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012442发布日期:2022-11-02 18:53阅读:5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清洁设备,如吸尘器、智能清洁机器人等均具备吸尘、除尘等功能,其吸尘功能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动机带动叶片高速旋转,从而在密封的壳体内产生空气负压,吸取地面或所需清洁位置的尘屑。
3.但是,由于电动机在工作状态下处于持续高速旋转的情况,电动机所产生的高速气流会与其它空气及设备部件进行摩擦,导致清洁设备在吸尘、除尘的过程中其风道系统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噪音不但影响了用户使用相应清洁设备产品的体验,而且空气之间摩擦所产生的振动,还影响了清洁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让设备的清洁效果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风道组件及清洁机器人,在确保清洁设备的工作效率的前提下,解决清洁设备在工作状态下噪声过大的技术问题。
5.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6.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包括:
7.气流通道,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外部环境相连通的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分别用于限制所述气流通道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
8.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多级分流组件,各级所述分流组件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由每一级所述分流组件分隔形成的所述分流通道相通;
9.所述分流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分流体,每一所述分流体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出至少两条所述分流通道。
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分流组件中,在后一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设置在由前一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分隔出的其中一所述分流通道处。
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流体包括:
12.迎风部,设置于所述分流体靠近所述进风口的一端,所述迎风部用于将所述气流通道分隔成至少两道相间的所述分流通道;
13.至少两导风部,设置于所述分流体的侧部,分别形成与其对应的各所述分流通道的侧壁,所述导风部用于导向与其对应的所述分流通道内的气流方向。
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导风部的间距大于或等于所述迎风部。
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迎风部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分流面与第二分流面,所述第一分流面与所述第二分流面用于分隔所述气流通道以形成所述分流通道;
16.所述导风部包括导风面,所述导风面一端与所述第一分流面或所述第二分流面相连,所述导风面的另一端沿与其对应的所述分流通道的气流方向延伸。
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同一所述分流体上,各所述导风面的间距由靠近所述迎风部的一端往远离所述迎风部的一端逐渐扩大。
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分流体的周部形状为水滴形、圆形、菱形、矩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1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气流通道内形成有相连的第一通道与第二通道,所述进风口对应连通所述第一通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二通道对应连通;
20.所述分流组件的数量大于2;
21.所述第一通道沿气流方向上,各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数量逐级递增;
22.所述第二通道沿气流方向上,各级所述分流组件的所述分流体数量逐级递减。
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
24.风道壳体,其内部中空形成所述气流通道,所述进风口及所述出风口均开设于所述风道壳体。
2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气流通道内设置有吸音材料。
2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分流体包括一体成型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分流本体和套设于所述分流本体的周部的吸音材料。
2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吸音材料环绕设置于所述风道壳体的内侧壁。
