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22975发布日期:2023-01-04 07:2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2.传统的具有搅拌功能的烹饪装置,一般仅具备在一种搅拌场景中使用的功能,比如仅能实现快速搅拌的打发、打蛋,或者仅能实现慢速和面。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食品加工的需求在不断提升,对于一件装置的功能要求更加多样化,来实现一机多用的效果。
3.现有一种能覆盖多种搅拌场景使用的多功能烹饪装置,包括高速搅拌进行打发、打蛋、绞肉;减速后进行和面;进一步减速后进行炒菜等。为了扩展这些功能,多功能烹饪装置往往需要设置减速机构来兼容较大范围的转速。例如,现有一种烹饪器具,通过一个高速电机驱动多级减速机构来实现打发和和面功能,多级减速机构采用带传动减速、行星齿轮减速等,然而,当采用多级减速机构进一步减速兼容炒菜等低速功能时,高速输出结构在同步运行,多级减速机构会带来巨大的噪声,尤其是会在低速工况下产生难以接受的噪音,使用体验很差,所采用的高速电机也无法实现遇阻换向。而且,这种烹饪器件中动力组件的安装方位单一,造成安装不便,且整体结构复杂。另外,由于不同转速的输出端在同步运行,如果出现加工件安装出错的情况,例如在高速输出端安装低速加工件或在低速输出端安装高速加工件,会造成食材加工失败,无法达到用户预期加工的效果,浪费食材和时间,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用以解决现有多功能烹饪装置使用噪音大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包括锅体、位于锅体上方的动力组件及位于锅体内的第一加工件,动力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和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第一电机的输出端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传动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输出转轴包括同心布置的内转轴和外转轴,动力组件还包括第二电机,内转轴可沿轴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加工件的连接端安装于内转轴的输出端,且能够抵顶内转轴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得内转轴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并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烹饪装置,动力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第一加工件的连接端安装于内转轴的输出端,且能够抵顶内转轴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得内转轴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并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因此,内转轴在第一加工件的抵顶作用下,移动至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并与第二电机传动连接,实现大幅度的输出转速切换。在第一加工件工作过程中,内转轴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从而规避了蜗轮蜗杆减速带来的噪声,达到常规加工食材的噪声标准,以提升使用体验。第一加工件抵顶内转轴移动至第二位置,切换工作场景更加准确,可以保证第一加工件与内转轴的输出转速相匹配,
从而避免加工件与转速不相应造成加工失败的情况,避免耽误不必要的时间,保证在未安装第一加工件情况下,内转轴保持在第一位置实现其他转速输出。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分别承担不同转速需求场景的动力输出,有利于大幅度拓宽输出端转速范围,更好地切合高低转速使用场景,功能多样。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实现第一电机与第二电机异面布置,便于内转轴在两电机之间进行动力的切换,且安装方位多样化,安装方便。
7.优选的,第一加工件可拆卸于内转轴的输出端,以使内转轴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内转轴脱离第二电机并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连接。
8.第一加工件可拆卸于内转轴,取消对内转轴的抵顶作用,使其复位至第一位置,内转轴在第一位置脱离第二电机并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连接,从而可以规避第二电机的动力噪声,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在第一位置,内转轴与外转轴可以分别输出相应转速以拓展烹饪装置的功能,同时,第一加工件可拆卸方便清洗以及避免干涉其他工作场景。
9.优选的,第二电机与内转轴之间设有复位弹簧,内转轴在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下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10.通过设置复位弹簧,复位弹簧的弹性作用迫使内转轴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实现内转轴动力源的自动切换,有利于减少操作,提升使用体验。
11.优选的,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包括设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的蜗杆和啮合于蜗杆的蜗轮,蜗轮固定套接于内转轴,以使内转轴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带动蜗轮脱离蜗杆。
12.蜗轮与蜗杆啮合传动实现内转轴在第一位置的动力传递,高效、精准。蜗轮固定套接于内转轴,因此,内转轴在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带动蜗轮脱离蜗杆,从而实现内转轴与第一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断开,内转轴顺利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结构完整可靠。
