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35243发布日期:2023-01-14 07:29阅读:34来源:国知局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2.目前,液体加热容器被广泛应用于家庭中,例如电水壶,用于烧水、煮茶等等。在相关技术中,壶体的底部具有发热盘和用于加热发热盘的加热元件,加热元件经发热盘传递热量加热壶体内的液体,并在发热盘底部设置温度传感器,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发热盘的温度来确定壶体内液体的温度。但当壶体内投放食材且食材在液体内分布不均时,例如食材沉淀到壶底,壶底传热较慢温度较低,而食材上层的液体温度较高,此时温度传感器所测得的液体温度并不精准,很容易产生误判而影响烹饪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以至少解决当前对壶体内液体温度测温不够精准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用于盛装液体;手柄,设置在容器体的侧壁上;第一测温元件,设置在手柄朝向容器体的壁面上,并与容器体的侧壁相贴合,用于检测容器体的侧壁的温度;第二测温元件,设置在容器体的底部,并与容器体的底壁相贴合,用于检测容器体的底壁的温度。
5.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和连接于容器体侧壁的手柄,通过在手柄上设置第一测温元件,将第一测温元件与容器体的侧壁相贴合来检测容器体侧壁的温度,以及在容器体的底壁设置第二测温元件,将第二测温元件与容器体底壁贴合来检测容器体底壁的温度,采用两个测温元件在容器体的不同位置进行测温,有利于精准感受容器体温度,从而依此精确判断容器体内液体温度,避免出现因容器体内食材分布不均,局部导热速度较慢而导致单个测温元件无法准确检测液体温度的情况发生,降低误判几率。
6.另外,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朝向容器体的壁面上设置有安装槽,第一测温元件的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安装槽内。一方面可以通过安装槽对第一测温元件进行限位,提高第一测温元件的安装稳定性,避免第一测温元件沿容器体的侧壁表面大幅度窜动而影响测温准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准安装槽的位置将第一测温元件快速安装到位,提高装配效率。
8.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槽内的第一弹性垫,第一弹性垫能够将第一测温元件压抵在容器体的侧壁上。通过第一弹性垫的弹力挤压第一测温元件,使第一测温元件可以与容器体的侧壁紧密贴合,提高测温准确性。
9.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垫为硅胶垫。弹力大,使用寿命长,而且绝缘隔热效果好,安全性高。
10.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垫至少包裹第一测温元件的顶壁、宽度方向的两侧壁和背离容器体的侧壁。绝缘隔热效果好。而且,使第一测温元件挤压放置在第一弹性垫中,避免第
一测温元件在安装槽内大幅度窜动。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手柄包括:手柄架,与容器体相连接,安装槽设置在手柄架朝向容器体的侧壁上,安装槽贯穿手柄架的下边缘,第一测温元件的供电导线能够经安装槽的下方伸出;手柄主体,与手柄架相连接,手柄主体朝向手柄架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筋,支撑筋延伸至安装槽的下方,用于承托第一测温元件。
12.在这些实施例中,手柄包括分体的手柄架和手柄主体,方便加工成型。将安装槽设置在手柄架上并贯穿手柄架的下边缘,有利于供电导线经安装槽的下方开口与第一测温元件相连接,以为第一测温元件供电,从而有利于使第一测温元件和手柄架均与容器体的侧壁紧密贴合而不会在中间夹持供电导线,方便走线。而且,在手柄主体朝向手柄架的侧壁上设置支撑筋,在手柄主体安装到手柄架上的情况下,使支撑筋的一部分位于安装槽的下方,有利于支撑筋从下方承托第一测温元件,避免第一测温元件从安装槽中脱落。
13.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测温元件的供电导线经容器体的侧壁和支撑筋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或者支撑筋上设置有供第一测温元件的供电导线穿过的第一走线孔。