2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靠近所述进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所述出风口一侧的所述吸音材料的预设吸能频段。
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气流通道的两端设置有进风流道与出风流道,所述进风流道与所述出风流道之间通过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所述进风口对应连通所述进风流道,所述出风口与所述出风流道对应连通;
30.所述进风流道至少部分与所述出风流道相错设置,以在所述气流通道内形成至少一个迎风位置。
3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风流道的截面面积小于所述出风流道的截面面积。
3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出风口面积大于所述进风口面积。
3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相互错开设置。
34.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风道组件,包括:
35.如上所述的消声风道装置;
36.风机,具有排风管,所述排风管通过所述进风口与所述气流通道相连通。
3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排风管与所述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
38.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包括:
39.如上所述的风道组件;
40.吸尘部,所述吸尘部一侧连通所述清洁机器人外部环境,所述风机还具有与所述
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5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消声风道装置,该消声风道装置主要应用于清洁设备,消声风道装置通过在气流通道10内增设多级分流组件20,以降低清洁设备,尤其是清洁机器人的出风噪音,该消声风道装置适用于清洁机器人内部安装空间狭小、需要较高空间利用率的特点。
59.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清洁机器人,清洁机器人是一种智能家用电器,其又称自动打扫机、智能吸尘机器人、吸尘器等,是智能家用电器的一种,能凭借一定的人工智能,自动在所处区域内完成清洁工作。清洁机器人一般采用刷扫和真空方式,将地面尘屑先吸纳进入自身的集尘盒70,从而完成地面清理的功能。清洁机器人利用遥控器进行遥控操作或是利用机身上的操作面板进行操作,机身以圆盘型为主。使用充电电池运作,一般能设定时间预约打扫,自行充电。前方有设置感应器,可侦测障碍物,如碰到墙壁或其他障碍物,会自行转弯,并依照系统不同程序的设定,能走不同的路线,有规划地清扫地区。清洁机器人在风机运行时会产生噪音,影响用户使用,对用户身体健康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60.参考图10,为本实施方式中消声风道装置所应用的清洁机器人局部结构示意图,清洁机器人一般具有外壳体(图未示)以及设置在外壳体内的底座组件,底座组件包括底座本体60,通过在底座本体60上设置驱动轮、电池、风道组件等零部件,从而组成本实施方式所述的清洁机器人。外壳体可以起到保护清洁机器人底座组件中的零部件的作用,外壳体上对应消声风道装置的出风口12处可以对应开设有避位空间,提供出风口12吹出的风排出至外壳体外。
61.而上述的集尘盒70用于对清洁机器人所收集的尘屑及垃圾进行暂时性的存储,集尘盒70可通过可拆卸的安装方式安装在清洁机器人的外壳体上,或与外壳体相对固定,通过设置排尘口,以使用户可通过工作站自动排尘或自行手动排尘的方式对其内的收集物进行清理。集尘盒70可以开设有进尘口和排风口,进尘口可以与清洁机器人底部本体上的吸尘通道(图未示)连通,吸尘通道上形成有与清洁机器人外部连通的吸尘部,在清洁机器人使用状态下,吸尘部正对清洁机器人所要清洁的地面,吸尘部的另一侧通过吸尘通道、集尘盒70、风机50排风管52连通消声风道装置的进风流道321。集尘盒70的排风口用于与风机50的抽风管51连通。风机50是清洁机器人中风道组件的主要动力输出部件,风机50用于提供动力,让吸尘通道内形成负压,从而将地面上的尘屑吸入集尘盒70内。
62.如图8-图9所示,为本实施例应用于清洁机器人的风道组件,本实施方式中的风机50是一种依靠输入的电能转换成机械能,进而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部件。本实施例
的风机50具有抽风管51以及排风管52,抽风管51可以设置在风机50的顶部或底部,排风管52可以设置在风机50的侧部,如此能够有效的利用清洁机器人的内部空间,风机50也能够有更好的风力效果。
63.排风管52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设置有减震软管53,减震软管53为具有减震功能的材料,具体可采用软胶等软性材质,减震软管53通过减震可以降低风机50排风管52处的噪音,也能提高风机50与消声风道装置之间的气密性,确保了气流流通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风道组件的可靠性。
64.风机50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送风件,壳体与送风件之间形成有提供空气流动的空间,该空间分别通过抽风管51及排风管52与壳体外部环境连通。壳体能够起到保护送风件和防止气流外泄的作用,排风管52与送风件的转动方向相切,使得风机50内的气流流通更加顺畅,增大风机50的送风效率。
