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形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5019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管形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形锁,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一管状元件,于管状元件和管壁上设有沿直径方向相对的开槽,开槽中设有至少一可沿管状元件径向位移的可滑移元件,在可滑移元件的本体上设有供杆件穿设通过的通孔,借助于杆件的旋转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着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或径向向内撤收的管形锁。
如台湾专利第74205214号“一种新型管形锁结构”、第74205214追加02号“一种新型管形锁结构”、第78201675号“圆柱形锁之构造”、第81202623号“锁体之解锁构造”、美国专利3035432号、3556576号、4966399号及日本专利昭和55-160462号等案,所揭示的锁体的启闭主要是通过一杆件的旋转,使装设于一管状元件的管壁开槽中的可滑移元件伸缩而达成,而上述各专利案在组合元件的形状与组装方式上具有相同的特性,也就是说,前述专利案的管状元件具有一中空形的管状体,于管状体的管壁上具有沿直径相对而设置的开槽,以提供可滑移元件从管状元件轴向的正交方向嵌入,从而安装在管状元件的开槽中,并在可滑移元件的板体上具有一通孔,可供杆件沿管状元件轴向穿设,从而驱动可滑移元件向着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展或径向向内收缩。但是,上述的可滑移元件与杆件或其他组合元件对管状元件的装配组合的方向不相同,特别是该可滑移元件与杆件或其他组合元件成正交方向地按装于管状元件上,如此造成工厂安装作业复杂,增加了安装机械的设备成本,且不容易实现机械自动化,达到大量生产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形锁,它具有构造简单、装配容易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该管形锁包括一可滑移元件、一管状元件及一杆件,该可滑移元件为一板状体,具有一第一端部与一第二端部,该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一第三部分,该第三部分具有一通孔,所述杆件穿设于通孔中,该管状元件为一中空的管状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的管壁具有沿直径方向对应设置的开槽,开槽由管状元件的端面向管壁延伸一预定的长度,以供所述可滑移元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沿着该管状元件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而置于该管状元件的槽底上,借助于该杆件的旋转,可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着管状元件径向向外伸出或向内撤缩。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管形锁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四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在闭锁状态的组合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较佳实施例在启锁状态的组合示意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六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七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管形锁包括一可转动元件1、一可滑移元件2、一杆件3及一管状元件4,上述元件组合后可以现有的方法被装设于以往的锁体中。有关以往锁体的相关结构已于上述专利说明书的详细说明部分中很详细地揭示出,在此不多叙述。本实施例的主要重点在于可滑移元件2为一板状体,具有一第一端部21及第二端部22,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之间具有一第三部分23,在第三部分23上设有一通孔24,该通孔24可供杆件3穿设。
管状元件4为一中空的管状体,具有一第一端41及一第二端42,第一端41的管壁具有沿直径方向对应设置的开槽43,该开槽43从管状元件4的端面向管壁轴向延伸一预定的长度,以允许可滑移元件2的第一端部21与第二端部22沿着该管状元件4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置于两开槽43的槽底44上。
