆10插入至锁腔8内一定深度后,在限位板13的作用下无法继续插入(此时设于解锁杆10上的第一弧形块12和设于第一锁杆9上的第一弧形块12刚好对应,若未将解锁杆10插入至该深度,即使旋转解锁杆10也无法实现将两第一弧形块12对应并且迫使第一锁杆9移动),如附图8所示,此时沿逆时针方向旋转解锁杆10使得两第一弧形块12向接触并且迫使第一锁杆9朝着远离防护门6的方向移动,以至使得第一锁杆9插入至防护门6上孔内部分完全从孔中撤出(此时连接于第一锁杆9、锁腔8之间
的弹簧被拉伸),此时解除第一道对防护门6的锁止。
34.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附图8所示,第二锁止机构包括滑动安装于柜体1内且与之连接有弹簧的第二锁杆14,第二锁杆14一端向外伸出柜体1并且插入至设于防护门6一侧的孔内(进而实现对防护门6的第二道锁止),如附图7所示,在柜体1内滑动安装有抵触板15且抵触板15与柜体1之间连接有弹簧,抵触板15背离解锁杆10一侧设有第二弧形块16且第二锁杆14上也同样设有第二弧形块16,当第二锁杆14处于锁止状态时,两第二弧形块16的位置关系如附图7中局部放大图所示;
35.如附图6所示,第二解锁机构包括轴向滑动安装于解锁杆10内的移动杆17且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可进行轴向移动,在解锁杆10内设有与移动杆17配合的限位装置(可限制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的移动),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限位装置的具体结构,具体如下:
36.在解锁杆10内轴向两侧分别设有与之弹性连接且沿径向滑动安装的限位柱,在移动杆17轴向两侧分别设有与限位柱对应的限位槽(限位柱、限位槽在图中示出均未标号,限位柱插入限位槽内一端进行倒角设置),解锁单元未使用时,解锁杆10、移动杆17位置关系处于如附图6中左侧视图所示,此时限位柱在与之连接的弹簧作用下插入至设于移动杆17上的限位槽内并且实现对移动杆17的限位(只有使用较大的作用力施加在移动杆17的轴向方可迫使限位柱从限位槽内撤出,即,克服弹簧的弹力);
37.如附图7所示,当解除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后(此时需要将解锁杆10姿态保持在第一道锁止被解除时的状态),然后需要施加在移动杆17上相应大小的按压力(迫使限位柱从限位槽内撤出),迫使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产生轴向移动,使得移动杆17挤压抵触板15并且带动抵触板15移动,伴随着抵触板15的移动,则与抵触板15连接的第二弧形块16开始挤压与第二锁杆14连接的第二弧形块16,进而迫使第二锁杆14朝着远离录入腔3的方向移动,以至使得第二锁杆14插入至设于防护门6一侧孔内部分完全从防护门6内撤出(此时实现对防护门6的第二道锁止进行解锁),此时向下拖拽防护门6并且使之下滑至柜体1内,从而实现将录入腔3打开的效果;
38.如附图6所示,在移动杆17上设有另一组限位槽(两组限位槽间隔设置),使得当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移动一定距离(迫使第二锁杆14从防护门6一侧退出时),此时该组限位槽刚好随着移动杆17移动至与两限位柱相对应位置,此时撤去施加在移动杆17上的作用力,使得移动杆17和解锁杆10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在当前状态,本方案中在解锁杆10上设有手柄(管理员可通过手握手柄进而旋转解锁杆10),在两手柄之间设有与移动杆17轴向滑动接触配合的椭圆腔(图中示出未标号),使得除了管理员之外的人员不清楚该解锁单元的结构(即使不法借阅者得到该解锁单元,也会造成解锁杆10、移动杆17互为一体结构的假象,因为需要施加较大的作用力在移动杆17上方可迫使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轴向移动),使得借阅者虽然能够轻松解除针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方式,但是很难找到解除针对防护门6的第二道锁止方式,在移动杆17一端一体设有圆环(可用于管理员在上班期间通过该圆环将该解锁单元悬挂于相应位置),而且在移动杆17上设置圆环进一步加重了不法借阅者认为移动杆17与解锁杆10互为一体结构的倾向(使得不法借阅者误以为向外伸出解锁杆10的移动杆17只是用于悬挂该解锁单元的效果)。