14.在这些实施例中,使支撑筋并不与容器体的侧壁相抵接,而是使二者之间留有间隙,方便第一测温元件的供电导线经该间隙向下延伸,走线方便。当然,还可以使支撑筋上设置有第一走线孔,使供电导线穿过第一走线孔连接第一测温元件,可以通过第一走线孔对该供电导线进行限位,避免混乱走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测温支架,设置在容器体的底部;第二弹性垫,设置在测温支架上,第二弹性垫支撑第二测温元件,并将第二测温元件压抵在容器体的底壁上。通过第二弹性垫的弹力挤压第二测温元件,使第二测温元件可以与容器体的底壁紧密贴合,提高测温准确性。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包括中部拱起的支撑部和位于支撑部底部相对的两侧的连接部,支撑部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部与容器体的底壁相连接;第二弹性垫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套筒部和第二套筒部,第一套筒部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部的外径,第二套筒部穿过安装孔伸入支撑部下方的内腔中,第一套筒部外露于第二套筒部的端面抵接在安装孔四周的上表面上;第二测温元件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套筒部的上端面,第二测温元件的另一部分伸入第二弹性垫的内腔。
17.在这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包括中部拱起的支撑部和位于支撑部底部相对两侧的连接部,连接部与容器体的底壁相连接,并使第二弹性垫的第一套筒部设置在支撑部的顶部,有利于在将测温支架与容器底的底壁相连接时,向上挤压第一套筒部而使第一套筒部充分挤压第二测温元件,将第二测温元件压抵在容器体底壁上,提高测温准确性。而且,拱起的支撑部的下方可以形成内腔,使第二弹性垫的第二套筒部穿过支撑部的安装孔伸入下方的内腔中,相较于第二弹性垫整体直接铺设在测温支架的上表面,提高了第二弹性垫的安装稳定性。而且,使第二弹性垫包括上下分布的两个套筒部,可以利用两个套筒部的内腔容纳部分第二测温元件,使第二弹性垫除了向上挤压位于其上的部分第二测温元件以外,还可以对伸入其中的部分第二测温元件进行周向限位,避免第二测温元件在安装孔内大幅度晃动,提高第二测温元件的安装稳定性。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件,设置在容器体的底壁下方;电控板,电控板分别与第一测温元件、第二测温元件和发热件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测温元件检
测的温度和第二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控制发热件。电控板可以根据两个测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及时确定液体温度,从而控制发热件的继续加热或停止加热等等,提高烹饪效果。
19.进一步地,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容器底盖,呈顶部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容器底盖支撑容器体并与容器体的底壁围合成容纳腔;电控板设置在容纳腔内。
20.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控板用于根据第一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和第二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中较高的温度控制发热件。可以更快速、灵活地判断容器体内液体温度,以实现对发热件的精准控制。例如容器体内食材沉积在底壁上导致底壁温升较慢,而实际食材上层的液体温度较高,此时可以依靠第一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准确判定容器体内液体温度,从而准确控制发热件。
21.将在接下来的描述中部分阐述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另外的方面和/或优点,还有一部分通过描述将是清楚的,或者可以经过本实用新型总体构思的实施而得知。
附图说明
22.通过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23.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爆炸示意图;
24.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手柄架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局部拆分示意图;
26.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27.图5示出了图4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8.图1至图5附图标号说明:
29.10容器体,110容器主体,120发热盘,
30.20手柄,210手柄架,211安装槽,220手柄主体,221支撑筋,230手柄盖,
31.31第一测温元件,32第一弹性垫,
32.41第二测温元件,42第二弹性垫,421第一套筒部,422第二套筒部,43测温支架,431支撑部,432连接部,
33.50容器底盖,510第三避让孔,
34.60发热件,
35.71电控板,711测温插脚,712控制按键,72电控板底座,73电控板支架,731第一避让孔,74密封垫,741第二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36.提供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帮助读者获得对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各种改变、修改和等同物将是清楚的。例如,在此描述的操作的顺序仅是示例,并且不限于在此阐述的那些顺序,而是除了必须以特定的顺序发生的操作之外,可如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那样被改变。此外,为了更加清楚和简明,本领域已知的特征的描述可被省略。
