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式竹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372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百叶式竹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传统竹帘作赋予百叶窗帘性能的改进,使传统竹帘具有百叶窗帘利用叶片开合调节光线和通风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是在已有专利申请号85204766 竹塑百叶窗帘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
通常,百叶窗帘的叶片要打孔穿绳,因而叶片的制作要求较高,工艺程序较多,且要求叶片有一定宽度,造价昂贵,这就影响了使用的普及。
传统的竹帘,造价虽低,但它不具备百叶窗帘那种既可调节光线又可遮光和通风的特点,因而不是现代家庭之理想的生活用品。
本实用新型就是为解决这二个问题而设计的,提供一种取材容易,造价低廉,结构简单,又可调节光线和通风的百叶式竹帘。
本实用新型是以如下方式完成用单线结网制成的格子帘线将叶片相连接,省去了以往的叶片打孔穿绳。其调节机构包括拉绳、挂轴和绳扣。挂轴上对应格子帘线处前后穿孔装开口销,调节叶片开合的格子帘线的前边部分穿在该开口销环内滑动,以调节叶片开合角度,挂轴对应升降拉绳处,上下穿孔也装开口销,升降拉绳穿在开口销环内作调节百叶式竹帘之高低用,按需要调节好开合角度或升降高度后,将调节拉绳绕在绳扣上。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装示意图。
图2是叶片外形图。
图3是挂轴结构示意图。
图4是叶片开合状态示意图。
图5是叶片格子帘线连接示意图。
参照图1,图中标号〔1〕是百叶式竹帘叶片,是宽度在10mm以上的狭条竹材薄片。只要能挡风遮光,具有一定的赋形和强度,不论是金属、非金属、纸质,塑料或玻璃纤维材料的薄片均可应用。对叶片取消了打孔穿绳的工序,用单线结网制成的格子帘线将叶片相连接。前后都可提拉的作调节用,只有单面可以提拉的作连结和定位之用,如图5所示。标号〔2〕是开口销的环,调节叶片开合的格子帘线的前边〔5a〕穿在开口销环内滑动,以调节叶片开合角度,同一根格子帘线的后边,固定地吊挂在同一开口销的尾端,其它只起定位和连接作用的格子帘线,直接结在挂轴〔3〕上。标号〔3〕是挂轴,由单支竹竿制造,在水平方向对应于格子帘线处,穿孔装开口销,开口销的环穿挂拉动格子帘线的调节绳〔5〕,开口销的尾部分开,卡在竹竿上,并吊挂格子帘线的另一端。在垂直方向,对应于升降拉绳〔6〕的部位穿孔装开口销,升降拉绳可穿在环内或穿在代替开口销的滑车上。挂轴还可做成另一种结构,即格子帘线缠绕并固定在一根转轴上,转轴嵌入沿轴线剖开的竹管或用竹板制成的长匣内。
格子帘线的前边〔5a〕穿进各相关开口销的环〔2〕,几根格子帘线合并后再经过一只改向开口销绞合成一根叶片开合调节绳〔5〕,拉紧调节绳〔5〕,带动格子帘线〔5a〕上升,使叶片〔1〕里高外低地倾斜,拉足时,叶片〔1〕侧立,叶片边缘相互重叠,从而隔断了与窗高平行及比窗口为高的外来光线,放松调节拉绳〔5〕,重力使格子帘线〔5a〕下降,从而使叶片〔1〕里低外高地下翻,可阻挡来自比窗口低的光线。其状态如图4所示。按需要调节好叶片角度后,将调节拉绳〔5〕绕在绳扣〔4〕上。
升降拉绳〔6〕作为调节百叶式竹帘高低之用,有单绳卷拉式和双绳提拉式两种。单绳卷拉式升降是将绳的一端固定在挂轴〔3〕上,自由端环套在叶片上,穿过滑车或相当于滑车装在挂轴上的开口销的环,拉动绳索,百叶式竹帘像通常竹帘一样卷起,从而将遮住的窗口放开,未卷部份的叶片仍可自如地调节开合,不受卷起部份的影响。双绳提拉式是将拉绳兜过百叶式竹帘的底部,拉动拉绳时,叶片前后的两根绳同时升降,把叶片兜着一片片层叠收起,像通常百叶窗帘的升降一样。放松拉绳〔6〕,百叶式竹帘悬垂到底,将窗遮住。
权利要求
1.一个由叶片和包括有拉绳、挂轴、绳扣的叶片升降开合调节机构组成的百叶式竹帘,其特征是a、叶片用单线结网制成的帘线相连接,b、帘线和拉绳穿挂于挂轴上设置的开口销内。
2.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百叶式竹帘,其特征是叶片除竹材外,还可用金属、非金属、塑料、纸质、玻璃纤维等其它材料制成。
3.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百叶式竹帘,其特征是挂轴用单根竹竿制成,在水平方向对应于格子帘线处,前后穿孔装开口销,开口销一头的环穿挂拉动格子帘线的调节绳〔5〕,开口销的尾部分开,卡在竹竿上,并吊挂格子帘线的另一端,在垂直方向,对应于升降拉绳〔6〕的部位,上下穿孔装开口销,升降拉绳穿在开口销环内。
4.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百叶式竹帘,其特征是挂轴还可做成另一种结构,即格子帘线缠绕并固定在一根转轴上,转轴嵌入沿轴线剖开的竹管内。
5.按权利要求
1所述的百叶式竹帘,其特征是挂轴还可以做成另一种结构,即格子帘线缠绕并固定在一根转轴上,转轴嵌入用竹板制成的长匣内。
专利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传统竹帘作赋予百叶窗帘性能的改进,使传统竹帘具有百叶窗帘利用叶片开合,调节光线和通风的特点。其特征是利用单线结网制成的帘线将叶片相连接,并用拉绳、挂轴、绳扣进行叶片的升降开合。
文档编号E06B7/02GK86204047SQ86204047
公开日1987年8月5日 申请日期1986年8月30日
发明者余卓生 申请人:余卓生导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