13.优选的,蜗轮蜗杆减速机构包括设于第一电机输出端的蜗杆和啮合于蜗杆的蜗轮,蜗轮的内侧设有内齿,内转轴设有啮合于内齿的外齿,内转轴能相对蜗轮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外齿脱离内齿。
14.内转轴能相对蜗轮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外齿脱离内齿,从而实现内转轴与第一电机之间的动力传递断开,内转轴顺利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结构完整可靠。内转轴与蜗轮通过内齿和外齿配合,从而可以实现内转轴独立移动,蜗轮的轴向位置固定,降低内转轴动力切换的触发力,降低动力切换难度,提高蜗轮蜗杆的使用寿命。
15.优选的,第一加工件具有与连接端相对的定位端,定位端抵接于锅体使内转轴保持在第二位置;并且,在定位端与锅体之间设置缓冲件。
16.第一加工件的定位端与锅体抵接从而给内转轴抵顶力,实现动力切换,结构简单,而且,在加工完成后,定位端与锅体消除抵接联系后,第一加工件可与内转轴自动脱离,方便拆卸。缓冲件的缓冲作用可以避免第一加工件定位端对锅体造成直接性的损伤,提高锅体和第一加工件的使用寿命。
17.优选的,在内转轴设置定位销,第二电机的输出端设置与定位销配合的定位槽,内转轴受第一加工件抵顶使定位销卡合于定位槽,以保持在第二位置。
18.优选的,定位销包括销座和可伸缩的弹头,定位槽供弹头弹出后插入;或者,定位销包括销柱,定位槽包括连通的竖向导向槽和横向定位槽,销柱自竖向导向槽进入后旋转卡合于横向定位槽中。
19.内转轴与第二电机通过定位销与定位槽实现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工件安装到位
后,用户可以得到反馈,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也确保第二电机与第一加工件之间的动力传递。同时,第一加工件的定位端无需与锅体接触,从而避免第一加工件损伤锅体,提高锅体和第一加工件的使用寿命。
20.优选的,第一加工件与内转轴可拆卸地连接,多功能烹饪装置还包括替换安装于内转轴的第二加工件,内转轴在第一位置驱动第二加工件工作;外转轴为套设在内转轴外周的空心轴,第二加工件的连接端外径大于外转轴内径。
21.通过设置第二加工件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多功能需求,实现一机多用。外转轴为套设在内转轴外周的空心轴,第二加工件的连接端外径大于外转轴内径。从而避免在第二加工件安装后误抵顶内转轴,保证加工的有效。
22.优选的,第二电机的输出转速小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转速。
23.动力组件包括第一电机和第二电机,因此,第一电机可以采用高速电机,如串激电机,第二电机可以采用相对低速的电机比如爪极式永磁同步电机,爪极式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遇阻换向的功能,因此,当内转轴在第二位置由第二电机驱动时可实现遇阻换向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低速的第二电机单独布置实现第一加工件的低速工况,进一步规避了多级减速结构的噪声,噪音小。
24.优选的,外转轴可拆卸安装有第三加工件,内转轴在第一位置时驱动外转轴使第三加工件工作。第三加工件实现有一种功能,进一步拓展多功能烹饪装置的功能,实现一机多用。
25.优选的,在内转轴与外转轴之间设置行星减速组件,行星减速组件的太阳轮与内转轴一体连接,内转轴在第二位置太阳轮与行星减速组件的行星轮脱离。
26.在内转轴与外转轴之间设置行星减速组件,使内转轴与外转轴输出不同转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太阳轮与内转轴一体连接因此,太阳轮随内转轴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以与行星轮脱离,内转轴在第二位置工作时,规避了行星轮等的运作噪音,减小工作噪音。
附图说明
2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8.图1为一种实施方式中多功能烹饪装置在第一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一位置时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二位置时动力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4为一种实施方式中多功能烹饪装置在第二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32.图5为一种实施方式中多功能烹饪装置在第三工况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6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一位置时多功能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4.图7为图6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5.图8为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二位置时多功能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6.图9为图8中b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7.图10为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一位置时多功能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1为图10中c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9.图12为又一种实施方式中内转轴在第二位置时多功能烹饪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40.图13为图12中d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41.附图标记说明:
42.10-锅体;20-动力组件;30-第一加工件;21-第一电机;22-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1-内转轴;222-外转轴;223-蜗杆;224-蜗轮;2241-内齿;2211-外齿;2212-定位销;23-第二电机;231-复位弹簧;232-定位槽;2321-竖向导向槽;2322-横向定位槽;233-连接器;24-行星减速组件;241-太阳轮;242-行星轮;243-行星架;40-第二加工件;50-第三加工件;60-缓冲件。
具体实施方式