37.在此描述的特征可以以不同的形式来实现,而不应被解释为限于在此描述的示例。相反,已提供在此描述的示例,以仅示出实现在此描述的方法、设备和/或系统的许多可
行方式中的一些可行方式,所述许多可行方式在理解本技术的公开之后将是清楚的。
38.如在此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相关联的所列项中的任何一个以及任何两个或更多个的任何组合。
39.尽管在此可使用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的术语来描述各种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但是这些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相反,这些术语仅用于将一个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与另一构件、组件、区域、层或部分进行区分。因此,在不脱离示例的教导的情况下,在此描述的示例中所称的第一构件、第一组件、第一区域、第一层或第一部分也可被称为第二构件、第二组件、第二区域、第二层或第二部分。
40.在说明书中,当元件诸如,层、区域或基底被描述为“在”另一元件上、“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时,该元件可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结合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于其间的一个或多个其他元件。相反,当元件被描述为“直接在”另一元件上、“直接连接到”或“直接结合到”另一元件时,可不存在介于其间的其他元件。
41.在此使用的术语仅用于描述各种示例,并不将用于限制公开。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含”、“包括”和“具有”说明存在叙述的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量、操作、构件、元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术语“多个”代表两个以及两个以上中的任一数量。
42.本技术中的“上方”、“下方”、“顶部”和“底部”等方位词的限定,除特别说明以图示中方位为准外,均是基于产品处于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方位限定。
43.除非另有定义,否则在此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由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理解本实用新型之后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除非在此明确地如此定义,否则术语诸如,在通用词典中定义的术语应被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相关领域的上下文和本实用新型中的含义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被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地解释。
44.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5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
45.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10,用于盛装液体;手柄20,设置在容器体10的侧壁上;第一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手柄20朝向容器体10的壁面上,并与容器体10的侧壁相贴合,用于检测容器体10的侧壁的温度;第二测温元件41,设置在容器体10的底部,并与容器体10的底壁相贴合,用于检测容器体10的底壁的温度。
46.本方面实施例提供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容器体10和连接于容器体10侧壁的手柄20,通过在手柄20上设置第一测温元件31,将第一测温元件31与容器体10的侧壁相贴合来检测容器体10侧壁的温度,以及在容器体10的底壁设置第二测温元件41,将第二测温元件41与容器体10底壁贴合来检测容器体10底壁的温度,采用两个测温元件在容器体10的不同位置进行测温,有利于精准感受容器体10温度,从而依此精确判断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避免出现因容器体10内食材分布不均,局部导热速度较慢而导致单个测温元件无法准确检测液体温度的情况发生,降低误判几率。
47.而且,可以更快速、灵活地判断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例如以两个测温元件检测的最高温度作为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避免出现局部过热的情况,也避免因容器体10内食材
