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纤维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10233发布日期:2023-02-01 02:02阅读:44来源:国知局
一种纤维被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床上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被。


背景技术:

2.被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目前的家纺市场中,被芯种类繁多,按照选用的材料不同,可分为棉花被、蚕丝被、羊毛被、羽绒被、纤维被以及各种各样的功能性被芯。天然棉花做成的棉被具有无毒无害,价格便宜等特点,使用量最大,但棉被使用时间一长就会板结发硬,从而与人体不服贴,保暖性也不断下降。羊毛被又存在质地重,硬性,同样与人体不服贴,并有异味等缺点。蚕丝被和羽绒被价格贵,并且质地又过轻。纤维被因舒适性、透气性和蓬松度都比较好,而且价格较低等优势而被广泛使用。
3.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纤维被,大多是将面里布与中间纤维被胎简单复合,或者对纤维被的面料做功能处理或者内部使用功能纤维絮片,这些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保暖性,但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要素:

4.鉴于以上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纤维被,通过改进纤维被的结构,改善纤维被的蓄热能力,进而提升纤维被的保暖性。
5.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它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纤维被,该纤维被包括第一面料层、第二面料层、至少两层纤维絮片和肩部纤维层,所述第一面料层与所述第二面料层连接形成被体空腔;所述至少两层纤维絮片设置于所述被体空腔内,所述至少两层纤维絮片分别铺设在所述第一面料层和所述第二面料层上;所述肩部纤维层设置于所述纤维被的头部区域,所述肩部纤维层铺设在相邻的两层所述纤维絮片之间。
6.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肩部纤维层在所述纤维被宽度方向的尺寸与所述纤维被的宽度保持一致,所述肩部纤维层在所述纤维被长度方向的尺寸为 15~40cm。
7.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肩部纤维层设置位置与所述纤维被的头部边缘的距离为0~20cm。
8.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纤维絮片的尺寸与所述纤维被的尺寸相匹配。
9.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纤维被包括第一纤维絮片和第二纤维絮片,所述第一纤维絮片铺设在所述第一面料层朝向所述第二面料层的一侧,所述第二纤维絮片铺设在所述第二面料层朝向所述第一面料层的一侧。
10.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第一纤维絮片与所述第二纤维絮片之间形成一贯通所述纤维被的被体的保暖空腔,所述肩部纤维层设置于所述保暖空腔的头部区域,将所述保暖空腔的头部区域分隔成两个空腔。
11.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纤维被上设有符合人体工学的绗缝结构。
12.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绗缝结构包括多条纵绗缝和多条横绗缝,所述纵绗缝沿所述纤维被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横绗缝沿所述纤维被的宽度方向延伸。
13.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纵绗缝包括头部绗缝、中部绗缝和尾部绗缝,所述头部绗缝由所述纤维被的边缘向内部延伸,所述中部绗缝的一端与所述头部绗缝相连,另一端部向所述纤维被的内部弯曲,所述尾部绗缝的一端与所述中部绗缝连接,另一端呈内部收缩状。
14.在本实用新型一示例中,所述多条横绗缝包括第一绗缝、第二绗缝和第三绗缝,所述第一绗缝设置在所述纤维被的头部区域,并向被体的内部弯曲,所述第二绗缝设置在所述纤维被的脚部区域,并向被体的内部弯曲,所述第三绗缝设置在所述绗缝被的中部区域。