所述管形锁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且维持可滑移元件由杆件推动而沿管状元件的径向移动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元件1。
可转动元件1具有一第一端部11及一第二端部12,第二端部12设有至少一个径向设置的且能插置于管状元件4的开槽43中的耳13,该第一端部11与第二端部12具有一连通的中心孔14,该中心孔14供杆件3穿设。
杆件3具有第一端31与第二端32,该第一端31与第二端32之间具有一第三部分33。在装杨组合时,该第一端31分别插入预定的组合元件,所述预定的组合元件至少包括可滑移元件2与可转动元件1。然后将可滑移元件2的第一端部21(或第二端部22)、可转动元件1的耳13分别与管状元件4的开槽43对齐,沿着管状元件4的轴向安装在管状元件4的两开槽43中,形成如图2所示的状态,使入于两开槽43的槽底44上。
可转动元件1′具有一第一端部11′与一第二端部12′,第二端部12′具有与管状元件4的第一端41成对应设置的槽13′,并且该第一端部11′与第二端部12′具有一连通的中心孔14′,该中心孔14′可供前述杆件3′的第一端31′穿设,该第二端部12′的外圆周围环绕有一扭力弹簧15′,该扭力弹簧15′具有两个径向设置的腿16′,它们可啮合在以往的锁体的支承螺母上,使该可转动元件1′具有转动定位的功效。
定位板6为一板状体,位于可滑移元件2′与可转动元件1′之间,其中间具有一通孔61,该通孔61为矩形且可供杆件3′的第一端31′穿设,在它的板面上沿轴向具有四个成间隔设置的凸点62,该凸点62可适时啮合可转动元件1′于第二端部12′内侧所设的凹槽(图未示),以提供杆件3′的旋转定位。
弹簧5装设于定位板6和可滑移元件2′之间,用以支承定位板6朝向可转动元件1′靠拢。
在装配组合时,可滑移元件2′的第一端部21′(或第二端部22′)与管状元件4的开槽43对齐而沿着管状元件4的轴向安装在管状元件4的开槽43中,使可滑移元件2′可容置于管状元件4的槽底44,再将杆件3′的第二端32′穿过可滑移元件2′的通孔24′中,此时杆件3′的第三部分33′刚好可预靠于可滑移元件2′上。再将上述的弹簧5、定位板6的通孔61、可转动元件1′的中心孔14′依序套入杆件3′的第一端31′,并使可转动元件1的四个槽13′与在管状元件4的第一端部上的四个L型的叉状部分46相互对正而套入,并使管状元件4的四个L型的叉状部分46所形成的翼47突出于可转动元件1′的槽13′的外部,而将翼47沿径向板弯一角度,使管状元件4与可转动元件1′连结在一起。在可转动元件1′的第二端部12′的周围装设有扭力弹簧15′,扭力弹簧15′具有两个沿径向设置的腿16′,两个腿16′分别抵靠于可转动元件1′的凸片17′的两侧,而且扭力弹簧15′的两个支腿16′也抵靠在以往的锁体的支承螺母(图未示)的侧边,以使可转动元件1′受外力转动后可恢复原位。当杆件3′被转动时,可驱动可滑移元件2′沿着管状元件4的开槽43做直径方向的运动,使可滑移元件2′向管状元件4的径向向外突出时,可啮合于锁体的卡合部位(图未示),用以限制管状元件4及其内容物的转动;当杆件3′被转动时,可驱动可滑移元件2′向管状元件4的开槽43做径向向内缩入,而使可滑移元件2′不啮合锁体的卡合部位(图未示)时,可允许管状元件4及其内容物转动。
上述各实施例也可依据锁体使用场合的差异而作局部的修改,例如,可安装于以往的锁体上,以提供一种可达到外侧锁体被锁住,只要旋转内侧锁体的握把便可直接开锁的目的。
如图6所示的第五较佳实施例,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可将上述
图1或图3、图4所示实施例的可滑移元件2进一步于该可滑移元件2的第三部分23的周围对应设置两凹槽25以形成推斜面26,可转动元件的第二端部可插入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中,并配合将上述
图1中的可转动元件1的两个由径向向外设置的耳13去除,进而修改形成于对应可滑移元件2的两凹槽25的邻近位置设置两个轴向延伸的耳13′,用以插置在可滑移元件2的凹槽25中。另外,所述可转动元件于邻近所述耳的位置于其第二端部上设有一卡合部位。当该可滑移元件2接受杆3的旋转推动后,且处在管状元件4的径向向外伸出的位置时(如图7所示),可以通过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旋转可转动元件1,使其轴向所设置的耳13′可推动可滑移元件2的一个推斜面26,使每一可滑移元件2可依第二端部22朝向第一端部21的方向移动而恢复到原来所被装置的位置(如图8所示)。