39.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附图5所示,升降装置包括设于录入板4内横向两
侧的气室18且气室18内设有活塞板19,活塞板19同轴心一体设有向外穿出气室18且置于录入板4内的圆杆(圆杆在图中示出未标号),两气室18上端与外界连通(当迷惑板7处于将设于凹孔5内的触控屏45遮挡时,活塞板19处于气室18上端与外界连通部位的下方位置),如附图3所示,两气室18底部共同连接有开闭阀门,当触发单元未被触发时,开闭阀门处于关闭状态,则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无法向下移动(此时位于两气室18内且处于活塞板19下方空间内的气体承受来自迷惑板7自身重力的压力),进而实现将设于凹孔5内触控屏45遮挡的效果;
40.待管理员将防护门6开启后,继续转动解锁杆10至一定角度并且使得设于解锁杆10上的第一弧形块12和设于锁腔8内的触发单元相配合,此时可将触发单元触发并且实现将开闭阀门开启的效果,伴随着开闭阀门的打开,则迷惑板7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迫使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向下移动,进而实现将位于活塞板19下方气室18空间内的气体向外经开闭阀门排出,以至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下降至极限位置(设定此时迷惑板7不再将位于其后方的触控屏45遮挡),此时触控屏45完全露出,管理员可通过操作触控屏45进而实现控制设于扫描腔2内的扫描装置实现对图书资料的扫描以及信息的录入操作。
41.实施例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附图9所示,触发单元包括设于锁腔8内的第一触发筒20且第一触发筒20内滑动有第一触发板21(第一触发板21下端面与第一触发筒20底壁之间连接有弹簧),第一触发板21向上伸出第一触发筒20一端一体设有第一半球体22且第一触发筒20上端与外界连通,当解锁杆10经锁孔11插入至锁腔8内并且使得设于解锁杆10上的限位板13抵触于锁孔11外壁时,此时设于解锁杆10上的第一弧形块12刚好一端至与第一半球体22相对应位置,随后管理员依次转动解锁杆10(解除针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迫使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进行轴向移动(解除针对防护门6的第二道锁止),在上述过程中始终施加在解锁杆10上一定的作用力并且使得限位板13抵触于锁孔11外壁上,随后管理员旋转解锁杆10以至使得设于解锁杆10上的第一弧形块12与第一半球体22接触并且迫使第一半球体22下移,进而带动第一触发板21在第一触发筒20内下移,第一触发筒20底部经第一气压装置驱动开闭阀门。
42.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附图3所示,开闭阀门包括与两气室18底部连通的连管23且连管23连中间部位通有开闭筒24,如附图4所示,在开闭筒24背离连管23一侧设有开口25且在开闭筒24内同轴心转动安装有开闭板26,开闭板26与开闭筒24设有开口25一侧紧密滑动配合接触(为了确保密封性能,在开闭板26与开闭筒24转动配合接触部位设有密封圈),在开闭板26上设有与开口25配合的通孔27,初始当触发单元未被触发时,开闭板26上的通孔27未与开闭筒24上的开口25对应(通孔27与开口25的位置间隔一定角度)并且此时开闭筒24处于被关闭状态(此时活塞板19在与之对应的气室18中无法下移,进而实现迷惑板7将位于其后方的触控屏45进行遮挡的效果);
43.在此提供一种第一气压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
44.如附图3所示,第一触发筒20底部连通有软管37(选用耐压软管37),如附图4所示,软管37另一端连通有设于柜体1内且位于录入板4后方的气压筒38(h),气压筒38内滑动安装有气压板39且气压板39与气压筒38内壁接触部位设有密封圈,气压板39置于气压筒38外一端连接有打开齿条40(气压筒38面向齿轮41一侧与外界连通),如附图4所示,开闭板26同轴转动安装有与打开齿条40配合的齿轮41且当第一半球体22未被向下挤压时(开闭筒24处
于关闭状态),打开齿条40未与齿轮41啮合,较好的为了确保开闭板26的稳定性,在开闭板26与开闭筒24转动部位设有扭簧(使得当开闭板26未受到较大外力的作用时,能够在扭簧的作用下保持在当前所处位置,以确保开闭筒24的关闭,避免迷惑板7轻易下移而导致将位于其后方的触控屏45暴露);