15.本实用新型的纤维被,通过在第一面料层和第二面料层上分别铺设纤维絮片,以在被体中间形成一个贯通被体的保暖空腔,该保暖空腔使纤维被蓄含更多的空气,而空气为热量的绝缘体,可阻隔内部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锁住热量,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在被体的肩部区域增加纤维层,肩部纤维层将被体肩部的保暖空腔分隔成两个小的空腔,增加了被头的空腔层,让纤维层产生的热量在被头的空腔区形成热循环增加肩部区域的保暖度。结合独特的人体工学绗缝设计,让被体更加贴合人体曲线,压风设计,不易让热量从被体与人体之间空隙流失,有效锁温。
附图说明
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纤维被于一实施例中的分解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纤维被于一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纤维被于另一实施例中内部热循环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纤维被于一实施例中绗缝结构示意图。
21.元件标号说明
22.100、纤维被;110、第一面料层;120、第二面料层;130、第一纤维絮片; 140、第二纤维絮片;150、肩部纤维层;160、保暖空腔;170、纵绗缝;171、头部绗缝;172、中部绗缝;173、尾部绗缝;180、横绗缝;181、第一绗缝; 182、第二绗缝;183、第三绗缝。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为了描述特定的具体实施方案,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试验方法,通常按照常规条件,或者按照各制造商所建议的条件。
24.须知,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
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5.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纤维被,该纤维被100包括第一面料层 110、第二面料层120、至少两层纤维絮片和肩部纤维层150,第一面料层110 与第二面料层120连接形成被体空腔;至少两层纤维絮片设置于被体空腔内,至少两层纤维絮片分别铺设在第一面料层110和第二面料层120上;肩部纤维层150设置于纤维被100的头部区域,肩部纤维层150铺设在相邻的两层纤维絮片之间。铺设在第一面料层110上的纤维絮片和铺设在第二面料层120的纤维絮片之间形成一个保暖空腔160,该保暖空腔160可以蓄含更多的空气,阻隔内部的热量的散发;肩部纤维层150的设置增加了被头区域的空腔层,使热量在被头空腔区形成热循环,增加肩部区域的保暖度。
26.请参阅图1,纤维絮片的尺寸与纤维被100的尺寸相匹配,即,纤维絮片的长度与纤维被100的长度相匹配,纤维絮片的宽度与纤维被100的宽度相匹配。多层纤维絮片依次层叠铺设在第一面料层110和第二面料层120之间。在一实施例中,纤维被100包括两层纤维絮片,分别记为第一纤维絮片130和第二纤维絮片140,第一纤维絮片130铺设在第一面料层110朝向第二面料层120 的一侧,并与第一面料层110固定连接,第二纤维絮片140铺设在第二面料层 120朝向110的一侧,并与第二面料层120固定连接。由此形成面料、纤维絮片、纤维絮片及面料的四层组合形式,第一纤维絮片130和第二纤维絮片140 之间形成一个贯通被体的保暖空腔160。这种特殊的设计形式,让被体内部蓄含更多的静止空气,而空气为热量的绝缘体,可以阻隔内部热量散发出去,从而锁住热量,起到更好的保暖作用。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面料层110和第二面料层120之间可以铺设三层纤维絮片、四层纤维絮片甚至更多层纤维絮片,多层纤维絮片依次叠加铺设即可。纤维絮片的层数可根据纤维被的厚度要求进行设置,在此不做限制。
27.请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肩部纤维层150设置在纤维被100的头部区域,肩部纤维层150设置在纤维絮片之间。本实施例中,肩部纤维层150 设置在第一纤维絮片130和第二纤维絮片140之间,将保暖空腔160的头部区域分隔成两个小空腔。在两条完整的纤维絮片中间增加适当宽度的肩部纤维层 150,在被体的肩部使用区域形成面料、纤维絮片、纤维层、纤维絮片及面料的五层组合形式,既增加了被头的空腔层,形成纤维区域两个空腔,让产生的热量在被头空腔区形成热循环,增加肩部区域的保暖度。纤维被100内部的热量循环可参见图3中的热循环示意图,图中的箭头表示热量循化方向。
