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72717发布日期:2022-12-24 03:03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包括风扇和位于风扇下方的发热管,其中发热管用于加热空气炸锅腔体内热空气,而风扇主要用于驱动热空气在空气炸锅腔体内高速循环流动,实现对食物的热空气炸烤。
3.现有空气炸锅中的发热管一般为螺旋形,起始端位于最外侧并设有引线端子,末端延伸到最内侧后通过折弯再延伸到发热管外侧邻近引线端子处并形成另一引线端子,这种发热管生产工艺复杂且存在占用空间大的缺点。而且现在呈螺旋形的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隙设置没有特定的标准范围,如果该间隙太小则对风扇产生的向下气流产生的风阻太大,影响热循环,而如果该间隙太大则发热管的整体长度太短,导致发热管的功率太低影响对腔体内空气的加热效率,特别是现有的空气炸锅的生产过程中从工艺上和成本上考虑都会将发热管的间隙做的比较大,而且实际上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没有意识到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隙对于腔体内空气的加热效率是有影响的,所以对于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隙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通过对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间隙的合理设置可以解决现有的空气炸锅中发热管的加热效率不佳和热循环受阻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所述的空气炸锅包括机体和设置在机体内部的烹饪腔,所述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包括发热管,设置在烹饪腔内,所述的发热管至少部分呈螺旋形设置;风扇与发热管对应设置,与发热管配合产生热气流使烹饪腔中形成热气流循环,热气流循环可以烹饪腔内的食物进行持续的加热烹饪,其中,所述的发热管的螺旋部分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满足10mm≦h≦16mm,将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设置在10mm到16mm之间使得发热管不会对风扇产生的向下气流产生的比较大的风阻,影响热循环,同时还可以使得发热管的长度足够满足发热管的加热效率的要求,达到发热管能兼顾成本和产品功效。
6.作为优选,所述发热管始末端的两个引线端子位于发热管的边缘,与引线端子相连的发热管均由外向内呈螺旋弯折,并在内部连接在一起,两个引线端子相连的发热管呈间隔布置,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采用这种结构折弯使得发热管的整体强度大,发热管不会因为弯折而发生轴向伸展的情况,由此可实现这个发热管的加热面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可实现有效降低发热管中间部分的高度,即减低发热管在空气炸锅烹饪腔内的占用空间,而且工艺也相对简单。
7.作为优选,所述的引线端子为发热管的端部进行弯折形成,这样形成的引线端子有利于对整个发热管进行支撑,保证发热管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
8.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所述的发热管的螺旋部分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 满足11mm≦h≦14mm,间距h在这个范围内的发热管可以将成本和产品功效的兼顾做到最优效果。
9.作为优选,所述的风扇与发热管设置在所述烹饪腔的顶部,其中风扇设置在发热管的上方,所述发热管的螺旋部分和风扇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风扇与发热管可以形成由上至下的热气流循环,有利于对食物进行均匀地加热,而且发热管的螺旋部分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被风扇产生的竖直向下的风流带走,加热烹饪效率更佳。
10.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管设置在风扇下方靠近风扇的位置,实现减低整个加热结构的高度,同时保证高效的加热效率。
11.进一步的,所述的烹饪腔内设置有风道板,所述的风道板的内部形成内凹腔,所述的发热管和风扇均位于该内凹腔内,用风道板来容纳发热管和风扇使风扇产生的气流只能向下穿过发热管,能提高气流的加热效率,也有利于热循环的顺畅运行。
12.作为优选,所述的内凹腔包括第一内凹腔和设置在第一内凹腔顶部的第二内凹腔,所述的风扇位于第二内凹腔内,所述的发热管位于第一内凹腔,所述的第一内凹腔的面积大于第二内凹腔的面积,第一内凹腔的内壁与发热管之间留有间隙,可以让热循环的气流往上回流到第二内凹腔内,而第二内凹腔空间狭小,使进入到其内的热循环气流可以最大程度地被风扇吸入往下推出,有利于提高热循环效率和加热效率。
13.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管弯折后的形状与第一内凹腔的内部形状相匹配,实现在空气炸锅内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获得更长的发热管,进而是的发热管的功率更大。
14.作为优选,所述的发热管的引线端子安装固定在风道板上,并连接到所述空气炸锅的电路板上,所述的发热管上远离引线端子的一侧通过至少一个扣件固定在风道板上,通过扣件和引线端子可以保证发热管安装牢固不会晃动。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通过对发热管的相邻两圈之间间隙的合理设置,可以实现发热管在相对于风扇风阻比较低的情况下满足足够的加热效率,从而解决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现有的空气炸锅中长期存在的发热管加热效率不佳和热循环受阻的问题,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管的立体结构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发热管的俯视结构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的半剖结构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的立体剖视结构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空气炸锅的局部立体结构图。
22.附图标记:
23.1、发热管,11、引线端子,2、风道板,3、风扇,4、烹饪腔,5、扣件, 6、内凹腔,61、第二内凹腔,62、第一内凹腔。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5.如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的空气炸锅中发热管的加热效率不佳和热循环受阻的问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首先,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所述的空气炸锅包括机体和设置在机体内部的烹饪腔4,所述空气炸锅的加热结构包括发热管1,设置在烹饪腔4 内,所述的发热管1至少部分呈螺旋形设置;风扇3与发热管1对应设置,具体来说,风扇3以设置在发热管1的一侧,与发热管1配合产生热气流使烹饪腔4中形成热气流循环,热气流循环可以烹饪腔4内的食物进行持续的加热烹饪,其中,所述的发热管1的螺旋部分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满足 10mm≦h≦16mm,将发热管1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设置在10mm到16mm之间可以使得发热管1不会对风扇产生的向下气流产生的比较大的风阻,影响热循环,同时还可以使得发热管1的长度足够满足发热管1的加热效率的要求,达到发热管1能兼顾成本和产品功效。
26.具体的,在一个发热管1中,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不是恒定的,不同位置的间距h是可以发生变动的,可以根据安装位置的情况以及加工工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只要发热管1中所有位置的间距h在10mm到16mm之间即可。作为优选的方案,所述的发热管1的螺旋部分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 满足11mm≦h≦14mm,间距h在这个范围内的发热管1可以将成本和产品功效的兼顾做到最优效果,在现有的空气炸锅的生产设计过程中,对于发热管1 的设计往往是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保证热循环效率并减少发热管1的长度来减低成本,同时需要延长烹饪的时间,另一个方向是增加发热管1的长度来保证发热管1的加热效率,很少考虑热循环效率的问题,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很难做到两个设计方向都兼顾的设计方案。
27.如将发热管1的螺旋部分的相邻两圈之间的间距h设定为11mm,可以将发热管1的长度为l1,而如果将h设定为14mm,则在发热管1的整体宽度尺寸不变的情况下,发热管1的长度为l2,则l2大于l1,这样可以提高发热管1的加热效率,同时h在11mm-14mm之间也有足够的空间让热气流顺利的通过,也可以满足热循环效率的要求。
28.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所述发热管1始末端的两个引线端子11 位于发热管1的边缘,与引线端子11相连的发热管1均由外向内呈螺旋弯折,并在内部连接在一起,两个引线端子11相连的发热管呈间隔布置,并且位于同一平面上,采用将发热管1对折后再进行折弯,整体强度大,发热管1不会因为弯折而发生轴向伸展的情况,由此可实现这个发热管1的加热面部分在同一平面上,可实现有效降低发热管中间部分的高度,即减低发热管在空气炸锅烹饪腔内的占用空间,而且工艺也相对简单,加工的效率比较高。
29.同时,所述的引线端子11为发热管1的端部进行弯折形成,这样形成的引线端子11有利于对整个发热管1进行支撑,保证发热管1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引线端子11可以竖直往上延伸,用于与电路板相连,而弯折结构能提高对发热管1的支撑性。
30.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风扇3与发热管1设置在所述烹饪腔4的顶部,其中风扇3设置在发热管1的上方,所述发热管1的螺旋部分和风扇3在水平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合,风扇3与发热管1可以形成由上至下的热气流循环,有利于对食物进行均匀地加热,而且发热管1的螺旋部分产生的热量可以直接被风扇3产生的竖直向下的风流带走,加热烹饪效率更佳。
31.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以将风扇3与发热管1设置在烹饪腔4的四周侧部或者底部,同样可以在烹饪腔4内形成热气流循环,而发热管1始终是设置在风扇3产生的气流的流
动路径上,快速形成热气流。
32.为了围成一个烹饪腔4并实现热循环,所述的烹饪腔4内设置有风道板2,风道板2可以设置在烹饪腔4的上方,用于围成烹饪腔4,所述的风道板2的内部形成内凹腔6,可以将所述的发热管1和风扇3均位于该内凹腔6内,用风道板2来容纳发热管1和风扇3使风扇3产生的气流只能向下穿过发热管1,能提高气流的加热效率,也有利于热循环的顺畅运行。风道板2会安装在空气炸锅的上机芯上,烹饪腔4则位于下机芯上,如果上机芯与下机芯可以翻转打开,则可以使发热管1和风扇3露出来,方便清洗,而利用风道板2来容纳发热管1和风扇3也能降低空气炸锅的整体高度。
33.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所示,所述的内凹腔6可以包括第一内凹腔62 和设置在第一内凹腔62顶部的第二内凹腔61,所述的风扇3位于第二内凹腔 61内,所述的发热管1位于第一内凹腔62,所述的第一内凹腔62的面积大于第二内凹腔61的面积,第一内凹腔62的内壁与发热管1之间留有间隙,可以让热循环的气流往上回流到第二内凹腔61内,而第二内凹腔61空间狭小,使进入到其内的热循环气流可以最大程度地被风扇3吸入往下推出,有利于提高热循环效率和加热效率。
34.其中,所述的发热管1弯折后的形状与第一内凹腔62的内部形状相匹配,实现在空气炸锅内有限的空间内尽量获得更长的发热管1,进而是的发热管的功率更大,如图5所示,第一内凹腔62大体呈矩形结构,则发热管1弯折后也呈螺旋状矩形结构。
3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发热管1的引线端子11安装固定在风道板2上,并连接到所述空气炸锅的电路板上,所述的发热管1上远离引线端子11的一侧通过至少一个扣件5固定在风道板2上,通过扣件5和引线端子11可以保证发热管1安装牢固不会晃动,扣件5的一端可以通过紧固件与风道板2连接,另一端可以与发热管1进行卡接,方便安装,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发热管1 的其他位置也增加扣件5。
36.在实际的装配过程中,所述的发热管1设置在风扇3下方靠近紧贴风扇3 的位置,实现减低整个加热结构的高度,同时保证高效的加热效率。
37.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8.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
39.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0.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