45.如附图9所示,管理员旋转解锁杆10并且使得设于其上的第一弧形块12触碰到第一半球体22后,会迫使第一板球体向下移动并且同步带动第一触发板21在第一触发筒20内下移(此时连接于第一触发板21与第一触发筒20之间的弹簧被压缩),伴随着第一触发板21的下移则位于第一触发板21下方空间内的气体经软管37被输送至与之连通的气压筒38(h)中,如附图4所示,伴随着气体的进入则迫使气压板39在气压筒38(h)中移动,同步带动与气压板39连接的打开齿条40移动并且使之与齿轮41进行啮合,当两者啮合后,伴随着打开齿条40的继续移动则带动与齿轮41同轴转动的开闭板26沿如附图4中所示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设定当第一弧形块12将第一半球体22向下挤压至设定位置时,打开齿条40刚好驱动齿轮41(开闭板26)转动至使得设于开闭板26上的通孔27与设于开闭筒24上的开口25相对应位置(此时开闭筒24与外界导通),随后迷惑板7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迫使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下移并且将位于活塞板19下方空间内的气体经开闭筒24向外排出,最终实现将位于迷惑板7后方的触控屏45展现出来。
46.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较好的,为了使得该记录装置具有更高的安全级别,本实施例做出进一步优化,如下:
47.如附图9所示,在锁腔8内设有与第一触发筒20间隔设置的第二触发筒28(第二触发筒28上端与外界连通且内滑动有第二触发板29,第二触发板29置于第二触发筒28外一端连接第二半球体30)且第一触发筒20、第二触发筒28与抵触板15固定连接(如附图9所示,在抵触板15背离第一锁杆9一侧设有l形杆且l形杆水平一端置于锁腔8中),第一触发筒20、第二触发筒28间隔设置且固定于l形杆水平一端,设定当解锁杆10完全插入至锁腔8并且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未产生轴向移动时,抵触板15此时处于初始位置并且第一触发筒20所处位置刚好位于安装在解锁杆10上第一弧形块12的正下方,第二触发筒28处于第一触发筒20的右侧位置且此时转动解锁杆10不会使得第一弧形块12触碰到第二半球体30(如附图9中视角所示),只有当完成对防护门6的第二道锁止方式的解锁后(此时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轴向移动),此时第二触发筒28刚好处于安装在解锁杆10上第一弧形块12的正下方位置;
48.第二触发筒28底部经第二气压装置与开闭板26连接,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二气压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
49.如附图3所示,第二触发筒28底部经软管37(耐压软管37)连通有安装在位于录入板4后方柜体1中的气压筒38(h),气压筒38中滑动有气压板39且气压板39置于气压筒38(h)外一端连接有打开齿条40(初始时,打开齿条40和与开闭板26同轴转动的齿轮41啮合),位于开口25对侧的开闭筒24上经连通有管道31且管道31连通有第三气压装置,第三气压装置可驱动扫描装置动作(扫描装置产生动作导致无法实现对图书信息进行扫描),进而阻止不法借阅者的不法意图;
50.具体如下:管理员将解锁杆10插入至锁腔8并且实现针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第二道锁止方式的解锁后,此时移动杆17将抵触板15挤压并且使得安装在解锁杆10上的第
二弧形块16刚好处于第二半球体30的正上方,此时若想完成对图书信息的扫描记录,此时管理员需要将移动杆17相对于解锁杆10的位置恢复至初始状态(即,向外拉拽移动杆17并且在此过程中保持解锁杆10位置不动),此时管理员转动解锁杆10方可实现在第一弧形块12的作用下将第一半球体22向下挤压并且将第一触发筒20内气体输送至气压筒38(h)中,最终实现将开闭筒24打开的效果;