65.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消声风道装置包括气流通道10,气流通道10提供清洁设备在吸尘过程中的气体排出流道空间,从而对风机50排出气体的气流方向进行限制,气流通道10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与外部环境相连通的进风口11以及出风口12,接上述方案,在清洁机器人的应用中,进风口11用于与风机50的排风管52连通,排风管52所排出的气体可经过气流通道10从出风口12排出清洁机器人的外部。进风口11与出风口12分别用于限制气流通道10的进风方向以及出风方向,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相互错开,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错开设置可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至少部分朝向不在同一方向上,也可以理解为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即使为同一方向,相错的方向可以为同一水平面上相错,也可以为在不同水平面上相错,进风方向与出风方向也至少有部分处于两个相错的位置上,从而让气流通道10内的气流路径至少有部分为折弯、弯曲等能够扰乱气流流动方向的扰流结构。气流在经过气流通道10时,会与气流通道10侧壁发生碰撞,改变流向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发生能量损失,形成简易型的迷宫风道结构,让气流能量损失从而降低气流流速,达到初步降噪的效果。
66.在气流通道10内,由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往靠近出风口12的一端,即气流通道10由进风口11至出风口12的气流方向上,依次设置多级分流组件20,各级分流组件20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若干分流通道22,从进风口11进入气流通道10的主气流可以被分流通道22分流,从而形成若感道副气流,副气流分别进入对应的分流通道22后,被分流通道22导流,改变流向,从而延长了副气流的气流路径,每一副气流在改变流向的过程中会发生能量损失,降低每一副气流的流速,分流通道22内可设置相应的消声结构,从而副气流的声波在分流通道22内被缓冲、吸收,由每一级分隔形成的分流通道22相通,从而让各副气流在靠近出风口12时能够重新合流,排出消声风道装置。
67.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通道22的结构及消声结构设计需确保风阻参数满足清洁机器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要求,确保各副气流在分流通道22内的流动顺畅,让风机50在清洁设备的应用中,其抽风管51处形成的负压足够吸入位于吸尘部处的尘屑。
68.具体的,分流组件20包括至少一个分流体21,每一分流体21将气流通道10分隔出至少两条分流通道22,从而起到上述对气流进行扩散、扰流和声波导流等作用,并在副气流进行到对应的分流通道22内时,其声波通过与分流通道22内所设置的消声结构之间发生多次、重复的接触摩擦,从而让声波在分流通道22内被吸收,或在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接触摩
擦时,与分流体21之间产生共振,从而让副气流的声波被消耗吸收。
69.进一步,在任意两相邻的分流组件20中,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设置在由前一级分流体21分隔出的其中一分流通道22处,可以理解的,从进风口11进入气流通道10的主气流被最为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首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分流形成至少两道副气流后,副气流在首级分流组件20分隔出的分流通道22内流动并作消声处理,各副气流会被对应的分流通道22导向后一级的分流组件20,随后,至少一道副气流会再次被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作进一步分流、扰流处理,被进一步分流的副气流流入后续的分流通道22内,作进一步的消声处理,从而在气流通道10内形成多级别的分流通道22分支,气流中的声波在不断分流、扰流后被作消声处理,随后又重新被分流、扰流,充分提高各气流与分流体21、消声结构之间的接触面积,让声波被各分流通道22缓冲,让其绝大部分能量都在分流通道22内进行消耗,从而有效提高消声风道装置对气流声波的消声效果。
70.本实施方式中,分流通道22的至少一侧壁通过分流体21的侧部形成,分流通道22的另一侧壁可根据位于该分流体21侧部的结构而定。
71.在其中一种情况下,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任意两相邻分流体21之间相对设置,两分流体21相对一侧,从气流角度上看形成有两条分流通道22,而这两分流通道22最终会形成合流,上述的这两条分流通道22的侧壁分别有两相邻设置的分流体21所形成。
72.在另一种情况下,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为一个,分流体21的侧部与消声风道装置的内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或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时,设置在最为靠近消声风道装置内壁的分流体21侧部,与消声风道装置内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73.根据上述情况,即各副气流可在消声风道装置的内壁与分流体21之间,以及各分流体21之间所形成的分流通道22内被导流流动。
