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子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721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弹子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转动件的弹子锁。
现有的弹子锁由带有锁芯的锁头、包括拨动套的锁体部分及位于两者之间且两端分别与锁芯和拨动套配合的连杆组成。目前采用的连杆为长方形的片状结构,它与锁芯配合的一端带有向两侧突出的下脚,该端位于锁芯端面的凹槽内,并有一卡环环绕在锁芯周围使其与锁芯相连。连杆的另一端插入拨动套中部的扁孔内,由于连杆下脚的尺寸较小,因而受力强度较差,若经插入锁孔的异物撞击便极易脱落。这时再利用与拨动套扁孔尺寸相应的异物插入该孔转动,弹子锁即会被打开,这就很容易给用户造成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连杆不易被破坏的弹子锁。
本实用新型由包括锁芯的锁头、带有拨动套的锁体部分及一端与锁芯连接、另一端插入拨动套上的孔内的连杆组成,连杆与锁芯相连的一端两侧各有一突出的的下脚,连杆中部的宽度大于拨动套上的孔的尺寸,且与至少一个下脚之间形成凹槽。与现有技术相同,连杆与锁芯之间是通过卡环相连接的,而本实用新型的卡环卡在环绕于锁芯侧面及连杆上的凹槽中。连杆的另一端同样也是嵌于拨动套中部的扁孔内。由于连杆中部的宽度大于它与拨动套上的孔的尺寸,因而当进入锁芯孔的异物向连杆施加冲击力时,连杆中部的前端也承受这一力量,由于其具有一定的宽度,受力强度较大,不易被损坏,因而改变了现有技术中只有连杆下脚受力易造成断裂的问题。如果连杆中部向其两侧突出则承力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中连杆与拨动套配合的一端与其中部可形成阶梯状。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剖视图;图2为本实施例中连杆的结构图;图3为
图1的A-A视图;其中,1-锁体部分,2-盖板,3-拨叉,4-拨动套,5-连杆,6-卡环,7-锁芯,8-锁头,9-下脚,10-拉杆,11-锁舌。
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带有锁芯7的锁头8、带有拨动套4的锁体部分及位于两者之间且两端分别与锁芯7和拨动套4配合的连杆5组成。其中锁芯7的左端面有一凹槽,其侧面亦环绕有凹槽。连杆5呈片状,其左部窄、中部宽,左部与中部之间呈阶梯状,连杆5的右端带有向其两侧突出的下脚9,各下脚9与连杆5的中部之间均带有一凹槽。连杆5的右端嵌入锁芯7左端面上的凹槽中,并由环绕在锁芯7侧面凹槽及连杆上的凹槽中的卡环6与下脚9配合使连杆5与锁芯7相连接。本实用新型的锁体部分包括一盖板2,其中部安装带有一扁孔的拨动套4,该孔与连杆5左端面的形状、尺寸相适应,且连杆5的左端插入其中。锁体部分1的其它构件位于其右侧拨叉3的中部与盖板2绞接,其一端与拨动套4的右侧相配合,另一端插入位于其下方、前端带有锁舌11的拉杆10中。
本实用新型中连杆的这种结构增强了其受力强度,当有异物撞击时,连杆中部的前端作用于拨动套,进一步传力给盖板,因而解决了以往只有连杆的下脚受力易造成断裂的问题,保证了锁的防盗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弹子锁,由包括锁芯(7)的锁头(8)、带有拨动套(4)的锁体部分(1)及一端与锁芯(7)连接、另一端插入拨动套(4)上的孔内的连杆(5)组成,连杆(5)与锁芯(7)相连的一端两侧各有一突出的的下脚(9),其特征是连杆(5)中部的宽度大于拨动套(4)上的孔的尺寸,且与至少一个下脚(9)之间形成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子锁,其特征是连杆(5)与拨动套(4)配合的一端与其中部形成阶梯状。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转动件的弹子锁。它由包括锁芯的锁头、带有拨动套的锁体部分及一端与锁芯连接、另一端插入拨动套上的孔内的连杆组成,连杆与锁芯相连的一端两侧各有一突出的下脚,连杆中部的宽度大于拨动套上的孔的尺寸,且与至少一个下脚之间形成凹槽。本实用新型中连杆的这种结构增强了其受力强度,当有异物撞击时,连杆中部的前端作用于拨动套,进一步传力给盖板,因而解决了以往只有连杆的下脚受力易造成断裂的问题,保证了锁的防盗效果。
文档编号E05B27/00GK2184051SQ9323079
公开日1994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1993年4月26日 优先权日1993年4月26日
发明者杨志平 申请人:济南制锁总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