分布不均而导致局部导热慢,出现温度误判的情况发生。例如容器体10内食材沉积在底壁上导致底壁温升较慢,而实际食材上层的液体温度较高,此时可以依靠第一测温元件31检测的温度判定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提高测温准确性。
48.而且,采用两个测温元件进行测温,即便液体加热容器在极端温度环境下使用,若一个测温元件失效,还可以利用另一个测温元件进行测温,提高可靠性。
49.此外,将第一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手柄20上,无需额外在容器体10外侧设置支撑第一测温元件31的支撑结构,减少零部件,节约成本。而且结构简单紧凑,占用空间小。而且方便将第一测温元件31对应于容器体10的不同高度安装在手柄20上。
50.进一步地,容器体10包括容器主体110和发热盘120。容器主体110呈上下具有开口的套筒状,发热盘120封堵容器主体110的底部开口。第一测温元件31与容器主体110的侧壁相贴合,第二测温元件41与发热盘120的底壁相贴合。
51.对于第一测温元件31的安装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手柄20朝向容器体10的壁面上设置有安装槽211,第一测温元件31的一部分嵌入设置在安装槽211内。一方面可以通过安装槽211对第一测温元件31进行限位,提高第一测温元件31的安装稳定性,避免第一测温元件31沿容器体10的侧壁表面大幅度窜动而影响测温准确性;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准安装槽211的位置将第一测温元件31快速安装到位,提高装配效率。
52.为使第一测温元件31与容器体10的侧壁紧密贴合,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设置在安装槽211内的第一弹性垫32,第一弹性垫32能够将第一测温元件31压抵在容器体10的侧壁上。通过第一弹性垫32的弹力挤压第一测温元件31,使第一测温元件31可以与容器体10的侧壁紧密贴合,提高测温准确性。
53.进一步地,第一弹性垫32为硅胶垫。弹力大,使用寿命长,而且绝缘隔热效果好,安全性高。
54.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垫32至少包裹第一测温元件31的顶壁、宽度方向的两侧壁和背离容器体10的侧壁。绝缘隔热效果好。而且,使第一测温元件31挤压放置在第一弹性垫32中,避免第一测温元件31在安装槽211内大幅度窜动。
55.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手柄20包括:手柄架210,与容器体10相连接,安装槽211设置在手柄架210朝向容器体10的侧壁上,安装槽211贯穿手柄架210的下边缘,第一测温元件31的供电导线能够经安装槽211的下方伸出;手柄主体220,与手柄架210相连接,手柄主体220朝向手柄架210的侧壁上设置有支撑筋221,支撑筋221延伸至安装槽211的下方,用于承托第一测温元件31。
56.在该实施例中,手柄20包括分体的手柄架210和手柄主体220,方便加工成型。将安装槽211设置在手柄架210上并贯穿手柄架210的下边缘,有利于供电导线经安装槽211的下方开口与第一测温元件31相连接,以为第一测温元件31供电,从而有利于使第一测温元件31和手柄架210均与容器体10的侧壁紧密贴合而不会在中间夹持供电导线,方便走线。而且,在手柄主体220朝向手柄架210的侧壁上设置支撑筋221,在手柄主体220安装到手柄架210上的情况下,使支撑筋221的一部分位于安装槽211的下方,有利于支撑筋221从下方承托第一测温元件31,避免第一测温元件31从安装槽211中脱落。
57.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第一测温元件31的供电导线经容器体10的侧壁和支撑筋221之间的间隙向下延伸。使支撑筋221并不与容器体10的侧壁相抵接,而是使二者之间留
有间隙,方便第一测温元件31的供电导线经该间隙向下延伸,走线方便。当然,还可以使支撑筋221上设置有供第一测温元件31的供电导线穿过的第一走线孔,可以通过第一走线孔对该供电导线进行限位,避免混乱走线。
58.在具体应用中,第一测温元件31的供电导线向下延伸至容器体10的底部,伸入容器底盖50中与电控板71电连接。
59.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手柄20还包括手柄盖230,手柄盖230盖合在手柄主体220背离手柄架210的一侧。
60.对于第二测温元件41的安装方式,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3和图5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测温支架43,设置在容器体10的底部;第二弹性垫42,设置在测温支架43上,第二弹性垫42支撑第二测温元件41,并将第二测温元件41压抵在容器体10的底壁上。通过第二弹性垫42的弹力挤压第二测温元件41,使第二测温元件41可以与容器体10的底壁紧密贴合,提高测温准确性。