43.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整体构思,下面再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4.需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4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提供一种多功能烹饪装置,包括锅体10、位于锅体10上方的动力组件20及位于锅体10内的第一加工件30,动力组件20包括第一电机21和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第一电机21的输出端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传动连接,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的输出转轴包括同心布置的内转轴221和外转轴222,动力组件20还包括第二电机23,内转轴221可沿轴向在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上下移动,第一加工件30的连接端安装于内转轴221的输出端,且能够抵顶内转轴22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以使得内转轴221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并与第二电机23传动连接。
4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功能烹饪装置,动力组件20包括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3,第一加工件30的连接端安装于内转轴221的输出端,且能够抵顶内转轴22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结合图1-3,第一加工件30自下而上抵顶内转轴221从而使得内转轴从图2所示的第一位置上移至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以使得内转轴221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并与第二电机23传动连接。因此,内转轴221在第一加工件30的抵顶作用下,移动至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并与第二电机23传动连接,实现大幅度的输出转速切换,同时,在第一加工件30工作过程中,内转轴221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从而规避了蜗轮蜗杆减速带来的噪声,达到常规加工食材的噪声标准,以提升使用体验。第一加工件30抵顶内转轴221移动至第二位置,切换工作场景更加准确,可以保证第一加工件30与内转轴221的输出转速相匹配,从而避免加工件与转速不相应造成加工失败的情况,避免耽误不必要的时间,保证在未安装第一加工件30情况下,内转轴221保持在第一位置实现其他转速输出。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3分别承担不同转速需求场景的动力输出,有利于大幅度拓宽输出端转速范围,更好地切合高低转速使用场景,功能多样。采用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实现第一电机21与第二电机23异面布置,便于内转轴221在两电机之间进行动力的切换,且安装方位多样化,安装方便。
4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第一加工件30可拆卸于内转轴221的输出端,以使内转轴221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使内转轴221脱离第二电机23并与蜗轮
蜗杆减速机构22连接。更优选的,第二电机23与内转轴221之间设有复位弹簧231,内转轴221在复位弹簧231的弹性作用下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具体的,第一加工件30在上推过程中压缩复位弹簧231,因此,当第一加工件30拆卸后,复位弹簧231存在弹性作用下使内转轴221由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
48.第一加工件30可拆卸于内转轴221,取消对内转轴221的抵顶作用,使其复位至第一位置,内转轴221在第一位置脱离第二电机23并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连接,从而可以规避第二电机23的动力噪声,提升用户体验,而且,在第一位置,内转轴221与外转轴222可以分别输出相应转速以拓展烹饪装置的功能,同时,第一加工件30可拆卸方便清洗以及避免干涉其他工作场景。通过设置复位弹簧231,复位弹簧231的弹性作用迫使内转轴221从第二位置复位至第一位置,实现内转轴221动力源的自动切换,有利于减少操作,提升使用体验。
49.当然,本实用新型第一加工件30与内转轴221的配合不局限于上述这一种状态,实际上,第一加工件30可拆卸于内转轴221的输出端后使内转轴221由第二位置复位至中间位置,内转轴221脱离第二电机23使动力组件待机状态,用户操作后再实现将内转轴221复位至第一位置与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连接,实现相关功能。另外,关于内转轴221的复位方式不局限于利用复位弹簧,实际上,也可以通过用户手动将内转轴221复位。
5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包括设于第一电机21输出端的蜗杆223和啮合于蜗杆的蜗轮224,如图2所示;蜗轮224固定套接于内转轴221,以使内转轴221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带动蜗轮224脱离蜗杆223,如图3所示。
51.蜗轮224与蜗杆223啮合传动实现内转轴221在第一位置的动力传递,高效、精准。蜗轮224固定套接于内转轴221,因此,内转轴221在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带动蜗轮224脱离蜗杆223,从而实现内转轴221与第一电机21之间的动力传递断开,内转轴221顺利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结构完整可靠。当然,本实用新型关于内转轴221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方式不局限于这一种,其他方式在后文详述。
5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第一加工件30与内转轴221可拆卸地连接,多功能烹饪装置还包括替换安装于内转轴221的第二加工件40,内转轴221在第一位置驱动第二加工件40工作;外转轴222为套设在内转轴221外周的空心轴,第二加工件40的连接端外径大于外转轴222内径。