74.当然,另一实施方式中,同一级分流组件20的任意两相邻设置的分流体21之间可设置隔板,以及分流体21与消声风道装置内壁之间可设置隔板,通过隔板与分流体21的侧部形成分流通道22。
75.如图6所示,以气流通道10内部局部结构示意图为例,该实施方式中,最为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首级分流组件20包括一个分流体21,在首级分流组件20后的二级分流组件20包括两个分流体21,二级分流组件20内的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由首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分隔形成的两道分流通道22的路径上。这样,从进风口11进入的主气流会被位于首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分隔形成两道副气流,两道副气流分别沿位于首级的分流体21两侧形成的分流通道22流动,分别流向位于二级分流组件20的两分流体21处,随后,在副气流分别接触到位于二级的分流体21时,再分别被分隔成两道副气流,最终形成至少四道副气流,气流在没分隔一次时,其流向、流速、流量均会发生改变,从而能够提高各分流通道22与其内部气体的接触面积,有效提高声波消声效果。
7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首级分流组件20,即本实施例中的一级分区中的分流组件20,为最靠近进风口11设置的分流组件20,末级分流组件20,即本实施例中的六级分区中的分流组件20,为最靠近出风口12设置的分流组件20,二级分流组件20、三级分流组件20及后续级别的分流组件20,为沿气流通道10的气流方向依次排列的各级分流区中
的分流组件20。而前一级分流组件20指的是,所描述的分流组件20相对位于靠近进风口11一侧方向的分流区中的分流组件20,而后一级分流组件20指的是,所描述的分流组件20相对位于靠近出风口12方向一侧的分流区中的分流组件20。
77.此处对风机50排风管52所形成的噪声原理进行说明,由于排风管52的管径较小,送风件在转动过程中让风机50壳体内形成有较大的风压,因此,压力较大的空气在排出排风管52时,压力较大的空气会对外部空气造成冲击振动,从而产生噪声,因此,当送风件转速越快,排风管52内风压越大时,风机50在排风过程中所形成的噪声就越大。为了充分降低从排风管52排出的气流噪声,提高噪声声波的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的尺寸需大于排风管52的尺寸,给排出的气流充分的缓冲空间,从而让噪声在消声风道装置内被缓冲吸收。
78.为了在适配清洁机器人的消声风道装置的有限安装空间内进一步提高对噪声声波的消声效果,分流体21包括迎风部211以及导风部212。需要说明的是,迎风部211与导风部212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以降低分流体21的加工、安装等工艺难度。迎风部211与导风部212也可以为两个相互独立,而在其两者所形成的风路结构上相互耦合的两个构件,通过独立加工、安装等方式设置在气流通道10内。
79.在同一分流体21中,迎风部211设置在分流体21靠近进风口11的一端,用于将气流通道10分隔成至少两道相间的分流通道22,当气流流向分流体21时,迎风部211为分流体21最先与气流接触的部分,迎风部211会阻挡气流,改变气流的方向,使气流被分流成至少两道,各被分流的气流会流向对应的分流通道22中。导风部212为至少两个,各导风部212分别设置于分流体21的相对两侧部,各导风部212分别形成与其对应的各分流通道22的其中一侧壁,导风部212用于导向与其对应的分流通道22内的气流方向,其中,各导风部212与迎风部211所分隔形成的气流路径相吻合,从而让迎风部211所分流出来的各气流均能够被导风部212所导向,也能够提高气流中的噪声声波的缓冲、吸收效果。
80.具体的,在同一分流体21中,任意两相邻的导风部212的间距大于或等于迎风部211,从而形成扩散状的分流通道22结构,为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一级为空气提供足够的流动空间。
81.本实施方式以没各分流体21分别能够分隔出两道气流为例,迎风部211包括呈夹角设置的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用于分隔气流通道10以形成分流通道22,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的一端相连,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可逐渐沿相互远离并朝向出风口12的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如图7所示,当主气流l1与迎风部211接触时气流会被第一迎风面与第二迎风面相接触的一端分隔成两道副气流l2,两道被分隔的副气流l2分别沿第一分流面2111与第二分流面2112所导向的方向流动,并流向对应的导风部212处。
82.接上述,在迎风部211可以分隔出两道副气流l2的情况下,导风部212为两个,各导风部212均包括导风面2121,导风面2121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面2111或第二分流面2112相连,导风面2121的另一端沿与其对应的分流通道22的气流方向延伸,可以理解的,同一分流体21中,以导风部212为两个为例,导风面2121包括第一导向面及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的一端与第一分流面2111相连,第二导向面的一端与第二分流面2112相连,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另一端朝相互远离,并朝出风口12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分流面2111所形成的气流路径与第一导向面的气流路径相耦合,第二分流面2112所形成的气流路径与第
