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89969发布日期:2022-08-27 03:06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老人沙发领域,具体是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


背景技术:

2.沙发为一种装有软垫的多座位椅子,装有弹簧或厚泡沫塑料等的靠背椅,两边有扶手,是软件家具的一种,而随着家具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具有不同功能的沙发越来越多,并且能够根据客户不同的使用需求进行定制。
3.现有的家居沙发结构较为固定,无法进行灵活调整,而老人由于肢体力量不足,在坐下时,仅能坐在沙发靠前的位置,无法依靠在靠背上,乘坐的舒适性降低,且由于老人位置靠前,还具有滑落的危险。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6.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固定有乘坐机构,两个所述支撑板的一侧设有靠背,所述靠背固定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上,所述靠背上套设有检测机构,所述乘坐机构包括固定板和位于其上方的座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在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所述固定板和所述座板之间设有四个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接臂,所述连接臂的两端分别于所述固定板、所述座板铰接,所述固定板的顶面铰接有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所述座板铰接,所述座板远离所述靠背的一端铰接有摆动板,所述座板靠近所述摆动板一端的底面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上铰接有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伸缩端与所述摆动板铰接,所述固定板的底面固定有用于报警的蜂鸣报警器。
7.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板的内侧面、顶面和所述靠背的内侧面均包覆有软包垫。
8.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一侧所述支撑板上固定有两个用于分别控制所述第一电动推杆和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控制开关。
9.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两个所述支撑板之间固定有用于增加强度的底板,所述底板位于所述支撑板的底端。
10.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座板和所述摆动板的顶面均固定有软坐垫。
11.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检测机构包括固定贴和固定在其上的若干个薄膜压力传感器,若干个所述薄膜压力传感器沿所述固定贴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所述检测机构还包括弹性绑带,所述弹性绑带的两端分别于所述固定贴的两端固定,所述固定贴
通过弹性绑带弹性套设在所述靠背上。
12.作为本实用新型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贴的材质为橡胶。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1、在乘坐前,第一电动推杆处于支撑状态,座板位于最高点,摆动板处于折叠状态,处于较高且位置靠前的座板方便老年人就坐,老人坐下后,通过相应的控制开关控制第一电动推杆,将座板向后方拉动,在连接臂的支撑下,座板水平向后移动,将老人拖动至靠后的位置,使得老人可依靠在靠背上,手臂可以扶持在支撑板的顶端,座板水平向后移动的同时也向下移动,降低老人的坐姿,提高其整体舒适性,在老人需要站起时,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伸出,将座板上的老人向前以及向上推动,增加老人的高度,同时减小臀部与脚的距离,方便老人站立;
15.2、老人坐下后,根据老人的体型,对靠背上套设的检测机构进行调整,使得固定贴位于老人头部,老人在依靠时,头部依靠在固定贴上,固定贴和薄膜压力传感器发生形变,固定贴上的薄膜压力传感器监测到压力,此时,蜂鸣报警器不报警,若老人向下发生滑动导致头部与固定贴脱离时,薄膜压力传感器检测不到压力,蜂鸣报警器自动进行报警,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可实时监测老人的坐姿,安全性较高。
附图说明
16.图1为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中座板位于最高点的状态示意图;
18.图3为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中座板位于最低点的状态示意图;