53.优选的,外转轴222可拆卸安装有第三加工件50,内转轴221在第一位置时驱动外转轴222使第三加工件50工作。第三加工件50实现又一种功能,进一步拓展多功能烹饪装置的功能,实现一机多用。
54.作为优选的,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电机23的输出转速小于所述第一电机21的输出转速。
55.进一步的,在内转轴221与外转轴222之间设置行星减速组件24,行星减速组件24的太阳轮241与内转轴221一体连接,内转轴221在第二位置太阳轮241与行星减速组件的行星轮242脱离。行星减速组件24的行星架243一体形成外转轴222,或者,外转轴222分体固定于行星架243的输出端。
56.第一电机21转速低,对应第一加工件30可用来炒菜;第二加工件40可以用户高速的加工,例如打发、打蛋,第三加工件50位于外转轴222在第一电机21驱动下进一步减速,可以用来和面类中速搅拌加工食材。
57.由于第一加工件30与第二加工件40替换安装于内转轴221,因此,为避免用户错将第二加工件40抵顶内转轴221造成其误移位,通常第二加工件40与内转轴221采用磁性吸合方式连接,优选的,第三加工件50与外转轴也通过磁行吸合方式连接。关于第一加工件30与内转轴221的连接方式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实施例:
58.如图1所示,第一加工件30具有与连接端相对的定位端,第一加工件的连接端与内转轴通过联轴器连接后,实现旋转动力传递,定位端抵接于锅体10使内转轴221保持在第二位置;并且,在定位端与锅体10之间设置缓冲件60,缓冲件60采用硅胶。
59.第一加工件30的定位端与锅体10抵接从而给内转轴221抵顶力,实现动力切换,结构简单,而且,在加工完成后,定位端与锅体10消除抵接联系后,第一加工件30可与内转轴221自动脱离,方便拆卸。缓冲件60的缓冲作用可以避免第一加工件30定位端对锅体10造成直接性的损伤,提高锅体10和第一加工件30的使用寿命。
60.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多功能烹饪装置还包括上盖,动力组件固定于上盖,当上盖盖合后,第一加工件30抵接锅体10,实现轴向的固定;上盖打开后,第一加工件30的轴向限位取消,自动脱离内转轴221。
61.通过设置第二加工件30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多功能需求,实现一机多用。外转轴222为套设在内转轴221外周的空心轴,第二加工件的连接端外径大于外转轴222内径,从而避免在第二加工,30安装后误抵顶内转轴221,保证加工的有效。动力组件20包括第一电机21和第二电机23,因此,第一电机21可以采用高速电机,如串激电机,第二电机23可以采用相对低速的电机比如爪极式永磁同步电机,爪极式永磁同步电机具有遇阻换向的功能,当内转轴221在第二位置由第二电机23驱动时可实现遇阻换向效果,提升用户体验。同时,低速的第二电机23单独布置实现第一加工件30的低速工况,进一步规避了多级减速结构的噪声,噪音小。
62.在内转轴221与外转轴222之间设置行星减速组件24,使内转轴221与外转轴222输出不同转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太阳轮与内转轴221一体连接因此,太阳轮241随内转轴221移动至第二位置时,可以与行星轮242脱离,内转轴221在第二位置工作时,规避了行星轮等的运作噪音,减小工作噪音。
63.综上,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下,多功能烹饪装置可以实现高速打发或打蛋、中速和面以及低速炒菜,而且,在低速炒菜工况时,内转轴切换至与第二电机单独连接,从而规避了多级减速结构的运转噪音,实现多功能的同时,降低工作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64.如图6-9所示,本实用新型关于内转轴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的方式,在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包括设于第一电机21输出端的蜗杆223和啮合于蜗杆的蜗轮224,蜗轮224的内侧设有内齿2241,如图6和图7所示,内转轴221设有啮合于内齿的外齿2211,在第一位置,内齿外齿啮合,如图8和图9所示,内转轴221能相对蜗轮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外齿2211脱离内齿2241。
65.内转轴221能相对蜗轮由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使外齿脱离内齿,从而实现内转轴221与第一电机21之间的动力传递断开,内转轴221顺利脱离蜗轮蜗杆减速机构22,结构完整可靠。内转轴221与蜗轮通过内齿和外齿配合,从而可以实现内转轴221独立移动,蜗轮的轴向位置固定,降低内转轴221动力切换的触发力,降低动力切换难度,提高蜗轮蜗杆的使用寿命。
66.需说明,在图1-9中箭头所示方向为动力组件的动力传输方向。
67.如图10-13所示,在又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内转轴221设置定位销2212,第二电机23的输出端设置连接器233,连接器233中设置与定位销2212配合的定位槽232,内转轴221受第一加工件30抵顶使定位销卡合于定位槽232,以保持在第二位置。
68.具体的,如图11和图13,定位销2212为销柱,定位槽232包括连通的竖向导向槽2321(斜向延伸)和横向定位槽2322,销柱自竖向导向槽进入后旋转卡合于横向定位槽中,从图11所示箭头方向最终卡合到位如图13所示。
69.当然,定位销结构不局限于图11所示这一种,还可以采用实施方式:定位销包括销座和可伸缩的弹头,定位槽供弹头弹出后插入。
70.内转轴221与第二电机23通过定位销与定位槽实现固定连接,在第一加工件30安装到位后,用户可以得到反馈,从而提升用户体验,也确保第二电机23与第一加工件30之间的动力传递。同时,第一加工件30的定位端无需与锅体10接触,从而避免第一加工件30损伤锅体10,提高锅体10和第一加工件30的使用寿命。
71.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第三”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72.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技术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应当指出,任意一个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与其他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技术方案的结合,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