51.若不法借阅者获得该解锁单元并且实现将针对防护门6的第一道锁止方式、第二道锁止方式解锁后,由于不法借阅者并不了解该解锁单元的操作流程及其使用方式,故,当其解除针对防护门6的前两道锁止方式后,若继续转动解锁杆10并且使得安装在解锁杆10上的第一弧形块12与第二半球体30产生挤压,以至使得位于第二触发筒28内且处于第二触发板29下方空间内的气体输送至气压筒38(h)中,如附图4所示,此时在气体的作用下迫使气压板39在气压筒38(h)中移动并且带动与之连接的打开齿条40与齿轮41进行啮合,进而带动开闭板26在开闭筒24内沿如附图4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当第二触发板29在第二触发筒28内被下压至设定位置时,刚好带动开闭板26沿顺时针方向转动至,使得设于开闭板26上的通孔27和管道31与开闭筒24连通部位相对应(此时开闭筒24实现与管道31连通),随后迷惑板7在其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迫使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下移并且将气室18内的气体经开闭筒24、管道31输送至第三气压装置内,第三气压装置带动设于扫描腔2中的扫描装置动作(从而无法实现针对图书信息的扫描),进而阻止不法借阅者继续其不法意图;
52.注:在本实施例中,使得在初始状态时,设于开闭板26上的通孔27处于开口25、管道31与开闭筒24连通部位中间位置,即,开闭筒24沿逆时针转动90
°
可实现将开闭筒24与外界环境连通(此时为管理员进行操作时的动作),开闭筒24沿顺时针转动90
°
时可实现将开闭筒24与管道31进行连通(此时为不法借阅者进行操作时的动作)。
53.实施例8,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如附图10所示,在扫描腔2内设有安装架32且扫描装置包括转动安装于安装架32内的圆球33,圆球33上等距间隔设有三个镜头34且每个镜头34之间间隔90
°
设置,在安装架32上设有记录孔35(如附图1所示),三个镜头34分别为b、c、d三个镜头34,d、c两个镜头34为图书信息扫描镜头34,b镜头34为录像镜头34并且c、b两个镜头34电性连接于同一电性控制回路中,d镜头34单独处于一电性连接回路中,两电性连接回路均与计算机处理单元电性连接;
54.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三气压装置的具体结构,如下:
55.在安装架32内设有腔室42(腔室42一端与外界连通)且腔室42中滑动安装有调节板43(调节板43与腔室42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以确保气密性,调节板43与腔室42之间连接有弹簧并且当弹簧处于自然状态时,b、c、d镜头34处于如附图10中所示状态),调节板43置于腔室42外一端连接有调节齿条44且调节齿条44经传动机构驱动圆球33转动(传动机构为齿轮、带轮组),如附图3所示,当气体进入至管道31中后会进入至腔室42内并且迫使调节板43在腔室42内朝着压缩弹簧的方向移动,如附图10所示,伴随着调节板43的移动,则通过调节齿条44与传动机构的配合可实现带动圆球33在安装架32内沿顺时针方向进行转动,设定当迷惑板7下移至所设定位置时(此时位于其后方的触控屏45完全显露),刚好实现带动圆球33转动90
°
,使得c镜头34处于正下方位置并且b镜头34处于和记录孔35相对应位置;
56.当管理员进行图书信息的记录时,由于其熟知解锁单元的操作流程及其与锁腔8内锁止单元的配合方式,进而当其将迷惑板7打开时,不会导致圆球33在安装架32内转动,
通过d镜头34实现对图书信息的扫描过程,若不法借阅者操作时,由于其不了解解锁单元的操作流程及其与锁腔8内锁止单元的配合方式,即使也能实现将迷惑板7打开,但是在打开过程中也会因为不了解操作流程而误将开闭筒24与管道31连通并且通过第三气压装置实现带动圆球33在安装架32内转动90
°
,使得c镜头34处于最下方位置,b镜头34处于和记录孔35对应位置(注:在圆球33上设有角度传感器且与计算机处理单元电性连接,用于检测圆球33是否转动,若角度传感器检测到圆球33转动,则计算机处理单元控制b、c镜头34所处的电性连接回路与计算机处理单元接通,此时d镜头34所处的电性连接回路与计算机处理单元断开),此时不法借阅者虽然可通过操作显露出来的触控屏45针对图书信息进行扫描(通过镜头34c进行图书信息扫描),但是此时处于和记录孔35位置对应的b镜头34也同步实现对其进行录像(便于对不法借阅者的长相进行记录,以便于后续将其找到并且将图书追回);
57.注:当管理员使用完该记录装置并且需要对其进行复位时,管理员可向上提拉迷惑板7(如附图2所示,在迷惑板7上方设有提拉板,图中示出未标号),在将迷惑板7向上提拉过程中,需同时控制解锁杆10并且使得安装于其上的第一弧形块12与第一半球体22相配合,即,将第一半球体22向下挤压至所设定位置(使得开闭板26上的通孔27与开闭筒24上的开口25相对应,使得开闭筒24处于和外界连通状态),随后管理员方可手动向上提拉迷惑板7(同步带动活塞板19在气室18内上移),此时外界空气经依次经开口25、通孔27进入至开闭筒24中并且经连管23分别进入至气室18内,以至使得迷惑板7上移至初始位置,此时操作解锁杆10并且使得安装在其上的第一弧形块12不再与第一半球体22接触(在该过程中第一触发板21在与之连接弹簧的作用下上移并且恢复至初始位置,伴随着第一触发板21的上移,则开闭板26在与之连接扭簧作用下,通过齿轮41同步带动与之啮合的打开齿条40带动相应的气压板39在气压筒38内朝着初始位置移动),最终实现将开闭筒24关闭的效果,随后管理员向上提拉防护门6并且使之将录入腔3进行封闭;