19.图4为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中乘坐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支撑板;11、底板;12、靠背;13、软包垫;2、乘坐机构;21、固定板;22、座板;221、软坐垫;23、连接臂;24、第一电动推杆;25、摆动板;26、连接板;27、第二电动推杆;3、检测机构;31、固定贴;32、薄膜压力传感器;33、弹性绑带;4、蜂鸣报警器;5、控制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21.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适老型智能家居沙发,包括两个对称布置的支撑板1,两个支撑板1之间固定有乘坐机构2,两个支撑板1的一侧设有靠背12,靠背12固定在两个支撑板1上,靠背12上套设有检测机构3,乘坐机构2包括固定板21和位于其上方的座板22,固定板21固定在两个支撑板1之间,固定板21和座板22之间设有四个相互平行布置的连接臂23,连接臂23的两端分别于固定板21、座板22铰接,固定板21的顶面铰接有第一电动推杆24,第一电动推杆24的伸缩端与座板22铰接,座板22远离靠背12的一端铰接有摆动板25,座板22靠近摆动板25一端的底面固定有连接板26,连接板26上铰接有第二电动推杆27,第二电动推杆27的伸缩端与摆动板25铰接,固定板21的底面固定有用于报警的蜂鸣报警器4。
22.本实施例中,在乘坐前,第一电动推杆24处于支撑状态,座板22位于最高点,摆动板25处于折叠状态,处于较高且位置靠前的座板22方便老年人就坐,老人坐下后,通过相应的控制开关5控制固定板21上的第一电动推杆24收缩,将座板22向后方拉动,在连接臂23的支撑下,座板22水平向后移动,将老人拖动至靠后的位置,使得老人可依靠在靠背12上,手
臂可以扶持在支撑板1的顶端,座板22水平向后移动的同时也向下移动,降低老人的坐姿,提高其整体舒适性,然后再通过另一个控制开关5控制连接板26上的第二电动推杆27伸出,将摆动板25推动至与座板22相互水平,增加支撑面积,防止老人滑落,在老人需要站起时,控制第二电动推杆27收缩,摆动板25转动至折叠状态,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24伸出,将座板22上的老人向前以及向上推动,增加老人的高度,同时减小臀部与脚的距离,方便老人站立,老人坐下后,根据老人的体型,对靠背12上套设的检测机构3进行调整,使得固定贴31位于老人头部,老人在依靠时,头部依靠在固定贴31上,固定贴31和薄膜压力传感器32发生形变,固定贴31上的薄膜压力传感器32监测到压力,此时,蜂鸣报警器4不报警,若老人向下发生滑动导致头部与固定贴31脱离时,薄膜压力传感器32检测不到压力,蜂鸣报警器4进行报警,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安全性较高。
23.在图1、图2和图3中:两个支撑板1的内侧面、顶面和靠背12的内侧面均包覆有软包垫13,其质地较为柔软,提高老人背部依靠以及手臂放置的舒适性。
24.在图1中:一侧支撑板1上固定有两个用于分别控制第一电动推杆24和第二电动推杆27的控制开关5,人员通过两个控制开关5对第一电动推杆24和第二电动推杆27分别进行控制。
25.在图1、图2和图3中:两个支撑板1之间固定有用于增加强度的底板11,底板11位于支撑板1的底端,增加支撑板1的支撑强度。
26.在图4中:座板22和摆动板25的顶面均固定有软坐垫221,其质地较为柔软,可增加老人臀部的舒适性。
27.在图1、图2和图3中:检测机构3包括固定贴31和固定在其上的若干个薄膜压力传感器32,若干个薄膜压力传感器32沿固定贴31长度方向均匀布置,检测机构3还包括弹性绑带33,弹性绑带33的两端分别于固定贴31的两端固定,固定贴31通过弹性绑带33弹性套设在靠背12上,老人坐下后,根据老人的体型,对靠背12上套设的检测机构3进行调整,使得固定贴31位于老人头部,固定贴31通过弹性绑带33固定套设在靠背12上,老人在依靠时,头部依靠在固定贴31上,固定贴31和薄膜压力传感器32发生形变,固定贴31上的薄膜压力传感器32监测到压力,此时,蜂鸣报警器4不报警,若老人向下发生滑动导致头部与固定贴31脱离时,薄膜压力传感器32检测不到压力,蜂鸣报警器4进行报警,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安全性较高。
28.在图1中:其质地较为柔软,老人的头部在依靠时,舒适性较好。
29.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乘坐前,第一电动推杆24处于支撑状态,座板22位于最高点,摆动板25处于折叠状态,处于较高且位置靠前的座板22方便老年人就坐,老人坐下后,通过相应的控制开关5控制固定板21上的第一电动推杆24收缩,将座板22向后方拉动,在连接臂23的支撑下,座板22水平向后移动,将老人拖动至靠后的位置,使得老人可依靠在靠背12上,手臂可以扶持在支撑板1的顶端,座板22水平向后移动的同时也向下移动,降低老人的坐姿,提高其整体舒适性,然后再通过另一个控制开关5控制连接板26上的第二电动推杆27伸出,将摆动板25推动至与座板22相互水平,增加支撑面积,防止老人滑落,在老人需要站起时,控制第二电动推杆27收缩,摆动板25转动至折叠状态,然后控制第一电动推杆24伸出,将座板22上的老人向前以及向上推动,增加老人的高度,同时减小臀部与脚的距离,方便老人站立,老人坐下后,根据老人的体型,对靠背12上套设的检测机构3进行调整,
使得固定贴31位于老人头部,老人在依靠时,头部依靠在固定贴31上,固定贴31和薄膜压力传感器32发生形变,固定贴31上的薄膜压力传感器32监测到压力,此时,蜂鸣报警器4不报警,若老人向下发生滑动导致头部与固定贴31脱离时,薄膜压力传感器32检测不到压力,蜂鸣报警器4进行报警,对护理人员进行提醒,安全性较高。
30.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