而且本实用新型为使管状元件4与可转动元件1具有良好的连结与分离的功效,上述图6所示的第五较佳实施例也可进一步的被修改变化为如图9所示的第六较佳实施例实施,也就是说,将上述图6所示的第五较佳实施例增设一连结机构,使其可同时与上述可滑移元件2及可转动元件1安装于前述的管状元件4中,该连结机构包括一转动板5、一嵌制板6及一弹簧7,该转动板5装设在可滑移元件2与嵌制板6之间,该嵌制板6由弹簧7所支承。转动板5呈平板状,转动板5的板体中央设有一长孔51,长孔51供杆件3穿设。该转动板5板体的外围具有两个面52,该两面52邻接管状元件4的管壁内侧面(图未示)。转动板5在邻接嵌制板6的平面上设有两个楔形凸榫54(图9中只表示一个),每个楔形凸榫54各具有两凸轮斜面55。嵌制板6的板体中央具有一供杆件3穿设的通孔61,在通孔61的其中两侧设有两对楔形凹槽62,垂直于楔形凹槽62的嵌置板6的板体平面上设有浅槽63。邻接两浅槽63于径向两端处设有垂直嵌置板6的板体平面且沿轴向延伸设置的凸榫64,该两凸榫64分别装置于管状元件4的管壁向内所具有的两个凸出部分45之间,以维持嵌制板6能沿着管状元件4轴向动作,两凸榫64分别穿越通过可滑移元件2的两凹槽25,而适时地插入可转动元件于邻近所述耳的位置于其第二端部所具有的凹槽15中。也就是说,嵌制板6与可转动元件设有可相互啮合的卡合部位。在设计上,转动元件1可以一体成型或由两个元件所套装组合而成在整体组合时,在杆件3上依次穿设弹簧7、嵌制板6、转动板5、两块成交错设置的可滑移元件2以及可转动元件1,并将其装设于管状元件4中,形成一完整组合,并以以往的方法结合在以往锁体上,产生闭锁或开锁的功效。
当旋转杆件3带动转动板5作转动,并同时拉动两可滑移元件连结机构(包括转动板5、嵌制板6、弹簧7)等的装置构造的设置位置以及其他相互配合的构造被改变为如
图10所表示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七较佳实施例构造关系,也就是说,如
图10所示,连结机构的转动板5、嵌制板6以及弹簧7等元件直接被装设在可转动元件1与结合板8之间。转动板与嵌制板设有互相配合的楔形凸榫和凹槽,而嵌制板与转动座设有可相互啮合的卡合部位。
在整体组合时,可将两块交错的可滑移元件2的第一端部21(或第二端部22)与管状元件4的两开槽43对齐而沿着管状元件4的轴向安装在管状元件4的开槽43中,使可滑移元件2可容置于管状元件4的槽底44上,再将杆件3的第二端32穿过前述可滑移元件2的通孔24,此时杆件3的第三部分33恰好可邻靠于可滑移元件2上。再将结合板8的板体中央的通孔81、弹簧7、嵌制板6的通孔61、转动板5的孔51、可转动元件1的中心孔14分别对正而依序套于杆件3的第三部分33与第一端31上,然后在将转动座9的中心孔92套在可转动元件1的第一端部11上,并令转动座9的四个第二槽93与套状元件4的四个L型的叉状部分46相互对正而套入,并使管状元件4的四个L型的叉状部分46所形成的翼47突出转动座9的第二槽93,且将翼47沿径向扳弯一角度,使管状元件4与转动座9连结在一起。由此可见,转动座与所述管状件具有相互结合的构造。在转动座9的周围装设有一扭力弹簧10,扭力弹簧10具有两支沿径向设置的腿10,其两支腿101分别抵靠于转动座9的轴向设置的凸片94的两侧,而且扭力弹簧10的两支腿101也抵靠在以往锁体的支承螺母(图未示)的侧边,以使转动座9受外力转动后可恢复原位。
上述转动座9进一步具有沿直径方向对正设置的第一槽91,所述的两个第一槽91也分别与可转动元件1所具有的两个沿直径方向设置的槽15成对正而设置,以供嵌制板6的两个轴向设置的凸榫64可适时插入。
而上述可转动元件1的第二端部也具有两个沿直径方向设置的凹槽16,该凹槽16与结合板8的板体上具有的径向设置的两个凸出部分82相互对应,以提供互相啮合。
上述结合板8进一步具有两个沿直径方向设置而垂直于板体延伸的耳83,该耳83分别与可滑移元件2具有的两凹槽25相互对正,并分别插入凹槽25中,使其配合可转动元件1的转动,可适时推顶可滑移元件2的相对应的推斜面26,使可滑移元件2沿管状元件的径向位移作动。
上述元件的整体构造装配顺序可以很简单的依据上文叙述的步骤很迅速地安装完成,而且在整体安装后,可以以往的方法结合在以往的锁体上,产生闭锁或启锁的功效。
也就是说,当旋转杆件3带动转动板5作转动,并同时拉动两可滑移元件2分别向管状元件4的径向向内缩入直到转动板5的两楔形凸榫54刚好嵌入嵌制板6的楔形凹槽62中时,嵌制板6的两凸榫64刚好嵌入啮合可转动元件1的槽15中,并插入转动座9的第一槽91中,使得该可转动元件1可与管状元件4产生连动,此时锁体形成启锁状态。
当旋转杆件3使转动板5跟随着转动,并同时推动两可滑移元件2分别向管状元件4的径向向外伸出时,转动板5的楔形凸榫54的其中一凸轮斜面55会对嵌制板6的楔形凹槽62产生轴向推动后,而离开楔形凹槽62;此时嵌制板6产生轴向位移,使两凸榫64不啮合转动座的第一槽91,直到杆件3被旋转至预定角度(约90
权利要求1.一种管形锁,包括一可滑移元件,一管状元件及一杆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滑移元件为一板状体,具有一第一端部及一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具有一第三部分,在第三部分上具有一通孔,所述杆件穿设于所述通孔中;所述管状元件为一中空的管状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的管壁具有沿直径方向对应设置的开槽,该开槽由所述管状元件的端面向管壁延伸一预定的长度,所述可滑移元件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沿着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朝向第二端的方向而置于所述管状元件的开槽的槽底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形锁进一步包括一设置于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且维持所述可滑移元件由所述杆件推动而沿所述管状元件的径向移动的装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元件,该可转动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具有至少一径向设置的且能插置于所述管状元件的开槽中的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元件,它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该第二端部具有至少一个槽;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部进一步具有至少一个可穿设所述可转动元件所具有的槽中的叉状部分。