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83502发布日期:2022-12-17 11:27阅读:2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


背景技术:

2.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特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相关设施的总和。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安全准时、成本低、节约能源、乘坐舒适方便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常被称为“绿色交通”。城市轨道交通的站台一般设置有屏蔽门结构,屏蔽门是安装于地铁站台上,将站台区域与轨道区域隔离开,隔断区间隧道内热空气与车站内空调风之间的热交换,使车站成为一个独立的空调场所,降低车站空调的运行能耗;其次它也是由一系列门组成的屏障,能防止乘客跌落轨道;同时减少列车运行噪声和活塞风对车站的影响,为乘客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候车环境,也增加站台的美观性,提升地铁城市的形象。
3.目前的屏蔽门结构具有防夹功能,但还是会出现夹人事件,这类情况大多是列车与滑动门及踏步板之间的间隙小于人体的厚度,当关门声光报警时,乘客要强行登车,他在站台地坎处沿滑动门关门方向被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目前国内的屏蔽门设计都具备障碍物检测功能,这种情况下滑动门会感应到物体的存在,门会停止关门动作并打开,稍微停顿后又会执行关门动作。若乘客退回站台,门才会完全关闭锁紧,列车接收到指令离开车站,若乘客依然停留在被夹位置,则门执行三次关门动作后就完全打开,站务人员会及时到场将乘客引导到安全范围,处理故障后重新关闭锁紧屏蔽门,列车接收到指令离开车站。障碍物检测功能大多要求应能探测到最小障碍物为8mm(厚)
×
40mm(宽)的钢板,障碍物厚度要求越小则系统安全性越高,因为要考虑个别乘客随身携带的物品厚度在10mm以下,如书包带、围巾、书本等,因此会出现误夹的可能,另外,当障碍物检测用的传感器发生故障时,也会发生夹人事件,一旦发生夹人事件,人们很难挣脱,会造成夹伤等严重的后果,迫切需要一种即使发生夹人事件,也不会对人员造成夹伤的门板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
5.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包括门框和门板,门框的内部中空,且在门框的中间部位开有门口,门框的上下边沿内形成门板移动的滑道,门板对称设置,上下滑道内分别设置有左右对称的门板移动装置,门板移动装置由上下的主动带轮以及上下的多组从动带轮组成,主动带轮与对应的从动带轮通过一条闭合的橡胶皮带传动连接,各侧的门板顶部背面分别通过多块固定筒与上下的橡胶皮带固定连接,同侧的上下主动带轮通过驱动轴固定连接,驱动轴通过直流减速电机驱动正反转动,门框两侧以及中间部位分别固定有用于感应门板开合以及闭合最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
6.光电感应开关的具体位置设置如:用于感应门板开合到最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位于直流减速电机一侧的门框内,且此时门板完全收纳到门框内;用于感应门板闭合到最
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则位于门框上下滑道的中间部位,且此时两块门板紧贴到一起。
7.本实用新型但于橡胶皮带具有弹性,加之橡胶皮带与固定筒过盈配合,既能使橡胶皮带能以一定的摩擦阻力固定在固定固定筒内,又能在遇到一定阻力时,橡胶皮带可以穿过固定筒继续移动,此时橡胶皮带无法再进一步带动门板形成挤压,相当于两块门板闭合后形成一定的夹持力后无法再形成进一步的夹持,而且通过简单实验可以确保该夹持力在合理区间,不会对人员造成夹伤,甚至可以从门板之间及时抽出,从结构上有效避免了夹伤事件的发生。
附图说明
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9.图2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0.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轨道交通用的门板结构,包括门框1和门板2,门框1的内部中空,且在门框1的中间部位开有门口3,门框1的上下边沿内形成门板2移动的滑道4,门板2对称设置,同时向内运动闭合,同时向外则打开,上下滑道4内分别设置有左右对称的门板移动装置;每块门板2的相对边沿分别固定有橡胶缓冲条12,橡胶缓冲条12可以提高防夹效果,每块门板2的上下边沿分别设置有多个位于滑道4内的滑轮13,滑轮13使门板2移动更顺畅,门口3两侧的门框1底部边沿分别固定有截面为三角形的坡板14,每块坡板14的斜面表面分别铺设有一层防滑垫15,坡板14便于乘客通过,如便于行李箱底部的轮子通过等,为了起到更好保护底部从动带轮6、橡胶皮带7的作用,底部的滑道4上覆盖有遮住从动带轮6、橡胶皮带7的盖板16,且盖板16的下表面支撑有多条支撑柱17;
11.门板移动装置由上下的主动带轮5以及上下的多组从动带轮6组成,主动带轮5与对应的从动带轮6通过一条闭合的橡胶皮带7传动连接,各侧的门板2顶部背面分别通过多块固定筒8与上下的橡胶皮带7固定连接,橡胶皮带7的直径大于固定筒8的内径,这样使橡胶皮带7与固定筒8过盈配合,既能使橡胶皮带7能以一定的摩擦阻力固定在固定固定筒8内,又能在遇到一定阻力时,橡胶皮带7可以穿过固定筒形成一定的位移,用以防止继续用力造成更大力度的夹持;
12.同侧的上下主动带轮5通过驱动轴9固定连接,驱动轴9通过直流减速电机10驱动正反转动,如直流减速电机10的主动齿轮与驱动轴9的从动齿轮相啮合,这样只要直流减速电机10转动,无论正传还是反转都可驱动驱动轴9同时相应的转动,门框1两侧以及中间部位分别固定有用于感应门板2开合以及闭合最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11,即光电感应开关11。
13.用于感应门板2开合到最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11位于直流减速电机10一侧的门框1内,且此时门板2完全收纳到门框1内;用于感应门板2闭合到最大状态的光电感应开关11则位于门框1上下滑道4的中间部位,且此时两块门板2紧贴到一起,如,通过直流减速电机10旋转带动,闭合到最大状态时,光电感应开关11感应到,此时直流减速电机10停止转动,实现关门,当开门时,则控制直流减速电机10反转,且带动对称的门板2同时向两侧打开,直到各侧的门板2被门框1两端内的光电感应开关11感应到,直流减速电机10停止转动,
实现门板2开门。
14.本实用新型防夹伤工作原理:开门时,如果门板2之间夹持人员,即使此时防夹的感应器未检测到,直流减速电机10仍然继续运转,但由于橡胶皮带7具有弹性,加之橡胶皮带7与固定筒8过盈配合,既能使橡胶皮带7能以一定的摩擦阻力固定在固定固定筒8内,又能在遇到一定阻力时,橡胶皮带7可以穿过固定筒继续移动,此时橡胶皮带7无法再进一步带动门板2形成挤压,相当于两块门板2闭合后形成一定的夹持力后无法再形成进一步的夹持,而且通过简单实验可以确保该夹持力在合理区间,不会对人员造成夹伤,甚至可以从门板2之间及时抽出,从结构上有效避免了夹伤事件的发生。
15.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在此不再详述。
16.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变、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