二导向面的气流路径相耦合。
83.各导风面2121的间距由靠近迎风部211的一端往远离迎风部211的一端逐渐扩大,在导风部212为两个的情况下,两导风面2121朝相互远离的方向延伸的过程中,两者间距逐渐扩大,以形成扩散状结构,为在后一级的分流体21提供足够的安装空间的同时,为在后的分流通道22提供足够的气流流动空间。
84.可以理解的,分流体21的周部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水滴形、圆形、菱形、矩形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85.上述对于分流体21的结构描述适用于分流体21周部为水滴形、菱形、矩形等不规则形状的情况中,本实施方式中的分流体21周部形状采用水滴形结构。
86.当然,迎风部211也可以为一个平面,其只要满足能够分流气流的效果即可。
87.气流通道10内形成有相连的第一通道13与第二通道14,进风口11对应连通第一通道13,出风口12与第二通道14对应连通,分流组件20的数量大于2,第一通道13沿气流方向上,各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数量逐级递增,第二通道14沿气流方向上,各级分流组件20的分流体21数量逐级递减。从而满足主气流在进入气流通道10后被分隔出多道副气流的效果,也满足了多道副气流在靠近出风口12时能够合流成一道气流从出风口12排出的效果,通过风道内部结构从而满足风道装置消声要求的同时,让风道装置从进风口11往出风口12的方向上体积逐渐增加后再逐渐减小,尽可能减小风道装置整体体积,满足清洁机器人的安装需求。
88.如图6-图7所示,气流通道10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施有多级分流区,每一所述分流区内均设有所述分流组件20;沿气流方向上,任意两相邻的所述分流区分隔出的所述分流通道22数量逐级增加或减少。示例性的,该气流通道10在气流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六个分流区,最为靠近进风口11处的首级分流区,即一级分流区23包括一个分流体21,位于一级分流区23中的分流体21的迎风部211朝进风口11设置,从进风口11进入的主气流l1在一级分流区23的分流下分隔出两道副气流l2,两副气流分别沿间隔设置的分流通道22流动。随后的二级分流区24中的分流组件20包括两个分流体21,位于二级分流区24中的两个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由一级分流区23分隔出的两分流通道22的路径上,二级分流区24中的分流体21迎风部211朝向各自所处的分流通道22的迎风方向,分别对两副气流l2进行分流,从而分隔出四道副气流l3-1,两相邻的分流体21之间的副气流l3-1,在沿着分流通道22流动一定距离后合流形成合流l3-2。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组件20包括三个分流体21,三个分流体21分别设置在二级分区分隔形成的分流通道22上,其中一位于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体21设置在合流通道上,以对合流l3-2进行分流,而位于两侧的分流体21则对二级分流区24两侧的副气流l3-1进行分流,形成六道副气流l4-1,两相邻的分流体21之间的副气流l4-1在流动一定距离后合流形成合流l4-2。四级分流区26的分流区间包括四个分流体21,与三级分流区25的分流原理相同,四个分流体21分别对应三级分流体21两侧的副气流l4-1以及两合流l4-2进行分流。而五级分流区27以及六级分流区28中的的分流体21逐级递减,最终让各副气流以及合流汇合,排出出风口12。在此过程中,能够将主气流分隔出多道流量相对小于主气流的副气流,以对各副气流进行逐级扰流、缓冲、吸收,最终,噪声声波被吸收后的气流能够重新合流排出出风口12。
89.如图4所示,消声风道装置还包括风道壳体30,其内部中空形成气流通道10,进风
口11及出风口12均开设于风道壳体30。各分流体21均设置在风道壳体30内,从而让各分流通道22均形成在风道壳体30内,在风道壳体30的表面开设有与进风口11及出风口12正对的避位空间,风道壳体30位于出风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30的导风管31,导风管31内形成出风流道311,从而对排出消声风道装置的气体流向进行限制,风道壳体30位于进风口11处可设置伸出风道壳体30的风道连管32,风道连管32内形成进风流道321,对进入消声风道装置的气体流向进行限制,并且便于消声风道装置与风机50的连接。
90.具体说来,进风流道321与出风流道311截面形状可以有多种,例如但不局限于:圆形、方形、喇叭形等其他不规则形状。
91.接上述分流通道22的形成,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大于等于两个的情况下,设置在分流组件20的相对两侧的分流体21,分流体21的侧壁,即导流部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92.在另一种情况下,在同一级分流组件20中的分流体21数量为一个的情况下,分流体21的侧部,即导流部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之间形成分流通道22。