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定位板,该定位板装设于所述可滑移元件与所述可转动元件之间,其中央具有一通孔,所述杆件的第一端穿设于该通孔,所述定位板的板面沿轴向具有至少一个可啮合所述可转动元件于第二端部内侧的槽中从而提供所述杆件的旋转定位的凸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用以支承所述定位板朝向所述可转动元件靠拢的弹簧,该弹簧装设于所述定位板与所述可滑移元件之间。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滑移元件第三部分的周围设置至少一凹槽,且形成推斜面。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元件,该可转动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其第二端部可插入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中,而于其第二端部与所述可滑移元件的凹槽相对应的位置具有一沿轴向延伸且可插入所述可滑移元件的凹槽中的耳。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元件于邻近所述耳的位置于其第二端部具有一卡合部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形锁进一步包括一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包括一转动板、一嵌制板,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嵌制板设有互相配合的楔形凸榫与楔形凹槽,所述嵌制板与所述可转动元件设有可相互啮合的卡合部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转动元件于邻近所述耳的位置于其第二端部所具有的卡合部位成形为凹槽。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元件具有多个可以维持所述嵌制板沿所述管状元件的轴向作位移的凸出部分。
13.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可转动元件,该可转动元件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其第二端部可插置于所述管状元件的第一端中,第二端部具有至少一凹槽。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结合板,该结合板的板体中央具有一通孔,而于板体上具有径向设置且可啮合所述可转动元件凹槽的凸出部分,并在垂直于板体的方向上具有两个沿直径方向设置且可分别插入所述可滑移元件所具有的凹槽并配合所述可转动元件的转动推顶所述可滑移元件的相应推斜面以使所述可滑移元件作位移的耳。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转动座,该转动座具有一可套入所述可转动元件的第一端部上的中心孔,而且所述转动座与所述管状元件具有相互结合的构造。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管形锁,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形锁进一步包括一连结机构,该连结机构装设于所述可转动元件与所述结合板之间,包括一转动板、一嵌制板及一弹簧,所述转动板与所述嵌制板设有相互配合的楔形凸榫与凹槽,而所述嵌制板与所述转动座设有可相互啮合的卡合部位。
专利摘要一种管形锁,包括一可滑移元件、一管状元件及一杆件,该管状元件为一中空的管状体,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该第一端的管壁具有沿直径对应设置的开槽,该开槽使可滑移元件及杆件沿着管状元件的轴向安装于管状元件中,杆件可旋转地推动可滑移元件向着管状元件径向向外地伸展或向内撤收。
文档编号E05C1/00GK2308690SQ96201120
公开日1999年2月24日 申请日期1996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2日
发明者邱铭祥, 郭清传, 赖振文, 吴荣法, 陈柏仰 申请人:东隆五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