28.请参阅图1和图2,肩部纤维层150在纤维被100宽度方向的尺寸与纤维被100的宽度保持一致,在纤维被100长度方向的尺寸为15~40cm,例如,肩部纤维层150在纤维被100长度方向的尺寸可以为15cm、20cm、30cm或40 cm等。肩部纤维层150铺设位置与纤维被100头部边缘的距离l为0~20cm,例如,肩部纤维层150可以沿着纤维被100的头部边缘铺设(即距离纤维被100 头部边缘0cm,参见图1),也可以铺设在距离纤维被100头部边缘10cm或者20cm(参见图2)等位置。肩部纤维层150的尺寸及铺设位置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置,肩部纤维层150的设置位置与人体的肩部位置相对应,肩部纤维层150的尺寸以能够覆盖人体肩部为准则。
29.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中,肩部纤维层150可以为发热纤维絮片、吸湿发热纤维、恒温纤维或者抗温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可根据纤维被的具体需求进行选择。第一面料层110和第二面料层120可采用超细磨毛面料,增加与被套之间的摩擦力,防止纤维被与被套不服
帖而滑移。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选用其他功能性面料,如物理阻螨面料等。
30.请参阅图1和图4,在一实施例中,纤维被100上设有符合人体工学的绗缝结构,可以让被体更加贴合人体曲线,不易让热量从被体与人体之间空隙流失,有效锁温。本实施例中,符合人体工学的绗缝结构包括多条纵绗缝170和多条横绗缝180,纵绗缝170沿着纤维被100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横绗缝180 沿纤维被100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纵绗缝170包括头部绗缝171、中部绗缝 172和尾部绗缝173,头部绗缝171由纤维被100的边缘向内部平滑延伸,中部绗缝172的一端与头部绗缝171连接,另一端向被体的内部弯曲,尾部绗缝173 与中部绗缝172连接,尾部绗缝173背离中部绗缝的一端呈内部收缩状。较佳的,纤维被100左右两侧的纵绗缝170对称设置,例如,左、右两侧各设置两条以上的纵绗缝170,两侧的纵绗缝170在头部呈现扩展状,尾部呈现出收缩状,符合人体工学设计,并且被体在绗缝处容易弯折,从而增加被体与人体的贴合度,减少热量流失,增强保暖效果;另外,人体位于左、右两侧纵绗缝170 间的空隙内,两侧有弯折,不容易滑落。由于左、右两侧的纵绗缝170的数量均为两条以上,一方面可以适合胖瘦不同体格的人群,扩大其应用人群范围;另一方面人体与被体相对移位后,仍会以下一条绗缝弯折,继续保持与人体的紧密贴合。
31.多条横绗缝180分别设置在纤维被100的头部、尾部及中部。例如,纤维被100上的多条横绗缝180分别记为第一绗缝181、第二绗缝182和第三绗缝 183,第一绗缝181设置在纤维被100的头部区域,第一绗缝181的中部向被体的内部弯曲,第一绗缝181位于左、右纵绗缝170的扩口处,可使被体在人体的脖颈处自然向上弯折,并使弯折部紧密接触在人体上,进一步增强保温效果。而且,由于第一绗缝181的中部呈向内弯曲状,符合人体脖颈处的工程学设计,提高使用舒适度。第二绗缝182设置在纤维被100的脚部区域,并向被体的内部弯曲,第二绗缝182位于左、右纵绗缝170的收缩处,以使被体的尾部与人体贴合,增强脚部区域的保温效果。第三绗缝183设置在纤维被100的中部区域,以将被体中部与人体贴合,增强被体中部的保温效果。为使纤维被100与人体更加贴合,被体上可设置多条第三绗缝183,具体可根据被体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采用其他形式的符合人体工学的绗缝结构。
32.本实用新型纤维被的结构也可应用于其他的床上用品,例如纤维床垫等。
33.本实用新型的纤维被,在面料层内部铺设多层纤维絮片,形成巨大的空气腔体,可有效锁住热量,在肩部增加纤维层,给肩部更优异的保暖性能。采用人体工学绗缝的压风设计,不易让热量从被体与人体之间空隙流失,让保暖程度合理分布而设计,备加保暖。所以,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从而有很高的利用价值和使用意义。
34.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