93.如图3所示,而为了便于部件的生产、组装及后续更换维护,风道壳体30包括相互盖合的上盖33以及下盖34,气流通道10可通过上壳及下壳的组装围合所形成,分流体21可设置在上壳或下壳上,其在加工过程中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提高加工效率。本实施方式所述的上壳与下壳,具体为消声风道装置在安装于清洁机器人的状态中的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及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的两壳体,相对靠近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下壳,相对远离清洁机器人一侧位置的壳体定义为上壳,上盖33与下盖34之间可通过卡扣实现可拆连接,也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等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94.可选地,上述导风部212、上盖33及下盖34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树脂材料、塑胶材料、金属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结合。
95.可以理解的,分流体21为了充分与气流通道10内的空气进行接触,让气流通道10内流经分流体21的气流均能够被分流扩散,分流体21的一端设置在于下盖34,在上盖33与下盖34盖合后,分流体21的另一端可以抵于上盖33,从而让分流体21横置于上盖33与下盖34之间。
96.为了进一步提高消声效果,气流通道10内设置有吸音材料40。
97.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分流体21包括一体成型于风道壳体30的分流本体和套设于分流本体的周部的吸音材料40,相比分流本体与风道壳体30分开加工,再经过后续装配连接的方案,一体成型于风道壳体30的分流本体无需在风道壳体30以及分流本体之间设置装配结构或预留安装位置,更有利于装置的生产加工。
98.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吸音材料40环绕设置于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
99.可以理解的是,吸音材料40与分流本体的材质不同,通过上述设置,能够让分流体21在对气流进行分流的同时,让空气尽可能地与吸音材料40进行接触,气流被分流体21分为至少两道后,每一道气流均能够接触吸音材料40,相比单纯采用吸音材料40与气流进行接触,通过分流处理能够降低气流速度的同时,提高空气与吸音材料4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效果。
100.当然,上壳和下壳用于围合形成气流通道10的上下两侧面同样可以设置吸音材料40,但位于上壳及下壳上的吸音材料40之间应具有一定的间隙,确保气体能够顺畅通过分
流通道22。
101.具体的,吸音材料40可为片状或块状结构,当吸音材料40为片状结构时,吸音材料40可通过贴附、卡置等方式设置于风道壳体30的内壁或各分流体21的周部。当吸音材料40为块状结构时,吸音材料40可以通过填充于通风空间的方式进行设置。
102.本实施方式设置的吸音材料40为片状结构,其贴附于各分流体21的外周壁以及风道壳体30的内侧壁。
103.需要说明的是,吸音材料40的具体作用可以为降低清洁机器人工作时风机50排风所产生的噪音,选择吸音材料40时应具备一些必要条件。例如,吸音材料40需要是一种透风的部件,或者可以说吸音材料40的风阻不宜过大,如此,吸音材料40才能在不影响风机50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对所经气流进行降噪处理。吸音材料40需要是一种降噪效果较好的部件,如此,吸音材料40才能对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降低,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104.本实施方式中,吸音材料40为吸音棉,吸音棉的材料不限于使用纤维棉、聚氨酯吸音棉、海绵、珍珠棉等,其厚度不限。可以理解的是,吸音绵的内部结构为网孔状,当噪声传入吸音棉表面时,噪声的一部分会被吸音棉所反射,反弹的噪声会与后续传至吸音棉方向的噪声相抵消,达到一次消声的效果,一部分的噪声会透过吸音棉,被吸音棉所吸收,还有一部分的噪声会由本身的震动传播时与周围介质产生摩擦时被损耗,最终达到消声的效果。
105.进一步,消音棉是一种由单种或多种不同纤维经过多种工艺加工而成的材料,其中消音降噪效果较好的可以为聚酯消音棉。聚酯消音棉由100%聚酯纤维经过高技术热压并以茧棉形状组成,具有较好的透风性,同时聚酯消音棉在125-4000hz噪音范围内的吸音系数达到0.94,能够对风机50排风所产生的的噪音进行最大限度的吸收。
106.由于通风空间具有一定的长度,噪声随着气流流经各分流通道22时,噪声频段会随着距离及时间不不断衰减,因此,噪声随气流方向流经各分流通道22的过程中,其频段也会越来越低,鉴于此,为了提高不同频段噪声的消声效果,靠近进风口11一侧的吸音材料40,其预设吸能频段高于靠近出风口12一侧的吸音材料40的预设吸能频段,让消声风道装置的消声频段所覆盖的频段范围更广,提高消声风道装置的适用性。
107.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消声风道装置,其并不能对风机50以及风机50所排出的气流起到完全无声的效果,其只是将噪声变小,让用户在应用消声风道装置至相应的清洁设备上时能够接近于忽略被减小的噪声。
108.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109.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11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
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11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