61.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测温支架43包括中部拱起的支撑部431和位于支撑部431底部相对的两侧的连接部432,支撑部431上设置有安装孔,连接部432与容器体10的底壁相连接;第二弹性垫42包括上下分布的第一套筒部421和第二套筒部422,第一套筒部421的外径大于第二套筒部422的外径,第二套筒部422穿过安装孔伸入支撑部431下方的内腔中,第一套筒部421外露于第二套筒部422的端面抵接在安装孔四周的上表面上;第二测温元件41的一部分设置在第一套筒部421的上端面,第二测温元件41的另一部分伸入第二弹性垫42的内腔。
62.在这些实施例中,测温支架43包括中部拱起的支撑部431和位于支撑部431底部相对两侧的连接部432,连接部432与容器体10的底壁相连接,并使第二弹性垫42的第一套筒部421设置在支撑部431的顶部,有利于在将测温支架43与容器底的底壁相连接时,向上挤压第一套筒部421而使第一套筒部421充分挤压第二测温元件41,将第二测温元件41压抵在容器体10底壁上,提高测温准确性。而且,拱起的支撑部431的下方可以形成内腔,使第二弹性垫42的第二套筒部422穿过支撑部431的安装孔伸入下方的内腔中,相较于第二弹性垫42整体直接铺设在测温支架43的上表面,提高了第二弹性垫42的安装稳定性。而且,使第二弹性垫42包括上下分布的两个套筒部,可以利用两个套筒部的内腔容纳部分第二测温元件41,使第二弹性垫42除了向上挤压位于其上的部分第二测温元件41以外,还可以对伸入其中的部分第二测温元件41进行周向限位,避免第二测温元件41在安装孔内大幅度晃动,提高第二测温元件41的安装稳定性。
63.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4和图5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发热件60,设置在容器体10的底壁下方;电控板71,电控板71分别与第一测温元件31、第二测温元件41和发热件60电连接,用于根据第一测温元件31检测的温度和第二测温元件41检测的温度控制发热件60。电控板71可以根据两个测温元件检测到的温度及时确定液体温度,从而控制发热件60的继续加热或停止加热等等,提高烹饪效果,如避免出现溢锅、糊底等现象。
64.在具体应用中,如图3所示,电控板71上设置有两个测温插脚711,分别将供电导线连接第一测温元件31和第二测温元件41。
65.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5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容器底盖50,呈顶部具有开口的筒状结构,容器底盖50支撑容器体10并与容器体10的底壁围合成容纳腔;电控板71设置
在容纳腔内。
66.进一步地,电控板71用于根据第一测温元件31检测的温度和第二测温元件41检测的温度中较高的温度控制发热件60。可以更快速、灵活地判断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以实现对发热件60的精准控制。例如容器体10内食材沉积在底壁上导致底壁温升较慢,而实际食材上层的液体温度较高,此时可以依靠第一测温元件31检测的温度准确判定容器体10内液体温度,从而准确控制发热件60。
67.当然,电控板71也可以依据两个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进行其他计算并依此控制发热件60。例如电控板71通过预设时间段内两个测温元件检测的温度的变化速率,来调整发热件60的加热功率,进而防止溢锅或糊底等现象发生。
68.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液体加热容器还包括:电控板底座72和电控板支架73,电控板底座72与容器底盖50相连接,电控板支架73与电控板底座72相连接,电控板71夹设在电控板支架73和电控板底座72之间,电控板71上设置有控制按键712,电控板支架73对应于控制按键7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避让孔731;密封垫74,夹设在电控板支架73和容器底盖50的侧壁之间,密封垫74上对应控制按键712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避让孔741;容器底盖50的侧壁上对应控制按键712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避让孔510,控制按键712经第一避让孔731、第二避让孔741和第三避让孔510外露于容器底盖50。
69.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具体装配顺序如下:
70.容器体10为玻璃容器体,首先将玻璃容器体、发热盘120和手柄架210装配在一起;然后进一步装配第二测温元件41,通过第二硅胶垫和测温支架43将第二测温元件41紧贴装配在玻璃容器体的底部;然后进一步装配第一测温元件31,将带有第一硅胶垫的第一测温元件31装入手柄架210的安装槽211中;然后进一步装配手柄主体220和手柄盖230,此时手柄主体220的下部的支撑筋221将第一测温元件31托住,防止其使用时脱出;然后进一步将第一测温元件31和第二测温元件41的供电导线与电控板71(如pcba)上的测温插脚711相连接;最后将电控板71与电控板底座72、电控板支架73、密封垫74和容器底盖50一起装在玻璃容器体上。
71.虽然上面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和变型。应当理解,在本领域技术人员看来,这些修改和变型仍将落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