58.若是不法借阅者使用完该记录装置,待后期管理员发现后并且将其进行复位时,首先向上提拉迷惑板7,注:在此之前需要首先操作解锁杆10并且使得安装于其上的第一弧形块12和第二半球体30相配合并且将第二半球体30向下挤压至所设定位置,此时开闭筒24与管道31连通(即,和设于安装架32内的腔室42连通),随后向上提拉迷惑板7,进而使得进入至腔室42中的气体经管道31、开闭筒24、连管23返流至气室18内,以至迷惑板7上移至初始位置(伴随着气体从腔室42内向外排出,则在弹簧的作用下使得调节板43在腔室42内同步朝着初始位置移动),最终完成圆球33的复位过程,随后过程中同上,在此不做过多描述。
59.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如附图10所示,在位于中间位置的镜头34上粘贴有贴纸36,即,在c镜头34上粘贴有贴纸36(注:在粘贴该贴纸36的时候,不将c镜头34全部进行覆盖、遮挡,将c镜头34的部分留出),使得当不法借阅者即使突破重重防线并且将迷惑板7打开后,当其通过操作触控屏45对图书信息进行扫描时,由于镜头34c部分被遮挡,从而导致无法实现对图书信息的扫描并且使得不法借阅者在触控屏45上看到镜头34上有异物存在,如附图1所示,不法借阅者会转移至扫描腔2全部附身观察镜头34,当其观察到c镜头34上有异物存在后,会将贴纸36移走,但是在上述过程中,不法借阅者不可避免的会将其面部暴露在记录孔35位置处,此时处于记录孔35位置的b镜头34刚好实现对不法借阅者进行录像,有助于后期追查不法借阅者。
60.如附图11所示,为了使得该记录装置的安全防护等级进一步升高,在柜体1内、第
一锁杆9上分别设有挡板46,与第一锁杆9配合的挡板46固定于第一锁杆9上,另一挡板46滑动安装于柜体1内且与柜体1之间连接有弹簧,在防护门6与第一锁杆9、第二锁杆14配合一侧设有磁铁且与柜体1之间滑动安装的挡板46面向防护门6一侧也设有磁铁,在设置的时候使得两磁铁相向一侧极性相同(进而会在两者之间产生排斥的磁场力,该排斥力使得挡板46一端向外伸出并且置于锁腔8中),当防护门6未被打开时,在磁场力的排出作用下使得滑动安装在柜体1内的挡板46置于锁腔8中,此时在两挡板46的作用下,使得插入至锁腔8中的解锁杆10只能在在两挡板46上方的区域内转动;
61.以至当解除对防护门6的两道锁止方式后,此时防护门6被打开并且下滑至柜体1中,随后与柜体1滑动安装的挡板46不再受到磁场力的排斥进而在与之连接弹簧的作用下从锁腔8内退出并且完全收缩至柜体1内(不再妨碍解锁杆10在锁腔8内的转动),此时管理员可以沿着如附图11中所示的顺时针方向转动解锁杆10并且使得第一半球体22被下压(进而实现将开闭筒24打开并且与外界连通,从而使得迷惑板7打开的效果);
62.使得(无论时管理员还是其他人员)只有按照所设定的顺序依次将防护门6打开、迷惑板7打开,方可实现正常的图书信息录入工作,若未按照所设定的顺序依次完成上述操作过程,则无法实现完成正常图书信息录入工作,在现实中虽然会对触控屏设置开机密码,从而实现只有相应权限的人方可进行图书信息的扫描以及记录过程,但是对于了解(熟知)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人来说,通过一些常用手段是可以轻易破解电脑开机密码的(仍存在一定的漏洞),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多道锁止程序(只有依次解除相应锁止程序方可将防护门打开)以及设置迷惑板(从心里上对不法借阅者进行迷惑),相对于设置开机密码的方式有着更好的安全防护效果,而且本方案还可实现对不法借阅者进行录像取证等操作(只要未按照所设定的操作顺序使用该记录装置,即可实现对操作人员进行录像取证),为后期的追查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63.上面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为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发明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